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摩擦及摩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犁沟效应:
犁沟效应是硬金属的粗糙峰嵌入软金属后, 在滑动中推挤软金属,产生塑性流动并划 出一条沟槽。犁沟效应的阻力是摩擦力的 组成部分,在磨粒磨损和檫伤磨损中,为 主要分量。
如右图所示,假设硬金属表 面的粗糙峰由许多半角为θ 的圆锥体组成,在法向载荷 作用下,硬峰嵌入软金属的 深度为h,滑动摩擦时,只 有圆锥体的前沿面与软金属 接触。接触表面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面积A =πd2/8;在 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S=dh/2。 如果软金属的塑性屈服性能各向同性, 屈服极限为σs, 于是法向载荷W和犁沟力Pe 分别为 由犁沟效应产生的摩擦系数为
第二章 摩擦及摩擦理论
一、概述
1. 摩擦的定义: 两个接触物体表面在外力 作用下相互接触并作相对 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 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切向运 动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 现象就是摩擦。
2 . 摩擦的分类 1. 摩擦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可分为: 静摩擦:两物体表面产生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 但尚未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动摩擦:两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 2. 按相对运动的位移特征分类: 滑动摩擦: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 擦。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它的运动方 向相反。如活塞在汽缸中的往复运动 滚动摩擦:物体在力矩作用下在另一物体上滚动 时产生的摩擦。它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在一般 情况下,滚动摩擦只有滑动摩擦阻力的1/40到 1/60。如:汽车轮胎在地面滚动
实验证明:剪切强度τb 的数值与滑动速度和润滑 状态有关, 并且十分接近摩擦副中软材料的剪切 强度极限。这表明粘着结点的剪切通常发生在软 材料内部, 造成磨损中的材料迁移现象。 pe 的数值决定于软材料性质而与润滑状态无关。 对于球体嵌入平面, 犁沟力与软材料屈服极限的 平方根成反比, 即软材料越硬, 犁沟力越小。 对于金属摩擦副, 通常Pe的数值远小于T 值。粘着 理论认为粘着效应是产生摩擦力的主要原因。 如果忽略犁沟效应,式(1)变为: 此时,摩擦系数为
如果同时考虑粘着效应和犁沟效应, 单个粗糙峰滑动 时的摩擦力包括剪切力和犁沟力, 即
则摩擦系数
(3)
对于大多数切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峰的θ角较大,式(3) 右端第二项甚小,所以通常可以忽略犁沟效应,式(3) 变 成公式: 然而当粗糙峰的θ角较小时, 犁沟项将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3. 粘着-犁沟摩擦理论
由鲍顿和泰伯(F.P.Bowden and D,Tabor)在1950提出。
(1)概念:当两表面相接触时,在载荷作用下,某些接触 点的单位压力很大,发生塑性变形,这些点将牢固的粘着, 使两表面形成一体,称为粘着或冷焊。当一表面相对另一 表面滑动时,粘着点则被剪断,而剪断这些连接的力就是 摩擦力。此外,如果一表面比另一表面硬一些,则硬表面 的粗糙微凸体顶端将会在较软表面上产生犁沟,这种犁沟 的阻力也是摩擦力。即
(2)
பைடு நூலகம்
摩擦系数µ 与系数c的关系
如之前所述, 在空气中金属表面自然生成的氧化膜或其他 污染膜使摩擦系数显著降低。有时为了降低摩擦系数, 常 在硬金属表面上覆盖一层薄的软材料表面膜。这些现象可 以应用修正粘着理论加以解释。
经过修正,粘着摩擦理论的主要论点是: a.真实接触面积取决于法向载荷与切向力(摩 擦力)共同作用; b.当两个金属表面在大气环境条件下相接触时, 被剪切强度极限为τf的表面膜所隔开;摩擦力 的粘着分量,就是指剪断分隔这些接点处的表 面膜需要的力。
2. 分子吸引理论
英国物理学家德萨谷利埃(J.T.Desaguliers)第一次提出 了,产生摩擦力的真正原因不在于表面的凹凸高低,而在 于两物体摩擦表面间分子引力场的相互作用所致,而且表 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大,因为表面越光滑,摩擦面彼此越接 近,表面分子作用力越大。 苏联的捷里亚金利用分子理论导出了摩擦系数与接触面积 成正比: F=µ (W+pAr)
这就是纯金属干摩擦时简单粘着理论的表达式。
从以上简单粘着理论公式得出的摩擦系数与实测
结果并不相符合。 例如大多数金属材料的剪切强度与屈服极限的关 系为τb = 0.2σs , 于是计算的摩擦系数µ =0.2。 事实上,许多金属摩擦副在空气中的摩擦系数可 达0.5,在真空中则更高。为此, Bowden 等人又 提出了修正粘着理论。
对金属间的摩擦而言,主要是粘着作用,其次是 “犁沟”(变形)作用。而材料的弹性变形引起的 能量消耗很小,因而对总摩擦阻力的影响很小, 故可忽略不计,因此摩擦阻力可用下式表达:
F=F剪+F 犁
F-摩擦力,F剪-摩擦力中的剪切阻力,F犁-摩擦力
中的犁沟阻力
(2)粘着理论基本要点:
摩擦表面处于塑性接触状态:实际接触面只占 名义面积很小部分,接触点处应力达到受压 屈服极限产生塑性变形后,接触点的应力不 再改变,只能靠扩大接触面积承受继续增加 的载荷。 滑动摩擦是粘着与滑动交替发生的跃动过程: 接触点处于塑性流动状态,在摩擦中产生瞬 时高温,使金属产生粘着,粘着结点有很强 的粘着力,随后在摩擦力作用下,粘结点被 剪切产生滑动。这样滑动摩擦就是粘着结点 的形成和剪切交替发生的过程。
一般来说,表面膜的剪切强度τf比金属剪切强度 τb小, 且τf=cτb, 系数c小于1。 摩擦系数可表示为:
摩擦系数: 右图绘出式(2)的关系。当c趋近于 1 时,τf→τb表面膜基本不存在, 此时 µ 趋近于∞ , 这说明纯净金 属表面在真空中产生极高的摩擦系 数。而当c不断减小时, µ值迅速下 降, 这表明软材料表面膜的减摩作 用。当c值很小时, 式(2)变为
1)微凸体E(或C)通过B时,微凸体B发生比较严重 的塑性变形而粘着。若其粘着点粘着强度比软金 属大,则滑移剪断发生在软金属层内,从而造成 金属从下表面转移到上表面。 2)微凸体B虽然发生塑性变形,但不严重,因而粘 着并不牢固。微凸体E(或C)沿B“犁削”而过,即 沿两物体的界面剪断,这时下表面微凸体B发生材 料迁移变形(犁沟), 但不发生上述 金属转移情况。 3)微凸体B只 发生弹性变形, 微凸体E(或C) 比较容易地滑 过B。
F-摩擦力,µ-摩擦系数,W-法向载荷,p-单位实际接触面积上的分 子力,Ar-真实接触面积。
根据分子作用理论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表面越粗糙,实 际接触面积越小, 因而摩擦系数应越小。显然, 这种分析 除重载荷条件外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上所述, 经典的摩擦理论无论是机械的 或分子的摩擦理论都很不完善, 它们得出的摩 擦系数与粗糙度的关系都是片面的。 直到20世纪40-50年代末期, 人们从机械分子联合作用的观点出发较完整地发展了固体 摩擦理论。在英国和前苏联相继建立了两个学 派,前者以粘着-犁沟理论为中心, 后者以摩擦 二项式为特征。这些理论奠定了现代固体摩擦 的理论基础。
二、宏观摩擦理论
摩擦是两个接触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滑动阻力和 能量损耗。摩擦现象涉及的因素很多, 因而人们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摩擦理论来解释摩擦现象。 1. 机械互锁(啮合)理论
摩擦起源于表面粗糙度,摩擦是由表面粗糙不平的凸起间 的相互啮合、碰撞以及弹塑性变形作用的结果。 摩擦系数: µ=ΣF/ΣW=tanθ µ是摩擦系数,ΣF是摩擦力,ΣW 是载荷,θ是接触微凸体的倾斜角。 解释了表面越粗糙,摩擦系数越大 机械啮合模型 的现象,但无法解释经过精密研 磨的洁净表面的摩擦系数反而增大的现象。说明机械互锁 作用并非产生摩擦力的唯一因素。
摩擦力由粘着阻力和犁
沟阻力两部分组成
承载表面的相对运动阻力(摩擦力)是由表面相互作用引起 的。表面的相互作用有: (1)表面粘着作用 在洁净金属表面,即微凸体顶端相接触的界面上不存在表 面膜的情况下,金属与金属在高压下直接发生接触,发生 塑性变形,这些点将牢固的粘着,使两表面形成一体(粘 着或冷焊)。如图中的C,D点。 (2) 表面材料的迁移在上图中B点处虽没有粘着作用,但 是当表面发生相 对运动时,B点处 阻碍运动的那部 分表面材料可能 发生如下情况才 能继续作相对滑 动。
摩擦力是粘着效应和犁沟效应产生阻力的总和。
下图摩擦副中硬表面的粗糙峰在法向载荷作用下嵌入软 表面中,并假设粗糙峰的形状为半圆柱体。这样,接触 面积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圆柱面,它是发生粘着效应的 面积,滑动时发生剪切。另一为端面,这是犁沟效应作 用的面积,滑动时硬峰推挤软材料。所以摩擦力F 的组 成为: F = T + Pe = Aτb + Spe (1) 其中,T为剪切力,T=A τb,A 为粘着面积即实际接触面积; τb为粘着结点的剪切强度。 Pe 为犁沟力, Pe = Spe; S 为犁沟面积; pe为单位面积的犁沟力。 粘着效应和犁沟效应的摩擦力模型
定律三: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不适于粘 弹性材料,尽管粘弹性材料究竟是否具有静摩擦 系数还没定论。 定律四: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无关。严格的说第 四定律不适用于任何材料,虽然对于金属材料基 本符合,而对粘弹性显著的弹性材料,摩擦系数 则明显与滑动速度有关。 2. 修正摩擦定律: 古典摩擦定律长期作为工程应用中的指导法 则使用。但是,根据近代的研究,发现多数内容 不完全正确,必须进行修正:
(3)修正粘着理论:
a.简单粘着理论中分析实际接触面积时,只考虑受压屈服 极限,而计算摩擦力时又只考虑剪切强度极限,对静摩擦 是合理的。对于滑动摩擦状态,由于存在切向力,实际接 触面积和接触点的变形条件都取决于法向载荷产生的压应 力和切向力的联合作用。实际接触面积要大于只考虑法向 载荷时的接触面积。 经修正得,实际接触面积为: 式中,取α=9
µ=F/W k, k=2/3~1。
特别注意:在古典摩擦定律中,摩擦系数µ是一 个常数。但是大量的试验指出,很难确定某种 摩擦副固定的摩擦系数,仅在一定的环境(湿度 温度等)和工况(速度和载荷等)下,对于一定的 材质的摩擦副来说,µ才有可能是一个常数。如 在正常的大气环境下,硬质钢摩擦副表面的µ为 0.6,但在真空下,其µ可达到2.0。 **因此,通过摩擦试验测得试样的摩擦系数时, 必须注明试验条件,否则所得的试验数据没有 意义。
W/σs 表示法向载荷W在静摩擦状态下的接触面积, 而 α( F/σs)2 反映切向力即摩擦力F引起的接触面积增加。
因此修正粘着理论推导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加, 所以得到比 简单粘着理论大得多的摩擦系数值, 也更接近于实际。
b.表面膜效应: 简单粘着摩擦理论没有考虑表面膜对摩擦的影响。 表面膜的存在对于粘着理论有很大影响。当粘结 点之间有表面膜存在时,剪切首先将剪切强度最 低的表面膜剪断,而不是在金属基体上。
二、摩擦的基本特性 1. 古典摩擦定律 (称为阿蒙顿-库仑定律): 定律一:摩擦力和载荷成正比,即 F= µ W 。第 一定律基本是正确的。但不适用软(如橡胶)的材 料,材料表面有一层预制或与环境反应形成的薄 膜,以及重载荷下实际接触面积接近名义接触面 积等情况。 定律二:摩擦系数与名义接触面积无关。一般仅 对具有屈服极限的材料(如金属材料)是满足的, 不适于弹性和粘弹性材料或者表面非常光滑洁净 的表面,因为它们的实际接触面积接近名义接触 面积,摩擦系数随着名义接触面积而变化。如: 汽车轮胎加宽,与路面的摩擦系数增大。
(1)摩擦力与名义接触面积无关,与真实接触面积 有关,当两者接近时,即法向压力很高时,摩擦 力与法向压力成非线性关系,摩擦力增加很快。
(2)有一定屈服极限的材料(如金属),其摩擦系 数才与(名义)接触面积无关,粘弹性材料的摩 擦系数与接触面积有关。
(3)粘弹性材料的静摩擦系数不大于动摩擦系数。
(4)精确测量表明,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有关。一 般,速度对金属的摩擦力的影响不像对粘弹性显 著的弹性体的摩擦力那样明显,一般认为,
3. 按表面润滑状态分类: 干摩擦:两表面之间即无润滑剂又无湿气的摩擦。 边界摩擦:边界膜隔开相对运动表面时的摩擦。 流体摩擦:以流体层隔开相对运动表面时的摩擦, 即由流体的粘性阻力或流变阻力引起的摩擦,发 生在流体内部分子之间。此时,不存在表面微凸 体的直接接触和咬合。 混合摩擦:半干摩擦(同时存在干摩擦和边界摩 擦)和半流体摩擦(同时存在流体摩擦和边界摩擦) 的统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