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余林主编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shtml。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9)。
),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情感:情感是指人的感性体验,包括愉悦、悲伤、愤怒、害怕、
憎恶等。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舒适和安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 态度:态度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包括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树立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激励学生取得进步,避免消极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作者: ————————————————————————————————日期: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余林主编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20010926/3002911.shtml。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引言在当今社会,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定义和重要性2.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定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的是通过教育和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对道德、公正、责任等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此外,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3. 品德与社会课程对情感态度的培养3.1 培养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
通过开展自我认知、自尊、自信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将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发展出健康的情感态度。
3.2 培养对他人的情感态度品德与社会课程还将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的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尊重、关心、理解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异,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培养对社会的情感态度除了对个人和他人的情感态度,品德与社会课程还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情感态度。
学生将学习社会责任、公益行动等方面的内容,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出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4. 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价值观的培养4.1 培养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品德与社会课程将重点培养学生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
通过学习诚信、友善、公正等价值观念,学生将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4.2 培养对公正价值观的理解除了道德价值观,品德与社会课程还将培养学生对公正价值观的理解。
学生将学习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公正的重要性,并学会维护公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反之,一个有着良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一定会创造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着名美籍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博士说过:“从事科学工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的毅力,就像着了迷似的钻进去;第二要十分机警,仔细地观察、分析,否则稍一马虎,机会就放过了;第三要坚持不懈,一而再、再而三地试验,不达结果不罢休;”这里既包含了科学家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科学方法与能力的体现;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人的行为习惯受环境与积习的影响,经常表现出保守性、排他性与顽固性,而科学的最新发展往往又以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态出现;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一旦产生,就要对传统的行为习惯产生冲击,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例子都可以说明先进的科学思想观念与落后的行为习惯之间的争斗;1876年,当贝尔首先发明电话时,人们只不过把它当做新奇、有趣的玩具,不认为它会成为有价值的通讯工具,电报公司也拒绝生产;贝尔只能顶着风险,迎着人们的排斥心理和旧习惯的干扰,用募捐的资金进行长途电话的通讯实验;直到实验完全成功,才逐渐改变人们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三、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乎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几方面的关系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
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
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
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像出来的。
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是人们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它们在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行动和反应。
首先,情感态度是人们对自身、他人和事物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情感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和态度,包括积极的情感(如乐观、善良、友好)和消极的情感(如悲伤、愤怒、焦虑)。
一个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其次,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和道德准则的认同和坚持。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
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促使人们追求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
最后,目标是人们为实现理想状态而努力的对象。
目标可以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可以是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
目标给予人们方向和动力,鼓励他们奋发向前、不断进取。
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相互影响和互为支撑。
一个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可以促使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建立良好的道德准则。
同时,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人们有所追求和进步,并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在社会层面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氛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人们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
共同的目标可以引领社会的前进方向,并鼓舞人们为之奋斗。
总而言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和社会的价值体系。
只有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目标,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的重要性情感态度是指个体对于世界和社会所持有的感受、情感和态度。
在语文学科中,情感态度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欣赏以及写作表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情感态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注重情感体验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叙述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依托,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才能更好地欣赏和领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细腻性和情感共鸣能力,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情感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够赋予作文以情感色彩和个人风格。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有助于他们写出更加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作文,提高写作的艺术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二、价值观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个体对于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的概括性评价和判断,它是构建个体人格的重要基石。
在语文学科中,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认知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价值观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在语文学科中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和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
这有助于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
情感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体验。
价值观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的观念和态度。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是明确的、具体的和可量化的。
它应当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都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教师应当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价值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的观念和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教师应当注重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余林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含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网,/20010926/3002911.shtml。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下,情感目标被分解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余文森:《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7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目标中涉及的情感,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王晓龙:《谈情感、情感教育目标及其测评》,天津市教研室。
),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
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载《课程·教材·教法》, 2003(9)。
),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理论我国有“教化”教育的传统。
“教化”主要指教育者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喻,使受教育对象理解、接纳、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内容的教学理念。
它强调“春风化雨”“熏陶感染”的外部教育,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生成性教育,容易导致教师反复说教,甚至重体罚、损生命的极端教学行为。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义理上能够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涵,甚至也能滔滔不绝地讲道理,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言行背离。
这说明“教化”教育存在严重不足,还要通过“内化”教育来完善补充。
其实,我国传统教育也特别重视“内化”教育。
教育理论名著《大学》篇就强调儒家道德思想自我修养的教育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仅强调知识学习的积累过程,同时也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化过程。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许多内化教育方法,如“沉思”“反省”“咀嚼”“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
西方从心理学的角度,也探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最显著的是“价值澄清”法。
该方法认为,多数年轻人的价值观不清晰;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不能一开始就被清醒地意识到,也难以指导行为;青少年要获得清晰的价值观并发挥作用,不能靠自上而下的硬灌或强制接受,而要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对有关事件展开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逐步澄清,并最终通过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来实现。
教师的作用在于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诱导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以实现某种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的形成要经过三阶段七步骤:一是选择——在多种可选择范围内、考虑各种后果之后自由选择自己认可的价值观;二是赞赏——珍爱选择自己感到满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三是行动——按自己选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事,并作为生活方式反复施行。
班杜拉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与改变的两类学习: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最受欢迎的朋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受欢迎的朋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
2、在与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
3、接受自己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的性格。
友谊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学会如何交友。
重点掌握交友的小秘诀。
难点掌握交友的小秘诀。
受人欢迎的品质有真诚、乐观、热情、宽容等。
人际交往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自尊与尊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第二、诚信原则要忠诚和信义,这是交往得以深化的保证。
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与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的反映,新课程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共8篇)
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共8篇)宁德市高级中学刘锦钦一、意义(必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新编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
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它是指“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二、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类心理世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行为和决策。
情感是指个体对某种刺激或事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觉,态度是人们对特定对象或问题的倾向性评价,价值观则是一种固定的信念体系,指导着人们对于善恶、美丑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本文将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情感情感是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人的情感可以包括愉快、愤怒、悲伤、恐惧等多种情绪。
情感的产生可以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也可以是由个体内部的思维和感觉产生。
情感是人类独有的心理体验,它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
例如,当人们看到一个悲伤的场面时,会感到悲伤和同情。
情感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愿,从而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系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于特定对象或问题的倾向性评价。
它由个体对对象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组成。
态度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人们对不同对象和问题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取决于个体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态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部分: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关于善恶、美丑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和评价。
它是个体心理世界中的信念体系,指导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是一种固定的信念和准则,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逐渐形成,并在个体的一生中得到巩固和改变。
价值观的形成受到文化、宗教、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道德判断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第四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个体的情感和态度往往受到其价值观的引导和决定。
个体对于某个对象或问题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其对该对象或问题的价值观。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解析与培养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解析与培养一、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析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参与信息活动中形成的与信息技术和信息活动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心理学等相关领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1][2]可将其解释如下:●信息技术情感是指一种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活动的感情指向或情绪体验,可能是满意的、喜欢的,也可能是反感的、厌恶的。
●信息技术态度是指学生对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或参与的信息活动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并通过外部行为或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如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
●信息技术价值观是指学生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活动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
因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改变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外化。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3]定位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情感方面要“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态度方面希望“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价值观方面则体现为“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价值观的养成置后,是因为从德育的角度,应该先有一般的态度,然后价值内化形成价值观,最后是价值观性格化而达到最高层次――形成良好品德,这是逐层深入的关系。
脱离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从宏观的教育层面来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可以更宽泛。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除了包括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价值观则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4]从横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意志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意志发展连续体。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解析与培养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解析与培养一、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析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参与信息活动中形成的与信息技术和信息活动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心理学等相关领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1][2]可将其解释如下:●信息技术情感是指一种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活动的感情指向或情绪体验,可能是满意的、喜欢的,也可能是反感的、厌恶的。
●信息技术态度是指学生对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或参与的信息活动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并通过外部行为或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如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
●信息技术价值观是指学生对信息技术或信息活动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
因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改变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外化。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3]定位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情感方面要“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态度方面希望“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价值观方面则体现为“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价值观的养成置后,是因为从德育的角度,应该先有一般的态度,然后价值内化形成价值观,最后是价值观性格化而达到最高层次――形成良好品德,这是逐层深入的关系。
脱离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从宏观的教育层面来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可以更宽泛。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除了包括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价值观则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4]从横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意志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意志发展连续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框题1:跨越代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 1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
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
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 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 1
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
(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
(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
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
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
在此,教材上有一段很精彩的材料,或许更能体现你们的变化(多媒体呈现)。
讲解新课:
(请一名学生扮演儿子,要求扮演的同学能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想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其他的同学也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自己对爸爸的看法。
)
对话:(1)为什么儿子眼中的父亲,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父亲的看法有什么变化?
(3)你的父亲在你现在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通过学生的扮演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对话,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
)
一、代沟形成的原因
师:对爸爸的评价,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
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7岁前,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权威,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偏差。
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26岁以后,开始客观地认识父母。
(由此引出代沟的含义)
二、代沟的含义
通过讨论、探究代沟的表现,找出自己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建议:先让学生就在生活方面与父母的差异展开讨论,然后请学生一一回答,并随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填在书中的空格内。
三、代沟的表现
(填表的内容见教学资料上的图表,表中所填的内容不惟一,答案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即可。
在生活方面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业余爱好、交友、个人隐私、音乐、学习方面等等,这些都可以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
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尝试着在这些问题上与父母进行沟通,多想想父母观点的合理性,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去做。
)
师:总之,在生活方面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一代重实际,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
这仅是代沟表现的类型之一。
还有的表现在:思想方面: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下一代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
行为方面:上一代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下一代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
家庭责任方面:上一代对家庭愿做出牺牲,主张大家庭制,认为子女必须孝顺服从父母;下一代重视个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欢小家庭制,认为子女的意见应被考虑。
同学交往方面:上一代态度保守,认为男女交往是件严肃的事;下一代则主张广泛交友,与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异性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
政治方面:上一代态度可能不怎么积极;下一代则认为应多参与,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声机会表达意见,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材所列举的三种态度是学生平时经常采用的,事实上这些态度并没有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反而导致了代沟的加深。
这里的每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让学生说,因为他们有切实的感受。
然后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见教学资料《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正确态度》)可以解决你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态度,随时在课本上填写。
)
师: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
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同的经历和文化差异,两代人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代沟”,这种差异有时如同写毛笔的一代、写钢笔的一代和电脑的一代的差异那样大。
四、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师:跨越代沟就要及时进行沟通。
沟通能疏通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消除子女与父母间的误会,化解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
沟通能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激发子女对父母的感情。
沟通要及时,要注意场合,要主动,要讲究策略,要形式多样。
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从“心’’开始。
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沟通技巧,说说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与父母意见冲突最大的方面及打算如何与父母沟通。
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1)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2)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3)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师:回家再想想,看看跟父母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
因为通过沟通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懂得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
”其实,这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所致。
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
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子女与父母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用心沟通,才能真情交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子女,他们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你们要相信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伴随着你们一生。
(听《母爱》的歌曲)
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他家,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与父母和谐地相处,在爱的包容和亲情的支持下,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因为,父母是你们最早、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你们与这两位特殊的朋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子女的尊重,而作为子女,理应积极地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常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
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