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
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
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
〞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
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
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学在德国得到蓬勃发展,从康德开始,经过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直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流派,美学史上一般称之为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Immanud Kant , 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大学汀爬蛣M科学,哲学和神学;1770年起正式成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讲形而上学、逻辑学和数学,康德对待美学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起初,他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有关美学的问题。
但是康德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他重新评价了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转到了承认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性。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作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看它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关于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就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
第六、七讲 德国古典美
• 为了说明这一特点,康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感”: • “对快适的愉悦”是包含“利害感”的,因为“快适” 是对感官的满足。也许可以说这是一种“官能上的利害 感”。 人们常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人在饥饿的 时候吃什么都觉得“快适”,这恰恰说明“快适”的判 断是不自由的。 • “对于善的愉悦”也是包含“利害感”的,比如“好 的”、“有益的”对象所带来的满足。相对而言,这是 一种“理性上的利害感”,这种判断也是不自由的。 • “美”所带来的愉悦,只是使人“喜欢”。审美愉悦 不是一种感官的快感,它与欲望的满足没有关系,不涉 及利害关系。美感只关注对象的形式,而对对象的内容 不关注。审美判断的特点是无利害感,这是审美判断的 质的规定。
• 但是,“先验理性形式”仅仅对经验的世界有效,如果 超出经验的范围,企图用“先验理性形式”去认识“世 界”本身,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 比如:世界在时间里有没有开始?在空间里有没有界限? • 康德的结论是: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超越 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不可能真正洞察“世界本身”,甚 至认为,我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 事物的表象。人所谓的“实在”,其实只不过是心灵结 构的限度。 • 柏拉图,感觉是理念的“摹本”;休谟,“观念”被颠 倒为“感觉印象”的“模糊的复制”。相比之下,康德 的认识论发生了又一次重要的逆转:在此之前,人们让 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 ,而康德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 齐, 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人的知识不是与 对象相一致,却是对象与人的认识能力相一致。因此, “世界”被限定为“人的世界”:知性为自然立法。这 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
• 理障——赤裸裸地说理,形象枯竭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爱酒醉魂在, 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 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 端为谢杨朱。
•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这样评价黄庭坚 的诗歌创作:“黄庭坚有着着实实的意思, 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 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 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 的诗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透明, 仿佛冬天的玻璃蒙上了一层水气。
古典文学的艺术特征是肃穆恬静,清 晰明朗,优雅庄重,和谐完善,美是它 的一条重要艺术原则。古典文学的艺术 手法是把现实理想化,把理想现实化, 使艺术高于现实,体现人的理想。古典 文学强调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但并不 认为艺术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有自 身的价值和规律。艺术的最高价值就是 家
(3)天才 “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 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 性。” “天才就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 术制定法则。” 天才的表现特征: 天才只涉及 第一,独创性 艺术,不涉 及科学。 第二,典范性 第三,鉴赏力
第六章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
一、康德 二、席勒 三、黑格尔 四、歌德
狂飙突进运动
•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源于德国剧作 家克林格尔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一部同 名悲剧《狂飙突进》。 • 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18世纪70至80年代, 它的参与者都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作家, 其中最出名的是青年歌德和席勒。 • 狂飙突进作家在意识上受了法国启蒙思 潮的影响。他们向往自由、自然,崇尚天 才,对于当时封建专制、闭塞落后的德国 充满了不满,他们要把这一切不满发泄出 来,要冲破一切束缚,反对封建专制秩序 争取市民地位和国家的统一。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L6.2歌德——其他文献引述_
一、鲍桑葵?美学史?歌德对艺术中优美的理解这一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希尔特坚信艺术最主要的原那么就是特征,甚至包括希腊艺术在内,痛苦和恐怖这一极端,希腊艺术中也是存在的,这一具体问题还牵扯到协调这一见解,它并不彻底地否决温克尔曼、莱辛的论点。
维护尼奥比群像时,歌德说:“在那些犹如精神支柱一样把整个作品串在一起的最一般的线条中,性格才会突现。
〞歌德经常将选择支柱或框架来充当特征的相似物的比喻挂在心上,在这一比喻中,也表达歌德具有一种将美与特征视为对立,使人无法认可的二元论。
然而,这并非是歌德唯一的见解。
这篇文章从性格和美的关系人手谈论,它探讨的一般问题包括艺术的优美具备的种种品质的完善综合。
“假定某位艺术家制作了一座青铜鹰像,它表达了鹰的属概念(希尔特狭义的特征说即是如此),假定现在他又试图将这只鹰放在宙斯的板上,协调吗?不,除了这些,艺术家为了使宙斯成为神而在他上头注人的某种东西也一定要具备。
‘特征主义者’(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指希尔特)截住话头说:我懂了,你说的就是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吧!然而,只有当它凸显特征时,才会引起我的重视。
〞关于歌德依照普遍的看法,我们原本希望希腊艺术在他那里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艺术。
然而,紧随其后的一段值得关心重视的内容里,歌德的看法却出乎意料。
他认为“它满足了一个高度的要求,但它不是最高度的……我们对属概念漠然置之(这是对待希尔特“特征’的常见的态度。
这一现象说明,在歌德看来,这种特征和所谓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具备的那种特征是迥然不同的),(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理想将我们提升到自身的水平之上,然而我们是不满足的。
对于富有个性的事物,我们要求在不抛弃意蕴和崇高的条件下,重新完美的欣赏。
这个答案只有在完成后才能寻找得到。
美赋予科学的东西(仍然被他视为‘特征’具备的特色)具有生命和活力,缓和了意蕴和崇高。
所以,在转完一圈之后,美的艺术品又成为富有个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德国古典美学kant要点课件
道德哲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其批判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对先验哲学的补充
康德通过道德哲学对先验哲学进行了补充,将先验主义与道德哲学 相结合,构建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对后世的影响
康德的道德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伦理学的重要 思想资源之一。
05 康德的审美哲学
道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是普遍 的、无条件的,主张“绝 对命令”作为最高的道德 准则。
义务和责任
康德强调义务和责任在道 德行为中的重要性,认为 个人应该出于义务和责任 而非个人利益来行动。
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道德 价值的唯一来源,强调个 人应该追求善良意志的实 现。源自道德哲学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和行动。
实践理性的主要观点
实践理性认为,人类的行动应该基于 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仅仅基于 个人欲望和利益。
实践理性认为,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应 该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应该受到 个人情感和偏好的影响。
实践理性强调人类的自由和自主性, 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理性和判断 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行为。
实践理性在康德哲学中的作用
先验主义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先验主义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 只能通过先验的逻辑和范畴来理
解世界。
康德的先验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哲 学和科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开端之一
。
康德的先验主义思想也引发了后 来的许多哲学争论和探讨,成为
哲学史上的重要话题之一。
03 康德的实践理性
04 康德的道德哲学
道德哲学的概念
道德哲学的定义
道德哲学是探讨道德原则、价值 观和伦理标准的哲学分支,旨在 理解道德观念的本质、起源和正
第六章 德国古典美学(上)
在和它们的强力相比较
“数学的崇高”是指数 时,成了毫无意义的渺
量或体积上的无限大
小”
对象的无限形式超过了 人的感受能力,与人的 认识功能相抵触
第三节《判断力批判》
三、“崇高”的分析论 (二)“崇高”源于不和谐 对象的无限形式与人的认识功能相抵触,
不能和谐。正是这种不适应性,正是由于 感官不能把握对象,才激起了人们内心的 理性观念,因为只有高于知性的理性才可 以超越感官、达到彼岸、从整体上把握看 不见的东西。
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只是) 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这通常被表达为:从关系方面看,美具有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三节《判断力批判》
二、“美”的分析论 (一)“美”的四个契机 4、“形式”: “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
的对象的东西”,即所谓“美应当具有不 带概念的必然性”。
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如同 “形而上学的命题”一样,超越了人的认 识能力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背景
三、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及其影响 (五)“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分别 不是人的知识与对象相一致,而是对象与
人认识能力相一致 确认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知”的
“世界本身”的存在
一、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所引出的问题 (一)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摹仿说 实用说 表现说 客观说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背景
一、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所引出的问题 (二)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对康德的影响 1、休谟(D·Hume,1711—1776)的《人性论》
第一卷“论知性”是讲认识论原理 第二卷“论情感”连及艺术和美学 第三卷“道德学”即是讨论“意志”问题 休谟关于“印象”与“观念”的划分
德国古典美学kant要点课件
康德认为,责任和义务是构成道德行为的基本要素,一个有道德的 人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伦理学的影响
对现代伦理学的影响
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对现代伦理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为现代伦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 框架和核心概念。
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康德的伦理学思想也对政治哲学产生了影响,它为 现代政治哲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02
康德美学思想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康德美学的基本概念
纯粹美
康德将纯粹美定义为一种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概念或主题的美。它是一种自身即目的ຫໍສະໝຸດ 无须其他外在条件或功利因素的 美。
依存美
依存美则是指那些需要借助某种特定概念或主题来欣赏的美。这种美通常与某种目的或概念相关联。
审美反思
康德认为审美反思是一种对对象的理性思考和评价。在审美反思中,我 们不仅仅是对对象进行感知和想象,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03
审美愉悦
康德认为审美愉悦是审美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我们在欣赏
美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愉悦是与对象的本质和价值相一
致的。
康德美学的影响
对后世哲学
• 对现代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自由、责任、正义等问题提供了深入的探讨和思 考。
康德哲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01
价值
02
康德哲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 价值和意义。
03
康德哲学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人类理性的批判和反 思,使其成为后世哲学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THANKS
感谢观看
自由美
自由美是康德美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不是纯粹的,也不是依存的,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自由美在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并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概念或目的。
西方文论_德国古典美学
在实践理性的道德世界中,是有目的的。 首先,如果把自然界当成个别现象来看, 它完全受必然律的支配,没有目的。可是, 如果把自然界当成整体来看,它就有目的 了。这样,从自然的整体来看,我们就可 以在机械观之外,另外发现一种目的观。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自然对于我们人的主 观认识方面来看,我们会发见,自然的形 式符合于我们人的主观认识的目的。那就 是说,一方面,我们人先天地具有主观认 识的能力;另方面,自然的形式经过天意 安排,恰好符合我们主观认识的能力。因 此,对于我们人的主观能力来说,自然是 符合于目的的。这种符合目的,康德称为 主观的目的观,也就是审美观。
第八章
德国古典美学
第一节
康 德
康德(1724-1804)出生东普鲁士的哥尼 斯堡。父亲是马鞍匠。父母都是虔敬派的 教徒,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740年进入大学, 学物理学、数学、地理学、 哲学和神学。毕业后,从1746年到1755年, 他当了九年家庭教师。1755年,他到大学 当讲师。教过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形 而上学、伦理学、地理学、人类学和自然 神学等课。1770年,提升为教授,主要讲 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艺术的理念与哲学中的概念不同(美与真不同), 理念不等于概念,艺术美与哲学逻辑中的真都可 视作理念,真作为理念,作为事物的本质、普遍 性存在,不呈现于意识;美作为理念,要有指定 的存在形式,要在外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直接呈 现于意识。哲学的真可以作为抽象概念存在,艺 术美则不能,只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再高明的 艺术家也不能离开具体形象单凭概念去进行艺术 创造。理念不等于客观实在。理念的感东西中捡回来的现实”。
1.“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 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 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 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 3.“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 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 的表现。” 4.“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 愉快的对象。”
最新德国古典文艺美学ppt课件PPT课件
康德
• “或许只有少数人在30岁之前试行了这一变革的, 而在40岁之前把这一变革建立在牢固基础上的人则 更少。想要积少成多地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 种白费力气的企图,因为在一种影响被消除的同时 ,人们又产生出另一种影响。但个性的建立却是一 般生活作风的内在原则的绝对统一。”
康德
• 一个人对某一对象作出了一种肯定的鉴赏判断 ,这时,他就作出了一个范例,当然地觉得所 有人都‘应该’同意他。但常有的情形是,有 些人并不同意他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必然 性是不是要受到损害呢?康德认为不必为此担 心。
康德
• 别人不同意你的判断,虽然你无法证明他们的 错误,但你认为他们是不‘应该’的,只有他 们与你一致才是正常的。这就保证了范例的必 然性。‘应该’和不‘应该’,都得有个依据 ,这正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基, 这个根基就是人人具有的‘共通感’。
康德
• 所有审美的心意状态应该而且必须是大家一致的, 能够普遍传达,这就要求我们假定在不同的个体之 间存在着共通感。共通感实际就是‘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康德说,设定这种共通感不是根据对心 理活动的经验观察,而是逻辑和知识要求这样一种 必要条件,没有这种条件,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便 失去了依托。
康德
提纲
• 一.德国古典文艺美学概观 • 二.康德 • 三.席勒 • 四.歌德 • 五.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
• 席勒 •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美是综合感性冲动和理性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由康德为始, 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全面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进以抽象的哲学思辩尤其是黑格尔的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来源。
当时德国政经落后,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德国古典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主要目标是要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寻求自由。
[编辑本段]主要思想家【康德Kant, 1724-1804】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实际上是提出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审美判断四契机: 审美趣味不凭任何利害计较不涉及概念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例如观赏花不须知道它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只欣赏花的形式就能唤起主观情感之愉悦康德观点接近形式主义艺术是人凭理性有主观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美的艺术品是鉴赏力与天才的结合有的作品有鉴赏但缺乏审美意象的能力就是欠缺天才审美意象是人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能够显现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此感性形象是高于经验自然的创造人的想像力是一种创造力的认识功能根植于理性的原则创造出【第二自然】即超越自然的东西审美意象虽是感性的但力求超越于经验范围之外去表现普遍的理性概念具有概括性任何艺术本质都不在感觉的质料即不在感官的刺激而在符合观赏和评判目的的形式此形式引起的快感本身就是一种教养能使精神提高到观念的高度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歌德Goethe, 1749-1832】其思想庞杂多面相偏实际但缺乏系统总体上倾向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歌德和赫尔德领导狂飙突进运动这是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文学运动张扬叛逆精神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但后来歌德又自觉走向古典主义道路强调文艺要忠实于模仿自然【席勒Schiller, 1759-1805】青年时投入狂飙突进运动后来对法国大革命失望逃向康德的理想寻找不经暴力革命实现政治自由的途径后来又试图脱离康德的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后期受到歌德影响把艺术视为重建人的整体和和谐的现实手段在美学上席勒是从康德的主观唯心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重要环节席勒给丹麦王子的27封信【美育书简】谈论法国大革命没有解决自由问题只有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美的概念根植于人性: 康德分人性为感性和理性二者在绝对存在(神)那里是同ㄧ的而在有限存在(经验界)中则是两个对立的因素:一是人格(基础是自由)一是状态(基础是时间)人有超越时间的一面又有受制于时间的一面因此构成行为的两种基本法则【感性本性要求绝对的实在性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理性本性要求绝对的形式性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式】为了实现两种要求便有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前者造成各种个别情况后者建立一般原则而理想的完美人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席勒提出只有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才能回复人性完整; 理性感性两种冲动各有界限但可相互促进一种冲动的作用同时就奠基和区分了另一种冲动的作用每一种冲动正是通过另一种冲动的活动而达到它的最高表现文化的任务就在于监视这两种冲动进而把感性与理性功能相互结合当这种情形在经验中出现就会产生第三种即游戏冲动不论感性或理性对人心都是一种强制而游戏冲动却是与强制相对立的将两种冲动结合使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并使人性归于完整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 事物的形象就是它的生命事物的生命就是它的形象 e.g. 当物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里它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它才成为活的形象美的形象是感性与形式(理性)主观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对象与主体统一美身为一种对象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美根源于两种冲动的结合实质上是人性的完成亦即自由只有在游戏中人才能避免两方的强制进而把生命与形象感性与理性结合获得充分的自由成为完整的人因此美是从两种对立冲突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美联结著对立的两极使我们处于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感觉与思惟素材与形式受动与能动振奋与融合奔放与收敛的中间状态因而可以消除两极的对立席勒反复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道德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别无他径审美活动和艺术本质就是对外观(Schein)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外观起源于作为具有想像力的主体的人它是主体想像力的一种创造或游戏以外观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出现立刻产生模仿的创造冲动这种冲动把外观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来对待人要达到外观就要远远超越实在挣脱物质需要的目的和束缚此人须具有强大的抽象能力更大的心灵自由和意志力因此审美活动比追求物质需要的活动起源得晚但却更高级席勒的审美外观说基本上仍是从康德唯心主义出发的李醒晨说席勒的理想只是一种片面的空想能使这种空想成为现实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黑格尔Hegel, 1770-1831】德国古典美学到此达到了高峰把美学正名为艺术哲学黑格尔是客观唯心论者包括辩证法和历史主义的思想若说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黑格尔则是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斯主义以前西方美学的集大成者世上万事万物虽存在着却只是现象不是真实只有现象背后的思想才是事物的本质和真实而现象不过是思想的显现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在事外] 黑格尔说理念就客观存在于感性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属于[理在事中]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发展理念本身应当包括差异对立和矛盾永远处于辩证的运动当中形而上学主张正反对立黑格尔认为正与反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黑暗就没有所谓光明反是正的内部环节正本身就潜含着反只有看到正反之间的联系把二者统一为【合】达到否定之否定才能对事物有全面具体真实深刻的认识理念依照正反合三段式的辩证发展亦即理念自发生自否定自认识的过程或者说是理念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现实世界的发展本质上不过是理念的逻辑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仍然是主观概念的辩证法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包含三个要点即理念感性显现和二者的统一定义虽短却有高度的概括性理念是绝对精神阶段的理念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理最早把美看成是理念的是柏拉图但其理念只是空洞抽象的共相是与实在相对立的形而上学而康德的美只是形式是把美置于现象的彼岸是纯主观而不可知的黑格尔的美以理念为内容是表现和认识绝对理念的一种手段美具有内容是真实客观可以认识的黑格尔把理性内容提高到首位肯定艺术的高度价值和社会意义感性显现指的是呈现于意识的艺术形式艺术以感性形象表现普遍真理把理念具体化为感性的客观存在艺术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必须相互融贯为统ㄧ的整体是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在与外在一般与个别无限与有限等对立因素的统一体理念若不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存在就仍是抽象的. 显现的结果就使它既否定了理念的抽象性转化为个别的特殊感性存在同时又否定了感性存在的抽象特殊性使之心灵化与理念相融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该统一体虽包含感性存在其实是理性自己与自己发生关系仍然是精神性的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无限的自由的整体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归根结底都是精神性的根本否定了现实是美和艺术的泉源故性质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贬低自然美自然是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自然美是理念显现的低级形态自然经过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几乎谈不上美到了有生命的阶段自然才为人类的审美意识而美美的理念应当作为个别事件去理解个别事件的形式有二理念显现为直接的自然形式就是自然美理念显现为直接的心灵形式就是艺术美【自然美】依赖外在条件是不自由的有局限性的(包括动植物与人)都会因环境改变而造成缺陷【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充分现? F理想表现出无限和自由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艺术可说是要把每一个形象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理想就是真实自然和现实中的外在事物本身不是真实也不是理想因此艺术不是自然的机械模仿而是一种创造它要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洗】使之向心灵还原也就是把一切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沾污的事物还原为真实的概念如此才能把理想表现出来理想不是生糙的自然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心灵的创造它具有自然的形式但又高于自然【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之中捡回来的现实】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具有完全角式的观念性人从他的观念中取出一种题材在上面加工通过他自己的活动把它从观念世界表现到外面来艺术不是自然细节的罗列应当具有普遍性不管它如何活像实物艺术作品仍然必须浑身现出这种普遍性【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抓住事物的普遍性提炼出有力量的本质的显出特征的东西艺术不是自然但也不是空洞抽象与自然绝然对立的理想因此艺术不应逼肖自然也不应当脱离自然(现实)去追求理想真正的理想并不是个人的主观幻想艺术是对自然加以清洗的结果经过意匠经营的人类对艺术的需要是绝对的非偶然这种需要的根源就是人的自由理性艺术是人的自我创造或自我复现的学说人士一种能思考的意识人能以认识和实践两种方式达到对自己的意识前者是在内心形成概念和理论后者是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外在事物人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 F 外在事物的顽强的疏远性消除了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黑格尔的美学隐约看到了艺术在人改造世界从而改造自身方面的功能是美学实践观点的萌芽艺术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模仿而是要把现实生活提升为理想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创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黑格尔的艺术创作理论有三个要点:一般世界情况也就是时代的理念时代精神或普遍的社会力量制约着人的行动成为人物个别动作的极其性质的前提情境和冲突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显现心灵方面的重要旨趣的那种情境只有【定性】又能表现出本质的【差异面】即导致【矛盾冲突】的情境才是理想的情境而最理想的冲突是心灵本身的矛盾和分裂所造成的冲突艺术的要务在于通过这种情境的表现过程而接露出来的性格巨大波动动作和性格普遍力量本身是不动的应当形象化为个别性与人物才能达到神与人普遍与特殊一般与? 荍O的统一这种出现于人物个性成为动作内因的普遍力量称为【情致】是存在于人的自我而充塞于全部心情的普遍内容艺术创作应紧紧抓住情致表现情致使成为艺术的中心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完满的人例如荷马作品中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的总和也就是性格特征的多样性中要有某种特殊的情致来引起某种确定的目的和动作从而把丰富多样的特征统一起来并且性格还要有坚定性即要有一种一贯忠实于自己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判断性也就是英雄的性格果断坚强敢于行动敢于负责敢于决断自己的命运艺术是普遍理念与感性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由于把理念作为艺术内容来掌握的方式不同故藉以显现的形象也不同因此艺术类型分三种: 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如果说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神那么浪漫型艺术就是精神压倒物质浪漫型艺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它追求的不是古典美而是把现前东西照实反应甚至可以歪曲世界不向古典艺术那样回避罪恶苦难丑陋艺术发展的规律是'始而追求继而到达终于超然' 黑格尔的结论是艺术最终要让位给哲学浪漫型艺术进一步发展将是艺术本身的解体即所谓艺术终结论黑格尔按照(物质压倒精神-物质与精神平衡-精神超出物质)为标准的分类法把艺术分成五大系统: 建筑(象征)雕刻(古典)绘画音乐和诗(浪漫)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体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与工具主义(当今世界最盛行的三大哲学)德国古典美学有三个基本命题,即“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
崇高分两类: 崇高分两类:
1)数学的崇高。由体积巨大的对象引发 )数学的崇高。 的。 我们称之为崇高对,就是全然伟大的东西。 我们称之为崇高对,就是全然伟大的东西。 伟大具有无限的特征。 伟大具有无限的特征。 能唤起无限性的东西,只有理性和想象力。 能唤起无限性的东西,只有理性和想象力。 理性对感性的优越性直观地呈现出来的。 理性对感性的优越性直观地呈现出来的。
“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 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 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 是把表象凭借知性联系于客体来认识, 是把表象凭借知性联系于客体来认识, 而是凭借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 快的感情相联系。 快的感情相联系。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 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 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 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康德把知识对象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 康德把知识对象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 人的认识能力分为:理性、知性和感性。 人的认识能力分为:理性、知性和感性。 感性是我们感官的一些基本能力,即视、 感性是我们感官的一些基本能力,即视、听、 味等。 嗅、味等。 知性是运用概念、范畴的能力,类似于智力。 知性是运用概念、范畴的能力,类似于智力。 理性是一种把握无限和超验事物,如自由、 理性是一种把握无限和超验事物,如自由、 宇宙、灵魂等事物的能力。 宇宙、灵魂等事物的能力。也是把握本性 的智性。 的智性。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讨论知识如何可能,提 实践理性批判》 讨论知识如何可能, 出人的理性能力及其可能。 出人的理性能力及其可能。知性的对象是自然 界的必然,理性的对象是本体世界的自由。 界的必然,理性的对象是本体世界的自由。 康德认为,人在两种世界中生活, 康德认为,人在两种世界中生活,一方面是 感性世界的事物,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 感性世界的事物,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不可 抗拒的。一方面人又是本体的,超感性的, 抗拒的。一方面人又是本体的,超感性的,是 理性的存在物。不完全按照感性的欲望来行动, 理性的存在物。不完全按照感性的欲望来行动, 它是自由的存在。这种自由是先验,不受经验 它是自由的存在。这种自由是先验, 的东西的束缚。 的东西的束缚。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7.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1-知性
知性
知性:知性在康德看来比想象力还要重要,正是由于知性能力,作为想象力成果的审美观念才变得有意义,并具有内在逻辑。
知性不但运用想象力提供的材料以到达客观的知识,而且主观地煽动认识能力。
康德认为,天才的想象力和知性两种心理能力处在一种幸运的关系之中,“这关系是没有科学能讲授也没有勤劳能学习的,以便对于一给予的概念寻找得诸观念,另一方面对这些观念找到准确的表达〞。
想象力虽然是自由的、积极的,但是应该适合知性规律,“对于审美观念的丰富和独创性不是那样必要的,而想象力在它的自由活动里适合着悟性的规律性却是必要的。
因前者的一切富饶在它的无规律的自由中只能产生无意义的东西,而判断力与此相反,它是那机能,把它们适应于悟性〞。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L6.3席勒——论文摘要
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席勒==================================================================论文摘要:1张玉能:?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悲剧理论?,载?美育学刊?2021年第4期内容摘要:席勒的伟大戏剧作品几乎都是悲剧,因此,他特别关心悲剧的美学理论,专门写了两篇悲剧理论文章,还在几篇论述崇高的文章中论述了悲剧。
席勒把悲剧与崇高联系起来,把悲剧看作是崇高的集中表现,这样不仅指明了悲剧的审美本质,而且把悲剧与矛盾冲突紧密相联,还规定了悲剧的理想主义性质。
这不仅开辟了西方悲剧理论的美学研究,而且开启了黑格尔及其他美学家的悲剧冲突论的先河。
席勒的悲剧美学理论是西方悲剧理论的一个重大转折和创新,开辟了现代悲剧美学理论的新纪元。
2、曾繁仁:?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纪念席勒逝世二百周年?,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内容摘要:席勒作为新思想的预言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写出第一部美育论著,成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审美批判的纲领性文献。
它标志着西方美学由思辨的认识论美学到人生的存在论美学的转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席勒建立了以人本主义哲学为根底,包含“自由〞的内涵、“中介〞的作用、以“自由的表现〞的艺术为手段等丰富内容的美育理论体系。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20世纪初介绍到中国,对我国的美学与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前,它在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德育教育、教育改革与美育学科建设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
3、高译:?审美-艺术-自由-论席勒美学思想中人的“完整性〞追求?,载?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内容摘要:席勒作为18至19世纪德国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开展史上作出了重大奉献。
其意义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席勒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使人类到达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7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
嘲笑的讽刺诗应该以洁人的忱美人格做基础, 通过对讽刺对象的描写,显示诗人优美的心 灵,即显现出自由的人性理想。171
席勒对悲剧和喜剧做了比较171
第一,悲剧是题材本身起作用,而喜剧的题材无关 紧要,喜剧诗人必须以自已的人格力量维持题材的 审美性质。 第二,悲剧诗人需要崇高的性格,他要经过努力才 能达到各种各样的伟大;喜剧诗人需要优美的性格, 这种优美性格包含一切伟大的形式,并且这些形式 是自由自在地从他的本性中流露出来,并不需要特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 前者是为了认识,后者是为了快感。 康德又把审美的艺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 艺术。 快适的艺术,如筵席间开心的自由谈话,单 纯以享乐为目的;美的艺术给人的快感是无 目的的合目的性,给人的审美快感。
美的艺术的特点
第一,美的艺术有目的,又无目的。162 第二,美的艺术不是自然,像似自然。163
b ·审美观念164 康德指出,有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尽管人们 指不出毛病来,但它没有精神(灵魂),因 而好像没有生命。 精神(灵魂)在审美中就是心意付予对象以 生命的原理
康德所说的审美观念,概括了古今中外所有 成功的艺术形象的一个共同特点,在叙事和 戏剧作品中就是典型、在抒情作品中就是意 境。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哥德 的《浮土德》,包含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判断力批判》分上下两卷,上卷讲审美判 断力问题,下卷讲目的论判断力问题,对文 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上 卷。 a·关于美的本质 康德提出审美有不涉利害而愉快,不涉概念 而有普遍性。
b,崇高理论 康德认为,崇高与美都属于审美判断,但崇高与美不同, 第一,美的对象有确定有限的形式,崇高的对象则无形式无 限制。比如花、鹦鹉的样子,我们凭感官能够完整地把握, 而大海或星空则无边无际,我们凭感觉把握不了它的形式, 只能想象它的无穷无限。人的知性(理解力)是探究有限事 物的,而人的理性则是凭想象探究无限的事物的。美所表现 的是来自知性的不确定的概念,而崇高所表现的则是来自于 理性的不确定的概念。造成美的快感在于质,而造成崇高的 快感在于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崇高与美的区分 A、美的对象具有确定且有限的形式,崇高的对象 则无形式无限制; B、美所引起的快感是直接而单纯的快感,崇高的 快感则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间接的快感; C、美离不开客体的形式,而崇高则只能在主体的 心灵中找到。
③艺术活动的本质 艺术活动的本质是艺术家基于理性之上的有意 图的自由创造。 艺术活动与自然活动 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 艺术活动与手工艺
3、黑格尔的艺术哲学 ①黑格尔哲学之基:“绝对理念”(世界的本源) A、黑格尔“理念”与柏拉图“理式”的不同 前者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 后者是静止的、孤立的和虚空的 B、“理念”认识自己的三种形式 艺术是理念对自己的直观形式认识; 宗教是理念对自己的表象形式认识,体现了宗教 对理念的敬畏和崇拜; 哲学是理念对自己的概念形式认识,是理念认识 自己最为适合的形式。
③诗的理想状态 理想的人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由于素朴的 诗侧重于表现人的感性经验,而感伤的诗侧重于 表现人的理性情感,单纯的素朴的诗和单纯的感 伤的诗都具有表现人性的片面性,故而诗的理想 状态应是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结合起来。 席勒关于诗的理想状态的思想揭示了这样的文 学实践规律——文学既可以是对现实的再现,也 可以是对理想的表现,更可以是对二者的结合。 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以及二者的结合正 体现了这一规律。
第六讲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
一、18世纪的德国社会文化状况
1、阶级关系:资产阶级依附于封建贵族
2、革命性质:静悄悄的哲学革命 3、文论模式:哲学→美学→文论 4、文论名家:康德、席勒、歌德、黑格尔
二、德国古典美学中的代表性文论
1、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①审美判断的特点 A、不涉利害而愉快 B、不涉概念而有普遍性 C、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D、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
②艺术理想的主要特征 A、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 B、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 C、矛盾冲突与和悦静穆的有机统一 ③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 A、丰富性与整体性 B、主导性与明确性 C、坚定性与决断性
④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 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艺术内容(理念或意蕴)与 艺术形式之间必然出现的三种相互关系是:物质表 现形式压倒精神内容;物质表现形式与精神内容和 谐一致;精神内容压倒物质表现形式。 与这三种相互关系相适应,艺术发展的类型可分 为三种,即: 象征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
④美的艺术 ——最能体现艺术本质的艺术 按照快感性质的不同,艺术可分为快适的艺术 和美的艺术两种,前者以单纯的享乐为目的,后 者体现出符合艺术本质要求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的审美快感。 具体说来,美的艺术具有如下特点: A、美的艺术有目的,又无目的; B、美的艺术不是自然,又似自然。
⑤天才 ——美的艺术必须看做是出自于天才的艺术 A、天才的独创性
②感伤的诗的类型 感伤的诗都不满现实,都追求理想,但依据追 求理想的不同方式,可再分出讽刺的诗和哀婉的 诗这两种类型的诗。 讽刺的诗依据不同性质,又可分出惩罚的讽刺 诗和嘲笑的讽刺诗两种; 哀婉的诗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哀婉的 诗,一种是牧歌,其中,牧歌因完全表现理想而 范性
C、天才与鉴赏力的结合
2、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①人性分裂条件下诗的总体分类 以诗人是否处于完整和谐的自然状态为根据, 席勒将诗分为两类: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从历史发展来看,古代诗人往往处于完整和谐 的自然状态,故而古代的诗是素朴的诗;现代诗 人往往丧失完整和谐的自然状态,故而现代的诗 是感伤的诗。 从一般特点来看,素朴的诗对现实进行冷静客 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发表评论,给人以愉快、 纯洁和平静的印象;感伤的诗在描绘现实时投入 主观情感,诗人往往直接发表意见和感想,给人 以严肃和紧张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