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 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变革
论网络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是提供 了自由开放 的空间。网络提升 了公 民政治参与
异, 导致信息 富有 者与信息贫乏者之 间的分化 , 导致人们政治
参 与能力 的巨大反差 ”]这在我 国是很 明显的 ,第 2 中国 t 2 。 《 9次
的空间技术手段 , 使现代政治与民意联系更 加紧密 、 便捷和 畅 通。在信息和网络发达 的今天 , 普通公 民可 以利用网络表达 自 己的政治立场 、 与民意调查 和参 加政 治决 策 , 参 基本不受时间 和空间的约束 。而且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 每个公 民都是 平等和独立 的, 可以不受 拘束 地表达 自己的意见 和想法 , 不受
’
l N T T U8 I WE I O H
论
互网术来 在导公的理参 的共台 到制比 联技以, (息会 络为个 公平,的约 自9引 1年进 二 致民非性与 9 我 4 信社,作一新 ) 网 受
对 起来。 据中国互联网 不排除某些人具有商业炒作目的或者政治目的。在这种情况
网 善 民 模 到%。 得 点在种况,最谬言也上到上 亿 达7.. 到传播这情中心即 荒的论能传网, 规 1 55 。。这种无 下的网络结构可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 : 6 观 使 并 同比增长 3 既
,
与前几年相 比, 中国 的整 体 网 民规 模增
然 每个人都 可以参政议政 ,那 我们 为什 么还需要人大代表 和 政府官员?这就会对现实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造成 阻力 , 社会
、
网络对我 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消极 影响
式, 还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 , 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过 在我
程 中起到了积极 的作 用。
( ) 进 公 民的 政 治 参 与 一 促
一
网络在我 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 中表现出众多优越性 的同 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 网络政治 问题 和弊端 , 可能导致公 民政 治参与的不均衡 、 民主 的非理性和无 政府倾 向问题 。 ( ) 一 导致公民政 治参 与的不均衡
民主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民主制度的变化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民主制度的定义和理解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雅典式直接民主制,到现代代议制民主,再到如今的新型网络民主,民主制度不断地在变化与发展着。
本文将从不同视角探讨民主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从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民主传统的代议制民主是指,公民通过投票选出代表,代表在议会中代表民意并作出决策。
在这种形式下,选民和代表之间的联系是靠选举实现。
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即代表在议会中的言论和决策很难反应出选民的真实意愿。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民主也逐渐兴起。
网络民主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公民的直接参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互联网投票或其他形式进行表决。
网络民主的优势在于直接反映公民的意愿,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例如,中国大陆的12377政府公开信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民主平台,公众可以在平台上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政府也可以通过平台回应公众质疑。
然而,网络民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网络上的表决存在着技术难题,如如何防止刷票等问题。
其次,网络民主的参与门槛较低,因此网络上的讨论和投票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容易被少数人操控,影响了其公正性。
从经济民主到社会民主民主制度除了在形式上的变化,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过实践上的改变,如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
经济民主是指通过共同所有制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例如在前苏联的时期,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实行经济民主。
但就其实际效果而言,这种模式多数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局面,随着苏联解体,该制度也相继消失。
而社会民主则是在经济民主基础之上出现的,旨在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
社会民主是在历史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关注的是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问题。
在以欧洲为代表的先进国家,社会民主制度逐渐取代了经济民主,为人民提供了更广泛的公共服务,并实现了更为公平的社会福利。
但在部分国家,社会民主的发展却遇到了困难,这与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和平演变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一、网络和平演变发展过程及特点 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实时传播共享等技 术优势,网络 突 破 了 传 统 媒 体 在 传 播 上 的 局 限 性,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 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网络深刻地连接在了一 起,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应注 意到网络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 变的新 阵 地,和 平 演 变 在 网 络 时 代 出 现 了 新 特点。 (一) 网络和平演变的发展过程 西方国家推进网络和平演变政策是一个逐步 形成 的 过 程, 大 体 可 以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第 一 阶 段,初步提出以互联网干涉他国内政。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在变革技术、推动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 的同时,开始利用互联网来为网络和平演变进行 布局。如 1993年 9月,美国提出 “国家信息基
关键词:网络和平演变;特点;挑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7)04-0156-05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文化小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FJ2016TWA003)”,福建农 林大学创新基金项目 “福建省文化小康指标体系研究 (CXZX2016191)”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傅振宗 (1991—),男,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文化发展。郑庆昌 (1952—),男,福建省高校新型智库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人才 “文化名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
·15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和平演变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傅振宗,郑庆昌
并且众议院还通过了 《全球在线自由法案》。通 过这一系列举措,妄图利用其在信息技术开发和 应用方面的优势地位力压别,争取利益最大化 的同时,凭借自身在互联网上所掌握核心技术优 势进一步施行和平演变活动。这一阶段,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大力抨击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互联网管 理的模式,批判其 “不民主”、 “无人权”,企图 干涉他国内政。
相互依存状态下的中国国际环境
相互依存关系来改变中国,就是说 ,
西 方也 得到 了史 无前 例 的一个 机会 来 影 响 中 国的 内部发 展 。 鼓 励 中国加 入 世界 体 系 相互依 存状 态 尽管要 求 同处 世界
中国政府因势利导 ,确定 了 “ 走 劳动 分工 基本 形成 。作 为世 界上 最大 出去”的大战略。经济上的成功也使 的制 造基 地 ,中 国的地 位很 难轻 易动 得 中国的政治开始对很多第三世界发 摇。只要 中国能够改进质量,西方国 展 中 国家 产生 了很 大 的吸 引力 。包括 家很 难重 新拾 起 已经转 移 出去 的制造 俄罗斯在 内的很多 国家开始关注中国 业 。而转 移 到其 他 国家也 会产生 类 似
维普资讯
廷 干u 酉 十 刖 I鄙 孙 巧舌 1 、
相互依存状态下的中国国际环境
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 中国政策研 究所教授 、研 究主任 郑永年
速 的 全 球 化 已 经 把 中 国 整
中国加入世界体系的对华政策。
这 一政 策 尤其 反映 在美 国克林 顿 总 统 时 期 形 成 的 “ 触 中 国” 政 策 接 上 。欧盟 的对 华政 策基 本上 也顺 从这
商界 ,甚至和中国有大量经济交往的
商界。 无 论在 西方 还是 在 中 国 ,资本 具 有 两 面性 。一方 面 是盈 利 ,另一 方面 是 以 自己 的方 式 改 变 政 治 社 会 环 境 ( 获 取 更 大 的利 益 )。当 西 方 政 以 界 、商界 和社 会在 改 变 中国 的问题 达
中国发展的这种局面是西方未曾预 国际压 力 。改变 中国之梦 不仅存 在 于
量上对西方构成全方位的竞争关系时 ,
为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改变中国仍  ̄N的 。当ff意谚 中国在软 、硬力 - - I 也门 冽 尽管西方各国就具体对华政策来说不 就 开 反思 既往 的中国 策 , 始 制定新 的 见得能够达成共识,但他们的大趋向 策略来促动中国的内部变革。
政治退出与中国的政治变革
在这方 面 , 人们无须 回到中国
中 外 书 摘 ・ 视 界
政 治退 出与 中国的政治 变革
姆 《 改革及其敌人 》 郑永年 著
继 新 加 坡 反对 党 ( 人 党 ) 工 史 无 前 例 地 赢 得 一 个 集 选 区 之 后 ,内 阁 资 政 李 光 耀 先 生 和 国 务 资 政吴 作 栋 先 生 毅 然 宣 布 退 出 内阁 , 目的 是 让 年 轻 一 代 领 导 人 在 更 加艰 难 和 复 杂 的局 面 下 带 领 新 加 坡 继 续 前 进 。 新 加 坡 前 两 代 领 导 层 打 造 了 人们 今 的 时候 ,老 一 代 会 纷 纷 出 来 维 持 现 中 国历 史 足 以说 明建 立 政 治 退 出 制
展 从 第 =世 界 跃 升 到 第 一 世 界 ,而 三
对 任 何 一 个 政 治 制 度 来 说 ,无 论 是 多 党政 治还 是 一 党 政 治 ,建 立 “ 政 治退 出 ” ( o t a ei)制 度 非 常 pli l x ic t 重 要 。 民 主政 治 有 很 多 政 治 功 能 , 其 中很 重 要 的一 个 就 是 要 解 决 政 治 退 出 问题 。 多党 制 下 ,政 党 轮 流 执 政 就是 一 种 政 治 退 出方 式 。在 一 党 制 下 ,一 种 有 效 的方 式 就 是 领 导 层 之 间 的 代 际 更 替 , 如 果 处 理 得 不
存 政治局 面。表 面上看 ,老一代这 样做是 负责 的行为 ,但实际上这样
做 是 有 极 其 负 面 的政 治 后 果 的 。
度的重要性 , 者说没有政 治退出 或 制度给中国政治带来 的恶果 。清朝
晚期 , 绪是皇 帝 , 慈禧 太后垂 光 但
全面深化改革要分几步走
全面深化改革要分几步走?郑永年2014-03-24 09:33:06编者按: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于3月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处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郑永年教授在论坛上发言时,“担心中国下一步风险还是来自不改革的局面”,因为有四个问题在全面束缚着中国的改革:权力集中与改革之间的矛盾、反腐败与改革之间的矛盾、改革主体还不是很明确以及改革本身与社会几代人之间的矛盾。
这四个问题,不仅仅束缚这改革,也是改革最为核心的问题。
那么,中国改革究竟该遵循着怎么样的大致过程才能逐渐破解以上问题呢?让我看回顾一下郑永年教授在《中国改革三步走》中所提到的三个步骤。
1.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最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
大家对经济改革的过程比较清楚,这里无需详细论述。
在此我主要总结一下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分解式的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
要再细分的话,就会发现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本身也是分不同阶段进行的。
第二,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地方和企业分权。
分权过程也是渐进性的。
20世纪80年代的分权,主要是从中央政府向地方各级政府的分权。
当时改革者也是希望把权力直接分到企业,但大多下放的权力被地方政府所把持。
90年代主要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分权主体是从政府向企业的分权,尤其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战略上。
其中,“放小”就是中国式的民营化,也就是西方所理解的分权。
而近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央国有企业的大扩张,经济权力又再次向中央集中。
这一点,会在后面详细论述。
第三,开放性。
这里需要特别加以强调这一特征。
比起改革的其他方面,开放性最为重要。
开放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
对外开放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开放,就是把国门打开,开放给外国资本。
这一过程最早始于中国70年代在国际关系上的改弦易辙。
新媒体对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新媒体对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新媒体对变革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1. 提升政治参与度新媒体为民众提供了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直接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政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政策信息,与民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这种互动的方式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度,使政治决策更加民主和透明。
2. 扩大政治信息传播范围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政治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和快速。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政治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政治事件。
这种传播方式使政治信息更加透明,减少了信息的滞后性和篡改的可能性。
3. 形成网络舆论新媒体的兴起使得舆论的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分散化。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各种不同的舆论声音。
政府和政治领导人也需要更加关注和回应网络舆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信任。
二、社会变革1. 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新闻、科技、文化等。
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促进了知识的普及,使人们更加了解世界和不同领域的知识。
2. 增强社会组织和行动能力新媒体为社会组织和行动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行动,包括抗议、慈善活动等。
这种组织和行动的方式使得社会力量更加庞大和有声音,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促进社会互动和交流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这种互动和交流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融合和多元化,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威胁及对策
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威胁及对策计算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既是机遇又有挑战。
因为网络作为一种新时代下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它在给政治生活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新的威胁与挑战。
因此,从安全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政治问题,分析网络发展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并探求相应的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网络时代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威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上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政治的威胁,即主权国家有效防范来自外部的政治干预、压力和颠覆以及内部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对政治安全机制的各个层面产生巨大冲击,我国传统政治安全正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空前挑战。
(1)网络为西方国家实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抵制难度加大信息和文化的流动本质上就是带有本国意识形态色彩成分的对外宣传,借助网络力量的发展,西方国家不免会将其作为试图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工具。
在网络空间内,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既变得“隐蔽化”,又变得复杂化,网上种种思想的尖锐对立形成了网络信息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公正,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较量。
因为互联网上40%的网民在美国,80%的信息流量使用英语。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着在世界上领先的信息产业,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大肆推行其所谓的“民主”,将他们的意识形态源源不断地传输到成千上万个用户面前。
由于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存在弱势,我国在短时期里还很难彻底抵制来自网络的思想和政治渗透。
(2)网络催生全球化理念的张扬,淡化国家和民族意识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交流的媒介,不仅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而且通过存储信息淡化了时空概念。
其次,网上极为频繁的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的信息交往也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地理隔阂,部分冲淡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自我的民族意识不断受到冲击。
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变革
想到 , 这种在大 多数 国家仅仅 是社 交工具 的技术 , 可 以在今 天的 中国扮 演着如此 重 要 的政治 角色 。 以“ 网络 ” 开头 的很 多概
念, 已经 成 为讨 论 今 日中 国政 治 和 社 会 的
关键词 , 例如 网络 问政、 网络参政 、 网络社
会管理和 网络反腐 等等。 如果把所有这 些
选拔和选 举、思想和政 策的形成及 实践。
会没有实质性 的关联 。 社会成 员被 隔离在
“ 城堡 ” 之 外 。 当然 , 这里 的“ 城堡 ” 是 一 个
官 员再 也 不能像 以前 那样 专制地 管 治社 会 了, 而社会也 不再像从前那样 顺从政府
的 权 力 了。
比喻。不可否认 , 今 天中国 的政府 和社会 群体 之间 、 官员和人 民之 间 , 存在 着一 堵
以 网 络 为 基 础 的政 治 和 社 会 实 践 , 放 置 于 中 国 政 治 发 展 的 环 境 下 来 讨 论 它 们 的 意
个新制度则完全是另外 一件事。
互联 网之 所 以能够 造就政 治 的开 放 性 ,一 方面是 因为互联 网本 身 的技 术特 征 ,另一 方面是 因 为应用 这种 技术 的群 体 。互 联网 的技 术特征就是其 分散化 、 分
权 化 及 其 相 关 的 开 放 性 。 较 之 传 统 上 所
义, 我 们可 以提 出这样 一个 问题 微 博 时 代 的网络政治参与 , 如何 能够 推进 中国的 政治 变革7 中国政 治 变革 的路径 可 以用 三个 相 关的概 念来概括 , 即开放 、 竞争和参与。 其 中, 开 放最 重要 , 是 竞争和参与 的前提 。 这
作用?
互联 地 方, 互联 网的 用, 但 并没 有一个 成功 的例子 表 明 , 互联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和发展,其对于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互联网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对未来的政治发展进行展望。
一、互联网为政治发展带来机遇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交平台,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高度的互动性。
在政治领域,互联网平台为公民提供了实现政治参与、表达意见和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进一步推进了政治权利的民主化和普及。
此外,互联网还可以加速信息传递和流通,为政治活动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新兴国家中,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向外界展示自身情况、倡导政治变革的主要途径。
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和意见,可以快速地被推广到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互联网提供的匿名性也使得许多人敢于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为政治变革带来了有力的声音。
此外,互联网还为政治活动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工具和组织方式。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轻松地实现多地点的互动和沟通,为政治领袖、政治组织提供了更便利的协调、沟通、宣传和组织方式。
二、互联网带来的挑战虽然互联网为政治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大量信息传播,增加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验证难度,也给政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例如,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存在,使得政治活动很容易受到不实信息、虚假攻击等困扰。
这也让网络的宣传和影响更加难以控制。
此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等方面的信息,互联网也存在风险,容易被某些不法分子滥用。
另外一个显著的挑战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政府的互联网审查制度使得政府可以控制和限制公民的言论和自由。
这威胁到互联网作为公开、透明和自由的在线平台的存在和发展。
三、未来展望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互联网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互联网的漏洞和风险,让这一平台成为公开、透明和自由的在线平台。
郑永年:中国政治“不改革”的限度
郑永年:中国政治“不改革”的限度作者:郑永年来源:联合早报来源日期:2011-3-29本站发布时间:2011-3-29 22:33:04阅读量:377次在人们意识到政治改革尤其是民主化的限度的同时,更应当深刻认识到政治“不改革”的限度。
很多年来,人们认为,中国今天的争论已经不再是政治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改什么、如何改革的问题。
道理很简单,任何政治制度,无论是民主政体还是非民主政体,都要进行改革,而改革意味着要对现存的制度加以改进或者改善,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
但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表明,人们在这两个层面实际上都缺少共识,就是说,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社会,不仅对政治改革要改革什么、如何改革没有共识,就连要不要改革都没有共识。
各级政府官员,侧重点似乎都在“不要做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
这是令人担忧的。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政治改革路线图,即“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但直至今日,这两方面不但没有具有实质性的进步,就连共识也在弱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首先在于思想层面的两个极端的“误解”。
一些人认为,改革只是像中国那样的“非民主制度”的事情,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经完善。
因为相信西方制度的完美性,他们倾向于认为西方式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
这种思想最显著地体现在激进的自由主义(民主)派那里,他们否定中国现存制度的合理和合法性,把改革视为是制度重建,即从现存制度转型成为西方式民主制度。
不过,实际经验并不支持这种看法。
无论是西方成熟民主、发展中国家不成熟民主政治、或者具有其他政体的国家,都需要改革。
今天,从欧洲、北美、日本到其它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在呼吁政治改革。
在一些国家,改革属于制度改进。
另一些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意识到他们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民主,经过多年实践之后并不适应自己,需要比较大的改革。
非民主国家也在改革,探索适应其国家现状的政治制度。
所以,认为西方的制度是终极的制度并不确切。
西方的制度本身都还在演变。
浅谈网络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
浅谈网络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发布时间:2011-06-30 来源:市政协办浏览次数:44 次字体:【大中小】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一种不可忽缺的重要工具、成了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履行其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探索和培育新的民主协商渠道,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民主的基本特征“网络民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
自由、平等、开放、虚拟化、便捷的网络技术正逐步改变着民主参与的面貌,给民主政治带来了不同的景观和发展动向,提升着民主的质量和水平,将民主政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西方国家,网络民主与成熟的代议制民主等紧密结合,形成独有的方式,网络投票、网络竞选是其显著特色。
网络民主在修补西方代议制民主缺陷、改进和完善现有民主制度以及挽救民主危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带来了网络空间的空前繁荣,网络成为我国公共话语和民意表达的新空间,互联网在参政议政和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凸显,给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新气象,逐步改变着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态,“网络民主”开始在我国萌芽和发展。
由于民主制度的性质、成熟水平不同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方面存在的差异,我国网络民主呈现出一定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是网络民主凸显强烈的民意表达功能,成为公民表达民意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二是网络舆论监督开始发挥实质性效力,起到维护权利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三是呈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推动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四是网络民主的发展依然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数字鸿沟及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化。
二、网络民主发展的基本现状最早的网络民主事件,应该始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网络民主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其参政问政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技术何以赋权
龙源期刊网 技术何以赋权作者: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07期技术和政治,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不断思考的主题。
古希腊传统认为,因为普罗米修斯,人类得以获得技艺的源泉——火,并由此拥有了获得权力的政治技艺。
技术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不仅在于政治能够通过垄断科学技术来获得权力,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本身具有驱散蒙昧、启迪民智的启蒙特征,近代民主和启蒙的兴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这一古老的主题在近代中国孕育出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它在现代中国也同样得到延续,郑永年教授的《技术赋权》对之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总是热衷于改造世界,而非解释世界,然而,缺乏解释自身的理论框架,恰恰成为中国难以转型为现代社会的症结所在。
作者想要做的,便是试图通过“有意识地建构起重新解释中国的理论”,来弥补这一空白。
“解释中国”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出发点。
作者通过本书来“解释中国”的切入点是互联网技术与政治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中国政治领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政治背景,中国政治变革也在该背景下悄然兴起。
中国政治常常表现封闭式的“城堡政治”结构,而互联网以其技术上的便利性,成为打破城墙的有效工具,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界限也随之消融。
公民借助互联网参与政治,获得发言权,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政府利用互联网的民意来推动政治改革,能够增加政治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进而巩固统治的民意基础,提升国家的合法性。
政府和人民通过互联网,能够在“互动转型”中协调合作,共同“软化”国家的政治和政策实践,推动中国政治自由化发展,使中国政治的渐进变革成为可能。
但作者并非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他清醒地知道,技术进步虽然是人类至高无上的成就,但并不能够解决人类最深沉的生存困境。
互联网使全球形成一个网络系统,这个系统能带来民主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将一切高高低低的东西摧毁抹平,以便通过平等达到民主。
正因为“技术赋权”在实质内容上的平庸,互联网这一工具常常体现出非理性化和情绪化的特征,也往往容易被网络煽动家所操纵,严重的还会产生网络暴民文化,这无疑是当今互联网技术赋权的一个悲剧。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与治理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与治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和治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强大的手段来管理社会,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但是互联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问题,因此,公共政策和治理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更加复杂和关键。
一、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政策在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限制和作用发生了一些变化。
互联网先进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为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提供了更多的可靠信息。
公共政策和决策可以更精确地基于客观数据分析,减少人为偏见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参与和了解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社会各界的反馈和评估可以及时地反映公共政策的效果和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和优化政策结构。
但是,互联网也为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带来了一些困难。
互联网上的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扩散,使得政府难以准确获取网民的真实意愿和需求。
此外,网络时代的公众对政策的期待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增加了公共政策的复杂度和难度。
为了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政府需要积极倾听公众的声音,提高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二、互联网时代的治理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治理问题是公共政策必须解决的难题。
互联网极大地扩展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联系,反过来也加深了政府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管理和监管。
然而,互联网时代政府的治理需要面对互联网上的复杂性和电子信息传播的迅速度。
首先,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给网络管理和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有着明显的地缘区域差异和文化差异,政府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
其次,互联网上的内容极其丰富多样,内容管理的法规和标准不断发生变化和更新。
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网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这使得政府治理网络的难度更加加大。
三、互联网时代的治理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治理网络问题和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改变了人们对政治的参与方式。
传统的政治参与形式如选举、示威等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新的参与方式逐渐崭露头角。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技术途径,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和影响政治决策。
网络平台的崛起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得益于各种网络平台的崛起。
无论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还是知乎、豆瓣等知识分享平台,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独立的表达空间。
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可以迅速获取信息、发布观点、回应他人,形成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政治参与生态系统。
网络言论的自由与多样性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言论自由与多样性的增加。
传统媒体的言论受到了限制和压制,而互联网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真实、多样的信息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是正面、反面还是中立的声音都能够被听到。
这种多样性的言论环境促进了公众讨论和政治参与的活跃,使政治决策更加全面、准确。
网络参与的便利和低门槛互联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政治参与的门槛。
传统的政治参与往往需要人们亲自去参加集会、示威、签名等活动,而互联网参与则可以在家庭、学校或任何地方的电脑、手机上完成。
只需登陆一个社交媒体账号,人们即可就政治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参与网络投票等。
这种便利性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讨论中,增加了政治的民主性和广泛性。
网络参与的挑战和风险当然,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是信息真实性的问题,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人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其次是网络暴力和恶意攻击的问题,网络的匿名性使一些人肆意辱骂他人、传播仇恨言论,这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尊严,也影响了公众讨论的秩序。
政府和企业的监管和干预也是互联网时代政治参与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集会示威和投票选举,而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意见表达和组织行动。
互联网的出现为民众提供了更多参与政治的途径,让政治参与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形式及其影响。
一、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迅速传播和获取各种政治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
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对政治决策和舆论导向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和政治精英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网络舆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参与的格局,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话题的讨论和决策中来。
二、网络投票和调查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还体现在网络投票和调查中。
政府和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民意调查和投票活动,征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网络投票和调查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让民众更直接地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
网络投票和调查的开展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途径,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三、网络公民行动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公民行动成为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公民行动,如在线请愿、网络抗议等。
网络公民行动可以快速响应社会事件和政治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网络公民行动的兴起让普通民众更容易参与到社会和政治事务中来,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网络政治参与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虽然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网络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可能影响公共舆论和政治决策,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也容易导致网络暴力和恶意攻击。
此外,政府和组织在网络治理和信息管理方面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为民众提供了更多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促进了政治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网络舆论、网络投票、网络公民行动等形式为人们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
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信息的进步,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探讨了网络如何影响政治现代化,以及政治现代化如何塑造着网络发展。
网络发展对政治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提高了政治参与的门槛。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政治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网络也为政治活动提供了新的渠道,政治组织和活动可以更加便捷地传播信息,动员人群,推动社会变革。
网络的发展使得政治的参与更加分散化和多样化,为政治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络发展也给政治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上的谣言和不实信息也变得更加普遍。
这些虚假信息可能会对政治决策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
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政治过程更加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虚假信息和网络攻击可能成为干扰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因素。
政府和政治组织需要在网络安全和信息监管方面加强管理,以确保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意的真实性。
政治现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网络发展。
政治现代化的推进需要规范的法制建设和民主的制度保障,而这些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的发展。
在一些国家,政府可能会通过严格的网络监管措施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这可能限制了网络的自由发展。
政治现代化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网络环境,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
政治现代化与网络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平衡点。
什么是中国的意识形态
1.什么是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国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2.这种意识形态所反映的问题以及会造成的后果?3.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意识形态是如何渗透的?4.保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总结:以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应该如何对待;资料1:当前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分为三种:【一】教条思想出现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
这三种理论之外还存在各大宗教思想等其它杂流思想。
我今天主要分析的是上面三种思想的由来,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趋势。
【一】教条思想出现的社会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思想主要出现在网络的QQ群,语音聊天室,网络论坛和不知名的网站。
其主要旗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中心是毛泽东思想。
这些人也分为3个组成部分:1 这一类主要属于毛泽东时代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的老同志和今天社会中某些年轻同志。
年轻的同志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存在阶级,存在资产阶级的富有和无产阶级贫穷,而对今天社会产生对立情绪,就想从理论思想中寻找解决阶级对立的武器,于是就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进行寻找。
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以深奥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列宁主义是以俄国实际为基础的,只有毛泽东思想是用通俗易懂方式表达的,而且是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不同阶段发展相适应的,是以毛泽东思想就成为这些年轻人容易看懂,容易接受理论思想武器。
这些年轻同志和老同志都把毛泽东思想奉为绝对真理。
当人类科学发展到今天,自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出现就已经从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规律中揭示在真理中只有相对真理,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
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从生命基因学基因关系分析,从宇宙爆炸轮形成,暗物质的发现,就充分证明真理的相对性。
能量的衡量转化规律,物质运动不灭,就说明了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是绝对真理的话,那就是物质的不灭和运动的永恒。
我这里说的物质不灭,肯定不是说那些我们能够用眼睛看见的东西,也不是那些用科学仪器能够发现的东西,而是构成物体的最基本的粒子,这个粒子是不可分割的,它有可能被夸特还小10万倍或者1000万倍甚至更多。
改革永无止境
个 ,还是 可以 的。但从 目前上海 自贸 区透露
出来 的信 息看 ,改革 的力度还 不够大 ,吸引力
还远远不 够 。方 向和思路 已经有 了,虽然能不 能 做成 是 一 回事 ,但 压 力 在那 里 ,挑 战 在那 里 ,所 以你必须去做 。 《 同舟共进 》 :那么这里有没有通过 再调 整政 府 间关 系推动 改革的意思?您 觉得 继续单
利益集 团都会 跳出来反对 。温州不 是搞 了金融 改革吗 ?也 没看 到有什么值得关 注的变化 。其 实温州 的民间金 融基础非常好 ,远 比上海好 ,
浙 江的舟 山都发展建 立 自贸 区 ,情 形就大不一
样 了。其实可 以把这 些 区域整合起 来 。我觉得
资金 也 充 足 。但 看看 温州 金 融 改革 的现状 ,
沙都 可以 。福建平潭 、浙江舟山也在 申请 。为
什 么不在 这些地方建立 自由贸易 区,这就 和中
央与地方 的关系有关 了。如果 我们把上海整体 体上还要 比广 东强大一些 。另 一方面 ,可能也 待第二 波 自由贸易 区 ,我个人 觉得有条件 的都
系 ,但 核心还是 围绕李克 强总理所说 的升级版 看作一个 利益集 团的话 ,上 海这个利益集 团整 经济体制 改革是从 1 9 7 8 年 开始的 ,但仅是经济 考虑到港澳 的利益 。现在很 多地方都 在积极等 体制改革 往前改 ,逐 步就 感到改革改不 动 了。
一
个 国家 ……很 快可 以发展起来 ” ,最终争取
种 办法 。另一 方 面也 是 国际经 济发 展 的新 伴 关 系协 议 ),中国也有 自己的构想 ,谁有发 言权 ,谁 就有 经济 主导力 。对 中国而言 ,要搞一 个T P P
恐怕是没 有这个力量 的 ,不 过在 自己的国家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变革在互联网刚刚创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种在大多数国家仅仅是社交工具的技术,可以在今天的中国扮演如此重大的政治角色。
以“网络”开头的很多概念,已经成为讨论今日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关键词,例如网络问政、网络参政、网络社会管理和网络反腐败等等。
如果把所有这些以网络为基础的政治和社会实践,放置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环境下来讨论它们的意义,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微博时代的网络政治参与,如何能够推进中国的政治变革?中国政治变革的路径可以用三个相关的概念来概括,即开放、竞争和参与。
其中,开放最重要,是竞争和参与的前提。
这三方面从学术上说是三个相关的概念,但从政治实践上说则是三个相关正在发生的过程。
一般上,当人们说“开放”时,指的是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的开放,即“改革开放”概念中的“开放”。
但这里所指的“开放”是政治领域的开放,是政治过程的开放,即政治过程向不同社会群体的开放,向不同精英群体开放,向不同的社会利益的开放。
在这个前提下,开放又可引发出另外两个过程,即竞争和参与。
竞争就是竞争人才、思想和政策等等。
参与就是社会的不同群体参与政治过程,参与政治人才的选拔和选举、思想和政策的形成和实践。
这里,竞争又是参与的前提条件,没有竞争,就很难实现参与。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网络,在所有这些方面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第一个问题是网络和政治开放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网络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政治背景,即政治互联网平台。
在西方,有关互联网的作用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政府行使专制权力的工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互联网是民主化的工具,有学者更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化和民主化等同起来。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观点都不成立。
互联网是促成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相互转型”的一个有效技术手段。
一方面,互联网在有效“软化”着政府官员的传统专制行为。
有了互联网,政府官员再也不能像前互联网时代那样专制地管治社会了,而社会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顺从政府的权力了。
互联网无法建立民主政体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尽管今天在世界很多地方,互联网的确在政治变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并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表明,互联网可以促成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尤其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
就拿近年来中东、阿拉伯世界例子来说,可以看到互联网的确扮演了一种关键的作用,推翻旧的政治体制。
但人们并不能简单地把推翻旧的体制和政治民主化等同起来。
在那些互联网被用来推翻旧政府的社会,怎样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它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推翻一个政权是一回事情,而建设一个新制度则完全是另外一件事情。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造就政治的开放性,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本身的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因为应用这种技术的群体。
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就是其分散化、分权化及其相关的开放性。
较之传统上所有媒体工具,互联网是最分散和分权化的。
当互联网应用于其它现代通讯技术,例如手机、iPad等时,这些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
互联网的开放性,促成了使用这种技术的群体的开放性。
这是一种扁平化的开放。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作为一种技术,互联网更是可以被用来打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界限。
中国政治经常表现为“城堡政治”,就是说,官员为自己修筑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堡”,把自己关在这些“城堡”内。
他们为了做官而做官,而和社会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社会成员被隔离在“城堡”之外。
当然,这里的“城堡”是一个比喻。
不可否认,今天中国的政府和社会群体之间、官员和人民之间,存在着一堵又一堵的“城墙”,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结果怎样呢?如果官员躲在城墙内,总有一天老百姓就要围城。
这是历史的规律。
互联网在这里扮演了一个至为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了打破城墙的最有效的工具。
在最低限度上,互联网迫使政府官员来回应社会。
从积极面来说,互联网也提供给官员一个工具来和社会群体作互动。
互联网促进政治的开放性,这个作用更是表现在竞争和参与两个层面。
从竞争来说,互联网可以大大丰富选举民主的内容。
我们说政治竞争的时候,往往指的是政治人物之间的竞争,就是通过竞争选拔,或者选举出管理国家社会经济事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
竞争出人才,竞争就是要把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才选拔出来。
这里很明显,开放是竞争的前提条件。
如果政治过程不向社会开放,人才就很难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更谈不上竞争了。
不过,在中国,政治竞争不能仅仅是西方意义上单纯的选举,而是选拔基础之上的选举,或者meritocracy(贤人政治)之上的democracy(民主)。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具有数千年的选拔传统,选拔制度在社会群体中仍然有相当高的合理合法性,而且也是因为单纯的选举政治,在西方已经导致了很多政治问题。
中国要发展民主,理想地说就是把选拔和选举整合起来。
无论是选举还是选拔,互联网可以扮演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
就选拔来说,互联网可以成为中国选拨过程的手段,可以藉此增加精英和社会的互动过程。
互联网的开放性,至少可以避免小圈子暗箱操作的弊端,给小圈子政治注入阳光。
在中国,互联网已经赋予网民评论和监督政治人物,或者那些想进入政治的人物的权利。
在中国的官场,很多官员都是“带病上岗”。
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干部很多年,但一旦使用则发现是一个“病人”。
在腐败方面更是如此,数十年培养出来的干部,一旦走上岗位就变成了一个贪官。
所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政治缺少阳光造成的。
如果官员在阳光下成长,不仅可以避免“带病上岗”的情况,更可以让阳光医治好很多官员并不那么严重的病。
而阳光政治是互联网可以做到的事情。
就选举来说,互联网可以给选举过程引入“商谈”因素,也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商谈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
在现在的民主选举中,很多沟通只是单向的,即候选人告诉你,他(她)想做什么,来获取选票。
互联网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把单向沟通转变成为双向沟通,也就是选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候选人。
这种双向的沟通有助于发展出“商谈”民主。
在“商谈”的基础上再行选举,从而提高选举民主的品质。
在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参与也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参与既可以是对人才的选拔或者选举,也可以是对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参与。
互联网已经给人们参与政策过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扁平性、广度和深度。
互联网改变着社会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性质。
面临社会参政的新要求,在个人层面,政治人物现在都在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其所带来的深刻的挑战。
不过,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制度所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
现在这个阶段,不论哪一个社会,已经在现存的政治参与制度和互联网之间,构成了相当强的紧张关系。
如果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实,那么表明现存的政治参与制度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
政党制度就是一个例子。
传统政党对年轻人越来越缺少吸引力,他们宁可选择通过互联网来参与政治。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现存的政治参与制度必须发生变革。
中国也不会例外。
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弊端就是说,人们既要看到互联网的优势,但也不能回避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端。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扁平性在释放出人性光辉一面的同时,也给人类暴露出其不那么光辉的甚至阴暗的一面提供了条件。
就政治参与和社会管理来说,有两个现象尤其值得重视。
第一是互联网这一工具经常被操纵。
互联网上现在泛滥着名人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概念崇拜等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体现这些因素的各个角色,即明星、政治家、富人和各种主义,都可以操纵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是互联网所体现的非理性特征。
互联网使得人的非理性和情绪表露无余。
一些人往往利用互联网把自己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任何社会,非理性的情绪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作用。
很多革命例如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都表现为非理性。
尽管人们不喜欢,但非理性可能是个现实,人们不得不接受。
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人们没有可能只接受光辉的一面,拒绝阴暗的一面。
不过,如何平衡非理性和理性就成为关键。
如果互联网造就的是暴民文化,那就会是社会的悲剧。
在减少和控制非理性方面,研究者在研究两条途径,一是形成网络群体的自律,二是建立政府基于法律基础之上的网络监管。
在中国,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既没有看到网络的自律行为,政府方面除了主观随意的政治控制之外,也并没有发展出对网络的有效监管。
第三,对政府来说,互联网从积极面说可以提高政府运作效率,但从负面来说,也有可能导致权力的瘫痪。
政府表明权力,表明等级秩序。
传统权力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社会等级组织起来的。
如果互联网成为组织权力的工具,会发生什么呢?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分散、分权和扁平化。
互联网会使得权力更有效,还是使得权力虚无化?从发展趋势来说,可能是后者。
通过互联网,社会可以主导权力的形成,各个社会群体都可以对政治权力施加影响。
就是说,在大多情况下社会是分化的,人们找不到一个整合的社会。
分化的社会通过互联网而导致分化的权力体系。
互联网削弱权力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如何获取足够的权力呢?从长远看,或许会发展出一个全新形态的社会,一个互联网主宰人类的社会。
互联网对社会和政治会产生怎样的长远影响?这需要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
但在现阶段,无论从政治参与和社会管理来说,如何充分释放互联网有助于社会秩序建设的功能,而消减其弱化社会秩序的功能,这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