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映照的自然之美--萧红、迟子建比较论之一
比较萧红迟子建对于庸常人生的关注与表现的不同
作品对于庸常人生的关注与表现的不同及其原因, 以此来 更好地理解萧红与迟子建的作品。
一
山下有牧童在 唱童谣 , 那是 十年前的旧调。 ( 生死 ”< 场》 萧红通过这些乡镇的描写 , ) 展示的是简单的、 轮回不 变的庸常人生的循环, 实际上已等同于一堆活死人。这种
支撑。她赞美的笔调是温情的, 她笔下展现的庸常生活是
美 好的 。 收稿 日期 :0 0一l 2 1 O—l 3
作者简介: 白(92 , , 李 18 一)女 黑龙江通河人 , 0 级 2 8 0
二、 对庸 常人 生表现 的不 同
( ) 锐 的批 判与 温情 的赞美 一 尖
萧红的作品里展示的农民庸常的生存状态, 只是简单
地轮 回呈现 出一种惰性 的生 生死死 。因此 , 笔下的 乡村 她
描写是贫穷、 闭塞而愚昧的, 人的生存包括 自然风物都是 轮回式的, 正如 《 后花园》 里小磨倌儿 的磨盘在既定的轨
迟子建说 :我信奉一个原则 , “ 我不能跟生活不融洽, 生活是活生生的, 不管是肮脏或怎么世俗气, 但它就摆在 你面前。当我进行精神思考的时候, 从西方文学借鉴来的 那些思想同我的生活相比格格不入时, 我会毫不犹豫地舍 弃它。因为我没有必要为一种精神活着, 用那种精神去图 解我的生活和我的作品, 那我还是按直觉去反映我眼里的 生活 , 它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其他最精彩的思想、 精
神和真理 在 我 的小 说 里 是 没 有用 的。 渴 望 温情 是 人 ”
缺, 总是挡开一笔给生命以温 暖、 爱意作为她作品灵魂 的
类的一种共有的情感。 “ ” 我信奉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 神的生活这一原则, 朴素而意境幽远 , 是我最羡慕和渴望 达到的一种文学境界。 ” 她写庸常生活中的再普通不过的小人小事, 然而这些 小人小事却能让生命 的温暖穿透永恒的黑暗。她把 自己 和她笔下的人物置身于广阔而生动的大自然之中。 在对庸常生活 的关注 中, 萧红采取审视和批判的态
迟子建与萧红的童年世界
《山花》2004年第03期
迟子建的两篇处女作《那丢失的——》和《北极村童话》问世之前,萧红文学的出现应起了重要作用。迟子建和萧红的文学,有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对世界独特的认知和对爱的渴望。
萧红活跃于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女作家,对迟子建来说,也是她的一位前辈和同乡的女作家。迟子建进入文学世界是在她刚刚就读师范学校时开始的。曾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一时封存的萧红文学被重新评价,中国的青年读者才有幸接触到她的作品。在迟子建的那个时代,萧红文学应该是具有极其新鲜气息的。有意味的是,把迟子建推上文坛的《j匕极村童话》,就是她在萧红故乡呼兰参加小说创作班时带去的习作,它给迟子建带来了成功。
迟子建的处女作《那丢失的——》,描写了离校的女孩们的感慨,萧红也以同样的主题创作了《手》。不同的是,迟子建的作品描写的是毕业,而萧红描写的则是退学。《手》刻画了一个孤独的“多余的人”(女学生),而迟子建的《那丢失的——》表现的则是一个女生的寂寞与轻微的伤感。萧红尊崇鲁迅,其作品的主题恐怕是从敬爱的鲁迅的文学中体会到的吧。
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鲜明地继承了鲁迅与萧红的文学主题。《北极村童话》的故事情节是从少女主人公被母亲抛弃的场面开始的。这个成为“家族以外的人”的女孩在与祖母、爱犬以及村里的俄罗斯老奶奶的相处中,受伤的灵魂获得了慰藉。他们温暖了女孩的心,给她生存下去的勇气。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的中心一章,于1936年以短篇《家族以外的人》在东京完成,她描写的是作为“家族以外的人”而受到非人待遇的自家的佣人,也是一个“被抛弃”的人物。
童年物语_对家园的回望_萧红_迟子建小说中童年视角的运用_胡亭亭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534014]。
[作者简介]胡亭亭,女,湖南嘉禾人,哈尔滨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女性文学。
童年物语:对家园的回望 ———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童年视角的运用★胡亭亭(哈尔滨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 要] 萧红和迟子建运用追忆这种叙述模式,以她们的全部童年记忆和人生体验写出各自时代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
萧红笔下既有被滤去杂质的美梦重温,也有对家乡落后愚昧的批判。
她在超越了个人体验之后,进入到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关怀之中。
而回忆与怀恋宁静自足的童年时光是迟子建心灵深处的“情结”,她通过童年故事排解现实的压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以儿童的视角对约定俗成的生活进行质疑,显示其探究社会、追求真理的精神。
[关键词] 萧红;迟子建;童年视角;慰藉与审视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4)05-0014-04 汪曾祺曾给小说下过一个定义:“小说是回忆”。
若以此来衡量萧红、迟子建的小说,可以说,她们抓住了小说的精髓。
她们不约而同地选取追忆这种叙述模式,在自己的小说中展现趣味盎然的童年生活情景,并以她们的全部童年记忆和人生体验写出了黑龙江这个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
这种叙述模式既是对童年人格的反顾、审视,也是一种起源的追寻———个体生命的起源。
按照儿童心理学的观点,童年那些最深刻的记忆往往会构成一个人的基本思维类型,尤其对于作家来说,童年记忆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们,而且会成为他们创作的某种思维定势,成为他们创作中的灵感之源。
一、慰藉与审视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九岁失去母爱,“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只有“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孩子和老年人在年龄上相去甚远,但在生命的某一点上他们又相距最近。
幼小的生命对于老年人的选择,反过来也印证了老年人在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时有一种依恋童真的本能。
萧红与迟子建创作中的儿童视角
Children's view in the novel of Xiao Hong and Chi
Zijian
作者: 林淑红
作者机构: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基础部,辽宁葫芦岛125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7-189页
主题词: 萧红 迟子建 儿童视角
摘要:为了挖掘萧红与迟子建两位女作家作品风格的成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作家自身的童年经验和特有的童年情结,以及作品中体现的作家纯粹、真挚与美好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等方面着手,对两位女作家儿童视角小说进行探究。
结果表明童年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深刻而巨大。
萧红与迟子建的对比
萧红与迟子建的对比萧红和迟子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优秀作家,作品风格迥异,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文学流派。
萧红是一位女性作家,作品充满激情和情感,写作风格独特;而迟子建则是一位男性作家,作品沉静深沉,充满思考和哲学意味。
本文将从作品主题、写作风格、创作背景等方面比较萧红和迟子建,探讨两位作家各自的特点。
主题比较萧红的作品大多都与女性和生活相关,尤以足迹系列作品最为著名。
如《红楼梦谈梦》、《干校六记》等,都是以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其中《红楼梦谈梦》写了作者对同龄女子之死的感悟和反思,是时代的见证和女性自我拯救的尝试;《干校六记》则是表达了对左派文化大革命的揭露和批判,对文化铺天盖地的背叛和文化传承的反思。
迟子建的作品则聚焦于深沉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如《一些牢骚和想法》、《黄菊树底下,人们为什么哭泣》等作品,多涉及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文关怀的倡导。
《一些牢骚和想法》中主要表达了对生活琐碎的感慨和对社会局势的担忧,而《黄菊树底下,人们为什么哭泣》则是探究了人性之中的善与恶、爱与背叛等问题。
写作风格比较萧红的作品大多表现为文字缠绵激情、语言铿锵有力、情感真挚直白。
她常常使用大量的对白来表达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人物之间互动的真切感觉,如《三味书屋》等。
在描写女性形象方面,萧红的笔墨更是独具匠心。
她善于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那些有情有义的女性形象,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对于萧红的激情与热血,迟子建则更加冷静和深沉。
他的小说多以第一人称叙事,让读者如同亲身经历般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事情节的探究。
在语言方面,迟子建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让读者在感受人物表面所展现的情感之外,还能够探究到深层次的意义,如《黄菊树底下,人们为什么哭泣》。
创作背景比较萧红和迟子建的创作背景也有所区别。
萧红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作家,饱受生命的磨难。
她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卫生改革的浪潮,对社会和人性的观察颇具洞察力。
萧红、迟子建家园主题对比——以《呼兰河传》和《烟火漫卷》为例
萧红、迟子建家园主题对比——以《呼兰河传》和《烟火漫卷》为例摘要萧红与迟子建同属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女作家,在对东北的书写上,家园的主题是两位作家写作中不可获缺的核心元素之一,她们的作品中都展现了北方地域文化和乡土民俗的精髓都对家园景观进行叙述,本篇论文以《呼兰河传》、《烟火漫卷》作为文本对两位作家在家园景观、家园中的底层人物书写上比较分析两位作家的在家园主题书写上的异同。
关键词萧红;迟子建;家园;比较研究前言萧红,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有文学洛神的称号,她的作品《呼兰河传》作为描写家乡的代表作品更是融入了她对故乡的爱恋与控诉。
《烟火漫卷》是茅盾文学奖获奖得主迟子建的最新长篇小说,主要书写了她生活了三十年的第二故乡——哈尔滨,东北的黑土地给了两位作家以文学上的滋养,家园的风土人情深深扎根于两人的心间,但与此同时,两位作家生活的时代相差了半个世纪,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差异,造就了人生阅历的不同和性格上的迥异,所以在创作作品中,给读者带来了审美体验的差异。
1.家园景观的呈现在萧红对于家园的记述中,撷取了纯自然的景观来构筑了记忆中的东北乡村,她在创作中,通过不断对家乡回望,慰藉着远在他乡的飘零者的孤独内心,她将记忆中生动鲜活的景象述诸于文本之中,展现出了东北乡村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俗的景象,对于家园景象的书写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是以一种童年视角展现出了东北艰苦寒冷的地域特征,“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1不光是大地,而且人的手也都被冻得裂开了口,还有在大街上卖豆腐的商贩不小心把用来盛豆腐的方木盘掉在地上,就会被冻的粘在地上拿不起来。
这些在生活在温暖地区的人们很难想象,甚至觉得夸张的现象在东北地区确实实实在在的生活,萧红还通过描写买馒头的老头,小狗、水缸等景物,更是把呼兰河的“冷味”描写的淋漓尽致,所以在这样恶劣情况下生活的村民,最基本的一项需要就是要生存下去,所以自然而然的人们就会产生两种极端的生活态度,既有顽强的生命意识,有有一种消极看轻生命的态度。
萧红、迟子建生死观之比较
萧红、迟子建生死观之比较萧红与迟子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杰出女作家,尽管她们的写作风格和点各不相同,但她们的作品都以深情和敏锐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生死。
本文试图比较萧红和迟子建在生死观上的差异。
在萧红的作品中,生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同大自然的轮回。
《生死场》这部作品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她以冷峻的笔调描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与死,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无奈和坚强。
在她的笔下,人们如同蚂蚁般忙碌于生与死之间,这种生死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生活中普遍的存在状态。
与萧红不同,迟子建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更的是人的情感层面上的生死。
她将各种离奇的死亡并置,同时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常、吊诡、卑微、无奈和强韧。
她的作品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延续。
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情感纠葛、生死之间的挣扎,都成为她的焦点。
从萧红到迟子建,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生死观的演变。
萧红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生死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而迟子建则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生死在人们情感上的影响。
这两种观念并无高下之分,只是表现出了不同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萧红和迟子建的生死观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生死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表达。
萧红的《生死场》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描绘,唤醒了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知;而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则以温情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死之间的情感纽带。
两位女作家的生死观,各自独特,各有魅力,共同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生死主题的丰富内涵。
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故乡土地及其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在文学创作中,乡土意识是许多作家表达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以萧红和迟子建为例,对他们的乡土意识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异同点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萧红和迟子建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意识。
萧红的作品以乡村为背景,描绘了东北大地的风土人情;而迟子建则以北国边陲为舞台,刻画了原始自然的生活画卷。
迟子建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审美观照
迟子建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审美观照导语:丰富自足的作品,其实就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审美世界,而其中自然景物叙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
迟子建说:“我恰恰是由于对大自然无比钟情,而生发了无数人生的感慨和遐想,靠着它们支撑我的艺术世界。
”审美表现:自然的阴柔之美迟子建是“极地之女”,是漠河的自然风光养育了她,也熏陶、塑造了她的灵魂,使她成为黑土地永不倦怠的歌者。
自然风光以极具诗意的形态出现在她的笔下,以灵性的风貌渗透在她的作品中,是形成她小说美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迟子建叙写自然景物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的美,多是一种东方传统的阴柔之美。
她喜欢月亮,喜欢晚霞,喜欢夕阳,喜欢江水……这些意象都是清丽柔婉的,正符合她那温婉恬淡的个性特征,符合她的审美取向。
在表达方式上,她也是浓淡适度,沉静内敛的。
她能活用各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自然万物的变化,实现文章的意境美。
比喻是她常用的修辞方式,在早期小说中,儿童视角下的景物往往妙趣横生,质朴憨厚。
如月亮“圆圆的大盘上,像是涂满了鸡蛋黄”(《北极村》),“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秧歌》),略带稚气中彰显朴素的本色。
后期的文字逐渐趋于成熟,“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夕阳落得灿烂时,流溢的金光给人一种清新光艳的感觉,有如剥新鲜蜜橘时,四溅的汁液,带着股说不出的芬芳” (《白雪乌鸦》)。
文字的华丽度加重,但精美之中不失谨重。
拟人手法造成的人化自然的效果,也被迟子建钟爱。
她故乡的月光“喜欢选择夏日的森林或者冬天的冰面来分娩它们的美丽”。
(《原始风景》)晚霞“忧伤得仿佛在泪水中浸泡过”。
(《原始风景》)天上的景物都具有了人的神韵,地下的景物更是活灵活现。
黑龙江“像个失恋的人一样总是把它湿漉漉的歌声唱给我们”(《原始风景》)。
金色的落叶“飞旋起来互相撞击着,好像一群无忧无虑做游戏的孩子”(《秧歌》)。
谁能说这里的自然景物没有人的情态呢?它们完全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让人迷恋、沉醉,也为小说营造了诗一般的氛围。
童言无忌——谈萧红小说的儿童视角
童言无忌——谈萧红小说的儿童视角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了对萧红的研究和讨论,尤其是近几年萧红研究持续升温,但是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对萧红作品中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研究以及萧红和鲁迅的师承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这些研究并不能深入揭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而我认为儿童视角是最能体现萧红创作特色的叙事策略。
儿童视角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五四以来,随着儿童的发现以及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确立,儿童视角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并被女作家所青睐。
冰心、凌叔华等女作家都采用儿童视角来传递情感,表现爱憎。
儿童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展现生活的全新模式,创造出一种新奇的陌生化效果,儿童视角叙事也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寂寞与自由并存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漂泊痛苦的生活使萧红时时想起那段逝去的童年,她尽可能地用儿童视角还原真实的童年生活,向读者展示纯粹的童心世界,并通过回忆童年生活深入灵魂深处、介入人生体验、展开生命审视。
一、萧红小说儿童视角的表现形式儿童视角,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作品的调子、姿态、心理和价值准则以及文本的结构、美感及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
简单来说就是用童眼和童心来展示真、还原善、讴歌美。
萧红儿童视角的小说新奇活泼,充满了诗情画意。
她热情地书写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自由的向往、对色彩的关注,这些文字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个儿童式的鲜明纯真的世界。
(一)好奇心好奇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它可以为生活打开一个新鲜奇特的世界。
萧红儿时有强烈的好奇心,带着这种好奇心她也发现了很多人生的奥秘。
好奇心让萧红发现了古怪的有二伯,在别人眼里有二伯是被嘲笑讥讽的对象,而在萧红眼里有二伯只是有点古怪而已。
有二伯的性情真古怪,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
有二伯骂人也非常古怪,尽是些我不懂的话(《呼兰河传》)。
永远的故乡风云——萧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
[ 收稿 E期 ]2 1 2—1 t 0 1—1 2 [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 目“ 萧红 、 迟子 建乡土小说 比较研 究” 编号 :1 30 7 ( 15 20 ) [ 作者简介 ]郑孝萍 (9 4一) 女 , 16 , 东北农业大 学文 法学院教授 ; 研究方 向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摘 要 ] 萧 红和 迟子 建这 两位 来 自北 国的作 家 , 们 共 同关注 着 家 乡 的景 , 她 深爱 着 家 乡 的
人 。 她们 笔 下 的景 与人 的相 同之 处来 自于地域 因素 , 同之处 则 体 现 了各 自的创 作 追 求。 萧 不
红 关 注这 片土地 上 的 蛮荒和 苍凉 , 蒙是 她高 扬 的旗 帜。迟 子 建 则更 多地展 示这 片 土地 上 的 启
第 年月 2卷 8 2 口 0 4 1 期
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一 )
V1N AOo 0 . l 4 J
u u t 01 g s 2 2
永 远 的 故 乡 风 云
萧红 、 子 建 乡土 小说 比较 迟
萧红与迟子建的对比
萧红与迟子建的对比萧红与迟子建的对比引导语:萧红和迟子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萧红和迟子建之间是影响者与承继者的关系吗?萧红和迟子建,虽然她们生活的时代相差半个多世纪,但都善于建构死亡意象,以女性独特的眼光,书写着那片黑土地上的生老病死,传达出女性特有的柔情和悲悯情怀。
萧红与迟子建的对比很多人在讨论迟子建的作品时,总喜欢提到萧红,这大约因为她们共同来自黑龙江,都是属于那片黑土地的骄傲,当然,也因为她们艺术风格上的某些相似性。
在迟子建初登文坛之时,她就已经被联想到萧红。
戴锦华认为,她的《秧歌》书写了一如《生死场》那般沉重、艰辛的边地生活。
随着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日益成熟,文学研究领域里关于萧红与迟子建之间比较的论文也成倍增长,研究者们不断地发掘着迟子建与萧红之间有联系的话题:都擅长以情动人,都追求小说散文化倾向;都喜欢童年岁月;都喜欢在一个母题内部不断开掘;作品中都有着某种带着露珠的轻盈;都受到萨满教的影响;写作中每时每刻都有黑土地和皑皑白雪的浸润……甚至还包括这两位小说家都喜欢用“空间”和“具象”的方式起名字,比如萧红的《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后花园》,而迟子建也有《额尔古纳河右岸》《伪满洲国》等等。
萧红和迟子建都喜欢在作品中讨论生和死,尤其喜欢将“生”与“死”并置书写。
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迟子建将各种各样的离奇的死亡进行并置,同时,她也写了人的活着:无常、吊诡、卑微、无奈。
某种程度上,《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的“生死场”,与萧红的《生死场》不同在于,它的整体脉络是清晰的和透明的,而在萧红的《生死场》里,人如蝼蚁般死去,生死是很寻常的事,有如大自然的轮回一般。
萧红书写的是人作为“物质层面”的“生死”,迟子建则讲述了人在“感受层面”上的“生死”。
在萧红的世界里,人们对生和死的理解并不敏感,甚至很迟钝;但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不同,每一个死亡都令人震惊和触动——蒋百嫂在黑夜停电后凄厉地喊叫出我们这个时代埋在地下的疼痛;当“我”打开爱人留下的剃须刀盒,把这些胡须放进了河里,“我不想再让浸透着他血液的胡须囚禁在一个黑盒子中,囚禁在我的怀念中,让它们随着清流而去吧。
迟子建小说的“自然”之美
迟子建小说的“自然”之美迟子建小说的“自然”之美迟子建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注重对自然之美的挖掘和表现,主要体现在哪里?在迟子建的笔下,美丽的故乡总是和大自然保持着无比亲密的联系,作者笔下的人事也无不浸染着黑土地那原始、自然又极富生命力的血液。
不仅如此,作者还巧妙地赋予了乡村生活以诗意的内涵和韵味儿。
对大自然无尽的热爱和崇敬,使作家的全部创作都离不开这个终极乡土的精神家园和艺术世界。
自然,也成为迟子建创作中的核心艺术源泉。
具有着丰富的精神维度和深刻的思想深度。
首先,对自然的热爱和赞颂成为贯穿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美学经脉,它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担负起了叙事要素的职责。
在迟子建的多部中短篇小说中,都可以见到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乡间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一股潺潺流淌的溪流渗入到了她的故事中,情感真诚而朴素,极富特色。
迟子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乡间生活的画卷。
在她的笔下草原、渔村、窑洞到处充满着梦一般纯净、美好的景致。
她以女作家特有的温婉、平和的基调为读者铺开一幅幅美丽又充满民间乡土气的生活截图。
我们先来看《日落碗窑》中的一段:“土地真是奇妙,只要是点了种,到了秋天就能从它的怀里收获成果。
别以为成果是千篇一律的,它们出土时姿态万千,可见这土地有多么奇妙,让它生什么就生什么。
圆鼓鼓的白土豆出来了,它的皮嫩的一触即破。
水灵灵的萝卜也出来了,它们有圆有长,圆的是红萝卜,长的是青萝卜……每逢这种时刻,大地上人欢马嘶,羊叫狗吠,一片沸腾。
”从这段描写秋天蔬菜成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股生动、纯朴、热腾腾的土地的芬芳。
本来极其普通的东西只因和故乡、泥土有了联系便一下子在迟子建的笔下生动起来。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自然往往成为作家抒情状物的载体,同时传达着质朴、真挚的情感。
如《草原》中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象征着草原牧民们宽广的胸襟和纯净的人性,同时也是作者借以抒发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和感恩的途径;在《白雪的墓园》中,反复出现的白雪为整个作品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雪是纯洁的象征,是大自然神圣的赐予,作家用白雪来映衬整个墓园的静谧,同时也传达着对逝者深深的.思念和缅怀;“月光”同样是作家经常使用的意象,自古以来,月光总是与思乡联系在一起,在《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等作品中,迟子建反复写到月光,在她的笔下,月光又有了新的寓意,静谧而深邃的月光象征着宽容的父爱,同时也象征着作家对故乡人事的怀恋。
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
又找到了一个大狮子,和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蹲着,很威武的……
……
一会功夫火烧云下去了。③
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里睡觉,有的像猫在捉老鼠,有的像狗、像鱼。④
天边的晚霞,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但是这种景象在儿童的眼中被强化放大了,而且这种美也透出儿童特有的审美倾向:颜色鲜艳多变,赤、橙、黄、绿、青、蓝、紫无不应有尽有,形状常如动物,马、狗、兔、猫、鱼、狮子、猴子生动活泼。在儿童视角中,大自然总是纯真和美好,是五彩斑斓,是神奇和有趣的,是儿童眼中最美的地方。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金粉。
哥哥也说:“我们下棋去”。他们陪我玩棋,这次哥哥总是输,从前是他回回赢我。我觉得奇怪,但是心里高兴极了。⑩
这段儿童视角的文字虽没有心理描写,但展露的内容已足以表达翠姨和哥哥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说是儿童的“眼”发现了人物的真,是儿童的心发现了生活的真。而萧红的另一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的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在婆婆的百般折磨中恐惧不安,哭着要回家。这本是小孩子受惊后的正常表现,可婆婆家非要说她“见鬼了,着魔了”。对于小团圆媳妇的“病”众人皆是附和着,只有同样是小孩子的“我”说“她没病,她好好的”,并大胆地去和她玩玻璃球。小团圆媳妇的大辫子被婆家人剪掉,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睡了一觉就自己掉下来了”,而“我”说“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这种“真”的语言也只有同样存有真诚的儿童说出。小说中的“我”还发现有二伯偷东西、跳墙、骂砖头、骂飞鸟,在碾盘上睡觉,被父亲打倒在地上打滚,瘫坐在火堆旁幽幽地哭,这些在我看来皆觉得好玩的东西所隐含的社会内容是儿童永远不理解的。其实在儿童视角的叙述中,许多看似“古怪”“不明白”的东西,正是儿童视角发现的事物本真现象。
萧红与迟子建创作的比较研究
性 。但 是 她 们 毕 竟 处 在 不 同 的 时 代 , 着 各 自独 特 有
的 创 作 个 性 。 在 同 样 的 眷 恋 故 乡 , 情 自然 的 背 后 , 钟
又表现 出不 同的审美 风范 。
一
、
文化 选 择
萧 红与 迟子 建都 是 处 于社 会 转 型 时期 的作家 。 在 萧 红 的 时 代 ,九 一 八 ” 变 的 爆 发 深 切 影 响 了创 “ 事
清 冽 或 忧 伤 或 沉 重 的 笔 触 将 东 北 的风 土 人 情 凝 固 在
思 想 , 貌 似 平 常 的 日常 生 活 与 深 刻 的 历 史 文 化 把
背景 相结合 , 作 品具有 相 当的思 想深度 。“ 我们 使 当
将 萧 红 与 当 时 文 坛 一 些 最 有 影 响 力 、 多 产 的及 最 最
迟 子 建 在 充 满 了 物 质 化 写 作 和 身体 写 作 的 当 代 文 坛 中 自成 一 家 , 民 间 立 场 来 关 注 人 性 , 烁 着 温 以 闪 情 的 光 。 与 萧 红 的 寂 寞 相 似 , -= 在 女 权 主 义 的 迟 7建 呐 喊 声 中 也 是 寂 寞 的 。 她 的 民 问 立 场 是 一 种 “ 民 以 间 视 角 与 世 俗 情 怀 来 揭 示 人 性 和 生 存 的 意 义 , ⑦体 ” 现 在 作 品 中 就 表 现 为 “ 处 不 在 的 悲 天 悯 人 的 民 间 无 情 怀 , 美 动 人 的 民 间 情 感 , 肉 与 共 的 民 I 情 优 血 司
陕西 西安
摘 要: 萧红和迟子建是现 当代著名 的东 北女作 家, 她们 在文 化选择 、 生命 意识 、 年视 角上有 一定 的相通之 童 处, 有比较研 究的价值。但是 由于两者 的创作个性不 同, 以上几个方面又体现 出独特性。 在 关 键词 : 萧红 ; 迟子建 ; 文化选择 ; 生命 意识 ; 童年视 角
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
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叙述,两人在小说中恰切地运用了儿童视角叙述,使读者既看到了儿童视野中的自然美,也看到了生活的本真面貌。
视角原是绘画透视学中的术语,画家观察和描绘人物,需要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视角,才能更准确地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同样,在小说中,作者也需要选定一个能体现其叙述智慧的视角来展开叙事,视角选取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小说叙事的成败,同时也影响着整部小说的叙述风格、技巧、节奏等。
儿童视角是指作家化身为儿童,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味人生百态。
鲁迅的《社戏》开了儿童视角抒写乡情的先河,在《社戏》中鲁迅以童年回忆为视角,着重挖掘乡土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了对乡土乡亲的热爱。
抒情小说普遍采用这一叙事角度与儿童心灵的天真无邪、目光纯净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中和混沌的思维中,世上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生命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
而且由于孩子的审美情趣没有受到任何文化传统和意识规范的浸染,他们的审美视野非常开阔,不仅将万物生命化,而且将成人的烦恼和痛苦也纳入审美范畴,将其诗化。
①萧红和迟子建作为乡土抒情派作家,作为对童年生活记忆深刻的敏感女性,采用儿童视角这一叙述方式,很好地达到抒情的目的。
萧红的《后花园》、《呼兰河传》、《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手》和《小城三月》都以儿童的视角叙写故事;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沉睡的大固其固》、《罗索河瘟疫》、《原始风景》也是从儿童视角展开故事,另外迟子建的《岸上的美奴》、《树下》、《日落碗窑》、《逆行精灵》在多重叙述中也插入一些儿童视角的描述。
这些从儿童视角进行的小说营构,使萧红、迟子建的小说阅读时特别清新和优美,给人以心灵的陶冶。
采用儿童视角抒发对大自然的赞歌。
萧红和迟子建都出生在东北,辽阔的东北黑土地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白雪、蓝天、彩云、森林、原野、河流、房舍、植物、花鸟虫鱼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永远是孩子们感到新奇美妙和吸引人的东西,永远是两位女作家心中的眷恋。
论迟子建小说的自然美与童心美
论迟子建小说的自然美与童心美
单元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3)005
【摘要】迟子建小说是别具一格的,她在描述人生残缺、忧伤、悲哀的同时,也善于用儿童视角与童心世界去观察、映照自然,这使她的小说具有纯净,奇幻、美妙的独特魁力,能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久远的审美享受.
【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单元
【作者单位】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咸宁,437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自然美=人化自然美+天然自然美 [J], 方玮
2.匠心汇童心,心真自然美——儿童画审美探析 [J], 陈丽;林晓勇;;
3.匠心汇童心,心真自然美\r——儿童画审美探析 [J], 陈丽;林晓勇
4.乐享自然美润童心——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研究 [J], 吴爱静
5.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心路历程及对其反思 [J], 郭星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萧红、迟子建散文创作的儿童视角比较
【 中 图分类号 】I 2 0 7 4 2 7 — 4 2 4 4 ( 2 【 ) 1 3 ) 】 1 — 2 2 4 — 3
服他 的心情 : ‘ 我 也 敢 和 他 这 样 偷 东 两 吗 ?… , 后 来 义 为 } { 已
农人的浴室与茅楼写到了腊月里的放水习俗放水即洗澡于除夕前两三天时间在室外零下三四十度左右的气温下烧上一锅滚烫的水再把炕也烧得滚烫将洋铁皮的洗澡盆摆在炕上注上水拉上窗帘洗澡就开始了每个人洗起来总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洗得大汗淋漓每一个毛孔都像花蕾那样绽开了
理论前 沿 2 0 1 3 年第 1 1 期
萧红 、 迟 子建 散 文戗 作豹J 瞳 视 角 较
巾. 是慈爱 的姥姥 、 姥 爷 伴 她 度 过 了 一 段 快 乐 的 童 年 时 光 迟
墙 … … 人 家 蟋 蟀 都 不 能 捉 厂! ” 有 二伯 的这种 偷窃在 成人 I I { = 里 是 不 被 允 许 的 .但 是 在 儿 童 的 眼 里 却 成 为 r一 种 冒险 的 为 非 常 的 富 有 诗 意 。《 蹲在 洋车上 》 所 有 的 故 事 都 是 通 过 儿 童 的“ 我” 的视 角展 开的 。 “ 我” 讲 述 着儿时 所新奇 的洋 车 , 一 直 得 不 到 的大 皮 球 . 以 及 我 所 不 懂 的 祖 父 为 什 么 打 丁 拉 车 的 【 l f l 忆里 有我 童年 的天真纯 洁 , 也 有 我 的顽 皮 和 乐 趣 , 更 有 我 对 人 世 的天然 理解 和困惑懵 懂 。 同 样 .在 迟 子 建 的 散 文 巾 也 会 有 类 似 的 描 写 , 《 暮 色 中 的 炊 烟》 中写 到 的“ 老 毛子 ” 。由于社会 的原 冈 , 人 们 不 愿 意 接 触
童年经验与边地人生的女性书写_萧红_迟子建创作比照探讨_刘艳
、
浅薄 和 急功近 利 的表 现
,
要
”
作家 童年 的 生 活 环 境 和 人 生 遭 际
,
;
无 论在 哪 个 时 代
,
萧 红都 是 不 可 替代 的
《
②
。
又 包含 作 家 对
童 年 生 活 经 历 的 主 观 的 心 由 此 也 不 难 见 出
,
虽 然读 到 迟 子 建 的
东 窗》
《
长大 就长大
长 不大也就算
,
很难 想 象 会产 生
一
呼 兰 河 传 》 了
一
凡此 种 种 乡 民 习 俗 和边 地 的 生 活 样式
离
,
这样
“
一
篇 叙 事诗
”
,
幅 多 彩 的风 土画
,
串 凄不 开童 年 生 活 的 积 累 和 童 年 经 验 所 提 供 的 素 材
,
婉的歌谣
、
来 比 照 考 察 她 们 童 年 经 验 如 何 影 响铺
?
跳大神 第
,
等等
都为 萧红 和迟 子 建提供 了 无
。
了她们 的创 作
童 年 经 验 是 怎 样 进 入 了 她 们 的 创 限 的 生 活 原 型 和 写 作 的 题材
一
《
呼 兰河 传 》
、
一
作
?
或许 可 以 在
”
;
1
1
4
岁 的 青 春 前期
)
阶段
,
童 年 经 验 即 之处
他 曾 经 说道
。
对此
,
迟子
指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 心 映 照 的 自 然 之 美
萧 红 、 子 建 比 较 论 之 一 迟
口 单 元 ( 宁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 系 成宁 4 7 0 ) 成 305
摘 要 : 文 主要 论 速 了萧 虹 与退 子 蔓 笔 下 自热 美 的 特 点 . 为她 们 善 于 用儿 童 视 角 击 观 寨 和 描 鲦 自然 . 本 认 能
有 了永恒 的生 命 和鲜 活 的 色 彩 。她 们 离 开 这 片 土地 盘近 . 这 些 与 故 乡 密 不 可分 的 自然 景 物 就 变 得 愈发 亲切 . 发 清 愈 晰 . 发 刻 骨 铭 心 . 如 萧 红 自己所 说 的 : 以 上 我 所 写 的 禽 正 “ 并 最有 什 么 幽美 的故 事 . 只 囡他 们 充 满 我幼 年 的记 忆 . 忘 却 不了 . 以忘却 , 记在这里 了。 难 就 童 年 的 记 忆 在 她 们
声 音 将 奇 异地 苍 老 和 寒拎 。” 事 实上 , 她们 不可 舱忘 却 故 乡 , 可 能 失 去 对 童年 的 记 忆 。 因 为这 是 一 种 与 故 乡 血 也 内相 连 的 赤子 情 怀 , 是一 种 与 她 们 的人 生 追 求 密 不 可 分 也 的生 命 情 结 。在 这 种 赤 子情 怀 与 生 命情 结 的 漫捐 之下 . 她 们 笔 下 的北 国 风 光 . 然 也 有 “ 寒 把 大地 冻 裂 了 ”的 严 虽 严 酷 有 北 国 “ 季 埋 藏 着 的 最 漫 长 的谎 言 , 多 少 人 疯 狂 , 冬 使 地 背 负 着 薯 橇 , 难 谋 生 ”的艰 辛 但 更 多 的却 是 “ 切 艰 . 一 都 活 了 。都 有 无 限 的本 领 . 徽 什 么 . 做 什 么 , 怎么 样 要 就 要 就 怎 么 样 ”的 生机 与活 力0. “ 帝把 寒 拎 季 节 中最 沮 柔 是 上 ”的 蜘 丽 与 明媚 0 在 萧 红 与迟 子 。 建 眼里 . 乡 的 一 山 一 水 一 草 ~ 木 都 有 灵 性 有 生命 . 满 故 充 着勃 勃 生 机 与灿 烂 的 色彩 。 因为 她 们笔 下 的 大 自然 . 巳经 不是 纯 粹 的客 观 的 自然 景物 , 是 更 多带 有 了 她 们 主观 感 而
以童心 的纯 洁、 美丽 、 自由与舒展去班 { 自然 . } I { 尤其洼 重在描蛰 自持时表现儿童特有 的幻想、 生机 与是性 . 逮使
她们 笔 下 曲大 自然 显 秤 特别 明 丽、 新锋 气 勃糟 . 培人 们心 更 以永 久 的 沮 睦 与抚 慰 。 生 能 美■谓 : 萧虹 ; 子 建 ; 心 ; 迟 童 自然美 ; 想 ; 性 ; 幻 更 自由 中圈 分 类 号 : 0 I 6 文献标识码 ; A
界所孕育的冰清 玉沽的文学精灵。在她们身 上 . 苴古着浓 厚 的东 北地 域 文 化 因素 。对 这 片 生葬 她们 的 土地 , 们 痴 她
心 誊 恋 , 于 童 年 生 活 的往 事 , 们 魂 牵 梦 绕 。 对 她 于是 那 里 的
一
尤 其 重 要 的 是 , 种 自然 美 . 由儿 童 槐 角 击 观 寨 并 这 是
切: 白雪 、 天 、 云 、 林 、 野 、 流 、 鸟 虫 鱼 等 . 蓝 彩 森 原 河 花 都
发现的, 童心的纯 与真 、 善与美 . 使大 自然中的一切都显得
更 为纯 真 、 新 、 清 奇异 . 具 有 自由 活 泼 的生 命 力 和绑 丽 美 更 妙 的 幻想 色彩 。如 萧 红 《 呼兰 河 传 》 三 章 中对 后 花 园 的 第 描绘 : 我 家 有 一 个 大 花 园 . 花 园里 的蜂 子 、 蝶 、 蜒 、 “ 这 蝴 蜻 蚂 蚱 , 样 都 有 。 蠛 有 白瑚 蠊 、 蝴 蠊 . 种蛳 镰撬 小 , 样 蝴 黄 这 不 太 好看 。好看 的是 太红 蝴 蝶 . 身 带 着 金糟 。蜻 蜒 是金 的 . 满
情 的投 髟 。
的艺术追求 和卓而不群的艺术创 造 ,在 2 o世纪中 国文学 史 上 留下 了她 们 绚 丽 独特 的足 迹 。 文 主要 就她 们 笔 下 的 本
自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美 , 一 点 自己 的看 法 。 谦
首先 , 萧红与迟子建笔下 的 自然之美和她们两人 的故
乡 情结 与 童 年 记 忆 密 不 可分 . 们 都 是 黑 龙 江 这 个 冰 雪世 她
心 目中, 留下 了永远捧 不掉的印痕 . 而她们也正 是经常通 过 回忆 来 捕 捉 生 活 中 的真 与 美 .来 揭 示 现 实 的假 与 丑 的 。 她们最害怕失去对故乡对童年 的记忆 , 因为那将意 味着她
们 包胙 源 泉 的枯 竭 .不 论 她 们 写 作 的 是 什 么题 材 和人 物 , 故乡 和童 年 所 留 下 的探 刻 鲜 活 的记 忆 . 舍 成为 她 们 文学 都 创 作 的底 色 或 夏癌 进 发 的触 蝶 。迟 子 建 在 《 始 风景 》中 原 的 一段 话 ,可 以看 作她 们 的 自白 : 我 十 分 恐 惧 那 些 我 熟 “ 悉 的景 色 . 些 森 林 、 野 、 瘴 、 花 、 鼠 、 鸟 . 有 一 那 原 河 野 松 小 会 天 竭 远 脱 离我 的 记 忆 . 而真 的 成 为 我 身 后 的 背 景 , 为死 成 灭 的 图案 , 为没 有 声音 的 语 言 , 时 或许 我 连 哭 声 也 不 成 那 会 有 了 , 切 会 在 静 无 声 息 的 死亡 中 隐遁 踪 迹 , 么 . 的 一 那 我
10 —5 X 2 0 ∞ - 7 - 0 0 文 章■ 号 0 3 8 4 ( 0 2) - 0 5- 3
萧红 与迟 子建 , 然年龄相差 5 虽 0多岁 , 但在 2 0世纪
中 国文 坛 上 . 们 却 是 在 艺 术 风格 与 文 学追 求 上 量 为接 近 她 的作 家 。她 们 都 生 长 在 白 山黑 水 这 块 土 地 上 . 有 着 独 特 都 深 刻的 童 年 记 忆 ,都 善 于用 儿 童 视 角 来 反 映 现 实 生 活 . 都 对 大 自然 情 有 独 钟 预 心 热爱 . 有 一 双 敏 锐好 奇 撵 求 世界 都 奥 秘 的眼 睛 . 有 一 属 敏 感 、 良 、 满奇 异 幻 想 的 童 心 , 都 善 充 都 不在 所 处 的 时 代 中刻 意追 莲潮 流 . 都 以 自己特 立独 行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