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张念瑜:关于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的解读
张念瑜:关于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的解读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中指出:“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2010e,p.169)。
这段话后来被作为墓志铭镌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显然,作为宇宙学家和哲学家的康德,把道德法则看作是宇宙规律一样来敬畏与研究。
康德有关道德的著作主要有:《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1785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在康德看来,“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到宗教。
”(康德,2010f,p.7),《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4)也涉及到人性和道德问题。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一书是康德整个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奠基,同时也为《实践理性批判》打下了基础。
加之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视。
因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了道德的三大命题。
第一命题:“不是出自编好,而是出自义务来促进他的幸福,而且在这时,他的所作所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康德,2010d,p.406)这个命题的核心是“义务”。
简单地说,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价值的。
同时明确,出于偏好而追求幸福的行为不能确定为是符合道德价值的行为。
在此,涉及到偏好、义务、幸福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的问题。
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1.偏好(Preferences)偏好被认为是美学、经济学和道德学说评价的价值基础。
在经济学中,偏好概念没有什么争论。
1963年,冯·赖特(Von Wright)首先对偏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他学者对此也做过重要贡献。
在经济学中,偏好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或“内在的”偏好,表示某人对某事的偏好超过另一事。
它是主观的。
但一个主体的纯粹偏好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又是相对的。
二是“外在的”偏好。
一个外在的偏好是通过一个客观的判断(理由)连接于一个内在的偏好。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邓晓芒伊曼努尔康德,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哥尼斯堡大学毕业。
1755 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 年升教授。
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
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我最敬佩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梁启超先生称他为“近代第一大哲”。
对他的由衷敬佩不仅是由于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和不朽贡献,而是他本人的治学态度和矢志不渝。
康德活了80岁,放弃了哈佛大学对他当美学教授的聘请,一辈子没离开他的居住地一哥尼斯堡,每天规律地生活,下午三点出去散步,以至于哥尼斯堡的人们都拿来对表,唯一一次没有下午三点去散步是因为头天晚上通宵达旦、秉烛夜读卢梭的《爱弥儿》,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了追求他的终生目标一“未来形而上学”。
康德最出名的著作是他的三大批判一《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构成了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提起康德,除了“哥白尼式革命”,还有我们熟知的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也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邓晓芒: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拂晓探索2016-11-21分享保存“既然我看到的这朵花是美的,那么一切看到这朵花的人,都应该觉得是美的。
「它有这样一种断言,这种断言是先天的」,只要是人,只要有情感,那么这个情感就有共同性,为什么?这就是康德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康德《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它和前两大批判的关系是什么?■ 邓晓芒主讲部分《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在晚年才发现的一个领域。
他早年的设计是这样的:一共两大批判,一个是理论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实践理性的批判;相应地,将来要建立的未来形而上学有两种形而上学,一个是自然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本来这样就很平衡了,也很完美了。
自然界也讲了,道德也讲了,“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通过两个批判,建立起来两个形而上学。
康德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本来他可以休息了。
但是康德看来这还不行,两个批判中间还有一道非常深的裂痕。
当然这就是两个批判本来讲,这道裂痕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各讲各的就是了;但是实际上,表明这两个批判还有一个最终的根基没有打牢。
康德就是要对整个形而上学奠定新的根基嘛。
奠定来奠定去还是有一个没有奠定牢固,在什么方面没有奠定牢固呢?这两个批判之间应该有个过渡的东西,作为两者的共同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应该就是判断力。
所以到了晚年,康德在写完了《实践理性批判》以后,刚刚完稿还没有出版的时候,他在写给他的一个朋友赖因霍尔德的一封信里讲到,我现在正在进行鉴赏力的批判。
鉴赏力的批判是什么样的批判呢?康德说,我发现人类有三种能力,一种是知识能力,一种是欲望能力——欲望能力就是意志,还有一种就是情感能力。
我们通常讲知、情、意,知、情、意这个体系是康德在1795年——他的晚年才发现的。
是他早年还没发现的,早年已经有些想法,但是他认为像鉴赏力这个东西不是属于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构成康德哲学体系的
构成康德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能知道什么?——研究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真”。
2)、“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研究人类的伦理道德的问题,“善”。
3)、“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研究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自然之美”和“壮丽之美”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蒙太奇"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
后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即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电影《色,戒》从片子一开头,就充满了强烈的悬疑紧张氛围。
李安成功地运用了两种语言的加成,一种是快速剪接、局部特写的电影镜头语言,一种是尔虞我诈、各怀鬼胎的华文牌桌文化语言。
只见易公馆麻将桌上一阵兵慌马乱,玉手、钻戒、闲话交锋的影像杂沓,一时间难以分辨是谁的手拿着谁的牌,搭着谁的话,碰了谁的牌,吃了谁的上家,胡了谁的庄。
这种电影语言与文化语言的完美搭配,让《色,戒》从一开场就引人入胜,让观众立即进入悬疑片的心理准备状态──不确定中的焦虑与兴奋,也让《色,戒》同时拥有了电影语言、电影类型的“全球性”与特定华文殊异文化的“在地性”。
哲学家康德
哲学家康德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1.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2.观点: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1“纯粹理性批判”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2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3“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3.主要哲学思想: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4.影响:在西方哲学史中,如果要选出三个最重要的人物,那么除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康德毫无疑义应是其中之一。
在今年康德逝世200周年之际,学术界要搞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这反映了中国学者认识到了康德哲学对我们中国今天的意义。
康德哲学是对启蒙运动的总结。
在康德之前,虽然启蒙运动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很充分,但是近代哲学一直都缺乏对启蒙运动的深刻的哲学总结。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康德哲学精髓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精髓三大批判我是吟风者,欢迎您关注我。
写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著作简介是需要些勇气的,因为觉得太累脑子,还怕写不好表达不了人家的思想,就算是写好了这么无聊的东西也不一定有人会看。
所以挣扎良久,最终还是决定要写,因为要写的不是别人,是康德啊!在说三大批判之前要先简要讲一下康德的认识论,康德说人们在认识事物之前,就已经有了对事物的一个先天范畴,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先天范畴人是不可能认识事物的。
这也算是解释我们所有人的思想何以可能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范畴,我们就都是瞎想乱想了。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大作。
分别论述了他的认知论、伦理学和美学的见解。
尤其是《纯粹理性批判》,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
在康德之前,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对实体或者是本体的研究,诸如斯宾诺莎等哲学大家。
但在康德之后,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变,人们开始研究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
知识的来源问题,是来自经验?还是先天具有知识,我们能否得到正确的知识。
认识正确的知识何以可能,在认识知识之前要先对认识本身加以批判等,这些就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大约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就是解释我们能知道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与《纯粹理性批判》的大体结构相同,但在划分的细节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常。
这是由于两个批判的任务、对象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所决定的。
在这个第二批判中,康德主要讨论人的实践伦理的问题。
比如,自由的问题,康德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可为,而不为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标志。
举个例子,下雨了我应该躲雨,但人有“自由”,我可以自由的选择冒雨去扶起在雨中摔倒的小女孩。
康德的认为这种才是,人的“自由”,而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
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它是前两个批判的桥梁,在这个两个批判之间建构一个反思批判。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1、康德认为:“在认识中,不是⼼灵去符合事物,⽽是事物要符合⼼灵。
”这后来被⼼理学所认同,在丹尼斯·库恩《⼼理学导论》中被解释为知觉预期,这⼀章连同在⼀起的还有知觉习惯与知觉学习。
我们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预期之中便觉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这样发⽣的,它使⼈⽣更加丰富多彩⽽不是重复。
在津巴多与格⾥格的《⼼理学与⽣活》这本书中,更是以链式结构来予以说明:感觉通过布罗德本特过滤器进⼊知觉,再与预期或先验交汇于再认。
在教育中,⼈们往往⽤⾃⾝的预期去看待教学,⽽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的感觉。
有的东西成年⼈认为很好,但对于学⽣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不屑⼀顾,⽽对于学⽣来说却可能终⽣难忘。
2、康德认为,⼈类在其经验之外具有⼀种与⽣俱来的天赋本领,⽤之来认识⾃⼰和外界事物。
⼼理学⼤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来源于此,⽽事实正是这样,⽐如:狗天⽣不爱吃鱼,⽽猫天⽣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中,婴⼉要等六个⽉⼤时才能解锁。
他的先验论说的正是先于经验,知识可以由经验获得,但不⼀定都来源于经验。
教育的本质是“开启⼼智,激发潜能”,即⼈本⾝未能解锁的潜能在等待教育来激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两个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学⽣。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学说,那些智能不是从教育中获得的,⽽是从教育中激活的。
⽐如:海城教务处钟艳舫主任在年近五⼗时,从师学习⼯笔画,从⽽激活了原本潜伏的天赋,不仅每天乐此不疲⽽且连续获⼤奖,从此找到了⾃⼰⼈⽣的⽞机。
3、康德认为,在⼼灵之外,还有独⽴存在的物⾃体,它隐藏在现象之中⽽我们⽆法得知。
解析如下: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是经过⾃⼰⼤脑⽪层整合过的东西,已经不是物体的原相,⽽那个原相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法才能得到真相的⼀窥。
在教育中,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补课,正是抹杀内省时间的枷锁;课堂的⼤容量教学,在短时记忆的覆盖下磨灭了最宝贵的好奇⼼;流⽔线整齐划⼀的应试教育,造就着有学历⽆⽂化的乌合之众;在各种新名词翻新下的办学,掩盖着⾦钱利益的链条;各种励志的⼼灵鸡汤,使⼈们丢弃了对⼈⽣坎坷与波折的警觉。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评《康德的三大批判精粹》
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摘要:我国对康德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可以从康德译本里反映出来。
本文即以杨祖陶、邓晓芒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为主,比较了康德哲学的不同中文译本,对照德语和拉丁语原文评价和讨论了康德哲学翻译上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对译名进行了讨论,并对不同译本有所比较和评价。
关键词:康德;先天;先验;aesthetisch杨祖陶、邓晓芒两位先生的译著《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终于出版了,实在令人高兴。
我说“终于”,是因为早在1999年我就听说两位先生已经译出了这本书,并据说年内就可出版。
康德译著的可怜现状是大家都清楚的,而就两位先生此前的研究论著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见到一个相当优秀可靠的译本。
于是99年以后的一两年里,我虽然一直在祖国各地流浪,每到一地,却都会到书店转转,去找找这本书,然而每次的结果都只是失望。
后来才听说,两位先生对译文很是慎重,曾反复修改,我想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两位先生才不惜让我们久等。
这些年来,学界新贵们都忙着翻译新著来抢占学术山头,他们虽然也越来越觉出康德的重要,却又缺少精力和毅力甚至能力来精读精译康德经典,以至于在胡塞尔、海德格尔这样的学界热点的翻译上,由于缺乏康德哲学的功底而象先验、超验不分这样的错漏不断出现、几成顽疾。
举例来说,修订本《存在与时间》(三联1999年版)第452页出现“美学”(aesthetisch)一词,颇令人费解,后中译本于第455页译出的英译者注,明确地指出该词是在“康德意义上的直接感官经验的意义上使用的”,那么该词所指显然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的“先验感性论”(Die 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问题,于此当然只能译为“感性学的”;同一个问题也出现在《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对80年代出版的该书原译本几乎没有作任何修改)里,该书第138页的第二个注释提到《纯粹理性批判》(Kemp Smith 英译本)里的“先验感性论”时,却被译成了《先验美学》;甚至王路先生在他极为出色的弗雷格译著《算术基础》中也同样把“先验感性论”令人遗憾地译成了“超验美学”。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三大批判哲学的人文主义倾向伊曼努尔·康德在西方哲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康德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伟大的改革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我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郑昕先生说过:“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①而在康德的众多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三大批评哲学。
康德在他的三大批评哲学中,围绕“理性批判”提出各类哲学问题,他的理性批判并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运用理性对思想行为进行是非的批评判断,而是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客观地考察和反思。
这就让康德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纯理性主义者,然而除了理性之外,康德依然是一个充满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者,本文我将从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中对其涵盖的人文主义倾向加以评论。
康德的一生都过着一种平淡的学者生活,以教书谋取生存,他一生都居住在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小城里,仅有一次离开故乡哥尼斯堡,到附近其他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的著作却表达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道德实践的探索。
在大学里担任哲学老师时,据说他的同事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懂得哲学教育不是教哲学,而是传授如何进行哲学思考、不带成见的批判性思维。
②康德对哲学教育的方式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接受性的认识,在我看来,他的教育方式正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言的一种“知性”,一种思考性的认识能力,在哲学教育方式上,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
据说慕名而来上康德哲学课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当时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他的教学魅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特殊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康德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因而在他的哲学课上,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知识,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思考、对自己思想更深刻地探求以及对哲学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
在康德的教学方式上,他以一种极具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以先进的引导式人文教育带领学生走进哲学这扇知识的大门。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汪光宇09724126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思想主张:人非工具,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不可知论者,他调和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矛盾,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人类的理性无法认识,人又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数学的代数和几何,人的认识能力由于物自体作用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知觉,然后知性运用范畴去整理这些杂乱的材料,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不被动消极的面对世界,而是运用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也可以看出康德极大的调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怀疑主义者休谟对自然科学的摧毁他拯救了自然科学,也打破了大陆独断论的机械论。
但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物自体,当人类的理性企图去认识物自体是就会导致幻想和二律背反。
他在这里限制了人类的理性,为宗教留下了地盘!康德思想的简单评价一、何谓“启蒙”,何谓“成熟”?“自由”乃是“自己”。
一切出于“自己”,又回归于“自己”。
“启蒙”精神,乃是“理性”精神,“自己”精神,“自由”精神,乃是“摆脱”“外在”支配,“自己”当家作主的“自主”精神。
所谓“外在”,乃是“它者”,包括了“人-他人”和“事-客观世界”对“自己”的支配;“摆脱”一切羁绊,也是“自由”的基本意义。
所以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
“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康德哲学思想初探——《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认识逻辑宇宙知识正文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
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1001班学号:201002010108 姜雪超摘要: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直到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本文首先对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康德进行了介绍,接着概括了康德哲学的主要内容,最后重点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三大批判;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批判的时代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Tonghu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0grade 1class, Student ID: 201002010108,Jiang Xuechao )Abstract: It is said that Kant is a reservoir, the past, the philosophy goes to him here, all subsequent philosophy from his stream. Guidance toda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cognized Kan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 very noble.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o Kant, then summarizes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the final focus o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the main emphasis on Kant's dialectical theo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alectic, Kant's philosophy of human thought entered a "critical age", Kant's spirit is still dominated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era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Keywords: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ree Critiques;The modern sense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critical times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背景及形成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政法学院 10级1班王淼 30号【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的重要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他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
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 其贡献在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
理解把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不仅是理论上的贡献,对现实也有着深远意义。
本文首先对康德进行介绍,梳理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阐述康德批判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
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 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思想来源;体系内容;启蒙意义Theory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10 class 1 of grade Wang Miao 30【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Kant important position is unmatched.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Kant's philosophy has been a long-term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s a "reservoir" of human philosophy, he not only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its critical philosophy,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new philosoph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to open the first of its kind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s contribution is to advocate and practice critical spirit. Understanding grasp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not only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he reality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irstly, Kant introduced, carding a major source of ideas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expounded the main content of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of Kant. Laid by Kant kind of visionary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is always worth people cherish and thought-provoking.【Key words】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inking sources; system content;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一.康德简介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
论康德的三大先验原则
论康德的三大先验理论《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代表作,与《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合称“三大批判”。
这三大批判理论也即康德的三大先验理论。
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康德专门定义了“批判”。
简要说,他的“批判”相当于咱们通常所说的“分析”。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革命的开端,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批判哲学体系及其后全部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基础,至今仍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最本质源泉。
《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人类能够知道什么?康德之前,通常认为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是经验(实际上现在还有N多的人这样认为)。
康德证明,经验在成为认识之前必须经过人类大脑的加工。
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人本身比客观事物更重要。
所谓“主观唯心主义”。
康德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
最典型的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看观察者站在哪个角度。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哥白尼转向”。
哥白尼打破基督教会统治欧洲思想界一千年的“地心说”,指出太阳才是宇宙中心,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心。
因此,即便上帝创造了人类,宇宙也不是他创造的。
康德在哲学上做了同样的事情。
如果,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它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
康德认为人类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不在经验,也不在上帝,而在纯粹理性。
宇宙中并没有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思想的“纯粹的客观存在”。
例如人类根据太古以来的肉眼观察一直以为太空中有两个星系是邻居,而21世纪最新观测的数据证明,它们相距几千光年,只有从地球的角度看过去,它们才“邻近”。
因此,我们相信了上千年的“邻近”这个“客观事实”,实际上并非“客观的存在”。
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
这本书回答人类的第二大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康德说,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因为从来没人见过他老人家。
但上帝仍然存在,因为每个人——包括极恶之人——都能分清善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
康德于一七二四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位马鞍师傅。
康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直到他八十岁过世为止。
他们一家人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他的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
他和很多思想者一样,觉得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康德是到他为止知名的哲学家中唯一曾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
他是一位哲学教授: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
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
柏克莱和休姆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
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
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
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
在康德的概念里: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
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
“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这点很重要。
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
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
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认为,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
在这方面他同意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
每一个人都知道何谓是、何谓非。
这并
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人心固有的观念。
根据康德的看法,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当我们做某件事时,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只
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来行事。
意义乃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
而不要将他当成达成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曾经倡议成立“国际联盟”。
他在《永远的和平》中写道,所有国家都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国际联盟,以确保各国能够和平共存。
这篇论文写于一七九五年。
约一二五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成立了,但在第二次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康德可说是联合国概念之父。
康德的主旨是,人的‘实践理性’要求各国脱离制造战争的野蛮状态,并订定契约以维护和平。
虽然建立一个国际联盟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我们有责任为世界《永久的和平》而努力。
我们几乎可以说那是哲学的终极目标。
康德想让人们记住的,其实就是良心。
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良心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我们仍然知道它。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很好或帮助别人,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做会有好处,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那就不算是真正依据道德的法则行事。
当然行为并没有违反道德法则,但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做的行为。
只有那些你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
只有我们自己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所以当选择不要对别人不好时——即使这样会违反自己的利益——就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而如果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算自由或独立。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
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康德指引了一条道路,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
哲学史上的一个纪元于是随着康德而结束。
而世界变得更人性了。
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
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
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管理学院1 1 0 3 2 1 0 2 陈沁怡《中外著名哲学家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