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淋证辨治5法
《临证指南医案》淋证辨治五法
《临证指南医案》淋证辨治五法谢丽萍淋证是以排尿不畅,尿频、尿急,甚至尿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淋证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阴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小便黄赤,甚则淋。
”历代诸多医家对淋证均有论述。
如《金匮要略.五脏篇》曰:“热在下焦则属血,亦令淋秘不通。
”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学家,以温病称著于世,其治疗内、外、妇科杂证之功力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足可见证。
其辨证析病,圆机活变,选方用药,切中病机,精专而效如椁鼓。
其对淋证辨治亦有独到之处。
笔者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书中诸方药,疗效显著。
现重温并总结叶氏淋证辨治五法如下:1分利法主治淋证湿热下注(即热淋证)者。
症见:小便淋沥涩痛,尿道灼热,少腹拘急,或见口干口苦,或见寒热,苔黄腻,脉濡数等。
方用:草解、淡竹叶、瞿麦、赤茯苓、木通、扁蓄。
如溺痛偏甚者,去瞿麦、扁蓄,加茵陈、海金沙。
分利之后,湿热大减,溺痛减轻。
如见伤阴,则改养阴通腑之法方药选用生地黄、阿胶、猪苓、泽泻、桅子、牡丹皮以善后。
2养阴澄源法主治素体阴虚兼湿热下注者,或淋证屡作,久用分利清热药见有伤阴者。
证见:溺痛不甚,仅见小便短赤、频急、灼热感,或见腰膝酸软,口干,寐差多梦,遗精,舌淡红,脉细数,甚则见盗汗,午后潮热等。
方用:六味地黄丸去山茱萸以养阴而治其本,加用车前子、牛膝、黄柏、草解清利下焦之热而澄其源。
如伴遗精频作,茎中或阴道痛痒,下腹坚满者,又当辨为足太阴经病,缘由下焦先蕴湿热,热阻气郁,撑满于膀胱所致,治用养阴通腑以澄其源,方选仲景五苓散。
3通阳法主治下焦阳气不通(下焦阳不流行)所致之淋证。
除见淋证主症外,以下腹胀甚,畏寒喜暖而拒按,尿短,排尿不畅,临厕努挣为主。
方用:乌药、益智仁、远志、琥珀、草解、赤芍药。
方中乌药温阳通气,远志通窍,琥珀通淋。
如《神农本草经》云:“乌药气味辛、温,主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脊。
”“益智仁气味辛、温,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
“琥珀气味甘、平,主通五淋。
《临证指南医案》“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浅析
《临证指南医案》“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浅析关键词淋浊肝胆心肾叶天士淋浊乃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证。
历代医家多将“淋”、“浊”分而述之。
其中又把淋分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等论治,浊又分为尿浊和精浊论治。
其实从临床角度来看并非那么条分缕析,临床所见到的往往是淋中夹浊,浊中兼淋。
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将淋浊合为一篇,并提出“淋属肝胆,浊属心肾”的治疗宗旨,将前人的治疗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融为一炉,实发前人之未发也,在临床上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笔者近来再次研读此篇文献,颇有所得,今作一简析如下。
1、淋属肝胆厥阴肝经,从足而腹,绕阴器一圈,循少腹两侧而上行。
《临证指南医案》云:“厥阴内患,其症最急,少腹绕前阴如刺,小水点滴难通,环阴之脉络皆痹,气化机关已息。
”说明前阴如刺,小水点滴难通,与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
胆属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同属于木,在疾病中两者互为因果。
可分肝胆湿热、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论治。
1.1肝胆湿热:肝胆湿热下注,寄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火性迫急,得热蕴遏,气机失宣,故尿频而内急,小便艰涩,口苦呕恶等。
《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篇38案中有12案提到湿热,并云:“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又云:“淋闭属肝胆居多”。
若论治法,或用萆 NF8F5 分清饮分利之,或以导赤散加知柏以清龙雷,或用当归龙荟丸出入清泄腑热等等。
方应法变,法从证治。
随机应变,可师可鉴。
如治许某案:“血淋,尿管溺出而痛,脉沉实,形色苍黑,治从腑热。
芦荟、山栀、郁李仁、红花、当归、酒大黄、龙胆草、丹皮”。
方中龙胆草、芦荟、丹皮、山栀清肝胆湿热,郁李仁、大黄通腑泄热,当归、红花活血化瘀。
三组药物配合应用,共奏清湿热、化瘀阻、通腑热之功。
1.2肝气郁滞:肝主疏泄,肝经循少腹,络阴器,绕廷孔。
肝气郁滞,失于疏泄,郁久化火,气火郁于下焦,侵袭膀胱,气化失于宣通,故腹满胀痛,小溲涩滞淋沥。
如治马某案:“淋闭,属肝胆居多,桂附劫阴,与刚脏不合,诊脉沉涩无力,非五苓八正可投,议用朱南阳法,仍是厥阴本方耳。
中医辩证施治淋证经验及预防调理
中医辩证施治淋证经验及预防调理定义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释义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称本病为"淋"、"淋闭"、"淋溲"、"淋满"。
《干金要方》:"诸淋"、"五淋";《金匮要略》:"淋秘"、"淋病" ;《诸病源候论》:"诸淋"后世医家:暴淋、卒淋--起病急骤者子淋、产后淋--妇人、妊娠患淋者老人淋--年迈患者淋者,淋沥不尽,如雨淋而下;"闷",通秘,不通之意也。
指出了淋证为小便淋沥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之病证。
历史沿革1.分类(1)《中藏经》--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乃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2)《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石、劳、气、血、膏、寒、热(3)《集验方》:五淋--"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
"(4)《济生方?淋闭论治》:"……种凡有五:气、石、血、膏、劳是也。
"2.病因病机(1)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冶》:将病机归"热在下焦"(2)《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中对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渚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这种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淋证病机分析,成为多数医家临床诊治淋证的主要依据。
巢氏在归纳了淋证病机共性的同时,还对诸淋各自不同的病机特性进行了探讨,如:"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人于胞而成淋也","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膏淋者,……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
(3)金?刘河间强调热邪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其病机与气血郁结有关。
中医内科学课程案例—淋证
七、辨证论治
淋证的证侯特征:
小便频数、急迫、短涩、刺痛
、淋沥不尽,小腹拘急,痛引腰腹。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二分。
•(一)辨六淋: •热淋:尿时灼热刺痛。 •血淋:溺血而痛 •气淋:少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
尿有余沥。 •石淋: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尿时中断,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二分。
尿路感染:
•膀胱穿刺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
•导尿细菌定量培养 10 5 / ml •清洁中断尿定量培养 10 5 / ml 。 •临床上无尿感症状,则要求2次以上中段尿培养 ,结果细菌数均 150 / ml ,且为同一均种, 才能确定为真性细菌尿。 • 有明显尿路刺激征妇女,尿中有较多白细胞, 如中段尿含菌数 102 / ml ,亦可确诊
脾肾气虚
膀胱容易感受外邪 而致本病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二分。
病位:肾、膀胱,与肝脾有关
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性:实证——湿热、气滞 虚证——脾肾不足
虚实夹杂
*久病,热伤阴,湿遏阳——正虚邪恋 *正虚易感外邪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二分。
病机转化:
虚实转化
、劳淋五种。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二分。
三、讨论范围
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 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 慢性前列腺炎,化学性膀胱炎,乳糜 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证。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二分。
四、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湿热
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从下侵入机体,上犯膀胱
淋证的辩证施护
淋证的辩证施护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为主症的病症。
古代医家将淋证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6种常见的症候分型,各种淋证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且常易相互转化,临床需准确辩证,针对性的施护,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我科从2010年~2012年共收治200例淋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为:或下阴不洁,或房事不洁或不节,秽浊之气,侵入膀胱,化为湿热,湿热疫毒瘀滞下焦,水道不利,以至为淋。
《医方考》有下焦之病,责于湿热之论,其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脾、肺关系密切。
初期、急性期多为膀胱湿热之实证,病久正气虚弱,邪气湿热未尽,多为正虚邪恋的虚实夹杂症。
2 治疗原则基本治则为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根据辨证论治,膀胱湿热实证者,治以清热利湿;热烙血脉实证者,治以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者,治以利气疏导。
虚证以脾虚为主,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治以补虚益肾,对虚实夹杂者,当通补兼施,审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3 辩证论治3.1益气养阴法益气养阴法主治淋证迁延日久,缠绵不解,反复发作者。
湿邪下袭,久治不愈,湿热耗伤正气及阴液,祛湿养阴清热兼顾。
病程日久,脾肾必虚,此时宜益气养阴,健脾益肾,兼清热化湿,使脾肾健运。
方用参岺白术散合二至丸加减。
3.2温阳化湿通淋法温阳化湿通淋法主治湿热淋过用寒凉反伤阳气之辩证。
本病初为湿热,因过用寒凉使肾与膀胱气化无力,湿滞三焦,气机不畅,不宜温补,方用柴芩三仁汤合附子汤加减。
3.3宣肺通淋法宣肺通淋法主治肺气不宣,水道失司证。
淋证通常责为湿热下注,用药常取苦寒降解通用八正散,不显效时,用宣肺通淋法常获显效。
肺气的宣通,则通调水道功能的以发挥,所谓”上窍通,下窍泄”治当以宣肺通淋法,方用消风散加减。
4 辩证施护4.1热淋主要症状:小便频急,短涩量少,色黄赤,灼痛,小腹坠胀不舒,或有腰痛,恶寒发热,口苦,大便正常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五淋:膏淋、劳淋、气淋、石淋、血淋的治法
五淋:膏淋、劳淋、气淋、石淋、血淋的治法五淋:膏淋、劳淋、气淋、石淋、血淋的治法膏淋就说出来小便,像膏油一样,而且还有很多沉淀物。
小便浑浊如米泔水叫膏淋,膀胱固摄功能不够,精华都流掉了。
那些尿蛋白,都有膏淋的味道。
尿里尿浊,拉完尿以后,你看以前人有尿桶,会停的很厚的。
有一个妙药对,用牡蛎20-30克,加泽泻10克,就可以让膏淋减轻。
石淋,石淋就是小便可以夹有沙石刺痛。
清远有一个阿叔,小便刺痛难耐,用八正散。
两剂下去拉出石头,随后很轻松。
劳淋,什么叫劳淋?有些人劳累以后,尿刺痛难耐。
过度劳累以后气不够了,水排不出堵在那里。
这时用复方石韦片,对劳淋效果好。
或者直接买黄芪加点薏仁,车前子,赤小豆一起熬汤,补气利水,气力一足以后,他不疲劳了,尿就顺畅。
人疲劳了,有一种现象,一个屁都放不出,一泡尿都很难拉。
老年人为什么多前列腺炎,尿逼在那里,想要拉,拉不出来没力。
少年不练力,到老被病欺。
小小不练功,老了长病痛。
小小不吃苦,大了吃泥土。
小小不读书,大了没眼珠。
没眼珠就是文盲的意思。
这些都是很精彩的客家俗话,如果学得会,只需要把它作为人生信条,这一生成就就有保障。
什么叫气淋?气淋就是小腹胀气,闷胀,小便不通。
用荔枝核、小茴香、川楝子这几味药,各10-15颗一煮水,小腹气一通尿就出来。
有一个电厂的阿叔,气淋很不舒服,小腹坠胀难耐。
三味药煮水,两剂药吃下去小便就顺畅了。
不然折腾了个把月。
这个气淋,小腹周围最胀难耐的,一旦行气就好了,我选的这几味药,全部是种子类。
种子类的行气药荔枝核,别小看你吃完荔枝核,跟川楝子的核,我们当地叫苦楝种核,再加上小茴香。
小茴香,做菜都可以用,它也是种核,三个一叠在一起一吃,它的气就下到你的生殖器。
植物类种子就容易入人生殖器跟、眼睛,眼睛不好,五子衍宗丸,精子卵子这个活力不够,五子衍宗丸。
血淋系“五淋”之一,属淋证范畴。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
淋证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淋证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类属淋证的尿路结石和肾盂肾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为“淋闷”,并有“甚则淋”,“其病淋”等的记载。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淋秘”,该篇并指出淋秘为“热在下焦”。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隋代《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将本病的病位及发病机理作了高度明确的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巢氏这种以肾虚为本,以膀胱热为标的病机理论,已为后世所宗。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淋》强调淋证主要由热邪所致:“淋有五,皆属乎热”。
明代《景岳全书•淋浊》在认同“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的同时,提出“久服寒凉"“淋久不止”有“中气下陷和命门不固之证”,并提出治疗时“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温补命门”,对淋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全面,治疗方法也较为完善。
历代医家对淋证的分类进行了探索,《中藏经》首先将淋证分为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
《备急千金要方∙淋闭》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淋并大小便难病》具体指出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
”现代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为五淋者,亦有以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为五淋者。
按临床实际,热淋、气淋均属常见,故本节拟分为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淋进行论治。
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乳糜尿等,当临床表现为淋证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淋症疑难验案
中医治疗淋症疑难验案【案例追踪】崔XX,男,52岁,1984年4月初诊。
该患于数年(大约四五年)前患小便淋涩不畅,赤热疼痛,经诊为尿路感染,治以中、西药物而愈。
但之后经常反复。
前些时候,用上药疗效尚可,以后效果越来越差。
近2年多,应用前药已无效,且反影响食欲,胃部不适,体力日见虚衰,精神日益萎顿,而前宋求治。
【病史及以前治疗经过】细询其病情经过,开始患病时,小便时疼痛,茎中痛热如刀割,上引小腹。
尿涩滞点滴而出,色深红而量少,移时又欲小便。
心中烦热,口苦而粘,渴不多饮。
服用呋喃坦啶即见好转。
以后复发时,服上药效果日差。
后求治于中医,服药后效果也很好。
视其方,药为木通、滑石、瞿麦、扁蓄、车前子、灯心草、竹叶、栀子、龙胆草、生地、白茅根、黄柏等,概以清利湿热为法。
可是在以后的反复发作中,服上药的效果已逐渐减弱,并出现胃部冷痛,腹部胀满,饮食少思,大便溏泻等症。
近一二年,服上述中西约已无效。
【现症状】小便巳不赤热疼痛,只是尿频而涩少,夜间尿尤频数。
尿液有时混浊。
尿道口及龟头上常有粘液,尿道中虽不痛热,但有痒涩感。
每于着凉、劳累后加重,房事后尤重。
现在口已不苦,心中已无烦热感。
身体日见消瘦,体力逐渐下降,周身疲倦怠堕,精神萎靡不振,头目眩晕,记忆力明显减退,耳鸣,心悸。
阴部经常潮湿发凉。
饮食少思,受凉(饮食寒凉或腹部受凉)则脘腹拘急而痛。
动则气短,汗出。
全身畏寒,手足不温:性功能明显减退。
视之形体消瘦,两眼无神,面色青灰,眼眶四周色黑而晦暗,口唇青白无华,舌体淡润苔白滑。
脉沉弱。
【分析】根据患者的病程、病情变化和服药情况,尤其是现在的临床表现,知此病早已由热变寒,由实转虚。
所以用前药不唯不效,反使病情加重。
其淋已非初起时之热淋(或湿热淋)。
此证,不仅下焦阳气虚乏,且中上二焦之阳气也已不足。
故为其书方。
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干姜10g,甘草10g,熟地20g,牛膝15g,山药30g,菟丝子10g,巴戟天10g,肉桂10g,五味子10g,茯苓15g,泽泻10g。
中医内科学课程案例第五章2.淋证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五、预防与调摄
•增强体质,注意卫生
六、回顾与展望
•尿路感染的防治 •常用清热利湿通淋药:黄柏、淡竹叶、泽 泻、车前、滑石、苡米、木通、萆薢、土 茯苓、灯心草、通草、瞿麦、扁蓄、猪苓、 通草、石苇、金钱草、玉米须、猪笼草、猫 须草、木棉花等
大黄、栀子、甘草, 清热泻火。)
加减:
(1)若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以加强其清化湿
热的作用。 (2)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
火、利湿热;
(3)若寒热口苦呕恶者,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4)伤阴者,加白茅根、生地、麦冬、知母等养阴清热。 (5)热毒炽盛,入营入血,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6)酌加草药:猫须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
治法: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加减:
•可加阿胶、旱莲草、女贞子、生地、西洋参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 分。
•膏淋
实证症状:共症+膏淋特征+湿热实证症状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道涩热疼痛,舌红苔 黄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湿热下注,阻滞脉络,脂液不循常道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泌浊 方药:程氏萆解分清饮
•气淋:少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 尿有余沥。
•石淋: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尿时中断, 尿线变细,或伴肾绞痛征。
•劳淋:病程长,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膏淋:小便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辨证候虚实 •实:起病急,有湿、热、砂石、气滞等实邪 •虚:病程长,有脾、肾、气血、阴阳等的不足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三分。
淋证-内科病证食疗
2.马兰汤(《简单便方》)
组成:马兰头100g,黑豆20g,小麦20g。 制作:将马兰头、黑豆和小麦洗净,一同放入锅
内,加水适量,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继续煎煮 5~10分钟,即成。 用法:不拘时饮服。 功效:清热,利湿,通淋。
按语:本方以马兰头为主,马兰头味辛、性凉,功用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配以小麦和黑豆,小麦清热通淋,黑豆利水下气,可增强马兰头通淋之力。 三者合用而成清热通淋之方。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泌浊。 【方选】
葵菜粥(《太平圣惠方》)
组成:葵菜100g,粳米100g,葱、生姜各适量。 制作:将葱洗净切段,生姜洗净切片,备用;葵
菜洗净切碎,与洗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内,加水 适量,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继续煮炖,煮至米 熟烂,放入切好的葱段、生姜片,稍煮几沸即成。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清热利湿。
按语:本方中阳桃性寒、味甘酸,有清热生津、利水解毒、下气和中、利 尿通淋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石淋、小便不通等证;蜂蜜性平、味甘,有补中 润燥、缓急通便的作用。二者配伍为用以排石通淋。
2.核桃粥(《验方新编》)
组成:核桃仁20g,粳米100g。 制作:将核桃仁和粳米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加
水适量,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继续熬煮,直至米 熟烂即可。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排石通淋。
组成:青粱米100g,葱白、豉汁各适量。 制作:将洗净的青粱米、葱白与豉汁一同放入锅
内,加水适量,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继续煮至 米熟烂即成。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健脾,理气,通淋。
按语:本方中青粱米即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种青粱的种仁,味甘、性微寒, 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名医别录》中云其能“止泻痢,利小便”,常用于烦 热、消渴、泻痢等证的治疗;葱白和豉汁皆为调味之品,故本方可用于气淋 之虚证。
《临证指南医案》淋带
《临证指南医案》淋带某温邪劫阴。
带下火升。
胸痞。
脉小数。
(温邪伤阴)生地阿胶牡蛎川斛小麦茯苓某阳明脉虚。
手麻足冷身动。
带下如注。
用通摄方。
(胃虚)人参桂枝木桑螵蛸生杜仲归身茯苓又胸中似冷。
热饮乃爽。
照前方去杜仲加白芍炮姜。
陈(二七)色苍脉数。
是阴不足。
心中泛泛。
即头晕腹痛。
经水仍来。
兼有带下。
肝阳内扰。
风木乘土。
法当酸以和阳。
咸苦坚阴。
(风阳乘土)生白芍细生地清阿胶牡蛎樗根皮黄柏又乌骨鸡生地阿胶牡蛎天冬白芍白薇杜仲川断湖莲蒋带下不止。
少腹内踝连痛。
至不能伸缩。
络脉不宣。
最有结痈绵缠。
不可不虑。
医云肝气。
岂有是理。
(血虚脉络滞痛)桂枝生沙苑远志当归鹿角霜杞子茯苓龚带淋日久。
脂液垂涸。
奇脉俱伤。
营卫亦偏。
内风自动。
则中焦气夺。
浮肿腹膨。
为寒为热矣。
暂以咸缓和阴。
(液涸风动)阿胶牡蛎苁蓉柏子霜郁李仁袁舌光赤。
头胀身热。
带下如注。
此五液走泄。
阳浮热蒸。
当用摄剂。
若与鹿角霜沙苑。
仍是升举动阳。
则无效矣。
(阴虚阳浮)熟地炭阿胶芡实茯苓湖莲肉炒山药又照前方去阿胶山药加桑螵蛸萸肉炭。
吴崩带淋漓。
阴从下走。
晕厥汗出。
阳从上冒。
逢谷雨暴凶。
身中阴阳不相接续。
怕延虚脱。
戌亥时为剧。
肝肾病治。
人参阿胶生龙骨生牡蛎五味茯神又血液去则脏阴失守。
神不内附。
致目中妄见。
非鬼祟也。
当先镇阳神为主。
若骤用阴药。
则有妨胃纳矣。
人参龙骨五味茯苓芡实建莲肉又淋带黄白未净。
五更心悸汗出。
人参炒枸杞五味茯苓芡实湖莲肉某(二五)脉左细。
前用通补。
据述痛起。
得按痛缓。
八脉空虚昭然。
舍此补养。
恐反增剧矣。
(奇脉虚)当归乌贼骨紫石英杜仲杞子柏子仁沙苑茯神某女科病。
多倍于男子。
而胎产调经为主要。
淋带瘕泄。
奇脉虚空。
腰背脊膂牵掣似坠。
而热气反升于上。
从左而起。
女人以肝为先天也。
医人不晓八脉之理。
但指其虚。
刚如桂附。
柔如地味。
皆非奇经治法。
先以震灵丹固之。
每服一钱五分。
又淋带瘕泄。
诸液耗。
必阴伤。
此参附姜桂。
劫阴不效。
而胶地阴柔。
亦不能效。
盖脉隧气散不摄。
《临证指南医案》淋浊
《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某(三二)湿热下注淋浊。
当分利。
(湿热)萆淡竹叶瞿麦赤苓细木通蓄某(二八)湿热下注。
溺痛淋浊。
先用分利法。
萆淡竹叶木通赤苓茵陈海金沙魏脉数垂。
淋浊愈后再发。
肛胀便不爽。
余滴更盛。
萆猪苓泽泻白通草海金沙晚蚕砂丹皮黄柏又滞浊下行痛缓。
议养阴通腑。
阿胶生地猪苓泽泻山栀丹皮毛(三四)壮盛体丰。
当夏令湿热蒸迫。
水谷气坠而有淋浊。
服寒凉。
腹胀。
得固涩无效。
皆非腑病治法。
子和桂苓饮。
又前用甘露饮。
淋浊已止。
而头晕左肢麻木。
胃脘腹中饥则欲痛。
咽喉中似有物粘着。
咳咯咽饮不解。
诊脉左劲右濡。
据症是水弱木失滋涵。
肝阳化风。
过膈绕咽达巅。
木乘胃土。
阳明脉衰。
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
脘腹中痛。
得食则缓者。
胃虚求助也。
今壮年有此。
已属痱中根萌。
养肝肾之液。
以熄虚风。
补胃土以充络脉。
务在守常。
勿图速效。
可望全好。
制首乌苁蓉天冬杞子柏子霜茯神菊花炭青盐红枣肉丸服四钱晚服猪肚丸方。
某膏淋浊腻。
湿热居多。
然亦有劳伤肾伤。
下虚不摄者。
今以酒客。
腹中气坠。
便积。
苦辛寒分消治。
黄柏茯苓萆海金沙川楝子青皮防己蚕砂汪脉左坚入尺。
湿热下坠。
淋浊痛。
(阴虚湿热)滋肾丸。
周(二二)便浊茎痛。
滋肾丸(三钱)吴(二四)久疮不愈。
已有湿热。
知识太早。
阴未生成早泄。
致阳光易升易降。
牙宣龈血。
为浊为遗。
欲固其阴。
先和其阳。
仿丹溪大补阴丸。
合水陆二仙丹。
加牡蛎金樱膏丸。
黄舌白气短。
胸中痛。
目暗。
微淋。
乃阴虚于下。
气阻于上。
暂停参剂。
早上服都气丸三钱。
晚服威喜丸二钱。
叶(三八)脉数形瘦。
素有失血。
自觉气从左升。
痰嗽随之。
此皆积劳。
阳气鼓动。
阴弱少制。
六味壮水和阳极是。
近日便浊。
虽宜清热。
亦必顾其阴体为要。
生地丹皮甘草梢泽泻山栀黑豆皮某阴虚。
湿热在腑为浊。
六味去萸加车前牛膝黄柏萆。
某遗由精窍。
淋在溺窍。
异出同门。
最宜分别。
久遗不摄。
是精关不摄为虚。
但点滴茎中痛痒。
久腹坚满。
此属淋闭。
乃隧道不通。
未可便认为虚。
况夏令足趾湿腐。
其下焦先蕴湿热。
热阻气不流行。
中医辩证治淋症
中医辩证治淋症中医辩证治淋临床上多分为五个类型:即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
一、血淋。
本症以尿血或尿中夹血为主要症候者。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
”《医宗必读·淋证》将血淋分为血热、血冷、血虚、血瘀诸种。
主证小便涩痛有血。
血热者,尿出灼热刺痛,血色鲜红,脉有力,治宜凉血清热,选用小蓟饮子、导赤散、琥珀散等方。
血冷者,尿出血色晦暗,面色枯白,脉沉迟,治宜温暖下元,用金匮肾气丸、生料鹿茸丸。
血虚者,尿出时涩痛不甚,尿色淡红,脉虚数,治宜滋阴补血,用八珍汤合益元散,或六味地黄丸加侧柏叶、车前子、白芍药。
血虚有热,宜滋阴清热,用知柏八味丸。
血瘀者,尿时阴中痛如刀割,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硬满,脉沉弦或数,治宜活血通淋,选用一味牛膝膏,虚人用四物汤加桃仁、通草、红花、牛膝、丹皮。
血淋多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尿路结石、结核、泌尿系肿瘤等疾病。
二、石淋。
本症以小便涩痛,尿出砂石。
又称砂淋、沙石淋。
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
《诸病源候论·石淋候》:“石淋者,淋而出石也。
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
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
其病之状,大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合闷绝。
”治宜清里积热,涤其砂石。
可选用神效琥珀散、二神散、石苇散、独圣散等方,及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石首鱼脑骨等药。
参见淋条。
本症即为尿路结石病。
三、膏淋,又名肉淋。
此病以小便混浊,或如米泔,或如膏脂为主症。
《素问·六YUAN正ji大论》:“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淋閟之病生焉。
”后世认为膏淋以肾虚或湿热蕴蒸为主要病理。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
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
”《证治要诀·淋闭》:“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状,此乃JING液俱出,精塞窍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此即膏淋。
淋证如何中医治疗
淋证如何中医治疗淋症,以小便频繁而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便不利,或小腹急痛,以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此病多因嗜酒过度,或多食肥甘食品,造成湿热,或情绪不好,郁怒伤肝所致。
还有其他原因导致。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不同的淋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
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宜利气疏导。
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
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匾要略》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
验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
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
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而有劫伤营阴之弊。
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发汗之剂。
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故避免辛温之品。
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牌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饮食保健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预防护理增强体质,防止情志内伤,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湿热丹毒等,是预防淋证发病及病情反复的重要方面。
注意妊娠及产后卫生,对防止子淋、产后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中医关于“淋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淋证”的临证备要
一、辨轻重缓急,重标本虚实
淋证有轻重不同,轻者尿急、尿频、尿痛,但无恶寒、发热腰痛等,治疗上清热利湿通淋,用药1周即可。
若见发热、恶寒者,当加以清热解毒之品,且需服药2周以上,以免湿热留恋。
体虚者感受湿热之邪,先去其邪,之后扶正。
年老体虚甚者或淋证日久,须兼顾祛邪与扶正,不可一味苦寒清热,避免邪虽去而正亦伤,正伤而邪易侵,反复发作。
老年人尤其注意补益脾肾,根据肾虚而膀胱热的病机,攻补兼施,温清并用。
二、淋证当补则补、当汗则汗
对于淋证的3.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要略》日“淋家不可发汗。
”《丹溪心法·淋》谓:“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
”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
若淋证确因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发汗之剂。
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故避免辛温之品。
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淋症的辩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淋症的辩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淋症的辩证论治凡尿频、尿急、排尿障碍或涩痛、淋沥不断的`症候统称“淋症”。
分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等五种类型。
包括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乳糜尿、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
多属湿热积于下焦,渗入膀胱,或由于肾虚而湿浊下注,气化不利所致。
五淋中病因又各不同,详见各条。
淋症初起或在急性发作期,多为实证、热证,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通淋排石和疏利气机的原则;经久不愈者,多为虚证,当以健脾补肾益气为原则。
(1)热淋:证候:小便频数,灼热刺痛,淋沥不畅,尿夜黄浊,少腹拘急胀痛,或有恶寒发热,头身痛,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
主方:八正散。
(2)石淋:证候:小便涩痛,尿中夹石带血,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难忍,或腰腹绞痛,少腹拘急。
舌红,苔正常或薄黄而腻,脉弦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主方:石苇汤。
(3)血淋:①实证:证候: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紫红,或挟有血块,小腹疼痛满急,可见心烦,舌苔薄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主方:小蓟饮子和导赤散。
②虚证:证候:尿色淡红,尿时疼痛涩滞症轻,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主方:知柏地黄丸。
(4)气淋:①实证:证候:小便涩滞,淋沥不畅,少腹满痛,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利气疏导。
主方:沉香散。
②虚证:证候: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
主方:补中益气汤。
(5)膏淋:①实证:证候:小便混浊如米泔,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及血液。
尿道疼痛热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泌浊。
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②虚证:证候:久病不愈,反复发作,淋如膏脂,尿时轻度涩痛,但形体日渐消弱,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补虚固涩。
主方:膏淋汤。
中医辨证治疗淋证
中医辨证治疗淋证尿路感染为现代一种常见尿道炎症疾病,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以及尿痛,偶尔血尿,并伴随明显腰痛现象。
有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寒战、恶心以及呕吐等等现象,中医将此病称之为“淋证”。
淋症疾病患者主要为小便次数增加,明显尿频,尿道灼热感,小便困难,以及腰痛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对于淋症疾病的治疗,中医采取辩证治疗法,根据患者不同病症,找出病因实施对症治疗。
一、热淋小便次数增加,小便灼热感明显,而且有刺痛,尿液呈现为黄赤色,小腹部胀痛,身体出现寒热,口苦,大便干燥。
患者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上选择清热利湿进行通淋治疗。
方剂为八正散,药方中的木通中药、车前子中药、萹蓄中药、瞿麦中药、滑石中药具有利湿之效;大黄中药、山栀中药、甘草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之效。
如果患者出现明显寒热,口干,口苦以及恶心者,可以采取小柴胡汤用来缓解不良症状,如果湿热伤及患者真阴,则将大黄中药去掉,外加生地中药、知母中药、白茅根中药养阴清热,如果湿热之毒入侵到患者三焦,则需立即治疗症状,用黄连中药治疗,清热泻火。
二、石淋石淋病症患者小便时,尿液中常常含有砂石,因此,小便困难,时常排尿中断,尿道疼痛,小腹部疼痛,腰腹部疼痛,尿液中有血液,舌苔泛红,舌苔泛黄,脉滑数。
由于砂石不能通过尿道排出,因此,患者小便困难,疼痛难忍,如果砂石较大,则会阻塞尿道,损伤人体经络;刚起病的时候,湿热明显,因此,舌苔红带黄。
若尚未及时治疗,则时间一久,便导致患者阴血亏耗,损伤人体正阳之气,或者表现为阴虚,或者为气虚,或者虚实夹杂。
对于阴虚患者,腰酸背痛,手心发热,舌苔泛红,脉细带数。
气虚患者,脸色泛红,精神萎靡,意志力薄弱,舌有齿痕,脉搏细弱。
应采取清热利湿治疗,通便排湿,用方剂石韦散加减治疗。
方剂中石韦中药、冬葵子中药、瞿麦中药、滑石中药、车前子中药均为利水通淋药物,但其清热效果没有八正散好,因此此方只是用于治疗石淋疾病,在开方剂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减金钱草中药、海金沙中药、鸡内金中药起到排石的作用。
淋证的辩证施护
淋证的辩证施护淋证的辩证施护淋证是指小就频数、欠涩、淋漓刺疼、小腹拘慢为主症的病症。
今代医野将淋证分为冷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逸淋6种常睹的症候分型,各类淋证有虚有真或者真假混合,且常难互相转化,临床需精确辩证,针对性的施护,能力支到精良的医治效因。
尔科从2021年~2021年共支乱200例淋证患者,接纳外中医联合医治照顾护士,到达精良的效因,现将照顾护士领会总结以下。
1 病果病机病果病机为:或者高阳没有洁,或者房事没有洁或者没有节,秽浊之气,侵进膀胱,化为干冷,干冷疫毒瘀滞高焦,火叙没有利,以致为淋。
?医圆考?有高焦之病,责于干冷之论,其病位正在肾取膀胱,取脾、肺闭系亲密。
始期、慢性期多为膀胱干冷之真证,病暂邪气虚强,正气干冷已尽,多为邪虚正恋的真假混合症。
2 医治准那么根本乱那么为真那么浑利,虚那么剜损。
依据辨证论乱,膀胱干冷真证者,乱以浑冷利干;冷烙血脉真证者,乱以凉血行血;以砂石结聚者,乱以通淋排石;以气滞没有利者,乱以利气疏浚沟通。
虚证以脾虚为主,乱以健脾损气;以肾虚为主,乱以剜虚损肾,对真假混合者,当通剜兼施,审主次徐慢,统筹医治。
3 辩证论乱3.1损气养阳法损气养阳法主乱淋证拖延日暂,缱绻没有解,重复爆发者。
干正高袭,暂乱没有愈,干冷耗伤邪气及阳液,祛干养阳浑冷统筹。
病程日暂,脾肾必虚,此时宜损气养阳,健脾损肾,兼浑冷化干,使脾肾健运。
圆用参岺皂术集折两至丸添减。
3.2暖阴化干通淋法暖阴化干通淋法主乱干冷淋过用暑凉反伤阴气之辩证。
原病始为干冷,果过用暑凉使肾取膀胱气化有力,干滞三焦,气机不顺畅,没有宜暖剜,圆用柴芩三仁汤折附子汤添减。
3.3宣肺通淋法宣肺通淋法主乱肺气没有宣,火叙得司证。
淋证通常责为干冷高注,用药常与甜暑升解通用八邪集,没有隐效时,用宣肺通淋法常获隐效。
肺气的宣通,那么通调火叙罪能的以阐扬,所谓"上窍通,高窍鼓"乱当以宣肺通淋法,圆用消风集添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研究
《临证指南医案》淋证辨治5法
谢丽萍 罗鸿宇1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广西南宁 530023)
【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淋证;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55;;R256.520.31;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7)08-744-0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针灸科,广西南宁 53
作者简介谢丽萍(),女,主治医师,学士。
从事肾内科临
床工作。
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学家,以温病著称于世,其治疗
内、外、妇科杂证之功力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足可见证。
其辨证析病,圆机活变,选方用药,切中病机,精专而效如
桴鼓。
其对淋证辨治亦有独到之处。
我们通过学习《临证
指南医案淋浊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书中诸方药,疗效
显著。
现重温并总结叶天士淋证辨治5法如下。
1 分利法
主治淋证湿热下注(即热淋证)者。
证见:小便淋沥涩
痛,尿道灼热,少腹拘急,或见口干口苦,或见寒热,苔黄
腻,脉濡数等。
方用:萆 、淡竹叶、瞿麦、赤茯苓、木通、
蓄。
如溺痛偏甚者,去瞿麦、 蓄,加茵陈、海金沙。
分利
之后,湿热大减,溺痛减轻,如见伤阴,则改养阴通腑之法,
方药选用生地黄、阿胶、猪苓、泽泻、栀子、牡丹皮以善后。
2 养阴澄源法
主治素体阴虚兼湿热下注者,或淋证屡作,久用分利
清热药见有伤阴者。
证见:溺痛不甚,仅见小便短赤、频
急、灼热感,或见腰膝酸软,口干,寐差多梦,遗精,舌淡红,
脉细数,甚则见盗汗,午后潮热等。
方用:六味地黄丸去山
茱萸以养阴而治其本,加用车前子、牛膝、黄柏、萆 清利
下焦之热而澄其源。
如伴遗精频作,茎中或阴道痛痒,下
腹坚满者,又当辨为足太阴经病,缘由下焦先蕴湿热,热阻
气郁,撑满于膀胱所致,治用养阴通腑以澄其源,方选仲景
五苓散。
3 通阳法
主治下焦阳气不通(下焦阳不流行)所致之淋证。
除
见淋证主症外,以下腹胀甚,畏寒喜暖而拒按,尿短,排尿
不畅,临厕努挣为主。
方用:乌药、益智仁、远志、琥珀、萆
、赤芍药。
方中乌药温阳通气,远志通窍,琥珀通淋。
如
《神农本草经》云:“乌药气味辛、温,主膀胱肾间冷气攻冲
背脊。
”“益智仁气味辛、温,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
”“琥珀
气味甘、平,主通五淋。
”诸药合用,使下焦阳气通达流行,
则胀减溲畅而病愈。
4 清利火腑法
主治心火下移小肠(或热入膀胱)者。
火腑乃小肠是
也。
证见:小溲血淋,淋沥涩痛,茎中尤痛,或见心烦口疮,
口渴欲饮,舌尖红,苔黄,脉数或沉实。
①轻证:方选用导
赤散,生地黄用细者,加瞿麦。
②重证:“用药以苦先入心,
而小肠火腑,非若苦不通也”。
药用:黄柏、川黄连、生地
黄、茯苓、茯神、丹参、桔梗、石菖蒲等,其中黄柏、川黄连味
苦上入于心,下入小肠通其郁热,待心火之亢及小肠火热
消减之后,再用轻证之法治之即可。
③如偏重于淋浊,小
肠热象不甚者,亦可用萆 分清饮,加栀子以其苦寒清小
肠之热,加牡丹皮祛火,猪苓、茯苓分利湿浊。
如偏重于血
淋,且尿痛轻,脉沉实或形色苍黑者,或用导赤散加知母、
黄柏,或用芦荟、栀子、郁李仁、红花、当归、酒大黄、龙胆
草、牡丹皮。
其中芦荟、栀子、龙胆草、牡丹皮直泻心肝之
实火,佐红花、当归、酒大黄活血祛瘀以推陈出新。
5 提壶揭盖法
主治气闭成淋者。
上焦气闭引起下焦阻塞不通,小便
短赤涩痛,或排尿困难,或尿闭,与下焦阳气不通之症状相
似,但无下焦阳气不足之症。
治当以提壶揭盖法。
方用:
紫菀、枇杷叶、杏仁、瓜蒌皮、降香、郁金、黑栀子。
其中紫
菀、枇杷叶、杏仁、瓜蒌皮宣肺理气,治水道之上源,降香、
郁金通气开郁,水道之上源(肺、上焦)已通,则水道之下源
(膀胱、下焦)自畅矣。
小 结 历代医家对淋证的论述颇多,治法各异,但
叶天士所立治淋5法中养阴澄源法、通阳法、提壶揭盖法
较为独特。
叶天士治淋辨理清晰,立法明确,切中病机,用
药药味精专而药性平和,故疗效显著。
在临床运用中如能
辨证准确,按图索骥,定能收拔刺雪污之效。
(收稿日期:2006-10-20)
欢迎规范化稿件!
欢迎电子邮件投稿!
447河北中医2007年8月第29卷第8期 H ebei J T CM,August2007,V ol29,N o.8
10021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