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防治性研究与评价
疾病的防治性研究与评价
NNH。
NNH(The number needed to harm one more patients from the therapy):表示治疗多少病例中发生一例药物不良
事件。NNH=1/ARR
例3:某治疗措施引起的副作用发生率为64%,而在对照 组中出现类似的发生率为37%。 ARR=︳37%-64%︳=27% NNH=1/27%=4
目的是为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4)自身对照(self control)
受试者要接受前后两个阶段、两种不同的 处理措施,然后对其效果进行比较。
合格的 研究对象 对照措施 + 洗脱期 研究因素 + (第一阶段) - (wash-out) (第二阶段) -
可比性好、节约样本量,但 难以做到双盲。
5)交叉对照(intersection control)
这一点上具有简单随机分组同样的缺点
整群随机分组(cluster randomization)
优点:实际工作中易为群众所接受, 抽样和调查比较方便,节约人力、物力, 因而多用于大规模调查。
缺点:抽样误差大,分析工作量大。
七.
设立对照
原因:
• • • •
不能预知的结局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效果的真实性有所差别。
二、是否对被研究对象有明确的限定
这是防治性研究能否正确被应用的重要环节。
根据研究对象选择的纳入和排出标准,可知道研究对
象的临床特点或类型,如应用此结果于相似的患者,应获
得相同的结果。
但要注意的是对研究对象愈加限定,就越会影响用于 一般患者的外推。 试验开始时,组间的临床基线状况是否相对一致?可比 性如何?
中药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机理探讨
中药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机理探讨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症状缓慢发展,并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传统中医药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从中药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和机理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加深对中药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机制的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药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1.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中医药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气滞、血瘀、痰湿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高血压的关键在于疏通经络、祛风降压。
常用中药包括黄芪、当归、桑螵蛸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发展进程。
2.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功能异常引起血糖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中医药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调整脾胃功能、阴阳平衡。
常用中药包括黄芪、人参、苦瓜等,这些药物能够增强脾胃功能、调节阴阳平衡,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3.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由于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中医药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气滞、痰湿、心火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通络消痰、清热凉血。
常用中药包括丹参、三七、薏苡仁等,这些药物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清热消炎,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
二、中药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理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
例如,人参能够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2. 抗氧化与抗炎中药中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成分,能够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减少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害,防止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慢病防治体系及预防措施有效性评价分析
慢病防治体系及预防措施有效性评价分析慢性病(慢病)作为一种全球性卫生问题,已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超过7千万人因慢病而死亡,其中7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慢病的高发率和严重后果,使其成为人类健康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慢病,建立慢病防治体系及评价其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慢病防治体系慢病防治体系是指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管理和预防的全面性组织和措施。
这个体系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市场环境的营造、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社区的健康教育、个人的自我管理等方面。
对于慢病防治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区等各方合作: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提高人们对慢病的认识和关注。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扶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医疗机构提供慢病预防和管理的服务,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慢病的认知。
其次,医疗机构要加强慢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医疗机构应提供慢病的早期筛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管理。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与社区和个人进行密切合作,提供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帮助人们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
最后,社区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展全民健康教育。
社区可以通过开展健康宣传推广活动,普及慢病的早期识别和预防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
社区还可以组织各类健康促进活动,如健身操、义诊等,激发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预防措施有效性评价分析为了评价慢病防治体系中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预防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估任何预防措施都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证据,包括大样本的研究数据和相关研究的结果。
对于预防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主要有以下几个评价指标:预防措施的适用人群、干预手段的针对性、预防策略的清晰性和可操作性等等。
通过评估上述指标,可以判断预防措施是否科学可行,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2.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价是判断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多年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在中国,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治艾滋病,但该病在国内仍然广泛传播。
本文将就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进行浅谈。
一、艾滋病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下,国内的艾滋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首先,针对HIV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助于揭示病毒的机制和特性。
科学家们发现,HIV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而微妙,这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国内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已经进入到第三代,与第一代相比,这些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
此外,国内研发的新型抗病毒药物也已经投入临床试验,预计将为艾滋病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此外,一些科研机构还致力于疫苗的研制。
疫苗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虽然目前尚未有可以根治艾滋病的疫苗问世,但一些前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这些研究为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并为未来的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艾滋病防治的现状尽管国内的艾滋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想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还需要加强防治工作。
当前,国内关于艾滋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宣传教育: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特别是面向高风险群体的宣传,以达到减少感染风险的目的。
2. 病毒检测与筛查:加强艾滋病病毒的检测与筛查工作,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检查。
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
3. 安全用药:确保抗病毒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和指导。
同时,加强对合并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率。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 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1. 关于现况调查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现况调查属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B. 现况调查又称为横断面调查C. 队列研究也属于现况调查D. 现况调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答案】C【解析】P99;1)现况调查属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
2)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是指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3)从时间上说,现况调查是在特定时间点进行的,即在某一时点或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点犹如一个断面,故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 cross-sectional study)。
4)它所收集的资料既不是过去的记录,也不是常规报告资料或随访的调查资料,而是调查当时所得到的疾病、健康和其他有关资料。
5)队列研究与现况调查同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不是从属关系。
2. 关于筛检,正确的是()。
A. 筛检是一种初步检查B. 筛检试验等于诊断试验C. 筛检可以用于所有疾病D. 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同时达到100%【答案】A【解析】P109;筛检试验(screen test)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者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确诊,以便对确诊患者采取必要的措施。
在目标人群中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筛检工作时,也称之为筛检项目。
只有理想状态下试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才可达到100%。
3. 假定夫妻不和睦的男司机会有较高的事故发生率,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
A. 未出事故的男司机B. 不是司机的男性C. 夫妻和睦的男司机D. 夫妻和睦的不是司机的男性【答案】C【解析】P104;病例对照研究( case-control study)为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循证医学考试重点15版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措施。
背景问题:是关于疾病的一般性知识,如病因、病生、病理等方面的问题。
前景问题:是关于处理、治疗病人的专业知识问题,有时也涉及到与治疗及预后有关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方面的问题。
PICOS:“好”的问题应包括(治疗):受试者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比较Comparison 临床结局Outcomes 研究类型Study。
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严格评价,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结论的过程。
Meta分析:又叫荟萃分析,是系统评价的一种,通过综合多个相同目的研究的结果,用定量合成的方法提供一个量化的平均效果或联系强度,从而来回答所研究问题。
森林图法:森林图是以每个单项研究的效应值及其95%可信区间作图,从而展示各研究间的差异情况。
金标准Gold standard:是指当前临床医师公认的诊断某种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NNT:需要治疗的病人数。
即用某种防治措施后观察一定的时间,需处理多少病例可以防止1次不利结局的出现。
NNH:用某种防治措施后处理多少患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就可以引起一次副作用。
沾染:对照组患者意外的接受了试验组的治疗措施,而导致治疗组效果相对下降的情况。
负偏。
干扰:试验组患者额外的接受了与试验措施效应一致的其他处理,而导致治疗效果增加的情况。
正偏。
预后:指疾病发生后对将来发展为各种不同后果(痊愈、复发、恶化、伤残、并发症或死亡等)的预测或事前估计,通常用概率表示。
1、广义循证观三要素:凡事都要遵循决策;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出现的高级别证据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评价;后效评价,止于至善。
疾病预防和治疗对策思考研究论文(共2篇)
疾病预防和治疗对策思考研究论文(共2篇)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也让很多行业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比如说疾病预防的工作吧,也是现在很多人都特别关注的,但是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疾病预防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基于新发传染病带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思考王桂花(山东省阳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滨州251800)【摘要】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与生活的改变,近些年来不断有新发传染病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常规传染疾病的特点基础上,新发传染并还具备着新品种或者外来品种的致病因子,这些不为我们熟知的特性,很难做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极易造成病情的迅速扩散。
通过做好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广大群众的健康,从而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本文深入的对当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反思,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有助与提高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工作;疾病控制;新发性疾病简单来讲,新发传染病通常就是指以前没有发现、近年来刚被人们发现的病原体,或者是已知病原体因为变异,成为具有新特性可以给人或动物造成传染的疾病。
专家不断研究和探索传染病伴随人类的存在过程,通过对病史的研究,他们大致上把新发传染病分成了三个类别:(1)在过去时可能没有的,但是,最近几年却十分频繁的传染病,例如霍乱和艾滋病。
(2)这种疾病或许很早就存在了,但是一直没有被发现,人们缺乏对其认知,在最近几年被确定的,比如说莱姆病、军团病以及戊型病毒肝炎等。
(3)这个疾病很早就有,人们对其也有了解,这是一直没有被当作是传染病,或者是尚没有发现和认定病原体,在最近几年,才确认这些病原体是具有传染性的,比如说消化性溃疡病、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以及突发性玫瑰疹等。
1.新发传染病特点1.1潜伏期长新发传染病对人的危害严重,具有传播速度快和潜伏期长的特点,因此,对其预防和治疗都是十分困难的。
临床研究的分类
临床研究的分类临床研究是指在人体中进行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科学研究。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临床研究分类体系也日益完善。
本文将介绍临床研究的分类,并探讨每一类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一、治疗性临床研究治疗性临床研究是最常见的一类临床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类研究常用于比较不同药物、手术或其他疗法在治疗同一疾病上的优劣。
治疗性临床研究通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预防性临床研究预防性临床研究旨在探索预防某种疾病的有效方法。
该类研究通常涉及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措施的实施。
预防性临床研究广泛应用于传染病控制、慢性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等领域。
通过该类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防治策略的有效性,为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观察性临床研究观察性临床研究是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自然病程和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
它与治疗性临床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观察性研究不对患者进行主动的干预,只是被动观察和记录。
观察性临床研究可用于研究罕见疾病、长期随访和疾病预后等,其结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四、评估性临床研究评估性临床研究是对临床医学的评价和评估的研究方法。
该类研究包括对现有医疗技术、药物或治疗方案的评价,旨在比较其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
评估性临床研究可以促进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和改善,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五、基础性临床研究基础性临床研究是指对疾病的基础机制、分子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等进行研究,旨在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
基础性临床研究通常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动物模型研究来进行,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靶点。
六、质量评价研究质量评价研究是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的一类临床研究。
该类研究旨在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包括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卫生服务的提供等。
质量评价研究可以发现医疗服务的不足之处,为医疗改革和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于没有性生活的文章
篇一:《有关防治性文章评价》朱静 2011级13班神经病学学号:21100447对2010年第1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防治性文章的评价在当今的临床医学杂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防治性研究的文章,防治性文章在当今医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是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要求研究成果必须真实可靠,应用于病人和人群必须安全有效,有良好的重复性,而不能以假充真造成恶果,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结果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后得出,才能是真实的,可靠的,才具有实用价值,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设计,方法上的不足,使得防治性文章的质量有下降的趋势,下面我根据防治性研究与评价的六条标准客观的对2010年第1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有关防治性文章进行综合评价。
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我校图书馆2010年第一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方法:逐篇翻阅2010年第一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的所有文献。
该杂志共有55篇文献,其中有关防治性的文献10篇。
记录有关防治性文章,并按照防治性研究与评价的六条标准进行评价:⑴病人是否真正随机分配,接受防治性措施的试验。
⑵是否观察和报告了全部的临床有关结果,病例观察是否采用了盲法。
⑶被研究的对象是否明确,即是否详细介绍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⑷是否考虑了统计学上和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⑸防治性措施是否确实可行,即实用性如何?⑹结果是否包括了防治研究纳入的全部病例。
结果在逐一翻阅2010年第一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的所有文献中,共有55文献,其中有关防治性研究的文献10篇,前后对照研究的文献9篇,病例分析8篇,病例报告9篇,队列研究6篇,病例对照研究8篇,交叉对照5篇。
10篇文献中只有1篇文献介绍了具体的随机分组方法,其余9篇均未介绍。
10篇文献中均观察和报告了全部的临床有关结果,但没有1篇采用盲法。
10篇文献中有7篇详细介绍了研究对象的情况,有3篇未详细介绍。
传染病防治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传染病防治政策的分析与评价一、引言传染病是指由各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播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为了控制传染病的蔓延,各国制定了相应的传染病防治政策。
本文将对传染病防治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传染病防治政策的制定1.全球传染病防治政策200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全球传染病监测计划(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GOARN),旨在提高全球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反应能力,防止疾病跨境传播和扩散。
GOARN设有分支机构,包括兽医和环境卫生领域的专家、军事医疗人员、医院管理人员、流行病学家和生物安全专家等。
该组织不仅能够处理动物源性病原体,并且能够处理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病原体。
GOARN还能够对新型病毒进行迅速鉴定。
2.我国传染病防治政策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于1989年实施,是一项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法规,该法规规定了传染病的监测报告、治疗、隔离、预防和消毒等方面的内容,为控制传染病提供了法律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安全的关注度提高,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政策也逐渐完善。
2013年我国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应当重点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病原体分离和鉴定、传染病病原体多位点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疫情与流行趋势预测以及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等。
三、传染病防治政策的实施1.全球传染病防控任务历经2003年非典、2009年H1N1以及2014年埃博拉疫情,全球传染病防控任务显得更为紧迫。
全球各国卫生部门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制定全球性传染病防治计划,减少人员流动对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2.我国传染病防治政策的实施我国传染病防治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意识。
同时,加强疾病预防措施,控制疾病传播和蔓延。
四、传染病防治政策的评价1.优点传染病防治政策内涵丰富、目标明确,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体系。
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
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慢性病是指发生时间长、发展缓慢、持续时间较久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因此,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慢性病防治效果的评估方法和重要性。
一、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方法1.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病率、分布、传播以及影响因素的科学。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监测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指标评估:设置与慢性病相关的监测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慢性病的防治效果。
同时,还可以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阶段的监测数据,掌握慢性病的变化趋势和防治效果的差异。
3. 医疗服务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对于慢性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评估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指标,来评估医疗机构的慢性病防治效果。
同时,还可以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
4. 制度建设评估:慢性病防治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设。
评估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等方面。
通过评估制度的健全程度和执行情况,可以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保障和指导。
二、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的重要性1. 指导政策制定: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通过评估慢性病防治效果,可以了解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
2.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慢性病防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评估慢性病防治效果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目前的投入是否足够,从而进行适当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防治效果。
3.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通过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可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实际评价,找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4. 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评估慢性病防治效果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管与评估
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管与评估一、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管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给社会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都必须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管。
监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目标是确保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得到正确实施,传染病的爆发得到及时控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监管机构应具备以下职责和能力。
首先,监管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和监管框架,确保传染病防治工作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监管机构应执法严格,对涉及传染病防治的机构和个人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
其次,监管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及时收集、传递和分析有关传染病的数据和信息。
通过对疫情的监测和分析,监管机构可以及时发现传染病的爆发和蔓延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监管机构还应加强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政策制定和宣传工作。
从政策层面上,监管机构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传染病防治政策,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推动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向公众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后,监管机构应积极推动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
疾病没有国界,各国之间应共同努力,分享信息、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传染病的挑战。
监管机构应促进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动传染病防治的国际行动计划。
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评估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评估是检查和评价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情况和效果的过程。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防治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评估传染病防治工作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评估应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政策和计划进行全面的分析。
评估者需要审查和分析政策和计划的制定过程,评估其是否符合科学、规范和可行性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评估政策和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工作进展和问题所在。
其次,评估必须考虑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及时收集、分析和传输病情信息,从而提供决策支持和指导。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一、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问题。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止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实际应用(一)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二)疾病的监测。
三)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四)疾病的自然史。
(五)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特征(一)群体的特征。
(二)对比的特征。
(三)概率和数理统计的特征。
(四)社会心理的特征。
(五)预防的特征。
(六)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一)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暴露人口,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应用:1反应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描述疾病的分布3反应了病因因素的变化4 病因学的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论5疾病的监测资料6前瞻性的研究(二)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
单位是日、周、旬、月(三)续发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千古奇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左右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续发率= (第一例除去)应用:是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一)患病率也称现换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例所占比例。
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能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升高:1病程延长2为主语者的寿命延长3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5健康者迁出6易感者迁入7诊断水平提高8报告率调高降低:1病程缩短2病死率高3发病率下降4健康者迁入5病例迁出6治愈率提高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发病率和病程,其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分析与评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增强。
防治性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防治性研究中的证据也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决定其可靠性和应用性。
什么是防治性研究证据?防治性研究是指为了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或病因而进行的实验或观察研究。
防治性研究证据是指在防治性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或信息。
防治性研究证据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
定性证据主要是指文献综述、案例报告等,能够提供一定的观察和推理依据,但无法定量评估治疗效果;定量证据主要是指基于系统性研究的实验或观察研究,能够提供定量化的证据数据,能够精确地评估治疗效果。
随着研究深入,关于防治性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也在逐步形成。
下面我们将主要讨论防治性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及其应用。
防治性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1. 可靠性防治性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是指研究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价防治性研究证据的可靠性:•检查研究中是否出现数据操纵或缺失等操作;•检查研究中是否详细说明研究原因、样本大小、随机化分组、研究时间等方法细节;•检查研究中是否公开研究者的财务关系。
2. 效应大小研究中效应大小是指该治疗方法的总体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价防治性研究证据中治疗效果大小:•检查研究中作者是否公开了整个样本的数据;•检查研究中的置信区间。
3. 一致性防治性研究数据的一致性描述的是基于不同研究策略所得到的数据之间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价防治性研究证据的一致性:•比较多个研究的强度和弱点;•检查是否存在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地方;•检查在不同研究中,相似的结果是否持续存在。
4. 直接性防治性研究数据的直接性是指研究结构是否足够精确,能够解释病因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下面是评价防治性研究证据直接性的相关方法:•检查研究的控制组的数据;•检查研究是否合理地回答了病因和治疗效果的依赖关系。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与效果评价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与效果评价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不仅涉及个体的健康和安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讨论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策略为了有效地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1.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公众的健康意识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基础。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人们将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例如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盖口鼻等。
2. 加强病毒监测与报告及时准确地监测疫情和报告传染病的发生,是防控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和及时汇报机制,可以迅速发现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趋势,为下一步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3. 推行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病患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4. 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推广疫苗接种,可以提高人群的群体免疫水平,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策略一旦传染病发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传染性疾病的策略。
1. 隔离病患将传染病患者隔离,可以避免病毒的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
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隔离措施,如医学隔离、家居隔离等。
2. 追踪接触者追踪接触者是控制传染病蔓延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确定与感染者接触的人,及时进行隔离和观察,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
3. 消毒和卫生措施定期进行场所的消毒和清洁,保持环境的卫生和整洁,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此外,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的净化,也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4. 社会限制措施在疫情严重时,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控制措施,如限制人员流动、暂停公共活动等,来减缓传染病的蔓延速度,保护公众的健康。
慢性病防治措施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慢性病防治措施的分析与对策研究第一章引言慢性病,指病程长、病情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为了有效应对慢性病的威胁,本文将对慢性病防治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章慢性病防治现状与问题2.1 慢性病流行现状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超过41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71%。
尤其是低中收入国家,慢性病的负担更为沉重。
2.2 慢性病防治存在的问题慢性病防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慢性病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使得防治工作面临困难。
其次,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预防和早期治疗措施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此外,慢性病防治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囿于医疗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无法形成完整的治理体系。
第三章慢性病防治措施分析3.1 健康教育与宣传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是慢性病防治的基础措施。
通过向公众普及慢性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3.2 早期筛查与诊断早期筛查能够及早发现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治疗,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
通过提供免费的筛查服务和普及筛查知识,可以提高群众的筛查参与率,促进早期诊断。
3.3 生活方式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健康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控制吸烟和酗酒等措施,可以减少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
3.4 医疗干预与管理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既要加强医疗干预,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又要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
通过建立慢性病管理网络,提供个体化的管理方案和健康指导,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慢性病的控制。
第四章慢性病防治对策研究4.1 建立卫生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卫生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制定健康教育大纲和教材,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能力,增加社会主流媒体对慢性病预防的宣传力度。
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方案
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方案随着全球化和国际旅行的普及,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
过去几年,人类进入了一个更为危险和不确定的时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埃博拉病毒疫情席卷了整个世界,使得公共卫生事业出现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疾病的威胁,我们需要探讨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方案。
一、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特征传染性疾病指的是由病原体直接传播或通过介体(如昆虫、小动物)传播并能在人群中引起持续流行的疾病。
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易传播、流行范围广、危害大等特征,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
二、传染性疾病研究的进展1. 病原体的研究通过对病原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和传播机制。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各种病原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这些研究有助于指导防治策略的制定。
2. 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可以揭示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群体传播规律,这对制定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目前,不少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已完成,如新型冠状病毒、寨卡病毒等。
3. 新技术的应用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出现了各种新技术,如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仿生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工具。
三、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案1. 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疫情暴发初期。
传染病防控主要包括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
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控制则需要加强病例监测、隔离治疗、消毒灭菌等措施。
2. 传染病治疗传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依据不同病原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病毒性疾病可以采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性疾病可以采用抗生素。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病人和环境的污染,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和卫生保健。
3. 公共卫生战略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公共卫生战略的制定非常重要,这需要政府、学术机构、医疗机构等多方面合作。
公共卫生战略包括信息收集和分析、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卫生教育等方面,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法的应用
单盲(single blind)
研究对象不知分组情况
双盲(double blind)
研究对象、研究者不知分组情况
三盲(triple blind)
研究对象、研究者、负责资料收集者不知分组情况
第二节
防治性研究的方法
一、立题
临床干预试验立题的根本依据:
(1)对欲研究的“处理措施”的作用原理、功用、效
分类: (1)定性——计数 常两者结合 (2)定量——计量 常用指标: (1)防: 保护率、效果指数。 (2)治:治愈率、有效率、
N年生存率、病死率。
反映处理效应和临床意义的综合性指标 : 设:CER:对照组某结局事件发生率(control event rate) EER:试验组某结局事件发生率(experiment event rate) (1) RRR:相对危险度的减少(relative risk reduction) RRR=(CER-EER)/CER 可用百分率表示 RBI:相对获益的增加(relative benefit increase)
方式:
• 安慰剂对照 • 自身对照 • 交叉对照
1)标准对照 (standard control)
以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某病最有效、最规 范的治疗方法施加给对照。
效果稳定,能保证对照组成员受到合理治疗。 是最规范、最常用的一种对照方法。
2)空白对照 (blank control) 对照组在试验期间不给任何处理,仅对他 们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但仅用新患则难以累积足够的病例,须在较多机构且
长时间地持续收集病例,而这样又有可能混入新的干扰因 素。所以有些已经治疗的患者,可以在其以前所用药停药
并经过一段洗脱期(wash out) 后,再以作用原理完全不同
的药物投用,这样对药效评价有时可不产生影响。 但注意:使用旧患时,要充分考虑其背景因子,且判 断定疗效时要慎重。
如在新药临床试验中,往往将老年人、儿童、孕妇除外,因为这些人 对药物易产生不良反应。
d.选择能将实验坚持到底者为研究对象
如一种新药治疗脑出血后肢体瘫痪的临床试验研究,常将伴有严重肝、 肾疾病者或伴有癌症的患者除外。
e.选择依从性好的对象
所谓依从性是指研究对象能服从设计安排并密切配合列底的可能性。
关于“新病例”与“旧病例”的问题: 从原则上讲,新发生而且尚未治疗的患者用作疗效评价 是最佳选择。因为旧病例从发病到现在存有多种因素干扰, 特别是有过治疗史的,很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留有其影响。
这一点上具有简单随机分组同样的缺点
整群随机分组(cluster randomization)
优点:实际工作中易为群众所接受, 抽样和调查比较方便,节约人力、物力, 因而多用于大规模调查。
缺点:抽样误差大,分析工作量大。
设立对照
原因:
• • • •
不能预知的结局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同一种疾病其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临床分型、是
否伴有并发症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防治措施的效果,所
以在选择研究对象时: 1、首先要制订诊断标准(diagnosis standard) 尽量采用WHO所建议的国际通用标准。另外诊断 疾病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和仪器型别都应符合统一诊断标 准的规定。
(2)制订纳入标准(conclusion standard) 纳入标准的要点是从复杂的研究群体中,选择临床特点 相对单一的对象进行研究。如:Lie KI等进行利多卡因预防 心肌梗死后心室颤动的临床试验,进入试验病人条件除符合 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外,规定:A.症状发作后6小时内;B.70岁 以下两条纳入标准。 (3)制订排除标准(exclusion standard) 在纳入标准的基础上再加入排除标准,能更好地控制非 研究因素的干扰。如研究者规定:伴有心源性休克、充血性 心衰、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持续心动过缓等为排除标准。 但要注意的是严格的纳入或排除标准虽然提高了可比性,
样本量的计算要注意: ①以上计算的N是一组人群的大小,如果两组人数相等,则全部实 验所需要的样本量为2N;
②实验中α和β值一般由研究者根据需要确定,如要使样本大一
些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则可将其数值定得更小; ③要考虑失访对结果的影响,最好在计算的样本量基础上增加10-
15%作为实际的样本量。
五、效果衡量的指标及终点的选择
仅在特殊情况下适用,受到很大的局限。
7)历史对照 (historical control) 也称文献对照。试验期间不专门设立对照, 而是将该次试验的结果与过去文献资料上类似 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
对照组与试验组可比性很差,一般不提倡。但 如恶性肿瘤疗效的评价,由于非研究因素的作用 较弱,且不同时期的诊断标准都比较统一和严格。
实用或经济;
临床试验的分期:
1、Ⅰ期临床试验
试验人数 约10~30人。 试验目的 为临床药理学和人体安全性评价,以观察人体对 药物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确定安全剂量,以及副 作用,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Ⅱ期临床试验
试验人数 约100~300人。 试验目的 初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评价安全性, 推荐临床用药剂量。
定为0.20;0.10;0.05。 ④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
⑤研究对象分组数量
分组越多,则样本量则大。
N
[u a 2 P(1 P) u
P1(1 P1) p 2(1 P 2) ]
2
( P1 P 2) 2
P=(P1+P2)/2;
式中: P1:对照组发生率; P2:试验组发生率;
2、实用性
即“收益”是否超过“损失”,由采用的防治措施
可能带来的效益是否超过由其同时引起的副作用。
这是防治性研究的先决条件,无论措施本身的效力
如何,一定要坚持产生的防治效益必须超过其同时引起
的副作用。
准备进行实验研究的预防或治疗的药物与处理 措施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安全; 2、对预防或治疗疾病有效; 3、对某疾病如果已经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则新 方法应有某些优点,如更安全,副作用更小,方便
疾病防治的循
证医学实践
第一节 防治性研究 的重要意义
不经过严格的研究方案证实的一些经验主义的防治
措施常常可能是错误的。
增强免疫力的错误疗法
鸡血疗法; 食用胎盘。
感冒的错误疗法
捂汗疗法 抗菌消炎疗法 运动疗法
饥饿疗法
多种药物联合疗法
防治性研究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有效性
RRI:相对危险性的增加(relative risk increase)
(2) ARR:绝对危险性降低率(absolute risk reduction) ARR=CER-EER
ABI:绝对获益增加率(absolute benefit increase)
3、Ⅲ期临床试验
试验人数 约1000~3000人。 试验目的 进一步确定有效性,监测副作用,同标准疗法比 较,并收集安全用药的信息。
4、Ⅳ期临床试验
试验目的 新药批准上市后的监测,以获得广泛使用后不同 人群的长期用药效果,以及远期或罕见副作用的发生率。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四、估计样本量大小
干预试验中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 ①干预措施本身效力的大小 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现的结果差异的大小。 ②第I型(α)错误出现的概率 α越小,要求的量著性水平越高,则所需样本量越大, 常定为0.05或0.01。 ③第II型(β)错误出现的概率
β越小,把握度越高,则所需样本量越大,一般常将β
即“防治措施”是否有真正的临床重要意义,是否
能真正改善或预防临床的不利结局。 要注意下面两种可能的情况: ①该措施的效应评价来自严格的科研设计,结果真 实可信,但只能产生有限的效果,不能使临床结果产生 明显的改善,无显著的临床意义。 ②自称为具有“显著”临床效果的措施,但研究中 因观察对象数量少、缺乏有力的措施避免偏倚的影响, 或在一组具有特别特征的人群中观察,或对效果大小的 判定缺乏可靠的方法,都会使所得结果失去真实性。
有效
实验组
(干预组)
无 效
研究对象 (病人)
有效
对照组
无 效
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构示意图
随机化分组
简单随机分组(simple randomization)
分层随机分组(stratified randomization) 整群随机分组(cluster randomizatiotion)
力等有一个切实的基本估计。
(2)对于所研究疾病在接受该处理措施后其结局所 受的影响(预防发病、治愈缓解、改善预后等)有较正确 的估计。 立题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
这里所指的防治措施包括了可以增进健康的所有干预措
施。总体上可分为以4类:(根据作用效应进行分类) (1)特异免疫、预防发病 主要是免疫苗效果的研究,
对照组成员在试验阶段未得到任何治疗,可造 成不良后果,应用时要特别谨慎.可用于病情轻、 稳定,即使不给任何治疗也不会导致病情恶化的 疾病如近视。
3)安慰剂对照(placebo control)
给对照组成员施加的是一种没有药理活性, 但其色、形、味均与试验的新药相同的制剂。 实质上也是一种空白对照。
原则:能最大限度地反应处理措施的效应。
(1)选与处理因素有特异相关性的指标
如抗结核治疗应选用痰菌阴转为指标。 (2)选用客观性强的硬指标 不选以主观感觉为主的软指标。 (3)选用灵敏度高的指标
如某药治疗缺铁性贫血,指标:a(症状)、b(体征)、 c(Hb)、d(血清铁蛋白含量) a、b、c只有在缺铁较明显时才能 出现变化,而d则灵敏 。 (4)选用精确性强的指标 ,即重复性好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