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建模”充满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建模”充满理性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减负提质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它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理应一马当先、垂范在前。顺应乎此,目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新一轮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热潮,各种名目的课堂模式纷至沓来,令人大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

对“建模热”的出现,首先,我们感到欣喜。可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在触及最根本的层面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怎么培养的问题。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旨在解决怎么培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可谓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根本。更何况,它还引发了了人们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纵观林林总总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表述不同,依据有异,策略有差,程序有别,但令人振奋的是,它们都声称要以人为本,关心、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而这些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倡导的、全社会梦寐以求的。姑且不论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否照此办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将此奉为圭臬者,在模式的探索、构建、推介和运行过程中,其灵魂深处必将因为濡染而产生革命性的涟漪或者波澜,这种观念层面上的变革弥足珍贵,它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也是改革走向成功的前提。

二、这预示着课堂教学将淡出传统型的窠臼

传统的课堂教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经验型”,教师完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程式并相沿成习。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放羊式”的,随意性很强,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另一种是“理论指导型”。教师也依据某种教育理论对课堂教学策略作出预先设计,但因为所依托的理论逐渐落伍于时代,所以模式也就乏善可陈。例如“三中心说”及其衍生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盛行多年,现在正遭到扬弃。

而时下诞生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都有一种或几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并试图促成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从而使教学实践在科学指导下进行,使先进的教育理论向先进的教

育生产力的转化成为可能。同时,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集中反映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应用理论,又能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中得到完善,从而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可见,研究、创造出反映时代特点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扭转“理论下不去,实践上不来”的局面,推动教育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经验的理论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课堂教学的效益增长方式也因始终有越趋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而更趋于理性和优化。

三、这标志着教师素质的群体优化成为可能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普遍的策略和生存智慧。放弃驾轻就熟的东西难免有抉择的痛苦,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必将带来创造的欢愉。而这个衰亡到新生的过程,正是所有自觉的变革者脱胎换骨、获得飞跃的良机。从理论上讲,建模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的一线教师,特别是那些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精湛、教学效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只要有效地激发和唤醒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反思精神,让他们把可能还处于“默会”状态的教学智慧、经验和成果加以认真的梳理、总结、归纳和升华,一方面,这样获得的教学模式易于得到认可,便于得到推广,另一方面,这个优秀群体的功力境界和辐射效应都有可能得到几何级的增长。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建模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过程。对新理念、新要求的学习和领悟,以及可能出现的关于建模的中国式的集体攻关等,都将使他们不同程度地获益。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建模、用模至少在他们从教的初期是利大于弊,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熟悉和掌握教学活动的各种类型、框架和程序,把握教学大方向,缩短成长的周期。教师强则教育强。这样看来,建模活动催动不同层次的教师实现共同成长,乃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同时,对“建模热”现象,我们又不乏忧虑。忧思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课堂建模的价值追求出现偏差

1、指向性有误。当前,教育界之所以大掀课堂教学建模之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形势所迫。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的政策和动作纷至沓来,业内外对教育“高能耗,低产出”现状的批评声不绝于耳,都将教育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出于迫不得已才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所以,情急之下、惯性之中,人们在建构教学模式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变课堂低效或者无效的局面。于是,建立高效课堂模式就被摆上了议事日程。但在不知不觉中把建模的价值选择定位在如何快速、高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上。很多教学模式都以传达知识的有效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它们的“有效”操作,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不光是统考、会考、中考、高考的成绩愈来愈高,就连托福、

GRE成绩也令外国教授面对众多的高材生无法取舍,各种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更是长胜不败。不过,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的枯燥、呆板、完全表面化和外在化,不再拥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教师和学生竟相追逐分数、奖牌、升学率和一切与外在评价有关的东西,而宁愿把内在精神的提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在一边。本来,我们的希望是建构一种严格而细密的教学模式,从而把每一个个体培养成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全面发展和有独特个性的人。现在,我们的努力满足了前者,建构和设计了多种多样确实是严格、细密、快速、高效的教学模式,但却在更隐蔽的形式上造成了教学领域的见物不见人,造成了学生同自然的疏离,同社会的疏离,同他人的疏离,最后同自己也疏离了。这不能不说是和课堂建模的初衷南辕北辙。

2、功利性较浓。综观我国众多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强调教学模式的建构所产生的实际功效。于学生而言,是如何提高知识、技能的掌握效率,使之对学生的生存产生工具性、功利性的价值;于建构者而言,是如何能“制造”出新颖、高效、易操作的教学模式,从而以此能在业内取得良好的声望;于学校而言,是如何建构或者选择适合本校实际,并能给本校带来升学率提高等立竿见影收益的教学模式等等。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教学模式完全成为一种游离于人内在精神和生命成长的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甚至成为人的一种负担和束缚,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仅仅是作为证明某种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工具。

二、课堂建模的目标设置出现偏差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着制约作用。有鉴于此,时下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会给自己冠以令人神往的教学目标,一般无外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更是全部学校教育的终极诉求。然而,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最应落到实处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成长这个真正的目标,不幸被其他目标架空了。

1、将单一目标替代整体目标。由于受知识本位的影响,在教学模式的建构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仍未受到重视。即使建构者制定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但往往只是被视为装饰品和点缀物,并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在高考指挥棒还在高高举起并未轻轻落下,在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尚未科学正确地形成的情况下,知识和技能这个单一目标、具体目标往往越俎代庖,成了唯一目标、全部目标,分数再一次显示了它无可比拟的评价魔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课堂教学模式都把安排当堂检测作为对本课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唯一和最终的评估办法中获得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