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副伤寒初期 大手术、烧伤、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3.嗜碱性粒细胞
胞体圆形,类似中 性粒细胞大小。、 胞浆内充满排列不 均匀的黑蓝色嗜碱 性颗粒,其颗粒内 含有组织胺、肝素、 慢反应物质等,其 功能与速发性过敏 反应有关。胞核2-3 叶。
4.淋巴细胞
6-10μm
10-15μm
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或椭 圆形。大淋巴细胞胞质丰 富呈蔚蓝色,内含少量紫 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 细胞胞质很少,甚至缺如, 呈深蓝色。胞核呈圆形、 椭圆形,染色质聚集成块 状。
骨髓像 碱性磷酸酶
类白血病反应
慢粒
有原发疾病
无
原发病症状明显
消瘦、乏力、低热、明显脾 肿大
中度增高,以分叶和干状 显著增高,可见各发育阶段
为主
的细胞
不增多
常增多
常明显
不明显
无明显变化
早期贫血,Plt增多,晚期均 减少
一般无明显变化 积分显著增高
极度增生,粒系占90%以上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二)嗜酸性粒细胞
0.02-0.5
绝对值×109/L
0-0.1
0.8-4 0.12-0.8
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0世纪50年代,Coulter研制了电阻抗法血液 细胞分析仪.
直方图
白细胞的生理变化
年龄之间有差异:婴儿、新生儿、成人 不同的身体状态有差异; 一天内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
★⑴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
WBC>20 ×109/L. 分类 E>20% (~90%)
类白-淋巴细胞型
WBC>20 ×109/L(甚至>50 ×109/L),可见幼淋、异淋
类白-单核细胞型
白细胞 ,但多<50 ×109/L。分类:M >30%
wenku.baidu.com
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
明确的病因 临床表现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计数 嗜酸、嗜碱性细胞 中毒性改变 RBC和Plt
认为系嗜天青颗粒融 合而成。
Auer小体常见于骨髓
异常增生综合征 (MDS)及急性非淋 巴细胞白血病M1~M6。
其他异常粒细胞
类白血病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 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 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 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 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
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多见
其次是急性中毒、外伤、休克、大面 积烧伤等。
类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它还有嗜酸 性、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
按周围白细胞总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 多型和白细胞不增多型。
类白-中性粒细胞型
WBC>20 ×109/L. 分类:幼粒<10%
类白-嗜酸粒细胞型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功能,传递抗原信息。
白细胞的寿命
粒细胞: 10~15天 淋巴细胞:数天~20余年 单核细胞:数月
白细胞计数
测定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1 手工计数 2 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
显微镜计数法
【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 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混匀充入计数 池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白 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白 细胞的总数。
巨多分叶核粒细胞常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的 血象.抗代谢药物治 疗时,也可引起粒细 胞核分叶增多。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DÖhle小体又称蓝斑,为中 性粒细胞胞浆保留的嗜碱 性区,圆形或梨形,灰蓝 或天蓝色,呈云雾状多位 于细胞边缘。此蓝斑为核 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 与中毒性颗粒并存。
球形包涵体(Dohle体)
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吞噬活性。胞 内酶有复杂的杀菌系统。可以清除免疫复合物 及坏死组织。
嗜酸粒细胞:可作变形运动,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分泌组织胺酶,灭活组织胺减轻过敏反应。
嗜碱粒细胞:状态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与IgE具 有较强的结合力,脱粒释放组胺导致速发性变 态反应。――导致过敏。
----原虫感染,一 般不引起增高,如弓 形体、疟疾、利多氏 小体、阿米巴等。
2、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 疹、血清病 、过敏性鼻炎…… 3、皮肤病----蕈样霉菌病、天疱疮、剥 脱性皮炎、银屑病…..
4、血液病----慢粒、白血病、HD……
5、某些恶性肿瘤----约0.5%可伴增多,尤其 是肿瘤转移至浆膜或表面有坏死时
3、急性大出血:白细胞总数常在 1—2小时内迅速增高。内出血者如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 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白细胞增 高常较外部出血为显著。因此,白 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 参考指标。
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 急性化 学药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
5、白血病、恶性肿瘤
可能的发生机制
胞体圆形,较中性 粒细胞略大,胞浆 内充满粗大、均匀、 致密、形态规则的 嗜酸性颗粒, wright染砖红色或 橘黄色,胞核多分2 叶,呈眼睛状。
E :(0.02~0.5) × 109/L
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抑制嗜碱性粒细 胞和肥大细胞的 功能,吞噬多种 炎性介质,调节 免疫反应。
参与机体对蠕虫 的免疫反应。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 分类计数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刘华
目的要求 Objective
掌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正常参考 值
掌握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掌握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白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免疫复合物
肿瘤 组胺
C5a C3a 肿瘤
组胺
G-
C567 免疫复合物
嗜酸细胞增多
E0 >0.5× 109/L
嗜酸细胞增多症
(0.5~1.5)× 109/L (1.5~5.0) × 109/L E0 >5.0× 109/L
轻度 中度 重度
嗜酸细胞增多意义
1、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蠕 虫病---E的增高与虫体、 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 范围呈正相关。
(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 1.白细胞的形态:
无色有核,球形,直径7μm~25μm。 2.白细胞的种类(形态分类): 三类五种--------
中性粒细胞(N) 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E)
嗜碱粒细胞(B) 白细胞 淋巴细胞 (L)
单核细胞 (M)
血液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主见于巨幼贫和应用抗 代谢化疗药物后
感染恢复期(一过性) 感染重,机体反应性
差—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 巨多分叶核 棒状小体 其他异常粒细胞
中毒性颗粒常出现在中
性粒细胞胞浆中,较中 性颗粒大,大小不一, 分布不均,染蓝黑色, 常与空泡变性同时出现。
胎儿及初生儿
日间变化 疼痛、情绪激动、运动和劳动 暴热和严寒 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
生理变化
年龄因素
形成
中性粒细 胞和淋巴 细胞变化 曲线的二 次交叉。
②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为最常 见的原因。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 不但不高,反而减低。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 以及血管栓塞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 织严重损伤者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再生性左移
WBC↑N↑ 提示机体反应性增强,骨髓 造血功能旺盛,储备功能良好。
轻度 杆状核粒细胞>5%,但≤10%,
中度 杆状核粒细胞>10%,但≤25%
重度 杆状核粒细胞>25%
提示感染逐渐加重;白血病
退行性左移
核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高,甚至减少。
机体反应能力低下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骨髓储备功能不良
淋巴细胞增多
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恢复期(感染期 减少)猩红热急性期可增高
7、风湿性疾病----皮肌炎、类风关、多发 性肌炎…. 8、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特征:嗜酸性粒细胞重度增多 尤见于男性
血清IgE浓度显著增高 累及多器官,常死于充血性心衰 包括:肺浸润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过敏性肉芽肿…….
嗜酸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 胞胞浆不出现空泡。病 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 可见单个、多个、大小 不等的空泡,一般多在 胞浆中,有时也可出现 在核上。
目前认为中性粒细胞
空泡是脂肪变性的结 果。
中性粒细胞的空泡变性
巨多分叶核粒细胞较
正常成熟粒细胞大, 核分叶多,常为6~12 叶,多由于缺乏叶酸 或维生素B12所致。
核右移
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 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 为3叶核)。
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 核象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 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 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胞的分叶以3 叶居多。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 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超过 5%),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 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 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白血病和 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多) 退行性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减少)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 胞病
理化损 伤: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 及化学药物(氯霉素、抗甲状腺药、免疫抑制 剂、抗肿瘤药、退热镇痛药)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可能的发生机制
生成减少 造血功能障碍;瘤细胞浸润;细 胞毒药物;
成熟障碍 粒细胞无效生成 如巨幼贫 释放障碍 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 破坏过多 免疫相关 脾亢 感染粒细胞过度消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新单位
老单位
成人 (4~10) ×109/L (4千~1万/mm3 ) 新生儿 (15~20)×109/L (1.5~2.0万/mm3 ) 6个月~2岁 (11~12)×109/L (1.1~1.2/mm3)
白细胞分类计数
根据白细胞特有的形态进行分类并计算每 种的百分比值。
1 手工分类:把血液制成血膜,然后用 Wright然后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人工 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该 方法是目前主要的分类计数方法。
2 仪器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百分率(%) 浓度数(×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
白细胞分类计数
2-7
核变性包括核固缩,
核溶解及碎裂的现象。 细胞核发生固缩时, 核被染成深紫黑色块 状物。
细胞核发生溶解时, 细胞核膨胀,染为淡 紫色,伴有核膜破坏 现象,核的轮廓常不 清楚。
1906年Auer首先在白
血病细胞中发现紫红 色杆状物,称为Auer 小体。
Auer小体多为杆状或 梭形,1条或多条甚至 成捆,紫红色。目前
淋巴细胞
白细胞
粒细胞
髓系干 细胞
粒-单系祖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
粒单系细胞的分化成熟
白细胞的破坏
粒细胞:在肝、脾及淋巴结等处进入组织, 进入组织的粒细胞不再进入血液,1-3天 被破坏。
单核细胞 转化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
淋巴细胞: 80%是小淋巴细胞,生存期长, 经过刺激后可以进行转化。
白细胞的功能
耗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可反映其成熟状态,随着 细胞的发育,核浆比例逐渐减小,核仁逐渐消 失,染色质逐渐变致密,最后浓缩成团块状, 核形由圆形变为类圆、半圆、肾形、杆状、分 叶,并且叶越分越多,即核分叶越多,细胞越 衰老,因此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可反映机体 的某些病理状态。
★核左移
生成增加: 白细胞等 释放增加:储存池 破坏减少: 脾脏切除,抗代谢类药物等
★⑵中性粒细胞减少
定义: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 /L为白 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 性粒细胞低1.5X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低 于0.5X109 /L为粒细胞缺乏症。
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 染、某些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在某些 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脓毒血症,以及晚期恶性肿 瘤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百 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 变,提示预后较差。
3.嗜碱性粒细胞
胞体圆形,类似中 性粒细胞大小。、 胞浆内充满排列不 均匀的黑蓝色嗜碱 性颗粒,其颗粒内 含有组织胺、肝素、 慢反应物质等,其 功能与速发性过敏 反应有关。胞核2-3 叶。
4.淋巴细胞
6-10μm
10-15μm
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或椭 圆形。大淋巴细胞胞质丰 富呈蔚蓝色,内含少量紫 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 细胞胞质很少,甚至缺如, 呈深蓝色。胞核呈圆形、 椭圆形,染色质聚集成块 状。
骨髓像 碱性磷酸酶
类白血病反应
慢粒
有原发疾病
无
原发病症状明显
消瘦、乏力、低热、明显脾 肿大
中度增高,以分叶和干状 显著增高,可见各发育阶段
为主
的细胞
不增多
常增多
常明显
不明显
无明显变化
早期贫血,Plt增多,晚期均 减少
一般无明显变化 积分显著增高
极度增生,粒系占90%以上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二)嗜酸性粒细胞
0.02-0.5
绝对值×109/L
0-0.1
0.8-4 0.12-0.8
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0世纪50年代,Coulter研制了电阻抗法血液 细胞分析仪.
直方图
白细胞的生理变化
年龄之间有差异:婴儿、新生儿、成人 不同的身体状态有差异; 一天内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
★⑴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
WBC>20 ×109/L. 分类 E>20% (~90%)
类白-淋巴细胞型
WBC>20 ×109/L(甚至>50 ×109/L),可见幼淋、异淋
类白-单核细胞型
白细胞 ,但多<50 ×109/L。分类:M >30%
wenku.baidu.com
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
明确的病因 临床表现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计数 嗜酸、嗜碱性细胞 中毒性改变 RBC和Plt
认为系嗜天青颗粒融 合而成。
Auer小体常见于骨髓
异常增生综合征 (MDS)及急性非淋 巴细胞白血病M1~M6。
其他异常粒细胞
类白血病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 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 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 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 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
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多见
其次是急性中毒、外伤、休克、大面 积烧伤等。
类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它还有嗜酸 性、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
按周围白细胞总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 多型和白细胞不增多型。
类白-中性粒细胞型
WBC>20 ×109/L. 分类:幼粒<10%
类白-嗜酸粒细胞型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功能,传递抗原信息。
白细胞的寿命
粒细胞: 10~15天 淋巴细胞:数天~20余年 单核细胞:数月
白细胞计数
测定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1 手工计数 2 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
显微镜计数法
【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 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混匀充入计数 池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白 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白 细胞的总数。
巨多分叶核粒细胞常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的 血象.抗代谢药物治 疗时,也可引起粒细 胞核分叶增多。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DÖhle小体又称蓝斑,为中 性粒细胞胞浆保留的嗜碱 性区,圆形或梨形,灰蓝 或天蓝色,呈云雾状多位 于细胞边缘。此蓝斑为核 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 与中毒性颗粒并存。
球形包涵体(Dohle体)
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吞噬活性。胞 内酶有复杂的杀菌系统。可以清除免疫复合物 及坏死组织。
嗜酸粒细胞:可作变形运动,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分泌组织胺酶,灭活组织胺减轻过敏反应。
嗜碱粒细胞:状态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与IgE具 有较强的结合力,脱粒释放组胺导致速发性变 态反应。――导致过敏。
----原虫感染,一 般不引起增高,如弓 形体、疟疾、利多氏 小体、阿米巴等。
2、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 疹、血清病 、过敏性鼻炎…… 3、皮肤病----蕈样霉菌病、天疱疮、剥 脱性皮炎、银屑病…..
4、血液病----慢粒、白血病、HD……
5、某些恶性肿瘤----约0.5%可伴增多,尤其 是肿瘤转移至浆膜或表面有坏死时
3、急性大出血:白细胞总数常在 1—2小时内迅速增高。内出血者如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 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白细胞增 高常较外部出血为显著。因此,白 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 参考指标。
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 急性化 学药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
5、白血病、恶性肿瘤
可能的发生机制
胞体圆形,较中性 粒细胞略大,胞浆 内充满粗大、均匀、 致密、形态规则的 嗜酸性颗粒, wright染砖红色或 橘黄色,胞核多分2 叶,呈眼睛状。
E :(0.02~0.5) × 109/L
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抑制嗜碱性粒细 胞和肥大细胞的 功能,吞噬多种 炎性介质,调节 免疫反应。
参与机体对蠕虫 的免疫反应。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 分类计数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刘华
目的要求 Objective
掌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正常参考 值
掌握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掌握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白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免疫复合物
肿瘤 组胺
C5a C3a 肿瘤
组胺
G-
C567 免疫复合物
嗜酸细胞增多
E0 >0.5× 109/L
嗜酸细胞增多症
(0.5~1.5)× 109/L (1.5~5.0) × 109/L E0 >5.0× 109/L
轻度 中度 重度
嗜酸细胞增多意义
1、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蠕 虫病---E的增高与虫体、 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 范围呈正相关。
(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 1.白细胞的形态:
无色有核,球形,直径7μm~25μm。 2.白细胞的种类(形态分类): 三类五种--------
中性粒细胞(N) 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E)
嗜碱粒细胞(B) 白细胞 淋巴细胞 (L)
单核细胞 (M)
血液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主见于巨幼贫和应用抗 代谢化疗药物后
感染恢复期(一过性) 感染重,机体反应性
差—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 巨多分叶核 棒状小体 其他异常粒细胞
中毒性颗粒常出现在中
性粒细胞胞浆中,较中 性颗粒大,大小不一, 分布不均,染蓝黑色, 常与空泡变性同时出现。
胎儿及初生儿
日间变化 疼痛、情绪激动、运动和劳动 暴热和严寒 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
生理变化
年龄因素
形成
中性粒细 胞和淋巴 细胞变化 曲线的二 次交叉。
②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为最常 见的原因。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 不但不高,反而减低。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 以及血管栓塞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 织严重损伤者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再生性左移
WBC↑N↑ 提示机体反应性增强,骨髓 造血功能旺盛,储备功能良好。
轻度 杆状核粒细胞>5%,但≤10%,
中度 杆状核粒细胞>10%,但≤25%
重度 杆状核粒细胞>25%
提示感染逐渐加重;白血病
退行性左移
核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高,甚至减少。
机体反应能力低下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骨髓储备功能不良
淋巴细胞增多
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恢复期(感染期 减少)猩红热急性期可增高
7、风湿性疾病----皮肌炎、类风关、多发 性肌炎…. 8、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特征:嗜酸性粒细胞重度增多 尤见于男性
血清IgE浓度显著增高 累及多器官,常死于充血性心衰 包括:肺浸润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过敏性肉芽肿…….
嗜酸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 胞胞浆不出现空泡。病 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 可见单个、多个、大小 不等的空泡,一般多在 胞浆中,有时也可出现 在核上。
目前认为中性粒细胞
空泡是脂肪变性的结 果。
中性粒细胞的空泡变性
巨多分叶核粒细胞较
正常成熟粒细胞大, 核分叶多,常为6~12 叶,多由于缺乏叶酸 或维生素B12所致。
核右移
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 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 为3叶核)。
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 核象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 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 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胞的分叶以3 叶居多。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 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超过 5%),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 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 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白血病和 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多) 退行性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减少)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 胞病
理化损 伤: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 及化学药物(氯霉素、抗甲状腺药、免疫抑制 剂、抗肿瘤药、退热镇痛药)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可能的发生机制
生成减少 造血功能障碍;瘤细胞浸润;细 胞毒药物;
成熟障碍 粒细胞无效生成 如巨幼贫 释放障碍 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 破坏过多 免疫相关 脾亢 感染粒细胞过度消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新单位
老单位
成人 (4~10) ×109/L (4千~1万/mm3 ) 新生儿 (15~20)×109/L (1.5~2.0万/mm3 ) 6个月~2岁 (11~12)×109/L (1.1~1.2/mm3)
白细胞分类计数
根据白细胞特有的形态进行分类并计算每 种的百分比值。
1 手工分类:把血液制成血膜,然后用 Wright然后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人工 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该 方法是目前主要的分类计数方法。
2 仪器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百分率(%) 浓度数(×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
白细胞分类计数
2-7
核变性包括核固缩,
核溶解及碎裂的现象。 细胞核发生固缩时, 核被染成深紫黑色块 状物。
细胞核发生溶解时, 细胞核膨胀,染为淡 紫色,伴有核膜破坏 现象,核的轮廓常不 清楚。
1906年Auer首先在白
血病细胞中发现紫红 色杆状物,称为Auer 小体。
Auer小体多为杆状或 梭形,1条或多条甚至 成捆,紫红色。目前
淋巴细胞
白细胞
粒细胞
髓系干 细胞
粒-单系祖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
粒单系细胞的分化成熟
白细胞的破坏
粒细胞:在肝、脾及淋巴结等处进入组织, 进入组织的粒细胞不再进入血液,1-3天 被破坏。
单核细胞 转化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
淋巴细胞: 80%是小淋巴细胞,生存期长, 经过刺激后可以进行转化。
白细胞的功能
耗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可反映其成熟状态,随着 细胞的发育,核浆比例逐渐减小,核仁逐渐消 失,染色质逐渐变致密,最后浓缩成团块状, 核形由圆形变为类圆、半圆、肾形、杆状、分 叶,并且叶越分越多,即核分叶越多,细胞越 衰老,因此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可反映机体 的某些病理状态。
★核左移
生成增加: 白细胞等 释放增加:储存池 破坏减少: 脾脏切除,抗代谢类药物等
★⑵中性粒细胞减少
定义: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 /L为白 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 性粒细胞低1.5X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低 于0.5X109 /L为粒细胞缺乏症。
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 染、某些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在某些 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脓毒血症,以及晚期恶性肿 瘤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百 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 变,提示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