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货币均衡理论

合集下载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

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

社会总需求也就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

社会总供给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

供应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需求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混合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记录。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一个经济实体向另一个经济实体提供的实际资源的记载项目”。

经常项目通常分为商品、服务、收益和转移四项。

资本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一种,资本与金融项目是记录一国与他国之间资本流出和流入的帐户,它“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化或其他所有交易” (IMF)。

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是指“可供某一经济体的中央当局用来满足国际收支需要的资产”(IMF),即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随时用于稳定汇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付外债的对外资产,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货币均衡论

货币均衡论

第一章 导论1.战后货币理论中简化近似方法的任务自从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多事的年代里,实在很难理解为什么经济学家还会有这样充裕的时间和闲暇来作清晰的思考和谨慎的观察。

在经济政策范围内的变化,特别是在货币事务方面,具有这样革命的性质,它已动摇了资本主义秩序的基础。

这一直是一个需要速迅而勇敢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今天1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是如此。

因此,现实生活要求科学,首先是理论结构要尽可能简单,以便使忙碌的金融家和政治家能够容易理解它和立即运用它;这些金融家和政治家对于世界的金融和政治制度的控制,经常是怀疑而犹豫不决的。

今天的这些要求已经很好地为那些能够直接参酌存在于事务表面上因而显得很重要的现象,作出简单的、现成的理论说明和行动规则的经济学家所满足了。

在这一时期内,科学工作的市场价值,亳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有将研究结果表述成为口号的可能性。

可以毫不迟疑地承认,在这个时期中某些新闻工作者肤浅的意见,在事态迅速变化情况中,对实际方针的决定倒有真实价值,即使从较高的观点来看,亦是如此。

但是,这只有在这一情况下才是这样,就是这种肤浅的意见必须是在比较全面的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而不是以作为科学研究结果提供给从事实际工作的人的简化理论结构的表面观察为依锯。

这些简化后的说明,具有深思熟虑的近似的性质,在任何情况下,只适合于这个时期的特殊情况。

它们没有一般科学确实性。

为了使它们成为完全确实的,即使它们是在特殊情况下为这一特殊情况提出的,也必须以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十分全面的分析的基础;而这种全面分析不可能连同结果一起提出而不损害后者的那种从实用观点看来使它们具有价值的简明性。

这种适用于某种情况同时又是明智地简化了的近似公式,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例子就是古斯塔夫・卡赛尔(Gustav Cassel)的购买力平价说。

任何认真研究过卡赛尔这一理论说明的人,都会发现卡赛尔本人把这个理论叫做十分简化的近似法。

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用鲜明的轮廓着重说明一个单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卡赛尔认为——照我想来这是正确的——必须尽可能着重地把它打进当时负实际责任的政治家和银行家的头脑中。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课件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课件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经济增长波动
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导 致经济波动。
金融市场稳定性
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影响市场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货币供应量
指经济中可用于交易和流通的货币总 存量,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 造。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扩张时货币需求增加,经济衰退时货币需求减少,导致 供求失衡。
政策干预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宏观干预措施可能导致货币供求 失衡。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国际因素
国际收支、汇率波动等国际因素也可能影响国内货币供求。
广义货币供给
除狭义货币供给外,还包 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 。
货币供给的来源
中央银行发行现金
中央银行通过印制和发行 现金来创造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等业务活动创造 存款货币。
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
指商品流通和支付过程中,社会 成员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货币供求与经济的关系
货币供求是经济运行的反映
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化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同时经济运行状况也会影响货币 供求。
货币供求对经济运行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过多或过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价 格水平等。
货币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
会影响国内货币供给。
CHAPTER
03
货币需求

第四章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四章  货币市场的均衡


假定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为20%;公众的所有 收入都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公众手中不 持有通货;商业银行不存在超额储备;商业银行 最初吸收的存款为1000元。那么,甲银行的存款 准备金增加200元,贷款额增加800元。得到贷款 者又把这800元存入乙银行。乙银行增加存款800 元,扣除准备金160元,增加贷款640元。得到贷 款者把这640元存入丙银行,丙银行增加存款640 元,扣除准备金128元,增加贷款512元。……

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为: 1000+800+640+… =1000×(1+0.8+0.82+…) =1000×[1/(1–0.8)] =1000×5 =5000

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为 800+640+512+… =1000×(0.8+0.82+0.83+…) =1000×[0.8/(1–0.8)] =1000×4 =4000
货币需求曲线L与货币供给曲线M交于E点, 在均衡点E,货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均 衡利率为r0 ,均衡的货币量为M0。 在货币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需 求的变动,货币需求的变动会引起货币市 场的自动调整,并使其趋向均衡。

如果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人们会感到 持有的货币过多,就会用多余的货币买进 债券。这样,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 从而引起货币需求增加,直到与货币供给 相等为止。 如果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人们会感到 持有的货币过少,就会卖出债券换回货币。 这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从而引 起货币需求的减少,直到与货币供给相等 为止。
三、中央银行如何控制货币供给
1、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手段和途径 (1)公开市场业务 (2)再贴现率 (3)法定准备率

货币均衡(新)

货币均衡(新)

在总供给给定时,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是物价水平的变动;
⑴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 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 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⑵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仍继 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 提高的现象; ⑶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 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 情况。

货币供求均衡的判定
商品生产和流转过程中不存在由于货币
量过少而造成的资源闲置 不存在着由于货币过多造成的物价持续 明显上涨
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健全的利率机制
调节利率是实现货币均衡的基本手段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 超额分配现象
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金融调控手段的多寡及 有效性,是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重要因素 国家财政收支状况。通过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 求的调节来影响货币均衡,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生产部门结构的合理性。生产部门比例严重失 调必然引起商品供求结构的不合理,最终会引 起货币供求失衡 国际收支是否均衡。只有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 平衡才能避免因国际收支失衡给国内市场带来 的较强冲击
A和B两个 拐点分别代表 由货币供给增 加形成的产出 率和物价上涨 率不同组合阶 段的界限。
1. 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 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常见的政策主张和实 践。然而,其间有种种复杂问题。 2. 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经济进程在 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同样,危机后的萧 条阶段,往往伴随着加剧萧条的紧缩过程。

:货币均衡精讲

:货币均衡精讲

AS2 AS1 AS0
P2
E2 ◎
P1
E1 ◎
P0
E0 ◎
0 图示:通货膨胀螺旋
Y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说
? 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
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 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起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 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 具体可分为需求转移,部门差异,外部输 入三种情况。
?3、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加以分类
? 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 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
? 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惯性通胀):即价格上升 的速度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4、按照成因不同加以区分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下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后果
? 1910-1923,年均通货膨胀率1174% ? 40种商品PPI上升了约14200亿倍 ? 美元:马克=1:4200100000000 –措施 ? 1923.10,政府以1:1万亿比率用新马克取代旧马克 ? 1924.8,德国马克以1:1取代新马克
历史上著名的恶性通货膨胀
? 匈牙利二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 –为挽救被毁的家园和崩溃的经济,以印刷纸币来筹集 预算资金 –1946.1,货币发行量164.6万亿彭格 –1946.7,货币发行量17300000万亿彭格 –1945.7-1946.7 ,物价指数上升399623×1022倍 –1946.8,建立新的货币体系 ? 福林以1:400×1027取代彭格
CPI与PPI
?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 P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 CPI。 ? 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 CPI反映消费环节的

第三章第四节 LM曲线

第三章第四节 LM曲线

表货币市场均衡时所有利率和收入水平组 合的集合。
L1
LM曲线的推导
交易需求
L1
m
L11
L11
货币市场均 衡m=L1+L23L12 L来自22L21 L22
y1 r
y2
y r LM曲线
m
L2
投机需求
r1
r1
4
r2 r2 y1 y2
1
L21 L22 L2
y
二、LM曲线的斜率
斜率的含义
当斜率大,从而LM曲线较为陡峭时,国 民收入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小,即既定 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小; 反之,当斜率小,从而曲线较为平坦时, 国民收入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大,即既 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大。
r A LM1 LM2 D C B IS1 y r LM1 LM2 A D C B IS1 y
c. IS平坦,富有弹性 AD占AC的比例大, 货币政策效果好。
d.IS陡直,缺乏弹性 AD占AC的比例小, 货币政策效果差。
低利率, 呈水平状, 低利率,LM呈水平状, 呈水平状 r LM1 LM2 货币供应呈“ 货币供应呈“凯恩斯 古 典 陷阱区域” 陷阱区域” ,货币政策 r 区 3 域 失效, 失效,财政政策最为 IS2 r2 效 IS1’ IS2’ 利率 ,LM呈 呈 IS1 状, 为“ 状, 为“ 区 r1 y 财政政策失效, 域” ,财政政策失效, y1 y2 y3 y4 货币政策最为 效 凯恩斯陷阱
二、IS – LM 模型
曲线与LM曲线放在同一图上, 曲线放在同一图上, 把IS曲线与 曲线与 曲线放在同一图上 物品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物品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决定了 利率水平为r 国民收入水平为y 利率水平为 0,国民收入水平为 0。 r LM

货币均衡与货币政策

货币均衡与货币政策

物价稳定
通过观察物价水平的变化,评估货币 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
就业率
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评估货币政策对经济稳定的作用。
国际收支平衡
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评估货币政策对外部经济的效应。
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事件研究法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计量 经济学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影 响。
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
为了增强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信任和预期,央行会 更加透明地披露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信息。
3
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
货币政策需要与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产业政 策等)更好地协调配合,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目标。
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
金融市场波动
金融市场的波动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产生影响,央行需要更加灵 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货币政策的干预
货币政策当局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 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 币供应量和需求量,从而实现货币均 衡。
02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
法定准备金率
调整银行必须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比例, 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
贴现率
调节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影响市场 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通过买卖政府债券,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 量。
货币均衡与货币政策
目录
• 货币均衡理论 • 货币政策工具 • 货币政策目标 • 货币政策效果评估 • 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
01
货币均衡理论
货币均衡的定义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 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货币供应量能 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 9)
令V = 1 ,代入式(9),则有: k
1 M= PYr V
二、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MV = PYr
(10)
式(10)简直就是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式( 10)与交易方程式几无二致!不过,弗里德曼“新货 币数量论”的持币率或货币流通速度已不再是数,而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从可以看出、与各变量之间 的相关关系。
1 drb rb dt
1 dPe 1 dre Re = re + Pe dt re dt
1 dP gP = P dt
( 4)
将(4)式代入(3)式,引入货币预期收益率得:
二、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Md = f (Yr , w, Rm , Rb , Re , gP, u) P
1 dP P dt
(13)
根据一些国家的统计数据,只有当 (或写作 gP) 变动幅度很大、持续时间很长时,才会对货币需求量产 1 dP 生显著影响。经验指出,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此, P dt 也可以略去。于是有:
Md = f (Yr , w, Rm , Rb , Re ) P
(14)
三、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简化
Md = f (Yr , w, Rm , Rb , Re , gP) P
(12)
三、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简化
由于财富的构成比例 w 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比较稳定 的,它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会有显著的变化,所以也 可以从函数中删除。于是有:
Md = f (Yr , Rm , Rb , Re , gP) P
M = aY bi c P
(17)
用对数方法把非线性方程化为线性方程:
M ln = ln a + b ln Yr + c ln i P

货币均衡——精选推荐

货币均衡——精选推荐

货币均衡货币的均衡问题,固然是指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

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互为依存,货币的均衡状况则是它们对立统一的结果。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则足货币的非均衡状态。

(一)货币均衡原理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关系是在货币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

货币的均衡过程大致为:由原有的均衡状态为起始点,其中某一变量首先变动而打破均衡,另一些变量随之变动而达到新的均衡。

货币运动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国民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变动,都会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货币的均衡关系发生作用。

因此,我们考察货币均衡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哪些经济变量会对货币供求均衡过程发生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考察货币在宏观经济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综合平衡及协调发展的问题。

1.货币运动过程的内在均衡机制货币运动的内在均衡机制,决定着货币供求能够自动保持着均衡状态。

从货币的需求方出发,利率上升,公众出于对金融资产的收益或使用资金的成本的考虑,会增加在银行的存款或减少向银行的贷款,其结果,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增加而提高了实际存款准备率,使货币乘数下降;商业银行表现中央银行要求融通资金的数量减少,使基础货币增量下降。

反之,亦然。

从货币的供给方出发,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乘数与存款准备率成反比例变化。

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量减少,或者存款准备率提高,都会使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减少。

商业银行出于其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一方面会提高存款利率以争取多吸收存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会提高贷款利率以弥补增加存款利息支出而增加的增加成本。

反之,亦然。

因此,货币运动过程内部机制的自我调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主要变量的相互配合,能够自动保持或恢复均衡。

而就货币供求双方的关系而言,货币需求是主动方,而货币供给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货币总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而投放到流通界的。

在实际经济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增长出自于发展经济的需要。

货币均衡理论

货币均衡理论
变。变动货币数量,必然会使商品相对价格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动。要使货币保持中立,必 然需要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
❖ 哈耶克的经济均衡的条件是三个比例相等
❖ 哈耶克继承了维克赛尔货币均衡与失衡对经济的均衡与失衡有重要作用的观点,但将货币均衡的 条件改变为保持货币数量的固定不变。
第6页,共31页。
货币均衡理论
❖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在经济中保持独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经济活动在不受货 币因素的干扰下由实物因素起决定作用。
❖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主要区别: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还是会 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
❖ 一、对货币中性理论的研究 ❖ 基本前提:经济活动的行为者都是有理性的,他们不受货币幻觉的影响。 ❖ 货币中性论包括两个基本命题:1、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能对储蓄、消费、投资等实际变量
❖ 在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中,对货币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建立在货币对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基础上, 研究如何利用货币因素来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同时尽可能地限制和消除货币的消极作用。
第10页,共31页。
一、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研究的内容不断丰富
❖ 研究货币与经济关系的问题,首先要研究货币对实质经济是否有影响以及是如何影响的, 这是属于货币中性论和非中性论的问题。
❖ 由此可见,不论早期货币数量论还是近代货币数量论都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仅引起 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不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
❖ 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不能这样简单的看待货币与物价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维克赛尔和哈耶 克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仅会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且会引起相对价格水平及其他经济变量 的变动。
第8页,共31页。

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货币的均衡状况是这两者对立统一的结果。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符合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

编辑本段货币均衡的理解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

编辑本段货币均衡的标志货币均衡的标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

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知道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

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编辑本段利率与货币均衡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

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

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

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

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

货币均衡的原理和方法

货币均衡的原理和方法

货币均衡的原理和方法货币均衡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

货币均衡是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均衡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方法。

一、货币均衡的原则1. 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相匹配:货币供应应与经济增长保持相对平衡,避免货币供应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如果货币供应过多,将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过少则可能导致经济不景气。

2. 维持货币流通的稳定性:货币的流通速度、流通范围和流通方式等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货币的过快流通可能导致通货紧缩,而货币的过慢流通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3. 减少货币承载的资金成本:货币在经济中承担了存储和流通媒介的作用,因此需要将货币承载的资金成本降到最低。

降低资金成本可以促进货币的流通和使用,增加经济活动和交易。

二、货币均衡的方法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货币供应过多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等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

而当货币供应不足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贷款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和货币需求。

2. 监管货币供应:政府可以通过监管金融机构,控制其货币发行行为。

通过设立合理的货币政策和监管制度,避免国内外货币市场出现严重的波动和失控情况,维护货币供应的稳定。

3. 发展金融市场:通过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机制,增加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供给,提高货币供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发展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货币的流动性和流通速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货币支持。

4. 宏观经济调控: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货币需求。

宏观经济调控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减税等方式来刺激经济活动,增加货币需求,保持货币均衡。

5.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率:提高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可以增加金融交易的主体和范围,促进货币的流通和使用。

同时,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也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货币预期,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R/D是由法定准备率 rd 和超额准备率 e 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 e,取决于存款货 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 也间接影响 B的形成。
பைடு நூலகம்42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是说, 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 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货币政策的调节 作用有局限性。
2. 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 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没有 可能直接操纵。
32
重点:
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 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 控货币供应量。
33
公开市场操作
1.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 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用 以影响基础货币。
1.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区别,在于是 否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通常分别由 以下符号表示:
Md ;
Md P
20
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
1. 产出潜力是指部分闲置的、有结合可能的 资源,所蕴蓄的有效产出增长的可能性。
2. 能够促成上述资源结合而投出的货币是经 济过程之所必需,是客观的货币需求。
21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各国中央银行往往在二级市场进行公开 市场操作,通过买卖国债吞吐货币,从而达 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46
或有债务
1.或有债务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概念,属于 隐性的财政债务。 国内外对中国或有债务的估算值,差异 极大。
2.作为转轨经济,我国财政或有债务较大难以 避免:如应由财政弥补未补的国有经济的亏 损累积;未列入财政收支的公共部门的债务; 社会保障基金的欠帐等。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

实证分析案例
案例一
01
美国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均衡
案例二
02
中国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均衡
案例三
03
欧洲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均衡
实证分析结论
结论一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求均衡具有重要影 响。
结论二
结论三
实现货币供求均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 业率等。
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求均衡 的影响存在差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 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进而调节市场货币供求。
基准利率
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 水平,进而调节企业和个人的借款 和储蓄行为,调节货币供求。
公开市场操作
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等 金融工具,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制,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利率在调节货币供
求中的作用。
03
金融科技的应用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货币政策创新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例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形势和货币需求,为货币政策制定提
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
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供求均衡的影响
金融市场发展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货币供求均衡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和 融资方式,使得资金流动更加便捷和高效,从而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02
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调整再贴现率
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取 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货 币供应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社会主义资源约束,形成供给约束,需求过剩。具体表 现为:资源配置不自由,需求不可能不受压抑,价格调整 有时滞。故Walars均衡不适合社会主义。“不能把均衡看 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均衡只是一种正常状态,不包含任 何好的或坏的事”。社会主义均衡可以是短缺均衡,对缺 口应尽力缩小,但可以不填满,保持一种内压力。
-5.1
3.7 2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12-6-12
14 15˜16
13 16 17
16 12.7
16.8 18.7 13.6
14 13˜14
13 16 17
12.3 14.4
16.8 19.6 14.6
-1.7 0.4˜1.4
3.8 3.6 -2.4
-3.3˜2.3
3.8 2.7 -3.4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3
一、要区别的几对概念:

名义均衡和实际均衡:名义均衡是没有剔除物价 因素的均衡,也就是名义货币需求量与货币供给 量的均衡。通过马克思的货币需求公式可以看出,
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货币供给可以通过物价因素直 接影响货币需求的值,因而用可变价计算的货币 需求量与货币供给存在着永恒的均衡,这在实际 中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均衡的理解应该是实际 均衡,也就是说,在计算货币需求量时应将平均 价格设定为不变价(前期价、基期价、对比价、 理想价)。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6
三、信用货币的自动均衡机制

题设及分析过程与金属货币条件相号,人们不会贮藏;货币管制不允许输 出入。 货币流通速度在抢购时加快。 产出在通胀初期可能增加,但总体会减少。 物价的上涨可以说是绝对的和持续的。
显然纸币的自动均衡以牺牲生活水平为条件,代价 太大,社会成本太高,那么只有实施干预均衡, 由货币管理当局运用行政性手段和经济性手段调 节货币均衡。其间最重要的是精确测算货币需求 量并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4


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两者同样重要,任何一方面 没有达到都可能使货币流通陷入混乱。结构均衡既 包括现金和存款两种货币形式的供求均衡,也包括 供求在空间上时间上持有者及服务对象的均衡。 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货币均衡应该是流量均衡而 非存量均衡,也就是发生额均衡而非余额均衡;是 时期或时段均衡而非时点均衡;是货币供给量在一 定区间内(货币容纳弹性区间)向货币需求量靠拢 的均衡,而不是数值上的绝对相等。
Me Ms P dP dMs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2012-6-12
11
货币容纳弹性特征区间分布
强弹性区间 货币供给 弱弹性区间 货币需求 弱弹性区间 货币供给 强弹性区间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12
*课程总结与思考:

均衡是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货币均衡则是各 国中央银行追求的目标。由于信用货币条件下 货币的自动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均衡的 策略应该是:在确定可行的经济目标后,尽可 能精确地测算货币需求的值,然后保证货币供 给向货币需求靠拢。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8
*
2、凯恩斯均衡: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中,Walars均
衡无法实现,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如自由竞争充分就业等被 垄断取代,存在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即劳动力供应大于需 求,则一般状态的有效需求不足,故均衡是一定界限内 S>D的均衡,即过剩均衡。
3、科尔内均衡:(《短缺经济学》《反均衡论》)认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9
Ms 瓦尔拉斯均衡 Md Ms Ms
Md 凯恩斯均衡
2012-6-12
Md 科尔内均衡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10
五、货币容纳弹性



货币容纳弹性是指纸币条件下货币供给在一定范 围内偏离货币需求,价格不随之显著变动,货币 流通处于相对稳定的性质。 弹性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心理因素。 货币容纳弹性区域是指不引起物价显著变动的货 币供求偏离的最大区间。区间内物价对Ms为弱弹 性,区间外呈强弹性。 货币容纳弹性系数是表示弹性大小的指数:
*第四节


货币均衡和货币容纳弹性
货币均衡的概念 货币容纳弹性 金属货币均衡分析 信用货币均衡分析 货币均衡模式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1
*课程导入: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相互适应的 关系。 货币均衡从形式上看是Ms=Md;从本质上看是在 物价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由Ms所形成的购买力 Wd与由Ws所形成的Md之间的均衡。 均衡的直接目的是促进Ws与Wd之间的均衡。 经济中不存在完美的均衡,要达到绝对的均衡是 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重要的是两者在既定经济 条件下的相互适应,即在货币供给符合货币需求 的大前提下两者的关系能促进经济的长期持续稳 定的发展。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7
*四、货币均衡的模式
货币均衡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状况有不同的均 衡模式。
1、瓦尔拉斯均衡:是一般条件下的完美均衡,只有在

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才能形成,是自由放任金属货 币经济条件下的自动均衡模式。 追求的目标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恒等。 前提条件为:生产要素的配置是自由的、市场需求是不受 压抑的、市场价格的调整是迅速及时无时差的。 结果是:物价变动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变动使资金市场 均衡、工资变动使劳动力市场均衡。 暗含的条件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无闲置的生产要素。 理论基础是在萨伊定律(供给总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2
*实际货币供给量与目标值的偏离数据表
数值 年份
1998 1999
M1增长率(%)
目标值 17 14 实际值 11.9 17.7 偏离值 目标值 16˜18 14˜15
M2增长率(%)
实际值 15.3 14.7 偏离值 -2.7˜-0.7 -0.3˜0.7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5
*二、金属货币自动均衡机制
使用MV=PT公式,假定存在一个ΔMs,则自动均 衡可通过几个因素的变动完成:

M量由于贮藏和输出而自动减少 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商品产出量增加 物价的上涨
上述的每一项的变动都能使货币量减少或被消化掉, 从而使货币供求恢复原有均衡或在新的高度上达 到均衡。金属货币自动均衡实现的基础有两条: 金属货币的三大自由(自由铸造、银行券自由兑 换黄金、自由输出入)和金属货币具有充足的实 质价值。

是否应该适当保持货币供给略大于货币需求?

货币容纳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货币供给 对货币需求的偏离,但当货币供给量超出弱弹 性区域后,将会对物价形成累积性拉动。

货币容纳弹性是否会如货币主义理论所概括的,就 长期而言存在一个稳定的区域?
2012-6-12
第六章货币供求第四节货币均衡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