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分阶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应用PBL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应用PBL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提要:以我校2010级中医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30人、七年制中医方向110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PBL(Prob1em Based Leaning)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观察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试验后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以及不记名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在理论考核平均成绩方面,应用PBL教学法的传统中医方向班优于应用传统教学法的中医方向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PBL教学法能更好的提高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加深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交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作用。
初步实践表明,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PBL教学法,中医教育者应不断进行试验,使PBL教学法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改革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自1969年在医学教育中应用以来,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一经应用便展现出与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PBL模式理论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围绕着问题结合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1]。
PBL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PBL教学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教学模式[2,3]。
我国近几年来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分提倡“PBL”这一教学理念。
1.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教学对象选择与分组:选择中我校2010级中医七年制专业不同方向(传统中医方向、中医方向)的教学班级,对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30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采用PBL教学方法,每5人一组,共6个小组;中医方向110人采用传统授课方法。
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1 研 究方 法
1 3 1 P L教 学法 本法是指 以问题 为基础 、学生为 中心 、 . . B
教师 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 自学 的教学模式, 是一个注重理解和
解 决 问题 的 学 习 过 程 。本 法 强 调 了 调 动 学 生 的主 观 能 动 性 , 让 学 生 自己 去 寻 找 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 在 解 决 问题 的 过 程 中 学 习 并
1 2 教学 内容 . 选用 教材 为孙 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 出版 社出版的 《 中医 基础理论 》(0 4年) 20 普通 高等 教育 “ 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十 1 3 教 学方法 . 针对 《 中医基础 理论》不 同章节 的特 点, 以课 堂教授 为 在 主 的前提下, 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 内容 。具体 的实施 过程
掌握 中药 的基本 内容, 以便更好地为 临床服 务。《 中药学 》 教学 的重 点是 学生应用 能力的培养, 即如何将常用 中药较 为恰 当地
用 于 临 床 , 疗疾 病 。 治
行章 节之 间的 比较, 将知 识联系起 来, 这样既 复习 了前章 节的 内容, 又便于本章节知识 的理解 与记忆 。 如讲授利水渗湿药 时, 复习湿邪致病 的特 点及清热燥湿 药、峻下逐水药 、祛风湿药 、 化湿药 功效主 治的不 同, 学生将所 学知识融 汇贯通, 使 为今后
132 案例教 学法 ..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 具体教育情境 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 这些特 殊情境进行讨论 的一种教 学方法 。 它既能激 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又是 新 旧知 识衔接 的桥 梁, 同时又 能锻炼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是现阶段中医学习的入门级课程,也是中医学专业知识架构的主干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将对学生对整体中医理论的掌握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该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教学方法,旨在提升中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
标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作为中医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中医学的入门级课程,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课程。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理论有着明显不同,属于自然科学的行列,有着独特的逻辑框架与思维形式。
现阶段各中医学院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更注重对数理推论的讲授,而学生尚未对中医学有成熟性认识,因此出现较多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适宜教学方法,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成为中医教育中需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基》课程属于自然科学课程中的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有着相对特殊的逻辑思维与理论体系,其与现代的科学性理论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现代科学注重精确性分析、树立推论等内容[1]。
现阶段我国中医教育中通常会使用直观教育方法开展《中基》教学,更加偏向于数理的推论,学生在初接触本课程的时候,极易产生较多问题。
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兴趣淡薄,缺少学习积极性;中医的逻辑思维方式相对特殊,学生在思想转换上存在一定障碍;近几年来中医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与现代西方相比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使得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中医教育中依然使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学生对中医中的“取象比类”原则还难以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2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方法2.1 从传统文化入手,促进中医思维的渗透中医学源于我国传统医学对人体的反复性实践与验证而得出了理论总结,其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源于临床实践,强调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课程,它聚焦于临床上的基础知识,强调中医的实际操作,将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文就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践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提供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
采取思考教学法,启发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和记忆中医理论。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介绍中医药治疗法,探讨与中医治疗有关的概念,理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根本原理。
再者,把中医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强调到操作的技能的训练,重点挑战学生的技术和理论水平。
举例如手法推拿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采用系统化的方式,统计、归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所学的临床操作技术进行总结和改进,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用药安全、有效性。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较好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知识,并能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
在课堂临床实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积极交流,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及反馈纠正学生的操作,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随着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在中医医学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门课程涉及到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进行优化与创新来满足现代医学教学的需求。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得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深度。
三、案例教学的引入案例教学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病例分析的方式,引出中医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中医基础理论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用。
四、实践教学的强化五、探索创新的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进行支持和保障。
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的记忆,缺乏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可以探索创新的评价体系,引入开放式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优化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尝试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的根基,是学习和运用中医知识的基本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整体观、辩证论治思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内容,对于掌握和运用中医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 passively接受的问题,学生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有限。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学中需要进行创新的尝试。
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通过互动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可以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小组项目,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举例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举例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
在讲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时,可以选取一些实际病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症状和辨证,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中医辩证论治思想的理解和记忆。
也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将中医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通过展示一些中医治疗现场的视频,或者介绍一些成功的中医治疗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可以通过参观中医药材市场、中医医院等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医的独特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中医治疗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尝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尝试是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探索与实践摘要:非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简化教学内容、运用愉快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一、学生学情分析《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任课班级为16级五年制眼视光技术班,为非中医专业同学,招生起点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偏小,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存在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目标不明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问题。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具有以下特点:(1)理解困难。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有较大差异,中医理论基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要让这些十几岁从未接触过哲学的学生来理解几千年以前的学术思想的确存在困难。
(2)内容复杂而抽象。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无形的东西,学生无法想象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又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贯穿整个教材。
(3)容易混淆。
在学习中医藏象学说时,对于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及六腑的生理功能经常容易混淆,记不清楚。
(4)文字难懂。
中医学历史悠久,教材中引入了一些《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的原文,内容枯涩难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探索与实践1.简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非中医专业同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不是为了培养通晓医理的中医专家,只是让同学们对中医国粹有个初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指导日常养生与调护。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故教学过程中就不宜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教学课时,就必须很好的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心的分析、梳理和归纳。
对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足够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
重点课程之一,其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中医基
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优化,使其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1、教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应当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医学研究的最
新成果,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2、教学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需要注重灵活性和互动性,将讲解与互动、案例分析等多种
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3、考核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的考核方式需要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通过应用题、分析题、综合题等
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1、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以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实验和数据分析,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2、引进新教学技术: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技术,如虚拟实境、在线课堂等,以提高教学效
益和教育质量。
3、开展实践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如实验室实践、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
体验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性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且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广泛的学术支持。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医学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医学领域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将问题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标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问题教学模式;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前言:问题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教材的前后纵向联系与课程间的横向联系,结合相关的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的特定知识进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本文以中医基础理论现状为例,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问题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研究,从而对问题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具体分析。
1 中医基础理论现状与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1.1中医基础理论现状作为探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关系着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对于整个医疗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就现阶段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而言,由于该学科自身的抽象性较高,且相关理论的直观性不强,使得其难以被专业学生的现代化思想所接受,而在专业课堂上,我国仍然维持着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变得相当被动,在阻碍了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前景失去了信心[1]。
1.2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此次研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中医学专业的认证目标为具体指导方向,从而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问题教学模式。
此模式的教学结构以“问题”为中心,且所提出的问题既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内容的纵向联系问题,又包括了课程与课程间横向联系与临床实验的相关问题。
因此,在以该模式为主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要以问题为主导,进而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相关问题展开探究,从而充分发挥出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TCM)课程主要将
中医学概念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涵盖了中医概述、中药药性质、中药炮制规律、中药组方
以及中医五行六气机转之研究,是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中医学发展的重要课程。
所以,
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中,融入了思政教育理念。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深入剖析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
中国礼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派”文化,让学生从而体会以及建构“仁义道德模式,能够坚守共产主义党的军事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守法律法令,伦理
道德准则,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尊重社会公德。
其次,我们在复习时,尤其是在作业上,结合国家更新的医学知识与技术进行结合,
注重复习中的理论认知、技术技能与查房实践,提倡社会实践,以及健康文化 produced。
此外,借助计算机技术,我们也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系统的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以
提高读者的认知能力。
另外,在讲座过程中,我们贴切的将学术理论与党性教育结合起来,以弥补学生们在修习课程时忽略党性教育的不足之处。
总而言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是以融入思政教育为主线,并重在教
育学生践行党的教育理想、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社会文明素养,从而推动
中医学发展的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优化与创新。
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知识。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生学习的首要课程之一,它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
传统的课程内容安排通常是按照经典著作的顺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整体认识不够深刻,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优化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学习能力,结合临床实际,合理选取内容,并灵活调整教学顺序。
由于古典文献的语言通常较为晦涩,普通学生对其理解难度较大,因此也需要对文献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讲解。
优化课程内容还应该注重对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和内涵分析,增加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深度,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其中的精髓,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大多是采用理论讲解为主,学懂了就行,没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导致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理解不深刻,应用能力不强。
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中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教师可以结合临床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图文材料,例如配以精美的图片、动态的视频等,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呈现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如内容单一、缺乏互动等。
然后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的策略,包括引入交互式教学、实践案例教学等。
随后进行了实施效果评估和案例分析,展示了新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方面的优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优化与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有望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优化、创新、传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效果评估、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面临着理论知识过于枯燥、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需要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工具,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优化和创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效果评估和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优化与创新教学模式对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中医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中医教育贡献更多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意义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思维逻辑和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和创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术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医教育的发展。
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他们在实践中运用中医知识的能力,还可以促进中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中医学科的研究与传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需求日益增大。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进行探讨,力求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的零散性和片面性,培养学生系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该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脉络,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具体知识的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帮助学生理清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掌握。
优化教学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搭建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坚实知识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角色被动,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病例分析、病因病机解析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知识。
2. 问题驱动的教学问题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可以设置各种实际案例或疑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知识。
3. 分层教学《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帮助每个学生达到适当的学习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是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基础。
为了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质量,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研究,我校于2021年10月开展了中医基础理论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术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 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4.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医基础理论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2. 教学观摩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次活动安排了教学观摩环节。
观摩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展示,其他教师进行现场点评。
通过观摩和交流,教师们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3. 学术研讨在学术研讨环节,教师们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们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4. 教学改革与创新本次活动还就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研讨。
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改革建议,如引入案例教学、开展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活动成果1.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2. 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3. 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4.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五、活动总结本次中医基础理论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李慧【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PBL教学法组)和对照组(系统讲授法组),通过教学质量考评、学生问卷调查和智能考核等对PBL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与系统讲授法比较,PBL 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以致用;学生普遍认为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长进.[结论]PBL教学法有助于改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4)003【总页数】2页(P451-452)【关键词】PBL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作者】李慧【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Fund project:Item of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No.08046)《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这种教学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凭据,并交流合作,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从而弥补了《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09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PBL教学法组)和对照组(系统讲授法组),最终符合研究要求(包括收回有效问卷)的学生数分别为研究组23人,对照组21人。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实践《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等许多学科的基础课程,是整个中医药学的基石与核心,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是我们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研究的严重课题。
中医学基础有独到的理论体系,例如整体观念、辩证论治、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内容与学生所学的现代知识联系不多,对于初入校新生来说学习本课程时易产生厌学情绪。
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归纳如下:一正是由于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形成了以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较为详尽的思维认知方法,因此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较难接受;二学习中医药的学生大多数并非自己的第一志愿,或者在家长的鼓动下报考,所以兴趣不是很深刻;三很多学生对于中医治疗疾病存在疑虑,认为中医太悬,没有足够的信心[1]。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2]。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在讲授方式的改革方面应注重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在讲授内容的改革方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选择能够体现中医学思维特点的医案;②选择适合的能体现中医思维方式的趣味小故事;③精心选择体现具有趣味性的图片、照片等。
关于详尽实施方法,扼要陈述于下:(1)以病案导入新课。
以典型医案的分析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典型分析的基础上,病案类型力求接近生活、详尽化、形象化、趣味化。
各典故和医案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①精:案例应是经过文字处理,颇具条理,典型性的范例;②近:案例应贴近所授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能用本章节所学的知识去分析,以加强感触。
③常:案例应为多见的易理解的知识,让学生过目不忘,便于理解和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3]。
(2)以典型分析锻炼思辩能力主要是运用整体观念以及辩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教师举例病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学生例外的辩证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纠正。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打下良好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
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一、教学模式优化1. 结合案例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通常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较为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
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临床中,提升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典籍中的案例,或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来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具体的分析案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 引入互动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引入互动教学的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讨论和交流,增强他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利用网络平台或学习软件进行互动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拓宽他们的学习途径。
3. 注重实践操作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是相辅相成的。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操作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穴位标志与定位实践、药物辨识与功效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践操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搭建跨学科交叉平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但同时也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进行教学。
为了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质量,可以搭建跨学科交叉平台,引入西医理论知识和现代医学技术,将中西医结合进行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中医医学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一直在中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优化与创新。
目前,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实践性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和结合实践教学等优化策略,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跨学科合作和强化考核评价机制等创新措施,可以提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不仅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在未来的中医教育领域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和分析当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寻找优化和创新的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优化策略和创新措施,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和结合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拓展跨学科合作,可以为课程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研究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培养。
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多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2. 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互动与参与。
教师往往是知识传授者,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
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1对象与方法案例设置法学习藏象内容时,宜以案例为主进行教学。
①根据内容,构思和设计真实性、针对性的案例,或引用名医医案;②实现目标。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从案例中总结出脏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和归纳;③检测成效。
以新的案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评判和总结。
通过本方法使学生对中医独特的辨证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对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有一定促进作用。
实验教学法学习气血津液内容时,宜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验方法,如“气能摄血”理论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性,体验中医抽象理论的科学性,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实验后通过学生的实验总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①考试成绩评价。
引入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笔试+现场答辩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②课后问卷调查评价。
自行设计调查表,主要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与掌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调查。
采用“是”与“否”二级评价方式,共发放问卷127份,均有效收回。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XX建立数据库,应用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
2结果考试成绩实验班的理论笔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在反映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应用的答辩环节,实验班的成绩亦明显优于对照班(P<),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班对CDIO模式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2。
3讨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中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掌握和理解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
由于中医理论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对于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技术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不仅文辞艰涩,而且内容精深,涵义难懂,加之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故在教与学方面均有很大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独 立思 维能 力【 1 ] , 但要 顺利 实 施 , 尚需要 学 生具 备 一
定的中医思维方法和理论知识 , 而在《 中医基础理论》
学 生上课状 态 和课 堂 纪律 良好 , 课程 教学 初期 阶段 , 学 生普遍 缺 乏 中医思 维方法 和理 论 知识 ; 同时, 上述 教学 改革 要顺 利完 成 , 还需要 学 生
基础 理论 》 课程 开 展 了一 些有 助 于培养 学生 自主学 习
和 独立思 维 能力 的教学 改革 研究 , 如 问题 教学 法 和学
教学法 , 教学内容涉及藏象 、 精气血津液神 、 经络、 体
质、 病 因、 发病 ; 后 期 阶段 , 主要 选用 学导 式教学 法 , 教 学 内容涉及病 机 、 防治 原则 。
主学 习和独 立思 维 等能力 ,难 以适 应 2 1 世 纪发 展对
1 . 2 实施方 法
开展分 阶段教 学模式 , 实施 过程 具体
如下 : 初 期 阶段 , 主要选 用 系统讲 授法 , 教学 内容 涉及
绪论 、 中 医学 的哲 学基 础 ; 中期 阶段 , 主要选 用启 发式
高素质中医学人才 的培养要求 , 因此 , 近年来 , 《 中医
导 式教 学法 等教学 改革 研究 。我 们在 进行 《 中医 基础 理 论》 课 程 问题教 学法 和学 导式 教学 法教 学改 革研 究
中发现 , 上 述教学 改革 确 实有 利于 提高学 生 自主 学 习
1 . 3 考评 指标
通过教 学质量 评定 、 学生 问卷调 查 和
学 习 成绩 考查 对《 中 医基 础理 论 》 课 程分 阶段 教 学模 式 进行综合 评价 。
关键词 : 《 中医基础理论》 ; 分阶段教学模式 ; 研 究与实践 ; 教 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 G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3 ) 0 4 - 0 4 6 6 - 0 2
《 中 医基础理 论 》 作为 中 医学专 业基础 课程 , 在 中 医学 整个课 程体 系 中 占有 极其 重要 的地位 , 只有掌握 了中医基 础理论 ,才能 为进一 步掌 握 中医诊 断学 、 中
2 . 1 教 学质 量评 定
8 9 . 7 %学 生具有 学 习兴趣 ; 课 堂 气氛 活跃 ,7 7 . 6 %学 生
能积 极参 与学 习讨论 ; 学 生能 较好 地理解 掌 握 中医基
有一 个逐 步适 应 的过程 。鉴于此 , 本课题 开展 《 中医基 础 理论 》 课 程 分 阶段 教 学模 式 的研 究 与实 践 : 初 期 阶
础 理论 , 学 以致 用 ( 进行 病 案分 析 、 阐述相 关 问题 ) 的
基金 项 目 : 浙 江 中 医药 大学 滨江 学 院 教学 改 革研 究 项 目( 2 0 1 2 2 3 ) F u n d p r o j e c t : P r o g r a m o f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 R e s e a r c h o f B i n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Z h e j i a n g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2 o l 2 2 3 )
浙江 中医药大学学报 2 0 1 3年 4月第 3 7卷第 4期
《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分 阶段教学模式 的研究 与实践
李 慧
浙江 中 医药 大学基础摘要 : [ 目的] 探讨分 阶段教 学模式对《 中医基础理论》 教 学的影响。 [ 方法] 初期 阶段 , 主要选 用系统讲授法 ; 中期阶段 , 主要 选用启发式教 学法 ; 后期 阶段 , 主要选 用学导式教 学法 ; 并通过教 学质量评 定、 学生问卷调 查和学 习成绩考查等对《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 分阶段教 学模 式的效果进行综合评 估。 [ 结果] 学生上课状 态和课堂纪律 良好 , 课 堂气氛活跃 , 大多数学生具有学习兴趣 , 积极参 与学习讨论 , 能较好地理解掌握 中医 基础理论 , 并 学以 致用( 进行病案分析 , 阐述相关问题 ) ; 学生普遍认 为有助 于培养 自 主学 习、 独立思维能力。 [ 结论 ] 分 阶段教 学法有利于改进《 中医 基 础理论》 教 学模 式, 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
理 论基 础 , 因此 , 如何 提 高 《 中医基 础 理论 》 课 程教 学 水 平历来 受 到人们 的关 注 , 并 成 为高 等 中医药 院校教
学 改革 的重要课题 。
1 研 究方法
7 5 . 9 % ,期 末 总评 成 绩 中等 成 绩 以 上 学 生 占有 率 为
8 4 . 5 %, 9 0分 以上 为 9人 , 8 0分 以上 为 2 2人 ,平 均分
为7 7 . 3 1 。
3 结语
1 . 1 研 究对 象
浙 江 中医药大学 滨江 学院 2 0 1 2 级 中
医学 专 业本 科 学 生 , 最终 符 合研 究 要求 ( 包 括 收 回有
效 问卷 ) 的学 生数为 5 8 人。
《 中医基 础理论 》课 程传 统 的教学 模式 通 常 以教 师 讲授 为 主 , 以传 授知 识为 主 , 学生 只是 被动 地学 习 、 被 动地 接受 , 这种 教学 法培 养 出来 的学生 常 常缺 乏 自
药学 、 方剂 学 、 中 因 临床 各科 及 中医经 典 著 作 等奠 定
优 良率 为 7 9 . 3 %。
2 . 2 学生 问卷调 查
8 2. 8 %。
学 生 问卷 调查 显示 , 认 为 有助 于
提高 自主学 习和独立 思维 能力 的学生分 别 为 8 7 . 9 %和 2 . 3 学 习成 绩 考 查 学 生 平 时 成 绩 考 查 优 良率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