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王孙思邈之养生十三法、“四少”养生法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

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

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
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

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

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

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

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
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

”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下面主要介绍他的养生十三法和“四少”养生法,朋友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一、养生十三法
又名聪明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
(注:“玉津”即津液、口水)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
(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

重复做10下。

(2)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
(1)搓手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2)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
做6次。

反方面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

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

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12、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

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13、脚常搓
(1)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

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

共做36下。

(2)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

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二、“四少”养生法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的“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的“四少”养生法,即使在1300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1、口中言少
孙思邈“四少”中的“口中言少”,即是说话要少。

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长时间地夸夸其谈,按中医讲,将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

而津液与气是人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

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是非非。

我们常讲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

言少可防患于未然,可避免口中之患。

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会对养生有利。

2、心中事少
道教医学认为:多思伤神。

而所谓“心中事少”,即是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

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得“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少生气,并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多疾病还可能会不治自愈。

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颐养天年。

3、腹中食少
所谓“腹中食少”,即是吃饭只食八分饱。

《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


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会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

著名营养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克莱德·麦卡教授在1934年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将小白鼠分甲、乙两组,这两组平时都保证必要的营养供应,但对甲组摄食限制,对乙组不加限制,结果甲组1000天骨骼还在生长并活了3至4年。

而乙组在175天后骨骼就停止生长,只活了两年。

另外在试验中还发现甲组平时很少生病,但乙组的许多白鼠却体弱多病,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麦卡效应”。

另外,美国布法罗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少吃,可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并可大大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

研究人员还认为,所谓延年益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清除体内有害活性氧的过程。


限制热量的摄入可以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利于维护体内活性氧的平衡。

4、自然睡少
所谓“自然睡少”,即是高质量的适度自然睡眠。

传统医学讲:“久卧伤气。

”如果我们过度地贪图安逸,缺乏活动,就会引起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不利于我们的健康。

而“自然睡少”的再一层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做到上面讲的“三少”,精、气、神就不会有过多的消耗。

而精力充沛了,也就不需要用更多的睡眠来补充体力。

这正像道家所说:“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饭,神足不思眠。


另外,现代医学也证明,适度的睡眠确实有利于长寿。

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成人睡眠时间过长或太短均不利健康,而最佳的睡眠时间应控制在每日7至8个小时为宜。

所以说,在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还是不要太贪床为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