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苏联的命运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

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

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

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

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

【抗日风云】雅尔塔会议:被出卖的中国

【抗日风云】雅尔塔会议:被出卖的中国

【抗日风云】雅尔塔会议:被出卖的中国【抗日风云】雅尔塔会议:被出卖的中国名义上中国是反法西斯的盟国,四强之一,此时却变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满足苏联的利益,美英联手压迫中国在胜利后接受领土与主权被剥夺的现实。

1945年2月,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与亚洲太平洋战场上捷报频传,可谓胜利在望。

此时德国必须面对来自东西两线的强大压力,已经被迫放弃曾经占领的他国领土,退入本土进行防御。

美、英利用空中优势采取饱和轰炸的策略,基本摧毁了德国战争潜力再生的能力,德国已经山穷水尽,随时都会崩溃投降。

日本尽管败相已现,但仍摆出一副“玉碎”的姿态。

事实上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已被突破,本土与南洋的交通线被切断,美军轰炸机更是不分昼夜地轰炸其本土,所以日本已是强弩之末。

此时如何处置即将战败的法西斯轴心国,以及重新建立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分配战胜国的所得利益,就成为美、英、苏三国领导人最为关心的议题。

于是斯大林出面邀请罗斯福和丘吉尔,于黑海之滨的雅尔塔举行会谈,史称“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充分体现出国际政治关系中最为残酷与现实的一面:实力即权利。

在雅尔达会议中,美、英、苏三国为划分反法西斯阵营的战后势力版图达成默契:美、英等战胜国支配西欧;英、法可以重回亚洲的殖民地;苏联控制东欧国家以及进入东北亚。

最惨的是中国,名义上中国是反法西斯的盟国,四强之一,此时却变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满足苏联的利益,美英联手压迫中国在胜利后接受领土与主权被剥夺的现实。

当时的美国对正在研制的原子弹没有多大信心。

而硫磺岛、冲绳岛等战役的惨痛代价,又让美国觉得很难独自承担对日本岛作战,所以希望苏联出兵分担。

与其他两位坐在雅尔塔会议圆桌旁的领导人相比,最为同情中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此时正在承受病痛的煎熬,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他最关心的是,在尽量减少美军伤亡的前提下早日击败日本,取得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为自己辉煌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战后如何处置德国,重新划分欧洲势力版图时,罗斯福总统才发现由于美国将无数的军火、物资与设备源源不断地援助给斯大林,苏军力量已经发展到和美国平起平坐,并且有足够的实力独霸、主宰、支配东欧各国的领土与命运了。

新时代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的历史镜鉴——基于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命运对比的分析视角

新时代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的历史镜鉴——基于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命运对比的分析视角

新时代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的历史镜鉴——基于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命运对比的分析视角作者:黄红平,张胤熙来源:《廉政文化研究》 2020年第5期黄红平,张胤熙(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收稿日期:2020-06-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DJ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710046);南通廉政研究中心课题(2018YB02)作者简介:黄红平(1978—),男,湖北红安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张胤熙(1997—),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在国际共运史上,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可谓是两个极具传奇色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二者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但命运悬殊。

苏联党内形成的官僚特权阶层最终导致苏联亡党,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为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不断探索,保持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新时代要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从两党之命运分野的比较分析视角可汲取的经验启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绝不允许存在任何形态的党内利益集团,要妥善处理党员利益与党的利益之间的冲突,要保持忧患意识警惕利益集团苗头性问题,要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防止党内利益集团产生,要突出抓好党内高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党内利益集团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0)05-0086-07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古今中外,无论是一个国家的衰败还是一个政党的覆亡,几乎无不验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果以1847年6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为开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迄今已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

在这170多年时间里,世界上成立过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时至今日,有的继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屹立于世界政党之林,而有的曾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业绩但却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尽管经过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会谈联合潜艇舰队和长波电经过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会谈联合潜艇舰队和长波电台事件都得到解决苏联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要求台事件都得到解决苏联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要求但发生过的争执却使已经出现巨大裂痕的中苏关系蒙上但发生过的争执却使已经出现巨大裂痕的中苏关系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中苏同盟关系苏联向中方提出,希望两国建立一支“联 合潜艇舰队”。毛泽东听了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转达的这 一建议后却认为,苏联关于在中国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 队的要求不仅有损于中国的主权,而且企图以“军事合 作”为名控制中国。因此,他的反应非常强烈,不仅毫 不客气地拒绝了苏联的要求,而且对尤金大发雷霆。。 毛泽东愤怒而激烈的态度震动了莫斯科,赫鲁晓夫不得 不于几天后急匆匆地亲自屹到北京,为苏方辩解。尽管 经过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会谈,联合潜艇舰队和长波电 台事件都得到“解决”,苏联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要求, 但发生过的争执却使已经出现巨大裂痕的中苏关系蒙上 了巨大的阴影。
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一、对斯大林的评价上: •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一方 面试图通过消除对斯大林 的个人崇拜来提高自己的 地位,另一方面是为其改 革奠定思想解放的基础, 通过改革焕发社会主义的 生机。 • 毛泽东越来越坚定地认为, 否定斯大林必定影响到列 宁和列宁主义,影响到十 月革命道路的认识,最终 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命 运。
的原因
摘要
• 自1950年中苏订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以来,中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蜜月(1954— 1957)、分歧 ( 1958—1960 )、争论 ( 1961—1964 )、破裂 (1965—1967)、冲 突(1968—1979)以及走向正常化(1980— 1991)的不同阶段。在当时国际环境下,中 苏同盟的破裂有国家利益的原因,有意识 形态分歧的原因,更有两国两党领导人的 原因,这些原因交互存在,导致了中苏同 盟的破裂,并有大战一场的趋势。

吴才兴:1949年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下之谜

吴才兴:1949年苏联驻华大使馆南下之谜

1949年春,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中国的外交界却出现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当南京国民政府孙科内阁决定迁往广州,并且照会各国使馆也跟随政府迁往广州时,一向与国民政府亲近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及其使馆的主要工作人员并没有离开南京,只是派出了一小部分工作人员随国民政府迁往“临时首都”广州,而一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蒋介石视为中共“后台”的苏联却遵照国民党政府的建议,指示其驻华大使罗申将大使馆随同国民政府一道迁往广州。

诸说纷纭的解释对于苏联大使馆为什么会跟随国民党政府南下广州,而不是在南京等候与中国共产党的会合,历来史学界存在着多种说法。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苏联大使馆南迁广州完全是为了“不给美国武装干涉中国以借口,是打算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其他国家的外交使团撤离长江一线,为解放军南下排除外交障碍,是为了防止美国以保护在华利益和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名进行军事冒险”;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苏联大使馆南下广州是完全为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而采取的外交行为,主要是为了维持雅尔塔协定之后苏联在中国所取得的利益。

随着俄罗斯政府相关档案的解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日趋明朗化,但是至今也没有形成定论,仍是一个尚待破解的外交之谜。

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国民政府败逃广州1949年,南京城已经是危如累段,接管、恢复和建设好广大江南新区才是目的,这也是“经营”一词的前瞻性之所在。

在进行渡江作战方略谋划的同时,身为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局第三书记和未来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放眼江南,为了将来的“经营”而又不知疲倦地“开会,写文件,谈话”。

4月1日,华东局印发《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关于江南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关于我军南进与各游击区会师的工作指示》3个草案。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江南解放后的城市接管、正确处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解放军与江南游击队的关系等提供了政策依据。

4月3日,陈毅和邓小平、饶漱石主持华东局会议,讨论上海、南京等城市解放后的粮食、煤炭供应计划和部队后勤工作,并提出新区筹粮原则。

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异同

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异同

论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改革背景,过程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探索过程的差异又使中国与苏联有了不一样的命运,在现在看来,苏联最终已解体,中国还在发展社会主义并已步入稳定状态,最终将会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苏联的社会主义整个都是错误的,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都是对的,他们各个的探索道路曲折而艰辛,都为现代社会主义的探索总结了经验。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中国与苏联泰索社会主义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首先,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的比较。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这要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其实是在二月革命的基础上爆发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运动。

在之前的二月革命中,俄国沙皇的封建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由于工人和农民的力量比较弱小,加上缺乏革命警惕性,想当然的认为资产阶级会和他们分享胜利果实,结果却受到排挤,压迫,迫不得已的工人、农民发动了世界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而中国的背景是二战刚结束,由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刚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苏联改革背景里资本主义的实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很多资本家并不配合社会主义的改造而,中国几乎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势力不大,有点甚至把自己的资产对政府拱手相让以支持国家。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2019-09-10摘要:1985年,⼽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1991年8⽉19⽇发⽣的⼋⼀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12⽉25⽇,⼽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历史宣告结束。

⽬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的社会主义国家,全⾯了解苏联解体的内外原因,借鉴苏联历史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等⽅⾯的良性发展树⽴⼀⾯旗帜。

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党的执政能⼒建设,完善民族政策具有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内外因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整个20世纪都为之震惊的⼤事,近些年来,随着⼀系列苏联档案的解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也众说纷纭,苏联学者倾向于认为是西⽅国家对苏联实⾏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各个党派的纷争导致的;西⽅的主流媒体则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民族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尔巴乔夫改⾰与苏联解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从内外两个⾓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苏联⾃斯⼤林时期就开始实⾏⾼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发展教条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实践。

苏联强调经济的⽚⾯发展,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重⼯业;国家权⼒⾼度集中,过于忽视民众的切⾝利益。

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等⽅⾯的原因,对外关系具有极强的封闭性。

最重要的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时期的具体相结合,未能认识到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苏联⼤国沙⽂主义的⽂化传统和极端的民族性格。

苏联历史上属于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国沙⽂主义的弊端并没有彻底清除,地理环境、民族信仰等各种因素交互形成的民族性格具有极端性,做决策时不能坚持湿度原则,没有合理平衡各⽅利益,达到理性的平衡点,实现战略利益的最⼤化。

三、主要领导⼈错误的改⾰思想,⼽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4沈志华中苏关系研究

14沈志华中苏关系研究

随着战局的明朗化,在决定远东未来命运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在谈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时,便明确地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这些曾是沙俄的权益。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甚至堂而皇之地写明:“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益”。[6]
尽管这个协定是一年以后才公布的,但对于苏联所提的政治要求的实质问题,人们在当时也不乏认识。捷克斯洛伐克驻英使馆的一位官员就曾指出:“苏联的愿望是要一雪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屈辱,收回被日本夺去的在满洲的一切权力和利益。”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和驻英大使顾维均也都认识到苏联在雅尔塔要求的实质问题是“由苏俄恢复帝俄在满洲的权益”,“而这些权益都是由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而丧失了的。”[7]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过程和背景是很复杂的。苏联报纸强调,这是应美国和盟国的要求,苏联政府的对日宣战声明中也明确提到:“鉴于日本拒绝投降,同盟国建议苏联政府加入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12]
虽然这种说法无疑有助于使苏联出兵在外交和舆论方面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但这是不真实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的确,中国政府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直渴望苏联公开对日作战,甚至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还千方百计挑动苏日冲突。而美国政府自德黑兰会议以后,也确曾多次在私下交往中要求苏联做出参加对日作战的保证,这是已为许多文件和史书证明了的事实,但是以下几个问题更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这些事实可以说明苏联出兵完全不在于是否受到外界的鼓动或压力,而是由苏联既定的远东战略目的使然。
然而,还有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苏联出兵东北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特别是在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作用,这一点在中苏史学界过去的研究中却较少受到重视。在中苏双方历来的政治文件和研究著作中,或者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或者由于后来的思想禁锢,人们都较多地或片面地强调了苏联出兵对于援助中国抗日和促进远东和平的政治意义,只是从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才开始提出一些异议。本文试图从苏联远东战略和对华政策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雅尔塔协议

雅尔塔协议

不是注册用户
将仕郎1抗战进入1945年,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此时蒋介石却不得不在“盟国”各怀鬼胎的运作下被迫接受《雅尔塔协定》并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实力的悬殊和“盟友们”魑魅魍魉的运作给了正领导中国进行艰苦御辱战争的蒋介石一记重重的勾拳。
接受《雅尔塔协定》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固然可以理解为蒋介石在重压之下所犯的不可原谅的错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当时历经磨难、山河破碎、国力衰弱的中国必然得到的悲剧结果。
苏联的态度和立场让赫尔利很担忧,因此他致电杜鲁门,特别要求总统能否重新考虑美国在雅尔达会议的态度对于亚洲全局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这个协议不但影响战后远东的国际战略平衡,更是会妨碍美、中的国家利益以及两国关系。但是短视的杜鲁门却固执地坚持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美国必须彻底执行雅尔塔协定的立场。
在中苏的交涉与谈判中,斯大林用尽各种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中国让步,否则就要中国承担盟国关系破裂的所有责任和后果。苏联一边和中国谈判,一边将击败德国的百万精锐大举东调,开始开往西伯利亚集结。
事已至此,无论中国是否屈服与苏联签订城下之盟,苏联绝对都会派兵进入中国的东北与内蒙古以抢夺在远东的战利品。而当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没有足够的兵力能在这一地区阻止苏联军队的行动。因此美国力压中国接受苏联的要求,据说这样“可以限制苏联在中国境内的扩张与掠夺。”
鉴于此,罗斯福要求赫尔利立即设法进行补救。赫尔利想先说服丘吉尔改变立场,希望英国能够放弃对香港的占领,以换取苏联放弃控制旅顺、大连,但是丘吉尔一口回绝。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病故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此时赫尔利正在前往莫斯科途中。赫尔利见到了斯大林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两人不断向赫尔利保证,苏联纯粹是为了打击日本才会出兵中国东北,苏联绝对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承认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尊重蒋介石的领导,并且愿意帮助中国的统一与复兴;对日作战之所以索取代价只是要对苏联人民有个交代而已。

中苏腐败对比

中苏腐败对比

前苏联和中国的腐败比较数量经济学张敏 201120173003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很多地方难免要和前苏联做比较。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前苏联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也一度以前苏联为学习的目标,发展的榜样,不可否认,前苏联曾是我们的领路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

后来,我们认识到了需要建立自己的体系,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苏联解体了,但是苏联留下的影响都还在。

中国与前苏联的比较也还在进行,很多方面我们要借鉴前苏联的失败,避免可能相同的误区。

现在我们来看看前苏联和中国在腐败方面的比较。

当前中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腐败问题,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国民发展。

让我们看看中国和前苏联的腐败问题,希望引起惊醒。

前苏联和现当前中国的腐败共性都是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谋取个人或集团的私利。

但二者间的差别是明显的,第一、腐败所依存的体制和环境不同。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奉行指令性计划经济,而且相对封闭。

而中国在维持原有政治体制的同时,推行市场经济,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二、腐败的方式不同。

前苏联的腐败主要是特权阶层利用特权谋取特殊待遇和利益。

前苏联高度集权的体制必然产生特权阶层。

这个阶层发端于斯大林时期,形成于勃列日捏夫时期,主要由高、中级干部和少数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组成。

他们不仅配有高档住房、汽车等,还可以在特供商店购物,就餐和就医有专门的食堂和医院,还有豪华的度假别墅等。

这些待遇已超越合理的职务需要,特权遂转化为腐败。

除这些合法好处外,一些人还利用特权攫取不正当收入,少数高官积累了在当时的标准看来是巨额财富。

特权阶层还在干部使用和政策制定上谋取私利,他们的子女亲属更容易得到优越的工作和地位。

中国则是在权力缺乏监督的体制下搞市场经济。

权力与市场的结合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变得扭曲、失衡。

资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而不是由市场配置,收人分配向权力倾斜,企业改制实际上是权贵私有化。

权贵资本巧取豪夺,权力寻租到处泛滥;第三、腐败的范围和程度不同。

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姓名罗翎玮学号2014301130038专业地理信息科学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类型必修课班级周二11-13节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罗翎玮(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苏联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一个友好的苏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危难中的中国指明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俄历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赤卫队等大批武装人员对冬宫发起包围,并于次日凌晨占领冬宫,苏联十月革命正式爆发。

这对当时正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来说无疑有巨大的指引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轨迹,为中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一、带来希望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正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旧中国来说就像一剂强心剂,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找到民族出路的希望。

(1)给知识分子带来希望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各路仁人志士便踏上了民族救亡之路,他们该往何处走———自然是向高速发展的西方看齐,知识分子纷纷留学西方,西方各种文化、科技迅速流入中国,在此期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和多种救国方案,这些知识分子大致了、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他们似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憎恶,要求全盘接收西方文化,企图让中国传统洗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他们试图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复兴儒学、重建传统。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用结合”派,将文化重建和社会改造进行结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或者书本上,让思想启蒙运动在广大工农群众中扩散开来。

当知识分子正激烈地争论中国该走何种改革道路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让这些改革的先驱不得不转而思考西方文化的正确性,他们看到了一战的残酷,看到了欧洲人民的疑惑,恐惧,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西方文明出现了危机,这使改革者们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如此先进的西方文明、叩开中国大门的西方文明都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危机,中国还能往哪儿走?这个问题一直在改革者的心底回荡,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就在此时,苏联的一声炮响传到了改革者的耳畔,以工人、农民为代表的底层人士站到了苏维埃政权的上层,虽然苏联还处于艰难的开始阶段,但是显得生机勃勃,光明的未来是可期的,相比之下,西方世界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中国再次抓住了改革黑暗中的一棵稻草,真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开始倒向苏联,人们开始看到中国革命的未来。

俄罗斯注定被瓜分,远东将要重归中国的怀抱

俄罗斯注定被瓜分,远东将要重归中国的怀抱

俄罗斯注定被瓜分,远东将要重归中国的怀抱俄罗斯注定被瓜分,远东将要重归中国的怀抱俄罗斯注定被瓜分,远东将要重归中国的怀抱俄罗斯注定被瓜分,远东将要重归中国的怀抱如果城市和村庄有生命,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城市无疑已进入垂暮之年,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璀璨之花正一朵朵凋零,行将就木……当你走进这些掩映在森林、草原和海港间的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的小城和村庄,如同进入了一个个城市墓群!这不是虚幻中的世界,也不是斯皮尔伯格的星战大片的爆破拍摄现场。

这是真实的世界。

资料图:俄罗斯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你若问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废墟在哪儿?答: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

它的面积有多大?答:1200万平方公里。

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废墟不同,俄罗斯的废墟不是一个废车库、一栋废农舍,一座废工厂,而是整座整座的城市,整片整片的村庄。

由于人口锐减和剩余人口向欧洲回迁,在这里,一座座工厂、城市和村镇在废弃。

这片废墟的分布范围可用壮观和浩瀚来形容,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120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都有它的踪影和“雄姿”!这里正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废墟和民用废墟。

——你若问世界上最大的焚化场在哪儿?答: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

它的范围有多大?答:从南到北跨越了20个纬度,从东到西跨越9个时区。

在这里不需要焚化炉,城市建筑、街道、港口的硅酸水泥被风化成了沙土,钢材、型材被锈蚀变成了金属碎渣。

村舍变成了木屑和泥土。

西伯利亚和远东那一座座城市和村庄正被岁月无情的焚化。

如果城市也有生命,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墓群!——你若问世界上最大的填埋场在哪里?答: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它的长度有多长?答:从乌拉尔山向东一直到楚科奇半岛绵延上万公里。

这里原本就是核废料、化工废料,有毒物质的填埋场和倾倒场地,现在又多了一大批填埋物——城市和村庄。

2004年的数据显示,在俄罗斯15。

5万个村庄中,有1。

3万个已经废弃,3。

5万个村庄居民人数不到10人。

苏联解体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及对中国的启示

解体前的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政治上,人民没有真正的民主权利,领导干部形成特权阶层,腐败现象盛行,加剧了人民群众对苏共的不满。

苏联末期的改革,是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

经济改革的失败加上下面论述的四个要素直接决定了解体的命运:首先,政治上腐败,权力腐化,内部分心。

后期,广大官员脱离群众,贪污腐败,政治没有作为。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致力于政治经济改革,政治上,主张党政分开,并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从而削弱了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主导作用,致使共产党内部产生离心现象,也为共产党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奠定了基础。

其次,经济改革失败。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甚至在1990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不堪的经济状况使民众生活极其困难。

人民由此开始憎恨共产党,憎恨它所主导的社会体制。

思想上具有了解体的倾向。

第三: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加深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苏联时期,再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富裕的加盟国都希望摆脱落后国家的包袱,发展自身经济,这就为苏联解体埋下了定时炸弹。

第四:冷战与和平演变。

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苏实行常年的冷战策略,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苏联进入列强俱乐部几乎唯一的资本,于是被动的卷入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给苏联的国家建设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有材料说,在每7个苏联工人中,就有l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军事工业方面的工作。

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结果,不能不给苏联后来的市场供应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严重短缺,片面的经济发展方向导致经济问题日益严重。

苏联一解体西方国家即认为冷战阶段性结束,由此可见冷战和苏联解体的某种必然联系。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对于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深刻借鉴意义。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2010202544 周歆信息学院10级理科试验班5班苏联演变对中国的启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对于国家的管理者而言,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能够从别国的颠覆中吸取灭亡的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体制加以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够有效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十月革命”的枪声中诞生,历经艰难发展成为了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强国,并在二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却又在一场改革中轰然解体。

在新中国的发展之路上,中共领导人借鉴了很多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取得了一些发展成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前苏联曾经发生过的问题,中国的发展之路和前苏联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而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必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中共领导人有必要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改革中吸取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专制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因此,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就无可争议的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题。

在这两方面,前苏联的演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将就经济改革方面带给中国的启示谈谈我的看法。

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弊端也就逐渐的显现了出来。

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针对的主要是斯大林本人,而没有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改革思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

勃涅日涅夫改革是在统一计划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改革按照严重僵化的教条主义进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改革步伐过快,没有从农业开始改革,且没有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的结合,最后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中苏关系史研究与俄国档案利用

中苏关系史研究与俄国档案利用

中苏关系史研究与俄国档案利用一、概述《中苏关系史研究与俄国档案利用》旨在深入探讨中苏两国自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交往与合作,以及双方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复杂而多变的关系。

通过对俄国档案的深入挖掘与利用,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揭示中苏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中苏关系作为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两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冷战时期,中苏两国曾一度结为盟友,共同对抗西方势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利益的冲突,中苏关系也经历了从友好到紧张、再到逐渐缓和的曲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俄国档案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俄国档案作为记录中苏关系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之前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事实真相。

俄国档案的利用也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框架,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式探讨中苏关系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

俄国档案的利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部分俄国档案可能存在缺失、损坏或难以获取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于俄国档案的解读和理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研究中苏关系史时,我们需要不断克服这些困难,积极寻求与俄国档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

《中苏关系史研究与俄国档案利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俄国档案的深入挖掘与利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苏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为当今的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复杂而深远的意义。

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既有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也有近现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始终对双方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与苏联(或更广泛地说是中俄)的交往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文化上的相互启发和经济上的互补共赢。

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与衰落

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与衰落

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与衰落一、引言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大国崛起于辉煌,却最终走向衰落。

这些大国的兴衰史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以及国家的命运。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例子为切入点,探讨大国崛起与衰落的背后原因。

二、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最辉煌的国家之一,它的崛起源于军事力量和行政管理的高度发展。

罗马帝国迅速征服了欧洲、北非和西亚大片土地,建立了庞大的疆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帝国开始面临诸多问题,如财政困难、政治腐败、军队衰弱等。

内部矛盾和外部侵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最终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

三、英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英国帝国在18世纪至20世纪间成为世界的霸主,它的崛起源于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

通过科技进步和海上实力的增强,英国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帝国。

然而,随着殖民地纷纷独立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的全球地位开始下滑。

经济衰退、政治变革以及国内外的挑战都对英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四、苏联的崛起与衰落苏联在二战后崛起为世界第二大超级大国,它的崛起源于广泛的社会主义改革和计划经济的发展。

苏联通过强力集权的政府控制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迅速崛起为一个以军事力量和科技实力为支撑的超级大国。

然而,由于内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陷,苏联最终走向了衰落。

经济崩溃、领导层的腐败以及民族矛盾等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五、中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中国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崛起源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中国帝国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崛起与衰落。

尽管中国在古代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但随着来自内外的挑战,中国逐渐走向衰落。

外族统治、内部冲突以及经济失衡等问题都成为了中国帝国衰落的原因。

六、结论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历史的常态,它们都有共性的原因和规律。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以及良好的国际关系都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而内部矛盾、经济困境、政治腐败以及全球格局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大国走向衰落。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读后感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读后感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读后感
在阅读关于斯大林的历史资料后,我对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慨。

斯大林是苏联的领导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他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凝聚着两国人民的共同命运和共同奋斗历程。

首先,斯大林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他不仅在政治和战略上给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指导和支持,还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技术援助。

这些援助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帮助中国人民摆脱了危机并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斯大林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现在两国人民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交流和学习中。

他的理论思想和经验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斯大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最后,斯大林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现在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深厚的友谊上。

他关心中国人民的福祉,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斯大林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努力,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总而言之,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更体现在思想和情感上。

他的无私奉献和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斯大林的友谊和援助,将继续传承并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苏联不同的命运
二十世纪中旬,东方的大陆上屹立着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和苏联,在社会主义这面大旗的领导下,中国和苏联,却在一条陌生而又孤僻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辉。

中国和苏联就像一对兄弟,哥哥照应着弟弟,弟弟支持着哥哥,兄弟俩相互搀扶着在路上摸索着。

可兄弟二人在一个岔路口停下了,由于哥哥的盲目和冥顽,他走向了一条看似平坦的大道,并要求弟弟跟随着他一同前往,弟弟因趋附哥哥的权威便一同前往。

可弟弟很快就闻到了错误的气息,他停下脚步,迟疑了,要求同哥哥返回走另一条,可由于哥哥的执拗,从此两兄弟分道扬镳。

哥哥一路向前,以为自己成功了,不停加快步伐,可等待他的却是悬崖末路,最后,哥哥跳下了悬崖,四分五裂。

哥哥于一九九一年永远停止了脚步,而弟弟一路披荆斩棘,一直走到了今天。

中国和苏联为何有着不同的命运,仅仅是思想上的一念之差?中国之所以能崛起,是因为中国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知道照搬苏联模式必然自撞南墙,所以中国决定创造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

而苏联却被一系列改革的表面成就所迷惑,没有从灵魂的根源解决问题,没有想改变方向,所以毅然最终决然的撞上了南墙。

古人精僻的说过:“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可见一个国家想要崛起和强大,正确的创新是条必然的道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政治经济体制被“斯大林模式”
所束缚,弊端日益体现出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一系列试图挽回苏联命运的领导人都未触动“斯大林模式”这个苏联灵魂深处的死板形式,所以他们每个人的努力不是在挽救苏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改革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其实即使没有这些人的对苏联的解体起到催化作用,苏联的解体也是必然的。

相对苏联而言,中国算是幸运多了,虽然中国建设初期和苏联有共同和相似之处,比如中国的“一五计划”和苏联的两个“一五计划”中国的农业公社化的运动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等等,但是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嗅觉,当中国看穿“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后,中国立刻意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于是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打破了中国同苏联死板的经济体制,根据国情制定了措施,让中国开始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就中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效仿苏联开展了农业社会化运动,这种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体现了集体主义,可这种集体主义和苏联初期的战时共产主义一样,就像马戏团里无原则地训练老虎,老虎表现好你也喂它食物,表现不好你也喂它食物,久而久之,训兽师对虎的领导力就越来越差了,老虎的“工作积极性”也就下降了。

而这些呆滞的方式看似很有成效,但对于人民来说,它大大磨灭了农民们的积极性,从而也对农业产量产生了负面不良的影响,但在改革开放之后,新兴的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取代了农业公社化,同苏联初期的新经济政策一样,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中国农业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可见改革创新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它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他国家同样需要改革创新。

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经济大危机席卷美国,如果不是罗斯福先生的新政,去安定美国日益动荡的国情,使美国的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说不定美国也会走上一条法西斯道路,最后对外扩张,说不定世界到今日还动荡不宁。

所以说罗斯福挽救了社会主义,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

在我看来,二十世纪里,罗斯福加邓小平就是挽救的是整个世界。

可见创新和改革有着多么大的力量。

正因为中国学会的正确的创新,于是他在今天还耸立在世界的东方,而苏联一味的模式化的运作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注重识时创新,使自己在沼泽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终从世界上黯然消失。

开拓创新,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它作为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美德。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尤其需要这种勇于探索,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乐观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