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2018.3.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跑线》观后感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就接触过有关社会阶层分级的问题,我一直都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会给我的孩子带来怎

样的阻碍!直到我听过一节社会分层课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这个社会的严苛!在看片之前有几个问题可以提前思考:

1、什么是起跑线?如何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2、父母的出身是不是就固化了孩子的出身?

3、如果父母没有办法突破自身的阶层,那孩子也无法

突破现有的阶层吗?

4、如果父母没有向上层突破的意识,那么孩子会通过

学习而具有这种意识吗?

5、我现在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电影的开始根据女孩米塔的衣着打扮,从她拿出的杂志是全英文这一举动来看,她是东英语的,在印度英语是精英阶层使用的语言,她努力的在模仿上层人士的衣着打扮,可以看出女孩是属于中下层的阶层。而男孩拉吉是一个裁缝点老板的儿子,完全看不懂英文,但是这个男孩子却懂得一点服装设计,但从其衣着打扮和动作上看出来他在印度社会中是处于下层的一个小人物。在电影开头,这两个人物的出身都不是很高,也同时为后面的发展买下了伏笔。

多年后,拉吉成为一个时尚品牌店老板时,2人成功的

成为经济上层。在一个推销的片段中,出现了一对母女,店员和拉吉的不同的推销方式彰显出2种类型的人物:感觉型和理智型。(老师说,感觉型的人,非常重视周围人对自己

的评价,很容易被别人牵着走,感觉型的人很容易掉入某些陷阱之中。理智型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性,而且自律性也非常强,执行度也很高,非常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上流社会的人基本都是理智型的人,所以他们都很成功。)而拉吉的推销方式就是充分的利用了这种感

觉型的人的弱点,把顾客的需求摸得很透彻,从而很成功的把商品推销了出去。

究竟是什么是起跑线?现在在学生在校读书,家长为

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除上课之余给孩子报了五花八门很多的培训班,可是这样就真的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其实不然,这样除了更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之外在没有其他任何的帮助了。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成龙成凤,但是自身却不求上进,有句话说的好:“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好的起跑线!所以我个人认为孩子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

怎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是父母之间的比拼,当然不是炫富等,而是比拼人品、素质等方面。

《起跑线》电影评论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影片的一开始,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妻子米图非常激动的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

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这段对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级。这和中国人理念中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而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命运”中的“命运”,其实就是印度口中的“阶级”,命运越好,阶级越高。

于是,拉吉和米图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夺起跑线的行列中,在期间,他们遇到了不计其数和他们一样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可谓是不辞辛劳。

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时,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用矿泉水瓶子接小便,这阵仗,堪比中国春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吃了这么多苦头,往往还是无功而返。

好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非常严苛。

不难发现,这些入学条件,都和孩子本身的资质无关,第一关看父母的经济实力,第二关看父母的各项素养,所谓的招生,看起来更像是在招学生的父母,确切的说,是筛选出哪些孩子的父母来自上层阶级。

于是,来自中产阶层的拉吉夫妇,花重金搬进了学区房,并开始了一系列假装上流人士的行动,简直是洋相百出。不擅长英语的拉吉,答题时频频出错;不懂时尚的米图则在衣着搭配上,被诟病充满的乡土气息;两人出席高级派对时,显得和四周格格不入......

一番烧钱又费力的奔波后,拉吉的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因为“店铺老板”不是学校想要招收的上层阶级。

如果说,重视教育的理念和不惜一切为孩子求学的心情,让中国观众觉得有共鸣的话,皮雅入学时,校方对父母的严苛考核,则让中国观众觉得扎心了,因为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新气象,孩子由于父母“不够格”而无法进入好的学校,正逐步成了一种隐患。

中印两国秉持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相信教育可以塑造个人品质。

然而,这种根据父母阶层来决定孩子能否入学的做法,则妥妥的就是出生论,变相的认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决

定孩子也将是什么样的人,完全否定了教育对个人品质的塑造。

如此,我们口中的“起跑线”就不再是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而是孩子所出生的家庭,进而,社会竞争机制也就荡然无存,中下阶层的孩子一出生就输了。没有公平可言!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规定包括名校在内的每所学校,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留给贫困学生。

这种粗糙的政策本身就不公平。

上流阶层凭身份入学,贫困阶层靠政策入学,中产阶级就成了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那群人,这对他们有何公平可言?

于是,拉吉夫妇在假装上流人士之后,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开始了扮穷生涯,为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配额。为了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