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角下的传教士在华办报现象分析-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例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万国公报》比较研究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万国公报》比较研究
姚子健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5)005
【摘要】19世纪传教士报刊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孕育了中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刊物,首开近代新闻史先河.而清末影响最大、发行最广、时间最长的《万国公报》则是近代传教士报刊发展的最高峰.对这一首一高两份刊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9世纪传教士报刊从纯宗教性刊物向现代报刊发展的世俗化趋势:传播者由洋人主办主笔到华人主编主笔;传播对象由底层逐步上移到中上阶层的士人、官僚;传播渠道由海外逐步发展到沿海和内地;传播内容由传教义到报新闻的世俗化转变,由介绍科学到引入社会学以传播思想;传播效果从默默无闻到朝野关注.近代传教士报刊既是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的重要媒介,其自身也为中国的传播环境所改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姚子健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南洛阳 471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比较 [J], 张茜
2.近代外报活动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分析《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异同为例 [J], 赵梁
3.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还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关于《海国图志》中一则新闻史料的辨正 [J], 胡正强
4.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还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关于《海国图志》中一则新闻史料的辨正 [J], 胡正强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J], 严锡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
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异同我国的古代报纸,分为官报和民报两种。
其中官报指的是“邸报”,它有很多名称,比如“状”、“邸吏状”、“进奏院状报”、“朝报”、“邸钞”等等,“邸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通称。
民报又包括两种,一种是产生于宋代的非法的小报,另一种是出现于清朝的合法的京报。
它们突破了官方的信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和邸报比起来,形式和内容都更为先进,具有更多的社会进步性。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间的小报和京报,都只能是古代报纸。
它们共同的具有古代报纸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什么呢?是通过与现代报纸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分。
它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抄印在单张的纸上,或者装订成小册子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1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辕门抄,也有近400年的历史。
它们从诞生到结束,持续的时间都不算短,但发展不快,形式内容的变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闻的时效性等方面,都难以和西方的近代报纸相比。
这些报纸之所以发展缓慢,固然受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对新闻的数量和时效要求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较高的报纸。
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影响,一度出现过产生这类报纸的契机,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阶级和民族矛盾面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扼杀了。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及其它
作者: 汪家熔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建设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基督教传教士 新教传教士 鸦片战争前 资本主义 南京条约马礼逊 甲午战后 广学会 出版物
摘要: <正> 不属于我国近代图书范围而又不能不谈的事有两件,一是报刊,一是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出版活动。
后者从1815年马礼逊开始,一直到1950年广学会结束为止,百余年没有间断过,但以1842年——1895年在上海的世俗出版物为最重要。
南京条约签订以前在澳门、广州一带,是为早期,数量不大。
甲午战后我国的新式出版业日益发展,教会出版物的影响日益无足轻重,是为后期。
自鸦片战争前开始,与我们有文化接触的基督教传教士已不是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派而是新教传教士了。
他们是为资本主义寻。
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
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在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批近代化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整个19世纪期间,外国人所办报刊在中国报坛上始终占据垄断地位。
从1815年英国人罗伯特.马礼逊和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起,到19世纪末,外国人一共在中国办了近300种报刊,可以说是外国人所办的在华报刊,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报刊事业。
在我看来,外国人在华办报刊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外国办报的时间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
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
清朝,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外文在、澳门、广州)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
2尽量做到中国化。
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
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益闻录》。
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
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
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
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
(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一、创刊背景1812年8月,米怜受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前往中国协助马礼逊开展传教工作,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继马礼逊之后派往中国的第二位传教士。
米怜抵达澳门后,因澳门属天主教势力范围,不允许新教传教士传教,澳葡当局限期米怜离开。
1813年7月20日,米怜离开澳门,偷抵至广州,因属非法居留中国,无法展开传教活动,于次年初辗转至南洋。
同年9月期间米怜曾一度返回广州,试图在广州或澳门建立传教据点。
但是两地的传教环境仍旧没有改变,传教工作毫无希望。
米怜最终决定把传教重点放在比较支持新教传教事业的南洋,开始以马六甲为中心,向南洋华人传播福音。
按照先前与马礼逊共同商定出版一份中文刊物以便传教的计划,米怜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二、报刊基本信息名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创刊时间:1815年8月5日停刊时间:1821年12月创办人: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创办地点:马六甲主编:威廉·米怜、梁发(助手)出版周期:每月发行量:初期每月印500册,3年后增至1000册,最高发行量达2000册。
发行总量:至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售价:非卖品发行地点:主要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散发,每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被运回国内与宗教书籍一起分送。
性质:宗教期刊规格:每期5页,每面8行,每行20字,木刻竹纸印,全年合订一卷,还印有全面目录、序文和封面,便于读者保存。
封面正中标报名,左下角署有“博爱者纂”(“博爱者”是米怜的笔名)。
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如同中国的线装书。
三、宗旨及主要内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属于宗教性质,该刊的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米怜语)。
从内容上看,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占全刊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办报理念“读者第一”的办报理念:通过《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所能看见的《序》《释疑篇》《告帖》《月食》等文字,不难看出刊物“读者第一”的办报理念,无论从刊物的内容编排上,还是从出版形式上,编者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近代外国人所办报刊的研究
??? 清廷报禁如此之严,且至嘉道年间并未有所松动,那么,外报为何能够免于制裁,在“天朝境地”堂而皇之地出现?
??? 关于外报进入中国的途径,学界历来有一种看法,即作为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外报是伴随着炮舰进入中国的。事实上,外报(及其殖民者)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武力进入,如后起的殖民国家英、法等,一种是和平进入,如早期的殖民国家葡萄牙。而葡萄牙通过和平进入所获得的包括办报权在内的一应权利,为英法等国提供了示范效应。????????????????????????
??? 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序幕由外国人首先揭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的问题。那么,在壁垒森严的“天朝帝国”,外报这个缺口是如何打开的,它又是怎样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繁衍生长的,它对后来的中国报刊乃至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
??? 在华葡人所享受的一般“外夷”享受不到的优待以及获得的一般“外夷”无法获得的权利,使未能沐此“旷典”的“英夷”、“法夷”等垂涎三尺并耿耿于怀。从英国人始而窥视澳门,终而侵占香港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它对中国诉诸武力,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的。它要仿照在澳葡人的自治模式,建立一个不受中国政府控制的、真正意义上的国中之国,以全面享受它在国内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权利以及自由办报的权利。而后一种权利对他们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述论
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述论[摘要]我国近代报刊是西方传教士首创的。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传教士报刊开启了民智,推动了思想启蒙的发生,对我国国人自办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报刊近代化中国报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在我国出现是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时开始的。
最先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最先在我国境内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
一、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鸦片战争前,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传教士只能在靠近中国的南洋地区和最早开放的广州徘徊。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1],大部分篇幅直接宣传基督教教义,也刊登一些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和世界各国情况的文章。
其他还有182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8年美国传教士吉德在马六甲创办了《天下新闻》。
1827年创刊的《广州纪录报》等等。
2.鸦片战争后,1842年到19世纪末是传教士在华办报的高潮阶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攫取了许多特权,办报刊的权利就是其中之一。
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他们的办报活动更加活跃高涨起来。
这一阶段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数量大大增加。
据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传教士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
[2] 其中主要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在这众多的传教士报刊中,最重要的是《万国公报》。
这是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
调查报纸的由来及发展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 我的发现
调查报纸的由来及发展调查方法调查内容我的发现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纸。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华侨中散发,并有一部分传入广州。
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
由此开始,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东南亚、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先后创办了6种中文报刊和10多种外文报刊。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继续创办了不少宗教报刊。
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外,著名的宗教报纸有:1833年传教士郭士立(郭实腊)在广州创办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上海创办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后于1874年9月更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宗教报刊的内容构成,首先是阐释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世界各国的人文、史地、时政,最后是刊载少量的新闻消息。
这几方面的内容,各报随时代先后而有所侧重。
大体上,越早的报纸越侧重宗教内容,其余内容依次递减,越到后期的报纸,宗教内容越来越少,而新闻消息的比重逐渐增加。
由宗教到世俗——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心
由宗教到世俗——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心
陈虹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2004(23)11
【摘要】以近代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心探讨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刊物所呈现的由宗教到世俗的趋势,表明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刊物的变化往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变化。
【总页数】6页(P67-72)
【关键词】《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文杂志;出版事业史;宗教;世俗化
【作者】陈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9
【相关文献】
1.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比较 [J], 张茜
2.近代外报活动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分析《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异同为例 [J], 赵梁
3.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还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关于《海国图志》中一则新闻史料的辨正 [J], 胡正强
4.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报刊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例分析 [J], 郭星敏
5.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还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关于《海国图志》中一则新闻史料的辨正 [J], 胡正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的优势便更加突出。所以, 创办报刊也就成为近代来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少数外
华传教士所从事的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 文报刊面向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外交官及传教士,
一。传教士报刊是近代中国新式报刊的先驱, 开中国 发行方式以免费赠送为主; 3、从报刊的宗旨和内容
近代报业之先河, 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 看, 当时大多数中文报刊是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 宗
传 可见宣扬基督教义是其根本要务。鸦片战争之后, 随
教 士
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日益
报 扩大, 传教士意识到单靠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而不
刊
对 改变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体制, 就无法使基督教中
中 国化。为了迎合当时中国人救亡图存 “师夷长技”、
国
近 “西学为用”的需要 , 更为了用西方基督教文化改造
陈
超 :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试
论
传
陈超
教
士 报
( 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 福建 福州 350025)
刊
对 中
摘 要: 在近代中国, 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 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
国 近
而来。作为传教手段, 从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末,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二百种中外文
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
家, 所以, 他们所办的报刊蕴涵着西方先进的报业观
念, 即自由主义精神。虽然早期的传教士报刊大多属
于宗教性质, 但它们所承载的内容, 无论是被中国统
治阶级斥为“异端”的基督教义 , 还是冲击封建文化
的“西学”, 亦或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各国消息, 实际上
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近代的一份著名新闻杂志,创办
于1872年,由租界商务印书馆发行。
以下是该杂志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
1.办报经过:《察世俗》由罗振玉等人创办,最初以社论和
通讯的形式刊载。
后来,为了扩大读者群体,增加文章和
新闻的内容,逐渐形成了杂志的形式。
为了报纸的传播,
租界商务印书馆设立了分行和代理,进一步扩大了发行范
围。
2.宗旨:《察世俗》的宗旨是非党派、开明自由、察觉世事。
它力图通过宽泛的新闻报道、评论和专题文章,向读者传
达国内外的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扩大
读者的知识面和了解,提供知识和见解的交流平台。
3.特点:《察世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o宽泛的报道范围:杂志涵盖了政治、文化、教育、农业、商业、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新闻和文章,
提供了全面多样的信息。
o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杂志的内容不仅包括新闻报道和评论,还包括小说、诗歌、散文、书评、考古学、
历史学等各种文类,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世
界。
o正面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杂志倡导民主思想、人权
观念、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发展,反对封建主义和压
迫。
它致力于启发读者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并争取
社会改革。
o开放平等的言论环境:杂志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自由的发言空间,鼓励积极的社会讨论和反思。
通过以上特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中国近代新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前进思潮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新闻史,关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读书笔记:1、外国传教士为何在东南亚办中文报刊?首先是出于传教目的。
但是由于隐患重重的对外关系和贸易体制;基督教对华拓教活动的阻碍,想要在中国传教,执行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仅仅依靠出版物或者布道会的其他活动来进行传教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一定要有报刊。
其次,为什么选择马六甲等东南亚地区办报,主要原因是传教士们希望能在某个欧洲新教国家管辖而又距离中国不太远的地方,辟设一个在客观条件上允许他们较能展开活动且能奏效的根据地。
因此不仅实际掌控在欧洲列强手中,而且拥有众多亚裔,有健康与学习语言的环境;莱佛士主张重视殖民地的文化政策与宗教政策,米怜宣传基督教,教化侨居当地华侨的意图相一致,语言系统丰富有利于传教的东南亚成为了传教士的首选。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报宗旨有何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份报纸都是传教士所创办,其基本宗旨在于“文字播道”,讲述科学、文化知识。
其不同之处在于《察》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主要任务,其次以把一般知识的普及与宗教、道德的推广活动相结合,包括传播足以促使人们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的时事为次要目的。
《东》旨在维护广州与澳门的外国人利益的月刊,就是要促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及基本信条,与其高傲和排外的观念相抗衡。
说服中国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为宣传西方文化,改变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形象, 维护西方在华利益。
3、尝试辩证分析19世纪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首先,作为传教活动的副产物,英国传教士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定期出版物”的概念。
这对于19世纪5O年代以后中文报纸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察》是出自传教和宣传西方文明的目的,为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西洋观而办的,并且没有多少时效性,姑且算作定期发行的(宗教)小册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提供了近代报纸的样本。
《东》看似是在传播知识,实际上是在无时无刻的侵蚀着中国人的思想,不仅国家有强弱,人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别,使报刊成为了殖民侵略的侍女,但是也是促使中国人早日出资自办近代化中文报刊的催化剂。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
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20141601104 王雪晴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在18世纪初的广州口岸算起,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外国人在中国报坛上活跃了近一百年。
这一百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报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同时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又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担负着独特的使命,记录与改变共同发生,它的内容,组织结构和整个形式都在影响着那个时代中的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首先对同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方面做一个对比。
政治方面,中国处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西方经过民主革命迈入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中。
经济方面,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流,在加上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放眼海外,两次工业革命,带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各国进行商业贸易,扩大了商业版图和贸易规模。
文化上,清政府采取愚民政策,实行禁锢思想的八股制,而西方崇尚自由民主,思想启蒙较早。
再就报业来说,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报业在这个时候已实现近代化,大众化和产业化,并试图作为宣传利器向海外传播西方的系统化的价值观。
在这种对比之下,足能显出外国人来华涉足报业的积极意义,利用当时最有传播力量的报纸这种媒介传播先进国家的理念。
再者,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启蒙意义不可小觑。
在清末腐朽闭塞的政治环境背景下,报纸只是统治阶级用来上传下达的工具,尚且谈不上对普通百姓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更不用说思想启蒙,整个文化状态就像是一潭死水,普通百姓在这种闭塞的消息环境下无法知道当时整个国家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和国际大形势环境,长此以往愚昧者更加愚昧,这是统治阶层控制百姓的一种有力手段,但长此以往谈何发展?而外国人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开放文明的先进思想,给这潭死水注入新的源泉,从早期的传教说道到后来报道中国的现状,发布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在没有政治压力的条件下,也有很多真实展现诸如残酷战争和人民困境等的纪实报道。
为什么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说成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为什么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说成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被认为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其发行始于清朝同治十七年(1877年),由湖南省政府责令崇宁桂林府主持出版。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最早的报刊,也是现代报刊的先驱。
它着眼于新闻报道,发
表时事评论,报道官员任免、民情变化等信息,对当时的事件有着良好的反应,是崇宁桂
林府新闻报道的领航者。
该报发行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二月,至此,中国历史上的首份报刊落下帷幕,共计发行了135期,每期发行量在500—1000份之间。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出版,使中国的新闻传播和新闻报道开始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革,
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带动了中国近代新闻业发展的历史大势。
它打破了中国新
闻发展史上以官方宣传为主导的规律,把网络新闻报道、个人观点、民间评论、新闻报道
等概念引入,为我国近代新闻发展和报刊发展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其发行,使中国在报刊发行时间上走在了世界之前,从而赢得了“古老新闻报刊发行国”之称,为近代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发行,标志着我国近代报刊时代的开启,为新闻报道和新
闻传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该报刊还为中国新闻报道的发展和报刊发行
的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比较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spapers Established by Foreign Missionaries Before the Opium War and their Influence——A Con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Monthly Records of Social Conventions and Monthly Records of Japan and Western
Countries
作者: 张茜[1]
作者机构: [1]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5-77页
主题词: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传教士
摘要: 在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极具代表性,两报在时代背景、产生的原因和任务宗旨、主办者身份、内容、业务、读者与发行等方面各有特点,同时在编辑和主笔、报刊的形式、编辑内容、宣传策略、写作手法上又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报刊的发展趋势对近代洋人办报、中国国人办报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由米怜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为对象的近代中文报刊,新闻史上也普遍被视为以中文出版的第一份现代报刊(月刊)。
1807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arrison,1782—1834)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最初马礼逊全力学习中文,不到三年就可说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和粤语,并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以及编写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为了扩大宣传,马礼逊冒着杀头的危险,诱使中国出版商出版《新约》和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结识中国印刷工人蔡高、梁发并介绍他们入会。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1815年8月5日,米怜在马六甲创办起一份名叫《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在华传教的主要工具。
然而正是这份以近代报刊面目出现的中文月刊,在中国却是破天荒之举,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内容主要是宗教,次为新闻、新知识。
该刊每期五至七页,每面8行,每行20字,木刻竹纸印,全年合订一卷,还印有全面目录、序文和封面,便于读者保存。
封面正中标报名,左下角署有“博爱者纂”(米怜的笔名),每期封面必印有孔子语录一行:“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报刊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如同中国的线装书。
约2000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21年停刊,共出80多期。
1821年,米怜肺病转重,曾赴外地疗养也未能好转,没有精力编报。
当时麦都思已离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无人主持遂停刊,共出七卷。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比较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比较
张茜
【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7)4
【摘要】在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中,《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极具代表性,两报在时代背景、产生的原因和任务宗旨、主办者身份、内容、业务、读者与发行等方面各有特点,同时在编辑和主笔、报刊的形式、编辑
内容、宣传策略、写作手法上又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报刊的发展趋
势对近代洋人办报、中国国人办报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张茜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6
【相关文献】
1.近代外报活动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分析《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异同为例 [J], 赵梁
2.鸦片战争前传教士中文报刊对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影响——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例 [J], 张郁文
3.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还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关于《海国图志》中一则新闻史料的辨正 [J], 胡正强
4.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还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关于《海国图志》中一则新闻史料的辨正 [J], 胡正强
5.中国近代报刊的先声——谈传教士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影响力 [J], 王金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