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概论

财政支出概论
财政支出概论

财政支出概论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一般情况下,财政支出是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从性质上说,它既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也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因而也是组织财政收入的直接目的。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在政府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社会将消耗一定的资源,这构成了政府行为的社会成本。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职能则有不同的内容,从而使得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有所不同。

财政支出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是政府的重要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因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都是更直接地通过财政支出执行的。

一方面,财政支出直接构成和影响社会总需求,因而调节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达到调控社会总供需关系的目标;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则对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对国家职能的履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及结构

一、财政支出分类

财政支出分类,是指从不同角度出发,按照不同依据,对财政支出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旨在更有效地准确反映支出活动的性质、范围、结构和规模,反映财政活动和国民经济运行之间所存在的多方面的联系,进而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对财政支出进行适当分类,可以促进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状况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政府预算的编制,有利于对财政支出问题进行研究。

按照不同的分析目的和标准,财政支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以及按支出用途分类等。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

尽管人们对政府职能的范围还存在许多争论,但一般认为,政府职能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

维持性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公共安全和宪法秩序的支出,主要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法律方面的支出。维持性支出所提供的公共商品和劳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纯公共商品;第二,它是国家和社会赖以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商品,其收入弹性较小。

经济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保持经济稳定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应用性科研支出和对生产活动的补贴支出等。经济性支出的特点是:第一,它提供的不是纯粹的公共商品,而是混合商品;第二,经济性支出的范围和规模取决于市场失灵的程度。

社会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社会性支出的特点是:第一,它提供的对象有的是纯公共商品,有的是混合商品;第二,这些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

这种分类方法,从实证角度上说,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时期政府职能与活动范围的变化情况;从规范的角度看,则有助于我们明确政府在不同时期所应保持的合理的支出结构。

由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职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而使得财政支出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来说,早期政府支出主要用于维持性支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普及,市场失灵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政府的经济性支出比重将会逐步上升,维持性支出比重会有所

下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完善,政府用于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的经济性支出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政府支出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社会性支出,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上述趋势可以用图4-1描述。

E

O Y

图4-1 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

(二)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支出的经济性质(或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

所谓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职能需要,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用于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所需和政府投资兴办各种实业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前者为消费支出,如国防支出、行政支出,后者为投资支出,如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政府在付出这类支出的同时,获得了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所有权。政府只有购买这些商品和劳务,才能生产出公众所需的公共商品和劳务(包括混合商品)。它是政府对经济资源的一种消耗,因此又称消耗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

所谓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和利息支出等。政府在付出资金时,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只是将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重新分配。这类支出并不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资源总量,而只是在结构上调整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可支配资源的数量,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这时,政府所扮演的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将一部分人(纳税人)的收入转移给支出的接受者。

这种分类方法,具有较强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我们分析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

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所拥有的资金与市场上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相交换,主要影响的是资源配置。一方面,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不同,生产的公共商品也就不同,从而对资源配置的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购买支出直接成为一种有效需求,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从而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则是通过支出过程,将财力从政府转移到受领者手中,支出结果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购买力转移),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但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以及社会总供需状况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是要通过资金接受者的反应来实现的。因此,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上,转移支出的规模和对象不同,所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就不同。

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若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分配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比较大,直接通过财政配置资源的规模也比较大,财政更大程度上有能力执行其配置资源的职能;若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分配活动对于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比较大,财政较易于执行其收入分配的职能。

维持性支出占G D P

社会性支出占G D P 经济性支出占G D P 财政总支出占G D P

由于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政府职能的重点有所不同,相应地,财政支出的这一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比重较高,转移性支出的比重较低;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购买性支出的比重会有所降低,而转移性支出的比重会明显上升。

除此以外,诸如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和政府政策等因素也会影响政府职能结构,从而影响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比例。

(三)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财政支出一般包括国防支出、国家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等事业支出、社会保障与福利支出、债务支出、其他支出。

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主要目的是便于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部门依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编制预算,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结构,以及进行支出的具体核算;另一方面,也便于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但这种分类每年会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政策的调整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变化。以我国的具体实践为例,是按政府预算支出科目分类。

(四)国际分类方法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有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按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住房和社区生活设施支出、其他社区和社会服务支出、经济服务支出以及无法归类的其他支出。按经济分类,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贷款。

二、财政支出结构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简单来说,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结构表明在现有财政支出规模的前提下财政资源的分布,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的分类主要是表明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表明财政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一般而言,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政府职能的大小决定了财政支出规模,而政府职能的侧重点决定了财政支出结构。政府职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形成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也称为经济建设支出,后者也称为公共支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下降,而社会管理支出则大幅度提高。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流动资金支出下降和基本建设支出下降造成的。社会管理支出比重提高,一是由于科教文卫支出的增长,二是由于行政管理支出的过快增长,这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根据前面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它们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财政在不同时期的经济作用的不同和财政职能的变化。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各个国家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比较充裕,财政职能侧重于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因而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较多地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收入相对匮乏,购买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相对较小。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发展中国家一般的特征。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在全部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这说明,财政的资源配置能力减弱,收入分配能力增强。随后,转移性支出比重又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

化和管理的加强,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的绝对额或占转移性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这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一种表现。可以预料,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两者的相对比重将会发生较大变化,总的趋势是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将逐步有所提高,达到一定程度相对稳定下来。(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当前,加快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应是新世纪我国财政政策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性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和用途结构方面,应当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1)保证适度的预算内投资规模,以便足以支撑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加快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一般而言,教育经费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应是增长趋势,达到一定阶段则趋向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3)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投入。任何一个国家通过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般而言,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过程中,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呈下降趋势,而转移性支出呈上升趋势,这也应是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势。(1)随着价格的市场化,价格补贴主要是保证粮棉油流通体制的顺利实施,平抑物价,保护农民利益,由于农业的丰欠不定,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是不可避免的。企业亏损补贴,随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应只限于公益性和福利性企业的政策补贴,应是下降的趋势。(2)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从2000年开始已实行还本与付息分离,付息纳入预算内,作为经常性支出,而债务支出单独核算,不应再列为经常性支出的转移性支出。(3)社会保障支出一旦实行社会保障税,则应全部纳入预算内,将构成转移性支出的主要部分。

目前,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按照社会公共需求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其次,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支出结构也应作出调整。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重点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社会保障事业和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需要,并实行财政支出的增减结合,增加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事业、科技与国防等支出,减少财政对文化、研究、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再次,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另外,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离不开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应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压缩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等消费性支出。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通常用两类指标来反映: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一)绝对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但我们在解读财政支出的绝对指标时,应注意:第一,从理论上说,为了准确反映政府行为的成本,也为了便于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全面监督,所有为履行政府职能的公共部门支出都应计入财政支出当中,并经过法定的预算程序。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各国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统计一般都仅限于政府的预算支出。第二,与一般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的是,财政支出的核算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即以财政资金是否付出作为财政支出是否实现的标准。第三,在统计

国家财政支出总量时,为避免重复计算,各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不列入财政支出计算范围。

(二)相对指标。它是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如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财政支出率)或财政支出占GNP 的比重,然而,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GNP 的比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由这两个基本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绝对指标比较直观,而且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但由于它不能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人们通常更注重相对指标。财政支出的相对指标是判断政府规模大小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介入程度的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及理论解释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将出现相应的增长。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支出不仅出现了绝对规模的增长,同时也出现了相对规模的增长。一些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财政支出增长趋势”。100余年来,各国的经济学家们针对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对财政支出的增长作出解释,其中主要有五个代表性的观点,即瓦格纳法则、时间形态模型、经济发展阶段论、公共选择学派的支出增长理论、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模型。

(一)财政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

1.瓦格纳法则

德国财政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在考察了19世纪的许多西欧国家、美国、日本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状况后,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瓦格纳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后来的学者将他的这个观点概括为瓦格纳法则或瓦格纳定律。

瓦格纳法则假定国家是一个有机体,避开了公共选择问题,认为收入增长几乎不可避免会导致公共部门的扩张。

瓦格纳的这一思想可以用下图4-2表示:

E

图4-2 财政支出增长趋势 图4-2中,Y 表示经济发展规模(如国民生产总值),G 为财政支出规模,曲线E 反映了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函数关系。A 、B 分别是曲线E 上的两点。图4-1表明,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财政支出规模越大。

瓦格纳对此的解释是:第一,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带来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扩大的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化,导致各种磨擦或社会冲突的加剧,这就必然要求建立有关的司法和行政制度,从事公共管制和保护活动,从而导致政府维持性支出的增加;第二,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具有外部性特征的行业越来越多,为了克服由于外部性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政府需要更加直接地参与生产性活动,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性支出的扩大;第三,瓦格纳认为教育、娱乐、文化、保健等公共福利方面的政府支出水平由它们需求的收入弹性决定,当人Y G A

B

均收入增加时,财政支出中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也会大幅度增加,即经济的增长,造成政府社会性支出的增长。

关于瓦格纳法则,仍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瓦格纳只是解释了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增长的原因,并没有解释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的原因。第二,瓦格纳考察的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时期,如果离开这一背景,这一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该如何解释?第三,瓦格纳法则集中分析了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需求因素。但很显然,只有在供给方面也存在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可能时,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才能成为现实。那么,供给方面又当如何解释?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后来的经济学家对瓦格纳法则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2.时间形态模型

在对1890—1955年间英国财政支出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和魏斯曼在1961年,提出了财政支出增长的时间形态模型。他们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出阶梯性增长的特点。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超过GDP增长的主要原因。这被称之为时间形态模型,也叫“梯度渐进增长论”。

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是:选民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收益,但却不愿纳税。政府在决定其财政支出时,必须密切关注选民对其所隐含的税收将会作出的可能反映,假定存在一个可以容忍的税收水平即“税收容忍度”,政府安排支出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的约束。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皮考克和魏斯曼作出了如下推论:

随着经济增长,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征收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的上升会与GDP的上升成正向关系,这是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但在非常时期,如发生经济危机、战争或其他重大灾难时,财政支出上升的压力骤然增大,政府被迫提高税收水平,而公众在非常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收水平。这是财政支出出现阶梯性跳跃增长的外在原因。

外在原因通过三方面的效应,导致财政支出的迅速增长:

(1)替代效应:在战争等突发性事件出现时,社会公众能够忍受比平时更高的税收水平,当增税大量增加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时,相应地整个社会的私人支出就减少了,这种公共支出代替私人支出的现象称之为“替代效应”。在社会动荡结束之后,财政支出并不会相应减少至动荡前的水平,因为社会动荡造成的后果还需要政府去处理。

(2)审查效应:社会突发性事件的出现,往往会暴露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使人们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就会同意增加税收,以满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财政资金需求,从而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继续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3)集中效应:在正常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相对而言是固定的,但在社会动荡时期,中央政府集中更多的财政资金的这种做法却易受社会的认同,中央政府职能的扩大增大了财政收支的规模。这时,集中效应就出现了,由于集中效应的出现,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趋向于进一步增长。

他们的这一观点可以用图4-3表示:

图4-3 财政支出增长的阶梯性

在图4-3中:在和平时期,财政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这时的增长是直线型的;在战争时期,财政支出呈跳跃性增长态势,这时,由于战争支出的大量增加,私人部门支出和民用财政支出相对减少;战后,民用财政支出快速增长,部分替代战争支出的下降。

皮考克和魏斯曼的财政支出时间形态模型就其理论阐述的内容来看,已初步融入公共选择学派的思想。在他们看来,财政支出增长要受到纳税人税收容忍度的制约,他们所认定的财政支出水平也是由政治制度中的多数投票原则所决定的水平,这点与公共选择论的观点具有相似之处,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把财政支出与政治过程结合起来了。

3.经济发展阶段论

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分别予以考察,具体地分析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财政支出增长和支出结构变化的不同特点,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经济发展阶段论(亦称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变化。具体来说:

(1)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对公共消费支出要求不高,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并生产某些资本品。政府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

(2)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公共投资的份额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成为日益增长的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用于满足教育、卫生、安全等项目的公共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相应地提高。

(3)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财政支出结构就会从对基础设施的支出转向对教育、医疗和福利的支出等方面。用于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的支出相对于财政支出的其他项目及GDP而言,都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这意味着,在经济匀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呈现出跳跃性增长,其结果必将使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4.公共选择学派的支出增长理论

公共选择论把经济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应用于政治决策过程的分析。财政支出是政府的行为,制度及政治决策过程必然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那么,在分析财政支出增长时,不应忽视这一重要因素。这是公共选择理论对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解释,它试图从财政支出决策方式的角度来解释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即财政支出的政治性扩张。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选民的角度看,选民的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财政上,就是要实现纳税最小化和公共商品受益最大化。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纳税与受益是分离的,加之政府有税收以外的融资手段,这就容易产生一种“财政幻觉”(fiscal illusion)①。对那些投票支持某个议案的选民来说,他在看到由于实施这一议案可能增加自己受益的同时,并不一定了解由此可能需要相应增加的税收对其自身利益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随着民主程度提高,选举权的扩大,中间投票人不断向低收入阶层位移,他们一般倾向于相信政府支出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再分配,这就使财政支出的扩张在选民环节有了政治支持的基础。

其次,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政治家的目标是选票最大化。为此,他们总想取得骄人的政绩以赢得选民的选票,这就需要更多的财政支出作为基础。

最后,从官僚的角度来看,官僚行为的特征是预算最大化。对他们来说,类似私人企业

财政幻觉是指投票者不能充分理解政府支出增长时的税收真正含义,从而将选票投给实行高支出政策的候

选人。[英]萨拉?科诺里等,《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家所拥有的增加收入的机会是很小的。作为预算的实际执行者,他们更关心的是薪金、额外津贴、荣誉、地位、权力等。所有这些目标,都是与官僚的预算规模正相关的,只有预算最大化,官僚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选民-政治家-官僚”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官僚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夸大各种支出的重要性和支出的需要量,努力说服立法官员,扩大其机构的预算规模,从而使得政府部门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也将不断增加。

公共选择理论的这一解释,从制度层面上分析了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也揭示了现行民主制度存在的某些缺陷。

(二)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模型

财政支出增长的微观模型旨在解释公共部门要素的需求变化,指出导致公共产出的需求因素,并考察了影响公共产出供给的各种因素。

1.公共部门产出水平的决定

财政支出是由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最终的产生水平则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具体来讲,取决于两大因素:中间投票人对公共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和中间投票人对公共商品的偏好。

不同的公共商品有不同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单独测算某种公共商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按照定义,公共商品不需要付费,不存在交换,也没有价格,而大量的混合商品市场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垄断。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公共商品就总体而言,其收入弹性较高,价格弹性较低。这就是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商品的需求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公共商品价格的上涨,则不会导致人们的需求相应地减少。

公共选择的过程是影响投票人偏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多数决策模型中,投票人通过互投赞成票,就会导致对财政支出的需求的扩大。此外,当我们放松政府中性的假定,官僚扩大支出的偏好也是造成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服务环境的影响

财政支出的大小,还受到服务环境的制约,这里服务环境是指影响生产一定水平的产出量所需要的资源的一组社会经济和地理变量,服务环境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供给来影响财政支出。

以警察保护为例。在任何时候,中间投票人都会要求一定水平的警察保护,假定这个水平已达到均衡水平,警方为提供该服务水平所需付出的活动取决于环境状况。这种环境包括该地区的财产数量,捕获罪犯率以及该地区一般的社会与人口状况。考虑到该地区的财产增加,这会导致盗窃罪犯的增加,于是,要求政府派出更多的警察才能保持原有的警察服务水平。这可以用图4-4表示。

图4-4 环境恶化导致社会对警察保护的需求增加

最初保护水平的均衡值为OQ0,H0代表在初始时期特定的环境状况,AC0是在H0环境下的成本曲线。如果环境状况下降为H1,则成本AC0会上升到AC1,这时AC1与D0i的交点为S,与S相对应的保护水平是OQ1。为保持原有的警察保护水平,就要求公共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D0i移动到D1i,这意味着公众在环境恶化时为了得到原有的保护水平就得多缴税,政府得多派警察。

这一例子说明,当财政支出增加,而服务水平没有提高时,并非一定是公共部门服务效率的降低,很可能是服务环境恶化造成的。而事实也是如此,现实中很多财政支出增长都是因为服务环境的恶化,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的加剧,社会磨擦的增加等等。

3.人口因素的影响

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密度、学龄儿童人数、老年人的比例,等等,都会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

人口规模的变化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取决于所供应的产品和服务的实质。一般的结论是:随着人口规模增大,财政支出水平将不得不提高。具体来看,对纯公共商品而言,由于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因此,人口规模的扩大不会导致对公共商品需求的增加,从而不会导致财政支出的增长。但是,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公共商品较少,大量的财政支出实际上是生产混合商品。对准公共产品而言,人口规模的增加,将会导致对财政支出的需求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比人口增加的幅度要小。

人口规模对财政支出的这些影响,可以用一种拥挤函数表示如下:

A k = X k / Nα

A k是第k种公共产品服务G k的效用,X k是用于生产G k的活动(或设备),N为人口规模,α为拥挤指数。对于纯公共产品来说,α = 0,即A k = X k;对于私人产品来说,α = 1,每个人得到X k/ N的效用,说明人口增加后,个人效用下降,至少要求支出以同等速度增加;对于其他大量的准公共产品,则0< α <1,于是每个人得到的效用会随人口上升而下降,将会要求增加财政支出,以保持原来的效用水平,但财政支出增长率小于人口增长率。

此外,人口规模的增加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财政支出,还会影响到服务环境,进而对财政支出产生间接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密度提高,这会产生社会拥挤成本,加剧外部不经济。于是,人们就会要求政府增加财政支出,以维持其境况在人口变化前后保持不变。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财政支出需求的影响更加显著。例如,当适龄儿童的比重扩大,必然要求政府扩大对教育的支出;老龄人口的增加,要求政府扩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城市人口增加,要求政府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等等。

4.公共产品质量的影响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也会增长,然而需求的增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愿意在同一价格上购买更多的产品;二是指在相同需求数量上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公共商品来说,人们需求的增长更多地表现为对质量要求的提高。通常生产质量较高的公共产品所需要有效使用的要素,要比质量较低的公共产品来得多。也就是说,在生产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产品质量提高要求更多的投入。因此,供应的公共产品质量的变化,导致了其需要有效使用要素的变化,进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安全需求、教育需求、保健需求等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成为导致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又一个因素。

5.公共部门投入价格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说明了公共部门生产函数中投入价格与财政支出增长的关系。鲍莫尔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既定数量的公共商品相对于既定数量的私人商品之间的价格会上升,原因在于公共部门的活动是劳动密集型的,其生产率的提高要比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慢许多,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又要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保持同步增长。这就会使公共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上升。如果对公共商品的需求是无弹性的,就必

然会形成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相对价格效应”或“非均衡增长模型”,为财政支出的增长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鲍莫尔模型说明:第一,如果公共部门产出与私人部门产出的比例保持不变,那么,部分劳动力资源必然会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第二,公共部门花在劳动力要素上的支出的增长速度,比私人部门更快。上述两点,在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可以得到证实。

三、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选择

首先,分析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这可以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财政支出最优规模的局部均衡分析是说:如果同样数量的资源交由公共部门配置所获得的收益等于私人部门所能达到的收益,也即等于社会机会成本,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财政支出达到最优规模。而财政支出最优规模的一般均衡分析是说:当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两者的边际成本之比时,社会资源达到最优状态,由此决定的财政支出规模便是最优水平。

其次,为探讨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必须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入手,这又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从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来看,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经济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状况、当前经济政策等;政治性因素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等;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从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来看,包括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等。实际上,第三节所介绍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劳务收费法不仅是事后考核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而且也是事前从具体支出项目支出来分析和控制财政支出规模的方法。在随后的章节中将要讲到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对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都是从微观管理入手,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控制财政支出规模。

最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与政治联系最紧密的经济问题,因而政治决策必然是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相对稳定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要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必须完善政治决策程序。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

一、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效益

在界定财政支出效益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主要取决于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能定位如何。资源在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规模问题。资源在公共部门内部的合理配置,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结构问题。而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是指,在资源配置既定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如何通过内部的组织管理,提供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公共物品。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资源稀缺。为此,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需要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地方去。财政收支过程,就是将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并由政府支配使用。那么,政府在集中资源时,首先应当考虑: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由政府支配还是由私人部门支配,谁更能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谁更能有利于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这就产生了一个效率的评价问题。而财政支出效率具体表现为财政支出效益,所以评价财政支出效率也就是分析和评价财政支出效益。不言而喻,只有当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有资源才是合理的,才是对社会有益的。通常说,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要完善支出制度并加强管理,其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

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

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后获得的净收益,或者说是“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所谓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对于微观经济主体来说,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明确且易于把握的标准,花了一笔钱,赚回了更多的钱,这项活动便是有效益的。从原则上说,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效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支出项目在性质上也千差万别,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又存在重大差别。(1)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求成本费用完全内在化,它只分析直接的和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财政支出则存在外部正效应,政府不仅要分析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还要分析长期的、间接的和无形的所费与所得。(2)两者的评价标准不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作为财政支出主体的政府,追求的则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即福利最大化。为达此目标,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的同时,局部的亏损也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所以,政府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财政收支研究的理论支点。所以财政对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提供成本是否最低,提供的水平和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这是财政收支活动所追寻的永恒主题。资源稀缺性往往会表现为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又不能满足公共需要,这就要求财政支出的安排和使用,必须效率优先,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厉行节约,提高效益。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

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它又可分为三个方面:(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总规模所产生的效益。(2)财政支出结构效益,是指财政支出项目间的组合效益。(3)财政支出项目效益,是指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是支出效益的细化。部门绩效是指使用(管理)财政支出的公共部门(如教育、文化、农业等)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任何一项财政支出最终要通过公共部门分配到具体的使用单位,因而,资金使用单位既是支出链中的最终环节,又是资金使用效益的直接体现者。财政支出能否得到相应的产出,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最终取决于使用单位。

一般来说,财政支出规模是否适当、结构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高效益,是判断财政支出效益的根本标准。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财政支出项目千差万别,衡量财政支出的效益需要多种方法,有一些支出项目,如电站投资之类,其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对于此类财政支出的效益,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另有一些支出,如军事、政治项目之类,成本是易于计算的,但效益却不易衡量,而且,通过此类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分析此类财政支出的效益,一般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还有一些项目,如公路、邮电之类,成本易于衡量,效益难以计算,但通过这些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进入市场交易。对于此类项目,可以通过设计某种公共劳务收费法来衡量和提高效益。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和提供的预算资金,提出若干实现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方案。简单地说,如果一个财政支出项目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该财政支出项目就是可行的。当然,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不会均匀分布,因此即使收益总量超过成本,有人也可能受损。但它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

与实现的收益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投资者更直观地了解自身投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它适用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财政支出项目,如大型水电站、公路、铁路、防洪工程等。

选择最优投资项目的依据是计算该项目的净社会效益。净社会效益等于效益减去成本后的余额。一般来说,政府投资的项目要持续许多年,在此期间,每年都要发生效益和成本,必须加总这些“效益流”和“成本流”。其方法一般是估计项目的未来效益和成本的现值,计算公式如下:

()∑

=+-=-=n

t t t t r C B C B PV NSB 01)( 式中,NSB 代表净社会效益,PV 代表现值,B 代表收益,C 代表成本,r 代表贴现率,t 代表年限,n 代表时间期限。根据上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可行性作出判断:如果NSB>0,该项目可行;如果NSB=0,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如果NSB<0,该项目不可行。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项目的效益、成本和贴现率。我们下面依次作一简单介绍。

第一,效益和成本的确定。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非常复杂,要予以全面深入分析,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际的与货币的成本效益。实际成本是该项目实际消耗的资源,实际效益是项目的最终消费者所获得的收益。货币的成本效益是指因项目支出的安排,引起市场发生相对价格变动而使不同社会成员产生的损失与收益,但这种损益是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受损,整个社会的净受益或净损失并不因此发生变化。因此,在对财政支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对于货币的成本效益一般不予考虑。但如果考虑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货币的成本效益就有分析的必要。

直接的与间接的成本效益。直接的成本收益是与项目主要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的成本效益,间接的成本收益是受该项目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他方面的成本效益。如以发电和灌溉为目标的水利工程,与工程建造相关的所有耗费都构成直接成本,实现的灌溉面积和发电量都构成直接效益。但水利工程修建造成的土地侵蚀以及对未来生态的影响等都将形成间接的成本或效益。由于财政支出通常以社会效益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其成本—收益分析中,对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成本效益都将进行评估,以使财政支出能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有形的与无形的成本效益。有形的成本效益是指能按市场价格确定其货币价值的成本效益。如灌溉工程的实际支出是有形成本,灌溉面积增加带来的农业增产是有形效益。无形的成本效益是指不能以市场价格计量其货币价值的成本效益。国防支出的有形成本易于计算,但因国防安全给社会成员带来的效益的计算就困难得多。尽管无形的成本效益难以计量,在财政支出中,也应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有形的与无形的成本效益纳入成本—效益分析之中。

中间的与最终的成本效益。一些项目仅生产中间产品,并不向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这些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存在于社会经济过程的中间环节,其影响不容易准确计量。如天气预报对农业、航空、航海都有一定的作用,也会有成本效益,但却无法计算其最终的成本效益。最终的成本收益是以向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为计算依据,对产品提供的全过程的成本都可以得到反映,并能通过最终消费来计算其效益。显然,有些项目如果将中间成本与最终成本一起计算,不一定有经济效益,或者仅可能有社会效益。因此,只有

财政支出才会考虑对这些项目的投资。

内部的与外部的成本效益。内部的成本效益是指项目本身涉及范围内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如一条河流上游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其建造成本为内部成本,在该地区产生的收益属内部收益,但下游地区可能因此受益(如防洪)或受损(如水源枯竭),这是外部效益或外部成本。所以对于这类工程项目,更适合作为公共工程来考虑。

不难看出,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不仅要考虑项目的实际的、直接的、有形的、中间的和内部的成本效益,还要考虑项目的货币的、间接的、无形的、最终的和外部的成本效益。

第二,贴现率的确定。在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时,必须贴现未来的效益和成本,而贴现率(上述公式中的r)的选择是关键。

如果贴现率选择太低,那么社会无收益的项目将会被采纳。相反,如果贴现率选择太高,那么有收益的项目可能不被采纳。另外,较高的贴现率对使用年限较短的支出项目有利,较低的贴现率则有利于使用年限较长的支出项目。更为重要的是,过低的贴现率会使得政府的支出计划受到过分的鼓励,私人投资相对减少,其结果会扭曲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

如何才能较为恰当地选择好贴现率呢?对此,西方经济学家选择“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作为确定贴现率的依据。所谓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是指同样一笔资金若不用于公共支出项目,而投入私人部门所能创造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一笔资金投入私人部门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就不应当将这笔资金从私人部门转到公共部门由政府支配使用。将贴现率确定在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的水平上,将有助于避免资源配置的扭曲。

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通常可以用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来表示,但在使用时须注意两点:一是市场利率应是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上的利率,在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就必须利用“影子利率”来衡量了;二是市场利率往往含有税收的因素,在使用时必须加以排除。如在所得税税率为10%的条件下,市场利率为20%,排除掉税收的因素,其实际的市场利率也就是纳税人实际可以获得的资金收益率,只有10%。很显然,资金的机会成本应以后者为准,而不能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第三,时间期限的确定。在上述贴现未来效益和成本的一般性公式中,时间期限(n)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它是计算期间(年度)的极限。由于许多方面诸如偏好、资源可利用性、技术状况等具有不确定性,超过一定期限后,有些效益和成本是无法预测的;同时,时间期限确定的长与短,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益与成本现值。一般来说,不同的项目,时间期限不同。在实践中,时间期限一般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计算项目的使用寿命。

至此,我们将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步骤总结如下:首先,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并选择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其次,详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并进行折现;再次,对每个备选项目选择一个最佳实施方案;然后,根据财政支出总规模,选定最佳项目组合;最后,对选定的项目组合作机会成本分析,最终确定支出项目和方案。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也称最低成本法,是根据某项财政支出的目标制定若干个支出方案,通过比较不同方案成本开支的大小,来选择确定其中费用开支最少的一个方案,并据此方案支出或使用财政资金。

运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分析财政支出的效益,其具体步骤与成本效益分析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最低费用选择法只分析某个支出项目的成本开支状况,所获得的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比如说,某个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为建立自己的国防体系而筹集了大笔财政资金,国防部门在申请预算时为国防体系的建立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支出方案,一

个方案是招募大量兵员,购买大量常规武器来保卫国家安全;另一个方案则是研制核武器,利用核威慑力来保卫国家。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国防部门两种方案的费用开支状况,选择其中一个开支较小的方案,并据此为国防部门支付财政资金。

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分析财政支出效益时,难点不在费用开支的比较上,而在于如何使不同支出方案能够无差别地实现财政支出的目的。如前例中所列举的两个方案中,利用常规武器和利用核武器,对于保卫国家安全所产生的作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最低费用选择法以各备选方案能达成同一目标为前提,这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

(三)公共劳务收费法

公共劳务收费法是指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的某些公共服务项目采取适当收费的办法,借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该方法的要旨并不在于帮助政府选择最优支出方案,而在于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部分地引入到公共产品的提供和使用中去,适当地约束和限制社会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量,从而达到节约财政开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在对公共产品定价时,可根据不同产品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定价方法。对那些事关全民族整体利益,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但公众又不愿意自觉使用的公共产品,如强制义务教育、强制注射疫苗等,可采用免费方法;对那些事关国家总体利益,但免费提供又会造成过度消费而引起资源浪费的公共产品,如医疗保障等,则应采用低价政策;对那些从国家和社会利益来看,无需特别鼓励使用,也不必特别加以限制的公共品,如公园、邮电、公路、铁路等,则可采用平价政策,等等。

财政学案例教学_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__第一节公共财政支出概论

第三章公共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 一、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扩张 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因此,公共支出规模反映出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由于公共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又是公共支出的补偿来源,因而公共支出规模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1 、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局部均衡分析 2、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的一般均衡分析 3、公共支出规模扩张 (1)公共支出增长:需求角度的解释 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2)公共支出增长:供给角度的解释 非均衡增长理论 官僚垄断理论 二、公共支出规模控制 1、预算监管制度 2 、零基预算制度 3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以公开招投标为

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劳务和工程的行为。 三、公共支出结构分析 公共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项目在总支出中的构成及其比例。 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公共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行政管理支出、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等。 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的补助支出,如失业救济金、企业补助金等。 2、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 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如用于道路、办公楼建设的支出,用于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支出。

案例一 案例名称:广东省的预算透明度有多高 ——析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案例来源:根据《南方日报》2003年1月16日及《钱江晚报》2009年10月25日的报道编写 案例内容: 预算透明度是公民知情权发展的结果。知情权对政务公开的要求,直接产生对政府财政预算透明度的要求。200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出了《财政透明度手册修订版》,对财政预算透明度进行了一般性的总结与规范,并提出了政府预算财政透明度的四项基本要求:对政府作用和责任的澄清、公众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的公开与对真实性的独立保证。为了推动各成员国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的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结相关经验,发表了《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和《财政透明度问卷》。这为我们分析财政预算透明度状况、进行相关政策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多年来,各级政府向人大递交的预算报告很简单。但是,广东省在提高预算透明度方面一直走在前面。2001年政府首次向省人大提交部门预算,但只涉及7个部门;2002年扩展到27个部门;2003年提交的省级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表有3厘米厚,605页,公开了102个单位220亿元的资金。 案例分析: 早就听说国外的政府递交给议会审议的预算十分详尽。德国预算

财政收支审计的概述和法律依据

财政收支审计的概述和法律依据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当前我们了解更多的可能是财税审计。下面来看看财政收支审计的详细概述、其涉及的法律依据和财政收支审计的意义。 关于财税审计的相关问题,可以找财税咨询公司进行咨询。 一、财政收支审计的概述 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 财政收支审计借以确定各级财政收支是否正确、真实、合规、合法、有效,并对其履行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责任的状况作出评价。 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 二、财政收支审计的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和《审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应对本级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本级审计结果报告。 《审计法》第十七条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三、财政收支审计的意义 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财政审计工作,完善财税政策。对于整顿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加强预算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对国家财政收支实行审计监督的制度,对强化审计监督在国家财政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健全和完善政府审计监督机制,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树立审计机关权威,推进审计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关财税审计,也可以委托财税代理公司进行委托办理。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财政学第四章财政支出练习题及答案[优质文档]

第五章财政支出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经济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在财政预算上,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可以支配的预算金额,即政府可以支配的总钱数。() 2、与财政支出(Fiscal Outlay)有关的另一概念是财政开支(Fiscal Spending),后者指政府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里实际上花掉的钱。如果“Fiscal Spending”大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盈余;反之,如果“Fiscal Spending”小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赤字。() 3、政府提供的最适公共产品规模也可以按以下规则来确定:将公共产品提供到这样一点上,在此点社会成员各自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加后恰好等于(以放弃的私有财来计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 4、某甲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2的私人产品,而某乙则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4私人产品。今设单位私人产品成本为$1,那么为改善甲、乙的经济福利,经济社会最好不放弃$1公共产品。() 5、如果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会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不断缩小,客观也上反映了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6、社会福利保障性支出的增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公平状况。实际上,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 7、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武装部队,武装力量的费用,如购买军需品、军事设备、军事建筑、征兵,以及训练费用。对外军事援助项目,一般不属于国家的国防开支。() 8、公共支出按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环境支出等。() 9、国防支出是纯消费性支出,不形成资本。() 10、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一般来税,个人收入中至少有三项得自于政府支出:()。 A、个人劳务收入的一部分 B、大部分转移支付

财政学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习题集..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单选题 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 )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 B.行业用途 C.政府职能 D.经济性质 【答案】A 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 A.具体事项 B.职能活动 C.收入数量 D.资金转移 【答案】B 3、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是( )。 A.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B.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C.财政支出的规模 D.支出的具体用途 【答案】B 4、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税收 B.国债 C.收费 D.贷款 【答案】A 5、公式:1 1 1(%)----= ?= ?n n n n G G G G G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A 6、公式 (%) (%)G D P G E g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B 7、公式 GDP G MGP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 C 8、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 A.类级 B .款级 C.目级 D.项级

【答案】C 9、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利息支出 D.净贷款 【答案】C 10、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 B.公用经费 C.资本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 11、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 B.人员工资 C.基建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答案】C 12、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收,另一种是()。 A.收费 B.投资利息收 C.国债 D.贷款 【答案】C 13、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捐赠支出 D.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答案】C 14、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补助支出 B.捐助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答案】D 15、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补助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债务利息 【答案】A 16、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A 17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债外,主要来自()。 A.税收 B.使用费 C.国债 D.投资利息 【答案】A 18、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补助支出 D.国防支出【答案】C 19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修建铁路工程支出 B.国防支出 C.文化教育卫生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D

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财政法规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征税机关按有关法律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财政收入计费方式是()。 A、集中汇缴 B、直接缴库 C、统一缴库 D、分级缴库 2、在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发生时,对于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货物或服务,可以采用的采购方式是()。 A、公开招标 B、单一来源采购 C、竞争性谈判 D、邀请招标 3、以下不属于指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的部门是()。 A、国务院 B、国资委 C、自治区政府 D、直辖市政府 4、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下列各项关于政府采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政府采购具有保护民族产业的功能 B、政府采购中采购人具有审查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权利 C、邀请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D、政府采购中采购代理机构具有依法发布采购信息的义务 5、对预决算的监督按照监督的种类不同进行分类,不包括()。 A、对预算编制的监督 B、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C、对预算审核的监督 D、对预算调整的监督 6、《预算法》规定,()对中央和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A、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财政部门 C、国资委 D、公安机关 7、根据《预算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负责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统计部门 D、国务院财政部门 8、与财政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属于()体系。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总预算 D、部门单位预算 9、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这种支付方式称为()。 A、财政直接支付 B、财政授权支付 C、财政委托支付 D、财政集中支付 10、预算单位或缴款人按规定,直接将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属预算外资金的,则直接缴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不再设立各类过渡性账户,这种财政收入的收缴方式称之为()。 A、直接缴库 B、集中汇缴 C、汇总缴库 D、分期缴库 11、下列关于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设置集中采购机构 B、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评价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C、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不得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D、采购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12、下列各项关于政府采购方式的表述中,属于单一来源采购的是()。 A、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三家或三家以上特定的供应商参与投标的采购方式 B、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通过与多家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经分析比较后从中确定中标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C、采购人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机构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竞争,从中择优选择标中标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D、采购人采购不具备竞争条件的物品,只能从唯一的供应商取得采购货物或服务的情况下,直接向该供应商协商采购的采购方式

财政支出的概述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概述 本章重点: 1。财政支出的组成 2。财政支出的四种分类 3。财政支出的三条原则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含义与组成 本节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的含义 1.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年度内的支出总和(不包括政府间的转移支出,以避免重复计算)。 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财政支出是由“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的,收入是按照支出的需要来组织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出现财政赤字。 2.财政支出的范围 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财政支出由公共预算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组成。 注意: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是公共部门按照法律法规收取或者提取的收入。公共部门来源于预算外收入安排的支出也是财政支出。 3.我国的财政年度 采用自然年度,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有些国家采用跨年历制,例如美国。 4.公共部门及其类型 (1)履行政府职能的单位也是财政会计中的核算单位,称之为公共部门。 (2)公共部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政府的职能机构,或称行政部门(单位),另一类是事业单位。

【例题·单选题】我国财政年度的起止时间是()。 A.1月1日至当年l2月31日 B.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C.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D.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答案:A 解析:我国的财政年度采用自然年度,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止。 【例题·单选题】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 )决定的。 A.法律法规 B.财政收入 C.国民经济 D.经济活动 答案:A 解析:财政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 二、财政支出的组成 财政支出的内容组成: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常支出。是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为公共部门的日常活动所安排的支出。 (2)国家投资性支出。是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为公共部门的固定资产安排的投资。 (3)财政补贴。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公共部门或者市场机制主体(单位)的补助支出,在我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计划亏损补助,二是价格补贴,三是政府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这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支出。 (5)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 【例题·单选题】在我国,财政补贴包括的内容有() A.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 B.价格补贴

财政支出概述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案例1 中国历史上的“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财政原则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在第四章第一节,我们分析了财政支出原则,并提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虽然“量入为出”原则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财政支出原则,但实际上“量出为入”原则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并对当时的财政的平稳运行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案例将介绍我国历史上的这两种财政支出原则。 二、案例内容 (一)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是为

财政复习重点

导论 财政概念:公共权力(分配主体)组织为了满组公共需求(目的)对剩余产品(对象和财政产生的经济前提)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财政活动种类:1、筹集财政收入 2、安排财政支出 3、对国民经济的监管、管理和宏观调控 财政产生条件:1、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 2、公共权力组织的产生和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 3、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 财政分配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第一章公共需求 公共商品概念:用于满足私人需求的物品就是死人物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则是公共商品 公共商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 表现:①公共商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他人消费或收益 ②有些公共商品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但从效率角度看却不必要排他 ③有时排他成本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行 2、非竞争性 纯粹公共商品概念:万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并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国防、指示灯、航标、路标) 混合商品概念:指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死人需求,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一定的竞争性(教育、文娱、有线电视、道路) 公共选择的多种依据:1、习惯或宗教法典 2、独裁者 3、集中计划 4、公众投票 公共选择的投票规则:1、一致性规则 2、投票的多数性规则 3、最优多数性规则 第二章效率与市场 资源配置: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组合或选择P35 市场失灵概念:又称市场缺陷,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特点或缺陷,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最优状态的现象 表现: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2、不能有效的解决外部性问题 3、市场竞争不完全性(垄断) 4、市场信息不充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5、收入分配不公平 6、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第三章政府活动与财政职能 政府的性质:广义: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机构 狭义:行使公共行政权的机构 政府特征:1、政府拥有政治权力,即运用强制手段对社会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权力 2、政府领导人是经过特定的政治程序产生的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习题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两类,包括购买性支出和() A. 经济建设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 社会消费性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2. 公共支出结构中,消耗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 资源配置的职能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D. 保证社会安定 3. 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 资源配置的职能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D. 保证社会安定 4. 下列项目中,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有() A. 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 B. 社会保障支出 C. 政府投资、国防、行政管理支出 D. 债务利息支出 5. 以下不属于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的是() A. 中央财政支出 B. 国防行政支出 C. 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支出 D. 经济建设投资支出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财政支出的目的是() A. 政治目的 B. 社会目的 C. 经济目的 D. 政权目的 2.财政支出按最终用途分为() A. 补偿性支出 B. 消费支出 C. 生产性支出 D. 积累性支出 3.财政支出按支出的受益时间分为() A. 经常性支出 B. 补偿性支出 C. 积累性支出 D. 资本性支出 4.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 A. 购买性支出 B. 转移性支出 C. 生产性支出 D. 非生产性支出 5.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 A. 经济性因素 B. 政治性因素 C. 社会性因素 D. 收入性因素 6. 财政的转移性支出通常不包括政府的() A. 国防行政支出 B. 科学教育支出 C. 财政补贴支出 D. 债务利息支出 7. 财政支出分析的主题大致可分为() A. 结构分析 B. 总量分析 C. 效益分析 D. 资金分析 8.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理由有() A.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财政的集中程度 B. 财政支出反映的是财政参与GDP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在GDP的使用过程的活动,直接影响着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结构 C. 财政支出比财政收入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D. 财政支出更能体现了国家的政治权力 9.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关系有() A. 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 B. 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C. 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D. 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第三章政府财政收支管理制度

第三章政府财政收支管理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预算体系是根据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域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要求确定的国家预算组织结构,我国政府财政总预算体系的组成内容是()。 A.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B.中央预算和部门预算 C.中央预算和单位预算 D.地方预算和部门预算 2.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规定,行政收费收入、事业收费收入、专项收入归属的类别是()。 A.基金收入 B.税收收入 C.转移性收入 D.非税收收入 3.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财政预算支出可以划分为一般公用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类别,此分类是()。 A.支出的用途分类 B.支出的经济分类 C.支出的功能分类 D.支出的项目分类 4.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财政预算支出可以划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类别,此分类是()。 A.支出的用途分类 B.支出的经济分类 C.支出的功能分类 D.支出的项目分类 5.在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中,负责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报解和预算支出支拨工作的机构是()。 A.国库 B.税务部门 C.财政部门 D.征收机构 6.政府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集中收纳盒支付财政性资金的结算制度为()。 A.国库集中收入制度 B.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C.国库集中收入制度 D.国库集中核算制度 7.在国库集中收付下,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设立的用于财政授权支付的账户是()。A.国库单一账户 B.银行存款账户 C.财政零余额账户 D.单位零余额账户

8.预算单位向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经批准后由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将财政资金从国库账户直接转入收款单位账户的支付方式称为()。 A.直接缴库 B.集中汇缴 C.财政直接支付 D.财政授权支付 9.为规范预算单位的支付业务,减少现金支付结算事项,预算单位的日常公务支出应当采用()。 A.公务卡结算 B.财政直接结算 C.政府集中结算 D.政府分散结算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我国的政府预算的内容包括()。 A.一般预算 B.基金预算 C.债务预算 D.运营预算 E.投资预算 2.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规定,下列属于收入分类科目类别项目的有()。A.债务收入 B.税收收入 C.非税收收入 D.转移性收入 E.事业收费收入 3.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政府的支出需要进行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下列属于支出经济(功能)分类中的类别项目有()。 A.教育支出 B.工资福利支出 C.科学技术支出 D.商品和服务支出 E.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4.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内容包括()。 A.国库单一账户 B.财政零余额账户 C.单位零余额账户 D.预算外资金账户 E.特设账户 5.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财政收入缴入国库的方式包括()。 A.直接缴库 B.自行缴库 C.分散缴库 D.自收汇缴 E.集中汇缴

第七版财政学第二章财政支出的理论问题word精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名词解释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获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向公众提供产品的 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若同一班商品买卖一样,使用者购买使用权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即由政府出资(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支出的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财政支出效益: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财政监督: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查与检查活动。 简答 1.试作图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 如图所示,di, 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 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 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中的S曲线,公共 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 均衡价格。 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 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2.—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请说明理由。答: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易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 品。从公共物品的提供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这样消费者不自愿花钱消费而是期望免费搭车。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财政学第三章政府预算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政府制定财政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完成政府财政政策目标而确定财政活动重点及其优先顺序,并且据此监控财政活动进程。() 2、1945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局局长史密斯提出了政府预算八原则,或称为预算管理原则,是对传统预算原则的完全替代。() 3、按政府级别分类,可把预算划分为总预算和分预算。() 4、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不主张政府实行赤字预算,主要出于两种基本考虑:一是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就要发行公债,发行公债不仅会减少私人投资,而且还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二是财政赤字本质上属于经济生活中的巨大浪费,应该严加控制。() 5、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认为,不管国民经济形势如何,政府坚持保持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不仅不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而且能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6、提倡“非平衡预算”的经济学家,不仅反对年度预算平衡,而且并不指望政府在使预算发挥熨平经济周期作用的同时,实现预算的周期平衡。() 7、单式预算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是:(1)将政府各种财政收入与支出分别汇集,并分别编入各自的预算报表内。(2)按照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分别进行总额预算。()

8、美国预算周期的特点是,在日历年的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3到4个预算周期并存运行。() 9、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作为独立的立法机构,它与总统在预算决策的最终决策活动中起着几乎同等的作用。国会和总统之间这种相互制约的政府预算制度,实际已经把政府财政活动、尤其是财政支出活动置于国民、代议机关的监控之下,该制度在防止政府预算规模失控,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约束个别官员、政府机构的随意性行为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作用。() 10、美国政府的预算的执行要遵循严格的法律和程序进行,各类政府部门只能按照法定拨款数额组织各自的开支,不能超过预算授权,但是,某些开支活动可以不按照国会预算审议结果所规定的用途或目的进行。()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以下对于预算的描述正确的有() A、预算是关于政府的收入和开支计划 B、预算是关于政府借款或偿还借款的计划 C、预算说明公共财政活动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影响 D、预算说明预期国民经济活动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E、预算是关于政府财政活动的一种历史记录 2、按照古典经济学及其预算平衡理论,政府进行其财政预算编制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A、预算的完整性 B、预算的年度性 C、预算的灵活性 D、预算的可靠性 E、预算的公开性 F、预算的明确性

财政学教案——财政支出内容

第四章财政支出内容 国家可以通过任何法律,甚或进行单独行动,只要它的最终结果可以增进人类幸福之和,就不失为正当的。 ——杰文思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手上有点钱的人认为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而穷人则明白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金钱。 ——布伦南·G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和税收支出;理解和掌握加强支出管理的意义和办法;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一国准公共需要的主要项目和财政支出的重点。 〖考核要点〗 我国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 我国政府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财政补贴的功能;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 对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支出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时第四章重点要讲述的问题。 第一节公共消费性支出 一、公共消费性支出的含义与性质 二、公共消费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外交支出、公安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国家安全支出等;(二)国防支出:国防、国防科研、民兵建设、其他; (三)文教、科卫、事业费:文化、出版、文物、体育、卫生、计划生育、地震、海洋、通讯、广播等; 三、公共消费性支出的管理 (一)逐步规范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 (二)推行定员定额管理,改进预算分配办法 (三)改进财务管理办法 第二节投资性支出 一、投资性支出的含义和性质 二、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 (二)政府投资的范围: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 三、政府投资的重点 (一)公用事业:电讯、自来水、供电、工交等; (二)基础产业:农业、能源、交通、邮电通讯等; (三)新兴产业:遗传、航天、电子信息等。 (四)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公共定价2.瓦格纳法则3.公共定价法4.财政支出效益 5.二部定价法6.负荷定价法7.最低费用选择法8.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填空题 1.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2.二部定价方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__________ ”。 3.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最大的差异在于。 4.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以支出为主,而到市场经济的成熟期,则多以处理社会矛盾的转移支出为主。 5.用以表明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的财政支出发展变化指标是。 6.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7.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8.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财政支出统计方法是按分类的。 9.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表现财政支出总量可以是支出数量的,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 三、判断题 1.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2.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可把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3.转移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4.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5.负荷定价法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时,收费最低;而处于最低谷时,收费最高。()6.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 7.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对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8.在公共支出中,政府应主要加强对债务利息支出的有效控制。() 9.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主要体现在私人支出的增加上。() 10.政府的公共支出,可以介入市场有效领域中。() 11.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12.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13.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增长应当放缓,并逐渐慢于GDP的增长。() 14.社会文教费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信、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经费、研究费和补助费等。()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x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対称性(或平衡性) 2 ?财政职能: ⑴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木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岀,压缩一般支出,捉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氏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木身的效率。 ⑵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 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⑶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屮没存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木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人于成木)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 ?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殆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耍,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牛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屮执行和纽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盂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厚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霸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撐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