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梅洛-庞蒂表达现象学研究

合集下载

语言与生存梅洛庞蒂的语言和他人问题

语言与生存梅洛庞蒂的语言和他人问题

语言与生存梅洛庞蒂的语言和他人问题梅洛-庞蒂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对于语言和他人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和他人是我们生存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梅洛-庞蒂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与生存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梅洛-庞蒂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媒介。

语言使我们能够与他人交流、表达感受、分享知识。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构建共同的世界,并与他人建立起联系和互动。

正是因为语言的存在,我们才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协商、交流思想,进而实现生存的需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然而,梅洛-庞蒂也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

他认为,语言是经验的产物,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烙印。

每个人的语言背后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这使得语言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个体的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对于同一个词汇或表达方式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这导致了语言交流中的误解和障碍。

在与他人交流时,梅洛-庞蒂强调了共享感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通过感知世界来理解它,而这种感知是与他人共享的。

当我们用语言描述某个物体或事件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共享的感知与他人进行交流。

但是,语言只能提供有限的描述,很难完全传达个体的感知和体验。

正如梅洛-庞蒂所说:“在语言面前,我常常处于一种与事物相离的状态。

”因此,语言虽然连接着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但也同时隐含着一种距离感。

除了语言,他人也是我们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梅洛-庞蒂认为,他人既是我们自我意识的来源,也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媒介。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我们不仅仅是传递和接受信息,更是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和倾听来塑造自我。

他人的存在和观点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和世界。

然而,与他人的相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梅洛-庞蒂认为,我们常常将他人看作客观的、可理解的存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主观性和复杂性。

我们通常通过语言来对他人进行描述和解释,但这种描述往往是片面和有限的。

此外,他人的存在也使我们感受到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断裂和分离。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

这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决定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活动。

人们通过语言才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

(一)、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对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2、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

例如,“灯”这个词,与各种各样的灯相联系,他概括了一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和材料制作的灯的本质属性,即能照明的工具。

如果没有标志一般东西的词,思维就无法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

可见思维的结果是靠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的,离开了词的刺激作用,人脑就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4、语言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客观刺激物。

在思维发展过程中,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

人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

(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

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

语言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日益充实、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并不是说二者可以混为一谈,思维与语言是有区别的。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

而语言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

浅谈语言与思维逻辑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逻辑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逻辑的关系浅谈语言与思维逻辑的关系何南林一、语言与思维萨丕尔指出:还有一种有力的趋势也使形式的繁复不能严格相应于清楚的概念差别。

这就是要构造分类格局,把语言所用的概念全都塞进去的趋势。

一打定了主意,认为一切东西不是好定了的,就是坏定了的,不是黑定了的,就是白定了的,就很难改变态度,承认某些东西可能是又好又坏的(或者说,无所谓的)、又黑又白的(或者说,灰的),也更难认识到好坏、黑白这些范畴可能根本用不上。

语言里的分类在许多方面的不讲理,顽固,正像这样的头脑,它必须有它的完全彼此排斥的鸽子窝,不容许有流荡的鸟儿。

任何概念要想表达出来,都必须服从这种游戏的分类规则,正像在有的统计表里,最坚定的无神论者也被贴上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或犹太教徒的标签,要不就没人理睬他。

我们是认定了英语要把一切动作想成是属于三种标准时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说一个命题昨天是真实的,明天也是真实的,就得假装现在这一刻能够向前向后伸延,以至包括永恒①。

法语里,一个东西永远是阳性的或是阴性的,不管它有没有生命,就像在许多美洲和东亚的语言里,先要把东西归入一定的形状范畴(如环形的、球形的、细长的、圆柱形的、片状的、像砂糖那样一堆的),否则不能计数(如两球土豆、三张地毯),甚至于先要这样,才能说它“是怎样的”或“怎样被对待的”(例如,在阿萨巴斯根语支和雅纳语里,“带”或者“扔”一个石子和“带”“扔”一块木头是两回事,语言上的差别就像做这两样事的时候肌肉经验上的差别)。

这样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

好像从前有过一个时候,这个种族曾经在下意识心理上给经验开了一个草率的清单,现在死守着这不成熟的分类法,不许修改,让继承语言的人背上了一种他们再也不相信、可是又无力推翻的科学。

传统所硬性规定的教条,僵化为形式主义。

语言的范畴变成一个遗留下来的教条系统――无意识的系统。

当作概念看,它们往往只是半真半假的;它们的生命逐渐枯萎,成了为形式而形式。

萨丕尔以英语、法语以及美洲和东亚语言为例,证明先人分类之草率与不成熟,以至于“让继承语言的人背上了一种他们再也不相信、可是又无力推翻的科学”,由此也就证明了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阿布丰王创作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成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分歧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论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资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实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社会的产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生而发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包含感觉、知觉、表象这些条理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方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条理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说话与思维的关系说话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议谁?说话和思维毕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自力,照样互相接洽密不成分?从说话的来源直到如今,思维和说话的关系问题一向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说话学家商量的焦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说话与思维的关系一向被说话学界所存眷,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美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合说话学派别所存眷的一个重点.然而毕竟是说话先于思维,照样思维先于说话;是说话决议思维,照样思维决议说话,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说话与思维的寄义.说话与思维的争辩入手,经由过程对说话功效的反思及说话来源假说的再商量来阐述说话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一.说话与思维概述说话是以语音为物资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构造纪律而组成的符号体系;说话是人类最重要的外交对象,人们应用它来互相外交,交换思惟,达到互相懂得的目标;说话是同思维直接接洽的,它是思维的对象,是思惟的直接实际,是人差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说话是社会的产品,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它跟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成长而成长.“社会之外无所谓说话”.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运动,是人类熟悉实际世界时动头脑的进程,是指人们对客不雅对象进行归纳分解分类,形成概念,并应用概念进行断定.推理的进程和才能,思惟是思维运动的成果.思维规模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含感到.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运动,比方在市肆买衣服,回想曩昔的同窗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概念.断定.推理这些心理层次长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断定以句子为情势,推理涉及一组句子.恰是因为说话和思维寄义的庞杂性和不肯定性,人们不雅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激发了思维和说话关系问题的争辩.二.说话与思维关系的争辩说话学界有关说话与思维关系的争辩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说话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说话,说话决议思维和思维决议说话.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不雅点的扼要归纳分解.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说话先于思维的不雅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经由过程说话的应用才干自动控制思维的主意.他以为不应用说话,人们便无法自发控制思虑功效及其它思维行动.前说话时代人们的思惟受制于心理机能及情形刺激.没有说话,人们不克不及自发地记住曩昔,比较两种感到或指点思虑的偏向.说话使人类自动应用天然付与的思虑才能.他是以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克不及自由安排的想象.思维先于说话不雅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为婴儿能在言语程度上作出精确的推理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具体程度上精确的进行推理.例如:婴儿能按照大小的次序分列三根棍子,如a>b>c,并且能精确推理说假如a大于b,b大于c,那么a就大于c;这是他能在纯粹言语的程度上完成这个推理运动之前就能做到的.因而皮亚杰的出了如许的结论:产生学的研讨标明,智力是先于言语而消失的.皮亚杰的这一不雅点与人类产生学家不雅点类似.人类产生学家研讨发明,人类在学会应用说话以前就能制作对象了,因而提出思维先于说话而消失的不雅点.在实际生涯中,写文章或思虑问题都有一个构想进程,这种现象被以为是一种思维先于说话的现象.此种不雅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美国人类说话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说话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说话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讨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说话决议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小我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议,因为一小我只能依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领域和差别界说来熟悉世界,即说话决议思维.信心和立场等.说话不合的平易近族,其思维方法完全不合,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说话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说话构造有无穷多样性,是以一种说话体系中所编定的领域类别和区分界说为该说话体系所独有,与其他说话体系中所编定的领域类别和区分界说不合,即说话反应思维.信心和立场等.说话不合的平易近族,其思维方法在必定程度上有差别,思维模式跟着说话的不合而不合,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无论是强式照样弱式表述,该理论的焦点就是说话对思维起决议感化.“前说话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说话和思维其实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说话.恰是基于这一种熟悉,在思维和说话的关系问题上,L.Vygotsky做出了思维决议说话的论断.我国粹者秦勤也以为“尽管说话肯定对思维会有必定的影响,但不克不及无穷夸张说话的感化,不克不及说说话决议思维,而主如果思维决议说话.”三.说话与思维共存共进1.说话不克不及先于思维而自力消失.说话是实际的编码体系.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懂得,即“实际—说话·思维—实际”.第一个“实际”是纯客不雅的消失,在说话消失之前已经消失,经由过程现象表示基赋性质和纪律.第二个“实际”是人们经由过程说话对客不雅实际的认知,能从有时性概况中找出必定性纪律.“说话·思维”是接洽两个“实际”的桥梁.它们互相依存,配合实现对实际的编码和认知.说话对第一个“实际”的编码,说话对于第二个“实际”的关系可以简略的说是用码,也即说话是思维的对象.英国说话学家科恩斯托尔给“码”下了个界说:“码”是最重要的形成前提是能反复应用,屈服必定的规矩,灵巧的搭配,能和其他“码”的搭配,来表达不合的意思.动物的叫嚷声没有以上特点,因而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说话.到今朝为止,还没有找到不暗示任何思维内容的说话符号.日常生涯中,因为宁靖凡.太习惯,我们往往感到不到思维的陪同,但我们会发明当我们思虑庞杂问题或进修外语时,我们经常在心坎先用方言或本平易近族配合语把意思惟好,然后在表达出来,所以进修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皮钦语也是这种现象.所以说话不克不及先于思维而自力消失.2.思维不成以先于说话而自力消失.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说话之间血与肉的接洽就不必进行睁开阐述了.抽象思维是在概念.断定.推理这些心理层次长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断定以句子为情势,推理涉及一组句子.同样形象思维也离不开说话.作家主如果用形象思维反应实际,但他不但用说话表达他意识中的形象体系,并且在树立和成长形象体系时,用说话把形象肯定下来,加以定形.经由过程说话的形象性和表示力使形象深化.归纳分解化.典范化,从而用艺术形象沾染人.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等于实际中基层平易近众的分解体,作者经由过程阿Q这一具有共性化的形象,将当时典范情形中的典范人物给塑造出来了.丹青和音乐用颜色.线条.声音等物资材料表示形象,但这种形象缺乏剖析.缺乏同其他形象的贯穿连接,因而缺乏归纳分解性,很难形成逻辑周密的形象体系.这些物资材料要转化为说话,才干表示清楚的思惟.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朵夫》中所描写的,“而音乐,固然人家以为是广泛的说话,毕竟不是广泛的.应该拿文字来做一张弓,才干把声音射到大众的心里去.”所以丹青.音乐等等,仅仅是思维的帮助对象,画家和音乐家不成能单独用颜色.线条或声音进行思维.3.内部说话和外部说话.思维依附于说话,其实不是指思维必定要和外部的.相符语律例范的说话联合在一路才干进行.事实上,只要不是在表达进程中,思维就其实不须要应用严厉规范的外部原因呢情势,而经常应用内部说话.科学试验早已论证:沉思默想也必须凭借存储在脑中的词语和句子,应用内部说话进行运动.至于人在措辞之前,必须预先料到所说的内容,也标明思维不成以分开说话而消失.内部说话是不持续的.不完全的.思维中很多规矩和关系被当做是不言自明的,所应用的说话较少为严厉的语律例则所限制.外部说话是实际外交中所应用的说话,它必须让人听明白,措辞人必须应用说话中最明白的方法把它表达出来.内部说话的思维运动转移到外部说话的思维表达时,往往不克不及直接对等的交换,而须要进行一番充实.完美,并用及格语法将其组织起来.一旦没有做好这种说话的转化和加工工作,就会产生“词不达意”“语塞”等情形.这些现象不是解释思维可以离开说话而消失,而只是内部说话和外部说话的连接不当.婴儿的思维和说话才能成长进程中,较早地能听懂成年人的话,并控制其寄义,进行一些简略的思维运动,这时他们应用的是内部说话.但儿童要转晚些才干精确地用外部说话说出本身的意思.由此看来,皮亚杰所说的婴儿智力程度先于说话程度其实不精确,只不过是应用内部说话的才能先于应用外部说话的才能.人们在写文章或思虑问题,都有一个构想进程,这一进程也就是应用内部说话进行思维的进程.4.从人类的心理机制上讲,说话和思维是互相接洽的现代科学提出了脑功效定位说,经由过程对裂脑人的研讨,发明人的大脑阁下两半球各自就有自力的功效.对于大多半人来说,说话才能和说.写.读.逻辑运算等抽象才能重要消失于左半球的神经收集连接之中;而空间图形的辨认.音乐才干.情感表达等形象思维才能则重要消失于右半脑球的神经收集中.抽象思维和说话才能同属于一个大脑半球.聋哑人和掉语症人,在损掉说话才能后,仍有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大大的受到限制,他们只能掌控和懂得那些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对于那些抽像的无形的理念事物他们懂得起来相当艰苦.这足以证实:说话和思维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说话和思维的关系不是谁决议谁,而是互相依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他们不消失谁先谁后,而是同时共存的.人的思维的表示离不开说话,说话的组织离不开思维.说话和思维的关系可以用洪堡特的如许一句话总结:“说话是思惟赖以成形的器官,智能运动全然是精力的,它是深入的内涵,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流逝曩昔而不留下任何陈迹,它经由过程声音而在言语中外在化了,变成一种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器械.是以,思维和说话是一个不成朋分的整体.综上所述,说话的成长是一种社会意理现象,它遵守着必定的成长阶段和纪律.思维是心理运动,也是一种心理进程,它的成长同样遵守着必定的成长阶段和纪律.说话的成长促进思维的成长,思维的成长同样对说话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George Yule在探听说话来源时所称:人类祖先由竖立行走开端而转变其前肢的感化;声道构造产生的变更以及牙.唇.舌.喉消失的心理进化使得人类逐渐获取了发声的才能;人脑单侧化,左脑负责对象及说话的应用.在应用说话的进程中,人类须要错误合作,经由漫长的进化便消失了人类外交;人类由此开端应用说话传授常识和技巧.Yule的上述不雅点同样可以证实说话与思维有着密不成分的关系,说话是思维的表达情势,思维是说话的内容.二者配合消失,互相感化.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也互相制约.。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

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

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至今有两个针锋相对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语言表达思想,语言是思想输出的途径,就好比电脑屏幕和打印机输出电脑软件的运算结果一样;另一种意见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离开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如离开了程序代码,电脑软件就不存在一样。

我的意见是,语言参与了人的思维过程,但并不是一种全程的参与。

离开语言的思维是存在的,但离开语言将不可能形成复杂的思想。

一、对“思想”、“语言”的定义思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思想包括人所思考的一切成果,包括音乐、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片段想法。

例如,有个人特立独行,做事我行我素,旁人会说:这个人很有思想。

这里的“有思想”不过是指他有自己的想法而已,不表示这个人的想法有多么高明。

狭义的思想则仅指广义思想中那些条理化了的、系统化的思想,而且特指哲学、伦理等人文方面的思想。

例如,贝多芬殚精竭虑创作出很多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是伟大的智力成果,但我们不把贝多芬称为思想家,只有休谟、康德这样的哲学家才被称为思想家。

在我这里,所谓的“思想”取其广义,泛指所有的经过思维操作而形成的智力“成果”(这里的“成果”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我要去除“成果”这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因实在找不到适用的词语了,只好用带引号的“成果”二字来说明,由此亦可见言不尽意、言不及义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很贴切地表达自己有时候非常困难),包括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智力“成果”。

语言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语言包括所有能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包括口语、文字、手语、行为语言、工程师所使用的设计图、数学家所使用的数字和算符、音乐家使用的乐谱等。

狭义的语言仅指人类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和文字。

在我这里,所谓的“语言”亦取其广义。

二、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将现实事物抽象而为印象(或意象),并将印象作为思维操作的对象。

每见到一个具体的事物,我们都会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个具体事物的印象,这个印象并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完全的摹写,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抽象。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永林, 2004:14-17)。

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

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摘要: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亦或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从历史上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中,从人脑的生理机制上等方面,论证语言和思维之间并不存在谁决定谁,孰先孰后的问题,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并且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思维不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的观点。

关键字:思维,语言,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1】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众家之说。

(一)、独立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提出和论证思维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这一观点。

语言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人类的思维能力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且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间题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决定着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长欺以来,学术界不断地对这个论题进行探讨。

如今学术界一般有几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各自独立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即离开了语言人们无法理性思维。

还有一种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但不是同一的。

这几种观点都各有其正确性。

想要弄清这几种观点,首先要了解语言与思维的本质与发展。

关键词:语言思维就语言的生成、习得和发展而言,从19世纪到现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就语言的本质而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语言与思维没有根本区别,二者都可归结于言语习惯;言语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外显方式,称为外显习惯;思维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内隐方式,称为内隐习惯。

另一位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从操作条件作用的立场出发,对华生的言语和思维观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言语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它与其他行为一样都受制于环境,并通过言语间接地作用于环境,最终由环境来表现出行为的结果。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他著名的“语言获取装置”他认为人的大脑里先天就有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和“语言获取装置”,这个“装置”的“开关”在后天的环境作用下被“启动”后,大脑中的“普遍语法”就朝着特定环境所需的“特定语法”规则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种族或民族的儿童能够获取母语的原因所在。

而什么是思维? 其本质是什么? 所谓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借助言语(或肢体语言,如手势语)、表象或行为对客观的感知、联想所形成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

这里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及其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反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对通过各种感观器所获取的大量信息(符号的或非符号的)进行解码与整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加工与组织工作,在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利用已有的经验、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把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其外部形式加以联系,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果。

唐清涛:往返于直观与意义之间---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研究

唐清涛:往返于直观与意义之间---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研究

唐清涛:往返于直观与意义之间---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研究作者:生命太极拳【内容提要】语言何以能够表达意义、指称事物和事态是一个不断得到讨论的问题。

意识的和先验的哲学将直观事物和意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能够说明词语意义指称事物、事态的可能性,但不能很好地说明究竟何以平列的两个序列能够现实性地发生对应关系。

不同于意识的和先验的立场,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从知觉经验出发,说明语言之所以能表达意义,是由于言语是身体姿势这一原初表达形式的变形,词语意义对事物、事态的指称并非一种静态的两种先验秩序的对应,而原初地是一种非表象的自发行为,语言的观念性意义奠基于其知觉性意义之上,能够返回去指称生活世界的事物、事态。

在语言的表达和指称问题上,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可以克服意识的、先验的哲学立场遭遇到的表象主义困境,启发人们回到一种以原初性生活为基础的整体观。

【关键词】语言/表达/意义/指称language/expression/meaning/reference在做思考活动时,诚如胡塞尔所言,我们一般只生活在含义的意向中,“仅仅生活在语词意义、语词意指的进行中”①,而根本不注意含义的表达形式。

但是,一旦我们开始意识到不能很好地表达某个念头和思想,表达的形式如词语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果想对此做认真的理论性思考,有意识地从一般而言的词语的意义回溯到其表达形式,那么一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作为纯粹的只是一般的“实体”的表达形式是如何可以突然间有了“活的”灵魂,获得生机,而可以去意指意义的?换言之,语言表达意义、指称事物的能力是以什么为基础的?虽然对这一问题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有众多哲学家在回答方式上却是一致的,他们都采纳了一种意识的、先验的模式,试图用一些先验的要素和结构来解释不同领域间所具有的一一对应关系。

本文将简要评析这些关于表达问题的观点,并阐述梅洛-庞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彰显其语言现象学的理论意义。

梅洛—庞蒂触觉观的现象学研究

梅洛—庞蒂触觉观的现象学研究

梅洛—庞蒂触觉观的现象学研究梅洛—庞蒂触觉观的现象学研究梅洛—庞蒂触觉观的现象学研究旨在探究人类触觉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这一观点提出了触觉是我们与世界直接接触和理解的主要方式,并且在人类对于外界的认识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触觉,我们可以感受到物体的形状、质地、温度等各种属性,进而对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梅洛—庞蒂触觉观的核心观点以及它在现象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梅洛—庞蒂认为触觉是人类最直接的感官,通过触觉,我们可以与外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触觉是一种身体直接经验的方式,我们通过触摸物体来感知它们的存在和属性。

与其他感官相比,触觉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直接的感知方式。

触觉的直接性体现在它与我们的身体紧密相连。

梅洛—庞蒂认为,我们的身体与世界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身体通过感知,将自己与外界进行无缝连接。

触觉作为感知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直接体验到外界的物质实体,感受到它们的质地、温度、形状等属性。

在触觉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同时还能够通过身体的主动性来与之互动。

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来改变物体的位置、形状、质地等,进而对其进行理解和认识。

梅洛—庞蒂还强调了触觉对于认知的重要性。

触觉不仅仅是一种感知经验,更是一种认识手段。

通过触觉,我们能够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而对其进行理解和认知。

触觉的具体感知内容与我们对于事物的概念密切相关。

例如,在我们触摸到球体时,我们能够感知到它的光滑和圆润,这与我们对于球体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触觉与我们的意识密切相关,它能够唤起我们对于事物的记忆和情感,从而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

梅洛—庞蒂还认为触觉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

通过触觉,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触摸的接触,从而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例如,母亲通过触摸婴儿的脸颊来表达关爱和亲密。

触觉能够产生密切的身体感受,通过触碰,我们能够共享和传递情感。

因此,触觉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doc

试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doc

试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doc试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它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作为一套符号系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有争议。

思维,是人的动脑去想的活动,它与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想的)结果,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但思维和思想即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语言,所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至少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多种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

要搞清楚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必须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从起源和发生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出现的还是有先有后,甚至各有各的产生过程?关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什么多少关系,甚至语言出现后还干扰了纯正的思维。

持这种观点的,有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贝克莱,德国哲学家杜林,前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等人,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更多的时候是人的思维活动不但需要而且离不开语言的情况。

第二种意见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么甚至应该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思维。

持这种观点的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法国哲学家迪卡尔德国哲学家赫德尔,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毕生等。

这种观点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只是论证和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相互联系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了是否存非语言的或者先于语言的思维活动。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思维是先于语言发生的,虽然语言出现后成了思维的主要工具,但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出现语言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的关于思维可以独立于语言,知识起源于感觉的学说,坚持认为心灵本是一块白板,无论是语言初创时还是现在,都是先有观念然后才有名称。

三种语言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三种语言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三种语言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长期以来极为关注的问题。

总地来看,目前,围绕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主要发展出三大语言观:交际观、认知观和温和的认知观。

目前,提出温和的认知观的典型代表是Carruthers,我们也可以将他的理论称为认知语言观的模块说,他的观点为解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注入了新的力量。

二、交际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交际观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大于语言。

Pinker在其1994年发表的The Language Instinct一书中曾说过,思想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他在书中提出了关于心语的设想―人们不是用语言来思维的,我们的思想是寄宿在大脑的某个无声的媒介―Mentalese之上,只有在我们需要跟别人沟通时,才以语言的形式出现。

心语独立于自然语言,甚至不受自然语言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自然语言有很多缺陷,而我们的思想却可以正常运行的原因。

Pinker颇为得意的证据,是不会说话的婴孩和没有语言的动物类,如猴子,都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

三、认知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认知观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思维不可能离开语言。

Wittgenstein在Thinking一文中表达了语言与思维同一的思想。

思维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就是语言使用。

想象正常情况下,当我们边说边想,我们一般不会说思维比语言来得更迅速,而是思维和语言表达同时进行。

那闪电式思想又如何呢?闪电式思想与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数学公式与按照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得数之间的关系一样。

Bickerton在1995年发表的Language and Human Behavior一书中提到,假设思维用意象,而不用语言,那让我们来想象一只猫蹲在草席上,但是我们真能做到吗?这是一只怎样的猫,是胖是瘦,胡须是长是短?不,它“仅仅是一只猫”。

但自然界里没有“这样一只猫”。

因此,那种“我们先有自然界的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来表达”的说法是错误的,恰恰是语言勾画了自然界的图像供我们来思维和交流。

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

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

唐清涛: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梅洛-庞蒂表达现象学研究唐清涛: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梅洛-庞蒂表达现象学研究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一、纯粹思维思维在没有任何表音或表意符号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吗?如果不作细致深入的考察,人们似乎都可以同意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思想和它的表达是可以分开来加以描述的,思维在没有任何东西支撑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进行。

这一点不会让人觉得奇怪,因为这恰好是传统哲学中的主流观点。

这一观点首先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意义或者说思想与其表达形式有绝对的或者相对的独立性,这与它们的根本性质分不开。

哲学家们在对思想或者说观念的根本性质的说明上各有千秋,但大多持有意义观念论的立场。

对于观念,理性派哲学家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来说明它与现实客观事物相比而有的独立性、超越性,如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笛卡尔意义上的天赋观念,或是胡塞尔意义上作为先验主体意向性行为产物的先天观念,它们无不具有超凡脱俗的品位,保持自己的理想性而与我们现实世界的世俗性相对应;而经验主义哲学家试图从我们的感官经验出发来描述观念的产生,并由此将观念的根本性质涂上世俗性的色彩,将其牢牢地束缚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之上,只承认它们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但是,这些不同的解释一旦涉及观念的表达,涉及观念如何从理智的内在世界外显于一个公共的世界,涉及观念的传递和交流,哲学家们就表现出罕见的一致:语言是观念或思想得以显现的工具,对于观念来说,它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外衣,这样的外衣如果得到大家的进一步集体确认,那么更换一件新的也是可能的,根本不会影响被衣服包裹的作为躯体的观念自身。

这种认为意义就是观念,有其自己的独立或相对独立性,与其表达形式可以分离的立场,就是典型的意义观念论的立场。

另一方面,考虑到观念的独立性可以相比于客观事物的独立性,观念似乎也类似于一个独立的事物那样存在,所以如果我们用语言去命名并指称它,如同我们命名一个物体并指称它一样,这时表达它的语言的意义就可以用指称论来加以刻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洪堡特说:“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

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

每种语言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

”他还说过:“语言本身便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实存,这一实存虽然始终只能在每一次具体的思维行为中得到实现,但整体上并不依赖于思维。

这里提出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即语言有异于、独立于心灵和语言隶属于、依赖于心灵,实际上可以统一起来,说明语言的本质特性”。

他并没有明确指出语言决定思维,只是说语言参与了观念的构成。

现代的新洪堡特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原有观点。

其中欧洲当代语言学家Leo Weisgerber一派认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隔着一层中间世界,那就是语言。

语言不通,预言世界图像也不同。

另一支新洪堡特派是以美国著名民族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为代表的。

萨丕尔曾说过:“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该名族人的语言习惯上的。

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成员所生活的世界是多种多样的许多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准的同一世界。

”但是自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术语被提出,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观点就收到学术界的广泛议论和批判。

学术界对其的批判主要在于沃尔夫提出的证据只是一些例句和词汇,不能就此证明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

其实是J.Carroll抓住了沃尔夫的思想,把“语言思维观”总结成“语言相对论”,沃尔夫本人并不赞成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乔姆斯基生成学派的普遍语法发展壮大,得到学术界认同。

生成学派认为不同的语言蕴含着普遍的语法,人能都习得语言是因为语言习得机制的存在。

这也无疑是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冲击,否认并且批判语言对思维决定性影响。

在此学术背景下,新沃尔夫主义逐渐形成。

首先研究者们认为“语言影响思维”的温和假设是成立的,人们现在需要探讨的是语言在哪些认知范畴、哪些思维过程、哪些活动、在何种程度上对思维发生影响。

该时期的研究的领域从颜色等简单领域扩展到其他的认知范畴,如时间、空间、物体的形状和计量、性别、情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 维 与 言 语 的关 系及 二 者 的 同一 性 问题
— —
梅洛 一庞蒂表 达现 象学研 究
唐 清 涛
( 门大学 哲 学系 ,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 0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思维与 言语 及其 同一性 问题一直是个 争论 不休 的问题 。 塞尔认 为 有脱离 任何表 达 胡
形式 的纯 粹思维 , 里达对此持批 判的态度 , 根斯 坦则坚持认 为没有 脱离 言语 的思 维和思想 。 德 维特
西方哲 学 中 , 有 意义 的方 式论 、 证 实论 、 还 可 成真 条件论 、 为 主义 理论 、 用论 , 些 意义理 论虽 然 行 使 这
在对意义性质的理解上不一样 , 但是在削弱传统的指称论和观念论对意义理论 的统治上却是一致 的 。 毋庸 置疑 的是 , 古 至今 , 有 观念论 最深 入人 心 , 哲学 家 和大 众所 看 重 。 但 从 唯 被
2 1 年第 5期 01 ( 总第 27期 ) 0
厦门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J U N FX A N U I E ST A t S c l cec s O R ALO I ME N V R IY( r s& o i in e) aS
N . 0 1 0 52 1 G nrl eil o2 7 eea S r .0 aN
物相比而有 的独立性 、 超越性 , 如柏拉 图意义上的理念 , 笛卡尔意义上的天赋观念 , 或是胡塞尔意义 上作为先验主体意向性行为产物的先天观念 , 它们无不具有超凡脱俗的品位 , 保持 自己的理想性而 与我们现实世界的世俗性相对应 ; 而经验主义哲学家试 图从我们 的感官经验 出发来描述观念的产 生 , 由此将观念的根本性质涂上世俗性的色彩 , 并 将其牢牢地束缚在我们 自己的经验之上 , 只承认 它 们有 自己相对 的独立 性 。 是 , 些 不 同 的解 释一 旦 涉及 观 念 的 表 达 , 及 观 念 如 何从 理 智 的 内 但 这 涉 在世界外显于一个公共 的世界 , 涉及观念的传递和交流 , 哲学家们就表现出罕见 的一致 : 语言是观
虽 如 此 , 观 念本 身 的看 重往 往不 得不 面对 这样 的状 况 : 对 观念 总是 与 其 表 达 形 式 纠缠 在 一起 ,
作为主要表达形式 的语音和文字在表达和传递我们的思想时有可能是不准确 的、 不完全的, 有可能
不能表 达 我们 真实 的想 法 。 摆脱 这样 的焦 虑 , 观念 的独 立 性不 受 “ 为 使 污染 ” 人 们 期 盼着 能够 有 一 , 种不需 要 表达形 式 的纯粹 思维 , 可 以直接 指 向思维 着 的 内容 — — 意 义或 者 说思 想 。 它 胡 塞 尔对 意义 的现象 学考 察 , 看起 来 为这 一期 盼的实 现提 供 了某 种可 能性 。 思 维与表 达 的关 在 系上 , 胡塞 尔 的观 点与 传统 上 大 多数人 的并 没有 根本 上 的 区别 。 般 认 为 , 一 言语 行 为 内在 地包 含 两
收稿 日期 :0 1—0 21 7—0 5
作者 简介 : 清涛 , , 唐 男 陕西西 乡人 , 厦门大学哲学 系助理教授 , 哲学博士。

1 1・ 2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1 正 01
念 或思 想得 以显 现 的工 具 , 于观念 来 说 , 对 它是一 件可 有 可无 的外 衣 , 这样 的外 衣 如 果 得 到大 家 的 进 一步 集体 确认 , 么更 换 一件 新 的也 是 可 能 的 , 本 不会 影 响被 衣 服 包 裹 的作 为躯 体 的观 念 自 那 根 身 。 种认 为意 义就 是 观念 , 其 自己的独立 或相 对独 立性 , 这 有 与其 表 达形 式 可 以分离 的立场 , 就是 典
中图分类号 : 82 5 B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4 8—0 6 (0 10 03 4 0 2 1 )5—0 2 1 1—0 7


纯粹 思 维
思维在没有任何表音或表意符号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吗? 如果不作细致深入 的考察 , 人们似
乎都 可 以同意 这样 的观点 , 即认 为思 想 和它 的表达 是可 以分 开来 加 以描 述 的 , 思维 在 没有任何 东 西 支撑 的情 况下 同样 可 以进 行 。 这一 点 不会 让人 觉得 奇怪 , 因为这 恰好 是 传统 哲 学 中的 主流观 点 。 这 一 观点 首先 是基 于 这样 的看 法 : 义或 者说 思想 与其 表达 形 式有 绝对 的或者 相对 的独 立性 , 意 这 与它 们 的根 本性 质分 不 开 。 哲学 家们 在对 思 想或 者说 观念 的根 本 性质 的说 明上各 有 千秋 , 大 多 但 持 有 意义 观念 论 的立场 。 于 观念 , 性派 哲 学家从 理 性 、 维 的 角度 出发 来 说 明它 与 现实 客 观事 对 理 思
这些探讨 主要集 中于思 维与言语表达这 个层 面 , 法推 进对思 维与 言语关 系 的说 明 , 无法在 它 无 也 们是否具有 同一性 的问题上 获得共识 。 梅洛 一庞蒂表达现象学 主张言语表达奠基 于原初 的身体 表 达 —— 身体姿势 , 而语 言则 是言语 的历史沉淀 。 这些观点对研究 思维 与言语 的关系及 其 同一性 问 题具有推 动作用 , 们蕴含着这样 的观点 : 它 思维是一种 特殊形态的表达 — — 言语 表达 。 同时也对研 究聋 哑人 的思维 , 明动物有无 思维 以及思维和思想 的性质具有建 设性和启发性 的意义 。 说 关键 词 : 维 ; 思 言语 ; 梅洛 一庞蒂 ; 身体 姿势
型 的意 义观 念论 的立场 。 一方 面 , 虑到 观念 的独立 性 可 以相 比于 客 观 事 物 的 独立 性 , 另 考 观念 似 乎
也类似于一个独立的事物那样存在 , 以如果我们用语言去命名并指称它 , 所 如同我们命名一个物体
并 指称 它一 样 , 时表 达它 的语 言 的意 义就 可 以用指称 论 来 加 以 刻 画 。 了这 两 种 意义 观 , 现 代 这 除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