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两则
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 共18页
《吕氏春秋》两则
即使 难道 就 擅长 扔 原因
经过
正在
牵,拉
遽善游哉?
悖矣。
荒谬Βιβλιοθήκη 译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 有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要把他扔 进江里去。小孩放声大哭。于是 他就问那个人这样做的原因,那 个人回答说:“这孩子的父亲擅 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他 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用这 样的方式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 谬的。
• 荒唐举动 • 荒唐言论 • 反问驳斥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 表明观点
寓意: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水,遽 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掉下 急忙 刻 这 地方
渡
从
掉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两则故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刻舟求剑 引婴投江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寓意: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 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 化,否则就会失败。
两则寓言的共同之处? 表达方式上都是先( 叙事 ) 后( 议论 )
两则寓言都采用了( 借事说理 ) 的写作手法。
练习: 本文的体裁属于( 寓言 ), 选自(《吕氏春秋》)又名 ( ) 是(战国 )时期秦国 《吕览》 相国( )组织他的门客编写的。 吕不韦 本文对人物进行了( 动作 )和 ( 语言 )描写,每则故事都运用 了先(叙事)后(议论)
《吕氏春秋》两则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是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 织门客编写而成。其中多见寓 言故事。 •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 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 死守故法。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两则1、简介作者: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人。
“引婴投江”,“刻舟求剑”两则均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级(预备班)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七单元第二十八课《<吕氏春秋>两则》”。
2、作品原文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注释译文1.过:经过2.方:正在,正要3.引:牵,拉4.故:原因5.善:擅长6.虽:尽管7.岂:难道 8.遽:就,遂9.任:处理 10.悖:荒谬11.涉:渡 12.坠:落13.遽:急忙,快 14.契:用刀刻15.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6.惑:糊涂17.若:像 18.求:寻找19.求剑若此:像这样寻找剑(一)引婴投江有个从江边经过的人,看见有人拉着孩子想要投入江中,小孩啼哭起来。
那(渡江的)人问他原因。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小孩的父亲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二)刻舟求剑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在船上用刀刻(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而剑却没有动。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的吗?4、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
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哲理引婴投江:我们要懂得变通,根据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41课《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上海版(五四制)
《吕氏春秋》两则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说明: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
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表达诸环节形成一条“教学活动链”。
两则故事寓意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随着对象或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酿成大错,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兴趣,为进入课文作铺垫。
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1. 小声跟读。
2. 齐读。
进入文本,粗知大意。
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1.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
2. 思考归纳。
3. 讨论、补充概括回答。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1.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2.学生散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吕氏春秋两则
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
原因。
难道。 善于,擅长。
放声大 哭。
即使。 用。 处理。
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
就,遂。 也。 一定。荒谬。
物,亦必悖矣!
有一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 有人拉着孩子正要扔进江中。小 孩正在啼哭。经过江上的人问他 (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他) 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 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 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启示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 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 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 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 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 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 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 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 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荆人尚犹 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引婴投江、刻舟求剑和循表 夜涉的寓意是一样的,都是讽刺 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 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 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事情 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 手段、方法,要随之改变,否则 会失败。
引婴投江—人 客观
法先王
刻舟求剑 —物 发展
思考:
本文作者对这二个人所抱有的态度 分别是什么?
(1) 人— 悖 — 反对
(2) 人— 惑 — 反对
文中的这两个人 都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就,遂。
遽
急忙,快
牵、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
经过。代词,代孩子。 正在,正要。 小孩。
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
《吕氏春秋》简介
•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代杂取各家长处而被称为“杂 家”的代表作。 •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的。吕 不韦原来是个大商人,后来当上了丞相。他广招门客,据 传有三千人来投奔他。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 ,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寓言两则七年级上册原文
寓言两则七年级上册原文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吕氏春秋两则》课文原文1、[原文]引婴投江: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译文】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2、[原文]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吕氏春秋两则》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2、学会用现代汉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阐述道理的。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吕氏春秋》的资料。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策略说明一、交流信息明了主旨1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1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使学生知道此书是秦王治国之用。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过渡: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教案: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吕氏春秋两则》的作者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
2.理解《吕氏春秋两则》中的两则故事,分析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陈设和家中的陈设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家庭贫富的影响。
1. 了解背景:向学生介绍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包括他的父亲是个庙吏,家境贫寒但父亲很重视教育。
2. 分析故事:读故事《玉虚宠妃记》,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分析故事:读故事《曹刿论战》,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4. 学习写作:要求学生分析两则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并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写作,写一篇小短文。
5. 课堂讨论:学生交换看法,并展示自己的作文。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观点。
6. 反思总结:教师做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短文整理成稿,并准备好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资源:1.《吕氏春秋两则》课文2.字词表3.小黑板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水平。
3.讨论时的学生互动和思考的质量。
4.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1.在分析故事时,要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
2.在写作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并鼓励大家进行积极的互动。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导语】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三、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
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1《吕氏春秋》两则》PPT课件 (1)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时 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而成。其 中多见寓言故事。
•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故法。
经过
正在 牵,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扔
原因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寓意: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则寓言的共同之处?
表达方式上都是先( 后(
两则寓言都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
)叙事 )议论
借事)说理
本文的体裁属于( )寓,言
选自( 《吕氏春秋)》又名(
)是
(《吕览)》时期秦国相国(战国 )组织他的门客
编写的。吕不韦
本文对人物进行了(
• 荒唐举动 • 荒唐言论 • 反问驳斥 • 表明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寓意: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渡
从
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
急忙 刻
这
地方
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
)动和作
( 语言 )描写,每则故事都运用了先( )
后( )叙事
议论
两则故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____引_婴__投__江__和______刻__舟__求剑
掉下
寻找
入水求之。
已经
像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糊涂
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 心从船上掉入水中。他急忙在船帮上用刀刻上记 号,并自言自语地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 地方。”船靠岸后,他就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跳 入水中去寻找丢失的剑。
吕氏春秋 两则 《》
• 引婴投江
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
悖
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
பைடு நூலகம்
• 刻舟求剑 • 遁表夜涉
惑
时间变了,法令如果不变
悲
《吕氏春秋· 察今》
明晰事物变化之理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放引/婴儿/ 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
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引婴投江
介词,从 正在,正要 牵拉 连词, 表承接 省略”于 “ 投之于江 中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刻舟求剑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乘船)渡 用刀刻 这里 从 助词 指处所,可译 为“…的地方”
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急忙、快 停止,这里指靠岸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糊涂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遁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
荆人弗知,遁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有…者:文言固定句式” 有一个…的人“
原因 缘故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代词:其中, 这样做 即使 就遂 岂…哉:反问句式” 难道…吗?“ 必然 必定 代词 代 擅长,善于 指小孩 处理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荒谬 谬误
我只需要刻好记号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 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 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便而 益多矣,荆人尚犹遁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七年级语文下册41课《吕氏春秋》两则学习参考沪教版
《〈吕氏春秋〉两则》学习参考【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2.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要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学习提示】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
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求剑”者“惑”。
【正音正字】遽jù悖bèi契qì(一)引婴投江【课文翻译】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翻译: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江里。
原文: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翻译:小孩大哭。
有人问这个原因,那人回答说:“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原文: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翻译: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原文: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
【课文分析】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引婴投江”。
游泳不是先天遗传的技能。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确有影响,但只能为其成长创造某种可能性,最终还要看孩子自己。
而引婴投江者却不明此理,依着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主观地将这种可能视作必然,差点溺杀了小生命。
这则故事,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开酿成大错。
这就叫“因人制宜”,或“因人而异”。
【思维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词:引(拉着)任物(处理事物)遽(就,引申为一定)悖(荒谬)过(经过)方(正要)投(掷)岂……哉(难道……吗)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jù)悖(bèi)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过江者);②曰:“此其父善游。
”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者)。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两则
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两则伯牙鼓琴【注释】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鼓,弹。
2、志:心志,情志。
3、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4、善哉:好啊。
5、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俊。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6、少选:一会儿,不久。
7、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8、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这个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9、方:刚刚。
10、足:值得。
【译文】伯牙弹琴,锤子期听他琴。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锤子期说:“弹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大山。
”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锤子期说:“弹得好啊,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锤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句子停顿】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书/戴嵩画牛【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J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释】1、本文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戴嵩,唐代画家。
2、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3、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做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得对。
8、股:大腿。
9、乃:却。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土,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作画套, 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土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土笑笑,认为牧童说 的对。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吕氏春秋》的背景及重要性学习并理解两篇教案的结构和内容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简介《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和作者简介两篇教案的主题和内容分析两篇教案的结构和文学特色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教案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二章:《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及作者2.1 成书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鲁国和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介绍《吕氏春秋》的编纂目的和过程2.2 作者简介介绍吕不韦的生平事迹介绍吕不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贡献介绍吕不韦的文学成就和影响第三章:教案一《齐桓公论》3.1 教案内容概述概述《齐桓公论》的主题和内容分析教案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2 教案结构分析分析教案的篇章结构分析教案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设计3.3 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提出针对该教案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教案的主要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四章:教案二《管仲论》4.1 教案内容概述概述《管仲论》的主题和内容分析教案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4.2 教案结构分析分析教案的篇章结构分析教案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设计4.3 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提出针对该教案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教案的主要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回顾两篇教案的主题和观点强调教案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5.2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对《吕氏春秋》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吕氏春秋》中的教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教案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第六章:教学设计6.1 教学目标设计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
6.2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教学的导入、新课呈现、课堂讨论、总结反馈等环节。
《吕氏春秋》两则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沪教版六年级下册
《吕氏春秋》两则(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沪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读—译—疑—议”的形式,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重点与难点:这两则寓言故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各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道理的?口语训练: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写作训练: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故事,运用想象的方法,扩写成用现代文表述的有生动情节描写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成语“一字千金”,讲述其典故,引出《吕氏春秋》2、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3、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二、读:1、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抽读、齐读课文,并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译: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教师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
四、疑:1、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复习旧知,明确:寓言往往是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2、学生在读、译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故事寓意等进行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梳理。
集体交流、教师总结五、议: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循表夜涉”。
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集体交流、教师总结3、思考:三则寓言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又是各从什么角度阐述道理的?集体交流、教师总结。
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二八《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故法。
历史意义:“世变时移,变法宜矣。”
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注释并完成两则文言 故事的翻译。(必做)
2.运用今天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解读《吕氏春 秋·察今》其三《循表夜涉期 秦国相国吕不韦。
这是他集结其门客编写而成的一 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春秋”,编年史的通称。古代 列国史记多名春秋,后来私家著述或 私人作史亦沿其名,成为“春秋”。 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 、 《吴越春秋》之类。
阅读方法: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通故事。 三读,读懂议论。 四读,悟出道理。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范文模板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范文模板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吕氏春秋》两则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三、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
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 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吕氏春秋两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变化) 地(变化)
时(变化)
讨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世界是物质的;客观 物质是运动的;发展 运动是有序的。规律
把握规律,依律而动,是为智者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 澭水测量水深,澭水突然上涨,楚国 人不知道,按照测量的结果夜里渡河, 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 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测量的时 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 了,楚国人还按照原来测验的结果指 挥军队(强行经过),这就是他们失 败的原因。
1、引婴投江 2、刻舟求剑
(二)刻舟求剑
jù ,急忙,快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zhuì ,落下、掉下 qì 渡 ,用刀刻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是:这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糊涂 像这样寻找剑 不亦惑乎?
叙述
议论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 看问题。
经过 正在,正要 牵拉
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
擅长、善于 原因、缘故
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处理
即使
qǐ,难道 bè i,荒谬
jù ,就、遂
荒唐举动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荒唐言论
反问驳斥
表明观点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只 是主观判断的人。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集结 其门客 编写而成的一部杂家 (儒、法、道 等等)著作,其 中多见寓言故事。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 秋〃察今》(注:《察今》中原
《吕氏春秋》两则
引婴投江
有个路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人正拉
着小孩想把他丢到江里去。 小孩在啼哭。 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这么做,那人 回答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 泳。” 他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他的儿子 难道就善于游泳吗? 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
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 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吕氏春秋》两则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
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 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王孙异人(后改为嬴 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 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 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 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 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 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 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 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 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 “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 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 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 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 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 鸩而死。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落
到水中,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 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 地方。” 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 中寻找剑。 船已经往前行驶了,但是(掉下去 的)剑没有往前行,像这样寻找剑, 不是很糊涂吗?
“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
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 就会失败。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 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 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 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 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 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 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 氏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故:原因
惑:糊涂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作者简介
吕不韦(约前290年-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
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译文
(一)引婴投江
有个从江边经过的人,看见了有人拉着孩子想要投入江中,小孩啼哭起来。
别人问他原因。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父亲擅长游泳,那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二)刻舟求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在船上用刀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前进,这样去寻找掉了的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哲理
引婴投江: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刻舟求剑:
情况发生了变化后,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不能死板,不能死守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