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野生养殖大鲵技术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际濒危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深山峡谷溪流之中,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广西等地都有分布,是一种集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科研价值为一体的珍贵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在美容和抗癌方面疗效显著。由于其应用价值高,开发范围广,野生大鲵被人类大量捕捉,同时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原因,野生大鲵的数量剧减。采用人工技术养殖大鲵已是保护大鲵种群,缓解人类对大鲵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与其现存数量锐减的矛盾的主要措施。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大鲵适宜生长环境和分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罗庆华等[1]对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野生大鲵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认为海拔、洞口高度、洞底组成等7个因素是影响野生大鲵生长的主要因子。苏海军等对中国大鲵的生境和栖息量进行评估,摸清了我国现存大鲵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表明我国大鲵野生种群稀少,本文在对大鲵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大鲵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阐明利用仿生态学养殖大鲵的要点,以指导养殖户,提高我国大鲵的养

殖水平。

1大鲵生活习性与繁殖特性

1.1生活习性

野生大鲵生活在海拔200~2000m的深山峡谷溪河之中,而以生活在海拔300~900 m的地方为多。在世界范围内大约纬度1500°以下地域有分布,纬度300~800°集聚较多。大鲵一般生活有较多石灰岩分布,悬崖峭壁,人烟稀少,树木茂密、多山泉伏流,河流多湍急,溶氧较高,含沙较少、砾石多、透明大、水质矿物含量高、硬度较大地域。幼鲵适应光强度为18~50Lux,成鲵适应光强度为50~300Lux。喜昼伏夜出,常在水流流口待食,或游于水潭边缘浅滩上觅食。幼鲵喜居溪河支流的小潭内。成鲵好散居,好肉食,食性广,食量大,耐饥性强。产卵期一般在7~8月之间,卵产于石洞内,一般产卵为300枚,卵孵化期为50~60d。人工养殖大鲵最高年龄可达120岁,属一种长寿野生动物。

1.2大鲵繁殖特性

(1)繁殖环境

繁殖的生态环境主要温凉湿润,光照少,雨量充沛,气温大约在12~17℃,年均水温为8.1~20.3℃,水质透明,水流较急,饵料

仿野生养殖大鲵技术要点

余艳玲张永德林勇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530021)

摘要:对野生大鲵的生活习性、繁殖特性以及影响大鲵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人工养殖大鲵技术要点,为实现我国大规模人工养殖大鲵,缓解市场对野生大鲵供需严重不平衡,促进我国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鲵养殖方法

丰富且具洞穴环境。

(2)繁殖特点

大鲵为卵生,体外受精,一年产卵一次,繁殖季节大约在每年5~10月,旺盛期在每年的8~9月。主要地域不同繁殖季节也不同。大鲵雌雄性体长体重相仿,一般情况下雌性怀卵量与体重成正比,体重越大怀卵量越大,因此大鲵排卵量差异悬殊,最多达2千多粒,少的可能100多粒,野生大鲵平均每千克产卵量为193粒。受精卵最适温度为22~25℃。大鲵的卵母细胞和精子细胞都有冬眠期,卵巢和精巢有发育期-萎缩期-恢复期特性,卵母细胞在各个时相中都存在,只不过是在繁殖季节部分卵母细胞继续发育,部分发育停滞。性成熟一般野生为4龄,人工性成熟早于野生。

(3)繁殖行为

性成熟大鲵产卵前雌雄独居,产卵时雄性选择水深1m左右的隧道状洞穴,清水可从洞口流入其中。雄性大鲵将洞内清理干净、光滑然后出洞。大鲵产卵一般在夜晚进行,雌性大鲵产卵完毕离开洞穴,产下的卵由雄性大鲵将卵缠绕在身上,直至孵化。

2影响大鲵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

2.1水温

水温对大鲵的生长,繁殖都有重要的影响。大鲵在水温是10~25℃生长较良好,其中16~23℃为大鲵最适宜生长水温。水温低于10℃时,大鲵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水温超过25℃时,食欲减慢,停止生长。水温在10~25℃,新陈代谢旺盛,活动活跃,且饵料越丰富大鲵生长越快,其体重和体长具备终生生长特性。

同时,水温对大鲵的产卵繁殖影响较大,在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大鲵性成熟越早,在水温为14~18℃时,约经33~45d大鲵才产卵,而在18~22℃,需性成熟和产卵时间缩短了1/5。

水温剧烈波动可导致大鲵发育迟缓,在大鲵生长与繁殖阶段保持水温平缓,避免剧烈波动是保证大鲵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

2.2水质

pH值野生大鲵一般生长在人烟稀少,水流湍急,水质清冽的环境中,所以大鲵的生长对水质要求很高。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大鲵对水质十分敏感,pH值>9时可导致大鲵毁灭性的死亡,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条件夏天气温偏高有机酸增多导致水体多呈碱性,易导致大鲵氨中毒。

溶氧量大鲵在水中随着体重增加呼吸量也逐渐增加,因此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以维持其生态平衡,避免水体中大鲵因含氧量低而呼吸困难以致窒息,一般水体中溶氧量为以溶氧大于3.5mg/L为宜。

无机盐大鲵在养殖时会产生像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亚硝态氮、氨态氮和亚硝态氮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如果在水体中富集可产生氯气、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当这些有害物质累计一定程度时可致大鲵成批死亡。

2.3光照

光照主要对大鲵的繁殖有显著的影响,主要机理是光照通过大鲵的大脑和眼睛刺激脑下垂体的机能,影响其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使大鲵性腺生长发育。大鲵性腺发育适宜光照为100~500Lux。对其产生负反应,即背光运动。光照超过大鲵适宜范围,大鲵性成熟将紊乱,出现性腺异常,很难受精产卵。

3仿野生养殖大鲵饵料要求

饵料充足,营养丰富,获取便利。以天然饵料为主,人工合成饵料为辅。金立成在研究大鲵规模化繁殖新技术过程中发现,营养丰富的饲料是大鲵亲本性腺发育的物质基

础。亲本培育期间,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2.0%~45.8%为最佳[3]。根据大鲵生长不同阶段应投以不同饵料系数,幼鯢可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水蚤等易消化的活饵,体重达到20g可投喂幼虾、幼鱼等,当大鲵体重达到50g左右可投喂一些人工配合饲料与一些较难消化的肉类[4],此时训食效果较好[5]。研究表明使用配合饲料比单纯用动物饲料喂养大鲵效果要好,配合饲料养殖大鲵幼体和成体,其生长速度比动物饵料快33.3%和37.5%。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幼体的饲料系数为3.2,成体的饲料系数为2.8;而动物饵料饲养幼体的饲料系数为5.3,成体的饲料系数为4.8。饲养时注意蛋白质含量要不能高于50%或低于40%,否则影响大鲵生长发育[6-7]。饲养时要严格根据大鲵的生长阶段控制水温,防止温度起伏波动。水温和水质对大鲵的饵料摄食有重大影响。水温在大鲵生长范围以外轻则影响大鲵摄食,重则导致大鲵死亡。水质过差大鲵停止摄食,易于发病。具体投喂量跟根据以下公式:

日投饲量(A)=鱼体重(W)×投饲率(E)[8]

4仿野生养殖大鲵养殖场设计

需有进排水池与池水清洁消毒设施或设备。池壁、池底需平整、光滑、不渗水,池顶需设计防逃设施,池底需设计进排水设施和控温设备。大鲵不同生长阶段进排水直径不同,以防逃逸。幼鲵池进水口为10~30m,成鲵进水口为30~50m,过滤目应根据大鲵养殖池的大小而定,材料最好为不锈钢材料。由于大鲵成体时,逃逸能力和相互弱肉强食能力增强可修建单个分养池。

5不同生长时期仿野生养殖大鲵技术要求

5.1孵卵期

水温以22~23℃为宜,采用控温设施保持水温平稳,忌温度波动,否则可导致胚胎发育畸形或致死亡。采用增氧机保持水池中溶解氧为6~8mg/L。保持孵卵池中的光照强度为50~300Lux。可在池中栽种夜号子树,使其树根深入水中,以便受精卵集于树跟下,在流水状态中进行孵化

5.2稚鲵期

稚鲵抗逆差、娇弱,若环境变化不易变态,生长停滞,死亡。需加强环境的控制,特别是温度的控制,保持稚鲵池内的流水状和环境清洁,精心养护。养殖稚鯢时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10~15min,温度不能有范围在2℃之间的波动,用充氧机使养殖池水充分溶氧,pH值控制在7~8,水质保持清透。可根据稚鲵体重、体长将稚鲵区分不同规格,养殖在不同稚鲵养殖池中。投喂饵料时应定时、定质、定时,及时清理养殖池中的残饵。

5.3幼鲵期

幼鲵较稚鲵抵抗力有很大的提高,其对环境和摄食要求不同于稚鲵,可在池底建造仿野生幼鲵生长需要的石头堆砌的仿天然石洞,以供幼鲵藏匿。为了提高其生长速度可使用配合饲料,饲料中多增加一些肉类适当添加一些花粉,每月可投喂维生素2~4次,每次可投喂1片。保持水质清洁,pH中性或偏碱,高溶氧量。投喂时在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可较稚鲵增加。饵料制作精细度可较稚鲵降低。

5.4成鲵期

成鲵抵抗力和摄食量大大增强,活动力也较幼鲵频繁,同类相食和潜逃也较幼鲵频繁。

需加强饵料定时补给,加固和加强防逃设施。

大鲵繁殖与体长、体重有密切关系。大鲵繁殖与温度紧密相关,当温度为10℃时,大鲵卵细胞开始发育,在选择亲本时先要选择体长、体重在一定范围之外,一般体长超过60cm,体重超过1500g大鲵一般都已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