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在蒙与未蒙之间——在后现代语境下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思考
浅析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和“陌生化”理论——读《布莱希特论戏剧》
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戏剧艺术家和理论家之一,其独创性首先体现于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反叛。
布莱希特认为,西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戏剧性情节结构与体验派表演方法不能广泛而全面地反映现代生活,并会使观众陷入盲目的感情共鸣,丧失理性的思考,因而他提出了自己的叙述体戏剧观念,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
他所强调的是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叙述体戏剧。
(一)叙述体戏剧与叙述法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强调模仿的作用,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模仿剧中人物的故事情节来达到吸引观众,使得观众的情感伴着剧情的悲喜同呼吸、共命运。
布莱希特采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者在舞台上叙述情节的方式,让观众在适当的时候跳出剧情,进行属于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虽然主张以叙述性为主,但是它并不排斥戏剧性,并不把戏剧性和叙述性完全加以对立。
事实上,布莱希特的不少剧本中有许多场面极富戏剧性。
他只是反对用戏剧性迷醉观众,使观众沉入戏剧性而忘记了思考舞台上发生这一切的原因。
同样,布莱希特也并不主张演员表演可以不要感情,不体验角色,他只是反对演员与角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认为演员在舞台上应有双重形象,既是角色又凌驾于角色之上。
(二)叙述与模仿布莱希特坚定地认为,强调戏剧是对生浅析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和“陌生化”理论——读《布莱希特论戏剧》活的模仿在最大程度上使得观众成为亚里士多德戏剧情感上的奴隶。
唯有叙述才能使观众冷静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布莱希特对模仿的态度可以说是冷血无情,不过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看待叙述的呢?区别于模仿艺术的三个因素:使用的媒介、表达的对象和采取的表达方式。
用同样媒介表达同样主题,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法,这是有可能的。
既可以像荷马那样,在有些地方使用叙述法,在另一些地方则假设人物自己出来说话;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或者用生动的行为来描述人物。
[1]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强调模仿的重要性,强调情感共鸣原则时也认为,建立在以叙述为表达方式的诗歌或是戏剧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区别模仿艺术的,是另外一种艺术形式。
浅谈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理论核心——“间离效果”
戏剧众论33《戏剧之家》2017年第19期 总第259期浅谈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理论核心——“间离效果”张睦龄(湖南信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摘要】布莱希特是20世纪西方戏剧史上具有独创性与颠覆性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之一。
其以“间离效 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理论构想和创作实践带有强烈的革命倾向,推翻了传统戏剧在演剧中的“第四堵墙”,瓦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戏剧艺术的控制与遮蔽,开辟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戏剧艺术的新纪元。
【关键词】叙述体戏剧;间离效果;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33-01一、"间离效果”的理论来源及价值诉求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 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借对行动的模仿来引起观众的恐惧 和怜悯,从而达到情感的净化与陶冶。
然而对生活、对美学 思想有独到见解的布莱希特认为,戏剧面对的不是受众的感 情,而是受众的理性;戏剧不是让受众去分享经验,而是去 领悟那些事情。
布莱希特极力反对戏剧创作在亚氏美学的支 配下,走上四大皆空的“净化”道路。
他指出,“人类世界 的缤纷复杂的事件,如果不运用所有的方法来解释它们,那 么人们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认识。
”只有剥去事件或人物性格 中那些显而易见、不言自明的特质,打破它们表面的一致与 和谐,赋予它们某种令人诧异、需要解释的因素,才能引导 人们对这个陌生世界进行思考与联想。
二、"间离"理论的辩证关系“间离”是一种自我抵消的、辩证的运动;是显示事物 本质、获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特殊途径;它导致目标同时 又离开目标,积累不可理解的东西,直到理解出现。
“间离效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仅仅在于产生陌生感、制造间隔,而恰恰是在更高一级水平上消除剧本与受众间的 间隔,达到真正的令人熟悉。
“间离效果”简言之就是从不 充分的理解,经过不理解的震惊,达到真正理解的过程;是 一种从认识——不认i只—更高层次认识的否定之否定的辩 证过程。
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与《促织》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思想价值
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与《促织》的艺术表现⼿法和思想价值第18卷第4期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No.4 Vol.18* 收稿⽇期:2002-09-20 作者简介:杨宝海,沧州师专中⽂系教师。
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与《促织》的艺术表现⼿法和思想价值杨宝海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摘要:从布莱希特“间离化”美学理论出发,透视了中国古典⼩说《促织》,主要分析了《促织》中形象“变形”艺术⼿法的使⽤所造成的“间离化”审美效果,并进⽽思考《促织》的思想价值,论述了《促织》对封建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提⽰作⽤。
说明了《促织》的创作实际⼀定程度上合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运⽤⽐较⽂学的⽅法,在主题和表现⼿法⽅⾯将《促织》与西⽅现代主义⽂学作品中表现“异化”主题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作了简略的⽐较。
关键词;间离化;表现⼿法;思想价值;形象“变形”;异化;主题关键词:间离化;表现⼿法;思想价值;形象“变形”;异化;主题中图分类号:I01⽂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8-4762(2002)04-0035-04⼀、布莱希特的“间离化”美学理论德国著名的西⽅马克思主义学者、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6年—1956年)创⽴了以“间离化”观念为核⼼的“叙事剧”(⼜译“史诗剧”)理论,形成了与欧州传统的亚⾥⼠多德体系完全不同的全新戏剧体系,因⽽也与俄苏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形成鲜明的区别,并与之并称为⼆⼗世纪世界最重要的两⼤戏剧体系。
布莱希特以⾃⼰的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倡导⼀种具有鲜明⽆产阶级⾰命倾向的、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艺术观。
但是他的现实主义⼜是⼀种开放的、⾯向未来的现实主义美学,布莱希特的美学理论⼤胆吸纳现代主义⽂学艺术观念和积极因素,尤其受表现主义⽂学的影响。
“间离化”(Verfremdungs effect ,亦译“间离效果”、“陌⽣化效果”等)这个概念的内涵很丰富。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一种常见的视觉效果,它描述了我们在浏览一系列相似的物体时,如何在这些物体之间产生区分。
这种效果常常用于设计与艺术中,包括网页设计,广告设计和相关的口号。
在接下来的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知觉。
首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可以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设计元素来实现,如颜色,形状,纹理等。
当我们在浏览一个由这些元素构成的设计时,我们会自然地将它们分成几个分组。
这些分组通常基于相同的颜色,形状或纹理等相似度的特点。
因此,在设计中使用适当的颜色,形状或纹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从而增加设计的可读性和可组织性。
其次,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对我们的视觉知觉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快速的反应。
然而,由于我们的注意力和解读速度受到限制,我们往往会忽略周围的信息或对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
这时候,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
通过在设计中使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我们可以帮助观察者更快地看到关键信息,在短时间内产生正确的反应。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还可以用于提高设计的视觉吸引力。
在提高吸引力的同时,它也会让设计更容易被读取和理解。
当设计中有足够的间离效果时,观察者可以快速地看到设计元素的分组和层次结构,从而减少了他们阅读和理解信息的时间。
最后,我们必须意识到,在设计中应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时,我们也必须保持适度。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我们需要平衡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性。
过度的相似度可能会导致设计中的元素不被分组,从而无以产生间离效果。
而过度的差异性可能会导致设计中的元素太过毫无效果。
因此,设计师需要谨慎而准确地使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总之,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一种有用且权威的视觉效果,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设计领域。
通过浏览这些领域中使用该效果的例子,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应用它来更好地吸引观众,增加设计的可读性和可组织性,并减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错觉。
布莱希特陌生化戏剧美学方法探究
布莱希特陌生化戏剧美学方法探究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意大利剧作家和理论家罗伯托布莱希特(Roberto Brice)开创了一种新的戏剧美学理论“陌生化”,改变了当时传统的戏剧美学理论,也鼓励了当时许多剧作家和从业者开展了许多关于陌生化的实践和研究。
然而,尽管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当时颇受欢迎,但它在近代依然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追捧,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美学方法到底又是如何运作的呢?本文将探讨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美学方法,以及它在近代剧作、剧本分析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聚焦于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美学方法。
布莱希特认为,戏剧是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
他有三个关于如何创造这种体验的原则:(1)以陌生化来塑造角色,(2)以自发性和随机性来实现意义,(3)以悬念来提升预期度。
他认为,角色的陌生化会激发观众的想象,并使角色的表演更加具有真实性,从而更好地抓住观众。
此外,布莱希特认为,角色的行动应当即兴而又随机,以便令观众产生未知的悬念。
为了实现这一点,他建议剧作者应当创造可以由实际行动来表现角色情感的情景,而不是由语言来表现的情景,以便激发观众的想象。
此外,他还建议,剧作者应该能够让实际行动表达出角色的意图,并且应当强调在同一场景中,角色应当采取不同行动,以此来添加悬念。
最后,布莱希特建议,在设计情景时,应当有意选择技法,设计出能够激起观众兴趣的情节,以便增强其参与感。
布莱希特建议,剧作者应当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观众参与其中,以使他们对角色的行动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令他们对剧情发展起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投入进来。
以上就是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美学方法,它主要侧重于鼓励剧作者创造可以激发观众想象的陌生化角色、即兴表演和悬念。
尽管这一理论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它在近代仍然在许多剧作和剧本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一,许多当代剧作家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应用于他们的剧作当中,从而令角色表现更加具有真实性、更能引发观众的兴趣,使剧作有更深沉的内涵。
论布莱希特的“叙述剧”
论布莱希特的“叙述剧”论布莱希特的“叙事剧”构想一引言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之一,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具有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布莱希特的戏剧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开端。
其独创性首先体现于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反叛。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应通过对情节的摹仿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从而达到基本上决定了西方情感的陶冶与净化。
这一理论对西方戏剧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典戏剧的结构与特征。
亚氏戏剧依靠感情共鸣达到净化的目的,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情节结构上有扣人心弦的剧情,环绕主人公的命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把剧情按序幕?展开?高潮?下跃?结局的程式加以编排,即亚氏戏剧的情节必须富布莱希特又称亚氏戏剧为戏剧性戏剧。
另一方面,亚氏戏剧在舞有戏剧性。
为此,台表演上要求演员体验并表达角色感情,让观众跟着台上的人一起笑一起哭。
亚里士多德强调戏剧是对行动和事件的摹仿,其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布莱希特则反其道而行之,赋予戏剧以叙述性。
他称自己的戏剧为“叙述体戏剧”,强调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这种非亚氏戏剧在情节结构和舞台表演上和亚氏戏剧都是不同的。
事实上,在亚氏戏剧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不容忽略的,并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理论的戏剧类型始终存在和发展着,如中世纪的神秘剧、宗教剧、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剧,到德国18世纪狂飙突进时代的戏剧、19世纪格拉贝和毕希纳的戏剧以及绝大部分现代戏剧等。
这类戏剧不遵循亚氏戏剧所要求的情节的统一和因果顺序,以及场与场之间的紧密结合,而是让情节在时空中自由展开,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性,然后为一个整体串连、排列在一起。
布莱希特戏剧就是在这个传统基础上所作的创新。
非亚氏戏剧并非布莱希特的发明,他只是为这一传统艺术创造和确定了名称,并以之称谓自己的戏剧艺术。
同时他也称自己的戏剧为“叙述剧”。
二布莱希特“叙述剧”的基本内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的基本出发点是:戏剧要表现不断变化着的生活,要表现贯穿着社会内容的事件,并激发观众的主动积极性,去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朱晓雨 :布莱 希特的间离效果
布菜希特 的间离效果
朱晓雨
( 安徽 大学 安徽 合 肥 2 3 0 0 0 1 )
【 摘 要】 布莱希特倡导的是一种理智戏剧 , 他希望通过间离效 果使 演员与角色 、 观众 与角色之 间保持距 离, 从 而使 演员和观众 能一起用理 智的、科学 的思维 去 了解现实 、改造现 实。本 文主要 以 《 四川好人 》为例 ,探讨布 莱希特 的间离效果在戏剧 中的具体运用 。 【 关键 词 】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 《 四川好人 》
中图分 类号 : J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5 ) 0 4 — 0 0 3 5 — 0 1
1 9 3 6年布莱 希特在 《 娱 乐剧还 是教育剧 》一文 中初次 大 多也 是 对 剧 情 进 行 评 述 ,针 对 某 一 事 件 的 内在 含 意 进行 提 阐述 了间离效果 ,他所理解的 “ 间离效 果”定义是 : “ 把一 示 ,对 社 会 、角 色 的 想 法 或批 判 等 。布 莱希 特认 为这 样 的 目 个人 物或一个事件陌生化 ,首先要 简单地剥去人物性格或这 的 是 把 观 众 从 被 描 绘 的 世 界 以及 从 描 绘 的过 程 本 身 中 解 脱 事 件 中理 所 应 该 的 、一 目了 然 的 和 不 言 而 喻 的东 西 ,从 而 出来 。 制 造 出对 它 的惊 奇 感 。” 间 离 效果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演 员 《 四川好人 》的结尾与西方传 统的戏剧结尾是截然不 同
布莱希特只强调戏曲表演的程式惯例然而这些对戏曲演员情感的体验和演员表演对观众的感染明显是不足的所以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戏曲也不属于幻觉的艺术这可能是他对中国戏曲不熟悉所产生的一种错也许有些人并不喜欢布莱希特的话剧甚至会觉得那些间离手段阻碍观众的观剧体验而布莱希特的话剧在演出时能够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触动观众的地方恰恰也是那些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片段而不是间离的片段
试论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
试论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作者:陈风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1期摘要:布莱希特对戏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叙述体戏剧”这样的一个理论,该理论与此前延续了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性戏剧”传统有着鲜明的对抗,戏剧理论的核心范畴就是“间离说”。
本文主要是对“间离说”的浅入的分析,而来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进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布莱希特;间离说;戏剧布莱希特在创作新的戏剧理论时,进行了一个新的定位:就是非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而将其定位命名为“叙述体戏剧”,而来与亚里士多德式的“表演性戏剧”相区别,其戏剧中最为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叙述,最为常用的典型表现方式就是表演。
个人认为,相比于“叙述体戏剧”和“辩证戏剧”,后者更适合对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及创作进行描述,后者是他在50年代末提出的,为何这么说?那就需要在从其理论的核心“间离”的概述中来寻找答案。
1 “间离”理论的概述若想就“间离说”的深刻意义进行深入的了解,那就得需要我们以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著名定义来看:“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以Katharsis来定义悲剧的目的,其主要的路径希望通过情节对观众的激发出恐惧与怜悯之情,能够让观众能够从剧中人或事中生发出情感的共鸣,而最终达到情感的净化。
观众会因为戏剧中的情感而产生共鸣,进而会陷身于戏剧中无法自拔,但是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来说,情感的净化对其是没有作用的,这是布莱希特的看法。
情节的强调,戏剧性的过于突出是“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最大特点,这一戏剧的优点是可以最大化的引人入胜,但缺点却是剥夺观众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处于艺术的幻觉之中。
“间离”主要是利用剧作者、演员(导演)、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叙述的表达方式将完整的情节打散,以此来避免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实现间离感情。
浅谈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戏剧中的运用
众 和 演 员能 理 性 地 看待 现 实 。无 论 是 国 内还 是 国外 ,布 人 们 去认 识 它 。 ”布 莱 希 特 为 了制 造 “ 陌生 化 ”效 果 , 莱希特 “ 间离 方法 ”理 论 的影 响都 是 巨 大 的 。在不 同 的 他 反 对西 方 戏 剧传 统 的共 鸣效 果 ,他倡 导 观众 应 该 在 理
情 况 那 样 ,在 观 众 的下 意 识 范 围 内达 到 。演 员 在 进 行 演
布莱 希 特 的 间离 效 果 的 主要 目的是 为 了推 倒 在舞 台
出时 的 自我反 省 与观 察是 一 种艺术 化 的 自我疏 远 的行 动 , 上的 “ 第 四堵 墙 ” ,让演 员 通过 “ 间离 ”的方法 来演 出 ,
作 为 世 界 著名 表 演 体 系之 一 的布 莱 希特 体 系 ,其所 人 们 彼此 的立 场 ,要 让 观 众 感 到惊 异 。人 们 必 须 赞 同 , 倡 导 的 演剧 方 法 即 “ 间离 方 法 ” 。这种 方 法 通 过 间 离效 许 多 事件 在 一 定 程度 上 令 人感 到惊 讶 。要 是 人 们不 同意 果 使 演 员 与角 色 、观众 与 角 色之 间保 持距 离 ,从 而使 观 这 点 ,我 们 的演 员 就 要 设法 将 事 件 当做 令 人 诧 异 的而 让
浅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本创作 开始 ,就加入各种叙述方法 ,来 打破 代言体 ,打破剧情的生活幻觉 。歌队介绍剧 情 的咏唱 ,报幕员 作为 局外人 对剧 情 的评 判 ,真实历史 图片、文献制造 的幻灯字幕 , 以至 电影 、歌 舞等等 ,都是 他常用 的工具 。 《 高加索灰阑记 》 不仅安排 了一个楔子 ,由 人物交待剧情 的油头 ,而且在剧情进展中还 有歌队不时出面介绍剧情 , 并在演出同时评 述人物的行为。这些叙述手段 的加入 ,一方 面加 强 了剧 情 的割裂感 与结构 的片断式 特 点, 打破舞 台画面的生活幻觉 ,通过这两方 面的途径 ,观众情感 的反应被打断 ,理性的 思索就上升为戏剧鉴赏的主要形式了。 布莱希特 的 “ 间离效果 ” ,在 中国戏曲 的创作 ,演出中比比皆是 。且不说传统的 中 国戏曲 中大段 大段 的叙 述性 唱词 ,如豫 剧 《 三哭殿 》中 “ 李世 民登 龙位万 民称颂 ” , 豫剧 《 对花枪 》中姜桂枝 的大段戏 ,“ 老身 家住南 阳地” ,豫剧 《 穆 桂英挂 帅 》中穆桂 英 的大 段戏 “ 辕 门外 三声 炮如 同雷 震” ,等 等都在制造 “ 间离” 、“ 陌生化”效果 。就连 主张制 造生活幻觉 的豫 剧 《 疯哑怨 》( 濮 阳 市豫剧 团演 出,张士芳 导演 , 我饰演女一号 刘荣芬 ) 也在娴 熟地运用 布莱 希特的 “ 间离” 效 果 。当观众 沉浸在 每一 幕的 生活幻 觉 中 时, 都在每一幕 的开头 和结尾来一段直接 向 观众交待剧情或评判剧情的独唱 :如开幕 的 “ 山色黯淡江水流”和七场开幕的 “ 盘根错 节麻一 团”等 ,还有刘荣芬第 三场 的核心 唱 段 “ 我与他相处 十九春” ,还加 上了技术性 极 强的水袖舞 ,观众每在此时虽打断了 “ 生 活幻觉 ” , 却 给以强烈 的很满足 的热烈掌声 , 很 能说 明,布莱希特 “ 间离 ”效果 的成功 。
简析布莱希特的戏剧“间离”理论
第 1 期
黄 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Ju a o H a gh Is tt o e h o g ( u nt sa dS c l c n e o r l f u n si n tue f c n l y H ma ie n o i i c ) n i T o i aSe
[ 收稿 日期] 0 0… 9 1 2 1 0 0 [ 者 简 介 ] 若 凡 (9 9 作 石 17一
群 “ 眠 的 人 ”、 心 神 不 安 地 做 梦 的 人 ”, 睡 “
)男 , 北 大 冶 人 , 士生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 bt c] h r t tnoa o f e o r h i da a sopto a e ho f nr t e r A s at T eg a s i vt no B r hBe tn r u r r t er o ” a a v da r e e n i t c m it fw d h t y ri —
式” 剧 过于突出戏剧性, 调戏剧情节, 戏 强 虽
戏 剧理论 的核心概念—— “ 间离 ” 起 。 谈
一
、
布 莱希 特 的 “ 间离 " 论概 述 理
要理解 “ 间离 说 ” 我 们 必 须 从 亚 理 士 多 德
那 个 著 名 的 悲 剧 定 义 说 起 : 悲 剧 是 对 一 个 严 “
份 相 脱 节 的 台 词 、 白 中增 加 大量 评 论 性 话 语 对
的社 会 任 务 ” 戏 剧 不 能 只 触 及 “ 会 表 层 的 , 社
一
等 等 。 这 些 做 法 显 然 背 离 了 亚理 士 多 德 在 《 诗 学》 中提 出 的情 节 的 整 一 性 和作 为 戏 剧 的必 然
浅谈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
浅谈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把一个事件或人物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的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这就是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的理论。
布莱希特在戏剧中将这些“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显而易见的”成分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剥离,去除了这种“熟知性”,建立了一种间隔。
为的是提供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内容用布莱希特的后来进行解释,即:“不仅能表现在人类关系的具体历史的条件下——行动就发生在这种条件下——所允许的感受,见解和冲动,而且还运用和制造在变革这种条件时发生作用的思想和感情。
”他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累积不可理解的东西,直到理解出现的过程。
”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陌生化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我认为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的理论有助于观众们分析解释剧中人类关系的历史条件,即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作用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研究中的理性的科学精神。
旧有戏剧中的“共鸣”模式刻意着力营造观众与剧中事件人物的共鸣。
这种共鸣使观众将自己与剧中人物联系起来,陷入出神入迷的状态,从而失去了对剧中事件与人物的批判能力。
虽然,布莱希特的种种方法都是为了截断观众与舞台在情感上的联系,但如果把消除这种“共鸣”看作是布莱希特戏剧改造的全部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布莱希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理性的判断力重新回到观众中去,消除共鸣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也是并不高明的手段。
表演艺术不必完全拒绝采用共鸣,然而它必须能使观众产生批派的态度,这样做不会使他丢掉自己的艺术特性。
这种批判的态度并不是背离艺术,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它既是趣味盎然的,又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在《暗恋桃花源》中的应用
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在《暗恋桃花源》中的应用
杨蓓
【期刊名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3)002
【摘要】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自1986年问世以来,一直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在国内外的戏剧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本土化的成功范例,《暗恋桃花源》通过对间离效果的反复应用,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完整性幻象,让观众在时空交错、悲喜交融的戏剧结构中成为了能动的观察者,既参与了故事的解构,又完成了戏剧的重构.《暗恋桃花源》因此走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戏感受.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杨蓓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5
【相关文献】
1.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反叛性——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为例 [J], 屈菲
2.面纱--在蒙与未蒙之间--在后现代语境下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思考 [J], 秦伟
3.浅谈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理论核心——"间离效果" [J], 张睦龄
4.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 [J], 林婷
5.话剧《暗恋桃花源》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借鉴与创新 [J], 裴赟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的运用与探索李月
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的运用与探索李月发布时间:2023-05-11T07:53:01.20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5期作者:李月[导读] 本文探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的运用与探索。
首先,阐述了“间离效果”的概念和特点。
其次,分析了“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的运用和作用。
最后,通过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的分析,展示了“间离效果”在现代舞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和效果。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四川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摘要:本文探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的运用与探索。
首先,阐述了“间离效果”的概念和特点。
其次,分析了“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的运用和作用。
最后,通过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的分析,展示了“间离效果”在现代舞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和效果。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关键词: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现代舞;舞蹈表演;创新引言:布莱希特是现代舞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间离效果”(the alienation effect)这一概念,旨在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激发观众的思考和理性。
这一概念不仅在戏剧和电影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在现代舞表演中得到了重要的运用。
本文旨在探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在现代舞表演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其实现的方式和效果,以及其对于当代舞蹈的启示。
一、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概念及其应用(一)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概念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和舞台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唤起观众的感情,而是为了引导观众思考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
因此,他提出了“间离效果”(the alienation effect)这一概念,旨在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激发观众的思考和理性。
布莱希特体系简述
布莱希特体系简述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间离的德文是“Verfremdung”,这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
孙君华在《试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指出布莱希特在《娱乐剧还是教育剧》(1936)一文中初次阐述间离效果时袭用了黑格尔的“异化”(Entfremdung)一词[3]。
“Entfremdung”的本意就是疏远的意思,至少在黑格尔那里,其内涵是取其本意的。
然而异化(Entfremdung)这个词到了马克思乃至卢卡奇那里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4]后来布莱希特另造新词显然是为了避免引起误解。
莱因霍尔德·格里姆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中,将“Verfremdung”的来源之一追溯到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恐怕是一种望文生义。
“Verfremdung”在英文中通常被译作Alienation[5],原意指情感上的疏远和冷漠。
也有人将其译作“estrangement”[6],也是疏远的意思。
由此,其中文直译当为“疏远”,而“间离”也有疏远之意,这是一种更为书面化的译法,“陌生化”则是比较通俗的说法。
布莱希特常将“Verfremdung”与“effect”(效果)构成一个短语,其中文意思应当是“疏远效果”,通常译作“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亦无不可。
而“间情法”或“离情作用”,以及黄佐临先生曾竭力主张的“破除生活幻觉的技巧”等译法,由于它们距离“疏远”的本意太远,难免会给理解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独特内涵造成误解。
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
论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的间离效果
论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的间离效果黄今【摘要】<正>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布莱希特反对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理论与实践——他认为亚式戏剧通过'移情'使观众情感与演员、剧情合二为一,最终实现共鸣体验和情感净化,从而消弭了审美距离和观众的主观评判能力。
因此,布莱希特提出'间离'理论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
布莱希特认为在观剧过程中应该使得观众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和理性精神,与众所周知的被赋予意义的现象保持足够的距离,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的精神【期刊名称】《百家评论》【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85-91)【作者】黄今【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盛夏的北京民族剧院格外热闹,欢快的舞姿、悦动的节奏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一个个与“青春”相关的故事在那里发生,而故事的主角正是活跃在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们。
2014年7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舞蹈节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评奖活动使他们相聚在一起,共谋“校园舞蹈”的发展大计。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中宣部批准立项的国家级常设性舞蹈界专业艺术奖项,被称为中国舞蹈界权威性的专家奖,享有中国舞蹈艺术的崇高美誉。
“荷花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
它以舞蹈、舞剧为序,包括民族民间舞、当代舞、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等舞种类别,每两年评选一次。
其评奖旨在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舞蹈精品,通过繁荣创作,培养和推出舞蹈新人,进而推动当代中国舞蹈文化的全面建设,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为进一步发挥舞蹈艺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舞蹈艺术的繁荣与进步,在广大校园中弘扬舞蹈文化,以舞蹈艺术的真善美陶养一代青年学子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从第六届“荷花奖”开始正式设立了校园舞蹈比赛评奖活动,以鼓励校园舞蹈创作、繁荣校园舞蹈艺术、开拓校园舞蹈事业为宗旨,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开展比赛。
布莱希特间离效应
布莱希特间离效应
哎呀呀,啥是布莱希特间离效应啊?我这个小学生一开始真是一头雾水!
我们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讲了好多新奇的知识,可从来没提到过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布莱希特间离效应”。
我就好奇地问同桌:“你知道布莱希特间离效应是啥不?”同桌摇摇头,一脸茫然地说:“我也不知道啊,这名字听起来怪怪的,难道是一种魔法?”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哪有这么神奇的魔法呀!”
后来放学回家,我赶紧跑去问爸爸妈妈。
爸爸皱着眉头想了想,说:“这好像是戏剧表演中的一种手法,具体的爸爸也不太清楚。
”妈妈在一旁插话道:“宝贝,要不咱们一起上网查查?”
于是,我们一家人围在电脑前,开始搜索关于布莱希特间离效应的信息。
我瞪大眼睛看着屏幕,心里想着:这到底是个啥呀?
网上说,布莱希特间离效应就像是给观众们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他们不会完全沉浸在剧情里,而是能保持清醒,去思考和判断。
这难道不就像我们看魔术表演,明明知道是假的,可还是会被吸引,同时也会想这背后的窍门是啥?
我又想了想,这是不是跟我们读书一样啊?有时候读一个故事,我们不会一下子就完全认同里面的人物和情节,而是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间离呢?
再比如,我们看动画片的时候,看到坏人做坏事,我们会生气,会说:“哼,怎么能这样!”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是假的,这是不是也算一种间离呀?
我觉得布莱希特间离效应真的好神奇,它能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被感动或者被逗乐,还能让我们的小脑袋瓜不停地转呀转,去思考更多的东西。
我想说,这种效应真的很有趣,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会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 。并在 这个 层 面 上能够 最 大限度 引 导我 们 重建 精 神 价值 的新 情 叙 述 化 。 应 的 观众 也 应该 “ 表 演 本身 采 取一 种批 判 . 至 相 对 甚 的 . 必须 深入 到 布莱 希特 的 “ 就 问离 效 果” 论 和作 品 中去 , 理 而这 里 士 多 德 美 学 思 想 核 心 : 仿 — — 共 鸣— — 净 化 。 莱 希 特 自 模 布
的创 新 性 分 析 , 中“ 离” 美 学理 念 和 美 学 实践 中暗 含 着 的 辩证 性认 知 特 征 与 后 现 代 性 ( 放 型 结 构 ) 特征 , 从 间 出 开 的 并
指 出他们所具有的意义。
关 键 词 :后 现 代语 境 ; 问 离 效 果 ;辩 证 性 特 征 ;后 现 代 性 特 征
中图分类号 :I0 16
问题 的提 出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7 — 8 2 2 0 ) 1 1 — 2 6 1 2 6 (0 6 0 — 6 0
批 判 作 为建 构 其 美 学 思想 的思 考 出 发 点 。 把对 俄 国形式 主 义 的 “ 陌生 化 ” 概念 作 为 思 考 的突 破 点 , 鉴 了从 黑 格 尔 到 马克 思 的 借 多方 面 的 文化 因素 来 构 建 出 自己 的美 学 王 国 。此 时 , 我们 已经 可 以看 到 :布莱 希 特 的 ‘ 离 效 果 ’ … 已是 对新 事物 的间离 , “ 问 … 是要 通 过恢 复 新事 物 的过 去而 为那 个 过 去创 造 一 种 历史 性 ”] 【 2 。 正 是通 过 对 各 种 因 素 的批 判 糅 合 . 布莱 希 特 最 终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 离 效 果 ” 论 , 核心 就是 : 剧 的演 员 应 跟 他 所 扮 演 问 理 其 戏 的 角 色保 持 一 定 心 理 距 离 , 剧 应 用第 三人 称 叙 事 , 且 使 剧 戏 并 反对 的态度 。 以享 受 ‘ 性思 考 ’ 理 自身 所带 来 的乐 趣 ” 相对 于 亚 。 己 的非 亚 里 士 多德 思 想 核 心也 可 表 达 为 :熟 悉 ( 识 ) — 陌 “ 认 — 生( 间离 ) —— 熟悉 ( 识 )。3 然 , 如布 莱 希特 告诫 的那 样 : 认 ”_ 当 正
一
、
显而 易见 .布莱 希特 能够 形成 自己完 整而 独 特 的美 学 思想 果” 的美 学理论 从 历史 的传 统 解读 中 释放 出来 , 而代 之 将 它置 取 于“ 现代 ” 后 的语 境 中 , 并在 “ 现代 主义 以 激进 方 式 扭转 了现代 后
是 由于 “ 间离 效果 ” 美学 理论 的成 功 架 构 。 当我 们 把 “ 离效 思 辨 哲 学 精 神 、 国 的浪 漫 主义 美 学传 统 、 国的 戏 曲艺 术 等 的 间 德 中
“ 问离” 是要适度的 , 不能太过。否则 , 观众就被问离出去了。布 学思想的对立面来出现 的。回顾历史 , 亚里土多德美学思想却 莱 希特 的非 溅里 士 多 德 美 学 思 想 ( 间离 效 果 ” 实 现 ) “ 的 主要 体
并非 自布莱 希 特 开始 , 比如 : 腊 时 期 阿里 斯 托 芬 的 戏 剧 、 希 伊索 寓 言 、6 纪 讽 刺 文 学 、 l世 道德 剧 、 世 纪 英 国 的 斯 威 夫 特 、 国 法 启 蒙 运 动 时 期 的狄 德罗 ・ 尔 泰 等 , 些 文 艺 思 潮 、 家 、 品 伏 这 作 作 都 不 以“ 鸣 ” 中心 . 共 为 不受 亚 里 士 多德 美 学 传 统 的支 配 。 布莱 历 史 的非 亚 里 士 多德 美 学 思想 中继 承 , 历 史 的亚 里 士 多 德美 从 学 思 想 中选 择性 地 批 判吸 收 。 布莱 希 特 对 亚 氏美 学 和非 亚 氏 在 美 学 的批 判性 吸收 和 扬 弃 中 . 我们 看 到 的 是 : 莱 希 特 的 美学 布 思 想 的创 立 和形 成 不 是 对 传 统 的亚 里 士 多 德 美 学 思 想 的彻 底 现在 他 的 戏剧 创 作 上 , 体 来 说有 编剧 技 巧 、 演 技 巧 、 台美 具 表 舞
面纱——在蒙与未蒙之 间
在后现代语境 下对布 莱希特“ 间离效果” 理论 的思考
秦 伟 5 10 ) 4 0 4 (I 师 范 大学 中 文 系 ,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 桂 林 J西 ‘
摘
要 :在后 现代 语 境 下 , 过 对 布 莱 希 特 “ 离效 果 ” 学 思 想 的 产 生和 美 学创 作 ( 剧 、 演 、 美 ) 个 方 面 通 间 美 编 表 舞 三
维普资讯
第 1 9卷
第 1期
河 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lo n n o ma fHe a Ra i & T do V Unv ri iest y
Vo . 9. . 1 1 No1
20 0 6年 1 月
Jn 2 O a.O6
精神价 , 而抵达一种无深度平面的临界点” 1 [的状态下 , 1 思考 :
“ 离” “ 间 与 后现 代 ” 否 有一 些 内在 的 契合 ? 是否 存 在着 相 互 间 是 对话 的基 础 ?更进 一 步 的思考 , “ 离效 果 ” 在 间 的形 成 历 程 中 , 我 们 能 否还 可 以找 到“ 间离效 果 ” 哪个 层面 上 的存 在 着独 特 的价 在 天地 ! 这是 本 文试 图分析 和 阐明 清楚 的 。 然 。 显 要想 达 到 以 卜目 就等 于进 入 了“ 离效 果 ” 间 的生 成 与实 践 的历 史语 境 中去 。 二、 矛盾 中产 生 的 美学 布 莱 希特 的美 学 思 想 一 开 始 就 是 专 门作 为 亚 里 士 多 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