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书外的感受——读《教育智慧哪里来有感》

合集下载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南白象一小第二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

”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

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

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5篇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5篇

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5篇智慧教师,我奋斗的目标---?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缘于的读书活动,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 这是一本记录教学实践、思考、反思、研究结晶的书,书中介绍他们在叙写、反思和追问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无疑也得到提升. 以前在我的理解范畴内得,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是博学的,上通天文, 下晓地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智慧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智慧的化身.我想做一位有智慧的教师,我希望在我今后的生活中,要充满智慧;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要充满智慧.心想,这本书肯定会对我大有帮助.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创造的,智慧不是别人给的,智慧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去努力才能得来的.智慧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更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智慧的教师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能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健康成长.书中着重讲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开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下面是这本书对我的一些启发.1、学习智慧学习.生命如树,学习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 教师作为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一个信息源,更要具有相当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释放知识能量的同时,也是挖掘自身知识库藏的时候.只有勤于学习,广采博取,才能让自己原有的“一桶水〞变为“奔流不息的长流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爱心教师的智慧于爱.爱,是人类最伟大、无私的感情,爱所有人, 更爱我们所有的孩子,要尽力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有心才有智慧,心中有学生才有智慧.记得一位学者说“做教育爱是前提,爱是智慧, 爱学生就是爱自己.〞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异,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不仅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用自己教育的智慧和真情唤醒每个孩子的理想和信念,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也许他们并不完美,也许他们只是迟开的花朵,只要我们善于把他们的潜能开掘出来, 就能促使其成才.能真心的爱学生,永远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让学生在感到师爱之后,学会爱别人,学会怎样以爱心与人相处.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 体验到自己人生价值,才会真正感受到爱的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小的时候,曾将一把石子递给杂货铺老板“买糖〞,杂货铺的老板迟疑了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生.〞这个杂货铺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与情怀,他没有以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 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教育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所以也找不到一种通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的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勤读、细读, 用智慧与理性去读.3、读书智慧多读书.俗话说得好:“读书万遍其意自现.〞与书为伴, 营造自我书香世界.读书是成才的最好途径也是惟一捷径. 每天给自己安排一点读书的时间,增加阅读量,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开展的根底. 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开展, 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 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 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 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 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急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4、反思智慧反思.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反思是一种工作态度.对一件事情进行反思,对一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反思,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前进途中必有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反思可以升华思想、凝结智慧. 反思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师自我教学意识, 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水平.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 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 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反思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不断学习和思考, 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根据自己的实际, 突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突出教育教学规律的探寻,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5、创新智慧创新.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开展变化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要有创造性,智慧型教师不但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水平,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开展和完善自己,善于反思,勇于否认自我,不断出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智慧丰富了,必然会带出一大批拥有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勤于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将成为我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智慧教师,我奋斗的目标做有智慧的老师一一?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教师之名乃卓越名师之名;教师之名源于教师之贤,贤者贤能,贤者贤明,贤者贤品,贤者受人尊敬也〞.在魏书生老师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 提到了这么一句话!当我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后,我更深深地感受到当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拥有教学的智慧,正如教育家昆体良所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其内涵却是值得我们一再地深思的,正所谓一言即道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传播知识,最主要的是促进人的开展.作为老师,我们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水平,变传统的“要我学,教我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我要学,我会学〞,这样孩子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独立地探究,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在智慧的课堂中,老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计,灵活诱导和推波助澜.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是探索者、实践者和发现者,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本领,而且学会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学习时, 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对学生来说才是终身受益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才是真正有效的, 才能为学生的一生开展打下坚实的根底.同理我们将这句话用于我们的班级治理上,可以说:“管是为了不管〞.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治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治理就成功了一半.让学生治理班级,是培养学生自主治理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治理,首先要摆正学生的位置, 相信他们的水平,让他们明确目标后,事事放手,尊重他们的主观意愿,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意识,从而增强了治理班级的责任感.不敢说事必躬亲的班主任就不是一个好的班主任,但他一定不是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后,使我感悟很深,我明确了新时代的教师不但需要有勤恳、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善于积累、思考和、升华.做个有智慧的老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读?做有智慧的教师?有感上口中央小学张春英暑假期间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读完这本书, 让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具有了敬业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就必定会嬴得学生们的喜欢,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有智慧的教师.这些小故事看来亲切,很贴近我们的实际工作镜头,有的案例更类似于我们平时遇到的一些真人真事.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什么是教育智慧?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治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的.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表达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是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响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水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了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教育的技能、技巧是可以模仿,可以培训的,但教育智慧是练习不出来的.培养、造就智慧型教师除了接受教育机构正规的知识、水平、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外,更要靠个人长期不懈的自我精神修养,包括个人阅历、生活经历与职业经历的体悟与反思、对人际的洞察与敏感、勤奋的写作等,而这一切又都与他自己的直接教学、教养及教育治理工作有关.教育工作职场是教育修养提升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智慧从何而来呢?仔细阅读这本书不难发现:首先,我认为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其次,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增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 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第三,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虽然教师的劳动在大局部时间里是个体性的,但决不能因此而无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别人新奇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迷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第四,智慧型教师要有教学智慧.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不但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对答自如,而且在学生的批评建议中沉着不迫, 显示出高度的教学智慧.第五,智慧的课堂,要求我们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解放教师, 让课堂呈现创新的活力.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但也要防止“盲目的创新〞“一味的生发〞“随意的自主〞和“形式的整合〞. 因此,在智慧的课堂中,老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计,灵活诱导和推波助澜.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是探索者、实践者和发现者,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本领,而且学会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锻炼自己争取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 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这“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又一个平台.内容仅供参考。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言概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一本探讨教育智慧源泉的书籍,通过对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教育智慧的来源和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书中所提及的内容,包括教育智慧的本质、教育智慧的培养、教育智慧的传递、教育智慧的应用以及教育智慧的未来发展。

正文内容:1. 教育智慧的本质1.1 教育智慧是综合智力的表现教育智慧并非单一的智力,而是综合智力的表现。

它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社交智力和实践智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智慧的本质。

1.2 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

学校应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交能力,社会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

1.3 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教育智慧都有差异,因此在培养教育智慧时,应注重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进教育智慧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智慧的传递2.1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包括教材、教师、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只有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地传递教育智慧。

2.2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积极的教育环境积极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智慧的传递至关重要。

学校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

2.3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育智慧的传递效果。

这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3. 教育智慧的应用3.1 教育智慧在学习中的应用教育智慧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寒假借了本林崇德写的《教育的智慧》一书,在闲暇之时,认真拜读了一把。

《教育的智慧》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践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

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我对书中的这个观点很赞同。

百行德为首,就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但是,现在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啊!”是的,现在的学生是不好教,分析原因:一、家庭因素。

现在基本上都是每家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都是家里的一个宝,全家围着转,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自私,不会关爱他人的性格。

二、社会因素:现在的社会环境和以前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物质和精神都丰富了,最大的变化我想是有了网络,不仅电脑可以上网,手机也可以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好的坏的,并且没有一个有效地对信息删选的方法,学生照单全收了。

这也容易使正在成长的小学生的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含义的灵魂是学生命意义,其核心则是“崇尚道德”。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人。

因此,没有道德,再有才华的人对于社会也是无用之人,反会危害社会,报纸、网络上出现过很多这种拥有高学历、却精神扭曲,利用知识危害社会的报道。

所以,培养学生,首先重视其德,当然德才兼备是理想状态。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

”“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

”这说明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If one day I have money or I am completely out of money, I will start wandering.(页眉可删)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1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

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

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

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

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

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

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

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

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

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

就是满堂跑的那种。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

语言表达不清晰。

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

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

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

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

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

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

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

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

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

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

教育需要智慧——读《教育智慧引论》有感

教育需要智慧——读《教育智慧引论》有感

在 又有 多 少老师 愿意 真 诚地 与 学生 交 换意 见 ? 又有 多 星 真 的在 北 边 吗 ? “ 的属 相 中有 数 学 问 题吗 ” ”人 —— 少 老 师 善于 引领 学生 发 现 矛 盾论 点而 不 是 拿 出现 成 问题 库本 身 就是 一座 智 慧 宝库 , 问题 更 是一 条 生成 智 真理 呢 ?我们常 常 劝诫 那 些 以讲授 贯 穿 全程 的教 师 , 慧 的导 火线 , 旦点 燃将 会进 发耀 眼 的智慧 火 光 。 一
力 达 到 的 一种 尊 重 生命 、关 注 个性 的独 特 的 教 育境 度 数 又是 多 少呢? ”我给 他 说 明外 角并 建议 他 研究 一 界, 是教 育成 功 的活 的灵魂 。 具 体而 言 ,教 育 智慧是 下 , 了 几 天 , 汇 报 了 自 己 的结 论 : 角 形 有 外 角 ” “ 过 他 三 教师 个体 在教 学过 程 中逐 渐生成 的 : 某 个 人不 断经 和 ,而 且 也 有 一 个 固定 的度 数 ,这 个 固定 的度 数 是 是 过实 践经 验 的积 累与 重组 的结果 : 是教 师基 于 专 业上 3 0度 。又过 了 几天 , 竟然 又跑 来 , : 既然 三角 形 6 他 问 “ 的 需要 , 过 发现 、 正 与 内化 等 复 杂 的 过程 所 建 构 既 有 内角 和 又 有 外角 和 , 么 四边 形 、 通 修 那 五边 形 等 等 多 的。教师 不断 将既 有 的知 识融人 课 堂 教学 中 , 经过 并 边 形是 不 是 也 应该 既 有 内角 和 又 有 外 角 和 呢?如 果
能 留下 些什么? 可 怕的 是 , 最 智慧在 其 中悄 然 流逝!
教 育 智慧 是什 么? 育智慧 从 哪里 来 ? 教 育 智慧 教 《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篇一:《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1“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

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

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

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

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

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

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而不会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

”读着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集,让我接受着对心灵的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

让人觉得是在与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谦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

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再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肖川教授在《名师不可仿》说到:不要简单的模仿名师,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下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是不可简单模仿的。

我们只有“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为新教师,起初我是以取经的目的去拜读这本书。

但在书的篇末,肖川教授说:“功夫在诗外”,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你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只能从深厚的精神修养中内在地孕育和生长出来。

看到这里,我并没有失望,我读到了“学问变化气质,知识滋养人生”;我知会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2“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教育的智慧》书评

《教育的智慧》书评

《教育的智慧》书评教育的智慧是一本由李开复撰写的书籍,该书以教育为主题,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以及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教育的目标1.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1.2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通过开展团队合作项目和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

二、教育的方法2.1 创新教学方法:教育的方法需要与时俱进,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引入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2.2 个性化教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潜能。

通过利用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使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下进行学习。

2.3 融合教育:教育应该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通过将科学、艺术、技术等学科进行融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三、教育的评价3.1 多元评价方式:教育的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3.2 反馈和指导:教育的评价应该注重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方向。

教育智慧的读后感500字

教育智慧的读后感500字

启迪:这一案例让我认识到,让学生作文走进生活多么重要,以此为鉴,我根据学生年龄成长特点分年级设计了学生课外写作专题,七年级是“家乡篇”、“家庭篇”、“成长的历程:童年篇”;八年级是“友谊篇”、“校园篇”、“成长的历程:成长篇”;九年级是“读书篇”、“思辨篇”、“理想篇”、“成长历程:中学篇”。三年下来,厚厚的十卷作文稿,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资源和人生财富。
案例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次作文课,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那次…… ”,40分钟后作文完成了,我发现80%的同学内容集中在“失败”“成功”两方面,素材范围很窄,大部分是写学习经历的,内容平淡,有些还是编造的。但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题目是“难忘,那次离家出走”,文章很新颖,充满了童真、童趣,大意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外玩耍,已近晌午才匆忙回家,慌乱中我不慎跌入路边的水塘中,为了逃避家人的责骂,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家出走。我们偷偷溜回家带了一些干粮和水,便朝“三角洼”出发了,路上我们感觉天空是那样的蓝,小鸟的鸣叫是那样的清脆、婉转。后来我们在“三角洼”野炊,直到夕阳西下,我们才在父母的招呼声中,恋恋不舍的回家。我把这篇文章当成范文在全班朗读,同学们都很兴奋。见此情景我及时地调整了授课计划,引领同学们共同分析这篇文章写的好的原因在于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然后我顺势点燃了这朵“火花”,让同学们搜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如发生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上的故事,家乡的传说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致很高,经过半个多月的搜集,同学们都交给我一个小专辑,起的名字更是有新意,如“家乡史话”“变迁的家乡”“家乡风情”“家庭故事”等。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更进一步了解了父辈创业的艰辛,同时提高了积累素材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是罗伯特·斯特恩伯格。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智慧。

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人格品质。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人,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教育,而现代教育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式教育。

教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教育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除此之外,作者还探讨了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他认为,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和和谐。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
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通过阅读《教育的智慧》,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
智慧。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
使命。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教育的智者,为教育事业贡献自
己的智慧和力量。

读《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有感

读《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有感

通过这次读书,让我顿悟了很多。以前从不思考的自己, 现在也学会思考,学会了反思。以前从不爱看教育著作,现 在发现教育著作能让我们更有效的工作。我以后一定会,认 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理论著作。相信读书会让我更加善 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 的教育更加美丽。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感觉自己做得很不好。在对于学生的教育方面, 虽然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但大多数时候对孩子的教育我还是意气 用事,遇到事情极少动脑思考为什么发生这种事。例如班上有几个孩 子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我几乎每节课都要点几遍名,却从来没有想 过他们是为什么不听讲,是听不懂还是我讲得不够生动,还是孩子本 身在注意力方面有问题等等。孩子上课不听讲的原因有很多,我却很 少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教学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启 迪智慧,我们不能忽略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 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学习机智地转换、 处理问题,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枯燥的教学变得充满 生机。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 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 奇。
用“心灵感化心灵”,其实我们都不缺乏师爱。可是,我经常感觉真心未必能换回 真心,也未必能改变一个坏习惯不好的孩子,又怎么能谈得上用心灵感化心灵呢。 看过这本书,我觉得爱应该懂得怎样付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付出。首先,我们老 师要眼勤、脑勤、嘴勤,多观察学生的言行,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想法, 了解了孩子,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学生需要理解,需要尊重。这就要求我们 教师能公平对待所有学生。一个集体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等 都不相同,发展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不同,才能有针对性地去 研究。在研究学生的同时,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并在最大限度中鼓励学生的发 展,教师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 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是对小学生最高的奖赏,是激励学生最有力的手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追求的意念和 力量,会以更加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只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 得成功,才会是真正的、高层次的、发自内心的愉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 使其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正如俗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 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 好学习。”

教育的智慧哪里来?——读《教育的美丽风险》有感

教育的智慧哪里来?——读《教育的美丽风险》有感

教育的智慧哪⾥来?——读《教育的美丽风险》有感「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点上⽅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读《教育的美丽风险》有感⽐斯塔,是⼀位成就卓著极具国际声誉的学者,在西⽅教育哲学和教育理论领域有着⼴泛的影响。

他⼀直穿梭于欧洲⼤陆、⼤不列颠和北美,独⼀⽆⼆的国际视野,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论和深刻的教育思考。

“教育不是填充⼀个空⽔桶,⽽是⽣起⼀团⽕焰”,师⽣没有互动好,也是有潜在风险的。

教师作为专业⼈⼠,应该⾃觉追求教育智慧,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对教育事件做出精准的判断,服务于学⽣的美好成长。

那么,教育智慧从哪⾥来呢?不同的⼈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亚⾥⼠多德就认为,智慧是随着经验⽽来的。

⽐斯塔在亚⾥⼠多德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的观点。

⾸先,教师教育应该关注整个⼈的⽣成。

何为“整个⼈”,这就涉及到教育⽬标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的⽬标涉及三个领域,他把它称为“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

“资格化”,⼤体上涉及“教育使⼈们做某事具备资格的⽅式”,简单来讲,使⼈具备知识、技能和性情,这也是学校教育关注⽐较多的⼀个维度。

“社会化”,即通过教育,让⼈“成为已有社会、⽂化和政治实践及传统的⼀员”,让⼈融⼊社会创造条件。

近些年来,社会功能已经成为讨论学校⽬的的⼀个明显维度。

很多学校,把环境教育、公民教育等等添加到学校课程中,就是这些观念改变的具体表现。

“主体化”,应该是和“社会化”相对应的⼀个概念,“社会化”,让我们成为有秩序的⼀部分,获得⼀种⾝份,⽽“主体化”,涉及我们如何在“秩序之外”的存在,探讨的是⼈类⾃由的问题。

简⾔之,在他看来,要在教育上变得有智慧,⾸先⾃⼰是完整的,⽽不是残缺的。

不完整的教师难以教出完整的学⽣,学⽣完整的前提是教师应该是完整的,给予教师的教育应该是完整的。

“全⼈”应该起点,是前提,否则探讨失去了基础。

其次,通过“操练”判断的⽅式实现“精通”。

⾳乐家想发展他们精湛的技艺,必然通过⼤量的练习得以实现。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教育源于爱——读《教育智慧》有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教育源于爱——读《教育智慧》有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教育源于爱——读《教育智慧》有感在《教育智慧》一书中,各个经典案例启迪着大批教育工作者,尽管没有全页拜读,但有如此一个例子使我深受启发,备受鼓舞。

教育如此令人惊叹。

1999年4月20日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哥伦拜恩高中发生了校园枪击事件。

两名青青年学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装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老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

这起事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校园枪击事件之一。

一位女老师在目睹哥伦拜恩惨案后,认识到内心的阻隔导致暴力,外在的暴力源于内心的孤寂。

小孩们假如不能够得到关注,会采取任何手段来引起人们的留意。

此后,她下决心在本人力所能及范围内,尽早开场预防暴力,时刻关注小孩心理健康。

哥伦拜恩惨案后的每一个星期五下午,这位老师坐在空荡的教室里研究这些11岁的小手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小纸条,她是在挽救小孩们的生命。

通过这种方式,她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更深入地认识到一个她非常早就明白的道理:生活中的每件事,包括爱,包括你的所有物,都有固定的“公式”。

从那些小纸条中她找到了这些“公式”——找到了破解内心枷锁的密码,并给予那些孤单的小孩以协助,填补他们内心的空白。

这确实是她的数学。

一切都源于爱——包括数学和其他学科。

学科的专业性便是能有效应用于现实中,我们从事这份工作,就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要把它的作用传授于学生,充分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令人惊奇的事实。

这位老师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挽救小孩们的生命,用一生寻找爱与孤寂的“公式”,如此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踏入这种生活,之后的每一天,都能够改变世界的轨迹。

比方语文学科,除了言语技能的获得,创新思维的超越,文化内涵的丰富,还要使语文课程更贴近整体素养的培养与陶冶。

在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要在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根底上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不用的东西就没有多大存在的意义。

教师有关的读书笔记(精品8篇)

教师有关的读书笔记(精品8篇)

教师有关的读书笔记(精品8篇)教师有关的读书笔记篇1读这本书之前找了很久,网上、书店……都没有找到,只是从书名中感受到教育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通过了解才知道:为我们所熟知的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也读懂了一些: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

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

”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1927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校长。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

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

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

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

“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

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老师读书笔记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

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

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

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

其实说句心理话,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

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

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

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

”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

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育人三部曲》是一部对我国教育产生影响的书籍。

该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三部著作描绘了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三个阶段的成才历程,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系统。

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

《育人三部曲》,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视,不能随意丢下一个字符。

我越读越被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所吸引,我越读越能从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

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是呀,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爱玩爱闹的孩子。

若逐个地去引导他们、培育他们只会是事倍功半。

所以,这就需要依靠班级,用集体的力量和氛围去影响、去教诲每一个成员。

所以,树立良好的班风,规范班级的纪律,以及班主任的模范作用都是十分必要的。

能够运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化班级成员,那么教师的教育工作也会顺水推舟,变得得心应手。

作者的一段总结写得很深刻,也很贴切——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

善良情感、情感修养──这是人性的核心。

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是和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验,与感受本民族语言的细微色彩同时进行的。

人在童年时期应当经历一个培养情感的学校,培养善良的学校。

这两个月读了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在书外的感受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前段时间,街道的”读书吧”活动在我校举行,学校把组织这次活动的任务交给了我,肩上的担子忽然觉得重了不少。

从制定计划到具体操作,从选择书本到购买分发,一直忙个不亦乐乎。

然而忙碌却让我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思考如何阅读,思考为什么阅读。

阅读除了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之外,还能让人静下心来,抵消浮躁的感觉。

现在的生活节奏是如此的快,是如此地紧凑,不知不觉间学期已经过半。

快只意味着量大,并不代表着质高。

作为教师过着营营役役般的日子,似乎已经是常态,忙个昏天黑地是家常便饭,这样的生活和工作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恰逢在日程排得密密麻麻的时候,这本书走进了我的视野——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以案例的形式述说着,教师在工作中应该理性地思考,不应被情绪左右。

一旦教师被自己的情绪控制,那剩下的就只有让学生们看热闹了。

成年人竟然被一个孩子制服了这不是故事,而是常常出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

家长教育的失策、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

”因此,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案例,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

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

”这种说法。

这是为什么呢?王老师的解释是”因为很多教师拼的是体力,他们在工作中很少研究,专业能力停滞不前。

一旦体力不支,价值就立刻降低了。

你没有专业技术,没有…一招鲜‟,当然谁都可以替代你,年轻人体力比你强,能…全场紧逼‟,能加班加点,当然就比老教师有优势了。

而医生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依靠自己的专业水平,来给病人看病。

而且病人是否康复,比较容易看清楚,作假困难。

所以医生都倾向于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病没有治好,他只好承认自己医术不高,进而继续努力提高,而不会埋怨病人素质低,得怪病难为医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许和教师的观念没有得到改变有关。

几千年的文明”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根深蒂固。

就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改变,但是师生关系当中,教师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很多教师除了“怪”以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老师的意志上了,而这往往比提高专业水平更有短期效果。

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其实都用来管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监工,而不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

”作为教师,一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多读书,多研究,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干劲,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长青,才会使自己变得越老越香。

尽管书中的部分例子,在解答时还显得不够完善,要么没有了后续的详细结果,要么过于理想化和实际工作脱离;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一些教育问题本来就是难题,要解决起来需要家庭、学校甚至社会联动解决,光靠教师一个人是无可作为的,更何况一本书呢。

所以大可不必对一本书给予过多的厚望,书中所讲
仅仅是一家之言,这样解决问题是一种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

通过阅读书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阅读过后,便可尝试沿着这个思路去解决身边的教育问题,绝不应该模仿硬套书中的例子,毕竟学生是活的、教师是活的、教育也是活的。

从一个鲜活的例子中提取的方法,未必完全适用另一个鲜活的问题,然而其中相似的思路却是不变的。

我想这个思路就是控制情绪,把问题学生当中教学问题来研究,寻找表象之下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教师指导家长,家长教育孩子,教师从孩子身上观察家长教育措施的效果,继而再指导家长修正教育的方法。

如此循环,孩子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变。

其实学生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家长不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就改变不了身上的毛病。

另外,从书中隐约地感觉到,如果家长不配合,光靠老师、学校,对于学生教育,教育效果是较差的。

那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家长放弃了,那教师是否也应该放弃呢。

想到这里就不敢再往下想了,毕竟学校不是工厂,工厂允许产品有一定的废品率,教师能允许自己教出废品学生吗。

其实答案早已存在,只是隐藏在心里罢了。

教育的功能强大人人都知道,但没人说过教育是万能的,教师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并不能代替家长。

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有时尽力后也未能改变,就不要过于自责图添自己的烦恼。

阅读虽然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最起码能让我们在现有的水平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