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

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

遍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

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

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

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规律,

按规律办事。感悟我国立足于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

按规律办事,为人民造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趣教学

【课时安排】 1学时

【课前准备】依据《成长资源》完成知识梳理部分;鼓励对探究活动作初步思考。

【讲授新课】

★温故展示:(上节内容升华体验,构建知识体系。)

1.一个概念:什么是物质?唯一特性?

2.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教师总结展示知识体系图片)

★知新探究: (展示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视频,导入新课)问:有何感想?成功的根本原因?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自主探究一:(展示生活中各种运动形式图片)

问:图片说明什么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呢?

2.什么是运动

注意:哲学所说的运动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合作探究一:(展示想一想图片,学生思考,然后展示运动能否离开物质图片,学生回答,教师展示总结物质与运动关系

图片。)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形而上学

②物质←→唯心主义

过渡:世界上有没有静止的事物?(学生讨论举例回答,老师总结展示静止含义图片。)

4.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

二是:

(学生分组讨论,依据两方面的含义举例展示说明。)过渡问:静止是不是意味着不运动?

合作探究三:(展示刘德华一生图片,学生分析说明)(展示探究思辨图片)

这两个命题谁对谁错?为什么?(生生互动,老师展示运动与静止关系图片。)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

②联系:

③两种错误倾向:

问: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事物又是如何的变化发展的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可循的?并举例说明。(学生展示,老师总结展示规律含义图片:具体---抽象):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

本质的→不是现象的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不是易变的

自主探究二:(展示图片下列是规律的有, 学生讨论回答。)

(2)规律的特点

自主探究三:(展示多媒体:人类违背规律的典型案例)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①规律是客观的

(展示多媒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不同的领域规律,学生总结,老师展示图片。)

②规律是普遍的

过渡:依据哲学的含义,在学习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展示方法论意义图片)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方法论意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呢?

合作探究四:(展示人类认识利用规律图片,学生感悟总结)

★课堂小结:(展示小结图片,明确问题,形成体系)

★教学相长:(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1.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则、定律、定理、公理、公式,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不能等同于联系。

不能等同。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主观的。

2.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3. 任何规律都是无条件的,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

4.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5.规律有好坏之分。(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方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有收获,都有愉悦感。真正实现学生能够自觉、自主、愉快地学习,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阐述这些思想是为了形成认识和探讨客观世界应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第五课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好铺垫。

依照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授课思路如下:

1.通过【课前预习案】力求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在【课堂导学案】的“新知探究”环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方法、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为课堂的展示交流做准备。

3.设计“课堂小结”环节,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及时进行点拨,相机指导。力争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4.通过“教学相长”环节,针对易考易混点,师生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拓展思维,明辨是非,进一步深化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细微区分,掌握有力答题工具。

5.设计“随堂演练”环节,实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服务于“运用所学解决所问”的高考宗旨。

6.最后的【课后升华体验】,设计巩固拓展训练,设计与本课有关的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作业。能够体现知识能力重点,有层次,有梯度,以供不同起点学生选择使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