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是整理的《老子》四章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解释]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方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
兑(rui):通锐,锐利、锐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评析]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方,给“道”具体作以描述。
原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
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进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
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
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由此,讨论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课⽂原⽂ 第⼗⼀章 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四章 企者不⽴,跨者不⾏。
⾃见者不明,⾃是者不彰,⾃伐者⽆功,⾃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余⾷赘⾏,物或恶之。
”固有道者不处。
第三⼗三章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知⾜者富,强⾏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者寿。
第六⼗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
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
慎终如始,则⽆败事。
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然⽽不敢为。
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共同研读《〈⽼⼦〉四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 1.导⼊ ⽩岩松说:“中国⼈不做⽆⽤的事。
然⽽什么是⽆⽤的事?什么是有⽤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四章》,了解⽼⼦是如何论述“有”与“⽆”的。
25《老子》四章
二十五、《老子》四章【学习要点提示】1。
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作品背景介绍】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
《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
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老子传奇【作家作品汇评】1。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老子》四章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在车毂中间是空的时,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只有器具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当中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有屋室的作用。
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尖,人不能久立,迈大步走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我”“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
文本探究
问:第十一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车子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举 三十辐共一毂
“无”让“有”发挥作用。正
例 器皿
“有”和“无” 的相对性 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论
证
埏埴以为器
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文本理解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明,形作动,显明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
名作动,建立功勋
长久。一说读zhǎng, 意思是得到敬重
老子其书
据文献记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这 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 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 ,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 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 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 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 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文本理解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 做,这里是妄为的意思。
指顺应自然, 不求有所作为。
《老子》四章PPT课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
“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老子》四章
- .
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
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
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
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
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老子》四章:人类的行为
第四章是《道德经》中的关键章节之一,它从道德的角度探讨
了人类的行为和修养。
本章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老子的观点,如下所述。
1. 利与害: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
避免造成伤害。
他强调了相互依存和互助的原则,指出个人利益和
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
2. 自然与无为:老子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无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追求功名利禄。
通过无
为的修行,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3. 无私与无欲:老子主张无私和无欲的态度。
他认为,个人应
该超越私利,关注整体利益。
无欲的心境可以让人摆脱欲望的困扰,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4. 谦逊与忍让:老子提倡谦逊和忍让的品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他人,不争夺权力和地位。
通过谦逊与忍让,人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总而言之,第四章揭示了老子对人类行为的道德思考。
它强调了利益最大化、顺应自然、无私无欲、谦逊忍让的原则。
这些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修养,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内在平衡。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
以下是《老子》第四章的字词解释: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即“道”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自然法则或宇宙规律。
冲,即虚。
用之,即使用它。
不盈,即不满、不溢、不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法则或宇宙规律是空虚的,但人们应该去应用它,而不能将它占满。
2、渊兮似万物之宗:渊,即深。
兮,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似,好像。
万物之宗,即万物的根源或根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法则或宇宙规律深邃而好像万物的根源。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即锉(剉),锉磨。
锐,锐气。
解,解开、化解。
纷,纷争、纷扰。
和,和谐。
光,光芒、光明。
同,混同。
尘,尘埃、尘世。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应该挫去自己的锐气,化解纷扰,和谐光明,混同尘世。
4、湛兮似或存:湛,澄(沉)、没。
《说文》说:“湛,没也。
”《小尔雅·广诂》又说:“没,无也。
”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兮,语助词。
似,好像。
或存,或许存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澄清而隐无形啊,好像或许存在。
5、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即我。
不知,不知道。
谁之子,即谁的孩子、谁的子孙。
象帝,即上帝、天帝。
之先,即之前、以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孩子或谁的子孙,它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老子四章》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 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 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不遭受损失。百姓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 败。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才不会有失败的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 然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 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 候容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 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整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 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占有一个车毂(汇集到一根毂中 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 作用。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 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 (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 起了作用。
高二语文上册老子四章
原文《老子四章》老子〔先秦〕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起脚后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走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从“道”的角度来看,(以上的行为)就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往往厌恶这些。
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坚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本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尚未显出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消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四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
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少年聪颖
入周求学
效力周室
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
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
《道德经》。
了解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思想: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
毂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
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
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
于车毂的"无"。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
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
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
《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
的三部思想巨著。共八十一章,编为上
“自伐”自矜”,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
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
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
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
《老子》四章 ppt课件
门窗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辐
毂
学习任务一: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走近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 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 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学习 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事迹及《老子》的主要思想,感受儒道思想对 中国文人的影响; 2. 理解《老子》四章的含义,体会“有”和“无”、“胜人”和 “自胜”、“知人”和“自知”的关系。
➢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
➢
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
【探究内涵】
『学习任务二』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不是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 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
强行者有志——不能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 而是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求道不息, 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
《老子》四章
•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 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不言之教。在权术 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主要思想主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老子》四章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 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 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 子出生于陈国 。中国古代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 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 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 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简解】“知人”“能省视自 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坚持不懈地推行, 才能够算作真正的长久。
• 【原文】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 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恒也
•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 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 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 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 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 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 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 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 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 分裂,带来了虚伪、狡 诈、贪欲、罪恶等种种 社会丑恶现象。
《老子》四章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 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讲的是“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同样重要, 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
2、讲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坏处。
3、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4、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讲的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 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 意, 从而杜绝它的的出现。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 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说明远大的事情,都是以细小的事情为开端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 的毅力, 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 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 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 人民不怕死,又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治者要善待人民,不能滥杀无 辜。)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三、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产生重大 影响
⑴ 以个人发展为中心 的倾向。或追求个人自 由,或保全个人生命;
⑵ 以内心体验为中心 的倾向。让思想超越有 形的世界。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翻译:
道可以言说,却不是普通的道;名可以称呼,也不是常见的名字。
没
有名字的时候,是天地开创的起点;有了名字,是营造万物的母亲。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丽是美丽,是有害的;大家都明白善良是善良,是不
好的。
第三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是谓“无为”。
翻译:
要把锐利的东西磨慢,复杂的纠缠解开,把辉煌的光芒与灰尘相等,
这就是所谓的“无为”。
第四章:
吾南有丹田,结约多年,中无仁义,强淫盗夺;有时得以自救而利之,有时失之于桑榆:今且为之,毋责于非分。
翻译:
我有一个丹田,契约订购了很多年,里面没有仁慈,只有强行侵占抢夺;有时候我能自救,从这里获利,有时候可能也会失去收获,被桑榆拿走:然而我仍不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过错。
《老子》四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 展。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儒家论“天 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 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主张“无为”, “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 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 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 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 “小国寡民”的时代。
《 老 子 》 四 章
柔弱胜刚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
子的“传世名言”
老 子 像 老 子 骑 青 牛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著名作家、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老子》四章 课件5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
三
①知人:了解别人。
十
②胜人:战胜别人。
三
③强qiǎng行:勤勉而行。强,竭力,勉力
章
④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⑤所:处所,地方
⑥不亡:不消亡,不朽
⑦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 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
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
。
是"无"起了作用。
④当:在(某处,某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
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第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 一
[译文]
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车毂中空的
地方,产生车的作用。揉和黏土用来制作器皿,器具
中空的地方,产生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门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状语后置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注释]
《老子》四章
主讲人:韦明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 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译文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 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 的存在。 • 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 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 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 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扼制,有所施为,造 就了却不占有,做了但不依赖,功成业就而不 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六十四章
•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 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 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 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 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 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 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 老子, 是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是一位哲 学家,是一位“智者”。 • 我们学习《老子》四章,其实就是在与智 者对话。 • 美国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 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 欣赏美文: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doc
《老子》第二十二章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 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长。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五、《老子》四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
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
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
《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
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
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
《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
老子传奇
【作家作品汇评】
1.隋·薛道衡《老子庙碑》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
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
2.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
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
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
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
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
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
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
牢固。
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
由于事物的这种依存关系,所以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敝”里面存在着“新”的道理。
因而在“曲”和“全”、“枉”和“直”、“窪”和“盈”的两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层的一面,自然可以得着显相的另一面。
常人总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芸芸众生莫不汲汲于求“全”求“盈”,或急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数纷争。
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
“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而本章开头所说的“曲”、“枉”、“窪”、“敝”,也都具有“不争”的内涵。
【思想内容概括】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1、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老子》一书中经常提到“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本体;②规律性。
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真,其中有信。
”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在存在着的。
道是空虚,却能够生育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
道又是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
“反”是道的总规律,包含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含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老子的贡献:①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老子以前的人提到的“道”只与政治和人生有关。
②完全否定了宗教宇宙观。
在老子的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鬼神的话。
2、“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
老子在为人处世上,主张柔弱,反对刚强。
道的作用之所以无穷无尽,正因为它的柔弱空虚。
万物因为柔弱而充满活力,因为刚强而颓败。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还主张“处下”、“不争”、反对“为天下先”。
“夫唯不争,故无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但在人格修养上讲求谨严的态度,与庄子所说的胸襟宽广、舒畅自适的“真人”迥然不同。
老子甚至主张“绝学”、“弃智”,抛弃一切伦理道德。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艺术特色举要】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老子》在艺术性方面独具特色。
首先,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
其次,语言精炼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
第三,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的散文诗。
思考练习
一、认真研读课文,说说本文都体现了老子哪些哲学思想?
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
二、古代汉语中,“之”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动词。
往,到……去。
2.指示代词。
这。
3.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
4..助词。
①相当于“的”。
②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请据此判断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4(3)
2.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1)
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
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4(2)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善于自我表现,所以才更加地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博得了好名声。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