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导学案学生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2)概括主要内容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典型例题】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变式拓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知识储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
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古体诗:乐府诗等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自主识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4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 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 30.敢:岂敢,怎么敢。 31.且如:就如。 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 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官府。 34.比邻:近邻。 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 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愁烦冤屈。 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 45 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 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 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 年 至 759 年,45 岁至 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参考 2、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 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 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 漓尽致。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 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 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 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 象征!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 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 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 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 意这种看法吗?
注音
万壑( hè ) 赴( fù )荆门 明妃( fēi ) 朔( shuò )漠 青冢( zhǒng)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 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 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 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同时,昭 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 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 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 昭君,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 力。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 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 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 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当初汉元帝仅从画像中见过昭君美 丽的面容,但死后带着环佩的魂灵仍 然在月夜归来也是枉然。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 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 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 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 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 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 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 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重难点:1.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课前预习:知识链接1.昭君出塞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2、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76年,这一时期正是时任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诗人回想起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导学案
课题:《咏怀古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昭君的历史故事,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2.联系“明妃”与诗人境遇的相似点,理解诗深刻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诗深刻的思想内涵
难点: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三、背景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咏怀古迹 》导学案_152594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任务】1、完成诵读和默写的任务;2、通过想象完成对诗境的理解,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怀;3、品读重点词句,学会分析烘托与对比的艺术手法;4、学习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预习提示】1、标注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并反复练习,达到准确诵读和书写:荆.()门朔.()漠青冢.()省.()识环珮.()2、揣摩诗歌情感,练习如何读好这首诗。
3、请运用想象改写本诗的前两联,要符合本诗的意境特点。
【背景知识】1、《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写于夔州。
为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解释道:“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可资参考。
2、落雁的典故王昭君出塞,一路上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位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王昭君就有“落雁”之美誉。
【鉴赏过程】1、知人论世辨明诗题问题①:如何判断怀古诗?2、品词琢句辨析原因提取出你认为值得玩味的词语,并尝试从炼字的角度鉴赏。
问题②:杜甫是不是认为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为什么?3、概括主旨辨明情感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阐述其具体内涵。
问题③:杜甫为什么要怀念昭君?4、抓住特征辨准手法(课后完成)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本诗烘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读写检测】请在下面空白处默写本诗,自我检查有无错误并用红笔改正。
【鉴赏拓展】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人物、遗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人、古迹来抒怀。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反衬、对比,含蓄委婉。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为冷眼旁观,理性思考,例如杜牧的《赤壁》,一为古今联系,借题发挥。
咏怀古迹_导学案学习资料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感受诗歌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重难点:感受诗歌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76年,这一时期正是时任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诗人回想起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一、夯实基础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王嫱.()万壑.()朔.漠()青冢.()省.识()环珮.()千载.()⑵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去.紫台连朔漠...()画图省.识春风面...()二、课文探究1、首联并没有写昭君的怨恨,而是写了昭君村的景色,有何作用?2、颔联对仗工整,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3、“环佩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4、尾联中,王昭君的“怨恨”包含了哪些内涵?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作者咏怀古迹的目的是什么?6、作业:阅读《蜀相》,按照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写一篇鉴赏短文。
咏怀古迹 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
背景简介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guǎn,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远离故乡,不能返回家园。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一、夯实基础
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王嫱.()万壑.()朔.漠()青冢.()省.识()
环珮.()千载.()
⑵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去.紫台连朔漠
...()
...()画图省.识春风面
二、课文探究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作者咏怀古迹的目的是什么?
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4、请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这首诗歌。
5、作业:阅读《蜀相》,按照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写一篇鉴赏短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其三》的导学案
课题:鉴赏《马嵬》
一、学习目标:1、读懂该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并能赏析诗歌写作技巧。
2、背诵此诗。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自学指导
自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自读课本及《步读。
2、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唐玄宗令其自缢而死。史称“”。
研读
1、理解性默写
①、《马嵬》直接表现唐玄宗逃难途中落魄境地的诗句是:,。
②、《马嵬》以对比手法写出李、杨爱情悲剧的句子是:,。
③、《马嵬》用对比手法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2分析此诗的写作技巧。
3、背诵并默写此诗。
巩固诊断
1、请简要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学科组长签字:等级评定:
年级主任签字:等级评定:
今日之事今日毕日积月累成大器
通读
1、解释括号前的词。
马嵬(其二)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咏怀古迹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文本解读。
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3、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明妃生活在的山村。
她一别汉宫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只有昭君的魂能够月夜归来。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怨恨。
4、赏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咏怀古迹》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明妃()朔()漠青冢()画图省()识千载()2、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找出本诗的诗眼。
二、阅读引导关于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探究案】探究一:结合赏析咏史诗的三步骤具体赏析这首诗1、昭君其人其事,把你从诗中读到的有关昭君的信息(身份、人生经历等)写下来: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咏怀古迹》导 学案学生版
《咏怀古迹》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梳理文本知识,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梳理内容,将疑难语句写在“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本诗内容,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积累知识】(一)走近作者(参看课文注解)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诗歌,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背景探寻(参看课文注解和《优化探究》第29页)(三)夯实基础:注意朗读语气,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案【合作学习·剖析释疑】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如何理解?(找出相关诗句)2.概括颔联所写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3.怎样理解颈联的内容?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尾联中诗人用哪一个词揭示了昭君内心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气象雄伟,用于写有“落雁”之容的王昭君是否合适?有怎样的效果?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昭君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探究】《咏怀古迹》既为“咏怀”,那么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皇帝不分忠佞,杜甫一片赤诚,尽忠进谏,无辜被贬。
】【我的疑难】【课后练习·巩固提升】鉴赏下面一首怀古诗:李商隐借贾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难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歌深沉感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二)《咏怀古迹》(其三)
1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抄写诗句。
3.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描述诗句意思:
②景物特点:
③哪一字用得好:
4.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5.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6.“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日期:2013.3.19 负责人签字:
《咏怀古迹(其三)》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尝试找一找《咏怀古迹(其三)》的诗眼,通过诗眼体会杜甫在诗中隐晦抒发的情感。
2、结合《咏怀古迹(其三)》的创作背景,试着分析杜甫借王昭君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哪些情感。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4、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运用对比法试着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是借用典故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比较典故和诗人自己遭遇的相似点,就找到了诗人在典故背后所抒发的自己的情感。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对比法,合作探究
【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
【昭君故事】
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其二:昭君出塞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
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其三:昭君和亲的故事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
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其四:昭君青冢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昭君故事,试着把诗歌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
二、再读诗歌,品味赏析
1、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诗眼)。
2、结合诗句并参考昭君故事,试着分析:昭君怨从何来,她有哪些怨恨?
3、诗人咏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请结合背景资料,尝试着进行比较,看看杜甫和王昭君在哪些方面有相似点。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怀古(咏史)诗:通过吟咏古人或古迹利用烘托、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引发出对时局或自身身世的共鸣的一种诗歌题材。
2、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①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③思想情感:(1)借古咏怀(2)借古伤今(3)借古讽今
④表现手法:用典、对比、烘托、寓情于景等。
3、鉴赏怀古咏史诗三步骤
步骤一、弄清史实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步骤二、体悟感情
为什么要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步骤三、分析技巧
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课后作业】
1、用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来鉴赏杜甫的另一首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①、这首咏史诗吟咏的对象是谁? ②、诗人在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③、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背诵这首诗
【我的收获】
【反思】
【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组长综合评价 自学 合作交流 展示 评价 质疑 自学 合作交流 展示 评价 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