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制”与“见习医生制”融合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医医师的培养和教育也成为了当下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医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作为中医医师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各自有其特点和优势。

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将这两种模式相融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医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医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中医医师承教育的特点中医医师承教育是指通过师傅和徒弟的相互学习和传承,使得中医医师技艺和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中医医师承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实践经验:中医医师承教育侧重于徒弟通过实际操作和临床实践来积累经验,师傅则通过教诲和指导来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艺。

2. 重视师傅传承:中医医师承教育中,师傅通常都是有着丰富经验和高水平技艺的中医医师,通过他们的传授和指导,徒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和进步。

3. 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医师承教育模式在传承中医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使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和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院校教育的特点1. 系统理论教育:院校教育注重中医药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中医药理论和知识。

2. 专业技能培养:院校教育通过临床实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医师所需的临床技能和操作技术。

3. 现代科学结合:院校教育在中医医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中医药理论。

中医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单一模式的教育往往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中医医师培养的需要。

中医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具有以下几个必要性:2. 提升中医医师素质:中医医师承教育侧重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而院校教育注重中医药理论知识的传授,两者相结合将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医医师的素质。

3. 培养专业人才:中医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的中医医师,从而满足社会对中医医师专业人才的需求。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师父传授医术和经验,学徒跟随师父学习,逐步掌握中医理论和实践技能。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将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成为了当前中医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中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特点、融合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中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特点1. 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学习和传承的传统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个性化传授:中医师承教育是一种口传心授的传统教育方式,师父会根据学徒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传授,详细讲解其医术和经验。

(2) 实践导向:中医师承教育重视实践和经验的传承,学徒需要跟随师父进行临床实践,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

(3) 文化传承:中医师承教育不仅仅传授医术和技能,还传承中医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学徒的医德医风。

2. 院校教育的特点与中医师承教育相对应,院校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系统化教学:院校教育采用科学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对中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进行系统化的教学。

(2) 知识更新:院校教育注重中医理论和医学最新科研成果的传授,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3) 学历认证:院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可以取得学历认证,进入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

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医师承教育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医学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融合院校教育,可以帮助中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经典理论,使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医学体系。

2. 提高中医教育质量中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各有其优势,融合后可以益于两者之长,提高中医教育的整体质量。

中医师承教育强调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院校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技能;而院校教育的系统化教学可以帮助传统中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摘要】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对于中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传承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经验,弥补了院校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中医师承教育重视实践和经验的传承,强调师父传授医术,弟子继承和发扬。

而院校教育提供了系统的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但在传统医学方面可能存在知识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割裂。

融合路径在于通过建立师承制度和传统医学课程,使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互补充。

促进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加强跨学科交流,培养具有传统中医承传精神和现代医学理念的医师。

未来中医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在保留传统经典的基础上,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将为中医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中医师承教育、院校教育、融合、中医教育、传统中医、现代医学理念、培养、发展方向、思考。

1. 引言1.1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医师承教育注重传统中医的实践经验和医学精神,强调师徒传承,有助于传承中医医学的精华和特色,对于维护中医学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师承教育可以促进中医人才的全面发展。

中医师承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医医学的精髓,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可以促进中医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现代化。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有助于弥合中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促进中医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助于中医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中医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在当前中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的情况下,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将为中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与积累。

中医药学的传承与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也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论述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以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知识。

首先,中医师承教育强调的是以师傅为导师,通过实践经验的传承来培养学生。

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跟随师傅的实际临床操作,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与师傅面对面的交流,学生能够感知到医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操作技巧,这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医师承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师傅的数量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中医师傅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的需求。

其次,师承教育注重个别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体教育。

师傅通常只能关注几个学生,而其他学生可能无法得到系统的指导和培养。

这种方式对于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与中医师承教育相结合的院校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院校教育能够提供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中医药知识教育,以满足越来越多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可以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通过教学实验室和临床实习,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保证学生接受全面而系统的中医药知识教育,为其未来的临床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院校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经验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中往往缺乏真正的临床实践机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不够熟练。

其次,学校教育往往缺乏师傅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学生无法与师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法感知到医生的真实临床思维方式和操作技巧。

因此,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结合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模式结合了师傅的实践经验和学校教育的系统知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培养。

师傅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上进行全面的发展。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医师的培养与教育成为了国内外学界和医学界的关注焦点。

中医师承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传统中医的精髓传承和实践经验的传授。

而院校教育则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

如何将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成为了当前中医教育领域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院校教育的现状以及二者融合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国传统的中医学教育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师承教育注重学生通过实践经验来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师傅的示范和指导来获取临床经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强调医德教育。

中医师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医术,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有崇德尚义的医德修养,要有悲悯之心、救死扶伤的医者情怀。

3.重视个性化培养。

中医师承教育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师傅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教育。

二、院校教育的现状目前,国内的中医院校教育主要以教学规模大、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为特点,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践来进行学生的培养。

也存在一些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的院校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操作的培养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适应的情况。

2.医德教育不足。

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主要注重中医理论和技术的传授,对于医德教育的内容较少,导致学生的医德修养相对较低。

3.缺乏个性化培养。

院校教育规模大,教学资源多,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够重视,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中医教育体系中,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可以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医德修养方面都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培养。

具体的融合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建立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室。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对中医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中医师成为了人们重视的职业。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遗产,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同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院校教育也成为培养中医师的重要途径。

如何使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更好地发挥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中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融合需要统一教育思路。

中医师承教育强调传统的方法和技艺,院校教育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融合,需要统一教育思路,将传统的方法和技能与现代科学理论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医疗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

其次,中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融合需要培养多元化人才。

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强调传承,而院校教育则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为了提高中医师的综合素质,应当加强人文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中医师走出国门的重要保障,中医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这也是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应当综合考虑中医传统知识、医学实践、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达到系统化、多元化的效果。

最后,中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融合需要更好的交流和合作。

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存在地域性和封闭性,而院校教育则注重教学和研究的开放性和国际性。

为了实现更好的融合,需要更好地促进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要不断拓展中医师承教育的新内容,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使得传统的中医知识和现代科学理论相互融合。

同时,要注重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技术和理论,使中医师承教育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医学需求。

总之,中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融合是当前中医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趋势。

为了使中医师承教育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的医学需求,应当统一教育思路、培养多元化人才和加强交流和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共促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共促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共促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深厚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两大主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传承。

本文探讨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师承教育的价值与优势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通过师傅传授与学徒学习的模式,实现知识、经验和技艺的传承。

师承教育有以下价值与优势:1.强调实践经验:中医理论的传承依赖于实践经验的积累。

师承教育通过师傅的亲自指导和学徒的实践参与,使学员能够亲身体验中医诊疗的全过程,掌握临床技巧和经验。

2.注重个性化教学:师承教育以学徒式教学为核心,充分考虑学员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中医医生。

3.培养悟性与才能:师承教育强调“师者传心法,徒者悟心法”,注重培养学员的悟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在学习中领会中医理论的精髓,运用于实践中。

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贡献院校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体系化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院校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教学:院校教育建立了完备的中医课程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等方式,系统地传授中医理论和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研究:院校教育注重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医专业人才。

3.跨学科融合:院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科平台,使中医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如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制药等,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互补与融合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各具特色,相互融合与促进,对于中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互补优势:师承教育突出实践经验和个性化教学的特点,而院校教育强调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两者的互补使得中医人才既拥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又具备系统的理论素养。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医师承教育模式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有的师徒制传承方式,是通过长期的跟师学习、模仿和实践来传承医术的一种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院校教育则更加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培训。

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其优劣,但是它们之间的融合可能会使得中医教育更加全面和深入。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可能性和意义。

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传承。

师徒制传承是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亲身跟师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精髓和传统医学的精华。

而且,师徒制还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文化传统,使得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得以永续传承。

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资不足、传承环境恶劣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

院校教育的优势在于系统性和科学性。

现代的医学院校教育更加强调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更加全面地掌握医学的理论和技能。

现代医学院校还能够更好地吸收国际先进医学理论和技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院校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实践经验、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等,这些问题也影响了医学院校教育的发展。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可以使得中医教育更加全面和深入,具有很大的意义。

中医师承教育可以借鉴现代医学院校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训,使得中医教育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可以在中医师承教育中加入一些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医学院校也可以借鉴中医师承教育的传承方式,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医术传承,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精髓和传统医学的精华。

具体来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可以加强中医师承教育与现代医学院校教育的政策支持与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摘要】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中医师承教育的传统特点和院校教育的现代优势出发,探讨如何有效融合两者,培养具有传统中医素养和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师。

通过结合传统技艺传承和现代科学教育,可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未来,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前景一片光明,共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中医师承教育、院校教育、融合、医师素养、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教育发展、医学知识、传统特点、现代优势、医师培养、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是当前中医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强调师徒传承、经典传承、实践传承等方式,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而现代的院校教育则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科学实验的训练等方面。

如何将这两种教育方式融合起来,培养出具有中医传统素养和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师,成为当前中医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通过融合中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深入了解中医的传统理论和经典医案,又能接受系统的现代医学知识和科学实验训练。

这样培养出的医师不仅具有传统中医的治病能力和临床经验,还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不仅有利于医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也能够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传统中医的宝贵经验可以被继承和利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也可以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整合和创新,中医药才能在当今医疗领域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2. 正文2.1 中医师承教育的传统特点1. 师徒传承:中医师承教育强调师徒传承的方式,通过师傅传授知识技能和经验,使学生能够借鉴师傅的临床经验和医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学风格和理论体系。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1. 引言1.1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中医师承教育注重师徒传承,通过师父传授医术和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

而传统院校教育则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保持中医医术的纯正性和独特性。

单纯依靠中医师承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传承方式受限、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将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师承教育注重实践,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医术精髓;而院校教育则注重学科体系和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将两者相融合,可使医学人才既有传统医学的扎实基础,又具备现代医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培养更多具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学人才,促进中医医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中医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2. 正文2.1 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与传统院校教育的不足中医师承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其特点在于注重师徒传承、实践教学和经验分享。

与传统院校教育相比,中医师承教育更注重个体化的学习过程,师傅会根据学徒的实际情况和特长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使学徒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和经验。

中医师承教育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诊断,而不是只关注症状的治疗。

传统院校教育在中医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传统院校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教学和临床经验的培养。

学生往往只能通过课堂和实习来学习理论知识,而缺乏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这导致了学生在实际诊疗中缺乏经验和技巧,不能很好地应对复杂的病情和治疗。

将中医师承教育与传统院校教育相融合,可以弥补双方的不足。

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

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

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中医药作为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进行研究。

一、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定义和特点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一种精深的教育模式,强调传统的口头传承和实践经验的传递。

师承教育是一种传帮带的方式,通过师傅和学徒之间的互动,传授并演示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技巧。

中医药师承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口耳相传:中医药师承教育强调师傅口述和学徒倾听,以确保知识的准确传递。

2.实践导向:师傅会亲自示范和指导学徒,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

3.渐进学习:学徒需经历从初学到专业的过程,逐渐提高技能和理解。

4.临床实习:师承教育强调实际临床实习,学徒跟随师傅参与真实病例的诊断治疗。

二、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意义和优势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方式,具有以下意义和优势:1.传统文化保护: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承教育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独特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2.知识传递:师承教育通过口头传承和实践经验的传递,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后继者。

3.实用性强:中医药师承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学徒通过亲身实践提高技能和经验,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

4.价值观传承:师承教育注重传授中医药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培养遵循中医药伦理准则的医者精神。

三、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创新近年来,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1.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明确师承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评估体系,确保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

2.教学改革: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如多媒体课堂、模拟患者等,提升教育效果。

3.医学实训基地:建立中医药实训基地,提供真实患者的实际操作场景,为学徒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4.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国外中医药机构和专家合作,推广中医药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特点的比较,探究二者融合,从而使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都能发挥其优势,弥补缺乏,寻求二者的最正确契合点,构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医教育事业的开展。

【关键词】师承教育院校教育融合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教育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能够完成中医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却难以实现。

师承教育强化学习中医经典,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因学生师从个人,其结构会有所局限,且难以规模化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

因此,如何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开展规律,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已成为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探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师承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一〕特点在中医开展历程中,师承教育薪火相传,长盛不衰。

带教老师在学生跟师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将中医根本理论和临床经验等手把手传授给学生,学生那么通过诵读经典及临证方式跟师学习。

因此,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中医经典,秉承传统文化。

中医经典反映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的精髓,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经典著作,无论在传统或现代中医教育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

为夯实学生的中医理论根底知识,带教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诵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

同时,“凡为医者,需略通古今”,师承教育要求学生对古今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

第二,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辩证思维。

师承教育中,学生始终跟随带教老师,师徒互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有非常多的时间能够直接接触病患,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辩证思维。

第三,良师因材施教,立足言传身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师承教育中,带教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

〔二〕局限性尽管师承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医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教育在科学研究、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因此,如何将中医师承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相融合,使中医教育更加全面和系统,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中医师承教育强调传师弟子的方式,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传承。

而现代医学教育则更注重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注重证据医学和实证研究的应用。

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中医教育的一些问题,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临床技能和经验的不足等。

因此,中医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提高中医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

同时,现代医学教育也可以借鉴中医师承教育的优点,注重临床实践和经验的传承,以及加强学生对中医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了解。

此外,中医师承教育强调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孝道、礼仪和医德的传承。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逐渐被忽视。

因此,中医教育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增强医生的道德和职业操守。

同时,现代医学教育也可以借鉴中医师承教育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医德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综上所述,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融合是中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医教育可以借鉴现代医学教育的优势和教学方法,加强对理论知识、科学研究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同时,现代医学教育也可以借鉴中医师承教育的经验和传统文化的培养,注重个体化的教学方式和医德的传承。

通过这种融合,中医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高中医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人类健康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析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探析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探析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医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指中医师在接受高等院校的系统化中医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实践经验、师承教育等方式培养并提高临床技术和医道修养的一种综合性培养模式。

对于中医师的培养来说,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医道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知识系统化程度不高、教学资源有限以及无法满足大批量学生的需求等。

因此,将中医师承教育与现代化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形成一种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中医师承教育能够强调实践经验和临床技巧的培养,但是其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有待提高。

而院校教育能够提供系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中医学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原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中医师承教育注重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医道修养。

在传统中医师承教育中,学生能够通过师傅的指导和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

而院校教育则能够通过临床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在规范化的临床环境中接触到多种疾病,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践经验。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既能够接触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也能够在规范化的临床环境下进行实践,从而全面提高临床能力。

另外,中医师承教育非常注重医道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传统中医师承教育通过师傅的示范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

而现代化的院校教育则可以通过开设医德医风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不仅学会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能够从两种教育模式中获得医道修养的熏陶。

然而,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目前中医师承教育资源有限,更多地依赖于个别老中医的指导,无法满足大批量学生的需求。

中医学本科生师承制实习的成效研究报告

中医学本科生师承制实习的成效研究报告

中医学本科生师承制实习的成效研究报告标签:中医本科生;师承制;教育本研究立足于中医学本科生以师承制方式毕业实习,根据学生学习目标及兴趣,设计实习方案,根据师承制老师的指导,完成毕业实习任务,更好的适应中医学临床需要;该研究通过完全随机组设计方法,将从毕业实习的中医学本科生中随机抽取40名学生,随时分成两组,师承制实习组和传统实习组,对出科成绩、毕业成绩及满意度进行组间对比。

本研究着眼于探索出本科生实习的优秀实习方案,让学生在有限的毕业实习中出色的完成实习任务,真正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为适应社会和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学打下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让学生与用人单位更好的完成业务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进一步学习中医学的科研攻关能力。

临床实习是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过渡,尤其是对于中医医学生而言,临床带教质量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高质量的临床带教会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水平。

但是在实际带教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比如临床带教老师工作繁忙,无暇整理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计划,并且各个科室的临床带教老师主攻专业方向不同,部分老师甚至是西医专业,导致其对于中医临床的相关知识理解不够;此外,臨床带教需将学生分散于医院各个科室,跟班式带教模式无法按照教学大纲执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片面、零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等。

本研究立足于中医学本科生毕业实习以师承制为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目标及兴趣,设计实习方案,根据师承制老师的指导,完成毕业实习任务,更好的适应中医学临床需要。

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相对于西医专业而言并不突出。

导师制最早产生于中世纪时期的牛津大学,学生在进入学院学习时会被指定跟随一位导师进行学生,由导师协助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17世纪后导师制逐渐发展为美国学院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二战后导师制更是被世界各国引进、借鉴,成为目前世界上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

应用师承教学模式对中医临床实习医师进行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探索

应用师承教学模式对中医临床实习医师进行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探索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mode of teachers; post competency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4-187-01
中医学是医学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该学科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要求较高。以全科医 学专业《中医学》为例,学习该内容需至少 51 个课时 [1]。中医学实习要求实习医师主要掌握 诊法、辨证及病历书写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医常见病的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同时提升 实际操作能力 [2]。目前我国中医学高等教育已有接近 50 年的历史,传统中医学实习教学模 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目前我国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和实习中普遍存在临床实习目标要求 高、时间紧的问题。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中医学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 题 [4]。本文旨在探究在中医临床实习中开展师承教学模式的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eacher training mode on interns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post competency. Method: 5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general practice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from 2012 to 2014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29) and normal group (n = 29). The normal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ormal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was used in the teacher training group. The academic score, case writing score, clinical skill assessment score and teach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scores of graduation theory and case writing in Shiche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cores of clinical skill assessment in the Shiche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excellent rate of teaching service was96.5%(28/29) in the teacher training group, 82.8%(24/2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higher in the teacher training group (P < 0.05). The self score of post compete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mode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operation level of interns, but also improve their post competency, which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future output of clinicians.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研究发现,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技能,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有积极影响。

文章也探讨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总结了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发展历程、临床教学、学生影响、优势、不足、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师傅制度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和临床实践,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其独立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推广不仅有助于培养优秀的中医医师,还能够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中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旨在为中医临床教学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2. 探讨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总结其优势和不足;3. 分析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影响,探讨其对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4. 总结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建议;5. 展望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中医临床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首先介绍了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研究背景,着重探讨了其在中医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文章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效果评估以及优势和局限性。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最后总结了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对研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促进中医教育的改进和发展,为中医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教学模式概述、实施方式、效果评估、优势、局限性、应用案例、实践意义、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绪论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医学经典知识和技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临床诊断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师承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接触患者,参与诊疗过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医疗技术。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是传统中医医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深入研究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效果评估、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应用案例将有助于提升中医教育水平,推动中医教学改革,促进中医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背景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是中医药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实施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医经典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背景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当前中医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需求日益增长。

二是当前中医药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

目前中医药教育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能力培养相对不足。

中医师承临床教学模式的出现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三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摘要:在我国传统的中医教学中,大多是采用师承教育的方式,由师傅将自身的中医知识传授给弟子,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过程中。

在现阶段的中医院校教育体系中,高等院校往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教育体系,拥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医教学课程体系,对于中医人才的规模化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在中医教学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现阶段的中医教学中,如何结合这两种教学模式,培养更加高水平的中医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关注的重点。

本文首先简述现阶段中医教育的现状,并对师承教育的有点进行论述,针对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结合措施进行探索。

关键词:师承教育;院校教育;结合;教学模式一、目前中医医疗教育及师承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前无继承,后无发展,中医教育过于倾向于西医教学,中医教育模式也向西医化方向发展(中医药技能丢失,被动和简单模仿西医实验医学,中医药研究,限制中医药研究),因此,中医教育相对较为缓慢,中医药的临床教学发展较为缓慢,中医临床阵地日渐缩小。

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不明显,中医药的优势不足,中医药治疗率低,甚至出现中医医疗保健化,逐渐成为西医临床治疗的附属品与辅助技术。

对中医医院来讲,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人才成为书本上的“中医”,即所谓的“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不能服务于临床。

临床中医逐渐失于传承发展,普通中医医院不能提供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逐渐被市场经济和社会淘汰。

(一)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广泛结合师承教育是从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到高职教育中的,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师承教育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师承教育的优势也会逐渐显现出来,为人们所熟知。

2006年,上海市卫生局招收了一批具有主治医师支撑2年以上的临床人才,用于举办相关的中医高级进修班,并采用师承教育的教学方式。

这是我国首例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起来的教学案例。

自此,我国中医科学院也积极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进而研究一系列更加完善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教育体系。

中医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绩效评价报告

中医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绩效评价报告

**中医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绩效评价综合汇报我院按照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管理措施旳有关规定加强对带教老师和学术继承人旳管理及考核工作,很好地完毕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各项任务。

汇报如下:一、项目完毕状况医院深知师承工作旳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

由医务科负责平常旳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旳完毕,保证了师承工作旳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资金收支余状况收:收财政拨款 21600 元。

支:支 人员培训费 6019.5 元。

购置计算机 3320 元(带教用),人员培训费 8927 元,带教老师津贴发放 6000 元。

合计支 24266.5 元,其中专题资金 21600 元。

三、项目绩效目旳执行、完毕及重要成果我院既有 3 名带教老师,6 名学术继承人。

按规定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顿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不停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旳持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旳数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旳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 修改意见,指 辨证或用药旳局限性,将自己旳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停提高诊治疾病旳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顿病案讨论,对疾病旳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均有详细旳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旳作用。

四、存在旳问题及提议问题:1、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一直如一,致使师承教课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

在抽查、考核中发既有旳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毕旳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 现为了完毕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旳状况。

2、部分学员材料准备显得仓促,月记与经典学习笔记原创少。

临床医案记录格式欠规范,要素不全。

3、中药学术继承人对经典学习相对局限性,应加强经典理论研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试 验组与 对照组执 业 医师通过 率比较 。 对 照 组 79人 ,通 过 率 89%;试 验 组 35人 ,通 过 率 97.2% ,两组 通过率 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 义 (P <0.05)(见 表 2)。
注 :其 中一个学生未通过执业 医师考试技能考试 ,综合笔试 实际参 加 人 数 为 35人
检验医 . 的标概
, 也是 箍
毒 ;
高 、
一… 一一
,'… …~………蒿 I 一……l’……I …善 0

· 8 ·
中国高等 医学 教育 2018年 第 10期
理 论课 主要 采用传统讲 授法结合 多媒体教 学 。 (三 )统计 学方 法。 1.数据来 源。从 国家 中医药管 理局 中医师 资格认 证 中
表 4 试验 组与对照 组执 业 医师考试成 绩比较
中 国高 等医学教 育 2018年 第 10期 表 5 临 床 知 识 模 块 平 均 分 比较
· 9 ·
注 :P 我校 与 全 国平 均 分 比较 ,P一 我校 与 中 医 药 院校 平 均 分 比较
三 、讨 论 本分 析结果表 明 :(1)在执业 医师通过 率上 我校 与全 国 考生 、中医 院校 考生 比较均 存在较大 的优势 ,分别 高出 20% 和 10% ;并且对 照组 和试验组通过 率 比较有 显著性 意义 ,由 此说明试 验组 的通 过率在全 国考生和 中医院校 考生 中也存 在较大优势 。(2)在 总 平均 分 的 比较 上 ,我校 与 全 国考 生 、 中医 院校考 生 比较均存 在统 计学 意义 ,平 均分分 别 高出 50 余 分和 20余分 ,且 2014年对 照组和试 验组总平 均分有统计 学 意义 ,由此说 明在 总平 均 分上 试 验组 学 生 中存在 较 大优 势。结合执 业医师通 过 率和 总平 均 分 的 比较 ,说 明新 教学 模式 的毕业 生教学质量 高 ,专 业知识扎 实 ,在 中医院 校 中位 列 前茅 。(3)在 中医内科学 、中医儿 科学 、中医 妇科学 、中 医 外科 学 四门中医临床课 程 的平 均分 比较 中,除了 2014年 中 医外 科学对 照组和试 验组 的 平均 分有 意 义 ,其 他均 无 统计 学 意义 ,但 是 各 门课 程 的 平 均分 均 为 试 验组 高于 对 照组 。 说 明将课堂 教学搬到 医 院后 ,并 没有 因为理 论 授课 时数 的 减少 而影响学 生对基本 理论 、基 本知识 的掌握 ,反而有 所提 高 ;相对 于普通模 式 ,新 教学模式 的学生要 花更 多 的时间在 自主学 习和 临床实践 中,从 侧面 也 反映 了学 生 自主学 习和 临床 实践能力 的提高 。 四 、总 结 从 中医执业 医师 考试 成绩 角 度来 看 ,新 教学 模 式 的教 学效果 和教学质 量是值得 肯定和推广 的 。但 对 于新 教 学模 式教 学效果 的评 价仍存在 不足 :(1)该新 教学 模式 目前 只毕
(三 )与 全 国 总 平 均 分 比 较 。 2014.2015年 中医类 别 执业 医师 考 试 全 国考 生 总 平 均 分分别 为 371.97和 381.97,中 医药 院校考 生平 均 分分 别 为 394.22和 406.83。经统计 学 比较 ,我校 2014.2015年 总成 绩 与全 国总平 均分 比较对 照 组 和试 验 组 均 存 在显 著 性 差 异 (P <0.O1),与 中医药 院校 也存 在统 计 学差 异 (P <0.o5) (见表 3)。
表 1 我校与 全 国执业 医师通过率 比较 (%) 年份 全国通过率 中医药 院校通过率 我校通过率 P P一
心获取 2014年和 2015年 我校 中医类别 医 师资 格综 合 笔试
成 绩和分析 报告 。 2.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0 .0统 计软 件 进行 统 计 学处
理 。计量 资料 以 ( 4--s)表 示 ,采 用 t检验 ;通过率 比较采用 卡方检验 ,以 P <0.05为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
能力: 妻 暨毫力 、医 沟10通 能 篝为专 的。., , 第一医院学习、中医内科学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
篓 下学生的 妻 , 篓 , 院学 、中医 科学 牟 J 科喜在

_ 何,
手: l=曼 属 中医 牟 科学 ; 奎

曼 耋苎兰成 绩是我们关注譬皇 的坌 焦 点,摹 吴 l; 。 摹 ; 喜 釜 ;
表 3 我校 与全 国平均分 比较
注 :P 我校与全 国平均分 比较 ,P一 我校与 中医药 院校平均分 比较
(四)试验 组与对 照组执业 医师考试 成绩 比较 。 2014年 中医类 别 执业 医师考 试 总分 对 照组 为 421.25, 试验 组为 443.42,两组 相差 22.17分 ,两组 比较 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P <0.05),2015年对照组 总分为 427.26,试验组 为 450.50,两组相 差 23.24分 ,两组 比较没有 统计学 意义 (P > 0.05)。中医外科学 、中医 内科 学 、中医妇 科 学 、中医儿 科学 对 照组和试 验组 比较 差异除 中医外科学外 均无 统计学 意义 (P >0.05),但 试验组各 门临 床课程 的平均 分均 高 于对 照 组 (见表 4)。 (五 )临床知识模 块平均 分比较 。 2 0 14.2015年 中医类 别 执业 医师 考 试 临床 知 识 模 块全 国考生平均 分分别 为 155.41和 167.29,中医药 院校 考 生平 均分 分别为 164.63和 177.33。经统 计学 比较 ,2015年 我校 对 照组 临床知识模 块平均分 与中 医药 院校相 比 P为 0.091, 无 统计学意 义 ;其 他均 存 在显 著性 差 异 (P < 0.O1)(见 表 5)。
中 国高 等医学教 育 2018年 第 10期
· 7 ·
“师 承 制 "与 “见 习 医 生 制 "融 合 教 学模 式 下 教 学效 果评 价研 究
宋巧玲 ,姚 定 国 ,来平凡 ,高祥 福 ,阮善 明 ,傅 斌 (1.浙江 中医药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2.浙江 中医药大学 ,浙 江 杭 州 310000)
[摘要 ] 目的:评价 “师承 制”与 “见 习 医生 制”融合 教 学模 式 (新教 学模 式 )的教 学效果 。方法 :比较 分析 2008级与 2009级 中医学毕 业生 的执 业 医师考试 成 绩。 结果 :新教 学模 式 的学 生在执 业 医师通 过率 和总平均 分上较传统模 式 下的学生 高。结论 :新教 学模 式的 学生并 没有 因为理论授 课 时数 的减 少而影响 其对基本 理论、基 本知识 的掌握 ,反 而有 所提 高。
注 :P 为我校与全 国执业 医师通过率 比较 ,P一 为我校 与 中医 药院校通过率比较 。
表 2 试验组 与对照组执 业 医师通过 率 比较
二 、结 果
(一)执 业 医师通过 率 比较 。
2014.2 015年全 国中 医类 别 医 师 资格 考 试 通 过率 分 别 为 65.98% 和 68.13% ,中 医 药 院 校 考 生 通 过 率 分 别 为 81.37%和 83.15%,我校 通过 率 分别 为 93%和 91%。我校 执 业医师通 过率与全 国考生 比较 差 异均 有 显著 性 意义 (P <O.O1),与 中医院校 比较差 异 2014年有显 著性 意 义 (P < 0.01),2015年没 有统计学 意义 (P >0.o5)(见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