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地理科学导论第三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共55张PPT)
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 国学派。
维达尔-白兰士
(1845~1918)
(1869~1930)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多一些;在炎热的国 家人们对快乐的感觉性极为敏锐……”
孟德斯鸠用气候寒暖造成人的感觉性差异来解释欧 洲人强悍,得以保持自由地位,亚洲人感觉性强, 忍耐力差,自然就懦弱。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的地理思想也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2.非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不起决定作用,认为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 是无关或基本无关的,各有各的规律。在近代地理学中,非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决 定论、可能论同时存在。德国地理学家佩舍尔(1826~1875,德国地理学家,主张地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亨廷顿(1876—1947)是美国地理学家,曾任美国生态学会会长(1919)、美国地 理学会会长(1923)和美国优生学会会长(1934—1938)。 亨廷顿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一生研究气候与文明的关系。主要著作 有:《亚洲的脉搏》(1907)、《文明与气候》(1924)、《种族的特征》(1924)、 《动态地理学》(1932)、《经济地理学》(1940)、《文明的主要动力》(1945)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世界的人口》,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与地球》的学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文字描述、数据统计、图表以及相关的思考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世界人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理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人口、环境、发展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世界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数据和图表的解读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能读图说出各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
2.让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能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提高人口、环境、发展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图表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
3.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人口的问题。
2.使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影响。
3.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等教学素材。
2.收集一些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案例。
3.准备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世界人口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的问题。
提问:你们对世界人口有什么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三 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学习目标】1.了解当今世界人口的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3.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4.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的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疑点:让学生分析欧洲一些国家一直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原因。
【教具准备】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及相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看图法、启发法、自学法【教学过程】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当今世界人口的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3.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4.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的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创设情境)一学生朗读有关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报道。
设问:听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自学指导1(学生看课本内容,然后根据所给出的题目自学以下内容,先看书五分钟,再和同学讨论。
)1、预习回答:目前世界人口已经突破了多少亿?(过渡)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呢?2、阅读图3--1,然后完成活动的1--4题3、如果以1800年作为世界人口增长的一个分界点,那么1800年以前和180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呢?4、思考:从资料观察,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如何?(过渡)通过观察发现,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仍然是快速增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
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关于人口的一些说法,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们对于人口的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本章内容共有4个小节,分别是: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人口问题和人类的居住和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这4个小节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以及了解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口这一主题,他们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以及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还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以及了解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人口、关爱地球的观念,提高他们的人地协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中国的人口问题,人类的居住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读图、析图、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引出本课主题。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发展
01
02
03
生态农业
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 质量。
有机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健康。
绿色食品
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提高 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 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集约化利用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优先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环境 造成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多元化利用
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实现土地功能的多元化,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number {01}
目 录
• 人地关系概述 • 人地关系理论 • 人地关系实践 •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01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的定义
人地关系
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地关系研究
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在不 同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和 演变。
04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压力
总结词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土地资源紧张、粮食安 全问题突出。
详细描述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粮食安全问 题日益突出。
人口与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
人口与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一国或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人口的分布则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与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课题,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首先,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较少。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其次,人口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会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例如,沿海地区一般海陆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适合居住和发展经济,因此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而山区、沙漠、草原等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人口还会聚集在河流、湖泊等水源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人口分布也受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历史上,某些地区可能因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的存在,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例如,巴黎作为法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人口数量相对较多,而法国其他地区相对人口稀少。
同样的,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也吸引了大量人口。
另外,人口分布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指导,会对人口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而农村地区人口减少。
政策的引导也会导致一些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造成人口分布不平衡。
此外,人口分布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集聚会导致人口在某些地区的聚集,并形成城市或都市圈。
例如,纽约市、东京都市圈等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些地区拥有繁华的商业中心、先进的科技、医疗设施和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三章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一、单选:1、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人口自然变动,即取决于( )。
A、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差B、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C、出生人数D、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比值2、( )因素通常是人口增长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A、国家政策B、自然环境C、社会经济D、公民道德3、人口分布的( )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A、不平衡B、均一性C、地带性D、连续性4、在各种自然因素中,( )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自然力。
A、水B、气候C、地形D、土壤5、( )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A、城乡迁移B、人口流动C、国际迁移D、人口迁移二、多选题: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 。
A、政治状况和经济因素B、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C、婚姻宗教风俗D、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2、人口分布通常用( )等形式表示。
A、人口密度B、比较密度C、人口移动密度D、人口经济密度3、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空间上体现为( )。
A、人口纬向分布B、沿海分布C、人口垂直分布D、人口城乡分布4、人口自然结构包括( )。
A、民族结构B、年龄结构C、性别结构D、种族结构5、人口年龄金字塔可分为( )。
A、扩张型B、稳定型C、不规则型D、收缩型6、按不同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可将人口划分为( )。
A、幼年型B、年轻型C、成年型D、老年型7、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有( )。
A、社会生产方式B、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变动C、交通运输业发展D、新地区开发和社会政治三、名词解释:1、人口分布: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2、人口结构: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3、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4、人口性别结构: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5、人口产业结构:按产业部门划分的在业人口所形成的比例关系6、性别比:反映两性人口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7、就业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人口。
《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1. 让学生掌握世界人口的基本概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增长等知识;2. 理解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人口分布与增长的主要因素;3. 培养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人口信息的实践能力,形成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分析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运用地图等工具分析世界各地人口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深入思考,提升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准备世界地图和人口分布图,以便学生直观了解世界人口分布情况;2. 收集世界各地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和案例,为课堂分析提供素材;3.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以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本节课起始部分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度。
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人口密集和稀疏的地区。
随后,通过一段关于人口问题的短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深入理解1. 人口数量与增长教师首先介绍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趋势,通过图表和统计数据展示人口数量的变化。
同时,讲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如科技进步、医疗水平提高等。
2. 人口分布与迁移教师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如亚洲人口最多,欧洲人口密度大等。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如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等。
3. 人口问题与挑战教师介绍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互动教学,实践操作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主题为“你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方案”。
每组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讨论,并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一轮复习 人口与地理环境
拉丁美洲 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 亚洲和非洲 仍然是人口的迁出地区
二、人口流动 1、概念
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短 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不改变定 居地)的人口移动现象。包括周期性流动(季节流动) 和往返流动(每日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主要规律:世界人口分 布不均匀,具体表现在:
*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 * 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
* 平原、低地人口分布较稠密;
问题:1.读上图找一找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在哪里? 2.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
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主要有: 1.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社会 经济 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人口迁移基本原因:人口、生活资料在地
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 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别。 气候 1、自然 环境因 淡水 逐水草而居是人类早期最基本的迁移方式 素对人 土壤 口迁移 的影响 矿产资源 在矿产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工业城市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 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
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
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
的变化。
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外部资源和其他条件、技术利用 的就越多,其环境人口容量就会比封闭时大很多。如 日本。
《人口分布》人口与地理环境PPT课件
-.
观察全球夜间灯光图,你能说出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征吗?
北美地区
欧洲地区
东亚地区
南亚地区
全球夜间灯光地图,就是利用卫星对地球各区域的夜间进行遥感拍照,收集 地面的灯光照明情况,来推测人口分布。一般而言,灯光亮的区域,表面城 市较多,人口分布密集,人口数量大。
01
世界人口分布
概念
人文因素又有哪些影响呢?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发展
历史因素
政治因素
人文因素——经济
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 有决定性影响。
表现在: ①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 不可分。 ②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 型、规模的制约。
人文因素——经济
社会生产方式: ①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对土地高度依赖,人口 分布相对分散而均衡; ②工业社会:随着工业、交通、商业的不断发展,人口逐 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呈现出点、轴集中态势;随着国 际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沿海港口城市的成长,使海岸带人 口变得稠密。
格陵兰岛 人口总数约5.69万人,面积217.56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 方公里0.026人。格陵兰岛是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冰雪覆 盖的一个岛屿,位于加拿大东北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 的岛屿,也是丹麦的一个自治省。格陵兰岛的面积比美国 阿拉斯加州大一些,与沙特阿拉伯面积相当,拥有285万 立方千米的冰层资源,总人口不足5.7万。 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 人口总数3060人,面积1万217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 里0.25人。 福克兰群岛是由大西洋南部两个主岛屿和776个小岛屿组 成的,距离阿根廷海岸480公里,它是英国的一个海外自 治地区。其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或北爱尔兰,人口 仅3060人,岛屿上饲养着583000头绵羊。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1《人种和人口》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1《人种和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种和人口》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人种的特点以及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不同人种的特征以及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口与环境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人种特征和人口分布的细节,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对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人种的特点,掌握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认识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口与环境观念,增强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人种的特点,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种特征的细节,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种特点和人口分布。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丰富图片和实例的课件,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思考。
2.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人口和环境资料,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人种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人种的外观特征。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人种分布在哪里吗?”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然后,讲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世界的人口)》课件
1930
1950
1960
1974
1987
1999
2010
2025
10亿~20亿 100年 20亿~30亿 30年
30亿~40亿 14 年 40亿~50亿 13 年 50亿~60亿 12 年 60亿~70亿 11 年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每年
8158万人
每天
22.4万人
每小时
9313人
每分钟
155人
每秒钟
1850 —1900年 4.3 亿 1900 —1950年8.9亿
1950 —1999年 34.8亿
90 人数(亿)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5.5 6.3 7.3
9
80
70
60
50
40
30
25.2
20
16.3
10
12
0 1650 1700
时间(年)
1750
1800
1830
1850
1900
1.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西
欧、南北美洲东部。
2. 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较为适宜, 同时地势平坦,大都在平原地区,自然条 件较优秀。
人口密度在1人/ 千米2以下的主要有哪 些地区?为什么这些 地区人口稀疏?
1. 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极地 区、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 带雨林地区。
2.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不适合人们 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少。
70
60
50
40
30
25.2
20
16.3
10
12
0 1650 1700
时间(年)175018来自018301850
云南师范大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云南师范⼤学—陈慧琳—⼈⽂地理学考研核⼼复习资料第⼀章⼈地关系1.⼈⽂地理学:是以研究⼈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研究⼈⽂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地关系:⼈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地关系地域系统。
3.⼈地关系论:是⼈们对⼈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个整体协调⼀致时的⼀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的⼦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地系统中的⼈与地“⼈”:指在⼀定的⽣产⽅式下,在⼀定区域空间从事⽣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性的⼈。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是指与⼈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然环境,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条件的总和。
⼆是指在⼈类作⽤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化等⼈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地关系中的“⼈”与“地”是对⽴统⼀的关系,⼈⼝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是开发利⽤环境的基本动⼒;过量的⼈⼝对环境是⼀个压⼒,是造成⼈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定数量的⼈⼝,也谈不上利⽤环境。
⼆、简述当前⼈地关系的新课题1.⼈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地关系问题(3)⽣态⾜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地关系(1)空间的⽹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化的区域性和现代⽂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化被改变(2)⽭盾和互补的关系第⼆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态农业:是以⽣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态系统内的⽣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态环境,保持⽣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授课课件 第三章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鼓励生育政策
法国、德国 等欧洲国家
结论
结论
1、人口发展要与社 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 与(环境、资源 )
相协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走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人口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进城打工
进城求学
? 农村 迁移
人口
城市
寻求发展机遇 改善生活条件
复习
1.世界人口增长的规律是:人口不 断 增,长 速度越来越 。快
2.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是:人口分 布 。 不均匀
3.人口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 适应,与环境、资源相 。 协调
单项选择:
B 1 .1999年世界人口数达到( ) A. 50亿 B. 60亿 C. 70亿 D. 80亿
D 2 .下列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慢的是( ) A. 巴西 B. 中国 C. 印度 D. 德国
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r
比较中国人口的分 布和地形有何关系?
1.人口稀疏的主要有 哪些地区? 2.为什么这些地区人 口稀疏?
0 10 100 200人/平方千米
1. 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 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地区。
2.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 合人们长期居住,所以人口稀少。
沿海地带
3. 从地形条件分析,世界 人口稠密地区分布在: 平原和盆地
1.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
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
0 10 100 200人/平方千米
2. 在中低纬度地区,气
2.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1. 亚洲东部、南部、欧洲
候较为温和湿润,地形平坦, 大都在平原盆地地区,沿海
西部、南北美洲东部。 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优越。
人文地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经济活动:①强烈的地域性②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①无明显的季节性②专业化与协作化③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④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①产品的无形性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③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④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影响因素:①农业经济时代: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②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
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①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②劳动效率低下;③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传统农业:①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②对自然有取有予;③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石油农业: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②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4)生态农业:①使生产科学化;②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③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精练):第3章 世界的居民 第1节 第1课时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的不均匀分布(★)
2.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 度,用人/km2来表示。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核课 心时 填作 图业
1.世界人口从20亿增长到30亿经过了
年时间,从30亿增长到40亿
经过了
年时间,从40亿增长到50亿经过了
2.[2018·龙东]下列地区中,人口稀疏的是( B )
A.欧洲西部
B.两极地区
C.亚洲东部和南部
D.北美洲东部
3.[2016·济南]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以下属于人口分布稀疏区的是( A )
A.亚马孙热带雨林
B.亚洲东部和南部
C.欧洲西部
D.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
读图,回答 4—5 题。
4.亚洲人口集中分布在亚洲的( A )
2.人口自然增长率(★) (1)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决定的,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 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 慢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 长速度较 快 。
(3)人口自然增长率: 非 洲最高,欧洲最低。
A.东部和南部
B.北部和西部
C.中部和东部
D.西部和南部
5.南极洲无人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D )
A.自然资源缺乏
B.地震灾害频繁
C.地形崎岖不平
D.气候酷寒干燥
6.[2016·衡阳]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 率最高的是( C )
A.① C.③
B.② D.④
7.[2018·保定]下图为阿拉斯加的位置示意图。阿拉斯加的面积约为 172 万千 米 2,总人口约为 72 万(2011 年),地广人稀,其人口密度大约为(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人口自然变动,即取决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人口自然变动是各种区域性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1.经济因素
1.1农业革命前的人口 1.1.1生产活动:狩猎、采集业 1.1.2生产活动性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的人口增长受到种群规律的强大制约(动植物)。 1.1.3人口特征: 极低的人口密度。4人/平方公里; 高出生、高死亡; 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四、人口迁移,扩大范围。如亚洲的蒙古人,沿白令海峡“冰桥”到达美洲,形成黄种人的分支,即印地安人、爱斯基摩人。
经济因素以经济基础及其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从而对人口增长发生机制性的作用。从宏观角度而言,其与人口增长间有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的作用: 从短期、个别国家、局部地区讲,二者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不同国家与地区在经济增长与起飞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在经济萧条及发生经济危机时,人口增长迟缓。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说明了这点。德国:1891—1900,14/1000;1929年,6/1000;法国:1821—1830,6/1000;1930—1939,0。 从长期、整体、平均状态看,二者间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其原因可从微观上加以解释。
1.4.5二者间的微观分析
经济对人口增长主要通过出生率发生作用。在实际的发展中,生产力水平通过家庭职能和儿童价值作用,影响出生率。西方微观人口经济学家莱宾斯坦和贝克尔等提出的孩子的成本---效益理论,提供了解释的途径与框架。也给我们的微观分析提供了一个思路借鉴。
1.4.5.1基本框架
边际小孩
(3)成本、效益的动态变化分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 (4)结论:左右生育率下降的终极因素是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1.4.5.3贝克尔:孩子数量与质量相互替代性理论
(1)思路:贝克尔将家庭劳动力置于市场之中,运用消费理论论证家庭生育决策(市场对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偏好,逆向思考,或前瞻性考虑,影响成本支出)。 (2)成本分析:不变成本(数量成本)、可变成本(质量成本) (3)社会变迁与相映的劳动需求偏好及孩子效应的最大化。 社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6.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 : 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在农业产生之初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农业所导致的对土地的开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土地资源也日益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为人口良性发展设置了障碍。 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 :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淡水充足之地,居住的人往往倍增,但人口的发展使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森林资源与人口发展: 森林为经济建设提供原料和林副产品,同时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降低噪声、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功能,使其为人类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开垦荒地,建筑屋舍,取得燃料及发展工农业,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 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对能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能源危机。
2.政治状况
政治稳定的社会有利于生产率的发展,人口增长相对快些。 战争是人口数量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况且病疫与饥荒常常与战争伴生,因而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死亡率的上升。 3.医疗卫生状况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之一。 4.文化教育 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愈长,婚龄愈晚,有效生育期相应缩短; 文化教育程度愈高,往往事业心亦愈强,不愿意因多养育子女而妨碍自己的发展,同时对子女的培养重质不重量;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生育率成反比。其中以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的影响更直接。
(2)成本、效益的细化:
成本:直接成本(直接的货币支出)、间接成本(时间、精力损失)或称机会成本。 儿童消费:本世纪初,美国广告商曾经发现:妇女是一个社会金钱真正的持有者和花费者。今天在中国,这句话为儿童所适用,他们在家庭消费开支比例中拥有出人意料的分量,我们说,宝宝才是有钱人(五城市儿童年消费规模达475亿)。随着银发浪潮的出现和老年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又成为一个被受瞩目的消费群体。
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人口的增殖。如气候条件适宜会降低人口的死亡率,不适宜人自身生理机能的环境(如气候状况、水土状况等)会使人患有各种疾病,以至提高人口死亡率,使人口增长缓慢或减少人口数量。已被现代医学证明的一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病,以及某些恶性肿瘤(如食道癌等),都与人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灾害中的水灾与旱灾,是地球上经常发生和影响地区广泛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减少。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非洲就有约100万人因旱灾而饥饿死亡。此外,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也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动。当然这些灾害的影.1经济因素与人口增长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都是这样,同时,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存及作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甚至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二者间的关系复杂是必然的。(相关性不一定是线性的,曲线型)。 1.4.2经济因素与人口增长间的关系因时而异、因地(国家、地区)而异。 在经济复苏期、上升期及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生活的改善、前景的良性预期等,人口会迅速增长。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闲暇时间的减少、抚养成本的上升、价值观念的转变等,人口增长率会持续下降,甚至会出现负增长。从空间角度说,发达地区由于先发优势,多数是渐变的,自然而然的。发展中地区,相对来说,压力大,有波动性。
成 本
效 益
比 较
要
随 机
不 要
利小于弊
利弊相等
利大于弊
1.4.5.2莱宾斯坦-成本—效益理论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对生产费用和边际费用的阐述,确立均衡价格理论及其均衡方法,为孩子成本---效益学说提供了理论方法,兰德里和汤普森创立人口转变理论,将生育转变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为生育的微观分析开辟了道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最早提出生育率微观分析构成体系,为人口增长模式与生育观念的转变提供了解释途径。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认为:家庭规模的确定由父母对生育子女数量选择完成,而是否需要生育某边际孩子由预计该孩子的支出成本与可能提供的效益比较决定。
1.4.3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以出生率为主要中介和方式。
人口死亡率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及营养、服务等提高,会明显而迅速的下降,但下降到6.6/1000左右的底线后,就会静止不动。而出生率的下降空间相对来说更大一些,时间更久远、因素更复杂,也是人口控制的难点和可控制的。
1.4.4二者间的宏观分析
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编写者:彭贤伟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学院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及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及影响因素;理解和掌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移动的有关概念,地理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熟练掌握和理解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2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2.1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农业可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同时,更高的人口密度,也促进了农业发展,这种“人多力量大”的事实又促使人们生育观的转变,追求多生,当然,人口的密集,也使疾病的发生、发作更频繁,并且由于,农业的固定及自然的依赖性和波动性,使人口增长波动。关系的复杂,是由于有互动的一面,同时,也由于变化并非突变,而是量变。 1.2.2特征:高出生、高死亡、低寿命、波动大。
1.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3.1 工业革命降低了死亡率。其中,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是关键。 1.3.2 工业革命导致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 限制家庭规模、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保险系数的上升、抚养成本的上升、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迁。 1.3.3 工业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总的看来,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大幅度明显加大。而且人口增长和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表现出滞后的相似性(先升后降)和发展的特殊性(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减低迟缓,甚至出现波动)。
2 趋势:
1999年10月21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整个20世纪净增44.4亿人。人口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和核心问题。美国学者戴维斯说,“从长远看,全球人口就象一条细长的导火线在缓慢、渐进的燃烧着,直至最后引爆炸药。”(转变中的世界人口,1945)。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笼罩在“人口爆炸”的阴影中,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计划生育运动。但由于基数大,虽然出生率低,年增仍达8000万/年。世界人口的零增长的实现,还需一个漫长的不稳定曲折过程。联合国在1982、1992年做了2次长期预测,分别显示世界人口将在2100、2200年静止在102和116亿。
第一节 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
一、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 (一)世界人口增长 1 速度加快 表3-1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需要的时间 人口 1 2 3 4 5 6 达到时间 1830 1930 1960 1975 1987 1999 所需时间 300万* 100 30 15 12 12 资料来源:大国之难----当代中国人口问题 田雪原 (300万,也有100万,涉及到人类起源早晚)
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早婚可能出现早育和密育,都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上升。 离婚、分居、丧偶等使两性关系解体,自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 美满的婚姻使人幸福愉快,因而健康长寿;反之使人生活孤独,精神不舒畅,对生理也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死亡率较高。 基督教、伊斯兰教反对节育、堕胎,把多育作为幸福的标志。宗教对人口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如佛教、喇嘛教均不许僧侣婚配。 风俗习惯对人口数量的变动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