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移民与当代农村文化变迁 ——基于福建沿海 J村的

合集下载

人类学与移民研究移民对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人类学与移民研究移民对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人类学与移民研究移民对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移民是指个体或群体离开其原居地,迁移到其他地区并在新地区定居的行为。

移民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并对社会和文化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如何研究移民现象,以及移民对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一、人类学研究移民现象的方法与途径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研究移民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类学研究移民的方法和途径:1. 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可以深入移民社区,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以了解移民的生活状态、适应策略和文化变迁过程。

通过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人类学家可以获取丰富的数据,并深入理解移民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文化分析:人类学家通过比较移民社区的文化与原居地文化的异同,揭示移民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他们会研究移民社区的价值观、信仰体系、语言习惯等方面,以及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互动。

3. 历史研究:人类学家通过深入研究移民历史,探索移民对社会变迁的长期影响。

他们会分析移民群体的形成过程、移民政策的制定与变化等因素,以及移民对当地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移民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发展:移民常常为目的地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他们为当地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的人力资源,填补了劳动力短缺的空缺。

移民还带来了新的商业和创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2. 人口结构变化:移民对目的地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移民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生育率和年轻的年龄结构,这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移民也改变了当地的族群构成和社会多元性,丰富了社会文化。

3. 社会融合与多元共存:移民带来的文化多元性也挑战了目的地国家的社会融合。

然而,通过适应和交流,移民群体逐渐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形成了多元共存的社会格局。

这种多元性不仅丰富了社会文化,也提高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三、移民对文化的影响1. 文化交流与融合:移民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福建新移民的发展与贡献

福建新移民的发展与贡献

福建新移民的发展与贡献近百年来,华侨、海外华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推力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人社会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以东南亚为中心的传统华侨社会的转型,华侨落地生根,归化于当地,成为当地多元民族之一的华族; 二是中国人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这些新移民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集中于发达国家,改变了中国人以东南亚为传统移民目的地的布局,为传统的海外华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本文讨论福建的新移民情况。

(一)福建新移民的迁移原因上世纪70 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关闭近30 年的国门逐渐打开,出国成为时尚。

人们出国的动机,除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文化、心理因素,并形成了连“推拉作用”等众多传统的国际迁移理论都难以涵盖的局面。

于是,侨眷申请移民,出国留学,姑娘们嫁给外国人,甚至不具备任何条件则冒险偷渡。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速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在四个生产要素中,核心因素是人力资源。

当代国际移民理论,如“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 Theory)、“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等认为国际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衍生物,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提供地。

国际移民组织2000 年11 月发表的《2000年世界移民报告》称,中国每年约有40 万人移居国外。

其中正常渠道移民20~30 万,非正常渠道移民10~20 万;从地域来看,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合法定居的约10 万,在其它国家合法定居的移民以及散布于美国和其它国家的非正常渠道移民共30万。

(二)福建新移民的规模与分布截至2005 年底,福建华侨华人总数为1264.62 万人,分布在世界176 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后,新华侨华人110.49 万人,增长115.9%,其中,福州38.09 万人,莆田35.92 万人,泉州28.39 万人,南平2.80 万人,三明1.52 万人,厦门1.50 万人,龙岩1.48 万人,宁德0.47 万人,漳州0.33 万人;聚居东南亚998 万人,占总数的78.9%。

“侨乡社会资本”解读_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

“侨乡社会资本”解读_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

“侨乡社会资本”解读_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进步的蓬勃,跨境移民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移民源,福建省的跨境移民潮备受关注。

这其中,蕴藏着福建侨乡奇特的“社会资本”,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解读“侨乡社会资本”,探讨其特点、影响和挑战。

起首,福建侨乡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社会资本。

自古以来,福建就是中国重要的移民源地,福建人因生活艰苦而勤奋刻苦、英勇进取,造就了福建人特有的侨乡文化。

福建人奇特的社会资本包括侨胞网络、亲情纽带、金融资本等。

这些社会资本在福建人的跨境移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侨乡社会资本对当代福建社会的影响不行轻忽。

起首,福建侨乡通过人力资源的流淌,增进了当地的经济进步。

福建籍移民在出国经商、就业、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福建带来了财宝和技术。

其次,福建侨乡在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乐观作用。

福建侨胞回乡投资、修建学校、医院、公共设施等,为家乡的进步贡献力气。

此外,福建侨乡通过网络、人脉等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宽广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增进社会沟通和文化多元化。

然而,侨乡社会资本也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由于福建跨境移民潮的规模巨大,社会资本的利用存在着不均衡和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福建籍移民更倾向于利用社会资本服务自身利益,而轻忽了对福建社会整体的贡献。

另一方面,福建侨乡的社会资本还存在着脆弱性和流失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后代移民的文化融合,福建侨乡的社会资本可能被轻忽或丢失。

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和保卫福建侨乡的社会资本,值得深度沉思和探究。

综上所述,福建侨乡的跨境移民潮带来了奇特的“社会资本”,对当代福建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该社会资本通过增进经济进步、文化传承和社会沟通等方面发挥着乐观作用,但也面临不平衡、不完善和流失的挑战。

因此,需要通过深度探究和有效管理,更好地利用和保卫福建侨乡的社会资本,增进社会的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福建侨乡的跨境移民潮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对当代福建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研究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研究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海外移民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时期。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有大批中国商人和航海家在南海和东南亚地区开展贸易活动。

这些商人和航海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同时也将异域的文化带回了中国,为中国社会带来文化上的多元化。

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则开始有大量人员移民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

他们的移民活动带动了华人社群的形成,并形成了具有华人特色的文化。

这种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到当地的主流文化中。

在如此开放和多样的文化互动中,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和文化传播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

一、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明朝初期,随着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在南海和东南亚地区建立了许多商贸据点。

海上贸易也随之繁荣起来。

这些商人在商贸活动的同时,也带出了先进的文化。

他们将文化和艺术、宗教信仰、语言等方面的元素带到了海外,这些文化元素在当地逐渐融入主流文化之中,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文化氛围和风格。

明朝初期的女真入侵导致对外政策的转变,使明王朝开始重视与南海和东南亚地区的交流。

在这一时期,中国海商的海外活动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贸易活动的同时,他们还借机传播了中华文化。

在东南亚的一些岛屿上,依然可以发现中国商人为当地居民建造的寺庙,这些寺庙传承了中国佛教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

二、明朝末期的华人移民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成为了华人移民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大量的华人移民逃离祖国,寻找安身之地。

东南亚地区是他们的首选之地。

在这些地方,华人社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移民网络。

这些移民通过商贸活动、宗教信仰的传播等途径,使得中华文化深深烙印在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之中。

这种文化的传播,既是中华文化在异域生根发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当地文化融合的标志之一。

三、海外移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商贸活动、宗教信仰和文化元素的传播等途径,移民们将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宝贵的历史文物带到了海外。

闽南侨乡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太极故土陈家沟为例

闽南侨乡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太极故土陈家沟为例

闽南侨乡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晋江梧林古村落为例韩旭,张洁摘要:闽南地区因地理位置优势,海外移民较多,现存较多海外华侨联系密切的村落。

这些侨乡古村落的社会结构、民众信仰仍保持着鲜明的闽南地域特征,乡村景观与建筑风貌则较多受到华侨所在地的风格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景观。

近年来,随着老一代华侨的老去,回故乡建设私宅的现象减少,曾经繁荣的侨乡文化逐渐式微。

本文以晋江梧林古村落为例,研究在“侨乡文化”的背景与视角下,“侨乡文化”与侨村发展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结合闽南地区侨乡文化的特色,对侨乡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整治建立相应的保护与发展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发展策略。

关键词:侨乡文化,梧林,保护发展策略1 闽南“侨乡文化”1.1 闽南侨乡的发展历程闽南地区在隋朝开始有人出洋谋生的现象。

南宋以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出洋谋生人数不断增多。

元代,泉州港海外交通空前繁荣,《异域志》记载:“自泉州发舶,一月可到”的爪哇“与中国为商,往来不绝”。

闽南对外交往通贸发达。

晋江县即直接对外联系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至明清两代,随着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以及东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闽南地区的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闽南地区的私商贸易仍然较为繁荣,出现了以纺织加工业为主的早期侨乡。

乾隆十二年以后,清政府正式允许并奖励华侨商人海内外自由经商,国内海商在国外造船回国,晋江侨乡开始孕育,大量出国华侨输入大量资金,或赡养家口,或投资商品生产、家园建设,清末,闽南外出经商人口与移民现象已渐成规模。

晚清至民国开始允许国民自由出入境,因此海外华侨与侨乡的联系日益密切,侨汇和华侨投资大幅度增长,从而促成了闽南侨乡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民国14年的《菲岛通讯》中曾写道:晋江一县,“计八百余乡,皆聚族自居。

大乡者万余人,数见不鲜,小乡者亦百人以上,其生活皆藉南洋为挹注。

各乡红砖白垩之建筑物,弥望皆是。

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

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

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 的机会和能力构成威胁。 J
对 于广 大农 村 村级 社 区来 说 , 持 续 发 展 应 当包 可 括 三个方 面 , 村庄 人 口发 展 的可 持续 性 , 是 一是 二 村集 体经 济 发展 的可 持 续 性 , 是 村 庄 公 共 事业 三
料主要来源于《 长安村志》 以及实地调查 。 - 5
为家乡 寄 回大 笔外 汇 的 同 时 , 能 为 家 乡 社 会 政 还 治发展做 贡献 呢?福 州 沿 海 居 民 多 移 民美 国 、 日 本 、 国等西方 发达 国家 , 方 国家基 层 社 区健 全 英 西 的管理机 构 , 完美 的生 活 配套 设 施 , 良好 的社 区环
尾约 2 0公里 , 东邻连江县瑁 头镇 , 是福建知名侨 村 。长安村 背 山临江 , 全村 面积 3平 方公 里 , 耕 可 地 面 积少 , 自晚 清 以来 村 民 就 积 极 向 海 外 发 展 。 20 02年统计 , 全村户数 62 , 0 户 总人 口 11 49人, 旅
No 4 2 0 . 01 S ra .9 e ilNo 8
海外侨 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
— —
以福 州 长 安 村 为 例
甘 满 堂
(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00 ) 5 18
要: 福建沿海侨 乡村级社 区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是人 口外流、 庄集体 经济薄弱 , 大程度上依 靠海 外华侨 捐 村 很 助, 村级社 区治理 陷入 困境 ; 另一方 面, 华侨 回 乡炫耀性 消费, 张浪 费严重 。如何 引导海 外移民参与 村 铺 级社 区建设 , 促进侨 乡可持 续发展 , 州市亭江镇 长安 村给 沿海侨 乡树 立一个很好 的榜 样。村级社 区治 福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不足。

这些侨村往往是处于偏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流失严重,导致人才匮乏。

本文将探讨福建沿海侨村人才困境,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是中国闽南地区的典型代表,这些侨村通常是中国历史上大量侨民回国建设家乡和投资创业的产物。

这些侨村虽然有着侨资侨才的优势,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是最突出的一个。

1.外出务工潮引发人口流失福建沿海侨村地处山区或偏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且缺乏就业机会,这导致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人口流失严重。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侨村缺乏年轻有为的人才,限制了侨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教育不发达由于福建沿海侨村相对落后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其教育资源也比较匮乏。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年轻人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往往不能胜任侨村的领导和管理工作。

3.侨村治理缺乏专业人才很多侨村缺乏专业人才,例如财务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

同样,这些人才也比较难找到适合他们工作的机会。

这导致一些侨村的财政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难以有效地进行。

1.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就业机会为了遏制人口外流,福建沿海侨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这将有效增加年轻人留在侨村的意愿,增加侨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2.培养年轻干部,提高治理能力福建沿海侨村要鼓励年轻干部成长,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引导年轻干部更有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创新思维。

这些工作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干部培训等方式来实现。

福建沿海侨村可以招揽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到侨村工作,提高侨村的科学治理能力。

招揽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向外界公开招聘、通过学校和培训机构引进、组织专题招聘等。

4.支持专业人才创业福建沿海侨村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专业人才相应优惠,例如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吸引他们到侨村创业发展。

沿海地区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影响

沿海地区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影响

沿海地区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影响过去几十年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些地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然而,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独特的影响。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就是地域差异对沿海地区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 地理因素对沿海地区文化的影响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使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作为一个海洋交通的中心,沿海地区经常接触到外国文化和思想,这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沿海城市的建筑风格往往融合了外国风格,品味多样化。

此外,沿海地区的地理特点也影响了生活习惯,如海鲜的饮食文化、水上运动的普及等。

2. 经济发展对沿海地区文化的影响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这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然而,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

这导致了沿海地区对于消费品和时尚潮流的需求更加旺盛,进而对当地文化带来了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的时尚产业、音乐文化和娱乐业通常比内陆地区更加发达。

3. 移民与文化多样性沿海地区作为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这些移民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文化背景,带来了多样性和交流的机会。

移民的到来丰富了沿海地区的文化,并影响着当地的语言、宗教、饮食和传统习俗。

例如,广东地区的饮食文化受到了东南亚移民的影响,而福建地区的土楼则是客家人移民带来的独特建筑文化。

4. 旅游业的兴起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沿海地区成为了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旅游业的兴起推动了当地文化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游客的到来带来了外部观点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沿海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例如,各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在旅游的推动下更具吸引力。

这同时也对当地民众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产生了影响。

结论地域差异对沿海地区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移民和旅游业的影响相互交织,塑造了沿海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随着沿海地区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这种影响将继续加深。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福建沿海侨村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其治理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人才困境是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侨村治理的角度,分析福建沿海侨村人才困境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人口流失福建沿海侨村的青壮年普遍存在向城市转移的趋势,这种流失导致当地村庄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例如,福建南安市的青年华侨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并购买房产,很少返回家乡发展,这导致当地企业和村庄缺少后继人才。

2. 缺乏教育投入在福建沿海侨村,教育资源有限,且缺乏投入。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居民对教育的认知和投入较低,再加上生活压力大,很多青年农民无法完成高等教育并选择回到农村,人才的流失就更为严重了。

3. 缺乏创新意识沿海侨村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让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缺乏认识和了解,而这恰恰是创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年轻人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较难在短期内摆脱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从而限制了侨村的创新能力。

4. 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福建沿海侨村缺乏完善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和地方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才支持不够,使得村庄管理、社会事务和企业运营缺乏核心人才的支持和引领。

加大教育投入是解决人才困境的重要措施。

资金、师资、设施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应加强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人才的培养。

2. 打破固有观念,鼓励创新打破传统观念,培养年轻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主动去探索和尝试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机会和挑战。

3. 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对于侨村青年,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应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量身设计个性化的教育培养计划,建立并实施多元化培养机制,尤其是对于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应在教育和人才引进上予以奖励和扶持。

4. 加强吸引与留藏加强吸引,通过完善发展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和高新技术支持、引进公司和机构,将外部优质资源吸引到侨村。

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留住当地年轻人和企业家,吸引他们回归家园发展,成为侨村发展的支撑力量。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1. 人才是福建沿海侨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是福建沿海侨村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才是任何地区发展的核心资源,对于侨村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福建沿海侨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的支撑。

优秀的人才可以为侨村带来新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侨村经济的腾飞。

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才还可以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改善侨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侨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1.22. 人才困境给福建沿海侨村治理带来挑战在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人才困境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首先,人才流失问题导致了侨村的人才储备不足,造成了治理困难。

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择离开侨村去更好的城市发展,使得侨村缺乏优秀的人才来推动发展。

其次,人才培养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侨村的教育条件和资源有限,人才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很难培养出符合侨村需求的人才。

此外,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困难以及人才管理不规范也给侨村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人才困境带来的挑战。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管理体制是重要的措施。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才能有效应对人才困境给福建沿海侨村治理带来的挑战,推动侨村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2. 正文2.1 1.1 人才流失问题人才流失是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福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务工,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这些年轻人在外打工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在侨村内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造成了人才的空心化现象。

一些有能力和有潜力的人才也会选择离开侨村,前往更为发达的城市或者海外发展。

他们的离开不仅造成了侨村人才的短缺,也让侨村的发展面临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古代史上的移民与沿海文化

中国古代史上的移民与沿海文化

中国古代史上的移民与沿海文化中国古代历史博大精深,其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民族、文化与社会制度。

当我们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时,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历史阶段,移民是一个核心的话题。

在很多时候,移民既是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推动文化多元性与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移民更是影响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与社会结构,成为中国沿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地上最早的移民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以前,中国周边的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迹象。

这些人类群体分布于岛屿、河流、山地等各种自然环境中,而他们的活动规模以及文化特征也因地制宜。

例如,珠江流域地区的文化是以陶器制作为主,黄河流域地区的文化则更强调农业与养殖。

这些文化的变化与交流是通过人类的迁移与交流实现的。

对于中国古代沿海地区而言,移民对文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就已经十分繁荣。

从盐铁交易到丝绸之路,海上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以及人种的涌入。

在南海地区,原住民与侨民形成了互相影响的文化环境,而其中婆罗门文化便是一种深远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中国沿海地区迎来了更多的移民。

这一时期,海上贸易达到了巅峰,为了开发、运输以及贸易的需要,许多来自于海外的商人来到中国的沿海地区。

同时,由于内部战争、饥荒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人也从内陆向沿海迁徙。

这些移民涌入了南方各个城市,兴起了许多新的商业中心。

在当时,外来文化的涌入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中国的沿海地区,而这些文化又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面貌。

例如,在福建、广东等地,伊斯兰教的信仰与地方习俗融合,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特殊的文化氛围。

在明清时期,移民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来自于福建、广东等地的人迁入了一些海上的岛屿。

这些岛屿上的社区逐渐独立,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神庙、传统节日。

明清之际福建士绅的海岛移民及其生活样态

明清之际福建士绅的海岛移民及其生活样态

明清之际福建士绅的海岛移民及其生活样态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门户。

在明清时期,福建的海岛移民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有着海上贸易传统的福建士绅们,他们纷纷选择海岛作为自己的新居,开辟新的生活空间。

福建士绅们在海岛上的生活样态,体现了他们的追求、勤劳和创造力,也为福建的海岛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海岛移民的原因福建海岛移民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海上贸易重镇,这使得福建的商人们对于海上贸易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福建士绅看中了海岛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选择了在海岛上发展自己的事业或者新的生活。

明清时期是中国的乡村贫困现象非常严重的时期,许多农民们都在寻找新的生存出路。

福建的海岛地区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水稻田,这对于附近的农民来说是一种新的生存选择。

一些福建的农民也选择了海岛作为新的定居地。

政治、社会和自然因素也是福建士绅选择海岛移民的原因之一。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朝代更迭的时期,战乱、人口迁徙等现象屡见不鲜,福建士绅们为了避免这种不稳定的因素,选择了去海岛上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二、海岛移民的生活样态福建的海岛移民在海岛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生活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样态。

他们在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聚居地。

这些福建士绅选择在一些较为适宜生存的海岛上聚居,他们开垦土地,建造房屋,发展渔业和农业。

在这些聚居地,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和社会组织,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他们在海岛上发展了自己的经济生活。

福建的海岛地区以渔业为主,所以他们大多以渔业为生,开发了海上渔业生产和出口。

福建士绅们也发展了一些与海上贸易相关的产业,比如造船业、航运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海岛地区的经济繁荣。

福建士绅们在海岛上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他们在海岛上建造了一些庙宇、书院等场所,保存了自己的文化书籍和宗教经典,传承了自己的宗族精神和传统风俗。

福建新移民问题初探

福建新移民问题初探

福建新移民问题初探
王付兵
【期刊名称】《南洋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新移民"一般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大陆公民".本文剖析了福建新移民的规模、类型以及他们对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移民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总页数】7页(P55-61)
【作者】王付兵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75.8
【相关文献】
1.海外新移民与当代农村文化变迁——基于福建沿海J村的调查分析 [J], 孟庆梓
2.改革开放30年福建新移民的发展与贡献 [J], 张进华
3.福州沿海地区新移民问题初探 [J], 王付兵
4.战后华人新移民问题初探 [J], 黄英湖
5.一部海外新移民研究的鼎力之作——评黄英湖《海外福建新移民研究》一书 [J], 郑一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题研究论文:海外移民与近代泉州侨乡社会变动的近期效应分析

课题研究论文:海外移民与近代泉州侨乡社会变动的近期效应分析

135343 社会其它论文海外移民与近代泉州侨乡社会变动的近期效应分析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启动项目:“台独”势力形成及演变中的美国因素研究(课题编号:20xx年,因此在迁出地的人口构成中,便是老年、少年多,青年、中年少;女性多,男性少。

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妇女成了中坚力量。

一方面,妇女的负担加重了,照顾老幼,忙里忙外。

另方面,通过对不同层次劳动人口分布的调整,又解决了妇女原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使严重沉淀的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重新结合,促进了生产力要素相互匹配。

而且由于妇女有权处理日常生活中过去只能由男人决定的许多问题,她们的地位也有了明显提高,依附性逐渐减少。

第二,乡村社会治安有所纠正,社会治理更趋稳定。

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一直是泉州经济发展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有限的土地不仅不能提供必要的现金收入,甚至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人口过多地堆积在土地上所造成的农民贫困化无疑是社会不安定之源。

大量人口的外移,相对缓和了迁出地人地矛盾与资源紧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因而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稳定。

第三,婚姻形态有所改变,生活条件相对提高。

由于初期迁移的男性因各种原因不得返国,其中有不少人与当地妇女结婚成家。

后来移出的妇女增加,跨国移民通婚的也不在少数。

通婚圈的扩大无疑比近亲结婚更利于人的发展。

列宁曾经说过:“迁移意味着造成人口的流动,迁移是防止农民‘生苔’的极重要因素之一。

……不造成人口的流动,就不可能有人口的发展。

”事实上,当地出生的侨生因接触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影响较多,变通能力较强,有许多在后来成了华侨社会和当地社会的领袖人物或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由于移民在移入地生活有了改善,自然寿命也有延长。

虽说许许多多华侨在海外都经历过悲惨遭遇,但应该承认仍有相当多的华侨经过艰苦创业还是改善了生活待遇。

第四,加快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晚清前泉州人移民在海外的职业主要以从事种植业者为多,约占40%,商贩约占30%,矿工、工匠约占20%,其他职业约占10%。

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与政府行为的调查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与政府行为的调查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与政府行为的调查分析
王建基;陈玲
【期刊名称】《新疆社科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新疆少数
民族节日习俗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新疆少数民族的认识,这对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对待我国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因子的同时,抛弃其落后、愚昧的文化因子,使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发展中求精、求团结、求稳定、求繁荣。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王建基;陈玲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现状的实证分析 [J], 贺萍
2.海外新移民与当代农村文化变迁——基于福建沿海J村的调查分析 [J], 孟庆梓
3.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赵凤霞;张新辉;闫艺
4.清水江流域苗族节日习俗与银饰文化变迁研究 [J], 李若慧
5.皖北地区农业文化变迁研究——以Y村农作物、农具、节日习俗以及人际关系为例 [J], 王三星;叶良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化与地方化_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

国际化与地方化_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

・专题论文・国际化与地方化: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3郑振满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深受海外移民的制约和影响。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海外移民在推进侨乡现代化的过程中,强化了原有的乡土社会文化传统。

本文通过考察闽南华侨的跨国生存状态、侨乡社会权势的转移及侨乡社会文化的传承,探讨近代闽南侨乡的国际化与地方化进程。

所谓国际化,是指闽南侨乡的社会经济中心不断外移,海外华侨成为闽南侨乡的地方精英,海外世界与闽南侨乡的联系日益密切。

所谓地方化,是指闽南侨乡的政治权力中心不断下移,侨乡建设与地方公共事务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地社会文化传统得到了更新和延续。

深入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探讨全球化时代地方传统的发展前景,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 国际化 地方化 海外移民 侨乡 闽南一、前 言在近代中国侨乡的社会变迁中,海外移民一度发挥了主导作用。

早在1930年代,社会学家陈达已经指出,闽粤侨乡的生活方式与南洋华侨密切相关,海外移民促成了侨乡社会的现代化。

①陈达的研究主要关注侨汇收入对侨乡社会的影响,而近年的相关研究则较为关注海外移民与侨乡之间的社会文化联系。

美国人类学家华琛(J.W ats on )关于香港新界移民社区的研究,发现海外移民不仅利用原籍的社会文化资源在海外创业,而且在推动侨乡现代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乡土社3①本文曾在2005年北京大学主办的“北京论坛”、2008年哈佛大学主办的“中国地方史工作坊”、2009年《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和台湾成功大学主办的“闽南文化”等学术会议上交流,此次发表前又作了较大修改。

谨借此机会,向历次会议主办者和论文评论者致谢!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浪迹十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郑振满/国际化与地方化:近代闽南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会文化传统。

①美国历史学家孔飞力(Phili p A.Kuhn)认为,到海外谋生是中国侨乡的传统生活方式,在侨乡与侨居地之间始终存在着人员、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渠道,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以忽视海外移民史。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福建沿海地区是侨乡之一,拥有大量海外华人及其后裔。

这些侨胞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资源,在回国投资兴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福建沿海侨村的治理中,却面临着人才的短缺和流失问题。

本文将探讨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侨村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侨村内部却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的机制。

这导致了侨村缺乏创新、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影响了侨村的发展潜力。

由于社会发展和福建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各种机构、企业、政府等社会组织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使得福建沿海地区的人才供给不足,出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建立侨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侨村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

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和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侨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专业人才进入侨村,比如提供高薪聘请、提供住房等优惠条件,吸引他们回到侨村参与治理和发展。

加强侨村人才的激励机制。

侨村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和评价体系,对在侨村工作表现出色的人才进行褒奖和奖励。

这既可以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够增强侨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侨村还可以与人才进行长期合作,为他们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侨村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更加持久。

加强侨村人才交流和合作。

福建沿海地区的侨村可以与其他地方的侨村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治理经验、拓宽发展思路。

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项培训等活动,促进侨村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侨村治理中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侨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侨村治理中的人才驻村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

再造故乡:近代以来集美的海外移民与侨乡建设的开题报告

再造故乡:近代以来集美的海外移民与侨乡建设的开题报告

再造故乡:近代以来集美的海外移民与侨乡建设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自近代以来,中国海外移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外部侵略与内部动荡,导致大量人口出境寻找更好的生活。

而其中,福建省集美地区成为了海外移民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在海外,这些移民不仅带去了集美的文化,也在海外建设了自己的侨乡,并促进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

因此,对近代以来集美地区海外移民与侨乡建设的研究,对于了解集美地区、福建省乃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意义近年来,海外华人对于祖先家乡的认识与重视不断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集美地区海外移民与侨乡建设的研究,有以下的研究意义:(1)了解福建省乃至中国的人口流动状况与社会生态变迁。

(2)深入研究海外移民在海外的生活方式、创业历程、文化传承等。

(3)揭示福建省海外移民群体的成因、特点与结构。

(4)了解福建省海外移民所创立的侨乡对于当地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3. 研究目标与问题(1)研究目标本文研究的目标在于:①考察近代以来福建省集美地区的海外移民情况,探索海外移民的数量、起因、目的、方向、分布等问题。

②探讨福建省集美海外移民所在的侨乡的建设情况,了解侨乡对于福建省乃至中国的影响。

③研究福建省集美地区海外移民的文化传承在海外生存环境中的变化,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2)研究问题本文尝试回答以下研究问题:①近代以来,福建省集美地区的海外移民数量、方向与分布情况如何?②集美地区的海外移民为何出境,并在海外创立了哪些侨乡?③集美地区的海外移民在海外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交习惯及文化传承情况如何?④福建省集美地区的海外移民所创立的侨乡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于福建省、中国以及当地的影响如何?⑤海外移民的文化传承在乡土环境与海外生存环境中的变化如何?。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人才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的重要性福建沿海侨村是福建省的一大特色社会群体,在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侨村治理是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侨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侨村稳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福建沿海侨村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侨村治理直接关系着中国形象和声誉。

福建侨乡以其侨资、侨商的强大势力,对外援助和对外交流有着独特优势,因此侨村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

福建沿海侨村是福建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侨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侨村治理的支持和保障。

侨乡侨村经济活动频繁,侨村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福建沿海侨村是我国特色乡村建设的重要对象,侨村治理对于推动特色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

福建侨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加强侨村治理,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推动侨乡乡村的特色发展。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加强侨村治理能力建设,提升侨村治理水平,为侨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特色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字数:345】1.2 人才困境在侨村治理中的作用在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人才困境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

人才在侨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人才是侨村治理的核心力量,他们承担着组织协调、政策制定、项目管理等关键工作,直接影响着侨村治理的效果。

人才是侨村发展的推动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侨村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侨村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还是侨村治理中的智囊团,他们能够为侨村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推动侨村治理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人才在侨村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才困境将直接影响到侨村治理的质量和效果。

解决人才困境,提高人才素质,已经成为福建沿海侨村治理中的当务之急。

2. 正文2.1 福建沿海侨村治理存在的人才困境福建沿海侨村治理存在的人才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侨村治理工作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但现有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不足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与国际移民环境相适应,中国出国移民潮也迅速兴起。

据有关学者统计,1978年至2003年,中国大陆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移居到世界各地的海外移民,约在250万至280万之间①。

其中,来自农村地区特别是福建、浙江和广东等沿海侨乡地带的新移民②群体占据了较大规模,并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一个研究对象。

大量人口跨境迁移行为的出现,势必给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发展带来显著影响。

特别是随着迁移网络与规模的不断拓展,在迁出地某些特定村庄或街区往往有大量青年男女成群离开,进而导致家庭和社区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斯蒂芬・卡斯尔斯,2001),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反映在文化方面。

并且,相对而言,文化方面的变化表现得更为“含蓄”和深刻。

如何认识作为移民迁出地的农村文化变迁不仅成为学术上的一个“难题”,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该问题的顺利解决,对于充分认识当代农村人口出国移民潮的社会效应,以及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均有重要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将以福建沿海J村为研究个案,充分运用实地调查材料与相关文献资料,对当代出国移民潮所引发的农村文化变迁进行解读,并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理论框架内做些探讨。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本人多次前往J村收集到的实地调查材料,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

J村位于福建中部沿海一带,这里既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侨乡,也是当代农村人口跨境迁移现象凸显*[收稿日期]2007-11-01[作者简介]孟庆梓,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史、华人社会文化。

①庄国土,近30年来的中国海外移民:以福州移民为例[J].世界民族,2006(3)②一般含义系指“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我国公民”。

海外新移民与当代农村文化变迁———基于福建沿海J村的调查分析孟庆梓*(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作为当代农村人口流动的一种新现象,海外新移民潮的兴起对迁出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以福建沿海J村为个案,通过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个人价值观念更新以及农村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变化的依次分析,从微观角度对当代出国移民潮所引发的农村文化变迁进行解读,指出该现象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发生搏弈、变异与融合的复杂过程,并呈现出“双刃剑”效应。

[关键词]新移民;出国移民潮;农村;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13(2008)01-0018-072008年第1期第23卷(总89期)No.12008Vol.23GeneralNo.89南方人口SOUTHCHINAPOPULATION18的活跃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为了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实现求富的理想,先后有数百J村人通过各种渠道前往世界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或地区谋生,对村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村委会记录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该村在海外(包括港澳地区)的新移民群体中合法定居者共有552人,占了全村总人口数的1/5强。

按照村民的普遍反映,村内每家至少有一人出国打工。

就其周围环境而论,J村所在的镇辖区、市辖区均是中国当代农村人口跨境迁移活动频繁的典型地区。

这种实况与浙江省温州市、丽水市(青田县),以及广东省江门市、梅州市等农村出国移民潮迁出地聚集区有着颇为一致的人文地理环境。

因此,考察J村个案对于认识我国当代农村人口出国移民潮的整体社会文化效应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

在资料收集方式上,笔者主要采用了社会人类学中参与观察的方法,并以非随机抽样的原则走访了J村数十个出国人员家庭(涉及新移民人数100人以上),对新移民家属和部分返乡新移民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许多真实、深入的一手材料,同时也从当地村委会、镇侨联得到不少相关数据资料。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结合社会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展开讨论。

三、实证调查状况解析概括来说,农村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的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③。

具体到本文的研究主题,这种概念内涵则主要呈现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三个方面。

(一)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1、闲暇时间的增多与生活形式的多样化出国移民潮兴起之前,J村农民的生活形式主要集中在以农耕和渔业为主的生产活动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为生计而辛勤地忙碌在土地上或海滩上,生活是单调的三点一线:起床、劳作和睡觉。

村民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思考休闲娱乐的事情。

出国移民潮兴起之后,村民的生活规律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于新移民丰厚侨汇资金回流的持续供给,当地农民家庭在经济上迅速致富④,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们早就小康了。

”由此,当地村民家庭成员也不必再去为了生计而整日束缚在土地或海滩上辛苦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村民的生活形式迅速转变。

如今,在J村的生活场景中,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导的传统生活形式正在逐渐解体,多样化的现代闲暇生活形式日益占据主导。

老人们吃过早饭后可以任意安排自己一天的活动,或在家里看电视和照看孩子,或到外面聊聊天,打打纸牌,看看戏,看看电影,乃至是出国旅游。

即便是少数依然劳动的老人们也只是把少量的生产劳动作为一种放松的消遣,而不再有什么生活压力。

妇女们也一律变得轻松起来,一天的时间里,或是照看幼年的孩子,或是种种果树,或是在家编织,或是与老人一样的出去聊天、打牌。

孩子们则是按部就班地上学读书。

整体来看,除了缺少家庭团聚的温暖,整个村中的生活却也是其乐融融。

此外,J村还成立了专门负责老年人娱乐的“老人会”,以及专门为村、镇盛典活动表演的文艺队、腰鼓队等多种文娱组织团体。

这些民间组织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村民们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使村民的闲暇生活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当代农村海外新移民构成往往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一般在30③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199.④J村新移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打工的年收入一般在5万元至20万元人民币之间。

考虑到农村出国人员在国外生活的普遍节俭,以及按照村民们的普遍说法:“全村(国外)打工的70%-80%的钱都会寄回来”,所以几年下来,一个农民家庭仅靠国外打工的收入便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积累资金。

海外新移民与当代农村文化变迁———基于福建沿海J村的调查分析192008年第1期南方人口岁左右(朱美荣,2001),且以男性居多。

因而逐渐导致村内留守人口结构向老龄化和幼龄化以及女性化的方向转变。

在这种状况下,村民的生活主题便突出地体现在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生活方式中,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农村“精英”文化则日渐淡化。

2、消费结构变动中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改革开放之初,J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基本处在只求温饱的低级阶段。

村民的消费结构是以传统的吃、住、用、穿降序排列为标志的落后消费格局。

尤其是其中的食品消费部分更是占据了绝对的主导。

出国移民潮兴起之后,随着海外侨汇资金收入的迅速增多,J村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很快发生了根本改变。

根据村民的普遍反映与笔者的仔细观察,目前J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已变为:住、用、吃、穿的降序排列状态。

其中建房消费比重跃居第一位,而饮食消费比重则退居到第三位,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

这种消费结构序列的变化表明J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正遵循着从“温饱型”向“享受型”的方向前进。

当然,消费结构的改善并不意味着消费结构的完全合理化。

例如,村民建房一项费用支出额所占消费总支出额的比例过于巨大,据村民反映,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盖的房子大约有100座,其中绝大部分是新移民家庭所建。

这些房子的成本普遍较高,从30万元左右到100万元左右不等。

虽然每栋数百平方米的“豪宅”非常舒适,但由于往往只有一两个留守成员居住,因而造成消费资金的很大浪费。

与此同时,村民的衣食水准却依然较低。

据笔者观察,J村留守群体(老人、妇女和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普遍衣食简朴,很难让人知道他们竟是拥有数十万元资产的家庭成员。

在此,建房投入的“奢侈性”与衣食消费的“节俭性”共存共生,这种现象反映出在当代出国移民潮的冲击下,农村文化形态变迁并未实现完全和谐。

(二)个人价值观念的更新出国移民潮的巨大效应不仅仅停留在社会文化的表层,而且还进一步渗透到农民个人心理价值的微观层面,进而也引发了村民个人价值观念的更新。

首先是农民求富意识的不断强化。

在调查中,笔者深深地感到,如今的J村农民价值观念早已不再是固守农耕只思温饱的小农意识状态。

代之而起的是以“走出去、多赚钱、快致富”为导向的新价值观念。

为了能够迅速致富,他们可以冒险远渡到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可以忍受国外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辛苦劳作,还可以牺牲家庭团聚的天伦之乐,……正如当地一位侨联工作人员谈到的,现在许多当地人800—1000元的国内工作都不愿干,因为他们的追求早已不是生活稳定的简单层次,而是转到以迅速致富为终极目标的更高层次。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农村人口出国移民潮的兴起也正反映着这样的一种实象,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农民为了寻求更大生存、发展空间而主动作出走出乡土、跨越国界的自觉行为尝试。

其次是农民竞争意识的不断强化。

在J村农民向海外迁移的发展进程中,生存竞争价值观念支配下的“相对失落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反映了农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内在竞争意识日益凸现。

当被问到出国动机时,有些村民的答案是模糊的,但却又是深刻的,“别人出去都富了,自己也要出去”、“他们在国外能行,为什么我不行?”。

再次是农民自我价值实现意识的不断强化。

对于目前J村村民来说,出国打工赚钱已经并不只是创造财富的过程,而是就这种过程完成的本身而言,它还是一种“事业”成功的象征。

在这种情势下,成功赚钱的新移民往往需要用社会地位、声誉等外在的象征资本来展示自己的某种“社会价值”。

换句话来说,赚了钱的村民们已经开始自觉地意识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意义,并有着实现这种价值的某种强烈愿望。

就J村新移民而言,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主要突出地集中在两个方面:建房与捐款。

如前所述,J村新移民返乡后,最大一项消费就是投资数十万元盖“别墅”。

其首要动机是为了20让别人看到自己出国是赚了钱,以展现自己的某种成功。

这种动机从本质上讲反映了新移民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

在实现这种需求的过程中,出国人员个体往往是以村内业已形成的某种“共同认可的群体价值观”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村民S.Y对此的解释颇为深入,“在我们农村,一个家庭能有什么大事?说起来就是结婚、生孩子、盖房子。

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因为家里穷而娶不起老婆,生不起孩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