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28 二力平衡的条件1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得出结论
1、创设疑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
1、小组之间交换意见,进行交流。
2、从各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或改进方案中的一些步骤,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3、得出结论。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其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3、使学生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分析、讨论
巡视,并对其分析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对本组所做的实验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评估
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小组研究讨论、实验步骤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无失误,结论是否可靠。
通过评估,发现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实验三: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年级:初二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1、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定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2、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其学习兴趣。
1、积极思考,举实例回答问题。
猜想与假设
1、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猜想与假设,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否像大家猜想的那样呢?
1、针对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如:天花板上吊着的电灯
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而灯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平衡了,这两个力的方向是相互的,力的大小可能相等,两个力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概念。
2. 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2.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二力平衡的现象。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阐述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3.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四个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二力平衡概念和条件的理解程度。
2. 结合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评价他们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平衡尺、重物、绳子、滑轮等。
2. 教学课件:包含二力平衡概念、条件的动画演示和案例分析。
3. 作业练习题:涵盖不同难度级别的应用题,以巩固二力平衡的知识。
二力平衡教案.doc
二力平衡教案《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一.教材分析:1.前后章节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中的第二课时。
2.内容结构分析:力物体运动状态力的三机械压强重摩擦弹力匀速直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浮力二力概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作用在同3.过程方法能力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实现学生会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另外,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引导法”,并贯穿使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使学生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4.态度情感价值观分析: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是实验引导、启发讨论的教学法,引导学生沿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经过思考、分析、想象、归纳的程序进行学习,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掌握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同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对科学学习的热爱。
5.STS分析: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二力平衡概念的讲解以及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分析物体在二力平衡条件下的运动状态。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深度广度难度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以及分析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为了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教材涉及了大量的实例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达到对二力平衡概念更好的理解。
对于二力平衡条件的研究,教材安排了探究性试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第一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容易理解和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十分突出,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一种经验型的思维水平上,对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其思维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教案:8.2 二力平衡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对于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我的思路是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且理解当两个力达到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
2. 让孩子们理解当两个力达到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且理解当两个力达到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绳子、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气球,一根绳子和一个小车。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感知到力的存在。
我会给每个孩子一个气球,让他们用手挤压气球,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通过实物和图示,讲解力的作用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我会用绳子悬挂一个重物,让孩子们观察当绳子另一端施加力时,重物的运动状态。
3.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有一个滑轮组,孩子们需要通过调整绳子的拉力,使滑轮组保持平衡状态。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且理解当两个力达到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类似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到力的存在,并且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我相信通过互动和实际操作,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物理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实验设计:我选择了用气球来让孩子们感知力的存在。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器材: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2)吊着的吊灯(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力的平衡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又一个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要点,是初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
概念、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之后才能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并获得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好二力平衡也可以为以后学习压力及浮力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实验作为知识的载体,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4.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运用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想象的能力。
通过实验分析,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发言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5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1.5 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问题聚焦】1.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内容精讲】一、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零.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简称“同物、等大、共线、反向”.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求物体受的力、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等.【课堂练习】1.起重机吊着4 t的货物,当货物静止时,它受到的重力是 N,受到的拉力是 N;当货物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拉力于它的重力;当货物匀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于它的重力;当货物加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于它的重力.3.马拉着重104 N的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马的拉力是100 N,则车受到的合力是 N.4.科学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受到力的作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定不受外力作用C.马拉车和车拉马的力是一对平衡力D.物体受到所有力的合力为零时,其运动状态一定不变6.图中,属于平衡力的是()7.甲、乙两组同学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过程的某段时间中,看到绳子被甲组同学匀速拉过去,则此时关于甲、乙两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大小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大于乙组同学对绳子拉力B.甲组同学对绳子拉力等于乙组同学对绳子拉力C.甲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小于乙组同学对绳子拉力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8.一木块受到大小均为12 N的一对平衡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对平衡力突然同时减小到10 N,则木块()A.速度将会减小到原来的一半 B.按减小后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仍按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停止运动,处于静止9.小车受到向东的600 N的拉力,在水平道路上匀速向东前进.当拉力减小100 N时,小车()A.向西倒退 B.仍向东运动 C.掉头向西前进 D.立即停下10.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受两个力作用,一是重力20 N,二是水平面的支持力20 N,则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是()A.静止状态B.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随时间增加,逐渐减慢,最后静止D.可能是静止状态,也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11.如图所示,用手竖直捏住物理课本,手和课本都在空中静止。
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体验到团队的力量。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设计: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强化直观教学,利用实物演示和图示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衡力的概念。
3.注重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提高。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8.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思考、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注意作业书写的规范性和整洁性,要求字迹清晰、图示准确、步骤齐全。
3.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协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作业质量。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天平、杠杆等,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平衡力的判断方法。
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设计思想
1. 根据教材的安排即学生的实际本节课采用了演示实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从观察中
找出问题,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
2. 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讨
论交流,最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学生教学生目的并培养学习能力。
3. 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质疑、
创新精神,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4. 利用多媒体中的白板讲课,在分析物体受力时显示出很大的优势,既省时,又可以
保留痕迹加深学生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2.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说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3. 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验、归纳和总结、合作和交
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2. 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从书本走向生活。
四、教学重点
学会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如何找出二力平衡条件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科学:2.8《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1)(浙教版七年级下)
二力平衡的条件
过程问: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
止状态?哪些做匀速直线运动呢?
问:那么这些物体是否有受到力的作用呢?
问:为什么受了力的作用物体还可以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
运动呢?
总结: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学生例举大量处于静
止及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的物体
学生回答并对这些物
体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
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
究这种情况.
学生认真听讲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吗?举例说明
总结: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
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
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思考,然后举例来
反驳。
学生认真听讲
演示实验:在两个铁架台上各装一小滑轮,滑轮位置可以上
下调整。
剪一菱形硬纸板,并在对称的两个项角上,各系一
根细线,使其跨过两个滑轮。
再在细线的下端做一线环,挂
上钩码,如图所示。
1、研究对象:木块.
2、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
加的两个拉力.
3、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
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4、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
向、作用点.
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
装置的特征。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二力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 二力平衡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水平。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1. 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学会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如何将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力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举例说明二力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天平、吊车等。
三、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实验器材。
2. 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二力平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交流讨论。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时,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活动重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如何将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于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辅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的平衡、走路的平衡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8.2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复习引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对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的受力分析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我认为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①在引入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一个认知冲突,牛顿第一定律是说: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里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反过来是否成立呢?让学生首先进入是懂非懂的状态,然后举生活的事例来检验这个结论是否成立,从而把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②二力平衡条件是利用实验得出的,在探究之前对二力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同时我对塑料片也进行了处理,在塑料板上画一条黑线,帮组学生认识“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自己概括出有关条件。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特别是二力平衡的第四个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在教学中是经常容易被忽略的,我通过形象直观的用剪刀一剪,让学生立即明了。
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而且在促进学生思维方面也做得比较好。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教师方面:我的站姿方面不够端正,喜欢把手放到后面。
对学生的座位应该重新安排一下,四人一组,这样比上下桌讨论好多了,而且这样安排学生会更愿意去讨论与交流。
②学生方面:在上课之前,我应该把学生会不会因有太多老师来听课而怯场调查清楚,学生发言不积极,结果上课很被动,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能够明确说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能够借助力的图示,分析与物体相关的两个力是否是平衡力;3、能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用处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以及大胆表达交流的意识,学会倾听;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并明确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学生能够借助力的图示,判断作用在与物体有关的两个力是不是平衡力;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观察周围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2、教学器材:钩码、细线、两边有固定定滑轮的演示板、小塑料板。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复习设疑: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实际上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物体受力其运动状态是否一定改变呢?力的作用到底是什么?1、二力平衡定义学生读图:分析吊灯、货物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教师引导分析:吊灯——受到两个力:一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二是细线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吊灯处于静止状态。
货物——受到两个力:一是重力,方向向下;二是钢索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货物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得出结论:物体受到力其运动状态并不一定改变,我们把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学生举例:请举出两个二力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到的是那两个力,小组交流。
教师讲解:现实生活中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如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后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的,二力平衡的力的平衡中最简单的情形。
设问:两个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呢?或者说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2、二力平的条件教师讲解:由于在实验中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困难,我们先讨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的两个力之间应该满足条件呢?设计思想: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塑料板。
二力平衡教案:力的平衡条件及其限制
5、二力平衡教案:力的平衡条件及其限制一、教学目标1.掌握力的平衡条件;2.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限制;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力的平衡条件(1)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即F1 + F2 = 0;(2)物体受到的合力的合外力力臂为零,即F1 × R1 + F2 × R2 = 0;2.力的平衡条件的限制(1)平衡力必须存在,否则无法达成力的平衡条件;(2)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要求准确,否则力的平衡条件无法达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力的平衡条件,如一只小鸟在树枝上的平衡。
2.讲解力的平衡条件(1)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即F1 + F2 = 0;(2)物体受到的合力的合外力力臂为零,即F1 × R1 + F2 × R2 = 0;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体会力的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
如两个小球悬挂在细绳上,通过调整角度和力的大小,使小球保持水平。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解决一些力的平衡问题。
5.总结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的限制,平衡力必须存在,否则无法达成力的平衡条件;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要求准确,否则力的平衡条件无法达成。
四、课堂练习1.小试牛刀如图,小车车轮直径为D,车轮和地面间的摩擦因数为f,求使小车起步所能托运的货物质量上限。
2.进一步练习如图,求D的值使圆心O受到的合力矩为零。
五、课后作业1.教材p128页上的习题2.教师给出作业题。
六、教学反思力的平衡条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抽象的概念简单易懂地讲解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实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一节成功的物理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的第2节,主要讲述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二力平衡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
2. 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二力平衡的应用: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计算物体的质量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以及如何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辆悬挂在天平上的物体,提问学生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2. 知识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清晰理解。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解释原因。
5.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骑行时的平衡、建筑物的稳定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二力平衡1. 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
2. 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解释原因。
(1) 一本书静止在桌子上。
(2) 一辆自行车在平坦的道路上匀速行驶。
(3) 一块砖悬挂在绳子上,绳子的拉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掌握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
3.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例分析。
教学重点: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2.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实例。
2.教学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例如一个悬挂的物体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
Step 2:二力平衡的条件(15分钟)介绍二力平衡的条件:1.两个力的作用线必须共线。
2.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
Step 3: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20分钟)以教师设计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悬挂物体问题,需要确定拉力和重力的作用线是否共线、大小是否相等以及方向是否相反。
Step 4:实例分析(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斜面上的物体问题、受力平衡绳子的问题等。
每个小组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教师在此阶段提供指导和反馈。
Step 5:巩固练习(20分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形式各异的问题,如角或方向发生变化并且出现多个作用力的问题。
Step 6:小结(10分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Step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更多的二力平衡问题,并准备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扩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多力平衡的条件、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材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两幅图片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讨论引入,以生活素材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观察让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包括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
一、学情分析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
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作为知识的载体,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发言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情景创设:(播放课件:静止在马路上的汽车,正在匀速起吊的物体,正在匀速直线前进的火车等画面)提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画面里的物体的运动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保持静止状态或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提问:他们为什么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学生回答。
提问:既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外力的作用呢?议一议: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受力的作用。
提问:生活中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又能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呢?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匀速上升的物体呢?或者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议一议:学生小组讨论、举例。
教师从同学们举例中选出三个实例:①静止悬挂的电灯,受到重力和绳子拉力保持静止。
②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受到重力和支持力静止。
③正在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拖车。
做一做:请3名同学上台画出上述三例中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实验证明: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新课教学教师: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二力平衡。
分析:茶杯受到了重力G与支持力F属于二力平衡,电灯受到了拉力F与重力G是二力平衡。
议一议:正在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到几对二力平衡。
提问:是不是只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哪它需要些什么条件呢?做一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前期准备: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
活动一:研究在改变物体受力大小的情况下,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学生合作完成甲、乙、丙三个实验。
实验过程:学生分别用手使塑料片静止在桌面上,先后改变钩码的个数,放手后,请同学观察塑料片是否还静止不动?若运动,塑料片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活动二:研究在改变物体受力方向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学生合作完成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过程:步骤一:先在塑料片的两端分别挂上等质量的钩码,使塑料片静止在塑料板上,观察塑料片的运动状况,步骤二:然后将塑料片往下拉,观察塑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的方向关系。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
活动三:研究物体受到二力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先在塑料片的两端分别挂上等质量的钩码,使塑料片静止在塑料板上,然后将塑料片的两条细绳相互平行,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放开塑料片,观察塑料片的运动状况,并注意绳子最后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四:研究二力平衡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哪么是否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就是二力平衡了呢?议一议:二力平衡还需要其它条件吗?师生互动:二力平衡还需要的条件是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你们能不能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刚才的实验操作自行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议一议: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开展探究活动的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汇报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并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做一做:将两块塑料片分别用一个铁丝弯的钩子钩在上面,再用细绳连接两块塑料片,观察泡沫塑料片是否运动,剪断细绳后,再观察泡沫塑料片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二力平衡需要哪些条件呢?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1.当物体受到二力平衡时,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提问:你能够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二力平衡的事例吗?学生回答。
议一议:二力平衡条件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拓展: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并举例说明。
学生合作讨论,并回答交流。
归纳:只要改变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改变其中一个力的方向、让二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或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就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评价与反馈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二力平衡条件有(1);(2);(3)。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重物受力: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______重力;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______重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不动时,对杠铃来说,属于二力平衡的是()A.人对杠铃的支持力和杠铃对人的压力B.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杠铃对人的压力C.杠铃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杠铃的支持力D.人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4.一个物体受二力平衡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两个力都同时消失,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A.逐渐停下来B.保持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以上说法都不对5.将B、A两个磁环先后套在光滑的木支架上,并使两磁环相对面的极性相同,此时可以看到上方的磁环A“悬浮”在空中,如图所示,设两磁环受到的重力相等且都为G,则磁环B对木支架底座的压力F与重力G的大小关系是()A.F<G B.F=G C.G<F<2G D.F=2G6.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7.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五、拓展资料为什么走钢丝要摆动双臂走钢丝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杂技节目之一。
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会赞叹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杂技演员踩在细细的钢丝上,可谓毫无“立足之地”,但他们却能在钢丝上如入平地,灵活地表演出各种惊险和优美的动作,不时赢得观众们一阵阵掌声。
杂技演员走钢丝时,为什么不会摔下来呢?我们知道,不管什么物体,如果要保持平衡,物体的重力作用线(通过重心的竖直线),必须通过支面(物体与支持着他的物体的接触面),如果重力作用线不通过支面,物体就要倒下。
根据物体平衡的条件,这就要求走钢丝的演员,始终使自己身体的重力作用线通过支面——钢丝。
由于钢丝很细,对人的支面极小,一般人很难让身体的重力作用线恰好落在钢丝上,随时会倒。
杂技演员走钢丝时,伸开双臂,左右摆动,是为了调节身体的重心,将身体的重力作用线调整到钢丝上,使身体重新恢复平衡。
平时,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当身体晃动即将倒下时,我们也会立即摆动双臂,使身体重新站稳。
这时,我们也是靠摆动双臂来调节身体平衡。
有的杂技演员在表演走钢丝时,手里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或者是花伞等其他东西。
你可千万别以为这些东西是表演者多余的负担,恰恰相反,这些是表演者平衡身体的工具,它们起到了延长手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