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旋移综合征_李如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市第三医院(014040)

**内蒙古工人包头疗养院(014000) 2007年11月2日收稿骨盆旋移综合征李如茂* 敖 萍* 甄旭东*

摘 要:腰、骨盆、髋整体学说在欧美比较盛行,已成为西方整脊治疗理论核心;骨盆旋移综合征在国外已有较完整的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而在我国临床上尚未广泛展开研究和建立诊断标准。因此需要对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骨盆旋移综合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8)01-0066-02

近些年,一些学者在我国脊柱相关病研究基础上借鉴西方的整脊理论,对骨盆旋移综合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骨盆旋移综合征病因病理的认识

1.1 过去给予诊断为骶髂关节损伤,滑膜嵌顿的患者或者中医诊断为“落小胯”的患者,大多数有明确的外伤史,其特点为下肢固定,身体过度扭转,或行动中患肢突然被磕拌均可使髂骨关节面略向前内或外方后错移,伤后为了避免活动加剧疼痛,必然发生抗痛性肌痉挛,续而出现骨盆倾斜,双下肢假性不等长等体征[1],或者当抬持或搬重物时斜扭,或摔倒时臀部或半身着地,身体向左和右扭转而产生骨盆旋转剪力,这一剪力主要作用于骶髂关节[2]。另外分娩使骨盆正常扩张未能及时复原[3]致使骶髂关节、耻骨联合、腰骶关节损伤。据腰、盆、髋整体学说,外伤暴力可以通过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移位,常见的髂骨前倾(或称前旋)多因跌扑时受绊髋过伸所致,而跌坐过屈或腰骶侧弯、过伸可致髂骨后倾(或称后旋)[4],笔者体会临床中一些骨盆旋移征患者没有明确的外伤史,一部分病例可通过追问病史获得外伤史信息;另一部分病例可能与职业、日常不良姿势习惯导致的慢性积累损伤有关。

1.2 以骶髂关节损伤和中医“落小胯”命名诊断,不是简单的名称不同问题,而是对该病症病理认识的深度差异;虽然也注意到了骶髂关节损伤或“落小胯”时会有骨盆倾斜、下肢不等长,但对骨盆整体的病理变化及相关疾病的病理机理认识不足。以骨盆旋移综合征命名诊断,在局部即以骨盆为功能单位来研究其病理变化,而且不局限于单一关节,同时将骨盆的病理变化放回到“腰、盆、髋”共扼系统及“骶、蝶、枕”共扼系统中分析、阐释,使我们对该病症的认识更全面、更接近本质,对临床诊疗也更具有指导意义。而在这样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又为该理论提供了有力佐证[4]。1.3 在“腰、盆、髋”共扼系统中研究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病理,揭示了临床中某些顽固性腰腿痛的原因是骨盆紊乱所致,骨盆错位引起腰腹肌拉力不平衡导致“腰肌劳损”性腰痛;有些顽固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在纠正了骨盆错位导致的力量不平衡后,肌张力对称,疼痛也即迅速消失[4]。骨盆的旋转侧倾,身体的重心就会转移;腰椎轴线侧弯,椎间孔的骨性通道也因侧弯而变窄,椎间盘通过自身纠正姿势失衡无效,半年左右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4]。笔者在临床中曾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复难愈的患者,经检查发现伴有骨盆旋转旋移症,给予矫正骨盆紊乱后痊愈。

1.4 “骶、蝶、枕”共扼系统的组成,分为6个部分[4]:①脑脊液流变学。②脊膜张力和拉应学。③C1、C2、C3的脊膜韧性。

④S1、S2的脊膜韧性。⑤骶骨在骨盆的平衡位置。⑥骶-脊-蝶-枕的脊柱协调摇摆运动。这是骨盆紊乱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黄杰认为:如能结合中医理论加以探讨,则会加快该研究的进展速度。随着骨盆旋移症及相关病症的病因病理被揭示,脊柱病因学说更加明确与清晰,目前部分难治疾病或可通过治脊手法得以缓解,并可望获得痊愈[4]。

1.5 骨盆旋移症的临床发病部位[5]:①骶髂关节。②腰骶关节。③耻骨联合。④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综合征。

⑤骨盆旋移综合征致脊柱变形侧弯,引起颈椎、胸椎、腰椎部分椎间不稳致脊椎多部位发病。⑥继发性髋、膝关节劳损性骨关节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上诉诸关节错位,继而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病变,损害相关软组织、神经、血管而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生物力学观点,用三维坐标系看骨盆运动,将骨盆旋移症分为4种错位类型[6]:①左右旋转式错位。②左右侧摆式错位。③前后滑脱式错位。④混合式错位。这是我国学者在脊柱病因学理论[7]指导下,对骨盆旋移症临床研究取得的成果。

2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

2.1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对于骶髂关节损伤或“落小胯”的诊断是我们临床中所熟悉的,通过询问外伤史、症状及骨盆分离、骨盆挤压、“4”字试验、骶髂关节扭曲试验等临床检查进行临床诊断。而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在重视局部检查的同时更重视整体的检查[8]。如从面部和身体动作中

66内蒙古中医药DOI:10.16040/ 15-1101.2008.01.042

的表现(一只眼睛的细小,一侧眉毛下垂,两耳不在同一水平,单肩下垂。)及姿势,鞋底磨损情况,手指张开情况,脚趾情况,指关节响声等收集骨盆旋移症的临床资料。国际整脊学会共认诊断标准10项[4]用于综合检测、诊断。香港黄杰医师从2万多例骨伤疾病中总结出两种运动检查。可以比较合理解释骶髂间紊乱关系,即坐前弯检查骶骨错位和站前弯检查髂骨错位。龙层花医师总结出通过“阴阳脚”及“长短脚”的特殊体征判断骨盆旋移情况,临床应用简便直观。

2.2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X线诊断:腰椎正侧位、骨盆正位平片是常规检查。主要观察[9]两侧髂骨是否过大(后翻)、过小(前转)、耻骨是否等高(上下移位)、等宽(前后移位)及两侧闭孔是否等大、骶髂关节是否过宽、大转子是否等高。对于耻骨联合前后错动,而骨盆正位片未能显示者,改用骨盆失状位可清晰显示[5],腰椎侧位片上重视观察腰骶成角,腰轴变直或反张,即以判断骶椎倾仰式错位。

2.3 骨盆旋移相关病症的诊断:骨盆旋移症与多种疾病相关,黄杰通过2万多例腰腿痛病人分析,常见相关疾病有[4]: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经期紊乱、不孕等)。泌尿科(尿频、前列腺肿大)。免疫功能疾病(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感冒、哮喘)。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及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高血压)。五管科(上交感神经引起的眼部症状,耳听觉障碍,美尼尔综合征)。血管循环对脑脊液的影响(循环障碍引起的头痛、头晕以及情感和思维障碍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结肠过敏症等)。骨盆移位侧别不同,相关疾病亦不同[9],右侧骨盆移位(右髋关节紧张型)为副交感神经紧张型病症:胃肠功能不良,腹泻、消瘦,肝脏机能不良,易患妇科病,有白头发。左侧骨盆旋移(左髋关节型)为交感神经紧张型病症:肺功能不良,便秘、肥胖,心脏机能不良,易患感冒。

2.4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三步定位诊断法[5]:骨盆旋移症的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科目,如何掌握好每个相关疾病的诊断、龙层花等提出了三步定位诊断法,既神经定位诊断,检诊定位诊断及X线定位诊断,如三步定位诊断法未能明确,应进一步做CT、M RI和实验室检查。

三步定位诊断法的思路清晰,认真细致完成每一步诊断对临床治疗更具指导作用。

3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治疗

3.1 急性外伤初期,应排除骨折脱位后,卧床休息,中西药消肿、解痉、镇痛、磁疗、针灸及脱水疗法[5]。

3.2 急性期后以手法治疗为主,西式整脊手法分髋骨复位手法、骶骨复位手法及腰椎复位手法[9]。国内针对骶髂关节错位及耻骨联合错位的手法,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好的疗效[10,11]。钟士元等[5,6]结合传统医学手法、美式整脊手法的骨盆旋移复位手法,是在深入研究骨盆旋移综合征病理变化及错位不同类型,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设计的具有较好的临床针对性及实用性。

3.3 微波、超短波、中药热疗、水针疗法、小针刀疗法均能加速骨盆软组织的康复[5],黎秉衡医师运用局部注射Eiprospan 1ml+Procain9ml后再手法矫治临床疗效良好[4]。

3.4 运动疗法是骨盆旋移综合征的重要辅助治疗,教会患者骨盆保健功:仰卧位屈膝屈髋左右摆动、仰卧抬臀、阴脚侧内收肌自我捏揉、抱膝仰卧起坐或盘腿坐(骶骨点头)、跪坐(骶骨仰头)。对于骶髂关节损伤所致内脏疾病也可用双腿旋转运动矫治[12]。为预防复发应纠正不良姿势,肌肉最忌讳的是固定不变的姿势,防止外伤和受凉[13]。

4 骨盆旋移综合征诊疗展望

许多内科疾病与骨盆紊乱相关,通过整脊治疗而得到痊愈,此类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性疾病与骨盆紊乱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探讨。从脑脊液流变学角度对骨盆紊乱时引起的多种相关疾病进行研究,也是未来医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骨盆旋移是许多脊柱病的病理基础,脊柱病又是脊柱相关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对骨盆旋移综合征的研究势必推动脊柱相关疾疗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纪钧.错骨缝的诊断与治疗[M].山西:山西科学教育出

版社,1987.126.

[2]孙树椿.中国骨伤科学卷八:筋骨缝损伤[M].广西:广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6.

[3]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M].北京: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6.194.

[4]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865-874.

[5]龙层花,钟士元,王延臣.骨盆旋移综合征[J].颈腰痛杂

志,2004.23(3):198.

[6]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2003:88.

[7]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12.

[8]田学主.中国脊疗[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41-

43.

[9]苟亚博,黄国松.脊椎手疗法大全〔图解〕[M].北京:中国科

学出版社,19997.325.

[10]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12-313.

[11]娄玉铃.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808.

[12]李文波,刘淑余.背脊疗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4.50.

[13]郑喜垣.图解肌肉运动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3.4.

67

2008年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