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1. 引言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对公司各个作业或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的管理方法。

通过将作业或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配到每个作业或项目上,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情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步骤和优缺点。

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按照作业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分配。

每个作业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成本对象,具有自己的成本特征和成本要求。

作业成本法通过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按照一定的依据分配给每个作业,最终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 作业:作业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基本单位,可以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一个工程项目或一个服务项目等。

- 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与某个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等。

- 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是与多个作业共享的成本,例如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材料成本等。

- 分配基础:分配基础是决定将间接成本分配给各个作业的依据,可以根据作业规模、作业时间或作业工艺等来确定。

3.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步骤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步骤:步骤一:作业的定义和分类首先,需要对作业进行明确定义,并将所有作业进行分类。

作业的定义应该具体清晰,确保每个作业都有自己独立的成本要求。

步骤二:直接成本的确认确认与每个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等。

直接成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来获取。

步骤三:间接成本的分配将与多个作业共享的间接成本进行分配。

可以根据作业的特征和分配基础来确定分配比例或分配方法。

步骤四:作业成本计算根据作业的直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成本,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步骤五:成本分析和决策支持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和成本驱动因素。

这样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例如确定产品价格或优化作业流程。

4. 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作业成本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 精确计算成本:作业成本法将成本按照作业的特征进行分配,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成本会计4-作业成本法

成本会计4-作业成本法

本钱会计4-作业本钱法一、作业本钱法概述作业本钱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本钱的方法,适用于生产过程中每个作业或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产环境。

该方法基于对直接材料、直接劳动和制造费用的跟踪,并将这些本钱分配给相应的作业或任务。

作业本钱法的核心理念是将消耗的资源与特定的作业相关联,以便准确计算每个作业的本钱,并为决策提供有关本钱效益的信息。

二、作业本钱法的步骤使用作业本钱法来计算产品本钱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本钱驱动因素: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因素会驱动本钱的产生,例如直接材料的使用量、直接劳动的投入时间等。

2.追踪直接本钱:根据本钱驱动因素确实定,将直接材料、直接劳动和制造费用与每个作业或任务相关联。

3.分配间接本钱:除了直接本钱外,还存在一些间接本钱无法直接与作业相关联,需要将这些间接本钱按照一定的分配规那么分配给各个作业。

4.计算作业本钱:将追踪的直接本钱和分配的间接本钱加总,得出每个作业或任务的总本钱。

5.分析本钱效益:根据计算出的作业本钱,进行本钱效益分析,评估每个作业的利润决策性能。

三、作业本钱法的优点作业本钱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准确计算本钱:作业本钱法跟踪和分配了每个作业或任务的直接本钱和间接本钱,因此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本钱。

2.提供决策信息:作业本钱法的本钱分析结果为管理层提供了关于作业本钱效益的信息,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指导资源配置: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本钱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本钱。

四、作业本钱法的应用场景作业本钱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几种生产环境:1.定制生产:在定制生产过程中,每个订单或作业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业本钱法可以确保计算出每个订单的本钱,并为定价等决策提供依据。

2.批量生产:在批量生产环境中,每个批次可以看作一个作业,作业本钱法可以追踪和计算每个批次的本钱,帮助管理者进行本钱控制和分析。

3.效劳行业:作业本钱法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还适用于效劳行业,如餐饮、酒店等。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指根据作业或工序的完成情况,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按作业、工序、项目、产品等多个维度进行核算与分配的方法。

它适合于生产具有明确特征、相对独立的产品或服务,特别适用于订单化生产或项目型企业。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划分作业:根据作业特点和经济事物进行划分类别,将作业划分为不同的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服务、工序、项目等。

2.确定作业成本:对每一个作业进行成本记录,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直接材料是指直接用于作业的原材料,直接人工是指直接参与到作业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制造费用则是间接费用,需要通过间接费用分配表决定。

3.计算作业成本率:以作业为单位计算单位作业的成本。

作业成本率=作业成本/作业量。

作业量可以是直接人工小时数、直接材料数量等。

4.分配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率,将作业成本分配给特定的成本对象。

例如,将产品生产作业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产品,将服务作业成本分配给不同的服务对象。

5.统计作业成本:将各个作业的成本进行统计,得出作业成本汇总表。

该表包括每个作业的成本细项和总成本。

6.分析作业成本: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包括成本差异分析、效益分析等。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可以找出问题所在,优化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可以精确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对于成本管理和控制非常有利。

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成本核算,企业可以发现成本波动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成本调整。

其次,作业成本法可以提高产品定价和成本核算的精确度。

通过跟踪和记录每个作业的成本,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的成本,为产品定价提供有效依据。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有助于企业的决策分析。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统计与分析,企业可以了解每个作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为制定营销策略、生产计划等提供依据。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对成本计算的要求相对较高。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什么是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是一种计算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方法。

按照此制度,每个产品都是按照其生产工序的实际成本进行计算,并分摊到每个产品上。

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

直接成本指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直接发生的费用,比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而间接成本则是制造过程中不直接发生却必须考虑的费用,比如厂房租金、水电费等。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则主要用于计算直接成本。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的计算基础是“作业成本”,指的是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直接制造费用(如海关清关等),这些成本都是可以具体计算的。

作业成本是各种成本种类中计算单个产品成本最准确的一种方法,用此计算方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更为精确。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的核心是作业成本卡,即在生产过程中记录每个工序作业成本的卡片。

每一项作业都对应着一张作业成本卡,上面要记录该项作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制造费用等成分,以及工序名称、编码、计划开始和结束时间等信息。

通过对各个工序作业成本的记录统计,将最终的生产成本平均分摊到每个产品上,以此计算出单个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的优缺点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具有以下优点:1.比其他计算方法更为精确。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以每个产品的生产工序、具体成本为计算基础,更加准确地反映了产品成本的实际情况。

2.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通过对每个工序作业成本的详细记录,可以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成本问题。

3.适用性强。

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以及各种类型的产品。

同时,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1.需要记录大量的制造过程数据。

由于作业成本法核算制度是通过记录生产工序的具体数据进行计算的,因此需要对制造过程进行详细记录,需要较大的管理成本。

2.成本计算比较繁琐。

由于要对各个工序作业成本进行分摊,计算过程较为繁琐,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

作业成本核算: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思维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思维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思维方式胡元木辛岩一、作业成本核算思维方式作业成本核算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

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采用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台时,这种分配方式在以前起过积极作用,即在产品品种少或间接费用数额不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一般不会对产品成本水平产生较大的冲击波。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生产产品品种较多,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产品间很难精确界定,又由于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较高,分配也难以做到合理。

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归属从因果关系出发,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这样就体现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

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思维是:作业消耗间接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发生。

可以看出,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二、作业成本核算步骤1.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

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

例如,检验中心就是一个作业中心,按照作业中心披露的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价业绩。

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

每一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种中心所执行的作业。

因此,这一步骤的成本动因是要确认每项成本的资源耗用量。

这一步骤的分配工作,反映了作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

专家们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如把检验小时称为资源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摘要: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作业中心2.确定成本动因3.计算作业成本4.计算产品成本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五、提高作业成本法计算精度的方法正文: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现代成本核算方法,它是以作业为核心,将成本对象的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作业环节,通过对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进行追踪、计算和控制,从而实现对产品成本的准确核算。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同成本动因的环节。

确定作业中心有助于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流动进行有效追踪和控制。

2.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如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人工等。

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3.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指在作业中心中,单位成本动因所产生的成本。

计算作业成本时,需要对各个作业环节进行成本分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4.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是指将各个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产品上的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可以更加精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成本,有助于企业进行产品定价和盈利分析。

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种类多样的企业,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性1.优势- 提高成本核算精度:作业成本法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流动进行细化分析,使成本核算更加精确。

- 促进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识别成本动因,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 优化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可以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2.局限性- 计算复杂度较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较为复杂,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

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

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

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

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

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Chain)的一个集合。

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

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1. 引言作业成本法(Job Costing)是一种针对单个作业或项目对成本进行核算的管理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每个作业或项目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其所有与成本相关的项目都被追踪和分配到该作业上。

作业成本法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尤其是定制制造和批量生产领域。

本文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和优缺点。

2. 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成本分配到特定的作业或项目上,以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和盈利情况。

它基于以下假设:•每个作业都是独立的。

每个作业都有自己的成本和产出,不受其他作业的影响。

•成本可以明确地追踪到每个作业。

通过跟踪和记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项目,可以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

•成本可以合理地分配到作业上。

通过使用适当的分配基准或分配方法,可以将间接成本按比例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上。

3. 应用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3.1 作业识别和编号首先需要对每个作业进行识别和编号。

作业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项目或一个服务,关键是要能够明确地将成本追踪到该作业上。

3.2 成本分类和追踪每个作业的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作业相关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

间接成本是不能直接归属于作业的成本,如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

通过记录和追踪这些成本项目,可以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3.3 成本分配间接成本需要根据一定的分配基准或分配方法分配到各个作业上。

常见的分配方法包括直接劳动小时数、直接劳动成本或作业的产出数量等。

分配基准的选择应基于作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3.4 成本汇总和分析最后,需要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汇总和分析。

可以计算出每个作业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进而评估作业的盈利能力和成本效益。

4. 优缺点作业成本法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准确衡量每个作业的成本和盈利情况,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可以追踪和控制作业的成本,帮助发现潜在的成本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摘要: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的局限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

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关性。

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

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

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

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

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ABC)-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ABC)-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ABC)-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高顿网校友情提示,最新常州注册会计师协会网上公布相关作业成本法(ABC)-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式等内容总结如下:生产制造是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则是影响到企业生产制造任务的完成水准的关键。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和基于ABC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新制造环境冲击传统成本会计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MRPII、ERP、CIM、JIT等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企业新制造环境逐渐形成。

企业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致选择。

从最早的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到近年出现的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目前流行的MRP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ERP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不仅是MRP和ERP,促成新制造环境形成的新系统还包括:弹性制造系统(FMS)、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

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

CIM则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成本核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成本核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成本核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成本核算工作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应用不同的方法。

首先,成本核算的思路应该是以全面、系统的角度来考虑。

我们需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方面全面地考虑成本的构成和分布。

这需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成本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能够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

其次,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直接成本法、间接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

直接成本法是指将直接与产品相关的成本直接分配给产品,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间接成本法是指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基础分配到产品上,如厂房折旧、管理费用等;作业成本法是指根据作业成本卡来计算产品的成本,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多样的企业。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此外,成本核算还需要考虑不同的成本类型,如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生产能力范围内不随产品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厂房租金、管理人员工资等;变动成本是指随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

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成本有助于进行更精准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

最后,成本核算工作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来进行。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思路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同时,成本核算的结果也需要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控制需求相结合,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成本核算工作需要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思路,考虑不同类型的成本,同时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以确保成本核算工作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Job Costing)是一种根据实际作业组织和管理来进行财务成本核算的一种重要成本核算方法,即:根据不同作业的性质和规模,分类组织作业,把每种作业的相关费用和财务收支记入作业编号,以便按作业计算总成本和每一部分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划分作业: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现状,从事贸易或工程建设等方面,划出多个作业,并且每个作业都具有比较明确、确定的费用。

(2)分配费用:把每个作业的相关费用按照比例、拆分或全分配到每个作业。

(3)计算作业成本:根据设定的管理措施,将技术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作业支出与每个作业相关的费用相加,最终计算出单个作业的成本。

(4)成本收缩:在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后,根据作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探索可以收缩作业成本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5)成本比较:可以根据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把不同作业的成本进行比较,以及比较相同作业在不同时期的成本,从而掌握企业的成本状况,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和帮助。

- 1 -。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成本会计是企业内部用于获取、处理和报告成本信息的一种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的一种常用方法,用于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本文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多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计算方法。

基本思想是按照每个作业环节消耗的资源,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下面是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 识别成本池:首先,需要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业环节,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成本池。

例如,原材料采购、加工、组装等作业环节可以作为不同的成本池。

2. 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每个成本池都有其成本驱动因素,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或消耗的资源。

例如,原材料采购成本的驱动因素可以是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

3. 分配成本到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需要计算作业成本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的具体数值,将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

例如,根据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将原材料采购成本分配到相应产品中。

4. 计算作业成本率:作业成本率是指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与相应成本驱动因素的比率。

通过计算作业成本率,可以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

5. 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根据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和相应的作业成本率,计算每个产品的作业成本。

将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与作业成本率相乘,然后相加,即可得到产品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并且能够追踪和管理不同的作业环节。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有一些限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成本池的设置要合理:成本池应该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业环节进行划分,既要满足计算需求,又要保持简洁和实用。

2. 成本驱动因素的选择要恰当:成本驱动因素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成本的发生原因和资源的消耗程度。

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成本分配的不准确。

3. 作业成本率的计算要准确:作业成本率的计算应该基于充分的成本数据和统计分析,以避免误差和失真。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核算方法,它以成本对象为单位,将成本直接与制造或提供这些成本对象的作业或过程相关联。

这个方法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成本核算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更准确的成本管理和决策分析。

本文将探讨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应用和优缺点,并介绍如何实施这一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特点:1.个性化的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对象(如产品、服务、项目等)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进行个性化的成本分配和核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种类较多、产品特征差异较大的生产环境。

3.精确的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充分考虑了不同作业的特点和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

通过将成本直接分配到相应的作业或过程上,可以避免成本的过度或不足分配,使得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4.分析的基础: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详细的作业成本信息,为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基础。

企业可以根据每个作业或过程的成本信息,评估其效益和盈利能力,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1.产品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产品成本核算,帮助企业了解到底哪些成本与哪些产品相关,并计算出每个产品的成本。

通过这种方法,企业可以确定产品的定价、评估产品的盈利能力,并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

2.项目成本核算:对于项目型企业,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项目成本核算。

通过追踪项目的成本,企业可以了解每个项目的成本构成和变动情况,从而更好地控制项目成本,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3.服务成本核算:对于服务型企业,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服务成本核算。

通过将各项服务活动与成本直接相关联,企业可以了解每项服务的成本和效益,从而优化服务过程,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优点:1.个性化的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进行个性化的成本分配和核算,提供更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

2.精确的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考虑了不同作业的特点和成本驱动因素,可以避免成本的过度或不足分配,使得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对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

其核算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作业成本对象: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制造、提供过程作为作业成本对象,例如某一批次产品、一份文件等。

2. 划分成本价值流:根据成本价值流程图,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作业成本对象。

直接成本是与作业成本对象直接相关的,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对象,如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费用;间接成本是与作业成本对象相关,但不能直接追溯到具体对象的费用,如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3. 累计费用: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对象,累计相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4. 分配费用:将累计的间接成本按照某种适当的分配基础(如直接人工费用、直接劳动小时数等)分配给作业成本对象。

5. 计算单位成本:根据分配得到的总成本和作业成本对象的数量,计算单位成本。

6. 定价决策:根据单位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定价决策,制定价格策略。

7. 分析成本控制: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结果,对成本进行分
析和控制,找出成本异常和成本不合理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调整和控制。

成本核算的方法

成本核算的方法

成本核算的方法成本核算的方法一: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产品或服务,且每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是相对独立的情况下。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作业成本记录、作业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归集。

首先是作业成本记录。

通过记录每个作业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并将其归属到相应的作业上,以便后续的核算。

第二步是作业成本分配。

在这一步骤中,将间接成本(如制造费用)按照成本驱动因素进行分配。

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产品的产量、直接材料或人工投入量等。

通过将间接成本按照占用资源的程度进行分配,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最后一步是作业成本归集。

在这一步骤中,将每个作业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汇总,得出作业的总成本。

这样就可以根据每个作业的成本来进行决策,比如确定产品价格或评估作业的效益等。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不同作业的成本,并提供了更详细的成本信息。

同时,它也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成本结构,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多个作业的情况比较适用,而对于连续流水线生产等过程则不太适用。

其次,作业成本法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记录和分配,对于一些小规模的企业来说可能会增加管理成本。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它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产品或服务的情况。

通过作业成本记录、作业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归集三个步骤,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为管理者提供更详细的成本信息,从而支持决策制定。

成本核算的方法二: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一种以标准成本作为基准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且企业可以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成本的情况下。

标准成本法的核算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标准成本设定和实际成本比较。

首先是标准成本设定。

在这一步骤中,企业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方面。

第57讲_作业成本法的思路相关概念步骤

第57讲_作业成本法的思路相关概念步骤

第57讲_作业成本法的思路相关概念步骤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它基于活动的成本分配原则,将间接成本按照实际资源的使用量分配给产品或服务。

本文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思路、相关概念以及实施的步骤。

一、作业成本法的思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大多依赖于直接劳动力和直接材料的成本,忽略了许多间接成本,并将这些成本以其中一种方式分配给产品或服务。

然而,随着制造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不断兴起,产品或服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加,仅通过单一的成本分配方式往往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成本情况。

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思路是通过识别和分析各种活动,并将活动驱动的成本准确分配给产品或服务。

二、相关概念1. 活动(Activity):活动是指为完成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组相关工作。

例如,设置设备、物流运输、质量检验等。

2. 活动成本(Activity Cost):活动成本是指为完成活动所发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直接活动成本可以直接与一些活动相关联,而间接活动成本需要通过成本驱动因素(Cost Driver)进行分配。

3. 成本驱动因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素是指驱动活动产生成本的因素。

它可以是任何能明显影响活动成本的变量,如工时、产量、设备使用时间等。

4. 作业(Job):作业是指为一些客户或订单完成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

5. 作业成本(Job Cost):作业成本是指为完成作业所发生的活动成本的总和。

三、步骤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识别活动:首先需要对企业的活动进行识别和分类。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员工或查看企业的运作流程来确定不同的活动。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对于每个活动,需要分析和确定驱动该活动成本的因素。

例如,驱动设备设置成本的因素可能是设置次数,驱动物流成本的因素可能是运输距离等。

3.计算活动成本率:根据活动的实际成本和驱动因素的使用量,可以计算每个活动的活动成本率。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实际成本法是指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为基础进行核算。

具体计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采集和记录相关成本数据: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2.分配成本到各个作业:根据不同作业活动的耗用情况,将相关成本按比例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中。

3.计算每个作业的作业成本:将各项成本总和得到每个作业的作业成本。

标准成本法是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进行核算。

标准成本是指在一定的标准条件下,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率计算得到的成本。

具体计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标准成本:包括标准直接材料成本、标准直接人工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等。

2.分配标准成本到各个作业:根据不同作业活动的标准耗用情况,将标准成本按比例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中。

3.计算每个作业的标准成本:将各项标准成本总和得到每个作业的标准成本。

直接成本法是指只计算与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而不考虑间接成本。

具体计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

2.按直接成本直接分配到各个作业中。

不同的核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目的。

实际成本法适合于成本结构比较复杂、成本数据比较全面的情况;标准成本法适合于成本预测和控制的情况;而直接成本法适合于成本核算和管理的简单情况。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和成本优化。

准确评估作业成本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定价决策,判断产品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成本结构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造成成本偏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成本削减;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以及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是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实际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直接成本法等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和优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比例的科研经费在拨付过程中,经过挪用、虚报、贪污甚至洗钱后,最终用于项目本身的只有40%左右。

即便这40%的经费在使用上也存在着很大浪费,其结果是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导致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质量直线下降。

重点高校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利均价,2004年比2000年减少了近一半,而技术合同均价则减少了三分之一。

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经费的监督和检查,促进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防止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高校科研项目成果的质量,促进科研工作规范化的有效途径。

2、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重点和目标根据绩效审计的规律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以“3E”,即“经济性”(E conom y)、“效率性”(E f fi ci ency)、“效果性”(E ffect i veness)为重点和目标,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1)经济性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是指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在满足一定要求和质量的前提下,支出资金达到最小化的状态,也就是说支出要节约。

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可靠,是否按预算规定用途使用,是否以最低的支出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成果,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贯彻节约原则,有无铺张浪费情况等进行评价。

(2)效率性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性是指在一定支出能获得的最大成果,也就是说支出是否高效。

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性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的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先进;项目的执行管理是否有效到位,是否有相应的工作责任制;是否有相应的费用支出标准等进行评价。

(3)效果性科研经费使用的效果性是指科研项目最终获得的成效超出预期目标的结果,也就是说支出是否超值。

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果性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经费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

如经费使用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预算执行;科研经费的支出是否得到或超过预期的效果等进行评价。

总之,从职能、目标、发展趋势来看,绩效审计在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要指出的是,搞好这项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科研及项目管理知识,较高的政策理论和实务操作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是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做出客观准确评价,发挥绩效审计作用的基本前提。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雨露)作业成本会计的主要特征作业成本会计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

所谓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

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

例如,从产品的研制开发到组织订货、安排生产、产品对外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就是一个有序的作业集合。

作业成本会计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成本按各个作业进行归集,除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直接归集于产品外,制造费用则按作业产生的原因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按作业产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将成本库中的制造费用向各种产品进行分配。

成本计算体系不再按各个生产部门进行,而是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分作业划分核算环节而进行的成本计算。

作业的设立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目的,由此而设立的前后有序的作业集合体,又称为是“作业链”。

在“作业链”的连续经营和操作过程中,因为产品的生产消耗了作业,而作业消耗了资源,即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作业的转移实际上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又是价值量的集合。

因此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能形成产品价值或称作业价值,所以,一般又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

“增值作业”,反映作业消耗的有效性;而“不增值作业”则反映作业工作的无效性。

作业成本会计,就是要力求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法的现实意义作业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的一种超越。

因为,传统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生产耗费的全貌,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往往使生产量大、技术上不很复杂的产品成本偏高,而生产量较小,技术上比较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成本的严重歪曲。

作业成本会计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中文/张承红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思维方式200.9635问题。

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因为作业成本会计能够打破间接费用的单一分配标准,是按成本产生的动因,采用多种分配标准,增强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产品成本计算更趋于合理性和准确性。

比如,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耗用较多的产品,其耗用的产品质量检验费用就多了么?显然未必,因为检验费用的多少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

又如,某产品的工时耗用比重大,也许是由于在集体劳动中(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共同在车间劳动造成的,而不是占用车间的绝对时间很多,也就不应该分摊较多的厂房折旧费用。

所以,制造成本法下按照单一的工时等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做法,显得草率武断,必然造成有些产品成本虚增,有些虚减,不符合“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和信息相关性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因此,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

作业成本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计算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产品)的核算方法,即:对价值的研究着眼于“资源→作业→产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的过程。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

因此,作业成本计算下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骤:第一步: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耗费。

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

如果把整个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则所有进入该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

如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等几类。

有关各类资源耗费的信息可从企业的总分类账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业成本计算法并不改变企业所耗资源的总额,改变的只是资源总额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额以及资源总额在存货和销售成本之间的分配额。

第二步:把资源分配到作业,开列作业成本单,归集成本。

这一步要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确认作业所包含的资源种类,也就是确认每一作业所包含的成本要素(项目)。

分析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作业是不增值的。

不增值作业指对增加顾客价值没有贡献,比如储存、移动、等待、检测等作业。

管理者应尽可能减少这部分作业。

分析重要性作业。

企业的作业通常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上千种,对这些作业一一进行分析是不必要的,根据重要性原则,只能对那些相对于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而言比较重要的作业进行分析。

把企业的作业同其他企业类似的作业进行对比。

因为增值的作业并不意味着有效和最佳,通过与其他企业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个价值链是否有效,寻求改进的机会。

例如,产品设计作业,应是一种增值作业,但是,如果某企业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图纸设计,而其他企业却采用能快速提供服务的电脑辅助设计,在采用多品种、少批量生产方式和要求快捷供货的情况下,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替代人工设计应是必要的。

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各种作业相互联系,形成作业链,理想的作业链应该是使作业完成的时间最短和重复次数最少。

(2)将资源分配到各受益对象(作业)。

据此计算出作业中成本要素的成本额。

第三步:开列作业成本单,汇总各成本要素,得出作业成本的总成本额。

作业成本单揭露了作业所耗用的资源。

对管理作业来讲,这是有用的信息,因为任何作业执行上的变化都会反映在所耗资源上的变化上。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作业成本法并非适用于各种类型企业。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是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高度自动化的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

在现代化制造企业中,产品日趋多样化和小批量生产,直接人工成本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

而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使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导致作业成本法的应运而生。

可见,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制造环境产生的成本结构的重大变化,通过合理分配间接成本来保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因此,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必须有一定的适用环境,并非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它的选择必须考虑企业的技术条件和成本结构。

对于采取多品种、小批量方式生产以及制造费用、人工费用较高的企业可以试点推广,其运用效果要更好一些。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虽然还未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业成本核算法必将逐步成熟起来。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编辑雨露)中会计实务A ccounting practice200.9/6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