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升入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达到17、18岁的青年。他们已走过儿童期、青少年期,经历了相当长的学习和生活岁月,他们的身体成长已成熟,心理发展也逐渐定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其特点如下: 1.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主要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大学生刚跨入大学的校门,一个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一次摆在面前,这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条件和前途如何?""我一生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涉及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问题。大学生们总是十分感兴趣而又急迫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强烈地期待着一个满意的或比较满意的答案。

自我认识的迫切性在少年期已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他们往往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作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往往主动地参照书本上的学者、工程师、经济师、政治家、英雄人物和优秀教师,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对自己作出评价。

(2)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是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是怎样变化的?由于认识对象的不同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的不同,很难检验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第一种方法,是将个人自我认识中的抱负水平和活动的实际结果(如体育成绩、学习分数、测验得分、科研成果等)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第二种方法,是将个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之间无大的差异。

有一项研究表明,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最高,其次是四年级,二、三年级最差。那么,这是否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倒退呢?或者说,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越来越偏离实际了呢?

草率地下结论是容易犯错误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刚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面临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陌生的生活方式、陌生的思想观念、陌生的教学模式,这一切都等待着他们去了解、去熟悉、去适应,这样他们就很少有时间来认真地思考自己。因而,他们的自我评价是从中学沿袭下来的,而不是在大学校园里重新形成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成人评价的翻版,他们通过将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对自己的议论、评判内化,从而形成自我评价。从实质上看,这种自我评价并不货真价实,因为其中缺乏评判者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它综合了他人的看法,有道是"旁观者清",因而它更符合实情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客观性最高了。

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大学生进入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阶段。他们不再把别人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而是真正地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全面剖析自己。因而,这时的自找评价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客观性下降,以至跌入低谷。此后,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又有所回升。

从表面上看,一年级的新生自我评价客观性最高,但这是虚假的。就自我评价能力而言,大一的学生无疑是最稚嫩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到问题的实质:自我评价的客观性

随年级的升迁而增强的。

(3)自我形象结构的变化:a、自我形象更趋丰富、完整。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大学生和高中生作过一次比较研究,要求被试者就"你是谁?"这个问题作出20个不同的回答,回答每题的时间为20秒。结果发现,82%的大学生能够一字不漏地作出20个答案,但只有56%的高中生能够完满作答。在描述自我形象时,中学生倾向于整体性的描述,而大学生倾向于分析性的描述,且更多地指向内心世界的深处,广泛涉及情绪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方面。有的大学生在答卷中写道:"我天真但我不认为这是缺点,我幼稚但我不想学得世故。"这样细腻的描写在中学生中不易见到。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答题时并不是一味地作客观陈述(如:我是大学生;我是中文系的学生),答案中有不少主观解释式的回答(如:我性格开朗;我好静不好动)。这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形象趋于完整、趋于丰满。b.自我形象更具概括性。中学生对自我的描述还是比较具体的,至多只能抽取出自己的局部特征,而大学生的概括能力显然要高出一筹。同样是描述自己的身份,中学生常用"我是中学生"、"我是中国人"这样的语句,而大学生则喜欢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新时代的开拓者"、"未来的人民教师"之类的描述。这表明,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概括性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C.自我形象更具稳定性。自我形象的稳定性,基本上同价值观的稳定性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让被试者在一段时间内作自我描述的研究表明,成年人比青少年和儿童的叙述更合乎情理。成年人的自我形象更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前期的自我评价往往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属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仍不及成年人,有时会因偶然的因素而发生急剧的变化。此外,形成自我形象的那些个性特征的稳定程度,在不同个体身上其表现也各不相同。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主要特点

(1)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比较敏感,凡涉及"我"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我"相关的事物也往往能诱发连锁反应。大学生尤为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时,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会在他们的心头掀起轩然大波,他们会对此琢磨半天、回味半晌,真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他们还会由此及彼,引发一连串的联想,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自我体验的深刻性。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个小孩和一名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着很大的差异。小孩喜欢看情节性强的书籍,当书中有心理描写的内容时,他们会一掠而过、甚至大段大段地跳过,而大学生则偏好那些心理描写细腻的作品。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两者自我体验方面的差异:小孩的自我体验肤浅,而大学生的体验无疑要深刻得多,他们能把自己沉浸到小说中去,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揣摩他们的感情,并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看到高兴处,会忍俊不禁;看到伤心处,会淆然泪下;看到激愤处,会怒发冲冠;看到忧伤处,会黯然神伤。这种现象在小孩身上是罕见的,而在大学生身上则是普遍的,表明了他们体验的深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3)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大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体验(喜欢自己还是讨厌自己、满意自己还是不满意自己等),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喜悦还是忧愁、趣味无穷还是乏味无聊等),以及紧张和轻松、敏感和迟钝等体验。在这些丰富多采的体验中,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自我体验基本情调的调查中,心理学家列举了20对描述情感自我体验的具有相反意义的词或成语(如:热情--冷漠、憧憬--悔恨、自信--自卑、愉快--愁闷等);要求被试者从中选出10个能表达自己近半年以来心情的词语。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