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经济结构

合集下载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工业工资必须高于生存工资,原因:(1)要让人们
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去生活和工 作,必须提供足够的诱因;(2)城市的生活费用也 比农村高;(3)工人能够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 与企业主讨价还价;(4)人们在工业部门中对生产 所做的贡献可能比在农业部门里高。 通常工业工资应该比生存工资高出30%—50%。
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
入水平,农业劳动者如果不受干涉自然会有向城市 流动的倾向,因而工业部门得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的源源供给。
现代工业部门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它就可以按现
行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断地雇到所需的劳动力,也 就是说,它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认为,无限供给的劳动还应包括城市非现
刘易斯模式在建立之后也受到了种种批评,主要的
意见如下: 第一,刘易斯模式暗含地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劳 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该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 比例的关系而增加:资本积累率越高,生产规模越 扩大,新工作创造率就越高,从而使劳动转移率就 随之上升。(这需要一定条件) 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技术 不变,投入要素比例不变,按照原来的生产技术、 原来的投入要素比例,扩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而事实上这个前提条件是不一定有的。现代工业部 门在资本投入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时,会越来越 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结果现代工业部门 虽然扩展了,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同步增长。
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及
其含义可归纳如下: 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 元是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 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另一元是 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 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 入水平高。 第二,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 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 第三,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 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 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

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

什么是二元经济“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

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产业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

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

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简介“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

二元经济特征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

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

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

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

发展社会学第五章..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发展社会学第五章..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 在第三阶段,随着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和城市中市场经 济的兴起,真正西方意义上的工业化过程才大规模展开。
7、总结
• 中国经济的一元化不能按其途径顺利进行,因此造成了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二元刚性的加固,不仅对中国 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且也对社会的稳定 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对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问 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 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 迟不能转化为一元经济。表示只有家庭与厂商的理 想经济模式没有政府的税收与公共支出也没有国际 贸易,于是就有了三元经济等。
• 一元经济
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融合而形成的经济结构被称之为一 元经济,相应的还有二元经济等等。
• 2.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在 扩大劳动投入时,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量供给,即 劳动的供给是具有完全弹性,这就使得工业部门不必提 高工资水平。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比农业部门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 力。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 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 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3.影响
农业革命和原初工业化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的变化为 工业革命创造了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远程贸易和 市场的发达,并且与信息的频繁传播联系在一起。这直 接创造了需求,刺激了生产、供给和劳动分工。
扣针举例:需求—价格—生产—劳力增加/分工发展—交 易量增加—生产率提高—利润增加—雇工增加、产量增 加—剩余资本去投资
• 在第二阶段,虽然社会稳定,经济增长迅速,但是中国 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战略没有能够缓解农村经济的“内卷 化”状态,反而强化了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且发展 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中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二元经济结构中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GAO ox a g ,L Da . in " UO u x a Yo — in
( . e ̄ah eatet . orm D pr et C ogigN m d U i rt, hnqn 0 07 Cia a G o pyD pr n;b Tui at n, hnqn o u n e i C ogig 0 4 , h ) m s e m v sy 4 n
会的“ 瓶颈” 。结 合实际 , 从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存在 的困难 、 因等方面着手 展开论 述 , 出使过 原 提
剩 的农业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
关 键 词 :- 经济结构 ; -元 剩余劳动力转移 ; 产业 非农 中图分类号 : 14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0 2 (06 1 —04 —0 17 — 94 20 )2 03 3
按照二元结构理论 , 传统农 业部 门中存有大量 规模的不断发展和资本
积累的不 断扩 大 , 需要 雇佣 的劳动 力越 来越 多 , 劳动力 就 会从传统部 门源源不 断地 流 向现代 部门 , 最后 农业 中的剩 余劳动力 将 逐步 减 少 , 至消 失 , 业生 产 实现 现 代化 。 甚 农 与此同时 , 工业 生产 持续 扩张 , 出持续 增长 。 目前 中国 产 经 济却 面临着 国民经济持续 发展 , 业剩余 劳动力越 积越 农 多的问题 。劳动 力就 业 问题 已经 成 为困扰 我 国经济协 调 发展 的“ 顽疾 ” 。因此 , 何适 应 市场 经济 发展 的要 求 , 如 合
De 2 o c. 0 6
【 经济与管理】
二 元经 济 结构 中剩 余 劳动 力转移 问题 探 析
高道香 罗有 贤b ,
( 重庆师范大学 a地理科学学院 ; . . b 旅游 学院 , 重庆 40 4 ) 0 07

二、二元经济结构

二、二元经济结构

在这里,刘易斯提到了“古典经济学”和“新 古典经济学”。他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以斯 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一学说的 特点是,劳动供给被认为是无限的,工资水平是固 定的且以维持工人生存为限,经济增长的利益全部 归于资本家。 他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是指从马歇尔为代表的 现代微观经济学。这一学说的特点是,包括劳动在 内的所有要素都是稀缺的,工资水平是可变的,经 济增长的利益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分配。
(2)托达罗的城乡迁移模型: 刘易斯模型的前提是城市不存在失业。实际上城市存在 大量失业。此外,刘易斯把城市工业部门的不变工资水平作 为分析的基础。理由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只要城市 净工资水平上升,就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寻找工作, 迫使城市工资水平下降,但实际上,在城市存在大量失业的 情况下,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没有下降,反而一直在上升, 刘易斯模型并没有解释这种似乎矛盾的现象。 托达罗认为,农民进入城市的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收入 差异,而且取决于找到工作的概率。劳动力的转移将导致城 市失业率不断提高。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 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政府应当改变重工业轻 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 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 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只有这样, 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刺激就会下降,从而城市 就业压力就会减轻。
(3)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模型: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第一,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 严重失业问题的。托达罗认为,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伴随 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必然低于 工业产出的增长,因为在托达罗模型中,工作创造率等于 工业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因此,随着工 业部门的扩张,劳动就业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式比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式比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式比较摘要: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外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在转移的模式上,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日本等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归纳和比较了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并对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模式;比较一、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比较1.刘易斯二元经济及其劳动力转移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建立了二元经济模型及其劳动力转移模型。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经济是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组成。

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造成了劳动力的流动。

现代部门不断将利润转化为资本,以增强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从而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

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1]。

刘易斯经典模型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从增量变化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及其成因,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的。

但刘易斯的模型是基于生产技术停滞,土地等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建立的,而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不完全处在典型的传统农业阶段上,故不考虑技术进步及其他要素的影响,显然不合现实;另外,以零值边际生产率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存在的判别为标准,是将农业与现代工业视为同质产业,而忽略了农业是对外部自然条件依赖性强,风险性大的产业,因而这样的标准不准确[2]。

2.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2)没有注意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产品出现剩余应该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被称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该模型基于刘易斯模型对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显形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

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学术探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文/ 王红
摘 要 :国内外学者根 据不 同的世 情 、国情在不 同的时期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 了探讨和 分析 ,本文对其 进行 了简单 的概括 总结 ,并 简要论述 了二 元经济结构理论 带给 我们的启示。 关 键 词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l 中 国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理 论 ;启 示 中图分 类号 :F 1 . l31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 1 6( 0 1 2 () 3 o 2 0 9 9 6 2 1 )0 6c一o 0一0 二元 经济结 构是 西方理论 界对发展 中国家经济结构 分析 的一个 重要概念 ,其理论 最早是 由经济学 家刘 易 斯提 出的 ,之 后经济 学家费景 汉 、拉尼斯 、乔根 森等 对其 进行 了修正和完 善 ,我 国学者也根 据 中国的国情 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 了理论 探讨 和分 析。 国外学者关 于二元经 济结构理 论的论述 1 、阿瑟 刘 易斯 的观 点。阿瑟 刘易斯通过 对一 些发 展 中国家经济发 展状况 的研究 ,提 出 了发展 中 国 家的 二元经济 结构理论 ,他指 出 : “ 发展 中国家 , 在 般 存在着性 质完全 不同的两 种经济部 门 ,一种 称为 资本 主义部 门或现代 部门 ,一 种称为 农业 部 门或 传统 部 门。传统部 门落后 ,但 比重较 大 ;现 代部门先进 , 但 比重较小 。二元经济 结构是 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 典 型特征 。 ”“ 他认 为这 两个部 门 在生 产方式 、生 活 方 式上 都 存 在很 大 差 别 ,农业 是 “ 维持 生 计 ”的 产 业 ,劳动生产 率很低 ,边际劳 动生产率接 近零甚 至小 于零 ,非熟练 劳动的 工资极低 ,在该部 门存在大量 的 隐蔽性 失业 ,但 容纳 着绝大部分 的劳动 力 ,而现 代部 门使 用再生产性 资本谋取 利润 ,容纳的就 业劳动 力较 少 ,劳动生产率 较高 ,工资水 平较高 ,具 有典 型的资 本主义特征 。 2 、费景 汉 、拉尼斯 的观点 。2 世纪6 年代 ,费景 0 0 汉 、拉尼斯意识 到刘 易斯 模型忽 视 了农业 的作用 ,所 以对其 进行 了修 正和完善 ,提 出了农业部 门和工业 部 门的 二元经济结 构划分方 法 ,其次还把产 业差 别和 地 域差 别并 列为 二元 结构 的 内容 ,他们 强调农 业 的重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1. 介绍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概述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探讨其原因、特点和影响。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历史和文化因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曾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经历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扭曲。

殖民主义时期的经济结构常常以农业为主,以满足殖民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导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农业经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久经沙场。

2.2 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不完善,资源常常集中在少数富有的少数人手中,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在某些地区得以长期存在,而现代工业经济却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2.3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也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有关。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使得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经济,而另一部分人则进入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个人水平,也存在于地区和国家水平。

3.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3.1 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在某些地区得到了长期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和效率远远低于现代工业经济。

因此,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3.2 劳动力市场分化由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

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劳动,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困难;另一部分人则从事现代工业劳动,享受着较高的收入和社会福利。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孙淮中【内容提要】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新世纪我国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综合借鉴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关键词】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本文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依然很严峻。

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有亿农村劳动力,2002年增加到亿,而且2003-2005年我国每年将新增长劳动力1246万人。

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到 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

据专家科学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下,我国农村只能为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亿属于剩余劳动力。

除了已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亿人外,还有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这就意味着我国至少有1/3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大量积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这些依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较大的压力。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情况:第一劳动年龄人口虽然还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但是其绝对数正开始下降;第二老龄人口比重正在提高,并且所占比重超过了国际公认的10%的标准线,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三通过第一和第二点可以推断出中国的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的状态向有限供给转变,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推动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下面我们将系统地研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的过程。

一、劳动力流动及其形式(一)劳动力流动的含义劳力力流动是人口迁移的一种,它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

劳动力流动通过在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转移而得以实现。

因此这里首先需要界定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劳动力市场最直接定义为“一个可以像交换任何商品一样地交换服务而毋需考虑其来源的市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Labour Markets 词条)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劳动力市场概念化的两个主要困难:一是“劳动力供应和它的(从雇主或雇员方面看的)价格之间缺乏的直接联系”;二是“按劳动市场中的进程形成的社会团体的冲击”。

(同上)(二)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形式1.劳动力在就业状态间转移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一般是指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人口)具有被雇佣潜力的社会人群。

他们或者已经有了工作,或者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重新就业的所有人。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在国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 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刘易斯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由于工、农业 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能否最终被完全破除关键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 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 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 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我国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 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 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 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01 定义
03 经济应用
目录
02 经济特点 04 对中国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 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由英国经济学家 刘易斯提出。
经济特点
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3.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性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性分析
靳 光 玫
( 枣庄学 院 经 济与管理学 院 , 山东 枣庄 2 76 ) 7 10
【 摘
要] 长期 以来 , 城乡差距就是一个 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经济现象 , 对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的讨论 也是 不可 回避 的问
题, 引起 了很多学者专家 的研究 和专注 。本文将通过从农村剩余 劳动力 转移的角度 , 析我 国城 乡二元经 济结构转 换 探

农村 剩 余劳 动力 与城 乡两 元经 济 结构 的关 系
(一 ) 乡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与 农 村 剩 余 城
劳 动 力
从 现 实 来 看 , 乡 收 入 差 距 是 城 乡 二 城
元 经 济 结 构 最 直 接 的 体 现 , 而 城 乡 收 入 因
比 变 动 也 是 研 究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变 动 的一 个 重 要 角 度 。 城 乡 收 入 比 指 标 定 义 为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与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之
21年 1 01 2月
枣庄学院学报
J gR L O AOZ AN U I E ⅡY O NA F Z HU G N V RS
Dபைடு நூலகம் . 01 c2 1 V0. 8 N0. J2 6
第2 8卷
第 6期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与 城 乡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相 关 性 分 析
【 收稿 日期 ]0 1 1 一 2 2 1 — l 1 [ 作者简介 ] 靳光玫( 9 2 , , 18 一) 女 山东枣庄人 , 枣庄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院教师 , 在读 硕士研 究生 , 主要 从事会 计学方面 、 村 农
经济 方 面 研 究 。

l4 ・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模型(图5-2)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 容,也是现代化的过程。 工业化:指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在经济 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一般用工业 产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衡量。 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 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一般用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衡量。
第5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意义和议题
意义: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的安居乐业 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 中国农业承载的人口过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 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
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政策
第一节 二元经济模型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 文,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 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3年,广东占10.1%,北京占4.2%,江苏占4.0%,上海占 3.2%,浙江\福建占3.0%
7,就业主要在第三产业
2004年,转移到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60%
8,转移的组织性有所增强
2004年,亲友熟人介绍占56.8%,自己碰运气占17.5%(比上 年下降);市场中介组织组织占14.0%,用人单位招聘占 11.7%(比上年提高)
2,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太低的工资水平;恶劣的工作条件;过长的工 作时间;拖欠工资;甚至缺乏基本的人身安全 保障;社会管理缺失。
3,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工文化素质低,主要从事简单和繁重的体 力劳动(建筑、搬运、矿山、餐饮)。
第三节 新世纪新思路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估计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查看全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两大部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

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而传统部门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

现代部门采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而传统部门采用手工劳动。

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经济不发达状态转变为经济发达状态。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够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

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结构理论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

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3500字

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3500字

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3500字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如何进行合理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发展非农产业等措施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毕业/2/view-12049839.htm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如今,如何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起我国的高度关注,基于我国国情,要想充分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就必须首先了解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着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这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农业部门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几乎零生产性资本且剩余大量劳动力。

现代工业部门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其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普遍比传统农业部门高。

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表现为一种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的状态,其边际生产力为零或负值。

在高薪的吸引下,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将趋向现代工业部门,为其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同时成为现代工业部门进行资本积累的源泉。

刘易斯相信,只要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将不断涌进现代工业部门。

如果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力,那么劳动力将成为稀缺资源,工资将由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因素决定。

当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时,它将实现经济转型,从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为一元经济结构。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侧重分析了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之间的不同,把经济增长结合工业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继刘易斯之后,费景汉和拉尼斯发展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人强调农业部门存在的剩余劳动力是现代工业部门以不变工资对他们进行吸收的前提,同时意识到两个经济部门均衡发展的必要性,从而逐步实现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_二元经济结构

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_二元经济结构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 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 剩余。然而,就业不一定会随着这种再投资而增加。如果再投 资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就业可能不会增加。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二元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明确地将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
(这与刘易斯有所不同)。按照他们的说法,从农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 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增长类型。 按照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经济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当隐蔽性失业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时,农业的总产量不受任何影响。当 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重要特征。如何准确地把握两个部门的本质规定性仍然是一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现代部门是先进生 产方式的代表,而传统部门则是贫穷落后的载体,这一点是无 庸置疑的。 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 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当现代部门自身力量尚不够强大 时,它通常需要从传统部门输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生存部门的收入组成。不考虑人口 增长,并假定劳动的边际产品量为0,那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生存收入保持不变。因为根据定义,劳动力能够转移到扩张的 资本主义部门,而同时不减少生存部门的产量。既然假定实际 工资不变,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全部剩余都成为资本家的利 润。工人在其中得到的全部好处是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按高于 生存部门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业。资本主义部门将剩余用于再投 资——增加资本存量,吸收更多的人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
P
II
总人口
15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农业产出
Q
IV
I
wa
Q
贸易条件
工业扩张下的平衡增长: 第II象限虚线表示的是新 的工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边际产出曲线) 第IV象限虚线代表的是, 伴随工业扩张下,保证农 业产出总水平不变的农业 生产函数
P
总人口
La
La
Ln
Ln
wn
工业工资 工业扩张
12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 兰尼斯和费景汉拓展了刘易斯模型,明确提出了二元结构 理论,并区分了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 剩余劳动力阶段,对应于上图中OuL1部分 • 此时劳动力的转移不影响到产出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 粮食短缺阶段,对应于图中的L1L2部分 • 此时每移走一个劳动力,粮食产出都会下降一点儿。
–假设每个农户真实工资不变的区间相同,则每个农户 的劳动边际产出相同,且每个农户的人地比和人均产 出q也相同。
28
• 假设全社会的农业生产函数为
q(T / L ) q(T / L)
Q ALq(T / L ) ,则
• 社会生产是个体生产的简单加总。 • 假设农户真实工资不变的最高劳动时间为L* ,则存在
Q
Q F ( L)
L2
MPL
L1
L
隐蔽性失业
剩余劳动力
ws
L2
L1
7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 理论缺陷一: –制度工资可以解释为什么剩余劳动力可以存活下来, 但是,它没有解决为什么农场愿意雇佣隐蔽性失业和 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即使是在传统社会里,劳动力市 场仍然是有效的;如果工资高于劳动边际产出,工资 就会降低,直至等于劳动边际产出为止,这样就不可 能出现剩余劳动力。 –刘易斯的解释,制度工资是由传统社会的生存伦理决 定的,不完全受经济因素的左右
MPL
III
P
II
总人口 16
5.3森的改进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17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 阿玛蒂亚·森 1969 –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剩余劳动力概念中的逻辑缺陷 • 产出为零的劳动力问题 –特别是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无限供给之间 的衔接问题 • 制度工资可能随农村人口的下降而上升 • 模型核心思想:在家庭内部以劳动时间为单位考虑劳动分 摊
8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 理论缺陷二: –没有说明,制度工资到底是如何确定的(需要收入转 移)。 • 理论缺陷三: –真的存在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吗?难道传统社会就 无法找到让劳动力创造价值的机会吗?
9
5.2.2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 刘易斯创立剩余劳动力这个概念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想说 明,发展中国家早期存在巨大的未加利用的人力资源,对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他的思想 的核心是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 工业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见图) 1. 反转农业生产函数 2. 找到边际产出等于制度工资的劳动力水平 3. 绘制劳动供给曲线
L* nL*
社会在工资率等于
w* AQL* (L* , T )
的水平上实现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29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 对森的理论的评价: –优点: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工业工资和农业边际产出 联系在一起。如果采用刘易斯的制度工资,则劳动力 无限供给下的工业工资就和农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且 ,制度工资必须是固定的,不能随农业的改进而变化 。这种脱钩在现实中是无法得到印证的,我们更多的 是观察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和他们在农村的收入高 度相关。 –启示:即使观察到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也不能断定 一个国家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因为有可能是农业生 产力A的生产导致影子工资上涨造成的(后面会详讲) 。
第5章 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经济结构
大纲
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森的改进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
理论发展概览
刘易斯:提出剩余劳动力理论
25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 补救三的一个潜在的假定是允许兼业,在允许兼业的情况 下因为一个农民既可以在农业就业,也可以在附近工业就 业,他的劳动力配置决策就是比较工业和农业劳动时间的 边际产出。 • 现实的问题是:现实中劳动力的迁移往往是不能兼顾兼业 的。比如,在我国现存的2.4亿外出务工劳动力中,三分 之二离开了本县,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兼业。 • 折中的解释方法:决定劳动力迁移规模的是那些考虑在家 乡兼业的劳动力。具体地,可以假定,那些想完全离开农 村的劳动力排在工业劳动力供给的前面,那些想兼业的劳 动力排在后面。这样既允许不兼业劳动力的存在,也可以 实现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24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 补救二:假设农村存在绝对失业,即农业生产技术把一部 分人完全排除在就业门外,这些人完全靠救济过活。他们 的产出为零,因此是剩余劳动力;同时,移走他们中的一 部分也不会影响他们当中留在农业的其他人的收入,所以 工业的劳动力供给仍然是完全弹性的。缺点:假设在现实 中不大可能成立,而且,这个假设让结论一目了然,从而 也降低了理论的力量。 • 补救三:利用森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个体考虑劳动时间 而不是劳动力个体的边际报酬,则只要存在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就是不变的,这样,工业劳动力的供给 就具有无限弹性。
22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v(l ) u ( g ) v(l ) v(l ) u ( g ) v(l )
u ( g )
u ( g )
l
l*
l
• 如右图,如果影子工资保持不变,则当一个家庭移走一个 劳动力的时候,留下的劳动力就会增加劳动时间,使家庭 总的劳动时间保持不变,从而产量也不会降低。在这种情 况下,那些可以移走而不会影响家庭产出的劳动力就是剩 余劳动力。
兰尼斯和费景汉: 阶段论以及平衡发展理论
阿玛蒂亚· 森: 解决刘易斯理论中的逻辑问题
3
5.2 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给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5.2.1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 定义:剩余劳动力指的是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
Q
Q F ( L)
30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森的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 1. 理论假设不存在一个农业劳动力市场,这在当代中国 并不成立。 2. 在现代经济中,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但是,对于发 展中国家的农户而言,他们既要决定消费,也要决定 生产。如果所有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备的(即农户 可以完全自由地买卖和借贷),则农户的生产和消费 决策是可以分离的,我们可以想象农户先做出生产决 策,然和做出消费决策。但是,现实中很多市场尤其 在发展中国家是不完备的。
• 资本主义阶段,对应于刘易斯模型中起飞点之后的阶段 • 农业和工业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业收入增长和工 第三阶段 业扩张同步
13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 在现实中的第二阶段,如果发生粮食短缺,则粮食价格会 上升,从而导致制度工资的增加,不利于工业的扩张。由 此,他们提出了平衡增长模型 • 在平衡增长模型下,工业扩张的同时,农业技术水平得到 改进,农业产量提高,从而保障工业增长不发生停滞。
31
5.4 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 表现: –城乡收入差距高达3.5倍,属世界第一 –社会福利保障的差距非常大,根据CHARLS调查数据, 政府或事业机构的养老金的中位数最高,为每年24000 元,为新农合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多。 –在教育方面,城乡差距也很大。在城市,绝大多数年 轻人完成了高中教育;在农村,多数年轻人的教育水 平在初中或以下。 –农村享受比城市少得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更是远 不如城市。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
• 森认为,影子工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是不变的,即在一定 范围内,劳动时间的增减不影响影子工资。 • 原因: 1. 在收入很低时,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可能是不成立的。 比如一个人一天吃一斤粮食,但是他没有吃饱,如果 让他吃一斤半粮食,他的边际效用不会下降。 2. 同样的道理,在低收入情况下,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也 不会增加。 由于影子工资度量的是劳动时间的真实(心理)成本,这意 味着农民对劳动时间投入的长短不是很敏感。 • 图示
14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
农业产出
IV
I
wa
Q
贸易条件
P
总人口
La
La
Ln
Ln
wn
工业扩张
MPL
• 第I象限表示的是工农业的 贸易条件 • 第II象限表示的是工业的劳 动力需求曲线(边际产出曲 线) • 第III象限表示的是工农业 就业之间的转换(斜率为-1 工业工资 的线段) • 第IV象限表示的是农业生产 函数
L1
MPL
L
剩余劳动力
ws
L1
5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 问题:如果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最终降为零,而且农业 劳动力市场是完备的,农业劳动力的工资应当是零。剩余 劳动力如何存活? • 解决方法:引入制度工资,就是让一个劳动力得以存活的 工资,因此也称为生存工资。
6
5.2.1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23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 制度工资的逻辑问题:如果收入分享是制度工资形成的机 制,则制度工资就是农村人均收入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每移走一个劳动力,人均收入就会增长一点儿,从 而增加农村移民的要价,那么,工业的劳动力供给从一开 始就必须是向上倾斜的,这样就不存在工业劳动力的无限 供给了。 • 补救一:假设城市存在一个远高于农村平均收入的生存工 资。在这个假设下,只要农村的劳动边际产出低于城市生 存工资,则工业劳动力的供给就具有无限弹性。这种方法 的缺点: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就不再是工业劳动力无限供 给的必要条件了。如果存在远高于农村收入的城市生存工 资,工业劳动力供给自然具有无限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