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定稿

合集下载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学习目标】(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走过的独特历程。

2、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3、理解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

4、阐释“弘扬中华文化,再创辉煌”的意义。

【学习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学习难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预习案】(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一、 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 思想、 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朝: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的意义。

4、汉代: 促进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 时代。

6、宋元明: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产生了 。

7、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 的冲击。

二、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 ,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装 订 线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特点: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1)内因:。

(2)外因:。

2、只有在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续写中华文化壮丽的篇章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相适应,与相协调,既保持,体现。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探究一:材料一:考古学家在六千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上发现了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材料二:相传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文化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文化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认真研读课本,作好标记和勾画,标注关键词。

2.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区分中华文化的特征。

把握教材体系【学习目标】1. 识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理解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博大精深的表现。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预习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2.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提醒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判断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3.中华文化呈现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贡献意义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提醒(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不是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更不是全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概述本单元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

从逻辑上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征一)——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新辉煌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征二)——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地域差异(区域性:吴越文化、滇黔文化)——文化民族性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3.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的衰微,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 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2—P66,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自主探究1、古代辉煌的历程阅读课本P62—63,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上做好标记和勾画。

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课本64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① 文字、汉字的意义是什么?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是什么?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阅读课本第65、66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汉字具有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③汉字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2016年央视农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四个分会场的选择别具匠心: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代表,西安是大唐文化的代表,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呼伦贝尔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最爱中国字》《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成为各大卫视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A.推动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通用
B.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C.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C.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D.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
9.一年一度的《中华之光》是央视推出的一个大型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旨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该活动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激励我们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D.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是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化信仰中心。同样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印度的佛教大都失传了,中国的佛教却繁荣昌盛,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B.一成不变C.个性鲜明D.博采众长
4.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②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求同存异

【高中】高中政治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高中政治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关键字】高中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精深2、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预习案一、知识梳理(利用课前15分钟,通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好勾画,初步掌握课本重点)——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①古代辉煌的历程(时间上的久远绵长)。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②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不因时间和世事的变迁而中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为就重视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2)广博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①独特性---含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以其独特的内涵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A、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广博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广博精深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学习目标】把握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及其相对应的表现,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知识点检测】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3.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及其含义、意义【高考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高考真题】1.(2011广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能够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0广东)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3.(2009广东)“万物并育儿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句话能够用来表达文化的()A.包容性 B .不平衡性 C . 同一性 D . 时代性4.(2011福建卷)“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5.(2011海南卷)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2011福建卷)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实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我们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2014.3.24★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历史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重点、难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原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高考《考试大纲》要求: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课前准备区: 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总结第三单元知识网络体系(反面)基础梳理: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1)文字(2)史书典籍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1)文学艺术:地位、特点、作用(2)科学技术:地位、特点、意义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3、中华瑰宝,民族骄傲(民族性):(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2)意义: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1)原因:__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新精品导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新精品导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中华文化一、明确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绚烂的历史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理解积厚流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汉字”与“史学文籍”是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目睹,中华文化的地区特点;明确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原由;剖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b5E2RGbCAP2.能力目标:感觉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理解党的路线、目标、政策,加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自觉弘扬和培养伟大的民族精神。

p1EanqFDPw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对优异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可感;加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实现祖国完整一致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中兴的实现。

(二)教课要点、难点: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表现、原由;中华文化广博精湛的表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DXDiTa9E3d (三)学法指导:小组议论法研究法点拨法二、课前预习案(一)教材助读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一)积厚流光1、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点的绚烂历程殷周时春秋战汉隋唐期间宋元明明清发展期间秦代国期间文化思想对早期渐渐形推进中华文化发展,在中华文成了古中华文此中宋明中国传统化发展史代中华文化面对化产生理学对后上的影响文化思冲击深刻影封建社会和作用想雏形响影响较大2 、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目睹: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1)_______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就。

____________ ,令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_。

RTCrpUDGiT(2)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目睹(作用)。

中国史册文籍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设计

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设计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龙口一中校;c区;设计人:王文丽一、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明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1.难点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三、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学习成果课前预习案一、精华回放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为什么?2.什么是“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二、合作自学:(我们是学习的主人,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懂得分享)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的历程(1)内因:中国________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________的巨大冲击。

3.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1)只有在__________的领导和__________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____认识祖国传统文化,________,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______。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1. 课堂小结:课堂学习案2. 互动探究:在中华文明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一个新时代。

(1)想一想: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家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

【高中】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关键字】高中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明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了解文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学程指导】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①结合探究活动,阅读P63第一段,了解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阅读P64页第一段,说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阅读P64第3段,了解文字的价值和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②阅读P64第4段,了解史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价值。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结合探究,阅读P65第1段,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衰微的过程。

(2)阅读P65最后两段,理解中华文化再创新辉煌的条件及要求。

【体系构建】【自主检测】1.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事件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B.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文化的发展C.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2.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体部分,它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变迁,充实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朝的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B.宋朝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C.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3.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

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

这有利于中华文化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4.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后,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

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A.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B.中华文化广博精深,源远流长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5.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学案7:3.6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7:3.6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30分钟完成)课前,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本,初步掌握重点内容。

课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分层达成目标。

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核心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二、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核心考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一、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____;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

二、意义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____________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核心考点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____________、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____________。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

【知识梳理】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古老的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殷周:早期影响(2)春秋战国:雏形(3)秦的统一: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4)汉代:儒学的至尊地位(5)隋唐:全盛时期(6)宋元明:宋明理学(7)明清时期: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1、源远流长的见证和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1)文字:①②③④(2)史书典籍:①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②意义:(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古代社会:2、近代中国:3、实践证明:4、今天: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博大精深)(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独树一帜。

(1)地位:(2)特点:(3)作用: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地位:(2)特点:(3)意义:(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3、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了解)(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4)中华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2、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1)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3、中华文化的力量: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第1页共4页【课堂有效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结合p63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2、结合P64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结合p65了解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4、识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识记并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5、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6、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难点】汉字与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导学流程】第一框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

(3)秦的统一,促进了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人了气度恢弘的时代。

(6)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

(5)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__________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纵向,从发展历程看)1.______ 与_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文字,是文化的______ _。

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________时代。

________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____________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

注意是汉字,而不是文字。

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

(2)外因:西方近代的巨大冲击。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碰撞思维;全面把握材料,规范作答。

)【探究一】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是一场极具震撼力的文艺演出,凸显“中国元素”是其最大特点。

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等,一个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以简洁的手法和明朗的色调,再现了古代灿烂文明,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真实的文明古国。

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

——据此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正在腾飞。

与此同时,国内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中国青年热衷于过洋节、吃西餐、说洋话等风俗习惯,我们时刻能感受到身边强劲的欧美风、日韩风等。

部分国人在担忧:中华文化今天怎么了?为什么儒家文化源于中国而兴于日韩?——面对这种状况,有人说:中华文化仍然在衰落。

(1)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请支持一方观点,搜集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彩辩论。

(2)我们作为青少年能够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做些什么?【探究二】中国政府网载文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各民族文化既保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又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文化一体的中华文化。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2)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三】构建知识体系二、我的收获与疑问(要求:①理解熟记本课内容;②不明白问题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第六课当堂检测1.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2.在新的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语文科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个字扣一分,重复不计。

专家呼吁规范文字的使用,减少错别字这一“低级错误”是因为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③汉字是中华民族之魂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唯一媒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下列属于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措施有①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②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③以我为主,博采众长④依靠人民群众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第22课时:第六课复习导学案考点整合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_______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________感和_________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图解:1、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从发展历程看,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对于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文化衰落、消亡而言,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2.识记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见证。

3.了解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个见证。

4.知道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和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5.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6.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二【重点、难点】1.了解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个见证。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导学练习】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它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2.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的历史、的内涵、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5、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整体性的特点。

6、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

4、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

【巩固训练】1、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汉字书写高潮。

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基于汉字()①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④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15年春晚节目:《大地春晖》—56个民族创意服装秀,让我们大饱眼福。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老中华文化的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秦朝时期:促进了的发展;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时代;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的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和(1)汉字为书写,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书,,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原因:、、(2)包容性:①含义:即和。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所谓“兼收并蓄”,就是。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内因:外因: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展示有独特的作用。

(2)风格(特点):。

(3)地位:展现了,在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地位:是一个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生动体现,具有和的特点。

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原因:我国幅员,各地千差万别,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既,又保持着的特色。

形成了的特点。

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得利于,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的瑰宝,都是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010名人名言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邱吉尔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主备教师:金樊杨兰伟审卷教师:高二政治备课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源远流长(1)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________,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_________,_________,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

(2)______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书典籍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根本原因(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 ;重要原因(外因):________________ 。

(2)措施:只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引下;全面认识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_______相适应、与________相协调,既保持_______,又体现_______。

(二)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 。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________、展示人们的_________有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______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_________,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_______千差万别,________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________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长期互相____、_____、_____,既渐趋______,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

3、中华瑰宝,民族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①中华民族史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又有各自的_____,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______,都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_。

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和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_______和强大的_______。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1、原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________,即________和________。

“求同存异”就是_____;“兼收并蓄”就是。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_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____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_______和不竭_______。

课前预习检测1、2010年1月31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就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引发争议作出回应时表示,这次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纠正过来,当然,《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说明()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3、“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两句话反映了()A.文化的源远流长 B.文化的博大精深 C.文化的区域特征 D.文化的包容性4、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①相互联系,趋于统一②相互区别,独立发展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④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A.①②B.③④ C.②③ D.②④5、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

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上述材料说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中国国家馆的设计是对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下列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小组合作探究探究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某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他们一致认为: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结合该班同学的观点,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2)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3)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探究二: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

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三大英雄史诗。

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

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或道理?【答案】(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骄傲。

(2)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课后巩固练习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见右图)。

“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

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

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4、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幅创作于660年前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分隔在浙江和台湾,围绕这幅画合璧的多次努力,让两岸人们有了新的期待。

这说明(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 B.两岸文化具有趋同性C.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 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