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合集下载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教学的倡导者,但二人的“启发”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又各有特点。

本文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进行阐述和比较,并指出“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 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奠基者。

他们不仅影响了当世, 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影响了文化的研究传统和发展方向。

两人作为东西方的先贤祖师, 自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风格;作为人类共同的圣哲, 亦有同声相应的默契, 这种默契超乎时空, 互参互补。

因二人都深谙启发之道,基于此, 本文将就“启发教学”对二人进行浅显的比较, 以管窥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比苏格拉底至少早五、六十年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没有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没有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而不知道的状态(即‘不愤’),教师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无法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即‘不启’);如果学生没有处于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心中之想法的状态(即‘不悱’),那么教师也无法帮助他们进行疏理,无法引导他们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不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师生相互启发。

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就是说:“我有知识吗?没有。

有个普通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茫然无知,我从问题的两头进行考察,然后尽量回答他。

”可见,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自称“无知”,然后再与学生共同探究的。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哲学巨匠,他们都对当时本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影响早已遍及全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1.不同的社会阶层代表不同的利益。

孔子是为古代奴隶制恢复周礼仪服务的,苏格拉底是为拯救雅典民主。

2.对知识和道德的侧重也不同。

孔子强调个人的礼义,苏强调个人的德性和自己对人的探索(使之成为一种哲学)。

孔子的主张1.提倡礼治,反对法治。

“礼”在古代的含义非常广泛,它指的是国际交往的礼仪仪式,如王冠、婚姻、葬礼、祭祀、盛宴等仪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经济上,他反对封建田赋制度,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在政治上,它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名称。

4.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主张1.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2.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困难。

你越努力进步,困难就越多。

你遇到的困难越多,你取得的进步就越大。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没有知识,但他想教给别人知识。

他是这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这些知识不是他灌输给人们的,而是人们已经有的。

3.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与孔子 评价

苏格拉底与孔子 评价

苏格拉底与孔子评价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两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两位思想家的评价: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以“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为核心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实践来达到对真理的追求。

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不畏强权,为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思想,主张以仁爱为中心,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孔子的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他们各自文化背景下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强调理性思考、道德实践和人文关怀,展现了人类智慧和道德的共同追求。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一)教育的对象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对象的广泛性。

苏格拉底也同样,他的学生处在各个领域,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都有涉及,同样也是有教无类。

他迫切地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拯救这个城邦。

(二)教育的方法不仅二者教育对象均十分广泛,二人教育的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并且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他还提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老师点拨的方式而让学生自己悟出更多的道理。

苏格拉底更是创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他称之为‚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即借助他的帮助,由对方自己来生产出自己的思想。

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大概的意思是‚通过反问来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然后一步步地将其引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他们二人的教育方法都侧重于让学生有自己真正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接受。

只是苏格拉底是一反前人在自然哲学上的研究,而提出要关注、研究人本身;孔子则是极力倡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学习经典文章。

(三)述而不作作为两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主动放弃了通过自己著作来教育后代的机会,他们都秉承了一种‚述而不作思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即使是《论语》,也是他的弟子撰写的。

苏格拉底同样是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对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克赛诺封的著作中获得。

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言语留给后人些什么呢?这是一个谜,一个神秘美丽的谜,或许只有多了这一点缺憾才完美吧。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考查的形式是单选题,是孔子与其思想,地位的匹配反选,以及所能体现其思想的古语的例子反选。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考查的较少。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考查的相对多一些,主要也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其人物的地位以及教育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是主要考查内容。

斯格拉底是西方第一个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我们需要将其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地位进行区分。

孔子思想:1.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仁爱,仁政,即以道德为核心。

2.提出人性说。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生来性格、能力等是相同的,但因为后天环境的不同,所以每个人差别很大。

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3.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每个人“性相近”,就是因为没有好的环境。

因此孔子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好的环境,在广纳弟子的时候提出有教无类,也为后期私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因材施教。

孔子广纳弟子,因此也发现弟子之间的个别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5.启发性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聪明的,所以注重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6.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习不思考没有收获,只思考不学习不能解惑,所以要学思结合。

苏格拉底思想:1.以培养治国人才为教育目的。

2.道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即知识。

3.教学方法:产婆术,也称为问答法。

产婆术分为四步: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第一步是讥讽,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第二步是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第三步是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第四步是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

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

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

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

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二)教育思想1、论教育作用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论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11050148 赵一芳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各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人”,一位是西方的“智者。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两位大家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这几个方面来对他们的教育思想做一些比较。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在不同的地域都实行了“有教无类”。

在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意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无论等级,只要是乐于接受教诲的人,孔子都积极地教育他。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从雅典人中出身的教育家,是一位不收酬金的义务教育家、知识的无私奉献者。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过程中,苏格拉底的教学没有一定的对象,更没有固定的地点场所。

他的门人中既有贵族,也有民主派;有本邦人,也有外邦人;有政治家,也有将军。

从青年到老人,从富者到穷人,无论是普通的农民,还是手工业者都成了他教育的对象。

他教无定所,体育馆、广场、街坊、商店成了自然的教室。

这与孔子周游列国时一直在搞教育,走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是一样的。

在教育目标上,孔子所要培养的“君子”要有四个条件,第一,要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境界,“均、和、安”的政治理想;第二,要有“为政以德”的治国兴邦的才能;第三,要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节操;第四,要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气度。

孔子力争多培养这类高级人才,就是要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制度。

同时,这也是苏格拉底育人的目的。

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

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作者:邸芳芳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2期摘要: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轴心时代”东西方重要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存在着很多相似和相异的地方。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期对当前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新课改;启示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与苏格拉底在对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思想均有着许多相似性,同时也因东西文化的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一)教育目的1. 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孔子一生事业在教育,理想却在政治。

在各国游说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不得的时候,他转而潜心办教育,通过培养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贤才去取代当时普遍存在于政界的“斗筲之人”,以实现自己“庶、富、教”和“老少安怀”的政治理想。

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

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把培养治国人才看成比自己亲身从政更为重要。

2. 在实现最终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各有侧重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文”学中,伦理问题都居于中心地位,但是他们二者的伦理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伦理学可以称之为政治伦理学,伦理是达到社会政治目的的手段。

而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则可称之为哲学伦理学或伦理哲学。

孔子在实现教育目标时更侧重培养入世的躬行者,而伦理道德方面的修养只是入世前的必要准备罢了。

苏格拉底关注的更多是人作为个体发展中的心智完善的探索、追求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和使命,推崇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二)教育对象1. 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深信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深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一、苏格拉底问答法1.1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起源和基本原理苏格拉底问答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和传授而来,而是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得到的。

他倡导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和探求真理,从而达到认识和学习的目的。

1.2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和作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是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对话性,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促使他们在互动中逐步发现和建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深刻思考,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2.1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来源和基本原理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我国古代儒家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

孔子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建构知识、培养品质和形成道德。

2.2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重视启发性、人文性和价值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品德,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尊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3.1 区别苏格拉底问答法更注重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发现真理;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更注重对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通过启发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

3.2 联系苏格拉底问答法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都强调启发性教学,都强调对学生思维和品德的培养,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它们都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都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合这两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 教育方法。 不同点:孔子的教法中,在“思”与“行”上,他更重视告诫学生如何去“行”。这 些具体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行”,能更游刃有余地从政,实现各 自的政治抱负。这种“行”可以看作外在的锻炼。而苏格拉底更注重从内在的自觉、 沉思方面去加强修养,从而达到追求真理的目的。 由此可见,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孔子看重结论,而苏格拉底更看 重过程;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苏格拉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等。 相同点:启发式教学:孔子认为,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开拓学 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反对机械灌输。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 也常采用启发式问答法,被后人称为“产婆术”。 (3) 教育内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都是入世之学,都是教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 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知识教育的内容为《六经》,即《诗》《书》《礼》 《易》《乐》《春秋》。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道德教育、政 事教育、天文学、占卜术、算术、宗教等。由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是针对当时雅典 的道德堕落的现象,所以德育教育也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固定的学习地方,也没有惯常的座位, 讨论问题、辩论问题像开圆桌会。教师也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像学生一样是一 位平等的参与者,只是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教师才进行指导。在这种教学 过程中,师生之间没有礼节上的拘束,既自由又平等。
由此可见,孔子师生关系下的平等,是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平等,而苏格 拉底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这便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 教学对象。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主张教育对象的扩大化,提倡民众广泛地 接受教育。孔子在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 类”,不分地域、种族地招收学生。而从事公众教育是苏格拉底一生的主要事业 之一,他的教育对象也格外广泛,有母邦雅典人,也有来自希腊各邦乃至非洲的 外邦人;有贵族派成员,有豪门门巨富的子弟,也有手工业者和穷人。所以说, 苏格拉底的教育对象是全体民众。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1)相同点: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2)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形成原因: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2、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

在政治主张方面,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和寡头政治。

在哲学观点方面,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对立,他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

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

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毋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先验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苏格拉底将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对象,将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倡人文精神,但他心中的人与智者心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他站在智者的起点上,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认为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有教养、崇尚理性的人,才是完美的人。

苏格拉底通过对“美德”的讨论,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

他说:“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

”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

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

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

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

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

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

”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

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

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人教育 的方法 同样有异 曲同工之妙。本 文从他们 的德 治思想- 9教育 思想 的角度进行 了对比。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比较 德治 教 育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 G 4 0 . 0 2 1
活关键所在 。 1 德 治 思 想 2 教 育思 想 孔 子生于春秋战 国时代 , 各诸侯混战 , 他积极探求一种 能 2 . 1教学对 象 为人们所接受的治国方策 。苏格拉底经历 了希腊 由全面繁荣 的古典时代向城邦混战的过度 阶段 ,目睹沧桑 巨变 的苏格拉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主张教育对象 的扩大化 ,提倡 民众广 底 开始 思考 国家的政 治出路问题 。激变 的历 史时期,复杂 的 泛 的接受教育 。 孔子关于教学对象的原则是“ 有 教无类” 。 “ 自 吾未尝无诲焉” , 他的私学 门徒 中囊括了各个阶 政 治局 势, 使这两位不同国度 , 不同时期的思想家 找到 了一条 行束惰 以上 , 层、 行业、 国籍和种族的人。从事公众教育是苏格拉底 一生 的 共 同的救国安邦之策—— 德治。 主要事业之一 , 他的教育对象广泛 : 有 母邦雅典人 , 也有来 自 1 . 1孔 子 的德 治 观 点 有贵族派成员, 也有 民主派成员; ( 1 )德 教。 孔子认为道德教化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本性, 希腊各邦乃至非洲的外邦人 ; 也有手工业者和穷人 。所以说 , 苏格拉底 使之心存仁厚, 自觉尊礼守礼 , 从而调整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有 豪门巨富的子弟 , “ 为政 以德 , 譬如北 辰, 举起所而众星共之。 ” 《 为政》 充分道 出 了德政的重要意义, 所 以, 仁德的君主必须把施行德政、 化 民 以德当作首要任务, “ 不教而杀谓之 虐” 。在孔子看来, 不对犯 错 误的人进行教导, 就进行杀戮 , 可称之 为暴 政。 ( 2 )礼 教。 道 德教化 的根本一条就是要人知礼 , 只有知道 礼 仪廉耻 , 才 能行仁义之事 。 “ 不学礼 , 无以立 ” 。 也就是说, 作 为个人 , 要立足社会 , 必须知礼学礼, 克 己复礼, 做到 “ 非礼勿 的教育对象是全体 民众 。 2 . 2教育 目的 他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 以培养德才兼备 的 治国人才 , 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 社会 为宗 旨, 同样都是为解决 具体 的社会 道德 问题 。孔子 的教育 目的 旨在让统 治者拥有 “ 仁 ”的道 德 修 养 , 并 以政 治 手段 使 伦 理 纲 常 固定 化 。孔 子 走 的是一条教育政治化的道路。 2 . 3教育 内容 视,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 这样就可 以做到天下 归 仁, 王 道 自现 。 孔子 的教育内容包括三部分: 道德教育、 科学文化教育和 ( 3 )正己。孔子对统 治者 自身也提 出了高标准 的道德要 技 能训练 。孔子把“ 学会做人” 的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地位来 道德教育、 政事 求 。作 为统 治者 , 应 以正 己为首任, “ 政者正也, 君为正 , 则百 强调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也 是非常丰富的 , 姓 从正矣, 君之所为 , 百姓之所 从也 。 君所不为 , 百姓何从! ” 孔 教育 , 天文学、 占卜 术、 算术 、 宗教等 。 2 . 4教育方法 子要求统 治者通过 自己高 尚的道德行为影响百姓 , 身先示范, 为百姓做 出表率 , 要百姓有一个形象化的概念 。 ( 4 )任贤 。统治者还要识人善任 , 选贤任 能, 善于把贤德 之人聚拢在 自己周围 , 帮助 自己治理 国家 , 他从前人 的经验 中 总结道 : “ 舜有天下, 选于众 , 举皋 陶, 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 选 于众 , 举伊尹 , 不仁者远矣 , ” 提醒为政者举贤才 , 远 小人 。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体系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体系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体系之比较摘要: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走向。

虽然他们拥有很多相似的教育思想却有着更多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认识,分析和比较这两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体系,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体系;比较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94-02一、前言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

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不同时代,不过社会下提出的如“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由于两人相隔近一个世纪,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他们的教育方法各具特色,特别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师地位这两点上。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伟大教育家教育体系的异同,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当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相同的教育思想在孔子以前的中国,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学习文化知识是官府及其子弟的特权。

到了春秋时期,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三十岁时便开始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

意为无论地域,无论民族,无论等级,只要是乐于接受教诲的人,孔子都积极地教育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的史料记载的几十个学生,据考证,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南宫敬叔、贫贱家庭出身的子路、颜渊和商人出身的子贡等。

其中贫贱出身的占大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与社科研究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王金娟(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摘 要]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研究这些相似之处对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 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K N 字07-005(2007)03-0094-03A Co m par ison between Confuc i us and Socra tes i n The i r Educa ti ona l ThoughtsW ang J injuan(China University ofM ining and Technol ogy,Xuzhou J iangsu 221008)Abstract:Confucius and Socrates were the earliest educati onalist res pectively in the east and west educati onal his 2t ory .Their educati onal thoughts have si m ilarity in teaching app r oaches,object,goals and contents .A comparis on bet w een the m will enlighten us on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 on at p resent .Key words:Confucius;S ocrates;educati onal thoughts 孔子与苏格拉底作为两个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般情况下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的教育思想被千古传诵、广为流传,至今仍备受推崇。

本文拟通过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的比较研究,重温两位圣人的教育、教学思想的闪光点,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1 教学方法:启发与“助产”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他认为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这就是“启发”一词的源出。

孔子的谈话法教学概括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2]这种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问答,在一问一答当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论语・为政篇》记孟懿子问孝,孔子只是答以“无违”,孟懿子没有再往下问,孔子也就不往下讲了。

学生提问到什么地方,孔子也就回答到什么地方,而且还按照学生当时的理解程度和积极程度而定。

孔子又将此事告诉樊迟:“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进一步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这才进一步回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他是在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才给以教导和回答。

这种一问一答的启发式教学使弟子受益良多,颜回曾赞叹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在西方,苏格拉底也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新思想的“产婆”,这和他的母亲是助产士也许有一定的关联。

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总喜欢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他在讲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

492007年第3期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 CHUAN E NGI N EER I N G TECHN I CAL COLLEGE2007年5月May 20073[收稿时间]2006-10-05[作者简介]王金娟(1979-),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科技哲学研究生;专业方向:中西方哲学研究。

而是通过问答、交谈和争辩来得出新的观点。

即使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教学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个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苏格拉底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他的学生发现真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都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如此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他们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心理或认识的见解紧密相联的。

他们通常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道德的教诲之中。

今天,启发式教学仍是一种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追根溯源,自然要归功于东、西方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2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

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

南郭惠子曾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荀子・法行》)这说明孔子门下的确是良莠不齐的,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为智、化恶为善。

孔子扩大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使一部分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有教无类”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当时学在官府的情况下,它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事业的垄断,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促进了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开辟了中华民族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途径。

尽管几千年来它不为封建政权所采用,但在民间学者的尊崇下,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同样,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也主张“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

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教师,也是一位智者,但是苏格拉底与其他的智者不同的是,他的教育活动是不收报酬的,他从不收取任何学费。

“对于那些渴望听他讲学的人,他自己也没有索取过金钱的报酬。

”[3]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

公共场所、市场、店铺、私宅、餐桌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

色诺芬记述道:“苏格拉底经常出现在公共场所,他在早晨总往那里去散步并进行体育锻炼,当市场上人多起来的时候,总可以看到他在那里。

他常作演讲,凡喜欢的人都可自由地听。

”[3]苏格拉底的门徒中有富豪子弟、贫寒之士、手工业者。

他自称:“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和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4]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曾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奴隶讨论过几何问题,通过问答法,苏格拉底引导这个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上的结论。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都没有把受教育看作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而以一种博大、平等的胸怀将教育推而广之,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确立了最初的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东、西方的办学思想。

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至今还是我们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视的一面,对今天的教育活动依然有借鉴的意义。

3 教育目的:培养政治人才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面临“礼坏乐崩”、行将解体的危机。

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

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

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并勉励弟子们“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这个宗旨,后来由弟子子夏更为明确地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

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对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和其后两千年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乘机结党营私,煽动民众,造成审判的不公正,削弱了国力。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也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当智者安提丰问苏格拉底何以不从政时,苏格拉底答到:“是我一个人独自参与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3]这使人想起“子奚不为政?”的问答。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罗素说,“色诺芬叙述过苏格拉底是怎样不断地在研究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当权的问题”[5]。

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3],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即站在能提出真理的权威一边”[3]。

苏格拉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

苏格拉底的专家治国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

4 教育内容:德育为主从孔子教学的内容来看,六艺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二者都应归入基本技能的范畴;“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59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历法。

作为教学内容的“六艺”,涵盖了道德修炼、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三部分,且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