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1三上第九单元第1课时教案(名校内部资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我学会了吗)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我学会了吗)青岛版教学内容本单元为《我学会了吗》,旨在通过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巩固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自我评估的习惯。
内容涉及对整册数学知识的复习,包括但不限于数字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几何图形识别、时间和货币的初步理解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形成对学习的持续反思习惯。
4. 通过复习,查漏补缺,为下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整册数学知识点的系统掌握。
2.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和反思。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挂图:展示本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
2. 习题册: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PPT或教学视频。
4. 学生自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利用教学挂图或PPT,系统地复习三年级上册的主要数学知识点。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提问,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5. 课堂练习:发放习题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自我评估:引导学生根据课堂表现和练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7.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自我评估进行反馈。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我评估,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认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017-2018学年度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教学中也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因此,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单元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了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认识吨、综合与实践小调查。
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秤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克、千克、吨。
2、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
■教学建议1、质量观念的形成必须依靠丰富的感性经验做支持,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吨”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2、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物品的质量。
尽可能多地列举出质量是1克、1千克的物体,有了这样的质量单位作参照物才能更准确的估计出相应物体的质量,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分类和交集并集操作。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集合的定义、符号表示、相关示例等。
2.教具:数学教具、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辅助。
3.板书:整理清晰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示例、计算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通过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授课1.理解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集合的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对集合进行分类。
3.集合的交集并集:讲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3. 操练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2.综合练习: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集合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的分类•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分类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掌握好集合的相关知识,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加与减(一)详细内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第2章:乘与除(一)详细内容:表内乘法、除法的计算及应用。
3. 第3章:图形与几何详细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 第4章:加与减(二)详细内容: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知识和计量单位,提高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2)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及应用。
(3)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1)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生活实例,引出加、减、乘、除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知识拓展:介绍图形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教学效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1)加与减(一)、(二)(2)乘与除(一)(3)图形与几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题。
(2)应用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际问题。
(3)图形题:绘制和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根据教材内容,给出实际问题的解答。
(3)图形题答案:根据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计算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讲解集合间的关系,如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将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用集合表示并分析集合间的关系。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 集合间的关系: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七、课后评价课后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1)》的内容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2. 引导学生置疑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二、探究新知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第五至九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第五至九单元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2. 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够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几何图形。
4. 学会使用时间单位进行计时,能够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5.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分数的认识与运算1. 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分数的加减运算: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六单元:长度的测量与单位换算1. 长度的测量:学会使用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
2. 长度单位换算:掌握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七单元: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1. 几何图形的特征: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
2. 几何图形的分类: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几何图形。
第八单元:时间的认识与单位换算1. 时间的认识:学会使用钟表进行时间的计时。
2. 时间单位换算: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九单元:综合应用1. 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数学思维训练: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分数的概念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分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分数的含义和读写方法。
3. 练习:进行分数的读写练习。
第二课时:分数的加减运算1. 讲解: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练习:进行分数加减运算的练习。
第三课时:长度的测量1. 讲解:讲解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2. 练习:进行长度测量的练习。
第四课时:长度单位换算1. 讲解:讲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练习: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
第五课时:几何图形的特征1. 讲解:讲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
2. 练习:进行几何图形特征的练习。
第六课时:几何图形的分类1. 讲解:讲解常见几何图形的分类方法。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5篇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5篇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的认识)【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板书)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
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版)
9.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91-92,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认、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 过程与方法: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每位学生一支彩笔、图片、练习卡、彩色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动画演示:东东参加《我当小厨师》实践活动,东东提出问题,我只做了一个月饼,却要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板书:平均分。
)2.体验一半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可以分多少?(一人一半)。
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圆,提问:这是你说的一半吗?怎样做才能是一半?这半个月饼还能用我们原来学的整数表示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一半:比如图形、用文字、用数等各种方式来表示,先写在练习本上,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像这样的数1/2称为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进入本课,让学生直接面对问题,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明白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语言描述分数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这一半表示平均分成两份里的1份,就可以用来表示,那这一份呢?。
总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我把一个馒头分成2块,我吃了1块,就是吃了这个馒头的二分之一,对吗?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刚才你已经找到了一个饼的1/2,能找到长方形的1/2吗?现在请你拿出长方形纸片(出示折纸要求)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找出长方形纸片的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 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
第九单元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备课部分■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的知识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分数教学的起始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本单元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包括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三部分知识。
每个窗口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包括分数的读、写与各部分名称;在体会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在比较分数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计算时继续体会分数的意义。
这一单元是学生在掌握的一些整数知识,学习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 《认识几分之一》 ︳青岛版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创设了大量为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氛围,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从而初步了解分数的概念。
这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不同,他们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绝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甚至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的,而应该是主动构建。
因此,在教学时,应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三、设计理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学生亲身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第93页的例1、例2及相应练习五、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3节第1课时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3节第1课时青岛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将一个数从整百数起,依次往下数,算出后面第几个数。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将一个数从整百数起,依次往下数,算出后面第几个数。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3. 教学准备•教师:PPT、教材、黑板、粘贴小纸条。
•学生:教材、钢笔、橡皮、课外读物。
4. 教学过程4.1 热身•老师询问学生最近一个星期做过的有趣的数学题目,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
4.2 引入•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串数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物品的数量,让学生根据这些数字找出物品是什么,并估算一下这张图片中一共有多少物品。
4.3 讲授•教师板书,或者通过PPT讲解依次往下数的方法,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4.4 呈现•教师出示多组数字,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计算数字所列出的物品是什么。
4.5 练习•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组合计算。
4.6 简单作业•布置一些简单题目让学生回家完成并复习课堂所学的内容。
5. 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通过热身活动与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教师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老师也要注意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与同学交流,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集合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一课时】集合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分类和运算。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的分类和运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集合的教具和实例。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集合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集合的理解和认识。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包括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三、课堂讲解1.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集合的分类和运算。
2. 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掌握集合的分类和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2. 学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和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重学生的练习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讲解,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集合的其他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集合的知识。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第九单元单元教案
学生读出各个分数。
课本习题1 2 3
当堂
达标
检测
教材自主练习1、2、3题
板书
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像1/2 1/8 3/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分子分数线分母
教学
反思
阜盛小学优效课时教案
说明:1、所有字都采用宋体,小四号。2、行距:20磅。3、可根据内容调整空间,请不要随意改变表格样式
教学
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认、读、写简单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
重点
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可以学生用图形、文字、数字等各种方式来表示。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初步感知:用语言描述1/2
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这一半表示平均分成2份里的1份,就可以用1/2来表示。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找到长方形的1/2。
3、深入研究,拓展思维
教师出示课件:分成直角梯形。
为什么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却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学情
分析
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分数,但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学生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但是他们不会利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主义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中主动反思并获取知识。
教学
目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 分一分(一) 即分数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分一分(一)即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在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过程中,感受分数是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产生的,能准确地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数,建立数感。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与整数的区别,加强整数的正迁移作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感受分数是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产生的,能准确地读、写简单的分数,体会分数与整数的区别。
教学难点:在直观操作中初步感受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数,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一、从“1”到几,感受正整数的“聚”师:老师这有1个长方形,如果我们用这个长方形表示1,这是几?(2)这是几?(4)这是几?(7)为什么是7啊?学生预设:1:关注7个1 --------1个1,2个1,3个1,7个1累加就是7 2:关注7个长方形-----7个相同的长方形累加就是7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个长方形1作为标准,1个1、1个1的累加,不断的聚合在一起,在聚合的过程中产生了自然数。
(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建立标准,感受1在累加,体会1是在“聚”的过程中产生了正整数。
二、 从“1”到八分之一,感受分数的“分”————比率现在我们还是把这个长方形作为1。
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表示阴影部分的大小。
先思考,阴影部分的大小用什么表示呢? 可以折一折、画一画,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 学生预设:(1) 对比观察,寻找共同点师:观察他们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预设:都是(平均)分成了8份。
(追问:为什么都分成了8份?)预设1:是按照阴影部分的大小折的。
追问:你为什么按阴影部分去折啊?(这样能保证每个格子都和阴影部分一样大)找学生演示折的方法。
预设2:测量之后平均分的找学生演示。
师:无论是折还是分,我们都是按照阴影部分的大小把长方形1平均分成了8份。
(板书平均分)(2)会平均分,用1表示,没有与整体1建立关联。
第1课时 克、千克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实际感知1千克有多重:
我掂了掂,1千克 大枣比较重。
我掂了掂,1千克 食盐比较重,掂时 间长了会有点累。
通过掂一掂,知道1千克比1克重得多,千克是 一个比克大的质量单位。
1千克的应用:
你知道下面这些物品有多重吗?
这些香蕉重3千克。
这颗白菜重2千克。 我的体重是25千克。
1.填空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2.判断题。 (1)一瓶可乐重4克。
(×)
(2)称量一袋面粉的质量可以用天平。 (×)
不要用生活中铁比棉花重的感觉来解题,要比较它们的重量大小。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1千克比200克多800克。
(√)
(5)1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 (√)
33..选选择择题题 (1)估计一下,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大约有( C ) 。
用天平称量1克重的物品:
1克
一枚2分硬币重1克。
用天平称量1克重的物品:
1克
2粒花生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实际感知1克有多重:
把1枚2分硬币放在 手上掂一掂,感觉 很轻。
把2粒花生放在手 上掂一掂,感觉 很轻。
生活中,称量物品有多重时常用盘秤、弹簧秤、 电子秤和磅秤等。你认识下面这些秤吗?
盘秤
1克有多重?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例如:
1枚钢钉重1克 2粒花生仁重1克 1片口香糖重3克 我想1克很轻。
认识质量单位“克”:
计量较轻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 作单位,克用符号“g”表示。 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
天平
200g 100g 50g 20g 10g 5g 2g 1g
砝码
(教材第7页“自主练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我当小厨师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学生在掌握的一些整数知识,学习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产生分数概念的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体会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安排:9课时
信息窗一2课时信息窗二2课时信息窗三2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测试讲评2课时
第九单元我当小厨师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第9单元信息窗1 第1课时(91、9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认、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
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
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一支彩笔、图片、练习卡、彩色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动画演示:东东参加《我当小厨师》实践活动,东东提出问题,我只做了一个月饼,却要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板书:平均分。
)
2.体验一半
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可以分多少?(一人一半)。
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圆,提问:这是你说的一半吗?怎样做才能是一半?
这半个月饼还能用我们原来学的整数表示吗?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一半:比如图形、用文字、用数等各种方式来表示,先写在练习本上,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像这样的数1/2称为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
1.初步感知:语言描述分数
2
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这一半表示平均分成两份里的1
1
份,就可以用来表示,那这一份呢?总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 2
份,每份都是它的。
1
我把一个馒头分成2块,我吃了1块,就是吃了这个馒头的,对吗
2
?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刚才你已经找到了一个饼的1/2,能找到长方形的1/2吗?现在请你拿出长方形纸片(出示折纸要求)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找出长方形纸片的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
展示交流:你是怎样得到1/2的?出现横着、竖着、斜着对折的三种方法,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有代表性的作品板贴,教师加以订正。
为什么它们的折法不同,2折出的形状也不同,却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小组交流)
总结:虽然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但它们都被平均分成了两份,
所以每份都可以用来1/2表示。
(板书)
你觉得哪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
那第三个图形为什么不能用1/2表示呢?难道也是因为没有平均分吗?(板书:1/4)看情境图把一个烧饼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多少?
三、自主探索,总结概念
在分数的王国里,是不是只有1/2、1/4这些分数呢?那你猜想一下,还会有哪些分数呢?
1、理解并掌握几分之几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1份是多少?2份是多少?3份呢?4份------
学生动手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能找到图形的3|8?
揭示分数及教学各部分的名称:1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2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
1
你能快速说出下面分数的分子,分母吗?的分子是——分母是—
8
—
2、了解分数的由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出示课本93页第1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2. 出示课本93页第2、3题:做一做。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块,每块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2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