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导学案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导学案

咏怀古迹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文本解读。

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3、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明妃生活在的山村。

她一别汉宫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只有昭君的魂能够月夜归来。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怨恨。

4、赏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1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1课时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第四单元第三课《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预习导航】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注音万壑()赴()荆门明妃()朔()漠青冢()【问题探究】1、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1 / 2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2)概括主要内容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典型例题】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变式拓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知识储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

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古体诗:乐府诗等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自主识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咏怀古迹》导 学案学生版

《咏怀古迹》导 学案学生版

《咏怀古迹》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梳理文本知识,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梳理内容,将疑难语句写在“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本诗内容,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积累知识】(一)走近作者(参看课文注解)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诗歌,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背景探寻(参看课文注解和《优化探究》第29页)(三)夯实基础:注意朗读语气,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案【合作学习·剖析释疑】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如何理解?(找出相关诗句)2.概括颔联所写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3.怎样理解颈联的内容?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尾联中诗人用哪一个词揭示了昭君内心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气象雄伟,用于写有“落雁”之容的王昭君是否合适?有怎样的效果?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昭君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探究】《咏怀古迹》既为“咏怀”,那么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皇帝不分忠佞,杜甫一片赤诚,尽忠进谏,无辜被贬。

】【我的疑难】【课后练习·巩固提升】鉴赏下面一首怀古诗:李商隐借贾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导学案

课题:《咏怀古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昭君的历史故事,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2.联系“明妃”与诗人境遇的相似点,理解诗深刻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诗深刻的思想内涵
难点: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三、背景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咏怀古迹 》导学案_152594

《咏怀古迹 》导学案_152594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任务】1、完成诵读和默写的任务;2、通过想象完成对诗境的理解,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怀;3、品读重点词句,学会分析烘托与对比的艺术手法;4、学习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预习提示】1、标注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并反复练习,达到准确诵读和书写:荆.()门朔.()漠青冢.()省.()识环珮.()2、揣摩诗歌情感,练习如何读好这首诗。

3、请运用想象改写本诗的前两联,要符合本诗的意境特点。

【背景知识】1、《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写于夔州。

为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解释道:“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可资参考。

2、落雁的典故王昭君出塞,一路上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位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王昭君就有“落雁”之美誉。

【鉴赏过程】1、知人论世辨明诗题问题①:如何判断怀古诗?2、品词琢句辨析原因提取出你认为值得玩味的词语,并尝试从炼字的角度鉴赏。

问题②:杜甫是不是认为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为什么?3、概括主旨辨明情感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阐述其具体内涵。

问题③:杜甫为什么要怀念昭君?4、抓住特征辨准手法(课后完成)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本诗烘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读写检测】请在下面空白处默写本诗,自我检查有无错误并用红笔改正。

【鉴赏拓展】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人物、遗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人、古迹来抒怀。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反衬、对比,含蓄委婉。

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为冷眼旁观,理性思考,例如杜牧的《赤壁》,一为古今联系,借题发挥。

咏怀古迹教师导学案

咏怀古迹教师导学案

咏怀古迹教师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对古迹的咏怀,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参观古迹时的感受和体会。

2. 列举几处有名的古迹并简要介绍,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等。

二、观察与思考1. 学生通过观察多张古迹的照片,描述古迹的外观特征、所在地区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古迹会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古迹有哪些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3.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思考结果。

三、咏怀古迹1. 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古迹,进行个人咏怀。

2. 将咏怀古迹的内容写下来,并分享给同伴。

四、古迹故事1. 导师讲解古迹背后的故事,如其建造、保护修复、与历史事件的关联等。

2.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古迹,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并制作展板或口头报告进行分享。

五、古迹保护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迹需要保护?古迹保护应该怎样进行?2. 学生讨论古迹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和可能的挑战。

六、历史文化体验1. 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参观和体验。

2.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回答导师提供的问题。

七、总结与反思1. 导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八、拓展学习1.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古迹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2.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制作展示作品。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将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对古迹的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的训练,学生也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难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歌深沉感情。

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二)《咏怀古迹》(其三)
1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抄写诗句。

3.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描述诗句意思:
②景物特点:
③哪一字用得好:
4.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5.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6.“环。

咏怀古迹_导学案学习资料

咏怀古迹_导学案学习资料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感受诗歌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重难点:感受诗歌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76年,这一时期正是时任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诗人回想起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一、夯实基础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王嫱.()万壑.()朔.漠()青冢.()省.识()环珮.()千载.()⑵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去.紫台连朔漠...()画图省.识春风面...()二、课文探究1、首联并没有写昭君的怨恨,而是写了昭君村的景色,有何作用?2、颔联对仗工整,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3、“环佩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4、尾联中,王昭君的“怨恨”包含了哪些内涵?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作者咏怀古迹的目的是什么?6、作业:阅读《蜀相》,按照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写一篇鉴赏短文。

咏怀古迹 导学案

咏怀古迹 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
背景简介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guǎn,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远离故乡,不能返回家园。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一、夯实基础
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王嫱.()万壑.()朔.漠()青冢.()省.识()
环珮.()千载.()
⑵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去.紫台连朔漠
...()
...()画图省.识春风面
二、课文探究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作者咏怀古迹的目的是什么?
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4、请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这首诗歌。

5、作业:阅读《蜀相》,按照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写一篇鉴赏短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教师导学案

咏怀古迹教师导学案

咏怀古迹教师导学案
引言:
咏怀古迹是一种借用古代建筑或景观来表达对历史的追思和敬意的艺术形式。

通过咏怀古迹的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留下的智慧和精神,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增强我们对历史的把握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即咏怀古迹教师导学案,来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咏怀古迹的艺术魅力。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 了解咏怀古迹的概念和起源;
2. 探究不同古迹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4. 提升学生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1. 介绍咏怀古迹的定义和特点,如古迹可以是建筑物、雕塑、碑文等;
2. 展示不同古迹的图片或视频,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古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 带领学生欣赏和解读古迹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迹的感悟和评价。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和思考,如通过展示一幅古迹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古迹的名称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学习咏怀古迹的定义和特点;
3. 展示不同古迹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对古迹的第一印象;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座古迹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该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预习案
1、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案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
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8、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课外拓展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

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

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

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

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

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

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

”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

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凄凉。

七.课时小结
从我们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善于吸收前代实践成果,不断积累艺术经验,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因而他的律诗格律最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许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八.作业布置
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
⑵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