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内容
解除工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允许商品交换
取消食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影响: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 了经济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 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
B
(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力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 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 极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端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进步性
①它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
(3)局限性(即严重的弊端)
①_片__面__发__展__重__工__业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 __生__产__积__极__性____不高;
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这一 时期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它们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1、背景:国 面内临外着敌严对峻势的力考的验反扑使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 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 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
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
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1、背景:苏 引俄发继了续严执重行的经“济战和时政共治产危主机义”政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空前沉重的打 击!“大萧条”成了它的代名词!“恐惧”的阴影 笼罩在受灾国人民的心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1928年
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采取强制措
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
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农具将被没收,本人被
判处徒刑。1929年,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强迫农
民加入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土地、生产工具
和牲畜公有化,迫使农民生产并忍受更低的生
活水平。
——《世界近现代史》
(含3着)某农种业消方极面的:东农西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1织93到5《集莫体斯农科庄日里记(》1937)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1)推动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
模式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经济基础
濒临崩溃
经济恢复
管理
无精确计划
有严密科学的计划
贸易
禁止贸易
计划下贸易
分配
实物分配
工资级别和奖金
思想动员 思想动员不充分
广泛的思想动员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 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1928
1937
工业生产总值
5
2
机器制造业
4
2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
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
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1937年 77%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已经通行,车站装璜的美丽,实在可与皇宫相比,车
辆非常舒服。街上的汽车要比十年前增加二十倍,除公共汽车、电车外,
还有无轨电车。红场旁边的合作社,现在改造为列宁博物馆,范围非常
宏大。
莫斯科的商业非常兴旺,新的大商店很多,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商店中
的人都非常拥挤。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影响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 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 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 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大国崛起》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流行口号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就是法律。——苏联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沃兹涅辛斯基 农业集体化道路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 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 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B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 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 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 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 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2013 全国)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
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B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1.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由排斥到利用; 2.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3.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 4.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工资制; 5.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由直接进入到恢复经 济逐步过渡;
(1)积极性:A、战胜敌人 (1)经济: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
4、评价
B、巩固苏维埃政权 经济恢复;(2)政治:稳定政治形势
(2)局限性:A、损害农民利益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7单元】之小船创作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
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两条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三个影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发展。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因为战争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 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 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列宁如是说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 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 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 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 径”。
以下措施中,哪些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哪些是战时被迫采取的临时措施?
– 农业:余粮收集战制 – 工业:全面国共有化,高度集战中管理 – 流通:取共消自由贸易 – 分配:普遍劳动战义务制, 实物配给战 制
材料一
列
宁
参
加
义
务
劳
动
材料二: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 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使新政权得到巩固。 上述材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哪些
实行按劳分配制
特点 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 利用市场、货币恢复发展
经济,否定了市场和货币 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
的作用
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 积极:取得国内战争胜利 积极: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消极: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不是想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过渡的正确道路
确途径。
局限:没有坚持实施下去,
二、新经济政策(1921-20年代末)
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
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 国内外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 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苏维埃政府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导致“农民反水兵闹”的原因是什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 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 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 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 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 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 极
(2)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 端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 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 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2、材料二表明苏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习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引发经 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解除工业国有化 3. 内容 (3)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
第20课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90年前, “一声炮响”,
开创了一个
新世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材料1: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 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 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 面包。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列宁: 苏维埃俄国被敌人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 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端„„还有富 农的暴动和捷克斯洛伐克俘虏的叛乱„„ 我们在挨饿,煤和煤油的来源被切断了。 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 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 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材料2: 1918年5月,5万多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 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 协约国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 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 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 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 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兵参战,从南方向 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 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革命诗人杰米扬· 别德内依 电影海报《列宁在1918》
思考并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内忧外患,经济严重匮乏 2、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 余粮收集制
(2)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3)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
和愉快,我们不禁要呐喊“苏维埃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政建权,你是干的多么的出色有”利。于稳定政
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理论
治形势,巩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苏维埃政权
PART
02 __________
二、斯大林模式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 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体制。
材料二 1933年苏联工农业
比重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60经%济比例失调15%
25%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材料三高邓度小集平中指的出计社划会经主济义体究制竟没是有怎进么行的有,效可改能革列而宁日的新经济
政策比益较僵好化,,只成是为后以来后的苏斯联大解林体模的式重给要弄原僵因化了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粮食都被抢光了
生产力
富连农年战:争算使国了民吧经济,遭到大严冬重破天的,我用一百生产卢关系布都换不到
一坏瓶。战酒争喝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
经济危机 工务资业产人劳本生量产只:动家直及你 :线战下 前们 我降19算 斗,131年什 了92的0么 一年一半的, 辈。粮食工 子资 牛了都在主失家,长经直义败这毛济接,…战下…到会了这线命19被,上令次21,的失年牛我办由败春于法表斗们天我在现我倒还们一在们企个:就了天图小用遭天过农无到渡国产了义到家阶严共级里重产按国的
高高度度集集中中的的计计划划经经济济没体有制进没行有有效 进的行改有革效日改益革僵化而,日成益为僵苏化联,解体成的 为重以要后原苏因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取消自由贸易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 按劳分配 义务劳动制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 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 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
战 时 共 产新 主经 义济 政政 策策
列 宁
1917.11.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斯
大 林 模
改 革
解体
式
赫
勃
戈
鲁
列
尔
斯
晓
日
巴
大
夫
涅
乔
——《大国崛起》
斯大提林示1时9:2代5迅年:开,速创苏增了俄强一基经种本全济完新实成的力经计济和划恢国经复防济后力体,制量苏—;联—优在斯经大 林模济先式上发面展临重着工何业种。任务?应该如何做?
三、斯大林体制
1. 形成的背景: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2、“斯大林体制”的表现:
斯大林体制(表现或内容)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 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 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使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空前困难。
2、目的
•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 战胜敌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 生产:普遍义务劳动制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1、背景
外: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威胁。 内: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
2、开始时间、标志及内容:
1921年通过《关于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国有化
流通
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取消实物配给制
实物配给制
“战”是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违背经济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8
1940
钢 煤炭
(百万吨)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32年,一 五计划提前九 个月完成,在 四年零三个月 的时间里,苏 联建成1500多
个大企业。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②兵变
①粮食税②部分 私有③自由贸易 ④废除实物配给 制
引发经济和 政治危机
①提高人民 生产积极性 ②经济恢复 ③政治稳定
斯大林模式
①优先发展重工 业②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③ 单一公有制
见教材
练一练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是
斯大林模式
2 含义
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 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 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 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 种社会主义模式。1936年 苏联宪法的制定标志着其 最终确立。
内容
项目
农业政策 农业集体化
内容
工业政策
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 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 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 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 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 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 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 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 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 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 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 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 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 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 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1921年2 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 “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 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对话:列宁与美国资本家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最早在 苏联生产“嘎斯”车的,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大王亨 利〃福特。 在高尔基市,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 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 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
福特汽车
嘎斯汽车
思
新经济政策
考
在什么地方?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军事 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 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市场 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 社会经济。
列宁(新经济政策):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邓小平(改革):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 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 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 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 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 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 全部沦陷。 希特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 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不仅被全线扼止, 而且开始遭遇反攻。 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 为什么会越战越强? ……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 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 的利剑。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 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宁格 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 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 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 是1卢布。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苏联影片中经常出 现这样的画面:在克里 姆林宫的一个大办公室 里面,斯大林伟岸的身 影出现了,他一个人在 办公室里踱步,一会儿 抽着烟斗,一会儿对着 地图停下来思考,然后 发布命令,由秘书记录 下来,变成整个国家的 意志去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功绩: ①推动了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对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和战后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②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2)弊端: ① 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终身制破坏了民主集中 制,法制和民主被长期忽略。 ②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效益低下,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结论: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 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二、新经济政策——短暂的新探索
3. 评价
① 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 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 道路。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 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 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时期非常 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 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 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 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 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二、新经济政策——短暂的新探索
1. 背景(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①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和平建设开始 ② 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广大的农民、 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 烈不满)
实施:1921年3月 俄共(布)十大
二、新经济政策——短暂的新探索 2、内容
(1)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工业国有化;
2、内容
项 目 内
农业集体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轻 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
容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经济体制
3、特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斯大林模式”——辉煌与失误并存
4. 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 弊端。
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 斯、南高加索 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三、“斯大林模式”——辉煌与失误并存
1. 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① 总体远远落后于欧美诸强 ② 被帝国主义包围封锁 ③ 斯大林的个人作用(如个性)
2、内容
(1)农业: 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共产主义”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取军事、行政命 令办法管理社会经济。
4、评价 非常时期(战时)的非常政策(共产主 义),当时是必要的,也是唯一可行的 ①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 ②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