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尔逊理性视角下的道德教育直接教学法探讨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在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涉及了许多有关教育的人物及其理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人物及其简要总结:1. 康德(Immanuel Kant):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自由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培养个体的自主性、道德性和理性。

2. 霍桑(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瑞士教育家,他强调教育应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了“头、心、手”教育理念。

3. 冯特斯(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德国教育家,他主张“德育为先,智育为辅”,提出了以知觉、联想、推理为基础的教学法,重视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性。

4. 杜威(John Dewey):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倡学以致用的实践教育,强调学生的经验和社会互动。

5. 弗洛姆(Erich Fromm):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关注人类的自由和个性发展,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6. 马斯洛(Abraham 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7. 阿里斯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他主张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多个方面,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8. 莫里森(James Morrison):美国社会学家,他提出了学生不同能力和学习方式的概念,强调教育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9. 文森特(Stephen Vincent):美国教育家,他提出了“共同体学校”的概念,强调学校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10.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倡导以德育为先,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培养。

以上是一些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常见的教育人物及其理论,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贡献。

对于考生来说,了解这些人物和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分析当代西方分析教师教育哲学思想

分析当代西方分析教师教育哲学思想

分析当代西方分析教师教育哲学思想分析哲学作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对当代社会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其中包括对教育学的影响。

虽然国内学界对分析教育哲学颇有研究,但对分析教师教育哲学少有涉猎。

事实上,分析哲学不仅成就了分析教育哲学,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师教育研究。

分析教师教育哲学就是它影响的结果。

本文以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 和伊斯雷尔•谢弗勒(IsraelScheffler) 的分析教师教育哲学思想为例,试图回答什么是分析教师教育哲学以及如何评价分析教师教育哲学?一、威尔逊对“教师教育”的日常语言分析约翰•威尔逊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著名教育哲学家。

他的分析教师教育哲学思想以分析哲学的日常语言学派为指导思想。

日常语言学派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它不认为日常语言是残缺且模糊不清的,而认为日常语言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和丰富的用法。

威尔逊持这种日常语言清晰论。

他认为日常语言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清晰性。

“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了非常精密的日常语言……我们需要的清晰性已经镶嵌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如果我们认真对待日常语言的措辞和特点,那么它将呈现出重要的旨趣。

……教育的境况或者说一般的人类研究,不在于我们已经清楚日常语言的特征而转向新的基础,而在于我们并不清楚至少是有意识的明晰我们已拥有的概念和特征”。

可见,威尔逊采取的这种语言分析法既不是简单的辞典编撰的查询,也不是词源学的考证,同样不是技术语言或学术词汇的考察,而是一种独特的日常语言分析法。

他认为,这种日常语言包含着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共识和内容。

只要认真地分析,就能让日常语言内在的清晰性显现出来。

关于威尔逊的分析教师教育哲学思想,玛格丽特•布克曼(Margret Buchmann) 和罗伯特•弗洛登(Robert E. Floden) 在《论做教师教育哲学》一文中有过详细的论述。

威尔逊的分析教师教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理论与教师筹备》中。

他在分析“教师教育应该做什么”这个重要问题时,选择了“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 这一核心概念。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3-0024-021 引言如何开展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德育,拓宽德育视野,注意德育策略,提高德育实效,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

隐性德育作为一种德育策略,不能孤立于其它德育策略之外,必须从德育的内容出发,灵活处理好与其他策略的关系,使其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英语教学是大学里一门最普及的学科。

英语教学在学校的道德德育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

英语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德育取向,教材的课文在选材时要考虑文章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内容也都应该注意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渗透。

当前国内起支配作用的道德往往是培养少数特殊“精美”的道德理论,亦即培养培养无产阶级的道德理论,或者说是培养接班人的德育。

是典型的“高大空远”的德育目标。

使用外语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其成功有赖于对目标和文化背景的知识。

因此不能把外语教学的目的仅仅局限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还必须看到它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真正地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德育,就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2 关于德育渗透2.1德育渗透的内涵2.1.1德育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所差别,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一般把“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属政治教育范围)各自独立实施,而我国统称“德育”,这与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别相关。

“德育”原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长期以来用“德育”涵盖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以往还曾经用“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或“德育”涵盖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种教育,虽然概念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概念的含义常常约定俗成,不过,多年来教育理论界对这样扩大“德育”概念的外延一直存疑,时常就此争议不休。

什么样的人是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论道德教育与做有道德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论道德教育与做有道德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道德上受过教育的论道德教育与做有道德的人摘要:本文针对当下道德不断“滑坡”问题,在分析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什么样的人是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基础上,从制度与德育、生活与德育、学生道德实践等三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浅显阐释怎样通过道德教育使一个人成为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关键词:教育;道德;道德教育;有道德的人近年来,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无序现象严重,一些人身上“道德血液”极端缺乏,是非不分、善恶混淆,极端个人主义有抬头趋势,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泛滥,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行为屡见不鲜,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新公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越来越严重,漠视生命、道德麻木几成人的常态。

这些社会道德严重“滑坡”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关机构和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

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一直倍感迷茫,因为这些失德之事很多都是受过多年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具备了相当知识和素养的人做出来的。

我们不禁要怀疑教育,追问: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是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怎样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在面对当下道德沦丧现象时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要重建道德秩序,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行,提升社会道德信心指数,我们首先要回答和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论证“什么样的人是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逻辑基础。

夸美纽斯曾经指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为真正的人” [1]康德也认为,“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2] “人获得教育对于人而言是必然的, 人实现人的本质就必然接受教育,只有教育的培养才能使人成为人。

”[3]也就是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需求,只有接受教育,经过文明的熏陶和培养,掌握知识、技能,成就德性,切实经历“成人”、“为人”的过程,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并为社会所认可的人。

试析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试析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试析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摘要: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社会道德的诠释者”的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应然性,学生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师社会角色;教师权威;应然性;必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师权威受到强力冲击。

但是,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社会道德的诠释者”的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应然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决定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师权威的存在有助于促进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深度、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的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1]。

一、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1.教师是学生走向自我征途中的帮助者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历程,是受到周围环境和与之交往的人的影响的过程,教师的特殊身份及其特有的职责使其影响尤为重要。

尼勒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利用他自己的人格和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征途中帮助每一个学生。

一个好的教师作为一个自由的活动者,他的影响不是暂时的,而是要延长到成年生活的”[2]。

2.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负有重要责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负有重要责任。

“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角色的期望应然或必然地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遵循一系列社会规范,履行一系列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特殊的人际关系,更赋予教师对于学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因为“从伦理角度上讲,你若是控制一个人的幸福、利益或者是命运,那么你就对这个人负有一定的义务或者责任”[3]。

3.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重要他人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无疑就是其父母。

一般来说,在上幼儿园和小学之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可替代。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1928~)是一位至今仍活跃在西方哲学界和道德教育理论界的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

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对本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一、对“道德”的界定“道德”这个词可能是含糊不清的,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说话群体可能指的是不同的事。

黑尔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这个此事是含糊的甚至是不确定的。

”威尔逊在《道德教育导论》一书的第一章—“道德与自由”中首先区分了“道德”概念的几种不同用法。

他指出,道德一词可有许多不同的用法,但是一般来讲,人们主要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A.与“不道德”(immoral)相对应,这时“道德”一词经常用来表示赞许。

B.作为一个描述性术语,“道德”用于对特定的行动或信念加以分类,这时与它对应的词是“不属于道德的”(not moral)或“非道德的”(non-moral)。

在B的意义上,道道德概念又因不同的标准做进一步区分:(1)用于社会意义上。

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谈论“道德”的时候往往是用它表示某些特定的社会和社会团体的“道德”。

例如,谈论古代斯巴达或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时,这里道德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规则或习俗,但是如果用以说明我们自己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时,则是在上述A 意义上使用“道德”这一术语,因为含有赞扬和责备的意味。

有时候我们说“这样做最不道德了”那就意味着这种行为与当今的道德准则相悖,很有可能还包含了一些我们对行动的谴责。

(2)用以表明特定的人类思想和行为特征。

例如,当我们说”古希伯来人认为是否使用某种事物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或者“你穿什么衣服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爱好问题”时,先人没有考虑到某一社会的习俗是什么,而仅仅是对道德领域做出某种逻辑上或概念上的分类。

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

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

杜威和威尔逊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杜威一生都特别重 视道德 教育 , 以实用 主义 道德 观 来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 , 能够实际承担社会责任 的” 将 有 用的好人” 看作教育 的道德 目的, 围绕这一道德教育 的 目 的 , 威 提 出 “ 育 即 生 活 ” “ 育 即生 长 ” 杜 威 确 立 杜 教 和 教 , 儿童在道德教育 中的地位 , 在教育史上 , 从对行 为主体的 忽视到对主体 的尊重无 疑是 一场 重大 的变革 , 而这 一变 革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从杜威开始 的。 威尔逊把反对权威 主义 的道德教育思想 和实践作为 自己理 论 的起 点 , 尊 重 学 生 的 个 性 以 及 提 高 学 生 的 道 以 德各种能力作 为重 要的指 导思想 , 调个人 生活经 验和 强 实 践 在 道 德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 述 了 道 德 的 知 、 、 三 者 论 情 行 关系, 人们把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又称为“ 道德教育 的 认 知 分析 理论 ” “ 性功 利 主义 理 论 ” 或 理 。 二 杜威 与威 尔逊 的道德教 育理 论的比较 1哲 学 基 础 不 同 。 .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 学的代 表人物 之一 , 的道德教 他 育 理 论 的 哲 学 基 础 建 立 在 经 验哲 学 和 机 能 心 理 学 的 基 础 上 。首 先 是 受 黑 格 尔 辩 证 推 理 的 影 响 , 威 反 对 任 何 形 杜 式 的 二元 论 , 道 德 教 育 方 面 表 现 为 反 对 儿 童 和 社 会 、 在 兴 趣和训练 、 秉性 和教养 等各方 面 的对 立。其次 是受 到詹 姆士的《 理学原 理》 心 和达 尔文《 物种起 源》 的影 响。詹 姆士 的心理学为杜威研究儿童 以及儿童教育提供 了心理 学 的启示 。达 尔文 的《 物种 起源》 杜威认 为 主体 与其 使 社会环境 的相互作用 是道德 发展 的根本 , 而在 这种 相互 作用 中主体积极构 造 , 调 了道德发 展 中个人 和社 会 的 强 协调 。并且认 为教育本身应该 是一个 ” 放” 开 的过程 , 不 能 把 某 种 既定 的准 则 作 为 道 德 的 真 理 强 加 给 儿 童 , 有 没 永恒不变 的价 值体 系。而威尔逊 的道德教育 理论则是从 现 代 西 方 分析 哲 学 来 研 究 的 , 哲 学 分 析 的 方 法 来 论 证 用 道德 教育 的理 论 问题 和 实践 问题 。受 语 义 分 析 学 派 的影 响, 威尔逊把研究分 析概念 、 义 、 定 名词 以及之 间的具体 使用作为建构理论的重要前提 , 把分析 “ 道德 ” “ 、 道德 教 育” “ 、 在道德上 受过教 育的人 ” 等概念 及其 使用 作 为核 心任务。 2 申学思维方式不同。 .亍 杜 威 注 重 经 验 而 威 尔 逊 推 崇 理 性 。杜 威 的 “ 验 ” 经 来 自活动 , 又回到活动 , 由此产 生道 德教 育的意 义 , 指出 教育者 的主要责任是 不仅要 了解周 围条 件 , 成实 际经 形 验的一般原理 , 还要认识分析在实 际中周围相关事物 , 清 楚 哪 些 有 利 于 引导 经 验 的继 续 生 长 , 主 要 的 是 要 知 道 最 如 何 利 用 现 有 的 自然 环 境 和 社 会 环 境 , 现 一 切 有 助 于 发 形成有价值经验 的事务 , 并选用 现有 经验 范围 内有 可能 引 起 新 问题 的教 材 , 此 扩 大 后来 的 经 验 , 也 是 教 育 者 以 这 的责 任 。威 尔 逊 则 崇 尚 理 性 。他 深 受 培 根 、 拉 图 等 理 柏

教育学家思想与著作总结

教育学家思想与著作总结

教育学家思想与著作总结教育学家的思想与著作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独特观点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以下是对几位著名教育学家的思想与著作进行的总结。

1. 约翰·杜威(John Dewey)约翰·杜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家之一。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民主精神。

他的著作《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置于教学的核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罗杰·斯宾塞(Roger Sperry)罗杰·斯宾塞是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被认为是教育学家。

他的研究深入探索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了“左脑右脑”的理论。

他的著作《脑的人类学》(The Human Brain)对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大脑发育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

3. 莫里斯·荣特(Morris Rosenberg)莫里斯·荣特是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影响力。

他的著作《自尊与社会行为》(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对于理解学生的自尊心和社会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并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

4. 路易斯·阿尔图斯(Louis Althusser)路易斯·阿尔图斯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他的著作《意识形态和国家的国家》(Ideology and IdeologicalState Apparatuses)在教育理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教育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传递的工具,通过教育实施教育意识形态的改变和塑造。

5. 爱德华·赖特·梅特福尔(Edward Thorndike)爱德华·赖特·梅特福尔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约翰 � 威尔逊是至今很活跃的著名道德教育哲学家, 作为独树一帜的 "理性功利主义德育理论 " 的杰
� � 出代表, 他的特点在于完全从哲学入手来探讨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问题 . 1 他试图把道德教育建构成一
门和科学一样有自身逻辑和方法论的学科,而不是将它建立在一些党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基础之 上; 引人注目地, 他构建了一份品质 , 技能的表格, 以确定 "道德上理智 " (道德优秀的标准 ) 到底要求培养 哪些能力和技能 . 随着他的影响力在国内的扩大, 已经有不少学者展开了对威尔逊道德教育哲学的研究, 然而研究的 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 . 我认为他的理论对于思考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是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在一 些关键点上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 本文是对他的比较独特的思想的概括性介绍和分析, 并简略探讨他的理 论对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某些可借鉴价值 .
摘要 本次研究基于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困惑, 探讨可供借鉴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颇具影响的威 尔逊的理论. 论文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威尔逊注重道德思维和方法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发现威尔逊主 张把道德教育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强调它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 他的道德要素表是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 成果, 他提倡用直接教学法开展 "道德思维" 课的教学. 这些独特的思想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意义.但是研究也发现他对道德的定义是片面的, 侧重于人格的培养, 忽视社会规范的传递.在借鉴他的理 论 时, 读者要注意中西文化, 语言等方面的差异. 研究结论提出的在高校开设 "道德思维" 课程, 是一个值得进一步 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威尔逊; 道德学科 � � 中图分类号 �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0 0 - 01 3( 20 0) 0 1 -1 0-0

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对这些排序评分 , 以评定被试者的道德 推理 能力( A)会计学 的研究者 已经在美 同、 MR 。 加拿大 、 英格 兰等 国使用 了D T }从整体 上评估 学生 、会计 师等 的MRA ,有些研究者还利用这个模型通过实地实验验证 了在会 计教学 中讲授伦理学对提高 其M 的作用 。e ey RA Jfr
风” 课程 的学生在伦理 发展水平上 有 了显著提 高。 nz 19 ) 为通过学 习道德理论会 计师 可以抵抗诱 惑 , 而提 高道德水 平 。 Mit 9 5 认 ( 从
C r t e a l g 和P tc kl ( 04 的实验研究表明 , hii EE re n a i sn y r kT e y2 0 ) l 通过开展会计 职业道德教育 , 高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 提
(9 3 对同一所 大学不 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 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 了对 比, 19 ) 结论 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 讲,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 比其他 专
业 的学生 有更高 的道德推 理得分 ,同样 ,对 于高年 级的学生 来讲 ,会 计学 专业学 生也 比其 他专 业 的学 生有 更高 的推理评 分 ; A msog 19 ) r t n (9 3 测试 了给高年级会计学学生在选 修课 程t 独立 开设 “ r t 伦理与职业作风” 课程 的效果 , 结果表明 , 参加 “ 伦理与职业 作
李 慧: 基于威 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 究
基于威尔逊道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术
李 慧
( 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广 广西 南宁 50 0 ) 3 0 3 摘要 : 高等财经院校 的会计职业道德教 育是提 高会计人 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本 文借鉴约翰 ・ 尔逊 威 的道德教育理论, 出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 育的 实现途径 , 提 以期为会计职业道德教 育提供借鉴。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王敏琳(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广东·广州510006)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4-0012-02摘要把道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威尔逊德育思想区别其他德育思想的显著特征,他认为道德是可以教育的,为此,他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德育方法:直接教学法以及建立“家庭模式”的方法。

研究威尔逊德育方法,可以对我国的德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威尔逊德育方法启示The Way of Wilson's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Moral Education//Wang MinlinAbstract Taking morality as an independent branch of learning is Wilso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other moral thinkers.He believes that morality can be educated.So,he raised two main moral education methods:direct method of teaching and the method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family model".Re-searching Wilson's way of moral education can play a reference role for China's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 Wilson;the way of moral education;inspiration英国道德哲学家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是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流派中比较独特的一位,至今仍活跃于道德教育和哲学界。

例谈理性情绪疗法在初中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例谈理性情绪疗法在初中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篇誗班级管理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孩子们进入“身心骤变”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群体意识逐渐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在这一阶段,仅凭借教师“权威型”“经验式”“共情式”等传统德育管理模式很难较好地完成现时期、现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

但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转换视角看问题,就能更有效地减轻孩子们的负面情绪,改变他们的错误认知,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阶段学生常见的不合理认知初中阶段学生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有如下方面:(1)不合理信念特征:一是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即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而这种信念与“应该”“必须”联系在一起;二是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在学习生活中,以典型的“以偏概全”思维方式进行整体的评价;三是糟糕至极论(awflizing),即在面对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用糟糕至极的思维方式让个人陷入极端恐惧或极端悲观的情绪中。

(2)不合理的认知:第一,老师更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待“后进生”抱有偏见;第二,成绩不理想,只有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才能有存在感;第三,成绩不好,总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看不起;第四,敢于反抗,敢于挑战“权威”,才能树立威信;第五,很孤独,老师、同学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第六,因为成绩不错,才有认同感,一旦落后,万劫不复;第七,没有开始努力付出,就担心自己失败;第八,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才能获得师生的认同。

二、理性情绪疗法在学生德育管理中的运用(一)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也称合理情绪疗法(或称情绪ABC理论)。

该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学者艾里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心理咨询理论及方法。

杜威和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杜威和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杜威和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一、杜威和威尔逊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1.杜威道德教育理论杜威在教育领域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以实用主义道德观来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将能够实际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用的好人”看作教育的道德目的。

围绕这一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杜威认为儿童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而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和目的。

“生活就是生长”,教育也是为了生长,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

生长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由外部强加的,所以教育也不是灌输。

杜威确立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发挥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在教育史上,从对行为主体的忽视到对主体的尊重的变革是从杜威开始的。

杜威倡导道德教育、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道德过程与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德育过程不能脱离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学校中德育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而且教学活动、生活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所以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协调统一,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即让儿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更有助于其在社会生活中提升道德水平,更好地生活。

2.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威尔逊把反对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为自己理论建设的起点。

首先,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道德知识的灌输,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立足点,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各种道德能力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其次,威尔逊提出道德的直接教学法,提倡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主张把道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来开设,为学校实施道德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他对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的有机结合的强调,则提醒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方法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然后强调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的实践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环节。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不应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而应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他提倡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英语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高校英语教学要注重以案例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威尔逊认为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进行道德教育的效果更佳,高校英语教学中同样需要以案例教学为核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习英语语言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

比如,提供关于职场道德和事业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去探索事业发展的道路。

其次,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引导者,扮演好角色。

威尔逊认为教育者应该是道德教育的先导者和引导者,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言谈举止进行引导,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

此外,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利益,树立起教育者的权威和责任,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言传和身教去引领学生进步。

最后,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持续促进德育教育的深入。

高校英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评价和改进。

在教学评价中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状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指导。

此外,高校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讲座、活动等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深入。

综上所述,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育中德育渗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高校英语教学应该以案例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扮演好角色,同时也应当建立教学评价机制,不断促进德育教育的深入。

只有这样,高校英语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德育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

近现代德育专家及思想汇报

近现代德育专家及思想汇报

近现代德育专家及思想汇报近代以来,德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国的德育专家们积极探讨德育理论,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为德育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德育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便更好地了解德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近代德育专家及思想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强调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

杜威强调德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霍尔姆·克拉克·奥尔堡霍尔姆·克拉克·奥尔堡(Holm Clarc Arrerberg,1904-1972)是瑞典的一位德育思想家。

他提出了“个性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培养。

奥尔堡认为,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爱德华·波尔曼爱德华·波尔曼(Edward Bollman,1885-1949)是德国著名的德育理论家。

他提出了“教育美学理论”,认为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

波尔曼强调德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道德情操,通过艺术、文学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和品格形成。

思想汇报近现代德育专家们的思想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们强调德育工作应该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工作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更是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近现代德育专家们的思想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深入了解德育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应积极借鉴德育专家们的思想,不断完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王敏琳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把道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威尔逊德育思想区别其他德育思想的显著特征,他认为道德是可以教育的,为此,他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德育方法:直接教学法以及建立"家庭模式"的方法.研究威尔逊德育方法,可以对我国的德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王敏琳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广东·广州 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色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德育方法的启示 [J], 赵荣
2.威尔逊“家庭模式”理论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J], 杨越岚
3.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启示 [J], 符昱
4.以理解为基础的德育方法论——哲学解释学对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变革的启示初探[J], 农永光;
5.以理解为基础的德育方法论--哲学解释学对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变革的启示初探[J], 农永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
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界影响深远。

他对道德教育的哲学论证是从分析传统道德教育中含混、模糊的语言、概念开始的。

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把清晰的思想系统地引入道德教育领域,威尔逊是最彻底最成功的一个。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威尔逊把反对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为自己理论建设的起点,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道德知识的灌输,为现代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立足点;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批评性思维的能力以及选择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对该理论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提炼出其合理内核以便为我国学校德育实践服务。

在较为广泛的收集和整理中外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论文以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面临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为基础,简略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文章在简要介绍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对的基础上,对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进行述评,着重分析威尔逊理论的独特之处,并指出其局限性。

最后,文章结合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分析了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同时,主要研究了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分别就学校德育工素质的提升、德育方法的转变、德育目标体系的建设以及德育环境的优化等方面提出见解。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约翰·艾伦·威尔逊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德育方法而闻名。


提出的威尔逊德育法则可以总结为:“个体要求的行为规则是基于他们共有的人文
关系和彼此间的道德义务,而不是基于外部因素;其中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可能会被另一种实践模式所排斥;而建立道德义务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实践来体现。

” 根据
以上原则,威尔逊主张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思想和表情来帮助学生培养道德,并创造一个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我国德育的实践,可以从威尔逊的理论中汲取营养:首先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来进行德育,把德育实践纳入课堂教学;最后要多举办德育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学生理论知识,以及道德和公德的价值。

总之,要把德育实践作为一种理念来思考,威尔逊德育方法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独特长处,通过观察行为、思想和表情来帮助学生建立道德义务意识。

只有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有效的德育实践。

约翰杜威的教育理论2024

约翰杜威的教育理论2024

引言概述: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

约翰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与实际情境相联系,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约翰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分为引言、正文、总结三个部分。

正文内容: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 强调学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学生学习应该与实际情境相联系,通过实践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强调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生应该具备继续学习的自觉性。

- 培养学生善于学习、适应变化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5. 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 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才能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 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1. 任务导向的学习- 强调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意义,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

- 提倡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 强调学生通过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3. 基于经验的学习-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 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4. 问题解决的学习-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作者:袁锐锷主题类号:G1/教育学【文献号】1-847【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原刊地名】广州【原刊期号】200005【原刊页号】64~74【分类号】G1【分类名】教育学【复印期号】200008【标题】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作者】袁锐锷【作者简介】袁锐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631 【内容提要】探讨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各自构建的学校德育模式,有益于构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德育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德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懂得社会观念和社会规范并认为有责任在行动上坚持不懈地遵循它们,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就是教授道德原则,这既非说教也非灌输,它需要的是解释,但他并不笼统地反对强制和灌输;英国哲学家威尔逊把道德视为处理道德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套用来灌输给年青一代的特定的道德标准,他进而把这一过程和处理道德问题时的有关因素分解成道德构件,揭示了德育是一个多维的、多程序的、长期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性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强调道德判断、自律等心理成份的作用,因此其德育模式尊重儿童的思考和选择能力,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儿童道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德育,让教师成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价值澄清学派把道德问题看成是价值观问题,认为价值教育的核心是让儿童学会评价过程而非传递具体的价值观,试图培养出一种能合理地自行决定价值取向的人,其德育方法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

【关键词】涂尔干/威尔逊/科尔伯格/价值澄清学派/德育模式【正文】〔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7326(2000)05—0064—11近年来,我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不断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性 不 断发 展 , 但 同时 “ 人” 的价 值却 出现 了一 定 程度 的物
化 与异化 , 道 德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 另一方面 , 针 对 反 权 威、 反 传统 的“ 美 德袋 ” 的 灌 输 方 法 发 展 起 来 的 新 的 道 德 教
响, 把分析概念 、 定 义 作 为理 论 建 构 的前 提 , 在《 道 德 教 育 新论》 中他 把 分 析 “ 道德 ” “ 在 道 德 上 受 过 教 育 的人 ” “ 道 德

自身 的个 人偏 见 、 幻 想 和其 他无 根 无据 却 又根 深 蒂 固 的感
情” , 道 德教 育应 追求 道德 理性 , 像 科学 教育 一样 可 以通 过判 断和推 理获得 理性 , 这就需要 道德 教育 的直 接教学 。 二 是 分 析 哲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 分 析哲 学 着 眼于 日常 生 活 或 各 门 学 科 中的 模 糊 语 言 , 通 过 对 语 言 的分 析 澄 清 问
堂 堂堡里星塑墼查
总第 5 0 0期
约翰 ・ 威 尔逊 理 性 视 角 下 的道 德 教 育 直 接 教 学法 探讨
口 白 萍 梁 亚 男
摘 要 : 约翰 ・ 威 尔逊 的道 德教 育 直接 教 学 法 以语 言分 析哲 学 为背景 , 解释 了“ 道德 ” “ 在道 德 上 受过教 育的人 ” “ 道 德 要 素” 等相 关概念 , 强调 道德 理性 , 主张将 道德要 素 直接 呈现 给 学生 , 进行 方法论 的 直接 教 学 , 培养 学生的 道德 思 维。其 方法启 示着 当前 中国道 德教 育教 学改革 : 要 提升 道德教 育的 学科 地位 , 培 育道德 思维能 力, 优化 道德情境 。
础” 。 即科 学 的 、 理 性 的 基 础 作 为 判 断 的 标 准 。 他 采 用 语 义
个 有道 德 的人 应该 具备 的 品质 , 提 出 了道 德符 号理 论 。
三是 “ 普遍 规 定 主义 ” 的 伦理 基 础 。 “ 普 遍 规定 的代 表 人 物黑 尔 提 出来 的 , 威 尔 逊 的
分 析 哲学 很 大 程 度上 是 对黑 尔 的继 承 和 发展 。黑 尔认 为 ,
分析 的方 法对 传 统 道德 教 育 中含 糊 的概 念 进行 解 释 , 提出
了理 性 功 利 主 义 的 道 德 教 育 理 论 , 主 张 将 道 德 教 育 作 为 一
“ 道 德哲 学 的基本 任务 就是 对道 德语 言 、 语 词及其 逻辑 规则 进行逻 辑分析 ” , 强调对 道德语 言的分析 应该兼顾 “ 陈述” 和 “ 规定” 的双重 特点 , 具备道 德判 断 和道德 原则 的 双重作 用 。 威尔逊 在“ 普 遍规 定主义 ” 伦理 学的启示 下 , 认为 只有同时符
在 道德 教 育 中 的重 要作 用 , 提 出 道 德 应 该 成 为 一 门 专 门 的
学科 领域 , 采用 道德教 育的直 接教学 。为 了论 证道德 教育 的 直 接教 学理 论 , 威 尔逊 深入 分析 了它 的理论 基 础 , 提 出道德
思 维直 接教 学法 和家 庭模 式相 结 合的 道德 教育 实践 理论 。
中 图分类 号 : G 6 4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 — 5 9 6 8 ( 2 0 1 5 ) 0 3 — 0 0 9 1 — 0 3
约翰 ・ 威 尔 逊 是 当 代 英 国 著名 的道 德 哲 学 家 , 他 认 为
的 思维 方 式 。道 德 教 育 直 接 教 学法 建 立 在 理 性 权 威基 础
题, 阐 明 意 义 。 威 尔 逊 道 德 教 育 理 论 受 语 义 分 析 学 派 的 影

道德 教 育直接 教学 法 的理论 论证
1 .威 尔逊道 德 教 育 直接 教 学 法理 论 概 述 。2 O 世 纪 中 期 以来 , 科 学 技 术 的 迅 猛 发展 推 动 了全 球 的 现 代 化 , 科技
要 素” 等概念作为核心任务 , 用 一 些 古 希 腊 文 字 代 表 了 一
育理念 , 如价 值 澄 清 等 理 论 由 于 过 分 强 调 个 体 的 主 观 意 志, 一定 程 度上 又陷 人 了道德 相对 主义 。 基于此 , 威 尔 逊 扎根 于哲 学 , 反 对 传 统 道 德 教 育 课 程 的 知识 灌 输 与权 威 基 础 , 力 图为 道 德 教 育 寻求 一 种 “ 新 基
关键 词 : 道 德理 性 ; 直接 教 学 ; 主 体 性
作者简介: 白 萍, 华 中科技 大学 马克 思 主义 学 院 , 副教授 , 主要 从 事 思 想政 治教 育理 论 与 实践研 究 ; 梁亚 男 , 华 中
科技 大 学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硕士研 究生 。 (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4 )
之上, 遵 循理 性 的 思维 方 式 。理 性将 人 们从 宗 教迷 信 中解 脱 出来 , 以科 学 的 思维 改造 世 界 , 推动 社会 的发 展 , 这 种变 化确 立 了理性 的最 高权 威 。苏格 拉底 “ 知识 即美德 ” 的理念
开 创 了 道 德 教 育 的理 性 主 义 先 河 。柏 拉 图 、 笛 卡 尔 等 人 对 其 继承 发 展 , 尤其 是康 德 的 自由意志理 论 , 从 科 学 理 性 扩 展 到 了道 德 理 性 。 威 尔 逊 认 为 长 期 以来 阻 碍 道 德 教 育 的 “ 是 我 们
当 前 时代 道德 教 育效 果 不 理 想 的原 因 主 要在 于对 道 德 教
育 相 关概 念 的误 解 , 阻碍 了人 与 人 之 间 的 交 流 。 因此 , 威 尔 逊从 语 言分 析 哲 学 的 角 度 人 手 , 着 重解 释 了“ 道德” “ 在
道 德 上 受 过 教育 的人 ” “ 道德要素” 等概念 , 强 调 自主理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