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损害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ppt课件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ppt课件

滥用药品的现状
疾病的预防和药物治疗工作时, 医生起主导作用,护士处于被动地 位,近年来由于药物更新换代频繁 与药物回扣的冲击。体现了医务人 员普遍药物学知识缺乏,滥用药品, 无论原因如何,没有起到保护病人 的作用
药品管理紊乱,各医院出 台药品招标,实际是形式,各 药厂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 做好各级领导工作,打进医院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
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 良反应。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 过性可逆的机能变化
药物的毒性作用:由于病人的
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它药 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 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因服用 剂量过大而发生的毒性作用,不属 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范围
药物的后遗效应:是指停药
药源性疾病与ADR的不同点
引起药源性疾病并不限于正 常的用法和用量,它还包括过量 和误用药物所造成的损害
不良事件 / 药物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是指治疗期间所发 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若发 生于药物治疗期间则称为药物不 良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 药有因果关系
非预期不良反应
是指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 度与药品说明书或上市批文不一致, 或者根据药物的特性无法预料的不 良反应。这类不良反应在上市前的 临床试验中未被认识,往往在上市 后造成损害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立即停药、吸氧、 升压、解痉处理,病情稳定后,再将激 素预处理药重复给药1次。均能顺利完 成余下紫杉类药物再输注,但在输注时 一定要十分警惕,防止再一次发生强烈 过敏反应而危及生命
药物致肾脏的不良反应
甘露醇及低分子右旋糖苷为常用 渗透性利尿剂,渗透性利尿剂具 有肾毒性作用。临床可出现少尿、 血尿或蛋白尿
掌握剂量准确性与掌握输液速度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掌握“效价单位”和“重量单

不良反应任静ppt课件

不良反应任静ppt课件
不良反应任静
国外药品不良反应危害事件
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
药物治疗史上最悲惨的药源性事件!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药品不良事 件
“千手观音”21位演员中18人因药 致聋
90年代统计,我国由于药物致聋、致哑儿童达180余万 人。其中药物致耳聋者占60%,约100万人,并每年以 2-4万递增。原因主要是抗生素致聋,氨基糖甙类(包 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占80%。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B型(质变型异常): 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 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 等。 特点: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 罕见 注射用青霉素钠 -过敏性休克 – 非预期的 – 较严重 – 时间关系明确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因果关系:4种
1.肯定的:符合时间逻辑关系、无合并用药
和患者疾病来解释
2.很可能的:反应在时间上是合理、符合已 知药物不良反应、无重复用药、无合并用 药和患者疾病来解释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因果关系:4种
3.可能的:反应在时间上是合理、符合已
知药物不良反应、 但其他治疗也可能导
致此类反应
4.可疑的:给药与反应时间相关,但不符 合可疑药物的已知不良反应
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
痔血胶囊
茵栀黄注射液 刺五加注射液 壮骨关节丸 头孢曲松钠
肝损害
有患者死亡 有患者死亡 肝损害 严重过敏,有患者死亡
2006-02-08
葛根素注射液
急性血管内溶血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
SFDA 国家中心
个人
经营企业
各 省 中 心
WHO
生产企业
医疗机构
信息反馈
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ADR):合格药品在正

药源性损害

药源性损害


病理变化:
• 利福平可引起新月体肾炎; • 消炎痛、青霉胺或青霉素可引起肾小球轻微病变、 局灶增生性肾炎、新月体肾炎或膜性肾病。
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
其它
临床表现
急性梗阻性 肾病
急性肾炎综合征 或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衰综合症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 肾炎综合征
一、急性肾衰综合征
药物肾毒性所致 的急性肾衰综合 征多为非少尿型, 每日尿量常大于 1000ml 血肌酐、尿素氮迅 速升高,肌酐清 除率下降,尿比 重及尿渗透压下 降,可伴代酸及 电解质紊乱 停药后肾功能渐恢 复,肌酐清除率 复升,进入多尿 期后,血肌酐及尿 素氮降至正常范 围
3.
药物因素
4.
过敏体质
1. 肾脏生理学特点与药源性肾损害
肾脏血流丰富 占体重0.4%的肾脏,每分钟需要承受25%的心输出量。
细胞表面积大 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增加接触机会; GBM滤过特性:大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毒性物质
逆流倍增及PH
逆流倍增系统在浓缩尿液的同时也浓缩了药物和毒物 PH变化,影响药物代谢
近端肾小管坏死和间质纤维化,有时伴近端小管转运障碍
临床表现有Fanconi综合征(糖尿、磷尿、氨基酸尿); 重则急性肾衰竭 发病机制可能与近端肾小管膜上的人类有机阴离子转运子 的改变有关
应注意用药前水化
6. 抗结核药
利福平
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及肝毒性。但其引发的ARF预后严重。 多发生于间歇用药或中断治疗后再次服用者 (间隔数日至数年),极 少数也可发生于持续用药过程中 服药后2~3d内出现“流感”样症状、腹痛、腹泻、肌痛、气喘、胸 闷。肾脏损害多见少尿/无尿型ARF,蛋白尿、血尿或一过性白细胞 尿;常伴血液系统异常:贫血为主、可有WBC增高和(或)PLT下降; 部分伴肝功异常;血清中常可检到抗利福平抗体。肾活检主要呈间 质性肾炎改变 利福平引起的ARF与免疫机制有关,利福平结合血浆自蛋白激活体液 免疫。产生抗体并形成利福平-抗利福平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红细胞 、血小板、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形成三重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系统,对上述靶细胞造成损伤。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 PPT课件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 PPT课件
6
❖ 2002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通过了药品 GMP认证 ,药品GMP认 证 转制之后,齐二 药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 ,大 批老 工人 “回家” ,新进厂的人不培训就上岗, 管理 人员用 谁不用谁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化验室 11名职工无一人会 进行红外图谱分析操作。 为了 节省成本,工厂大量解聘 正式工人,而 用工资水 平低的临时工来替代。
的增加而加重。 一般可以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15
• 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 与药物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
率高,难以预测,用一般的毒理学筛选难以 发现。
16
不良反应分类
1.副反应(side reaction)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 学作用所引起的反应。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不良反应
ADR
1
国外药品不良反应危害事件
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
药物治疗史上最悲惨的药源性事件! 2
❖ 反应停于1953年首先由西德一家制药公司合成, 1956年进入临床并在市场试销,1957年获西德专利, 这种药物治疗早孕期间的孕吐反应,有很好的止吐 作用,对孕妇无明显毒副作用,相继在51个国家获 准销售。从1956年反应停进入市场至1962年撤药, 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台湾省)共报告 了“海豹胎1万余例,各个国家畸形儿的发生率与 同期反应停的销售量呈正相关,如在西德就引起至 少6000例畸胎,英国出生了5500个这样的畸胎,日 本约1000余例,台湾省也至少有69例畸胎出生。只 有美国,由于官方采取了谨慎态度,没有引进这种 药,因此,除自己 从国外带入服用者造成数例畸胎 外,基本没有发生这样病例。反应停所造成的胎儿 畸形,成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导致先天畸形的灾难 性事件 。

药源性疾病最新PPT课件

药源性疾病最新PPT课件

极少数具有过敏体质或特异体质 的病人,在服用常用量或低于常用量 药物时发生的过敏性反应
青霉素注射引起休克反应 链霉素引起第Ⅷ对脑神经损伤 伯氨喹引起的溶血 琥珀胆碱引起的恶性高热
3. 长期用药致病型
A. 机体的适应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反跳现象 C. 其它
应用氯丙嗪诱发迟发性运动障碍 麻醉镇痛药的戒断症状 停用苯二氮卓类出现焦虑 突然停用可乐定加重高血压
鱼精蛋白纠正肝素过量时,常伴 随着高凝反跳现象,并增加血栓 栓塞的危险性
4. 药后效应型
A. 菌群失调 B. 药物的致癌性 C. 药物的生殖毒性 1) 抗生育 2) 致畸性 3) 乳汁中药物的不良反应
5. 药物相互作用型
1) 药物之间药理作用不同,其中某一 种药物作用改变 噻嗪类利尿剂与洋地黄合用
服用含PPA药物患者比未用者 患脑中风的机会高出50%
服用含PPA成分的感冒,咳嗽类药物 的患者比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患脑中 风的机会高出23%
服用含有PPA的控制食欲类药物的妇女 ,患脑中风的机会增加16倍,属脑内 出血。
机制 PPA(苯丙胺)对毛细血管收
缩作用 → 血压升高
2000.10.19 美国非处方药咨询委员会(NDAC)肯定
一 序论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
由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 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 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 导致的急性中毒
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 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过程
1870年~1890年成立委员会调查氯仿麻 醉造成猝死的原因——氯仿增强心肌对CA 的敏感性,造成心律不齐
(2)阿霉素引起心律失常、心肌病、血压下 降和急性心力衰竭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 为药物引起的三种特殊毒性,均为药物 和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发生相互作用的 结果。
致癌作用
大多数有致癌作用的药物作用的靶物质是 DNA,某些RNA和蛋白质也可能是其靶物 质。
❖ 某些药物只是前致癌物,须经体内代谢后 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代谢产物后,才能和亲 核靶物质结合。
❖ 某些药物如烷化剂具有和亲核物质直接结 合的能力,使得烷化剂一方面可杀死肿瘤 细胞,另一方面又可诱发肿瘤.table10-1
❖ 至1972年,各地共报告91名 8~25 岁的阴道癌病例,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 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
该案例说明, 己烯雌酚的这种不良 反应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后在 下一代身上才暴露出来。
二、药物不良反应表现
❖ 副作用 ❖ 毒性反应(急性、慢性) ❖ 后遗效应 ❖ 特异质反应 ❖ 变态反应 ❖ 依赖性 ❖ 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b)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蛋白血症时 phenytoin sodium的游离浓度增加
c) 与组织成分的结合力—tetracyline与新生骨 的钙螯合,chloroquine与黑色素的结合
③药动学因素--代谢(metabolism)
1)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肝药酶):氧 化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基因遗传,因此有 很大的个体差异。
乙双吗琳诱发白血病 ❖ 乙双吗琳自20世纪80年代初批准生产,
治疗牛皮癣见效快, 价格便宜。 乙双吗琳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能抑制
DNA的合成, 易引发白血病, 而且潜伏期较 长, 一般为3个月到15年, 患者难以察觉到 它的危害。 ❖ 我国牛皮癣患者数千万, 每年都有部 分患者因使用乙双吗琳导致白血病。患者以 20~50岁之间最多。
①药动学因素--吸收(absorption)

药物不良反应 ppt课件

药物不良反应 ppt课件
This drug was marketed by the Germany firm Chemie Grünenthal as a safe alternative to barbiturate hypnotics, especially for pregnant women on October 1st,1957.
少,溶血性贫血等。
9
常见药源性疾病—消化系统之胃肠道
病因: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炎症反应,溃疡,出血,动力
异常等 治疗原则:预防,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胃粘膜保护药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胃肠动力药物 病例分析:阿奇霉素口服致恶心、呕吐;化疗药物
10
常见药源性疾病—消化系统之肝胆胰
终于,在1998年7月16日,美国FDA在医学界 的强烈要求及大量临床实验的有力支持下,批准将 反应停用于治疗麻风病的皮肤损害。
36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况-危害
4.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1931-1934年仅美国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 有
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5.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
26
反应停便成了“孕妇的理想选择”(当时 的广告用语),在欧洲、亚洲、非洲、澳 洲和南美洲被医生大量处方给孕妇以治疗 妊娠呕吐。
到1959年,仅在联邦德国就有近100万人 服用过反应停,反应停的每月销量达到了 1吨的水平。在联邦德国的某些州,患者 甚至不需要医生处方就能购买到反应停。
27
但是在美国,因为有报道称,猴子在怀孕的第 23到31天内服用反应停会导致胎儿的出生缺陷,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评审专家(Dr Frances Kelsey)极力反对将反应停引入美国市场。 最终,FDA没有批准此种药物在美国的临床使用, 而是要求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更深入的临床研究(后 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项多么明智的决定!)。

药源性疾病精品课件

药源性疾病精品课件
③散瞳药和缩瞳药,常会引起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其 原因为配制眼药过程中pH值的改变影响了该药的稳定 性,产生分解产物直接刺激组织,逐渐形成慢性结膜 炎。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分解产物都有刺激性。
不合理用药--药物制剂因素
(3)污染物、异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 由于污染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以生化制
品及生物制品较多,如: ①血液制品:引起的艾滋病、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②输液中颗粒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主
要有肺部异物肉芽肿。
治疗矛盾
对患者多数情况下要采取必要的治疗,而药物 治疗是最常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在某些 情况下,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甚至是延长生 命时,就不得不暂时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反 应等放在次要的考虑位置上。如恶性肿瘤一旦 发生,若不采取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威胁到患 者的生存,临床上往往在手术治疗后,还要后 续或序贯化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否则, 代价将会是患者的生命。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 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 需要不同强度的化疗。
12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主要有 生理特点 不合理用药 不当进补 治疗矛盾 时间因素和遗传因素影响用药等机制
13
生理特点与药物代谢特点
由于不同性别、年龄具有的特有的生理 特点,导致了其对药物代谢呈现出不同 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14
年龄因素 (老、幼、婴)
婴幼儿肝、肾功能较差,药物代谢酶活性不足 ,肾的滤过及分泌功能较低,影响药物的代谢 消除。。加以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 力低,其血浆游离药物浓度较高,容易发生药 源性疾病。如灰婴综合症。
不合理用药--药物制剂因素
(1)药品赋形剂、溶剂、稳定剂或染色剂等因素 ①胶囊中色素常可引起固定性药疹; ②2006年我国发生的"亮菌甲素"事件是由于用二甘醇

重大药害事件ppt课件

重大药害事件ppt课件

9
致病原因
致畸原因是沙利度胺左旋体易发生酶促反应水解产生苯二甲酰谷氨酸,其会渗入胎盘干 扰胎儿叶酸生成而致畸,而右旋体不会。
The cause of malformation is that Thalidomide levorotatory are prone to enzymatic hydrolysis to produce benzodiacylglutamic acid, which can infiltrate into the placenta and interfere with folic acid production, while lextrotatory do not.
WHO统计
严重损害50 万
住院5000万/年
我国
2
国内十大药害事件
事件
损害
原因
后果
梅花K事件 关木通事件
胃痛、呕吐、浑身乏力,肾小管功能 障碍综合症
肾衰竭、尿道癌症
非法添加的四环素成分 马兜铃酸导致肾损害
中毒128人 致病人数约10万人
奥美定事件
炎症、感染、硬结、团块、质硬、变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在体内降解成单体丙烯酰
21
• 成份:鲜鱼腥草
• 性状:本品为微黄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用于肺脓疡,痰热 咳嗽,白带,尿路感染,痈疖。
•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一次20~100ml,用5~10% 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应用,或遵医嘱。
鱼腥草注射液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即开始鱼腥草注射剂的研制,70年代开发成 功并上市使用。
• 但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盛产的关木通首次进入关内,并逐渐占领了市场。到了80年代已被 全国广泛应用,于是白木通退出市场,难以寻觅。

2018年药源性疾病课件-文档资料

2018年药源性疾病课件-文档资料

三、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二)量效关系不密切型(即所谓乙型) 1. 免疫反应 (1)机体免疫功能的差异 (2)药物的免疫因素
(三)长期用药致病型 1.机体的适用性 2.反跳现象 3.其它
三、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四)药后效应型 1.药物的致癌性 2.药物的生殖毒性 (1)抗生育 (2)致畸性 (3)乳汁中药物的不良反应
7. 肾脏疾病。在肾功能不全某些药物会产生毒 性。减小用药剂量,应根据某些药代动力学的 原则。
(1)因肾功能不全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明显 改变者,应调整用药量。地高辛在肾功能不全 的病人心脏的分布减少1/3。
(2)多次给药而药物达到血药浓度稳态时间 太长,药物半衰期也长,所以应减量。
(3)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清除的少,维持剂量应 减少或给药次数减少。
2 合理用药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 选药前首先应全面考虑用药物治疗的利和弊。 (2) 选药时还必须考虑合并用药的问题。合并用药
的原则是为了获得疗效的协同或副反应的拮抗。 (3)在选药时,还有一个剂型选择的问题,特别是口服
剂型一定要对被选择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充分了解。
三、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一)量效关系密切型(即所谓甲型) 1.药物类型的差异 2.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 (1) 遗传药理学的因素 (2) 重要器官的病理变化,如心、肝、肾和 甲状腺 3. 影响药效学的因素 (1) 肝脏疾病 (2) 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1 0 ) 中 毒 性 皮 肤 坏 死 症 ( 赖 氏 综 合 征 LyellFs Syndrome):这种严重性上皮脱落性皮炎,呈鳞 片状的脱落,常见于苯妥英那钠,磺胺,金剂、 四环素,别嘌醇和保泰松等。
五、量效关系不密切型的药源性疾病
(3)结缔组织病:类似红斑狼疮综合征。常常波 及到关节,常见于下列药物,普鲁卡因胺,肼屈 嗪,苯妥英钠和乙琥胺。慢乙酰化病人应用肼 屈嗪和普鲁卡因胺时,最容易发生红斑狼疮。 关于药源性红斑狼疮和自发性红斑狼疮的区 别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肾损害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临床类型 常见药物 防治措施
3

危险因素
肾脏生理学特点 1.
机体状态及年龄 2.
3.
药物因素
过敏体质 4.
4

1. 肾脏生理学特点与药源性肾损害
肾脏血流丰富 占体重0.4%的肾脏,每分钟需要承受25%的心输出量。
11

3. 急性肾衰竭(ARF) :肾前性ARF、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AIN)、肾后梗阻等所致 ARF。
在急性药源性肾衰中,每日尿量少于400ml的情况少见。 临床特点:急骤起病,肾功能急剧恶化;常以肾小管功能损害最
为突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功能损害;部分可同时伴有药 物过敏或中毒的局部或全身症状(如药疹、药物热、贫血和肝功能 损害等);累及肾小球或微血管者可伴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
细胞表面积大 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增加接触机会; GBM滤过特性:大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毒性物质
逆流倍增及PH 逆流倍增系统在浓缩尿液的同时也浓缩了药物和毒物 PH变化,影响药物代谢
高代谢状态
重吸收任务,代谢活性高,酶系统活跃,耗氧量随 增加,特别容易受缺血、缺氧以及代谢产物的损害。
5

变态反应。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7
药源性肾损害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临床类型 常见药物 防治措施
8
3.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病机理
与药物剂量无关 包括过敏反应(新 青、磺胺类引起急 性间质性肾炎)和 抗原-抗体复合物 (青霉胺致肾脏的 损害)的作用。
与用药剂量和疗程呈 正相关。 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 细胞。如影响细胞膜通透
药源性肾损害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柳刚
1

概述
肾脏在物质的排泄、体液的控制、电解质平衡以及激 素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肾脏也是体内特别易受到药物毒性影响的器官之一。 急性肾衰竭中约30%系药物或化学药品引起。
2

12

4. 慢性肾衰竭(CRF):多由慢性肾小管间质性 肾炎发展而来。历时数月或数年。
症状和体征可见乏力、恶心、呕吐、贫血、高血钾、低 血钙、高血压、水肿等。
临床特点:常在长期持续或反复间断用药后缓慢起病; 表现为逐渐出现的多尿或夜尿增多;可伴有各类电解质 紊乱、肾性贫血、肾小管酸中毒;肾功能异常(肾小管 损害突出);双侧肾脏萎缩。
18

急性间质性肾炎(AIN)
AIN常由于青霉素族(如半合成青霉素、新型青霉素Ⅰ、 Ⅱ、Ⅲ、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等)及头孢菌素类的过敏 反应所致。
病理变化:肾间质呈变态反应性炎症改变,表现为肾间质 高度水肿、有多数嗜酸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IgG、C3在肾小管基底膜沉积,同时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及坏死。
13

药源性肾损害的常见病理类型
各种药物对肾脏某些部位有特殊的亲合力,因此肾脏组织学变化不同 不同药物可导致相同的肾脏病理改变,一种药物也可导致不同的病理类型。
梗阻性肾病者 甚少
肾小球和肾血 管受累较少
肾小管-间质受 累最6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基底膜断裂 及间质水肿。重症病变可延及远端肾小管,甚至累及肾小 球。
17

二、急性间质性肾炎(AIN)
56%
44%
药物因素 其他因素
约占病因不明ARF的8-13%,又据欧州透析移植 协会报道398例ARF中由各种药物引起的AIN为 176例,占44.2%。
19

一、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44%
56%
药物因素 其他因素
欧州透析移植协会报道398例急性肾衰(ARF)由各种药 物引起的ATN为222例占55.8%
15

药物引起的ATN
二性霉素B、羧 苄青霉素、大 剂量青霉素
3
头孢类抗菌素第 一代
2
氨基甙类抗菌素 (庆大卡那、 丁胺卡那、妥 布、新、链霉 素等)
2. 机体状态与年龄因素
基础疾病
糖尿病 心衰 肝硬化 ……
特殊状态
脱水 休克 ……
肾病综合征
1.肾血流不足, 肾缺血造成药物 的肾毒性增加。 2.药物与血浆蛋白 结合降低,游离 部分增加,从肾 脏的排泄增加。
肾功能衰竭
6
老年人
1.肾细胞衰老,超微结 构发生变化,线粒体 功能低下,酶系统功 能紊乱,肾储备功能 下降,肾毒性药物的 敏感性增高。 2. GFR下降,清除能力 减低,血药浓度增加, 药物毒性增大。
性改变、离子转运障碍、 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或 促进酶活性和蛋白质合成。
例如:庆大霉素。
肾缺血因素 原有CRF、动脉硬化 和糖尿病血管病变, 低血压、贫血、脱水、
不合理伍用药物等 ATN发生率增高;
9
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 形成结晶,引起梗阻。 抗癌药引起高尿酸血 症,磺胺药结晶等。


3. 药物因素
药物本身具肾毒性,大剂量、长期使用更是雪上加霜,因 药物过量或不合理应用而出现的毒性反应。
多种药物合用,引起药源性肾病的危险性加大。 与药物剂量相关
4. 过敏体质
与药物剂量无关 主要由变态反应介导的药物变态反应,包括I型、II型及IV型
药源性肾损害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临床类型
常见药物 防治措施
10
药源性肾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
1. 肾小管-肾间质疾病:包括肾性尿崩症、低钾性肾病、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包括肾乳头坏死)。症
状和体征为多尿、口干和多饮等。
2. 肾小球疾病或肾小球微血管病: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 肾病、膜性肾病)、溶血尿毒综合征、小血管炎(急进性肾 小球肾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