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金复调理论看《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的开题报告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的开题报告《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它不仅在内容上拥有许多后现代主义元素,而且在结构和风格上也包含了许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所拥有的几个后现代主义元特征,包括多重叙述、历史虚构、异质化和反叙事。
首先,多重叙述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最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之一。
该小说包含了三个明显的叙述者和多个视角,如主角者萨拉和查尔斯、匿名的叙述者以及穿插其中的序幕和注释,这些叙述者经常把自己关于故事的看法和偏见传达给读者。
同时,对于同一段时间的情节有不同叙述的可能性,让小说中所有故事元素不同程度地遭受着主观性的诠释,从而使读者无法轻易地得出真相。
其次,历史虚构是小说中另一个显著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全书中涉及到的许多历史事件,如一战前后的欧洲政治格局、阿尔卑斯山防线和战争的残酷,都是虚构的或者被重新解读的。
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构和重构,使得历史成了记忆和文学的材料,这也暗示了作者在揭示人类认知能力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意图。
第三,异质化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小说中相似的情节被反复出现,但往往由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描述,使得情节变得多样化和多样性。
从萨拉和查尔斯的骑行旅行中,再到小说最后的重逢,都呈现出了诸多反复,这些反复中涌现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催生了小说复杂的本质。
最后,反叙事也是小说中一个显著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小说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思维逻辑,非常强调非线性和非逻辑进程。
小说在篇幅较短的情况下,逆着时间顺序展现出了故事的核心,这样让读者能够体验到更具变化的感性思维,同时,读后感却是带着悲伤和兴奋的。
小说的破碎和无序的叙事方式,更鲜明地表达了现代人对现实的困惑和无助的感受。
综上所述,《法国中尉的女人》创造性地运用多元而混杂的叙事技巧,使小说更鲜明地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通过这些技巧,作者成功地诉说了小说所表现出的现实乃至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和隐藏的真相。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对话疗愈”
33纸 贵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文学中“对话”的重要意义。
“对话”离不开人的精神、情感。
在作者、角色、读者的“对话”互动中,动态的情感交流逐渐产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疗愈效果。
本文从小说的不同对话关系入手,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对话疗愈”,其主要体现在消解隔阂、疏导情感、完满愿望三方面。
巴赫金提出“对话交际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强调了“对话”的重要作用。
对话文体是小说叙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塑造角色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交流的最直接途径,能够让个人或社会始终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
一、作者、读者对话——消解隔阂文学叙事中,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消除了与他人交谈时的心灵隔阂,在角色经历的带入中得到情感的体验。
文学叙事的心理疗愈作用源于对人物内心的探索挖掘,对于社会固有观念的反叛,对于伦理良知的共情,对于人的无限潜力的认可。
这是一种借由文本的“自我的对话”。
(一)叙事背景的“独白”《法国中尉的女人》写道:“波尔坦尼太太的豪宅是摄政时期(1811-1820)兴建的。
”作者对故事历史背景的解说,将小说中的时间线和作者所在的时间节点进行了融合,使读者得以在不同的时间线索之间穿梭。
作者以社会历史为基础预设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意识地“为读者讲述故事”,建立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为读者深刻理解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提供了条件。
(二)“作者”角色的参与作者有意识地设置了“作者”这一角色,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为读者讲述了生活在19世纪莱姆镇的主人公的生活。
文本写道:“我夸张了吗?也许是,但是我的话是经得起检验的。
”作者以一种置身其中的“作者”角色的角度对小说情节加评说。
观点一致时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宣泄,观点不一致时则引发读者和作者的“争吵”,使读者可以跳出文本进行反思,疏导自身的精神郁结。
(三)作者与读者的直接对话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采用一种有待思考的批判视角与读者进行直接的“对话”,邀读者一起完成整个故事情节。
分析英国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分析英国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法国中尉的女人》英国朱尼珀影片公司1981年出品根据约翰·福尔斯同名小说改编编剧:海洛德·品特导演:卡莱尔·赖兹摄影:弗雷迪·弗朗西斯主要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杰里米·艾恩斯获奖情况:本片获1981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女演员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女演员全球奖。
[导演简介]导演卡莱尔·赖兹是60年代的英国自由电影的创始人代表作〈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
他在英国电影界是公认的最善于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人,也最善于用电影语言完美准确地抓住小说的精髓,表现作者的意图。
同时他还是一名电影技术专家,曾编写了《电影剪辑技巧》一书。
该书概括地总结了新浪潮派电影和60年代个性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80年代本片拍摄之际正值英国“文化反思电影”崛起之时,英国电影也和西方其他国家的电影一样,在六七十年代经受了反传统浪潮的猛烈冲击,这段时期的电影作品彻底否定传统、反对现有的秩序。
进人80年代以来,后西方电影明显出现了一股回归的浪潮,回归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对旧传统的反思。
英国“文化反思电影”就是这组“回归”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文化反思”指的是用现代的观点对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习俗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80年代的电影导演从这种反差和对比中寻找创作视角,本片是改编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第五部小说,于1969年出版,该书问世后立即畅销全球,第一版就销售了400万册,后被翻译成8种文字,许多导演都想将此书改编成电影,但由于有一难题无法解决,未能如愿。
所谓的难题指的是小说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不断用现代人的哲学观点来进行解说,如何用电影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意图非常困难,所以12年来,若干导演和作家都未能把这本小说改编成一个可行的剧本。
直到赖兹于1979年邀请到了剧作家品特,俩人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讨论和斟酌,终于决定用片中片的方法来进行读解,用一段现代的爱情故事来代替小说中的解说词。
论_法国中尉的女人_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模式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模式杜丽丽(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250000;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00)提要:以后现代语境下对维多利亚时期历史的想象和重构为切入点,探讨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所采用的“元历史罗曼司”叙事模式。
认为这一叙事模式创造性地糅合了通俗小说中的罗曼司叙事因素与现代小说中的元小说“自我指涉”技巧,对现实主义再现式的叙事手法以及建构于其上的传统历史叙事观念构成了双重的质疑与颠覆。
进而深入剖析该叙事模式背后蕴含的新的历史观念以及福尔斯在维多利亚与后现代两大时空之间建构“对话性历史”的努力。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历史罗曼司叙事;对话性历史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3-0082-04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的《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969,以下简称为《法》)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批评界和普通读者的关注,是一部融现代小说的“实验性”与通俗小说的“可读性”于一体,可在不同层面“雅俗共赏”的后现代主义经典作品之一。
然而目前学界对《法》的研究明显偏重于前者:或强调小说所彰显的叙事技巧方面的革新,或探讨作品中所涉及的后现代境遇下人的存在与自由的主题;总体来说对作品的“通俗性”一面较少涉及①。
笔者认为,“通俗性”,尤其是罗曼司叙事因素是福尔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其将《法》归为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意义上的“历史元小说”(historiographic metafiction),不如说它开启了———或者说更属于———被后来学者命名为“元历史罗曼司”(Metahistorical Romance)的叙事模式。
“元历史罗曼司”是一种“糅合了历史元小说的技巧和罗曼司因素的杂交性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它“在历史事实之中穿插想象、时代错乱、元小说性以及其他虚构技巧”[1],对历史叙事中的真实和虚构问题进行自觉反思,并探究“在历史中哪些部分经常被罗曼司化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政治”[1]xiv。
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复调”——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为例
兰州大掌掌报(社会科掌版)第41卷第5:期/2013年9月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01.41No.5/September,2013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复调"——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为例杜丽丽(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一-J.州730000)内容摘要: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分别从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对话性艺术语言以及双声语的话语形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认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又不同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
进而探讨复调小说理论在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遭遇”中,进一步拓宽其理论边界的可能。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结构的复调;《法国中尉的女人》;《水之乡》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13)05一0129—07“复调”(polyphony)是音乐学的概念,指“同时说主体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对话式的艺术语言,区别展开两个或若干个声部(旋律),它们尽管完全合于传统小说中的独自性艺术语言;第三个层次是叙在一起,但仍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1】70。
巴赫金(M.述学的层次,与前两个层次相对应,在叙事声音上,M.Bakhtin)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巴赫金将双声语(double-voiced discourse)视为复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ProblemsofDos-小说的基本话语形式②。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虽是针toye vs ky’S Art”,1929)一文中,首次用复调来描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而提出的,根据他后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并来的论断,复调的语言和风格还是较具典范性和普在1963年更名再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遍性的。
本文借鉴其复调理论分析英国当代最重要(Problems ol Dos toe vs ky0Poetics)中进一步发展了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postmodernist metafic—复调理论。
新时代作者的权威——评《法国中尉的女人》
新时代作者的权威——评《法国中尉的女人》2006年l1月NOV.2o06天津外国语学院jOll_r~ofTia~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第l3卷第6期V.1.13No.6新时代作者的权威——评《法国中尉的女人》游南醇(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自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一文中提出了"作者之死"的宣言后,作者在读者对后现代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不再被视为权威.但诸如福尔斯这样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权威性.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书中,福尔斯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参与,干预读者阅读的过程,通过采用自觉或自反的叙述方式,以多重身份的创作主体在文本中出现,在写作过程中贯彻有限自由的原则,以期塑造作者新时代的权威.关键词:作者权威;后现代主义;叙述方式;创作主体;有限自由原则Abstract:Eversincetheauthorwasasserted"dead''inBarthes'SDeathoftheAuthor.theautho r'Sauthorityhasbeenremovedinthereadingofpostmoderntexts.Nevertheless,postmodernwri terslikeFowlesdonotwanttheirauthoritytobeneglectedbythereader.InhisPFrenchLieutenant'S WomanFowlesparticipatesinandinterfereswiththereader'Sreadingprocessbyemployingv arious techniquesincludingnarrativeself—consciousnessornarrativeself—reflexivity,multi—rolewritingsubjectandrestricted—freedompolicy,SOastoreestablishtheauthor'Sauthorityinthenewage.Keywords:author'Sauthority;postmodernism;narrativepattern;writingsubject;restricted —freedompolicy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2006)06—0071—05一,引盲1968年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一文中提出了"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权威性.巴尔特认为,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并非"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在作者动笔的那一刻,作者是不存在的,文本写作并非作者思想情感的记录.那么,文本是什么?对巴尔特(Bar—thes,168)而言,文本是"一连串来自无数文化中心的引文",所以,"文本在今后的创造和阅读过程中,作者在它的所有层面都是缺席的."根据巴尔特的观点,作者在他写作的时候已经死收稿日期:20060519作者简介:游南醇(1974一),女,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了,文本只不过是各式各样引文的大杂烩,所以在阅读的层面上也不会有作者的影子出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否定了把解读作者的潜在意图当成是文本意义的批评方式,而是把读者当成各种意义的聚焦之处,巴尔特从而以作者死亡为代价来换取读者的诞生.但是,作为作者,他是否情愿被完全忽略?还有读者,是否能完全摆脱作者权威的控制,完全不受作者的影响,进行自由的阅读?阅读一些后现代小说后可以发现,事实并非那么简单.不少后现代派的小说家虽然知道自己已被宣告"死亡",仍然坚持71天津外国语学院2006年第6期自己的存在.他们通过变换自身的角色,从幕后走到台前,在文本中显现自我,从而构建自己新的权威.作者活在文本中,正如帕琴(Patch.en,1941)在《艾尔比奥月光报》所写:"我想你会认同我活在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翻回二十,三十,一百页——我回到那儿.那就是为什么我讨厌这个故事……"作者以"我"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向读者申明自己的存在.这种特点在很多后现代小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和《冠军的早餐》,库弗的《电影院的幽灵》,巴斯的《客迈拉》,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以下简称《法》)等.下文将以《法》为例,探讨福尔斯是如何通过一些特定的写作方式在其作品中建立起一种新时代作者的权威性.二,塑造新时代作者的权威在《法》一书中,作者通过采用自觉(self—consciousness)或自反(self—reflexivity)的叙述方式,创造多重身份的创作主体,并在写作中贯彻有限自由的原则,从而突出作者的权威性. (一)采用自觉或自反的叙述方式理论家所说的自觉或自反的叙事指的是叙述者探讨或反复思考他们正在讲故事这样的一个事实,拿不定主意该如何讲述,或者甚至吹嘘他们能够决定故事将如何结局的一种叙事(Culler,1987:197).福尔斯在《法》中一方面在讲述一个发生在19世纪中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另一方面却把注意力返回到叙事行为的本身,对其进行反思和探讨,从而突出了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的自由和权威.例如在第12章的结尾,作者对他的幕后角色不耐烦了,他写道:"我不写她(萨拉)站在窗台上摇摇晃晃,也不写她向前摇摆了一下跟着哭泣着往后面瘫倒在房间的旧地毯上."(第100页)作者对角色的控制,对叙事过程的操纵在这里已经可见一斑. 在第13章,作者开始肆无忌惮跳到台前,对读者发表他对小说创作和小说家的一番见解,福尔斯写道:我不知道.我正在讲的这个故事全是想象的.我所创造的这些人物在我的脑子之外从未存在过.如果我到现在还装成作解我笔下人物的心思和最深处的思想,那只是因为我正在按照我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人们普遍接受的传统手法(包括一些词汇和"语气")进行写作:小说家的地位仅次于上帝.他并非知道一切,但他试图装作无所不知.我生活在罗伯-格里耶和罗兰?巴尔特的时代,如果说这是一部小说,那它绝不可能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第101页)深谙生活在"作者"已经被巴尔特"谋杀"的福尔斯,一方面对传统上被视为全知全能的作者的权威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却又通过对叙事过程的干预而活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对福尔斯这种叙事的干预,柯里(2003:75)评论说: "在维多利亚式的干预中,只是作为一种叙事的坦诚以提高其现实性方式的地方,福勒(福尔斯)却将它变为一种打破幻觉的自我反射性, 让读者记住正在呈现的这段历史只不过是一种创作."在《法》中,通过自觉或自反的叙述方式打破读者幻觉的例子不胜枚举,诸如:我的感叹号用得太多了.(第224页)现在我也注视着查尔斯,但是我要问的问题和上面两个问题不大一样.我的问题是,我到底该怎么处置你?(第435页)在小说家的创作手法中,有一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规则:一部小说行将结束时,除了十分无关紧要的人物以外,决不介绍任何新人物.我希望,引入拉幕格得到你的谅解.(第494页)让作者直接闯入文本"讲述如何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把读者的注意力从故事转移到叙事的行为上,直接干预了读者对故事的阅读,结果其实是让读者无可选择地接受作者的权威,一种仍然有如上帝的权威.福尔斯在第13章坦言: 小说家仍然是一种神.因为他还在创作(即使是最捉摸不定的先锋派现代小说也未能排除作者在其中的影子).已经改变的是:我们不再是维多利亚时代之神的形象,全知全能,发号施令;而是新的神学时代之神的形象:我们的第一原则是自由,而不是权威.(第103页)不管他是怎样的上帝,像福尔斯这样的后现代小说家仍然是上帝.他颠覆了自己以往的权威,读者无须再揣摩他的意志与情感,但是他新时代作者的权威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用他清晰洪亮的声音告诉读者他的创作目的与方法,他的创作困惑与反思,从而塑造起一种读者难以视而不见的新的威严.(二)创造多重身份的创作主体《法》的创作主体是多重身份的,或者说是多角色的.它在多人称的叙述者,评论家与注释者,故事中的人物角色等不同角色中随意穿梭.作者通过以多重身份进出文本,揭示文本创作的随意性,也显示掌握这种随意性的作者的权威.第一,创作主体是多人称的叙述者.《法》的叙述者不是单一的,而是时而第一人称,时而第三人称.第2章描述了蒂娜和查尔斯在莱姆湾的"科布"堤散步时的对话,这场对话向读者介绍了这两人的身份.作者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一种客观描述.作者第17章写查尔斯陪特兰特太太和欧内斯蒂娜去听一场宗教音乐会. 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走进查尔斯的心里,描写他与萨拉意外相遇这事所引发的复杂情绪.第l3章的大半部分,作者以作家的"真实"身份,采用第一人称向读者谈论维多利亚时代的作者和现在的作者的不同作用.总而言之,在《法》中作者通过变换人称,使叙述者获得充分的自由度,可以进行全知全能叙事,或从有限视角叙事或客观叙事,也可对着读者发话. 这样的叙述者让读者不再拘泥于传统单一叙述者的视角,能够从更多角度对叙述进行体验.这种灵活多变的叙述者告诉读者,作者正在玩弄叙述的游戏,希望读者从中得到乐趣.作者这种对叙述人称的自由使用,体现了作者在叙述方面的自由与权威.第二,创作主体是个评论家.作者对他描绘的人,事,物所进行的评论,经常被称之为"叙述的插入,框架,嵌入式的故事等等"(Wil—liams,1998:50).作者的评论在叙事过程反复出现,把小说的虚构性完全暴露在读者面前.暴露小说的"纯属虚构",其实更是强调了作者创作的任意性.读者会发现,作者正对着他们说话,向他们作解释,介绍,评论甚至是指导.作者发出的这些声音把他们拉回到现实中.下面是穿插在《法》中作者的评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她的技巧与经验丰富的马贩子无异,一眼就能看出马匹的优劣.若跳过一个世纪,也可以说她生来心中就仿佛有一台计算机.(第56页)还有难熬的夜晚!当时既没有电影,也没有电视,点煤气灯的时光如何消磨!(第120页)乡村体力劳动者一家子心满意足,其乐融融的故事曾经风靡一时,那是乔治-莫兰之流(1867年的时候罪魁祸首是伯基特?福斯特)制造出来的幻象.它们跟我们好莱坞的"现实"生活影片一样,其浪漫处理既愚蠢又有害,隐瞒了现实真相.(第170页)但是你应该记住,在我写及的那个时代,听说过赖尔杰作的人很少,相信他的理论的更少. 接受其全部蕴涵的更是凤毛麟角.(第173页) 从以上读者可发现,作者用20世纪人的眼光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进行了一番私人评论.他在评论中使用了维多利亚时代所没有的"计算机,电影,电视,好莱坞,赖尔"等词汇,硬是把读者从历史的幻觉中拽回到现实.虽然,传统小说也不乏作者的评论,但是,传统小说作者的评论与后现代作者的插入评论本质是不一样的,对此,Waugh(2003:32—33)作过比较:……虽然对19世纪小说的插入的评论有时是元语言的(当它们自己指向小说的语言时),但是它主要是通过在历史和虚构的世界之问搭建一座桥梁,从而帮助读者对书中的世界形成具体化的概念.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使用的作者亲近行为的技巧最终打破了对现实的幻觉.《法》通过打破小说的真实.目的是强迫读者接受另外一种事实:小说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才是更高层次的真实,拥有神般的权威. 作者充当时代的评论家还可以体现在他书中的注脚里.详尽而严谨的注脚让读者无法相信这是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反倒像正在阅读一部评论,这对只注重小说情节的读者来说的确有些扫兴.第三,创作主体化身为角色.如果说"作者死了",还不如说作者变身为角色.在第55章, 73天津外国语学院2006年第6期作者隐身为一个长着大胡子的人,他与查尔斯同坐在一个车厢.作者承认他就是这个大胡子陌生人(作者福尔斯在现实生活中蓄着长长的胡子),他不知如何处理查尔斯这个人物.在这一章中,作者先化身为角色,活在读者的阅读过程,然后叉现身说法,把大胡子的目光称之为"万能的神才应该有的目光".……根据我的经验,只有一种职业给人那种奇异的目光,既想刺探别人的隐私又有点蛮不讲理,既讽刺又诱惑,是一种怪诞的结合.现在我可以使用你吗?现在我可以和你干什么事?我一直觉得,只有万能的神——如果真有如此荒诞的东西的话——才应该有那样的眼光.……(第435页)作者通过把自己伪装成角色,活在文本中.其实巴尔特(1977:161)也并不否认作者回到文本里,他曾说:"不是说'作者'不可以'回到文本'中,他的文本中,而应该说他是作为'客人'回来的."巴尔特认为作者做客文本,只是成为虚构的一部分,是文本使他(作者)被读.但是说到底还是作者把作者变成虚构的一部分,这种把作者变成角色的行为仍然是由作者来完成.总而言之,通过充当多人称的叙述者,评论家与注释者以及人物角色,被宣告死亡的作者又复活了,甚至是过着一种比以前更冠冕堂皇的生活.(三)贯彻有限自由的原则福尔斯在《法》中从表面看采用的是完全自由的原则,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有限的自由.作者使自己的人物角色和小说叙述方式比以前传统小说拥有更大的自由,以此证明和炫耀自己的开明.福尔斯一早就提出:"换句话说,如果我自己想获得自由,我就必须让他,让蒂娜, 让萨拉,甚至让讨厌的波尔坦尼太太也都自由. 我必须遵循这个定义."(第103页)福尔斯的确赋予了他的人物进行选择的自由,例如他在同一页上写道:"当查尔斯离开悬崖边上的萨拉时,我曾命令他直接返回莱姆里季斯.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毫无理由地转过身,到奶牛场去了."(第103页)在第22章,福尔斯更是用了74一连串的"自由意志",试图表明查尔斯将能够凭他自己的"自由意志"抑制对萨拉的情感.在第32章,在描绘蒂娜通过日记的形式向查尔斯表明她将如何尊重和服从他的意志的事件之后,作者写道:"她(蒂娜)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选择余地,我只能有一个结论:她最终一定能让花心的查尔斯回心转意."(第271页)然而在上述这两个例子的后面,读者最终会发现,作者所采用的实际上是一种有限自由的原则,角色的自由仍受到作者意图所控制.作者的意图最终将战胜查尔斯的"自由意志",而且在蒂娜没给作者留下任何选择的余地的情况下,作者还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在结局里,一个"更真实"的结局里,蒂娜没能让查尔斯回心转意.所以说,尽管作者试图赋予他的角色以自由,但角色终究难以完全自由.即使角色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被他(作者)写进了手稿",无法摆脱作者的控制(Waugh,2003:125).福尔斯的有限自由原则还同样体现在他的开放性的结局中.《法》作者一共设计了三个结局.第一个结局是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设定:查尔斯与蒂娜结合,出现在第44章中.第二个结局安排在第60章,莎拉先是以她的冷淡回绝了查尔斯,后来故事又发生变化,莎拉让他们的结晶——他们的女儿出现在查尔斯面前. 在一片困惑中,查尔斯与莎拉走在一起.第三个结局发生在第61章中,莎拉拒绝了查尔斯, 查尔斯离开了莎拉,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从这三个结局看来,福尔斯似乎很彻底地体现了自由的理念,让故事自由发展.为了让自己表现得不偏不倚,作者甚至采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最后两个结局的写作先后.但是,无论作者怎样地让小说自由发展,他还是为读者提供了选择项,并且对选择项做出自己的评判,甚至自己还暗示哪一个才是最有可能的答案(读者可以在第45章和第61章读到这些评判).即使作者并不暗示他的选择,而是为读者提供更加开放性的结局,甚至并不安排结局,但无论怎样,作者的做法只是说明了小说的叙述仍被玩弄于作者的股掌之中.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贯彻他的新时代作者的权威有限自由原则,表面上挑战了传统作者专制的权威,但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不自由的自由,是在构建另外一种权威,一种使作者成为"新的神学时代的自由之神"的权威.三,结语在《法》中,作者通过采用自觉或自反的叙述方式,创造多重身份钧创作主体,贯彻有限自由的原则,一方面挑战传统小说作家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却在"作者已死"的一片呼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重新塑造自己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体现在它对读者历史幻觉的打破,对叙事过程的合理控制,对人物角色的适度操纵,还体现在他戴着不同的面具,甚至是不戴面具在文本中自由进出.在《法》中,我们随时可看到作者的身影,听到作者权威性的声音.虽然有些人仍想把作者淹没在文本里面,把文本中出现的作者当成小说虚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作者成为文本中无声的玩偶.但是,是谁使作者变成小说里的一部分?又是谁让他显现出来对着读者说话?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比所写的事实(内容)更加真实,更高一层的存在——那就是写作的行为,也就是作者的行为(McHale,1987:198—199).Hutcheon(2002:72)曾说过,反映在故事中的事件(events),或者叙事行为本身(actofnarration),这两种反映的形式都不能把"事实"(facts)和构成这些事实的解读与叙事的行为相分离,因为事实(尽管不是事件)是在这些行为中并通过这些行为被创造出来的.所以,在阅读诸如《法》等后现代小说时,读者不能简单地把文本当成是作者意图的反映,也无法对作者的足迹视而不见,因为作者鬼魅的身影是无法抹去的.参考文献:[1]13a~hes,Roland.TheDeathoftheAut~r[A].InStephenHeath(ed,&traits,)Image, Music,Text[C].London.Flamingo,1968.[2]Barthes,Roland.FromWorktoText[A],InStephenHeath(ed.&trans.)hnage,Music ,Text[C].London:Flamingo,1977.[3]Culler,JonathanLiteraryTheory:A VeryShortIntroduction[M].NewY ork:OxfordUniv ersityPress,1997.[4]Frank,Manfred.TheSubjectandtheText:EssaysOnLiteraryTheoryandPhilosophy[C]. HelenAtkins(tran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5]Foucault,Miche1.atIsa11Author?[A].InJosueHarariV.(ed.)"ⅡStrategies:PerspectivesinPost—structuralistCriti—fism[C].London:Methuen&Co.Ltd.,1980.[6]Hutcheon,Linda.ThePoliticsofPostmodernism[M],London&NewY ork:Routled ge,2002.[7]Lucy,Nial1.PostmodernLiteraryTheory:AnIntroduction[M].UK:BlaekwellPublisher sLtd.,1997.[8]Patchen,Kenneth.TheJournalofAlbionMoonlight[M].NewY ork:TheAuthor,1941,[9]MeHale,Brian.PostmodernistFiction[M].NewY ork:Methuen&Co.Ltd.,1987.[10]Smyth,EdmundJ,PostmMe~tismandContemporaryFiction[M].London:B.T.Batsfor dLtd.,1991,[11]Stevenson,Randal1.AReader'SGuideto舭Twentieth—CenturyNovel[M],UK:HarvesterWheatsheaf,1993.[12]Wash,Patricia.Metafiction:TheTheoryandPracticeofSelf—consciousFiction[M].London&NewY ork:Routledge,2003,[13]Williarm~,Jeffery.NarrativeReflexivityintheBHtishTradition[M].C~arnbridge:ndg eUnive~tyPress,1998.[14]Williams,Jeffrey.TheoryandtheNovel:NarrativeReflexivityintheBritishTradition[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15]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M],陈安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6]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5。
巴赫金理论视角下的《法国中尉的女人》
“ 调小说 ” 复 的艺 术 魅 力 就 在 于 这 种 “ 调 思 维 ” 矛 盾 性 、 复 的 对话 性 、 放 性 和 未 完 成性 , 恰 切 合 了我 们 所 经 历 的 这 个 世 界 开 恰 的 多元 、 昧 和 边 界模 糊 的状 态 。 谓 “ 完成 ”指 复 调 型作 品 中 暖 所 未 , 人 物 的思 想 、 自我 意 识 以及 语 言 等 都 不 能 让 人作 出一 个 最 终 的 结 论。 它们 都 具 有 不 断 向前 发 展 的 内 在 潜 力 。 而《 国 中 尉 的女 人 》 法 的结 局 便 很 好 地 体 现 了 这 种 开放 性 和未 完 成 性 , 为作 者 别 出 心 因 裁 地 为 小 说设 计 了三 个 不 同 的结 局 。 者 在 第 4 4章 提供 了小 作 3 说 的第 一 个 结 局 。查 尔 斯 未 能 摆脱 财 富 的诱 惑 , 终 落人 世 俗 的 最 圈套 . 富 有 的欧 内斯 蒂娜 结 婚 生 子 , 接 管 欧 内斯 蒂 娜 父 亲 的 与 并 公 司 , 入 商 界 。在 当 时人 们 的 眼 中 , 尔 斯 的这 种 做 法是 符 合 维 投 查 多利 亚 时代 道德 观 的 : 行 了 他 与 欧 内斯 蒂娜 的 身 边 , 放 弃 了 履 且 他“ 游手 好 闲 ” 生 活 方 式 , 入 正 当 行 业 中 。 一个 符 合 现 实 的 结 的 转 局 。 说 的第 二 个 结 尾 被作 者 安 排 在 第 6 小 0章 。 尔 斯 鼓起 巨大 勇 查 气 . 他 成 为那 个 时代 的叛 逆 者 。莎 拉 不 仅 在 肉 体上 成 功 地 引 诱 使 了查 尔 斯 , 而且 在 思 想 上 也 感 染 了他 。 查 尔斯 冲破 传 统 道 德 的 束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影评《法国中尉的女人》
看完这部电影,挺为电影中男主人公感到悲哀,无论是戏里的查尔斯还是戏外的麦克,我直接认为他们就像是一个“法国中尉的女人”,被玩弄,被抛弃。
戏里的查尔斯因为那样的惊鸿一瞥,因为莎拉不同于以往世俗女人的特立独行,是吸引,也是陷阱,以爱情的名义掉入莎拉追求自由的圈套中,闹到自己身败名裂的危机,只为一个女人,我知道他是爱莎拉的,我对他的爱毫不怀疑,可是莎拉呢,在戏中结尾,莎拉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我好为查尔斯痛心,这是你拿一切追求的女人,然而她占着你爱她,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么,就可以不辞而别,就可以想出现就出现,以为爱就是一切了,就是应该了么?幸而,导演在结尾给了莎拉查尔斯美满的结局,让我多少有些安慰。
戏外的麦克和安娜就不是那么幸运了,导演似乎有意为之,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乎达到获取唏嘘声的惯常伎俩。
麦克也是一位“法国中尉的女人”,他有着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却因戏结缘并沉迷安娜,因受她美丽开朗的吸引,再一次幻想如戏中一样冒着抛弃一切的危险,也要编个理由见一见安娜,我想他的妻子知道后会如何想如何做,一旦知道后可能离婚,孩子也会也只会判给会照顾她的母亲吧,他像个幼稚的孩子,像个为爱冲昏头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即使如何做在安娜看来只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吧。
而安娜呢,就像是那位掌握主动权的“法国中尉”,想来便来,想走就走。
这部电影彻底颠覆我心中的男权主义思维观,女性自我意志的觉醒,也是戏里戏外要表达的观点吧。
法国中尉婚外情,堪称教科书级的电影
法国中尉婚外情,堪称教科书级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剧情/爱情/女性/1981/英国戏中戏,情外情,堪称英国教科书级的电影。
约翰·福尔斯是一位有着卓越的后现代文学创作自觉性和深刻社会责任心的作家。
曾获国际笔会银笔奖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福尔斯的代表作。
国内外对这部后现代历史小说作出了叙事艺术、存在主义思想、女性主义精神、影视改编等方面的研究,很有价值。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后现代人文关怀的福尔斯塑造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反叛女子,显然是有其文化用意的。
鉴于此,从后现代的文化角度去分析把握这部作品就显得极为必要。
从历史文化视角看,小说背景设置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意味深长的。
维多利亚时期六十多年的时光,其中前半部分体现出的主要是一种理性的乐观,后半部分虽然渗入了怀疑的情绪和理性的危机感,但是总体而言,人们对长远发展还是持积极心态的。
因此,当时社会的总体思想特点是理性和乐观。
相比之下,《法国中尉的女人》主人公莎拉的最大不同在于,她是一个非理性主义者,她坚决地反抗启蒙理性的种种规约,彰显出一种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
基于此,从莎拉对抗西方启蒙文明三个方面的形象特征入手——直觉性思维、神秘性身份、反“被看者”姿态——分析该形象身上彰显的非理性、反阐释性、反边缘性等张扬自身权力意志的后现代的生命内涵。
一、直觉型女子:颠覆理性小说中,莎拉是个从不按常规定见或理性的方式思维和行动的女子,她遵循后现代文明显著的非理性原则——直觉。
其直觉性,在小说中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她对世界的直觉认知。
跟小说中其他人物不一样,莎拉“我说的是她的心,因为她更多地是用心灵而不是大脑来计算价值。
她能感知空洞的辩论、错误的学术研究和重要逻辑的矫揉造作,只要她能遇到这些东西,她还能以微妙的方式看透人,她只是看到了它们原来的样子,而不是它们想要的表现样子。
”从后现代角度看,莎拉依靠心灵判断,也即直觉判断,而不是理性复杂的枯燥的逻辑推断,无疑使她能够跳出世俗的常规的范围,获得一种瓦解传统理性认知的更直接、更灵活、也更生动的视角。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各人的自由选择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各人的自由选择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男女主人公在追寻精神的自由的道路中有各自的困难,有各自追求的彻底与不彻底性。
萨拉的完全自由与查尔斯在萨拉的引导下真正将追求自由进入实践中,这些都是他们随着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而进行的探索的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选择自由《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存在主义作家约翰﹒福尔斯表现其自由主题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福尔斯在他的作品中宣扬人在一个荒诞、丑恶、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而陷入的焦急不安、彷徨和痛苦。
他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在作品中表现得极其鲜明。
小说女主人公萨拉对自由的追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乃至爱情;男主人公查尔斯对自由追求不惜牺牲财富和名声;包括查尔斯的仆人萨姆也有他自己追求独立,自我选择的不懈努力。
本文中想要解读的就是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同而对自由独立的不同的追求。
一、萨拉的追求。
女主人公萨拉无疑是作者和读者公认的追求自由最为坚决和彻底的人。
小说开始时对萨拉的形象描写是“那人周身着黑,风吹动着她的黑衣服,可是人却木然不动,只管向大海望去,颇似一尊海事遇难者的活纪念碑,一个神话中的影子”,“那确实不是一张漂亮的脸蛋儿。
但那却是一张令人难忘的脸,一张悲凉凄切的脸。
那张脸上所流露出的悲哀,正像树林中所流出的泉水一样,纯净、自然、难以遮拦。
那张脸上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情假意,没有歇斯底里,没有骗人的面具,最重要的是,没有神经错乱的痕迹。
神经错乱、疯狂只属于那茫茫的大海,那一望无际的天涯。
那种自作多情的悲哀,正如泉水淙淙而流的本身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要把它从沙漠中汲出来就不自然”。
1这种对人物外貌,表情的描写形象而生动,而萨拉想要表达的心理活动其实也都在这张脸上表现出来了。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维多利亚时期人们的思想保守,宗教与传统对人们产生极大的束缚,甚至会达到一种变态的压抑,追求自由的气息正如沙漠中的泉水,稀少珍贵,甚至会被人们怀疑与抗拒,萨拉想要做的就是从沙漠中汲取出淙淙的泉水,人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便利用传统的社会道德和精神的攻击想要将她湮没。
《法国中尉的女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法国中尉的女人》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法国中尉的女人》 1981 彩色片 127分钟英国朱尼珀电影公司摄制导演:卡洛尔赖兹编剧:哈罗德品特(根据约翰福尔斯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弗雷迪弗朗西斯主要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萨《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 彩色片 127分钟英国朱尼珀电影公司摄制导演:卡洛尔·赖兹编剧:哈罗德·品特(根据约翰·福尔斯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弗雷迪·弗朗西斯主要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萨拉·伍德拉夫和安娜) 杰罗美·伊恩斯(饰查尔斯·史密森和迈克)本片获1981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女演员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女演员金球奖【剧情简介】1979年,英国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南部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现代性特色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当代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作品,英国著名评论家伯吉斯曾两次提议把它列为现当代英语小说的最佳作品。
本文将从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元叙述”的应用,不同结局的设置,精神分析法的应用四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发掘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现代主义;查尔斯作者简介:赵旦旦(1994-),女,甘肃静宁人,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一、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时空交错是戏剧创作结构手法之一,它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导源于“意识流”。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在开头明确交代这是“1867年3月末一个寒风呼啸的早晨”查尔斯和未婚妻欧内丝蒂娜在英国南端莱姆湾被人称为柯布的防波堤遇到了有不好名声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莎拉,而接下来叙述的是查尔斯的身世与性格,第四章最后提到只莎拉的名字。
她将作为被资助的对象被牧师向虚伪与冷酷的蒲尔特尼太太推荐,而“这个极不寻常的事发生在1866年春”第五章又是欧内丝蒂娜,第六章才接着第四章叙述站在门口的牧师回来宣布他的消息以及莎拉如何来到蒲尔特尼太太家。
这种写法异于传统小说的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叙述的线性结构,采取跳跃式叙述,但整体上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作者一种较大的主观性,对读者提出了挑战,需要自觉建立起各部分故事的联系。
《法国中尉的女人》以查尔斯和莎拉的十次相遇为主体,间插叙述了与之相关的事情,整部作品多用时空不连贯的手法,使每一章即可独立又与相关的情节遥相照应形成统一的整体。
作品还时有用“并置”的手段,江随园在《并置:空间叙事的艺术》中说“它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各种意向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他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呼应,从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在查尔斯第三次见到莎拉后作者写到“大概就在这次巧遇发生的时候”欧内丝蒂娜心情烦躁地写下未遇见亲爱的查尔斯,心情不佳的日记。
法国中尉的女人
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创造性的使用了戏中戏的叙 事结构,其精湛独特的剪辑衔接堪称教科书级的作品。 这部电影改编自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原本小说 中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导演却加入了一段现代故 事,交织成了一部时空交错的“片中片”。 影片的剪辑极其精致。 随着一声“开始!”影片以一 个传统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镜头 开始全片的诉说,一个一袭黑衣的 青年女子走向波涛汹涌的海边,眺 望海峡那边。而后摄影机往后拉开, 出现现在时的拍摄现场,观众看见 男女两位主角的饰演者梅丽尔·斯 特里普和杰瑞米·艾恩斯正和摄制 人员谈话——第一个镜头就涵盖了 历史与现实的两极对比。
而在现在时期,多是使用近景特写来刻画 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内心的 矛盾选择。在现代社会物质发展了以后, 安娜与麦克的选择主要是由于自身心态的 不自由。
安娜与麦克唯一一次在户外对话的环境正 是这种不自由的表现,海浪的声音,周围 没有其他人的干扰,但画面则是压抑的安 娜那带有绝望的眼神。这是一种对现实无 奈的屈从和对生活中自由的无力。 这样的景别更深刻的 刻画人物内心的矛 盾,对现实和自由 的选择。
关于景别。 在维多利亚时期,多是远中镜头,主要是塑造那个时 期英国小镇的风土人情,为塑造人物的性格做铺垫。 森林,墓地,海岸。不同的场景之下,主人公的心情 也被体现出来,这些户外场合的营造之下,表现出萨 拉对自由的向往及追求。
这样的景别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环境,暗示那时的环境塑造了 萨拉和查尔斯的性格,也促使了做的他们最后的选择。 他们爱情的激烈的狂放的不同于世俗的方式,以至于虽然他 们表面上对行为是抑制的,但内心却充斥着对自由壮烈的勇敢。
整个影片多使用硬切的方式来实现场景的转换 以及过去时和现在时的衔接,巧妙的剪辑点和 情绪点的控制,使得影片整个剪辑十分流畅。 而在影片的维多利亚时期与现在时期的剪辑方 法也各有不同。 在维多利亚时期,影片是由 长镜头到短镜头的转换,暗 示萨拉和查尔斯由疏远到亲 密的关系转变。 同时,转场方式主要是 由运动镜头或是长镜头来实 现,这样的转场组接方式, 营造出维多利亚时期工业革 命后的社会氛围以及英国小 镇上的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叙事 节奏总的来说,是比较缓慢 的,再加上画面色调的低沉, 给人以萧条幽冷的感觉。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概要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解读论文关键词: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存在主义论文内容提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
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并且对之情有独钟的福尔斯在这部小说中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的形象化的图解。
本文从“孤独而神秘的个体”、“个体与他者”、“个体的存在与自由”三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这部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途径。
Abstract: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novel of John Fowles. Fowles, who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and greatly interested in existentialism, provides an illustration for existentialism in this novel. Therefore, existentialism is a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this nove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existentialism from the aspects of “lonely and mysterious individual”, “individual and the other”, and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freedom” so that another way of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novel is disclosed. Key words:J ohn Fowle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existentialism 常被人称为“哲学小说家”的福尔斯于1947年至1950年就读于牛津大学时,深受当时弥漫于大学校园的存在主义的气息的影响。
颠覆规训、走向自由的萨拉——福尔斯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赏析
的是一种作用于 肉体的强制性政 策 , 对其要 素 、 势和行 为的 是 姿
精心计算控制。在维多利 亚条条社会规 范中 , 女性言行举止被牢
牢 束 缚 。大 多 数 女性 的 意识 当 中存 在 一 个 展 示 全 景 的男 性 权 威 : 她 们 永 远 站 在 他 的凝 视 和 判 断 之 下 。 妇 女 活 着 的时 候 她 的身 体 都 在 被 另 一 个 人 观看 , 一 个 匿 名 的 父 权 制 下 的 他 者 观 看 。 福柯 被
文 学导 ・文謦存裾
颠 覆规 训 、 向 自由的萨拉 走
一
福 尔斯作 品《 国中尉 的女人 》 法 赏析
白爱 娃
( 陕西教育学 院 , 陕西西安 7 0 6 ) 10 1
摘要 : 为福 尔斯 小说 中的女性人 物 的代 表 萨拉颠 覆 了《 作 收
藏 家》 米 兰 的的 形 象 。她 采 取 与 当 时 社 会 规 范 相 背 的 方 式 , 中 不 惜 自毁 声 誉 . 认 为是 疯 癫 的 边 缘 。 她 打 破 传 统 女 性 的 自我 规 被
地 表 现 了女 性 自我 。
尉的女人既是不道德 , 又是 耻辱 的事 , 萨拉 的惊人 之处就 在于她 不但没有为此蒙羞 。 而镇定 自若 , 然 自得 。有 这样 的表现在 反 悠 维多利亚 时代是罕见 的, 可见 萨拉不 同寻常 。作为 堕落 的女人 , 处于社会边 缘或 是被 边缘 化 的个人 , 萨拉 是如 何 在社 会 的 “ 真 理” 禁令” 和“ 的名义下彰显女性主体的 , 者试 图从 三个 方面去 笔
举 动令 同 时代 的男 性 和女 性 都 震 惊 , 以致 无 法 理 解 。成 为 法 国 中
抗了父权体 制 , 同时也表现 了自我。福柯认为 自我这一概念有 两 层 意思 : 一是通过监督和附属关 系使其 屈服 于某人的 自我 , 是 二 通过意识 和 自我认知 与 自身紧密相联 的 自我 。显然欧 内斯蒂娜 、 费尔利太太 和波尔特 尼太太都是屈从 于男性 的 自我 , 而萨拉勇敢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对话”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对话”叙事“对话与理解是巴赫金的核心思想”“始终与它的角色、创作者、阅读者相关。
”对话是人们日常交流的直接方式,同样也是人们阅读文本时发生的一种审美模式。
在不断的动态交流之中,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形成了相对闭合的环状结构,产生了复杂多变的“对话”关系。
一、他者话语的介入约翰·福尔斯创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受到了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巨大影响,运用了大量的“他者话语”,即“具体的你和他”“蕴涵意义的物质的或思想的存在与环境”“试图摆脱的那部分自我或自我意识”小说情节的具体语境,使他者话语的出现更有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法》中,这一特点具体可分为两方面:1.首先,其他作品人物形象、政治人物、学者、神话、圣经故事等的大量出现。
“邓德里雷式的连鬓长髯”“利蓓加·夏泼样的表情”“犹如拉奥孔样缠绕的四肢”“特赖奇克样颇具讽刺地表述”“《圣经》中可怜的行路人”等。
作者预设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为读者与文本“对话”提供了条件。
2.每一章节开头作者都引用了丁尼生、克勒夫、阿诺德、哈代等的诗句,达尔文和马克思的学术观点,各种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字资料和民间歌谣等等。
文章开头引用哈代的《谜》作为导入,第二章开头引用民谣《在席尔维离去时》隐喻着即将出场的男主人公的背叛。
章节前用诗句、小说、历史资料等进行概括和导入,借“他人话语”讲述自己的故事。
作者着力突出文本解读的多义性,针砭时弊,讽喻批判。
二、作者话语的间离“相遇、体验、感悟”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受到了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影响,着力强调动态的“对话”关系。
作者的叙述需要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回应,才能共同构成小说文本中完整的内容和情节。
约翰·福尔斯有意识地引入作者身份,使读者间离的审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现实,迫使读者思考和反思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心态、行为。
促使读者在充满主动性的状态下与角色“对话”。
(一)旁观的第三者“此时,有一对男女开始朝着莱姆里季斯的码头走去,好奇的人马上就能做出各种可能性很大的猜测。
存在、仰或自由——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存在主义
Ke y wo r d s :T h e
Zha ng Ya nx i a
( S c h o o l o f A p p l i e d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Gu a n g d o n g T e a c h e r s ’ 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Ar t s ,Gu a n g z h o u 5 1 0 5 0 7 ,C h i n a )
张 彦 霞
( 广பைடு நூலகம்东省外语 艺术职业学 院
应用外语 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5 0 7 )
[ 摘
要 ]存在主义关注的是人 的生存状态 ,其 首要 的原 则是 肯定人 的存 在先 于本质 ,表现人在 绝望 、荒 谬 的境 遇 中
能够保持精神 自由和 自由选 择。《 法国中尉的女人》 历来被 当作后现代 主义小 说的典 范进行 解读 ,而且 小说 中处处渗 透着 浓郁的存 在主义精 神 、自由和 自由选择 的色彩 。存在 、仰或 自由是个体生命 的至高 追求 ,体现 出个 体存在 最重要 的价值和 意义 。文章就基 于存在 主义 的角度进行分析 ,为小说 的解读提供一种崭新 的途径 。 [ 关键词 ]《 法国 中尉的女人》 ;约翰 ・ 福尔斯 ;存在主义 ;萨特 [ 中图分类号 ]I 5 6 1 . 0 7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3 — 8 5 3 5 ( 2 0 1 6 ) 0 4 - 0 0 6 3 - 0 5
第2 6 卷第 4 期
2 0 1 6年 8月
梧 州 学 院 学 报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摘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无论是在结构布局还是在艺术手法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本文以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为线索,在深入探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小说内容与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从而充分挖掘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后现代主义人物塑造多重结局叙事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陷入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逐步没落、文学面临衰竭的窘困境况。
文化的多元性成为主流,曾一度支撑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遭到唾弃,文化转型迫在眉睫,后现代主义小说应运而生。
《法国中尉的女人》正是对这一转型的积极回应。
该篇小说以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从同时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广受好评、倍受推崇,更完美地诠释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为相关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成形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七、八十年代并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在建筑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各方面都有体现。
它对文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催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倡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主张批判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虽然它是由现代主义文学演变而来,但在人物塑造上、叙事手法上和结局设置上都与后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1 文学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提倡彻底的反传统创作。
它不但反对原有的旧传统,就连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传统也加以否定。
其次,它主张摈弃意义的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事物与信念都是由人的话语派生出的短暂产物,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无视与社会、政治、道德、美学有关的种种问题,世界在他们看来已没有意义。
再次,它主张进行零度写作,极力排斥由现代主义“深度神话”带来的深沉意识,把写作的焦点由内容转向写作本身,让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和操作。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如今图书被一刀切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虚构类图书"另一类则为"非虚构类图书"。
小说无疑统统划入"虚构类图书"一列,但实际上的阅读体验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看"非虚构类图书"时会不自觉地怀疑"这些是真的吗?"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深处却相信这世界上某处真有其人其事,即使过去没有,即使到如今也未曾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总之我们认为小说具有其真实性。
这就是我们的读者。
但是在阅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本书时,这种真实性感受却没有产生,或者说是被作者刻意的打压下去了,用他不断的改变故事的走向的方法,把这种真实性打破了,萨拉不再是个饱满的立体的个人,而是个神秘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如同作者自己对虚构的说法,对"真实的""想象的"的纠缠。
他是这样说的: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希腊人说过,虚构无处不在。
我发现这种新的现实(或者非现实)更令人信服。
我希望你也会有我这种感觉:我无法完全控制我头脑中的这些人物,就像你无法控制——你的孩子、同事、朋友,甚至是你自己。
但是这很荒谬吗?一个人物不是"真实的"就是"想象的"?如果你这样想,虚伪的读者,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
你甚至认为自己的过去都不是十分真实。
你给它添加枝叶,给它镀金或给它抹黑,进行删节,把它修补……把它编成了小说,总之,当你把它写成一本书,放在书架上的时候,那已经是一本歪曲事实的自传了。
我们全都在逃脱真实的现实。
这就是人的基本定义。
这明显是作者的不自信,他害怕读者不相信真有其人,害怕读者说这是他"想象的"人物,所以有这一"此处无银三百两",这种不自信甚至愈写愈烈,后来干脆玩起了AB剧,彻底将其沦为虚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一直装作 了解我笔下人物 的思想和 内心世界 , 那只是 因为我所采用 的是我 的故事进行的那个时代被
广泛采用的传统写法( 就连某些词汇和“ 语气” 也是如此)也就是说 , , 小说家仅次于上帝 , 他可能并不是
无所不知的, 但他要装出无所不知的样子。可是我生活在阿兰・ 罗伯 ・ 葛利叶和罗兰・ 巴特的时代 , 倘若 此书也要作为一本小说的话 , 那它就不可能足当代意义上的小说 了。|(0 福尔斯进一步认为 , ” 1 ) 2p 9 J 按照作
关 键 词 : 调 元 小 说 复 中 图 分 类 号 : 1 6. I0 4 对 话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5 ( 0 6) 2—1 2—0 10 832 0 0 0 5
M. 巴赫金在 2 世纪 2 年代后期提出的“ M+ 0 0 复调理论”给 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缺乏统一的作者面 , 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以正确的解释 , 认为他 的小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 自型小说” 复调小 独 的“
说” 自 , 。 此 巴赫金为文艺评论界提供 了一种理解小说的新 的批评视角。 巴赫金认为 :有着众多的各 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 “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 同声音组成真 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这里有着“ ” 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 同它们各 自的世界”lp 。引人注 目的是 , l 4 ) 巴赫金发现 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 品中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关
J n ,0 6 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0
No 2 .
从 巴赫金复调理论看《 法国中尉的女人》
张 现 红
( 南京 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09 ) 10 7
摘 要 : 巴赫 金 在 他 的 《 思 妥 耶 夫 斯 基 诗 学 问题 》 系 统 地 提 出 了“ 调 理 论 ” 而英 国作 陀 中 复 , 家 福 尔 斯 的 小 说 《 国 中 尉 的 女 人 》 则 以解 构 维 多 利 亚 时 代 小 说 的 写 作 方 式 印 证 了 复 调 理 论 法 , 中 的 某 些 观 点 。 本 文 以 复 调 理 论 对 福 尔 斯 的 这 部 一 向被 视 为 “ 小 说 ” 作 品进 行 新 的 阐 释 。 元 的
收 稿 日期 :0 5 2 1 2 0 —1 —2
作者简介: 张现红 , ,99 女 17 年生, 河南鹤壁人 , 南京师 范大学文学院顾士研究生 。
12 0
维普资讯
是否受到了巴赫金复调理论 的影响, 这些疑问已无从可知 , 但是小说家的创作原则却在某种程度上暗合 了“ 复调性” 原则。 福尔斯在《 中一再申明 自己的作 者角色问题。在作 品已经进行 到第 十三章时他毫不隐讳地写 法》 道: “ 我所讲 的这个故事纯粹是想象。我所塑造的人物在我的脑海之外根本不存在 。假如说到现在为止
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打破 了传统小说中作者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角色设定 , 作者与人物在作 品中形成一种正面交锋和对话 。对于作者来说 , 笔下的人物“ 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 表现 的客体 , 而且也 是直抒己见的主体”lP 人物与人物之间是进行平等对话的“ l ; 主体” 他们之问是一种互 为主动的关 , 系。可以说 , 在复调作家的笔下, 人物完全获得了一种独立 自主和 自由选择的权利。 评论界公认为“ 元小说” 法国中尉的女人》 以戏仿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小说为手段以期达到推翻 、 的《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月 第 2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Ju a o Sho o h eeL n ug n utr Naj gN r l i r t or l f co l f i s a g aeadC l e n Cn u ni oma Un es y n v i
式的权威 , 给他笔下的人物以独立 自主的地位和 自由选择 的权利 , 甚至直面他作品中的人物 , 与之进行 平等的对话 。在福尔斯的眼中, 莎拉 、 查尔斯 、 萨姆这些人物 已不再是独 自型小说 中完全受作者支配的 “ 客体” 形象 , 而是“ 不折不扣” 自在之你”是作品中的自由“ 的“ , 主体” 。 福尔斯在创作《 法国中尉的女人》 时有没有读过巴赫金的这本《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或者说 ,
者的写作计划写出的小说世界 , 肯定是一个毫无生气 的、 僵死 的世界, 只有当作者笔下 的人物和事件开 始不受作者写作计划的约束时 , 品中的一切才开始变得形象而鲜活 , 作 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查尔
斯离开站在悬崖边缘的莎拉时, 我命令他直接回莱姆镇去 , 可是他并没有那样做 , 而是转身走下坡 , 无缘 无故地到牛奶房去了。[( 】他觉得 , 的主人公查尔斯违背他写作意志的这个惊人举动是明显出 自 ” l 2 1 J 他 查尔斯的初衷 , 而不是出自作者本人。在这里, 查尔斯开始得到 自由, 这完全是 因为作者意识到不仅应
重构传统小说形式之 目的, 在实际效果上暗合 了复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 即在他 的这部作 品中始终贯穿了
一
种 自由、 平等的对话意识。
一
、
作者 与 作品 中的人物
约翰・ 福尔斯 的《 法国中尉 的女人》 用戏拟的方式 , 首先颠覆了作者作 为任意操控他笔下的每一个人 物及其行动的、无所不知 、 “ 发号施令的神仙” 地位 。作者坦 白承认 , 以他为代表 的一类现代作家们已经 “ 成了新的神学形象 , 即以自由而不是以权威为首要原则” ]1 ) L (1 。作者在这里推翻了传统作者的上帝 2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