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系

合集下载

中医脾胃系病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

下脘
3、穴位注射时2,.维必生须避素开类神经制干剂,亦如不能维将生药液素注B入1关、节腔B、6脊、髓B腔1和2血注管射内。液等。
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中医特色突出,开
展了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电磁波、药穴指针疗法、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入、穴位注射、辨证施善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
色疗法。• 操作方法:
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6
足三里穴位图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 犊鼻穴(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7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亦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5、滴入药液量不超过200ml。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
2、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取左侧卧位,在回盲肠部取右侧卧位并垫高臀部。
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
足三里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痉挛,急慢性胰腺炎,食欲减退,赢瘦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方医院李军祥教授等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 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作为研究对象,从疾病诊断、药物试验过程、 疗效评价方法进行优化与规范,探索建立符合 中医临床实际、具有中医特色的非酒精性脂肪 性肝炎病证相结合的临床治疗方案及规范的疗 效评价方法,课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 综合治疗优化方案临床研究”顺利入选国家十 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治疗常见病项目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及思路


马鞍山市中医院 徐国强
蛋糕、水果,永远的好朋友
鲁菜-荷叶肉
粤菜-七星鱼丸汤
川菜-辣子鸡丁
湘菜-子龙脱泡
闽菜-荷花鲈鱼
浙菜-东坡肉
苏菜-酱汁排骨
徽菜-玉兔海参
总论

脾胃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 病与多发病,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有独特的优势, 为居民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兹就近5年来脾 胃病学科发展现状和方向、存在的问题及及对 策,综述如下。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病中医防治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的立项,这对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药 治疗胰腺炎及其他一些脾胃病急症起到极大的 鼓舞,树立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为世界性医学难题,逆转 肝纤维化成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近 年来中医中药在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亦是令人 瞩目的,首先是对活血化瘀法及中药的研究, 发现大部分活血化瘀药(尤其是桃仁、丹参、

脾胃病学科发展现状
脾胃病学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脾胃病学科是中医临床的优势学科,脾胃病 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 础上,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 可喜的成绩。在胃肠肝胆胰疾病诊疗中,通过 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广泛运用,无论从病因病机、 微观辨证、治则治法、谴方用药等方面均取得 了长足的进展。这其中既有名老中医的经验总 结,又有脾胃病专家学者的共识意见。现就近 5年来主要的新进展概述如下

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相关疾病之初探

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相关疾病之初探

脾病 历代 中医文献 对 其论 述颇 多 ,记载 了名称 统计共 1 5种 : 劳 、 泄 、 脾 脾 脾积 、 脾瘅 、 风疝 、 胀 、 脾 脾 脾 痹 、 消 、 风 、 伤 、 约 、 肾泄 、 遗 、 脾 脾 脾 脾 脾 脾 脾绝 、 脾 损 。 然 以上疾 病均 冠 以“ ” , 虽 脾 名 但绝 大 多数病 同 现代 医学 的脾 病相 差甚 远 。 中医 内科学 教材 则将 多 数 消化 系 统疾 病 归人 中 医脾 系疾 病 , 主要 有 : 胃痛 、
意义及 实用 价值 。
1 现 代 医学对 中 医脾 的认 识
从 古 代 文 献 记 载 看 , 中医 涵 盖 了西 医不 同脏 腑组织 的部分 功能病 变 ,不 能与 学 所论 述 的脾 在 形 态 、 置 、 位 颜 西 医脾病 概念 直接 换用 。 色 等 方 面 , 接 近 于 现代 解 剖 学 上 脾 、 两 脏 的结 更 胰 《 问 ・ 节 藏 象论 》 : 脾 胃… …仓 廪 之 本 , 素 六 云 “
后 天 之 本 的 重要 地 位 在 这 里 成 为 了有 名 无 实 的 番 脾 、 、 小 肠 在 病 理 上 最 易受 外 邪 及 饮 食 因 素 影 胃 大
号 而 已 。这 说 明 , 管 解 剖 上 的 相 似 , 在 功 能方 响 。因此 , 、 、 尽 但 脾 胃 大小 肠在 生 理功 能上 相互 联 系 , 病 面, 中医 的脾 与西 医 的脾 还 存在 比较 大 的差 别 。 张 理 上 相互 影 响 , 定 了临 床 中此 类 病 证 之 间 的相互 决 9 】 。考虑 脾 胃( ) 肠 的生理 功能 和病 理 特点 , 床 临 启 明等 _ 现与 中医脾 相关 的西 医学 组 织器 官 主要 兼 见_ 6 1 发

脾系病类包括哪些病

脾系病类包括哪些病

脾热概念
脾热是指脾脏功能亢进,导致体 内热量过剩,出现一系列热象的 病症。
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心烦易 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口腔溃疡、牙龈 出血等。
发病原因与辨证论治
发病原因
脾热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热邪等因素导致。长期饮食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或 情志不遂、郁而化热,或外感热邪入里,均可引起脾热。
案例二
患者因长期情志不畅、郁而化热导致脾热虚 证,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腔溃疡等症状。经 过养阴清热治疗,患者症状逐渐改善。
04
脾疟病证
脾疟概念及临床表现
脾疟概念
脾疟是五脏疟之一,属于中医理论中的病症名,与脾脏相关,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 疗方法。
临床表现
脾疟的主要症状包括寒战、腹中痛、肠鸣、汗出等。在发热时,肠中鸣响,鸣响结束后 会出汗。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喜欢叹息、食欲不振、多寒热汗出、善呕等
辨证论治
治疗脾咳应以健脾化痰、止咳平喘为原则,根据患者的 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可选用六君子汤、三子养亲汤 等中药方剂加减治疗。
预防措施与调护方法
预防措施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调护方法
脾咳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尘刺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腻、 辛辣、生冷之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节,导致脾脏功能受损,出现脾疟 症状。经过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
案例二
患者因外感疟邪,诱发脾疟。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 状,选用清热燥湿、和解少阳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 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消失,病情痊愈。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

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

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脾胃系病证概述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

脾胃系病证概述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1.寒邪客胃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00-8299-120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脾胃系疾病一、胃痛1. 寒邪客胃香苏散4: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理气解表。

良附丸2:高良姜、香附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饮食伤胃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枳实导滞丸8:枳实导滞神曲黄连黄芩,大黄白术泽泻与茯苓。

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化肝煎7: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泻贝母成。

丹栀逍遥散10: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牡丹皮、山栀4. 湿热中阻清中汤7:清中汤中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 瘀血停胃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丹参饮3:丹参、檀香、砂仁6. 胃阴亏耗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芍药甘草汤2:芍药、甘草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理中丸4:理中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方。

附子理中汤5: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香砂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二、痞满(一)实痞1. 饮食内停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2. 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6:二陈平胃用厚朴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六味齐。

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

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3. 湿热阻胃泻心汤3:三黄: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7:黄连制厚朴饮焦山栀,菖蒲芦根制半夏香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4. 肝胃不和越鞠丸5:越鞠香附神曲,苍术川芎栀子宜。

枳术丸2:枳实、白术五磨饮子5: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

(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

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

)(二)虚痞1. 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患者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治宜选用(分数:2.00)A.柴胡疏肝散√B.化肝煎C.滋水清肝饮D.左金丸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胃痛之肝气犯胃证。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其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

故A为正确选项。

2.哪个朝代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分数:2.00)A.隋唐B.唐宋√C.元代D.金元解析:解析:唐宋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故B为正确选项。

3.胃痛的辨证要点是(分数:2.00)A.属虚属实B.寒热属性C.在气在血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胃痛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故D为正确选项。

4.治疗肝气犯胃所致呕吐,应首选(分数:2.00)A.柴胡疏肝散B.小柴胡汤C.五磨饮子D.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解析:解析:呕吐之肝气犯胃证。

其一般临床表现为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其病机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其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故D为正确选项。

5.患者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津少,脉多细数。

证属(分数:2.00)A.脾胃阳虚证B.脾胃气虚证C.外邪犯胃证D.胃阴不足证√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其病机是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属于呕吐之胃阴不足证。

故D为正确选项。

6.患者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宜选用(分数:2.00)A.沙参麦冬汤B.通幽汤C.启膈散√D.补气运脾汤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噎膈之痰气交阻证。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宜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中医内科脾胃系疾病

中医内科脾胃系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A型选择题1.胃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那些脏腑关系最密切?()A.肝肾 B.肝脾 C.胆肾 D.脾肾 E.心肺2.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A.隐痛 B.灼痛 C.胀痛 D.暴痛 E.刺痛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4.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方应首选()A.血府逐瘀汤B.桃红四物汤C.桃仁红花煎D.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6.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7.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8.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A.气虚 B.气怯 C.气陷 D.气滞 E.气逆9.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A.疼痛的部位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10.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选用()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藿香正气丸D.半夏泻心汤 E.保和丸11胃脘疼痛,或有热感,口粘而苦,口干而不欲饮,小便黄色,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应辨证为()A.湿热中阻证B.瘀血停胃证C.脾胃虚寒证D.肝气犯胃证E.饮食伤胃证12.载有“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此语出于何书?()A.《医学入门》B.《医学真传》C.《医学正传》D.《医学心悟》E.《医宗必读》13.下列哪一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 B.口燥咽干 C.口不渴 D.舌红少苔 E.脉弦细14.将胃痛与心痛分开始于哪个朝代()A.汉代 B.隋唐 C.宋代以后 D.清代以后 E.明代以后15.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 B.肝 C.脾 D.肺 E.肾16.王某,女性,40岁,近4天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舌苔薄白,脉弦。

脾胃系病证分组病例讨论

脾胃系病证分组病例讨论

呃逆:余绍源医案
用药3天后,病人连续排出黑褐色粪水, 矢气良久而呃逆止。 按:呃逆之因,总因胃气上逆动膈所致; 论及治疗,总需降逆止呃,由于初时考 虑病人为气阴不足,气滞化热,根据中 医“急则治标”的原则,给予旋复代赭 石汤以理气降逆止呃;但疗效不显。
呃逆:余绍源医案
认真分析病情,考虑病人虽然患糖尿病 日久,致气阴不足,但从临床症状来看, 应以气虚为主,气虚推动无力,本已有 气滞之病机存在,加之情志失调、休息 不佳,使气滞更甚,中焦受阻,胃气不 降,上逆为呃;
痢疾:张伯萸医案
盖因青黛清热解毒凉血,白芨收敛止血 生肌,皂荚祛腐托毒排脓,三者相合, 犹如兵家,步步为营,围歼顽敌,直捣 匪巢。
便秘:张琪医案
倪某,女,34岁。自述病初发于10余年 前之产后,一直是大便艰难,常七八日1 行,伴脘闷、纳呆、腹胀,曾服用过中 成药,或无效,或服药则便,停药便秘 如初。就诊时面色红润,身体消瘦,脘 闷纳呆,时有恶心欲呕,倦怠乏力,尿 色黄,大便已4日未解,舌苔白腻,脉弦。
六腑以通为用患者虽每天皆有大便但排便不顺畅且腹部有条索状隆起可见引起腹痛的原因是由于大便积滞于内不通则痛但通法与泻法不痛本患者余老没有使用一种通便之药却达到了腑气得通大便得畅的效果可见中医证治之巧妙
脾胃系病证分组 病例讨论
广东省中医院 芳村消化科 陈延
胃痛:梁乃津医案
胡某某,男,48岁。患者患胃痛有12年 之久,为灼热痛。并有口苦,口腻,失 眠,纳差,寒热皆不受,稍有反酸与嗳 气,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 脉弦数。经胃肠钡餐检查为十二指肠球 部溃疡。
便秘:张琪医案
辨证:枢机不利,气结不行 治法:和解少阳,转枢气机 方药:柴胡15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 红参15克、胡麻仁20克、甘草10克、生 姜10克、大枣3枚。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名词解释1.痞满2.腹痛3.呕吐4.胃痛5.嘈杂6.反胃7.呃逆8.噎膈9.泄泻10.五更泻11.通因通用12.便秘13、痢疾一、填空题:1.胃痛,又称,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胃痛的治疗原则是。

3.胃痛的基本病机为、、。

常与等脏腑有关。

4.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宜用。

5.痞满的基本病机是,。

6.痞满的基本病位在,与、的关系密切。

7.呕吐的基本病机为,治疗大法是。

8.呕吐一证当详辨。

9.保和丸治疗呕吐的目的为。

10.呃逆的主要病机是。

11.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以、为基本治法。

12.泄泻的发生外因与关系最大,内因则与关系最为密切。

13.泄泻的治疗大法为。

14.肝气乘脾泄泻的治疗主方为。

15.泄泻的病位在,但关键病变脏腑在,并与有关。

16.便秘的病位是,治疗当分。

17.噎膈临床上应与,鉴别。

18.噎膈病位在,属胃所主。

病变脏腑于三脏有关。

19.腹痛是,指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20.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著作是。

二、单项选择题:1.胃痛的病位在胃,其病理与……关系密切()A.肺脾B.心肺C.肝脾D.脾肾2.对于胃痛的治疗,何为临床常用之法()理气和胃止痛 B.活血理气止痛消食化积止痛 D.清热泻火止痛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胃脘胀痛、攻撑作痛B.脘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感因素而痛作D.舌红苔黄、脉弦数4.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属胃痛何型()肝气犯胃 B.饮食伤胃 C.湿热中阻 D.瘀血停胃5.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则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最佳治法是()散寒止痛 B.行气止痛 C.疏风散寒 D.温中散寒6.肾阳不足,寒邪内侵时腹痛特点是()腹中冷痛 B.少腹拘急冷痛 C.脐中痛不可忍 D.腹中雷鸣切痛7.饮食内停型痞满最常见的症状是()A.心中烦热B.嗳腐吞酸C.头晕目眩D.喜长叹息8.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主治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

主治中医内科-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

脾胃系病证(A1_A2型题1)1.胃痛属寒邪客胃者,治法是A.散寒止痛B.消食导滞C.疏肝理气D.活血化瘀E.温中健脾答案:A2.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A.疏肝和胃止痛B.调和脾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理气活血止痛E.益气健脾止痛答案:C3.胃痛的病理特点是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B.胃气上逆,失于和降C.胃气郁滞,失于和降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E.脾胃不和,气机郁滞答案:C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疼痛特点为A.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温熨脘部可使减轻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胃脘灼痛,痛势急迫D.胃痛隐隐,喜暖喜按E.胃脘隐隐灼痛答案:D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A.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B.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C.嗳气频繁D.舌苔薄白E.脉象弦数答案:D6.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弦细答案:C7.治疗瘀血停滞型胃痛的主方为B.丹参饮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答案:E8.治疗肝胃郁热胃痛的主方是A.保和丸B.柴胡疏肝散C.化肝煎D.一贯煎E.丹参饮答案:C9.保和丸可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A.饮食停滞型胃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食滞痰阻型积聚D.食滞肠胃型泄泻E.饮食停滞型呕吐答案:C10.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B.肝C.脾D.肺E.肾答案:B11.吐酸属寒证者,治疗方剂是A.良附丸B.香砂六君子汤C.黄芪健中汤D.香苏散E.理中丸答案:B12.吐酸属热证者,治疗方剂是A.温胆汤B.化肝煎C.左金丸D.丹栀逍遥散E.四逆散答案:C13.《景岳全书》日:"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隔懊依,莫可名状,或得食则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其为何病B.吐酸C.嘈杂D.嗳气E.呃逆答案:C14.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胃痛的主方是A.调营敛肝饮B.复元活血汤C.加味四物汤D.当归补血汤E.桃仁红花煎答案:A15.一男性35岁患者,近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胃系疾病试题题库

脾胃系疾病试题题库

脾胃系疾病试题题库一、A型选择题1.胃痛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亲密?()A.心肺B.肝脾C.脾肾D.胆肾E.肝肾2.胃痛病名在唐宋从前中医文件中最常与何病混杂?()A.心疼B.胃痞C.胁痛D.胆胀E.腹痛3.将胃痛与心疼分开始于哪个朝代?()A.汉代此后B.隋唐此后C.宋朝此后D.清朝以后E.明朝此后4.“古方九种心疼,⋯⋯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此语出于何书?()A.《医学入门》B.《医学真传》C.《医学正传》D.《医学心悟》E.《医宗必读》5.外邪犯胃型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有?()A.风邪B.暑邪C.寒邪D.湿邪E.热邪6.胃痛的病机重点是()。

A.气虚B.气逆C.气滞D.气陷E.气短7.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

A.胃失温养B.胃失濡养C.气机不畅D.胃腑积滞E.瘀血内停8.胃痛和胁痛的鉴识重点是()。

1A.痛苦的部位B.痛苦的性质C.痛苦的连续时间D.痛苦的兼症E.痛苦的诱因9.寒邪客胃型胃痛的性质是()。

A.胃痛暴作B.胃痛隐约C.胃脘刺痛D.胃脘胀痛E.胃脘灼痛10.肝胃郁热型胃痛的性质是()。

A.隐痛B.胀痛C.灼痛D.剧痛E.刺痛11.寒邪犯胃之胃痛的脉象多为()。

A.浮脉B.弦脉C.革脉D.浮紧脉E.弦紧脉12.以下哪一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约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弦细13.患者廖某某,女,35岁,会餐后出现胃脘痛苦,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用化食品,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方子宜采纳()。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藿香正气丸D.半夏泻心汤E.保和丸14.王某,女,21岁,昨日因进食过饱后出现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曾用保和丸治疗,无效。

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以下何方治疗为最正确?()A.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C.枳实导滞丸2D.小陷胸汤E.理中汤15.吞酸而见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胃痛(附:吐酸、嘈杂)1:寒邪客胃:胃痛突然发作,脘部痛而拘急,痛处喜暖畏寒,温熨可使痛减,口不渴,喜絷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温胃,理气止痛。

方药:轻者服生姜汤,结合局部热熨,即可缓解。

病势较重者,用良附丸。

药用高良姜5g炮姜3g胡椒3g吴茱萸3g小茴香5g温胃散寒,香附10g理气止痛。

加减:若寒邪较著,加荜茇、荜澄茄3g以助散寒理气止痛;若寒邪不散,疼痛不解者,加肉桂3g木香、厚朴、当归10g即吴茱萸汤,加强温中散寒之力。

若起病仓促,汤剂不及者,可用良附丸煎汤送下丁桂散,取效亦捷。

若兼见胸闷,嗳气,外见恶寒发热,属表里皆寒当用香苏饮温胃理气,散寒解表。

若因食生冷而夹有宿食停滞者,可加保和丸以消食导滞2:肝气犯胃:胃脘胀痛,或撑窜动,或牵引背胁,情志拂郁时则痛势加重。

或嗳气频繁,大便不爽,或结或溏,饮食减少,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5g川芎10g陈皮6g散郁和中,甘草3g缓急止痛,枳壳10g佛手6g绿萼梅5g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加减:若疼痛较著者可加用金铃子散9g青木香8g徐长卿10g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者,可加代赭石15g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乌贼骨15g川贝母10g 煅瓦楞子15g和胃制酸。

3:肝胃郁热:脘痛阵作,痛势急迫,其痛如灼,泛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前方有凉血清热,疏肝和胃之功。

后方辛开苦降为清肝之正剂。

并有制酸之效。

二方合用共图清肝泄热。

和胃止痛止痛之功。

药用丹皮、黄芩、山栀10g 凉血清热;青皮、枳实、陈皮、郁金、厚朴10g疏肝理气;白芍10g和营缓急止痛;大贝母10g清热散结,制酸止痛;泽泻10g导热下行;黄连4g清泄胃热;反佐吴茱萸3g开肝郁,降逆气。

加减:若胃气上逆,嗳气频作者,加旋覆花10g沉香3g代赭石15g以理气降逆;兼夹停滞,脘痛用满,嗳腐吞酸加麦芽、神曲、山楂12g以消食导滞;大便秘结加大黄5g芒硝10g 以通下泄热;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加大黄炭5g地榆炭10g侧柏叶炭10g白及粉5g以凉血止血。

若为湿热积滞于胃,见脉滑数而苔黄腻者,上方去吴茱萸之辛燥助热。

加黄芩10g蒲公英15g清热泻火。

4:湿热中阻:胃脘疼痛而有热感,脘痞嘈杂,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加减。

药用黄连3g山栀、黄芩10g苦寒清热。

半夏、茯苓10g白豆蔻3g健脾祛湿和胃,陈皮6g甘草3g理气和中藿香10g厚朴5g增强化湿理气和中之力。

加减:伴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代赭石15g清热和胃降逆;气机阻滞而便秘者,加枳实12g行气导滞;兼有食积停滞者,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连翘10g以清热化湿,消滞和中。

5瘀阻胃络:胃痛延久屡发,痛呈持续而有定处,痛处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饥时痛减,食后转重,甚或出现黑便或呕血,舌质有紫气或瘀斑,脉细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化裁。

前方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治血瘀内阻之胃痛。

后方调气化瘀,治胃痛因气滞血瘀所致者,药用蒲黄10g五灵脂10g五灵脂化瘀定痛;丹参12g活血通络,并增加失笑散的止痛作用;檀香3g或沉香。

砂仁3g理气和胃而止痛。

加减:若见呕血及黑便等出血现象者,去檀香、砂仁、加大黄炭10g茜根炭12g三七6g降香10g等化瘀止血。

6:脾胃虚寒:胃脘隐痛,绵绵不已民,得食则痛减或暂时缓解,多食则脘腹痞胀,泛吐清水清水饮食喜热,胃部有冷感,四肢不温,倦怠无力,大便溏薄,舌质红,舌苔薄白脉软弱无力。

治法: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或理中汤加减。

前方补虚缓中,后方理气散寒。

药用黄芪12g补益脾气;桂枝9g生姜5g温胃散寒;饴糖10g白芍、大枣10g甘草3g缓急止痛;炮姜5g高良姜5g香附10g理中止痛,理气和胃。

加减:若泛吐酸水,去饴糖,加吴茱萸3g瓦楞子15g以制酸止痛;若泛吐清水或胃中漉漉有声,可配合苓桂术甘汤以温化饮邪;若疼痛较著者,加延胡索10g理气止痛。

痛已控制,而胃脘部仍有不适感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若脾气虚寒。

不能摄血,出现黑便或呕血,应参照血证。

有关章节进行辨证施治。

7:胃阴亏虚:胃脘隐隐灼痛,有时嘈杂似饥,或虽饥而不能多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难出舌红少津,可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

治法:滋阴养胃佐以调气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化裁。

药用生地、北沙参、麦冬、石斛10g滋养胃阴,白芍10g甘草3g缓急痛,当归、大枣10g 养血和营川楝子、绿萼梅10g调气止痛。

【附】吐酸:吐酸又称泛酸或吞酸,是指胃酸过多,随胃气上逆而出现的病症。

1:肝郁化热:吐酸而兼以心烦咽干,口苦,苔黄脉弦数者治拟泄肝和胃法,以左金丸为主方用吴茱萸3g配川黄连5g辛开苦降。

热重者,加白芍、黄芩10g津伤者,加竹茹10g芦根15g2:肝郁脾湿证:吐酸而兼有脘腹胀闷舌苔白腻不化者,治拟化湿泄浊法,以平胃汤为主。

用苍术10g厚朴5g燥湿运脾;陈皮6g甘草3g理气和胃。

或加入藿香、佩兰10g砂仁3g 白豆蔻10g等以芳香化浊。

上述诸法均可配合制酸和胃法,其中乌贼骨、川贝母能制酸收敛。

或加白芍10g甘草2g 缓急止痛;或加瓦楞子15g为末吞服,以增强制酸之力。

3:食滞胃腑证:吐酸而兼有胸脘胀闷、嗳气臭腐、苔白、脉弦滑者。

拟消导食滞法。

以保和丸为主方,用山楂15g神曲10g莱菔子、谷芽10食滞消导;连翘12g以助食积之消除。

若积滞较著者,可用木香槟榔丸。

【附】嘈杂:是指胃脘部感到“似饥非饥,似痛非痛”,难以名状的病证。

1胃热证:多偏邪实。

症见嘈杂。

口渴。

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薄而腻,脉数等。

治宜清泄肝胃湿热,可用温胆汤加黄连3g山栀10g口干便结者,加大黄10g通腑泄热。

2胃虚证:多偏阴虚,症见嘈杂时隐时现。

口淡无味纳多则脘腹胀殊甚,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治宜养胃生津。

可用养胃汤加山药、太子参、扁豆10g健脾益气;或加绿萼梅5g白残花5g疏理胃气。

此外,尚有病人猝然发生嘈杂欲呕,心慌胸闷,面色光白,可能属于胃络破损的出血,应及时处理。

若出血之后,仍有嘈杂隐隐,头眩面黄,动则心慌气怯,脉细者,此为心脾两虚可用归脾汤加减。

中成药:1香砂养胃丸2附子理中丸3元胡止痛片4枳实导滞丸第二节胃痞:1:邪热内结:心下痞满,胸膈满闷,按之濡软不痛,`烦躁口渴,或见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消痞,破结除满。

泻心汤加减。

药用大黄6g泻火解毒,以泻代清;黄连5g清泄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12g清泄肺热,清上焦之火。

加减:胸闷心烦者,加瓜蒌子、山栀10g以宽中行气,清热除烦;口渴欲饮者,加天花粉、连翘10g以清热生津;腹胀便秘者,加芒硝、枳实10g以通便导滞。

行气消腹胀;恶心呕吐者。

加竹茹、旋覆花10g以降逆止呕。

2饮食积滞:胃脘满闷,痞塞不畅暧腐吞酸,不思饮食,恶心呕吐。

舌质淡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全枳术丸加减。

前方消食导滞用于饮食不节,食积内停之证;后才健脾消痞,用脾虚食滞之证,,两方合用具有健脾消食,和胃导滞之效。

药用山楂15g神曲、莱菔子、半夏、枳实、10g陈皮6g行气化滞消痞除满;白术、茯苓10g 健脾利湿助运。

加减:食积较重,胃痞胀甚,加厚朴5g麦芽15g以行气消积;食积化热,烦躁口渴者,连翘12g黄连5g以清热除烦,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槟榔10g以导滞通便湿浊内盛,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苏梗10g健脾燥湿。

3:痰湿内阻:胃脘痞塞,满闷不舒,脘痛闷不饥。

恶心呕吐痰多或咳出不爽,头昏目眩,身生倦怠,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平胃汤合二陈汤加减,前者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于湿滞脾胃之证,后才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湿困用脾阳之证,两方合用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宽中之效。

药用苍术10g燥湿健脾,厚朴5g除满宽中,陈皮6g理气化痰,半夏12g燥湿化痰,生姜5g降逆化痰,茯苓益脾,甘草和中。

加减: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15g以化痰降逆;胸膈满闷较甚者,加薤白、枳壳、瓜蒌子10g以理气宽中;痰黄稠,心烦口干者,加黄芩10g黄连4g以清化痰热;兼有表证者,加苏叶、香附10g以理气解表。

4:肝郁气滞:胸膈痞满脘胁痛,心烦意乱,嗳气纳呆,或时作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除痞。

方药:越鞠丸加减。

药用香附10g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10g活血祛瘀以治血郁;山栀10g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10g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10g消食导滞,以治食郁,气机得舒,则肝郁自除,胃痞自消。

加减:气郁化火,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5g川楝子以清肝泄火;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者,加茯苓、苡仁米15g以淡渗利湿;痰多胸闷,或咳痰不爽,加半夏12 g陈皮6g以理气化痰。

5:脾胃虚弱:心下痞满,胸膈不舒,饥不欲食,喜热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治法: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黄芪、党参、白术10g炙甘草3g鼓舞脾胃清阳之气陈皮6g理气化滞;升麻10g柴胡5g协同参芪升举清阳。

加减:脾阳虚弱,畏寒肢冷加附子10g吴茱萸3g以温经散寒;命门火衰,腰酸膝冷,大便溏稀者,加肉桂3g附子10g以温补肾阳,脾肾同治;湿浊内盛,舌苔厚腻。

脘闷纳呆者加茯苓、苡仁米12g以淡渗利湿;腹满纳差者,加砂仁3g神曲10g芳香醒脾,化浊消食。

6寒热错杂:心下痞满,有灼热感呕恶欲吐,口渴心烦脘腹隐痛,肠呜下利,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腻,脉沉弦。

治法:苦辛通降,和中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本方辛开苦降,散结消痞,用于寒热错杂之胃痞。

药用半夏12g苦辛温燥,既去脾经之寒,又降胃逆;干姜5g辛热,温助脾阳,以去肠中之寒;黄芩10g黄连5g苦寒,清降胃腑之热;党参、大枣10g炙甘草3g性甘温补虚益气,健脾。

加减:脘痞腹胀较甚者,加枳壳10g厚朴5g以行气除满;脘闷纳差者,加神曲、山楂10g 以消食导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10g以降逆止呕;脾阳虚甚,中焦虚寒,畏寒腹痛者,加吴茱萸3g附子10g以温经散寒;下利湿重,舌苔厚腻者加茯苓、车前子10g以利湿止泻。

中成药:1越鞠丸2枳实导滞丸3参芩白术散第三节呕吐:3:1:外邪犯胃:发病急骤,忽然呕吐,胸脘满闷,频频泛恶,或心中懊农,伴有严寒、恶寒发热头身骨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胃。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解表和中,理气化浊。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等症。

药用:藿香、苏梗10g化湿和胃止呕;鲜生姜5g白豆蔻5g陈皮6g半夏、茯苓10g理气化湿,降逆和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