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 少均出自佛门高僧手笔,他们在诗句中充分表达了悲天悯人,胸怀法界的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称曰“禅”,即“禅定”之义。
所谓“禅定”是指四禅八定而言,虽云四禅八定其实却是四四定,曰四禅八定者,四禅四定共为八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禅宗产生,六祖慧能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传有语录名<六祖坛经>。
其中解释说:“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思一司一禅通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涉世渐深,发现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梦似幻,亦真亦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语文】《天净沙·秋思 》(讲稿)【毅文】
西安石油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毅文QQ:707667205 欢迎分享【毅之海】自制课件,版权所有,请勿随意上传至网络,否则依法追究责任自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批评指正;请正确使用网上资源天净沙·秋思讲课流程1.引述,借落叶引出秋思;2.散曲介绍,作者简介;3.赏析小令,分析意境,阐明情感;4.总结评析,说明艺术成就;5.问题结尾,诗词余音。
【一】一片凋零的金色银杏叶……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片落叶只是一片落叶,一片没有生命的落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片落叶是秋天,因为它是秋天的见证者;我们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思念,漂泊远方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自古以来,伤春悲秋便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不是他们喜欢伤春悲秋,而是面对着春秋之景,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他们没有办法来排谴他们内心的愁苦,惆怅,孤寂,怀才不遇,仕途不达等情思,因此他们把他们的情感寄托于春秋季节。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在其《文赋》中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秋古来触发深思。
光阴如梦,往事堪嗟。
马致远早年追求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以及借咏写秋天景物来寄寓乡思情怀,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的游子,深秋时节,时逢黄昏,思乡倦游之情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现实的体验、愤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它以郊野日暮的秋景,衬托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形象。
《赤壁赋》SK2012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是两赋一词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 四大家。 苏轼(1037-1101),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 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 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从补充诗句来 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 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 、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 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 。“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 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 中的月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 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 的飘渺感。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为何喜?
人的一生不像想象的那 么好,但也不像想象的那么 坏。 ——莫泊桑
现象:(江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亮)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因何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 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视觉文化时代_也谈_看山是否为山_的三重境界_论艺术家张杰构筑山水幻象的精神向度
——论艺术家张杰构筑山水幻象的精神向度视觉文化时代,也谈“看山是否为山”的三重境界文/李芳艺术ART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青原行思借用“看山是否为山”的议题,层层递进地揭示出认知的不同状态:即初始停留于感觉层的“知其然”状态;尔后,智识层面的“知其所以然”状态;以及,彻悟之后以万物之目实现的“天人合一、山水自在、自然而然”状态。
——若将此禅理放之于当代艺术中,适用亦然。
如今,当代艺术处于视觉文化的时代,它逐渐表现为一个“物”的景观并对人实施着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先前的“眼见为实”到当下的“亦幻亦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视觉奇观,在一定范围内生发出艺术语言的苍白与枯竭以及艺术观念的膨胀与痴肥。
“看山是山”的艺术家们玩味着画面形式和图式花样,并自以为“知其所以然”地注入浅显单一的观念,在不具备语言复合性、多样性以及绘画性的依托之下,因势利导地满足快速更新的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
殊不知,在修辞语言升华为审美语言,在审美的基础上赋予艺术语言以可能的观念内容,才是其作品的价值所在。
对此,艺术家张杰认为,“我理解的当代艺术也许还需要对艺术本体的审视。
所以,作品更关注于对艺术语言本体的研究和文化差异与精神体验的关系;更着眼于社会功能之外的审美功能,回归画面精神与情感的表现……”从张杰创作的《昇》系列、《大地之源》系列、《连线》系列,再到《带红印的山水》系列,艺术家以山水为母本,浓缩了各种山水议题的表象:苍茫太虚,气象莫测,错落迭加,幻象丛生……表象之外,山与水的自《被撕裂的风景 》之一《升》之一艺术ART《带红印的山水》之三《带红印的山水》之四然风景在张杰的笔下,更饱含着对艺术的痴迷与探索,承载着自我思想的揭示与情感的呈现。
在艺术家所构筑的油画山水幻象中,灵动多变的笔触与肌理背景,共同形成一种充满旋律感的笔意表现。
选择“简单”——警醒迷失在“复杂”中的现代人——现代管理正走向简单
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 传统 的管理理论不再有效。 可以说扁平化管理是对传统管理在组织形式上的一
场革 命, 是管 理从复 杂 走 向简单 的一 个进 步 。
目前担任沟通管理顾问公司詹森集团总裁兼执行长
的 比尔 ・ 詹森 则提 出十种 技巧 让 工作 变得 简单 。
的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扁平化。当企业规模扩大时, 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那些大型跨国公司的 员工人数可达几十万人,管理层次就更多了。据说IM B管 理层最多时高达1层。 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 8 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 的组
织形 式就 被 “ 缩”成 扁 平状 的组 织形 式 。 压 扁 平化 得 以在 世界 范围 内大行 其道 的原 因,一 是分
詹森的也写了一本书叫 简单就是力量》,据说这二本
书都 卖 得很 好 。
特劳特认为现代人迷失于管理时尚,迷信复杂,害
怕简 单 。那 些复杂 的理 论 、复杂 的语 言 只会 遮 蔽人 的心 智, 把事情 变 得越 来越 复杂 、越 来越 难 办 。他认 为企 业 组 织越 简单 越好 ,简单 至上 , 由于简 单 ,企业 将 充满活
错节的一片丛林,在这些理论影响下,企业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组织变得越来庞大, 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企业的层级式管理,也就是所谓的金字塔结构。
在 这 种企 业 组织 内 ,最 高决 策者 的 指令 ,要 通 过层 层传 递 ,最 后传 达 到最 基层 的 执行 者 ,不 但 时间极 其缓 慢 ,而且 传递 过程 中的失真 、扭 曲可 想而 知 。
你的忙乱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而是因为没有重点、 目标不清楚,所以才让工作变得愈来愈复杂,时间愈来
登岳麓山
登岳麓山时维二月,序属初春,余与勇哥、小希并兄嫂登岳麓山,游岳麓书院。
————序言《文心雕龙》上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伴随着清风微雨,岳麓山早早地被雾霭云霓充溢塞满,朦朦胧胧,依稀飘渺,路上远不见人,也不能远眺群山群楼,这种境界正是勇哥所钟爱的——朦胧感。
于诗歌,于情感,于为人处世,朦胧感不可不说是一种超然物外、守拙能争的大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句话被誉为人生三境界,也是朦胧感的最好注释。
仰观穹庐之茫茫渺渺,俯视沧海之浩浩茫茫。
站立山顶,大风吹拂,荡起衣裳,云层翻滚,微雨扬扬;似乘风而去,似拔乎云端,似接连天庭;意兴高举,情怀满溢;养利物济人之德,育拔苦救危之功。
赌古圣先贤之遗迹,观岳麓书院之尘封,不胜感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千年文化涵养终造就华夏伟人。
我辈后生,亦当努力,不负斯人斯山斯情。
穿梭于山间小道,荡漾于林间微霭。
时常睹见散发着脉脉幽香的野花独自开放,仰视参天的大树直耸云间,去林间潺潺的小溪翻个石头找找螃蟹,摸摸石径上湿润的青苔,在红枫前拍个照留念,在溪涧边看看红鲤鱼怡情,还有那响彻山麓的鸟鸣歌唱养性;是朱夫子讲学的兰溪,是朱张争辩学术的讲堂,是毛泽东题词的爱晚亭,还是那曾国藩攻读的书院,穿过千百年沧海桑田,透过历史洋洋洒洒的画卷,一路慷慨悲歌走来。
我们用脚在丈量这条千古励志之路。
这里长眠着护国讨袁英年早逝的蔡锷将军,这里也长眠着以勇健开国,宁静持身的黄兴先生;这里有朱熹张拭百家争鸣的遗风,这里有王夫之教化群生的古籍;这里曾经是毛泽东蔡和森求学养志之地,这里曾经是曾国藩左宗棠群星孕籍之时。
睹物思人,问苍生万物,何日和谐长存?问山川河岳,何年完璧江山?问帝国前途,何时雄飞地球?。
马克思主义之否定性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之否定性的辩证法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所谓: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姑且不论其中所含之禅意,单是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就足见其高明。
在哲学史上,康德明确地把否定之否定思想引进思维领域,认为“每类的范畴都是三个,而且每一类的第三个范畴又都是由第二个范畴与第一个范畴联结而生”。
透过康德的范畴表可以看出,康德把否定之否定作为构成先验范畴结构的形式,已经具有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而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是在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中展开的。
在正题中,矛盾处于同一状态,其对立是潜在的;在反题中,矛盾的对立得到了展开,这是对正题的否定;在合题中,矛盾的对立得到解决,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因而是否定的否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肯定的“自身中就具有否定性,所以它可以超越自身之外,并引起自己的变化”。
同时,“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消解为抽象的无,而是基本上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说,这样一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
所谓“规定了的否定”,是指否定本身有着肯定的意义。
换言之,否定的结果不是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
因此,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过程描述为矛盾从潜在到展开再到解决的过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思想。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恩格斯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这里所说的矛盾的“共存”、“斗争”、“对抗”、“向反面的转化”、“融合成一个新范畴”、“整个过程的核心”,就是矛盾从潜在到展开再到解决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三重境
三重境介子平2012-12-30 10:40:52 来源:美术报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禅境亦艺境,此禅常被用于谈艺。
1933年12月8日,林语堂在上海某大学演讲《关于读书之意见》时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忘无可忘,得无所得,此悟实则参禅三重境于人生之对应,此禅也可用于谈人。
据此,禅宗另有三境界说。
“道之三曰,自己悟。
一曰: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三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流。
”1942年10月6日,弘一法师完全断食,只饮开水,仍勉强给人写字。
10日下午,他勉强起来,写“悲欣交集”4字,交给侍疾僧妙莲,法师西逝。
此前他早已写好致夏丏尊的遗书:丏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月日迁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谨达不宣。
音启。
遗书的月日,都空着,他示寂后,由侍疾僧补填。
弘一法师圆寂,丰子恺悲痛之余,怅然若失,继而曰:“人生境界可分三等。
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
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
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
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
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
艺术家之最高境界,实与宗教相近。
艺术之情景交融,与宗教之诸相非相,实止差一步耳。
故所谓格律诗、山水画之属,绝非雕虫之技,为其有宗教精神在焉。
吾脚力甚小,故不能随法师更上层楼,惟斤斤于小技,但可攀其栏杆作一窥视,深自惭愧云耳。
”由禅境而俗境,王昌龄《诗格》归纳写诗三重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人生三重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给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第二重境界: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第三重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宋代禅宗巨匠青本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禅中彻悟,看山依然山,看水依然是水。
宋代禅宗修行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重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说人的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就是艺术;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三种层次不同的生活,代表三重不同的人生境界。
劍客、劍道的三個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有劍,人劍合一。
第二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殺人於無形。
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無劍,仁者無敵。
当今读书之人,也存在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不为读书而读书”。
第二重境界:“为读书而读书”。
第三重境界:“读书就是读书”。
做读书笔记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提要钩玄”;第二重境界:“采花酿蜜”;第三重境界:“开山铸铜”。
成功人生里的三种境界: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并且,越是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而谦卑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自甘流向低洼之地;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周济天下。
雾虽无力,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由《赤壁赋》看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
由《赤壁赋》看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而深得儒、释、道思想精髓的苏轼,在其《赤壁赋》中,充分体现了他人生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壬戌之秋,七月月明之夜,苏轼与好友一同泛舟赤壁(黄州赤鼻矶)。
惠风和畅,波平如镜,皓月当空,水光潋滟,烟波浩渺,在这一片无边的秋江月色之中,作者的欣愉、舒畅之情完全无法自已,所以他们一面饮酒诵歌,一面驰骋于无穷的想象之境。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小船飘荡在江上,如乘风而飞,不知所终;随游人飘飘欲举,脱离人世,登临仙境。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巧凑在一起,作者完全忘却了俗事的烦恼,无牵无碍,沉浸在这江天一色、风月无边的畅游之境中,或饮酒,或赋诗,或歌咏。
这时的山水了无机心,不掺一丝杂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世间万物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玲珑剔透,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江山月色就是如此美丽,怡情悦性。
江月之下,游人理当畅享这良辰美景。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而,当人的心情到达至高点往往会急转直下,所谓“乐极生悲,喜极而泣”。
接下来“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歌咏和洞箫的相和之声禁不住使游人的感情由乐转入了悲。
悲究竟从何而来呢?还是从一川风月说起。
这里是作者假想中的赤壁,望着同样“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永恒的大自然的美景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三国)何人曾在此。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是历史上声威赫赫、既具武功又有文治的一代英雄。
而今谁人在此?迁谪之人和“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等闲之辈。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年那不可一世的曹阿瞒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何况吾辈没有任何功名、孑然一身之人呢?幸与不幸,知遇于时与穷途末路在历史长河的比较中,无不突显出游人的悲苦和怨艾之情。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 由此得来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认识的主体是人,是跟着心走的。
认识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实践决定认识。
也就是说,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深刻化的。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内心是纯洁无暇的,对待任何接触的新鲜事物都很好奇。
别人告诉你,眼前静止的叫做山,你就认识了山;远处流动的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
你就会不假思索地以为”眼见为实“,认为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随着你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也渐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根本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你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这时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你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喜欢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好打抱不平,看什么都不顺眼,你的人生将陷入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多数人都只达到了第二境界,就迎来了人生的终点。
倾尽其一生的时间,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发现都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得抱憾终身。
而有些人通过自己的苦苦修行,把人生的高度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时候,你就要专心致力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外界和旁人所干扰,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间俗事,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必苦苦纠缠,浪费大把光阴,与其这样,不如豁达和坦然面对。
恰似春风_何止春风——“古诗中的‘满面春风’”评析
12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 . 1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群文阅读 荨 课 堂/实 践
KETANG SHIJIAN
还提供了现代文的补充阅读资料,这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五 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 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学习方法的设 定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群文阅读课的组文虽然体现的是 “1+X”,有超越教材的内容,但是学习方式和方法却是不离 教材的。
二、沐浴春风的古诗“吟诵” 这是一节古诗的群文阅读课,苗璐老师在设计时充分 结合了第三学段的特点,努力把学生在平日语文课上学到 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群诗的阅读中。 从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开始,统编版语文教材就有“边读边想象画面”的 语文要素训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在引导学生想 象画面的同时,提升能力要求,引导学生调动感官走进画 面。 本节课,苗璐老师就是带着学生在古诗中想象画面,用 吟诵的方式带领学生沉潜于春风的况味中。 此外,本节课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段话可以在每个炒股的投资者身上映射出来。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技术指标真是好用,照着操作就行了。
投资者初入股市就好比一个新生儿,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在这个阶段,投资人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喜欢学习各种技术,钻研各种指标,进各种股票群,希望通过学习期望在股市中获得一夜暴富的诀窍。
在初步学习后掌握了皮毛,还没了解精髓的情况下只记住了金叉买死叉卖,放量突破追,放量跌破跑等等。
初期阶段确实靠着这样生搬硬套有了一次两次的幸运庇佑初尝甜头,然后就就膨胀了,发现钱赚起来那么容易,鼠标点点就赚钱了,感觉马上就要走向人生巅峰。
第二个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技术指标都是没用的,谁信谁吃亏。
绝大部分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是停留在这个阶段。
这也是股市里面说的炒股的人一赚两平七亏。
随着股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以前学习的各种指标看起来非常傻瓜,但是用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明明是做的金叉买入操作,但是买了之后股票还是跌成狗。
明明是跌破关键支撑割了,股票却隔天开始大涨。
买了就跌,割了就涨,而且每次都是这样,完全不是书上所阐述的那么回事。
这时候即便是碰到行情真正来临,也不敢进场了,对技术指标产生了怀疑。
残酷的现实颠覆了初入市场的愿景,人们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感觉技术指标就是坑人的,都是些完全没用的东西,这种时候情绪否定一切,这时候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要么破罐子破摔,股票套了就套了,涨也不管,跌也不管;要么割肉离场再也不碰股票。
质本洁来还洁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作者:王诗源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1期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王诗源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曰:“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后来,有人问何谓生命之美丽,我则认为这种美丽在于其本质的纯粹。
很多人都说顾城永远停留在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他纯真质朴却又扑朔迷离的文字折射出他对污浊的成人世界的逃避,转而向他用文字构筑的童话世界寻找慰藉。
但我从他的文字中也看到,他从文化、文字中间走了出来,投身自然,以纯澈的双眼看见美丽的世界,发掘到生活的美好,回归到最为本真的生命。
王国维曾说过“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一种比较主观唯心的说法,但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对世界的态度中预见到他整个生命的大致走向。
也可以说,我们的生命形态决定着我们的世界观。
走不出生命低谷的人,总认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到的世界是暗淡的;跳脱出过往生命所遭遇的禁锢的人,则会步入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看到的世界自然是美的。
歌德评价哈姆雷特说:“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了只应开放娇嫩花朵的花瓶里。
”而这位莎翁笔下的悲剧人物也曾哀声道:“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在矛盾冲突之中,在压迫摧残之下,哈姆雷特内心对生活的憧憬瞬间幻灭,纷沓而至的灾难向他展示着生命的残酷。
他无法从悲伤、愤怒中走出,在对其眼中丑恶的世界进行复仇后就自杀死亡。
同他一样,海子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远离家乡的灰色铁轨上。
海子的诗飞扬着纯美的同时,也暗含着癫狂。
他所看到的“春暖花开”只存在于脱离社会的“面朝大海”中。
他无法发掘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之美,于是倔强如斯,拒绝与“黯然”的世界共处。
能以生命最本真的姿态来观望世界的人,苏轼是其中之一。
东坡先生命途多舛,仕途坎坷。
但“诗家不幸文章幸”,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曾写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诗句以示其不羁,但此时他内心对于遭遇贬谪仍怀有不满。
一花一叶一菩提,一人一心一世界
一花一叶一菩提,一人一心一世界,红尘滚滚,波涌云翳,有人追求乘风破浪,叱咤风云,翻手是云,复手是雨;有人向往仗剑天涯,闲云野鹤,红尘客栈,只为一份豪情逸致,自在逍遥;有人喜欢鲜花簇拥,觥筹交错;有人喜欢清茶一杯,邀月对饮。
人各有志,各有所好,不做褒贬评价。
不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审视自己和别人,世界是充满哲学的,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中国古代圣贤孔夫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可以让我们变得智慧,平和,寬宥,坦然,恬淡,圆润,内敛。
著名作家王小波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
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
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或许,让自己变得更真实,更有智慧才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方向,让自己客观的存在,不刻意去迎合那些所谓高尚境界思想的人云亦云,不做乌合之众,保持真我,接纳缺憾,包容和尊重不完美,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
一切量力而行,不好高骛远,不盲目崇拜,守住初衷,遁着心的方向前行。
牡丹雍容华贵,玫瑰艳丽明媚,百合纯洁高雅,罂粟高傲冷艳……每一种花都拥有各自独特的美,每个人都有其美好的棱面,只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就会绽放各自独特的魅力。
不要太在乎别人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把你真正看在眼里,放在心上的人没几个。
你是在阳春白雪里浪漫开怀,还是在水深火热中遭受煎熬,对旁人来说都不重要,而真正在乎你的人,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开心快乐,带着一份美好且行且珍惜!得意的时候,好像拥有整个世界,世界也拥你入怀,有朝一日,你会发现,你的离开并没有让这个世界有任何改变。
正所谓“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思一司一禅通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涉世渐深,发现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梦似幻,亦真亦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
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作者:陈永睿来源:《青苹果·高一版》2016年第03期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被收入语文教材之中,高中语文必修四就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
我们学习这两篇诗词,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入学习苏轼诗文的“三境界”。
第一境:披文悟理——吹尽狂沙始到金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指出,参禅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以我心观万物,皆是最朴素的原始的状态。
同样,我们学习苏轼的诗文,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理解苏轼诗文中的景趣、情趣和理趣。
《念奴娇·赤壁怀古》(下文简称《念》)和《定风波》(下文简称《定》)写作时间基本相同:《念》写于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余,《定》写于诗人被贬黄州第三年。
写作内容基本相同:均表达诗人身处逆境仍然斗志不减、旷达处世的情怀。
但景趣、情趣和理趣各有不同。
从写景方面来看,《念》通过“乱”、“穿”、“惊”、“拍”、“卷”等动词,如椽大笔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描绘出了山崖的险怪陡峭、直插云霄,江水的汹涌浩大、气势磅礴,表现出雄壮阔大的境界;《定》则全篇写景,以景衬情。
如果说《念》用的是“江山如画”的远镜头,《定》则是对“一蓑烟雨”、“料峭春风”等“微镜头”进行特写,在细小的格局中表现诗人别样的风采。
从抒情方面来看,《念》慨叹“人生如梦”,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主要是感叹怀才不遇;《定》则表达了诗人被贬后在野外途中遭遇风雨却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思想。
从寓理方面来看,《念》“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诗人虽有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然而“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更多的是“一尊还酹江月”,以酒祭月,以酒明心,表现自己壮心未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胸怀;《定》则思绪万千,时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出“无官一身轻”的闲适惬意,时而“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顺应自然的佛老心境,时而“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正视荣辱得失的坦然心态。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思一司一禅通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涉世渐深,发现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梦似幻,亦真亦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细细品味,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