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依附论与新马克思主义
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关于不发达的开放性解读
作者:杨雪冬 文章来源:编译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22
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是本世纪50年代在拉丁美洲兴起的诠解外围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状态成因的多种理论总称。这些理论以拉丁美洲为分析模本,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宏观背景,采取的是马克思主义或者左派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分析资本主义在外围地区的真实作用以及找到解决外围地区不发达状态的道路。60年代是依附理论的鼎盛时期,其影响不仅在地域范围内扩展到除拉美外的许多不发达地区,而且在学术范围上也被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的学者所接受。依附理论在同二战后一度红火的现代化理论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70年代后,随着不发达地区内部发展道路的差异明显,尤其是东亚“四小龙”以及一些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的出现,依附理论逐渐式微,开始处于理论的守势和自我调整状态,但并没有退出理论舞台。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资本全球扩张带来的消极后果引起了更广泛的注意,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相继爆发验证了依附理论的某些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再次肯定了依附理论的理论价值。因此,梳理一下依附理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不发达地区的现代化道路不无裨益。
依附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帝国主义跨国公司的扩张与拉美国家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汇合。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资本主义逐渐由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了以跨国公司为支柱的跨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第一,世界资本主义在大垄断资本的集中化、集团化、中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第二,垄断与国家的关系日益强化,以至于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资本输出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心国家在外围国家工业部 门的直接投资(及其所包含的技术进步成果的传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政治独立;第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了经济、政治和军事合作。与此同时,在早已获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工业化进程也由自主的民族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了以外资为动力的依附性发展阶段,这种发展造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导致政治上民族民众主义时代的终结和官僚权威主义时代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依附形式的变化和依附程度的加深。面对这种变化,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和拉美经委会的发展主义理论(也称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由于对新的历史现实缺乏解释能力而相继陷人危机。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主要观点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简述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
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因此,研究现代化除了要重视经典现代化理论外,也不能忽视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
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
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
依附理论
依附论又称“外围——中心论”,一种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
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及的萨米尔·阿明、英国的A.G.弗兰克和美国的I·沃勒斯坦等。
他们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
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各国学者对于如何解决这种不平等的依附的观点大相径庭。
是企图解释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原因的一种思想学派。
该理论虽然包括一大批体现多种概念和方法的论著,但所有依附论作家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把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看成是由外部力量制约的,也就是说,是其它的较强大的国家在统治着不发达国家。
这使依附论思想家都采用一种流通论的方法(参看流通条目)。
他们认为可以从交换中的支配关系出依附论思想家认为“剩余”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从不发达国家那里榨取来的。
不发达国家所以贫穷和不能发展,就是因为它得不到自己的“剩余”。
这种“剩余”相应地被掠夺、被投资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去了,而这正是这些国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依附论断定,这种既榨取又盗用的双重性,既造成了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又使这种不平等永久化。
从历史上来看,“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掠夺和抢劫是宗主国发展和殖民地停滞不前的最初原因,而这同一个原因则造成今天的不发达现象。
对据以榨取和盗用剩余的确切机制的描述,在上述论著范围内也各不一致。
属于最早提出依附论之列(而且也许是最著名之列)的人有巴兰(见“参考书目”2)和弗兰克(见“参考书目”5),他们强调剩余榨取是世界最初成分富国和穷国(或地区)的原因,榨取是国家之间而不是阶级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
虽然他们并不特别关心描述榨取和盗用过程的机制,但人们可以从他们的分析中推导出这样一点,即殖民时代的榨取主要表现首先,如果世界不是分成先进的地区和落后的地区,那末支配的关系就是有先决条件的,即一些国家可以榨取另一些国家的剩余。
依附论
阿尔特巴赫教育依附论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阿尔特巴赫的依附论思想丰富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
第二,阿尔特巴赫的依附论思想拓宽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视野,
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带人国家交流的平台中
第三 , 阿尔特巴赫的依附论思想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更多省
思的空间
七、依附论研究范式的贡献
第一,拓宽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视野。依附论流派的出现, 将原来以名族国家为分析单元的比较教育研究的视野拓展
(二)第三世界国家与工业化国家教育的不平等关系
阿尔特巴赫指出了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在 教育上存在着不平等关系,即第三世界国家在教育方面 受控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在世界学术系统中处于依附地 位。
教育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和课程的设计、知识的生产与分布, 学校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教学语言等。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不断深化。
依附理论最早是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的,是在对西方新
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的批判中形成的。最早是由普雷维什
(阿根廷)提出的。
二、依附理论的理论渊源
( 1)它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同时也 借鉴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
(2)一般认为,依附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拉美经委会
国家的支配作用,而忽视了边缘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文
化传统中的惰性因素等。即使他们承认依附国在依附过程 中有着自己的主动性,也不过是来自少数社会上层人物和 政治精英,这些人物只不过是中心国家的代理人。
启示——超越依附,走向共生
第一,国际视野:比较教育的研究的着眼点 比较教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国际视野形成的产物,国际视 野是比较研究先天就具有的特性,而借鉴他国、增进国际 理解的学科使命也要求这一学科的研究者自觉地以国际视 野作为展开研究的着眼点。
依附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依附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一、概述依附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不平等权力结构的现象。
自其诞生以来,依附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
该理论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
依附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乐观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逐渐从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转变为承认依附与经济增长之间复杂关系的新视角。
依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存在一个中心—边缘格局,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这种格局不仅存在于国际体系之中,也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收入分配等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依附理论提出了三个假定概念: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纪市场、不等价的交换与二元社会结构,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依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的依附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和政治依附,认为这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随着依附理论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认为即使在没有外部依附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可能因为内部结构的缺陷而无法实现自主发展。
最新的依附理论发展阶段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对发达国家技术和资本的依赖,从而失去自主发展的能力。
依附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否定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关于“存在一个普遍的现代化模式”的论断,指出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后出现的中心—边缘格局。
依附理论对于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北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依附理论也与其他理论进行了对话与融合,为解释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评论
发生型批评 :作家是社会的代言人 生活型评论:体现生活实践 过程型评论:反映时代特征 超验型评论:立足现实,指向未来 生产型评论:对生活原料进行加工 按照症候阅读型评论:把没说完的话说完 文化唯物论型评论:修正“历史唯物论” 政治分析型评论:干预政治
总体评价
多为一家之言,没有统一的纲领、团体、 宣言,具有交叉性和模糊性。 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并引发了争论,这种争论在客观上推动了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传播。 在文论发展中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理 论体现了创新精神。 批评和创作在思想和方法方面给西方文论 以很大启发。
总体性
1、总体是世界的、社会的、人类的总体。 2、总体具有时间性。 3、总体具有空间性。 4、总体性在不同层次中展开。 5、总体性就是辩证法,或辩证法的核心。
文学与现实
1、文学与整个意识形态发生关系。 2、作品表现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社会结构。 3、典型理论:运动性、发展性、矛盾性与统 一性。 4、文学的形式特色。
代表人物
3.英国新左派马克思主义者 雷蒙德· 威廉斯(1921-1988)英国马克主 义文化批评家,代表作《现代悲剧》《马 克思主义与文学》等。 特雷· 伊格尔顿(1943-),英国文论家和文 化批评家。代表作《批评与思想意识》 《文学理论概论》《批评的作用》等。
主要观点
第一、极为注重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 第二、高度重视现实主义问题。 第三、高度重视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律。
现实主义问题
1、承认文学表现现实的客观与主观的辨证关 系:再现客观和审美创造。 2、强调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要求 现实主义作家要做人民的儿子。
间离化效果
1、从作者角度说,作者要选取那些鲜为人知 的具有新奇感的事件。 2、从观众角度说,重视观众对作品的“旁观” 态度,观众与作品之间的“间离”。 3、间离化的最终பைடு நூலகம்的,是要达到更高层次的 “熟悉”和理解 。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各章考点总结(我宁波大学研究生这门课考了131分哦~)
(2011.名词)依附理论: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依附理论是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
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卡多索和埃文斯的观点则是“依附发展论”的代表。
依附理论由阿根廷学者劳尔·普雷维什在20世纪60-70年代最先提出。
该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该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之一。
(2011、2009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我国政治发展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2010论述)结合治理理论,阐述你对如何推进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看法。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考点:1、(2011简答)、(2010简答)(2009简答)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2010比较分析题)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一、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儒家认为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
“正名”是孔子的政治指导原则,是一种政治手段。
粗了“正名”还要“为政以德”,即以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和礼制对人民进行教化。
孔子的政治教化说影响极为深远,在这里,政治不仅表现为治国之道,还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道德价值追求。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二、与西方政治学说相比,中国古代政治学的鲜明特点第一,在维护统治秩序及如何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内同蔚为壮观;第二,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文主义色彩浓厚;第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第四,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社会演变特别感兴趣;第五,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或系统性较西方要弱。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仍然是由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
因此,研究全球化,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分析。
国外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堪称此种理论的典型代表。
一、依附论概述(一)依附论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先后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但是并未从此走上富裕富强之路,它们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
依附论就是基于解释这种现状,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其外围并受剥削与控制的现状而产生的。
战后拉美经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更为鲜明,因此,依附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拉丁美洲产生并发展起来是再自然不过了。
与帝国主义理论主要研究帝国主义中心的扩张过程和对世界的统治不同,依附论研究更侧重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居于外围的国家,主要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对外围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外围国家的变化对世界资本主义积累总进程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把依附论看做帝国主义理论的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
的确如此,依附论有时也被称为“新帝国主义理论”。
关于依附论的理论渊源,不可否认的是,它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同时也借鉴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
西方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则构成了依附论的“反题”。
一般认为,依附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拉美经委会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提出的早期依附理论或不发达理论,其间接来源则是德裔学者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理论。
(二)依附论的中心议题和主要观点作为批判性解释外围国家和地区“依附”发展特点的理论,依附论把外围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议题。
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姓名:郭星麟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号:1330020019摘要:依附论在战后非西方国家的道路选择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代表着一种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挑战和替代方案,其目标理论在于探索造成第三世界发展困境的原因和寻找摆脱不发达状态的最佳路径。
依附论在思想渊源上与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他借助了结构主义发展学的“中心——外围”模式,提出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导致的落后国家对外依附的基本假设,主张走激进或改良的非西方发展道路。
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中,依附论过于强调外因作用的单项理论图式难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悄然退出了主流的学术舞台,但是其理论本身和曾经有过的影响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反思空间。
关键词:依附论;现代化理论;中心-外围结构;世界体系(一):依附论的产生和理论渊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先后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但是并未从此走上富裕富强之路,它们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
依附论就是基于解释这种现状,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其外围并受剥削与控制的现状而产生的。
战后拉美经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更为鲜明,因此,依附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拉丁美洲产生并发展起来是再自然不过了。
依附论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渊源上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
多数依附者认为,依附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源于马克思的著述。
伊文斯不仅认为依附论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而且还强调依附论对边缘资本主义实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做出贡献。
巴西学者多斯桑托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等分析,为探讨殖民问题开辟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领域,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把劳动分工视为基本的社会现实,是推动其他一切事物变化的因素。
依附论者吧这一社会分工学说引申到国际领域,把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看做是一种依附。
依附理论浅述
依附理论浅述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外一部分经济学家将研究视角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视域下,分析得出当今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其的制约与剥削,而其又不得不始终依附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依附理论经济学家们对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依附状态阐述了其观点,依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但仍有其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标签:依附理论;政治经济学;不发达政治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只有一小部分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并跻身于第二世界,而大多数仍处于较为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当中。
在西方以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为主流的经济学当中,一小部分经济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试图寻找出各第三世界国家走出贫困的出路,创立和发展了一种新的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即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以弗兰克、萨米尔·阿明、多斯桑托斯为典型代表,其主要观点是,他们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看作为“宗主——卫星”或“中心——边缘”的关系,各卫星国家或边缘国家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对宗主国家或中心国家的依附关系上的,即卫星国家或边缘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始终受到宗主国家或中心国家的制约。
一、贡德·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理论”弗兰克认为,对当今第三世界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必须要明确两个基本概念,即“未发展”和“不发达”。
所谓“未发展”指的是发展前的阶段,即蒙昧的、愚昧的状态;而“不发达”则是指发展中国家处于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控制与剥削的这一阶段。
当今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所处的正是“不发达”的阶段,造成这些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则是发达国家。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述评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述评作者:刘志明来源:《开放导报》2010年第01期[摘要]依附论与世界体系论是在深刻分析“中心—外围”全球化结构方面颇有建树的两种理论。
这两种理论对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第三世界的不发达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但是,它们也各有自己的缺陷。
[关键词]依附论世界体系论全球化[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0)01-0068-05[作者简介] 刘志明(1972—),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列宁斯大林思想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球化、第三世界。
迄今为止的全球化,仍然是由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
因此,研究全球化,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扩张的分析。
国外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堪称此种理论的典型代表。
一、依附论概述(一)依附论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先后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但是并未从此走上富裕富强之路,它们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
依附论就是基于解释这种现状,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其外围并受剥削与控制的现状而产生的。
战后拉美经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更为鲜明,因此,依附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在拉丁美洲产生并发展起来是再自然不过了。
与帝国主义理论主要研究帝国主义中心的扩张过程和对世界的统治不同,依附论研究更侧重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居于外围的国家,主要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对外围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外围国家的变化对世界资本主义积累总进程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把依附论看做帝国主义理论的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
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 ,从发展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依附理论是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影响重大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具有乐观色彩的“依附发展论”的演变。
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和阿明对古典依附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卡多索和埃文斯的观点则是“依附发展论”的代表。
“依附发展论”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视角。
依附论从一种经济与政治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论证当代发展中的边缘国家与西方发达中心国家之间的发展问题,因而,从一种学科角度上讲,依附论应划归为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流派。
二战后,先前欧洲中心国家所殖民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但从经济上分析,这些国家要么是不发达,要么是在经济上附属于西方发达国家。
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这种现状的经济学理上的解释就应运而生,不发达与依附理论(the Dependency Theory)由此产生。
在20世纪6、70年代,依附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激进的学说。
依附理论由阿根廷学者劳尔·普雷维什(raulprebisch)在20世纪60-70年代最先提出。
该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该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之一。
从悲观的“古典依附论”到乐观的“依附发展论”依附理论对于理解古典的依附是有用的。
可是,很显然,需要重新考虑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动力问题。
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一种较新的知识传统在发展,这一传统特别集中在费尔南多·卡多索(femandocar doso)和恩佐·法莱图(enzo faletto)的著述中。
新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代表人物
3.英国新左派马克思主义者 雷蒙德·威廉斯(1921-1988)英国马克主 义文化批评家,代表作《现代悲剧》《马 克思主义与文学》等。 特雷·伊格尔顿(1943-),英国文论家和文 化批评家。代表作《批评与思想意识》 《文学理论概论》《批评的作用》等。
主要观点
第一、极为注重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 第二、高度重视现实主义问题。 第三、高度重视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律。
现实主义问题
1、承认文学表现现实的客观与主观的辨证关 系:再现客观和审美创造。
2、强调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要求 现实主义作家要做人民的儿子。
间离化效果
1、从作者角度说,作者要选取那些鲜为人知 的具有新奇感的事件。
2、从观众角度说,重视观众对作品的“旁观” 态度,观众与作品之间的“间离”。
3、间离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更高层次的 “熟悉”和理解 。
意识形态评论
发生型批评 :作家是社会的代言人 生活型评论:体现生活实践 过程型评论:反映时代特征 超验型评论:立足现实,指向未来 生产型评论:对生活原料进行加工 按照症候阅读型评论:把没说完的话说完 文化唯物论型评论:修正“历史唯物论” 政治分析型评论:干预政治
新马克思主义
——现实主义问题、间离化效 果、意识形态评论
发展概况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西方20世纪文论, 呈现出各种形式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诗学流 派。诸如以卢卡契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 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苏联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马克思主义等等。
新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包括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流 派,狭义的则单指以卢卡契为代表的东欧 马克思主义。
总体评价
多为一家之言,没有统一的纲领、团体、 宣言,具有交叉性和模糊性。
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摘要: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所创建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沃勒斯坦从经济、政治和文明三个层面,对现代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拟就其现代世界体系的概念缘起,理论基础以及基本观点予以简要评述。
关键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世界体系论;依附论20世纪70年代,沃勒斯坦提出扩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将美国的历史社会学与法国的年鉴学派以及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相结合,开始从事现代世界体系研究。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致力于一体化研究,运用了长时段、大视野和世界体系视角等分析方法,同时借助了依附论学派的中心—边缘结构理论,因此有着广泛的理论来源。
他认为社会变迁的研究不能以个别民族、国家作为研究单位,而要以“世界体系”作为研究单位。
1 世界体系论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沃勒斯坦看来,人类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发展演变的,从而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
在如何定义世界体系的问题上,沃勒斯坦提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
人们可以依据世界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来判定处于不同时期的世界体系的结构的强弱。
”沃勒斯坦关于现代世界体系的概念依赖于这样一个命题,即由相关个体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驱动构成了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体系。
依附论对于沃勒斯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沃勒斯坦在序言中提到,他在初始研究现代世界体系时是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的。
然而,依附论的独特视角使得沃勒斯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思路,对现代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同时,对依附论进行了必要的继承改造,从逐一考察不同国家的最初设想转向了考察不同国家并存的世界,从而形成了世界体系论。
世界体系依附论与依附论的理论来源都是马克思主义,依附论又是世界体系论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世界体系论与依附论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世界体系论的政治性更强。
2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现代化理论问题:静态
• 现代化理论在列举传统与现代的特征上,用力甚 多,而对于由某一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的过程, 则没有什么有用的研究,大都是静态的。因此, 现代化理论只是一种比较静学 (Comparative Statics),而不是发展理论。 •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全球性的变迁,是 人类文明的共同趋势。实际是历史的偶然,而非 结构的必然。 • 现代与传统二分法的假设,有很明显的错误。现 代与传统不可能有纯粹的型式存在,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现代,也没有一个客观的区分标准。
现代化的理解
•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个充满歧义 但却普遍通用的名词,广泛地使用于各种 方面。有的把它看成工业化,有的把它看 成都市化,有的把它看成政治民主化……。 •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隐含着一个共同的意指, 即现代化是向着某种“现代的标准”迈进 的辩证过程,而这种“现代的标准”,大 致上是以近代西欧及北美的社会为蓝图的。
问题解决: 社会分工逐渐增 加 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分 工与专业化, 产生新的资源
• 复杂的社会劳动分工相互 依赖倾向差异化与专业化
经典演化理论的观点: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演化的连续
• 社会变化是单向的:从原始到现代 • 对演化过程的价值判断:向最终阶段的迈 进代表进步、人性、文明 • 社会演化的速度是缓慢、渐进、一步一步 的(piecemeal),是演化而不是革命 • 结论:从一个简单、原始的社会向复杂、 现代的社会演进,需要若干世纪来完成。
传统与现代社会凝聚方式比较
传统社会凝聚方式 • 基于“机械团结”的社会 • 凝聚,社会群体相似,遵 循传统的僵化的准则与信 仰 • • 简单的农业、家庭、家族、 村庄 • • 个群体相似,但是并不相 互依赖 • 自我封闭—农作、生养孩 子、社会控制的必要角色 现代社会凝聚方式 人口/密度增加,稀缺资源的 竞争加剧,演化适应
依附理论发展社会学课件之三依附理论4课时
在依附理论看来,世界上所有不同的国家形成了 一个世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西方国家成为大 都会,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成为卫星国。除非摆脱 西方国家的统治,否则,第三世界国家是不会发 展起来的。因此,他们积极提倡“脱钩”战略。 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就是弗兰克。他认为,不发 达国家只有割断与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摆脱自 己所处的不利的依附地位,从而获得独立自主的 发展。也正是因为它的这种主张,依附理论引起 广泛的争论。
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和垄断的论述 (2)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拉美发展实践的反思
2、主要观点
(1)弗兰克 本国资本主义也好,国际资本主义也好, 是它们造成了拉丁美洲现在的不发达。故 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就必须摆脱对资本主 义的依附。
theory)
主讲人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 张青
教学目标及要求
依附理论产生的背景 主要代表学派及代表人物 与现代化理论的区别 基本概念,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 教学用时4课时
依附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由拉美 国家的学者提出的一种发展理论。其实质 是关于不“发达”的理论。它侧重说明那 些曾经是西方的殖民地、但目前仍不发达 的国家的发展问题与困境。
国际关系依附理论
9
4.萨米尔· 阿明(Samir Amin,1931年~) 埃及经济学家,全球化问题专家, 激进主义依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理论贡献: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系统的对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世界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关系进行了分析 代表作:《不平等的发展》
10
主要观点
• 世界范围内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所产 生的不平等交换,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不平等发展的导因。 • 发展中国家必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脱 钩”,即改变民族国家的发展战略屈从于世界资 本主义的所谓“全球化”战略。
• 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必然发展趋势。
11
5.费尔南多· 恩里克· 卡多佐( Fernando Henrique Silva Cardoso ,1931年~) 巴西杰出的社会学家,政治家,曾于1995 年~2003年担任巴西总统。 理论贡献:改良主义依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人类与社会》、《拉美经济和社会运 动》、《专制与民主化》等
8
主要观点
• 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宗主---卫星”关系不仅存在于 世界层次,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每个 卫星国内部,即不发达国家内部的城市和农村之间。 • a)政治方面,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此甚至可以进行 革命; b)经济方面,主张“脱钩论”,即自力更生摆脱对西方发 达国家的依赖, 中断与西方的贸易 , 阻止西方跨国公司的侵 入, 甚至要全面切断与发达国家的直接联系; c)世界秩序方面,主张打破现有体系, 改造世界政治经济 秩序。
18
12
主要观点
• 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化理论把不发达国家落后 的原因归结为其内部因素,但同时,对于其他依附 理论家的外因论也持批评意见的。 • 认为发展和依附是同时发生、并存的一个过程,而 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个范畴。 • 主张利用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联系来为本国的发 展服务,而不是脱离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普雷维什结构主义的影响
所谓结构主义,就是把世界体 系分成两个部分,一边是发达 的工业化中心国家,一边是欠 发达的农业边缘国家。两者之 间存在系统性相互作用。发达 与不发达相伴而生。欧洲工业
化发展带来资本主义增长和现
代化,还使前资本主义地区原 始特征永久化。
劳尔· 普雷维什命题
1、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论。技术变迁、 市场容量、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等一系列 条件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 产生了不利影响。(1)技术进步的利益 在中心与外围不平等分配;(2)贸易周 期运动对中心与外围产生不同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论和帝 国主义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 方法论上,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阶级分 析法; 本体论上,与列宁主义相一致 认识论:发生集体偏移,导致依附论的研 究对象与范畴发展整体转移
1、希法亭和卢森堡的影响
希法亭认为,资本输出日益指向出口原材 料的生产,这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的依附性。 卢森堡提出关于资本主义是不能独立存在 的世界体系的观点,说明资本主义中心国 家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落后国家的利益为 代价的。剩余价值的逻辑如下:剩余价值 不是来自于工人的劳动,而是资本家通过 同第三市场进行贸易得到的利润。也就是 通过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不等价交换来 实现的,弗兰克和阿明将此观点发挥到极 致。
1、穆尔的社会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
会的总体过渡。工业化是始发原因,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最终结果。
现代化的四条件图式:( 1 )价值观的转变,即由亲属优先转向业绩 优先,以及建立在国粹主义基础上的国民统一;(2 )政治上确立产
权制度和自由市场体系;( 3)机构上形成专业化的科层结构和国家
第二,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崛起,成为世界霸 主,它要按照自身利益改造世界政治经济结构, 国际体系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向边缘国家扩大。 “帝国主义的冲动”的削弱。
第三,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知识分子怀疑马克思的发展图
式:资本主义将按照自身形象创造一个世界,实现普遍的经济增 长。包括:
(1)质疑资本主义运动规律:资产阶级剥削剩余价值导致工人阶
外流,不断加深发展不足的情况。
第四,拉丁美洲资本积累处于一个特定
阶段,传统的民族资本主义正在衰落, 新兴社会集团正在为拉美经济发展重新 巴西瓦加斯改革;阿根廷庇隆改革。
确定方向。包括: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将发展差距归根于拉美在资本主义体系 中的从属性和依附性。
第五,拉丁美洲对发展自主性的探讨, 提出了关于拉美地区国际关系学的使命 问题。 (1)摆脱拉美在国际关系中的从属地位 (2)摆脱本地区的边缘性特征 (3)摆脱依附状态和不对称的知识交流 (4)重新“发现”拉丁美洲的历史
对政治结构和发展努力的冲击。强调渐进调整, 极力避免政治动荡。
(三)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
第一阶段的现代化理论:圣西门、孔德和斯宾塞。以西北欧的经验作为现代化的典
型,创立了实证主义的工业社会理论体系。
第二阶段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是亚当· 斯密的古典经济学、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卡尔· 马克思的历史发展图式、马克斯· 韦伯的合理化和科层 化认识论,代表着以东北欧为典范的现代化理论。
财政制度;( 4)个人动机上培育创业精神,追求财富、积极向上的 人格。
现代化的衡量标准:经济结构:高水平的技术和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 广阔的市场和相互依存的组织结构;人口结构:由工业化初期降低死 亡率引起人口爆炸到工业化成熟期的低出生、低死亡率和老龄化。社 会结构:亲属群体解体,家庭功能缩小;个人主义;妇女地位提高; 社会控制减弱。
第三章 依附论与新马克思主义
本讲在阐述依附论的理论内涵、政策主张的基础上 分析依附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
依附论 概述
依附论 的三种 倾向
依附论的 理论渊源
新马克思 主义的形 成与发展
依附论与 新马克思 主义
一、依附论兴起的历史条件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总体上处于和 平状态,列宁有关帝国主义竞争与冲突的理论难 以解释这个现象。马克思主义缺乏理论创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式。二元经济结构演变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刘易斯模式,即农业部门存在隐藏 性失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 第二阶段,农业部门出现了生产剩余,这些剩余可能满足非农 业消费;第三阶段,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3、罗斯托的六阶段理论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经济学、
有限的生产函数内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前牛顿时代的科学 技术和前牛顿时代人类对物质世界态度为基础的。人均产 量水平存在一个最高限度。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政治上建立有效的中央集权;
经济上出现新式企业,银行机构促进资本流动,社会对交
通、通讯和原材料的投资不断增加,国内国际商业范围不 断扩大,现代制造业到处兴起。总体上,低效率的生产方 式、旧的社会结构、传统价值观念仍是主要特征。
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进行生产、劳动生
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在农村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其表现是 这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这部分劳 动形式上在劳动,实际上处于“伪装失业”的状态。
在工业部门,劳动者已充分就业,其工资水平高 于农业劳动力收入,因此农业过剩劳动力就会对 工业部分形成源源不断的无限供给。直到农业剩
2、中心—外围理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由中心和外围构成的整体,其中 技术进步首先渗透的部分就是中心,它的经济结构是同质性和 多样化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上落后的就是外围,其经济结构 是异质性的和单一专业化的。中心外围的关系不平等。双方资 本积累能力和生活水平都存在着显著差别。中心外围的国际经 济结构的运转服从于中心的利益,外围则处于依附的被剥削地 位。
连续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把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放在
发展的连续线上,并聚焦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
进化。
隔断模式强调政治经济体制中固有的障碍可能导致 现代化的中断,从而在理论上更加关注资本主义经 济体系的病理现象(如危机和滞胀等。
2、列宁的影响
第一,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 影响是破坏性的和寄生性的,它不会导致发展,
它导致贫困化和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革命。
第二,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即少
数先进国家对多数国家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 的世界体系。金融资本向外围扩张,实际上是通 过把权力和财富集中到中心而改变世界体系的国 际化过程。
是重工业和制造业,大规模消费是汽车业,追求生活质
量是服务业和城建部门。推动各阶段更替的原因是:布 登勃洛克式动力、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
4、薮野佑三:连续模式和隔断模式
薮野佑三认为,现代化理论可区分为连 续模式和隔断模式。他从自然主义和历 史主义两种历史观来推导两种模式的分 化。在自然主义类型中,我们看到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条历史发展 线条上,它们是一种前后相连续的关系。 在历史主义的类型当中,则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处于一种彼此隔断的关系。
起飞阶段。农业生产率革命性提高,具有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 主导部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各种束缚经济发展的 传统力量统统被消灭,增长成为常态。 走向成熟阶段。在经济起飞60年后,进入经济成熟阶段。成熟 是指经济展现出超越曾推动它起飞的初始工业能力,以及在非 常广泛的资源范围上吸收和有效地采用现代技术的最先进成果 的能力。其特征是:投资率经常保持占国民收入的10-20%,生 产的增长经常超过人口的增长,科技进步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与其资源相称的地位。
第三阶段的现代化理论在美国形成(1960s)。旨在建立一个普适性的现代化概念,
以论证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条件。流派众多,社会现代化理 论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经济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有:罗斯托、 刘易斯、弗兰克、格尔申克隆、库兹涅茨;政治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伊斯顿、 阿尔蒙德、亨廷顿;还有文化现代化理论(英格尔斯)等。
研究中的应用
弗南德兹对哥伦比亚的依附分析; 卡多佐认为列宁最早阐述了有关依附性
国家和边缘地带不发达的根源的观点。
卡多佐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阶
级分析。
3、毛泽东的影响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矛盾论》、 《实践论》对依附论者产生了思想启蒙的 作用。多斯桑托斯认为,毛泽东对不发达 和依附理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理论,深 刻地影响了多斯桑托斯、萨米尔· 阿明。
历史学教授、经济史学家。
代表作有三部曲:《经济增 长的过程》、《经济增长的
阶段》、《政治和增长阶段》
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 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创
新学说 ”、凯恩斯宏观经济分
析方法。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社会划分为必须 依次经过的五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是指这样一种社会,其结构是在
余劳动力被吸收干净,工农两部门工资相等为止。
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国民经济实现发展,现代化完成。二元结构转变
成一元结构。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1964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了修正,因
为它有两个缺陷:(1 )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工业增长中的重
要性;(2 )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 余产品应该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