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生:秋季)今天就带大伙儿感受一下秋天,只是,不是我们那个地点的秋天,而是“故都的秋”。

大伙儿在感受人家写的美文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写的。

(打出图象--故都的秋)二、介绍学法:和高考文学作品的观赏挂钩:(感)——(悟)—(创)美读——品读——仿(读出美感)(读出内容——选择信息概括能力)(读出自己——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作)三、介绍师:鉴赏诗歌要'三看',其中有一'看'确实是看作者,能够知人论世,我们也看看作者是什么样一个人.(用多媒体显示--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制造社”。

要紧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责,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形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面对山水自然,他既能醉心享受也能专门观赏,因此他笔下的山水都深深打上了郁达夫的个性。

是郁达夫眼中的理想山水自然。

因此,他笔下的景即使如同是静也各有特色……”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师:故都的秋又打上了作者什么印记呢?这要看作者的写作背景了。

四、介绍背景:(用多媒体显示---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惧的威逼等缘故,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刻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刻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孤寂。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想象力和感受。

2. 通过研读诗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诵读诗歌《故都的秋》。

2. 难点: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的秋天图片或其他相关素材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请一位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让全班跟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分组进行学生合作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

3. 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解读和感悟,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和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b.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c. 为什么作者称北京为“故都”?d.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与自己相似的感受或联想?4. 创作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写自己的秋天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写自己的作品。

拓展:介绍一些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创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延伸:1. 秋天的色彩盘点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颜色,比如:红叶、金黄、枯黄等,指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意象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讲课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教学重难点:1、细读文本、鉴赏语言美。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文本中渗透的精致细腻悲凉美。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重点研读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每一片自然景物都可以读出一个感情丰富的心灵世界,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的秋景,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可能风格迥异,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将自己对秋的理解付诸文字,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这些名言或佳句要么抒发悲秋之感,要么表达对秋天绚丽多彩的欣喜之情。

近代作家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蜚声中外,那么他是如何写古都秋的呢?《古都的秋》又表现出他怎样的独特气质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去鉴赏那古都的秋味。

(板书:故都的秋)整体感知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这秋味有什么不同?用书上的句子回答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概括的说就是什么?生:清、静、悲凉。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师:请大家细读文本,交流讨论,等一会儿请同学概括。

(研讨结束,学生发言)生: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日话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一词强调了北平自然景观的优越性;⑥用“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中 “扫”字赋予人格化了的描写突出了北平之秋清静、明净的特点;⑦用“潜意识 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中的“潜意识”和“落寞”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故 都之秋清静、明净景色的喜悦之外的复杂感情。所有这些词语或句子在准确表达 内容的同时也都起到了加强感情色彩的作用。它们和直抒胸臆的词语或句子一起 把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推向了高潮。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01 【教学目的】
目录
02 【教学重点】
03 【教学难点】
04 【教学时数】
05 两课时。
06 【教学过程】
07 第一课时
09 二、解题 011 参考内容
目录
08 一、导入新课
010
三、阅读课文(分小 组朗读)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次演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所有这些使作者对北平之秋充满了无限的眷恋之情。因此作者把这种感情称 之为“想”“念”。由此也可以看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2、提问:这一段是直抒胸臆式的表达“想”“念”之情,感情色彩非常浓 厚。除了直抒胸臆之外,作者还用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加强感情色彩的?并体会 其作用。
明确:加强感情色彩的词语或句子有:①“不远千里”一词,表明作者跋山 涉水、风雨兼程也要品味故都之秋的决心;②“像橄榄又像鸽蛋”这个比喻句用 “又”字连续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③“以…… 为背景”构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且具有诗情画意的北国风光图;④用两个“都” 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⑤用“天造地设”
三、阅读课文(分小组朗读)
四、阅读课文后练习:
1、本次演示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描写见长,以议论抒情为主线。阅读本 次演示,试理清作者思路。(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板书结构图:清秋时节图 景清秋气息清秋色彩清秋氛围清秋心境五幅图景总—分—总结构图景—情—理结 构图2.本次演示所写之景与作者之情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一,教材内容分析: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清, 净, 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的秋的情景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从结构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体系,分为总起,分写,总结三部分.总起部分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部分先记后议,从两个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总结部分与开头照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整篇文章很好地抓住了使情和景结合的有特征的对象,借景抒情,以景显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二,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目标设计: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当中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设计:《故都的秋》是一篇语言优美,典雅的美文.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品赏景物描写,揣摩精警的语句,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消除时代的隔阂,感受人文精神,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学生散文鉴赏中的审美情趣.
 方法设计:本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需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学生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高二学生难以读懂,对其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难以领会。

教学设想: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不提出统一要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重在把握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写景的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1.把握文眼,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说明:以理解情感为主线教学步骤:一、捕捉艺术初感[教学意图]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最近发展区。

要求:1.有声朗读2.抽生谈谈阅读的感受,觉得好懂吗?懂得了些什么?二、理解思想感情[教学意图]从整体上初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要求:将标题补充完整:(1)故都()的秋(用原文中的词语填)(2)故都的()秋(填一个字)明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一方面通过文眼理解;一方面通过对全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来理解。

三、理解对比手法[教学意图]通过对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眷念。

1.第2段,是直接写北国秋“清”、“静”、“悲凉”的吗?可以去掉吗?明确:这是写南国的秋,通过对比,表现北国秋来得直接、来得完全十足。

2.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还有一个地方?又起什么作用?明确:第12自然段作用:色彩浓厚,回味隽永。

3.这两个段落,都是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可否去掉一个段落,或者将二者进行合并?4.这一、二段和最后两段所表达的感情是否完全一样?第1、2段,重在表达向往之情;第12、13段侧重表达眷念之情。

四、训练片段朗读[教学意图]通过朗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出感情:向往之急切、眷念之深沉五、作业:自读,做好批注[教学意图]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勾画作者写秋味的语句;2.做好批注,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执教反思】1.学生竟然找不到“故都()的秋”空白处该填什么,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此时我的引导还不错:“一般说来,能够统帅全篇的词句常常在哪个位置?”学生回答:“开头或结尾”。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故都的秋》。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生1:可能是指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生2:可能是指首都,因为“故”可能有古老、历史悠久的意味。

师:很好,你们对“故都”这个词的理解都很有道理。

那么,为什么郁达夫称这样的城市为“故都”,背后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3: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很美,有很多生动的描写。

生4: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和眷恋。

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

(学生再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生5:“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觉得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文章通过描绘秋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悲凉情感。

师:非常棒!你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句。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相关描写。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生6:从课文中描写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落寞、萧条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悲凉。

生7:还有作者笔下的“晨起、落蕊、秋槐、秋蝉、巷子、秋雨、秋果等场景,都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找出了很多细节描写,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韵味。

那么,这种“悲凉”情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笔下的“悲凉”情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然的感受,更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有关。

那么,你们觉得这种情感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思考。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一、激情导入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和学生一起列举)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峻青的《秋色赋》等。

佳句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等。

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独领20世纪30年代写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散文《故都的秋》。

二、赏析文本(一)学生质疑,师生共解。

预习此文后,大家产生了一些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一些什么?要有建设性,有价值,是导学教程上找不到的。

时间有限,机会不多。

学生白程质疑:“文题是《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北京,为什么不就叫《北平的秋》?”教师把问题“踢回”给学生,学生丁月红回答:“‘故’字充满了眷念之情,且‘故都’蕴藏着深深的人文底蕴。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故都’的人文底蕴,与‘秋’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学生陈杰:“题目为《故都的秋》,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科代表刘常娥举手回答:“通过南国的秋,来反衬北国的秋的特点。

”教师“步步紧逼”:“什么特点,能具体点吗?”学生看书,回答:“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突出北国之秋的‘清’‘净’‘悲凉’。

”教师补充:“间接描写的神来之笔,意在抑此扬彼。

”学生王玲满脸困惑:“文末的一句话‘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我好像读不懂。

”教师因势利导:“你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王玲稍作思考:“对比、比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呢,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

(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

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

(配乐朗读)前排的一位男孩子禁不住想鼓掌,然而他在那种静悄悄的氛围中,又不敢把他的掌击响,表达得很含蓄。

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当然也配上音乐,那么我就来选75页第二段。

(全体学生配乐读)注意字的读音,“廿四桥的明月”中的“廿”、“混混沌沌地过去”中的“混混沌沌”、“不能自已的深情”中的“已”,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安静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又很怀旧的人。

生3: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生4: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也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郁达夫先生,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觉得他的文字很优美。

师: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吗?生:第三段第二个句子。

师:你把觉得优美的句子用优美的调演绎一下。

生:(朗读)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生:我觉得他很细腻,是从他写北国的槐树,说“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写得很细腻。

师:我觉得写得很细腻是不够的,要有一颗细腻之心的人才能品味到细腻,所以,我觉得你也很细腻。

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生:清静悲凉而浓郁。

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生:……师:如果你觉得从文中找话语来谈有些难,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谈感受。

生:……师:再思考一下,我们请后面这位男生来说一下。

生:因为二者不同。

师:怎么不同?生:有很多不同。

就拿秋雨来说,北方秋雨比南方下得迟、下得有味,下得更响亮。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核心素养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故都的秋味,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与“我”之间的完美融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学校樱花树春天和秋天的景象,提问:同学们最爱春天还是秋天?(学生自由发言)师:有的人爱春天,因为它生机勃勃;有的人爱秋天,那一片片凋落的树叶就像枯叶蝶,富有神韵。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具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板书:故都的秋)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 解题提问:题目中的“故都”是哪里?为什么不直接说北平的秋天?生:表达作者对北平深深地怀念和眷恋。

(板书:对故乡的眷恋)师:同学们从文章中还能找出其它表达这种情感的语句吗?明确:第一段(他为赏秋不远万里赶来,可见爱之切)最后一段(他为这北平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师:可见,这种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啊!2.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一往情深?生:“可是啊,故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板书:清、静、悲凉)师: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也是全文的文眼,同时也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忧伤、悲凉)。

师:既然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我们以第三段为例,来看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1.学生配乐朗读第三段2.师:下面是改写后的第三段,说说改写后少了什么?文中的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任选一两处品析。

在北平即使你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中,你也能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照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如果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使作陪衬。

(学生对比后发言)生:少了很高很高、碧绿,这些词语可以体现出天空清朗的感觉。

生:少了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这些词语能表达出秋的悲凉。

生:少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周围环境的静。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看谁读得又快又好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师:大家说,对吗??生:对(齐声)师:(面向答题)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

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

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眼。

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生:在3~11段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的重点在什么地方??生:在3~11段师:理由是什么??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师:说得好。

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下面就请大家顺着我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教师范读,以低沉舒缓的语调,渲染出课文所描写的“清、静、悲凉”的气氛,将学生带入“故都”特定的秋境之中去感悟)?大家听完了,再复查一遍,看看描绘秋色、秋声的词语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生:文中写秋色的依次有: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枣子师:还有要补充的吗??生:“牵牛花”作者最喜的是蓝色,我以为用“蓝朵”概括更具体一些。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破屋,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写旁边) 槐树的落蕊 秋蝉的残声 秋雨,都市闲人 枣树 稍加概括,成为五幅秋景图
(主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师:这五幅图画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味道又是否如作者所说的清,静, 悲凉呢?下面我们就学着用赏玩的心情一幅一幅来读,一幅一幅来品。第四段我 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时注意把握语速,情感,节奏。
、作者简介
说到郁达夫,我们可能不太熟悉,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1给了我们哪些信 息(生答):浙江人,现代作家,爱国文人,代表作小说《沉沦》。
三、整体感知
师:郁达夫虽是浙江人,曾经却在北京大学教过书,题目“故都的秋”,故 都即北平,那么为什么不用“北京”而用“故都”呢?一个“故”字传达出作者 怎样的感情?
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
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
牵牛花 ——蓝朵 , 欣赏的是冷色调。
秋草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 ,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赏秋的 背景——破屋 残垣 小院
师:大家注意没有, 画面中这些景物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 与作者笔下 “清”、
这个“秋味”具体指什么?用文中哪几个词可以概括?
清,静,悲凉。
没错,可见第一段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齐读。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是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 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可以再次速读课 文。
生:
师:简评
师:读完了,有没有感受到这种秋味啊?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或词 语,谈谈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味?清,静,还是悲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一、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陈老师来到美丽的山城重庆,感受到了地道的重庆话,我非常喜欢。

我想请两位同学用重庆话分别有感情地朗读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故都的秋》的第一个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有哪两位同学愿意试一下?也让陈老师开心开心。

(生踊跃举手)师:请前面这位男生和后面那位女生,分别试一下,好吗?(生鼓掌)(男生开始第一自然段,大家笑。

)师:看来,笑声是最好的赞美!师:刚才这位男同学声音非常洪亮,感觉到用重庆话朗读别有一番味道。

下面请女生代表来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更投入一点,可以吗?(女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好!(掌声,大笑)师:刚才我们两位同学深情并茂地朗读,让老师深深感受到了重庆话的魅力,也轻松了一下课前氛围,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故都浓浓的秋意中。

好,咱们下面正式走进课堂。

【展示PPT课题:故都的秋。

】二、解读“悲秋”文化师:郁达夫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按照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老师一般都会带着同学们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今天,老师在这里,想换另一种方法,和大家一起来解读一下其中的“悲秋”文化。

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展示PPT:教学目标:品味“悲秋”文化】师: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叫“悲秋”文化。

【展示PPT:一、解读“悲秋”文化】师:既然不走寻常路,那我们就从第12段开始吧。

在12段当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展示ppt: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生齐读该段文字)师:这里面说到很多的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

我们会想到哪些跟秋天有关的文字呢?生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是我们初中时候所学的非常经典的《秋思》(马致远),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背《秋思》)师: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位同学想起哪些诗歌?生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是刘禹锡的《秋辞》。

还有《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生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嗯,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跟秋天有关的诗词,看来同学们的积累挺不错的。

除了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些写秋天的诗句,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读的时候留意一下,这些诗句比较集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展示ppt: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2.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4.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5.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6.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7.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秋风吹白波,秋雨呜白荷。

(这些诗句比较集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生齐读)师: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这些诗句比较集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生:秋风(西风)、秋雨、秋声、黄叶、黄花、霜、寒蝉、大雁……师:非常好!第二个问题:我们看到的这些诗句从感情上来看,有什么倾向?生:悲凉、萧瑟……师:(引导学生做简要的分析)师: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写秋天的诗词大多都有着“悲凉”的感情色彩?生1:古代实行科举制,很多学士文人年轻时候不得志,就像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一样,所以他们就在秋天看到带有萧瑟的景物的时候就发表感慨。

生2:过去交通不方便,出远门的人一走就是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都能不回家。

这个时候如果看到萧瑟的秋景,看到一年一度南飞的大雁,自然而然就伤感惆怅了:大雁尚且能够回去,而我们却不能……这个时候就自然勾起了很多的人生感慨。

生3:有时候,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情却做不好的时候,看见一些秋天的景物,看到树叶掉的时候,也会有那么一种特别的感情。

……师:很好,引起了共鸣啦!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郁达夫先生是怎么说的。

在文章的第12段还有这么一句话,大家读一遍。

【展示ppt: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师:关于“秋士”这个词,课文是有注解的,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古时指到了暮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师:这个注解表明,所谓秋士,包含了几个要素?生:暮年、不得志、知识分子。

师:很好!秋天,草木枯萎了,树叶掉下来了,大雁南飞准备过冬了,西风吹过,带来了阵阵凉意……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仕途不得志、到了老年仍然难以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很自然的就会产生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悲秋”的文化元素。

【展示ppt:“悲秋”文化元素秋天景物:秋风、秋雨、黄叶、枯草、残蝉、归雁……繁华落尽,满目萧瑟秋士情怀:时光流逝、年华易老、迟暮不遇、经年漂泊……】师:当这样的景与这样的情一结合,诗和词就出来了。

南朝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形。

大家一起读一遍。

【展示ppt: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师: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春秋四时往复更替,冷暖季节景物变化,让人心旌摇动,受到感染,感情随景物而变化,而文章的辞句又凭借感情抒发出来。

而把“悲秋”的景和情表现到极致的应该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登高》了,大家齐读一遍。

【展示ppt: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哪些体现了我们刚才谈到的“悲秋”文化元素?(秋天的景物,秋士的情怀)】(生齐读)师:这首诗哪些体现了我们刚才谈到的“悲秋”文化元素?(秋天的景物,秋士的情怀)生1:猿啸哀、无边落木生2:风急天高生3:我看出了一点。

诗歌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就是说他们整天在外面漂泊。

生4“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是写出了悲秋的感觉。

因为杜甫晚年是比较痛苦的,他小孩是饿死的,他是多病独自一个人登上楼台,所以当时他是孤独寂寥的。

师:有没有人生易老这样一种感情在里面呢?生:应该说也有吧。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年”也是有那么一种人生孤寂在里面。

师:更清晰地表达人生易老这个概念的还有哪些句子呢?生:繁霜鬓。

师:好!非常棒!请坐!应该说这首《登高》是悲秋的典范之作。

它把悲秋的景和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刚才我们说到的这节课的任务是品“悲秋”文化,那么,“悲秋”能不能上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呢?老师在百度上看了一下文化的概念,我们来读一下蓝色的字。

【展示ppt: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生齐读“文化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师:如果某种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仅仅在古代的人之中才能理解和交流,我们现代人读不懂,还能称之为文化吗?生:不能师:如果它只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之中才有的情感,后面的人不再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情感,那也不能称之为文化。

我们之所以能把“悲秋”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来理解,是因为除了古代,现、当代也还有很多文人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一种悲秋情怀。

所以,接下去我们要进行今天的第二个环节,回到我们的课本中来,品味《故都的秋》中的悲秋文化。

【展示ppt:三、品味《故都的秋》中的悲秋文化】三、品味《故都的秋》中的悲秋文化师:老师不要求大家一下子把文章的内容解读完,只要你看出了刚才我们所讲的悲秋文化元素(秋景、秋情),都可以和大家分享。

(生看书寻找答案,师巡逻)生1:第7页最后一句“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里所说的落叶就是表达悲秋的情感。

师:很好。

哪位同学再来?生2:第1自然段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那么你觉得“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跟我们的悲秋文化联系最紧密的是哪一个呢?生2:悲凉。

生3:第7页的第3自然段“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的牵牛花是冷色调,写出了秋的清净和悲凉的特点。

生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通过细致地描写槐树的落蕊来写出秋的静和淡的特点,也描写出了作者内心细腻的感受以及当时的心情。

师:心无尘埃,才能看到满目尘埃。

只有内心够清净,才能感受到一些很细微的东西。

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找到找到更明显的句子?生5:“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师:这里有没有写秋天的一些代表性的景物呢?生5:在人海之中,租一间屋子住着。

有那么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

师:好,这是属于你的解读。

那还有没有同学找到能够很明显地表现秋天的悲凉的句子呢?生6:第3段最后一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疏疏落落的秋草”有一种孤单寂寞的感觉。

师:很好!生7:第5段的“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也体现了秋天的悲凉。

生8:第8自然段“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本来秋天的雨给人的感觉是朦朦胧胧的,特别得细特别的静,而这里却说是一层秋雨一层凉。

这只有在一个人心凉的时候才能感受到。

师:好,同学们基本上把文章各段涉及到的有关景物都讲到了,但是还没有同学提到第11段中关于的“秋天的果树”的描写。

这段能不能体现秋天的悲凉?生9:能。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枣树叶落尽了,西北风刮起来了,体现了秋的悲凉。

师:很好!这一段景物描写虽然难得出现了几抹暖色(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的枣子、柿子、葡萄),但很快的,枣树叶落尽了,西北风刮起来了……美好的时光稍纵即逝,繁华落尽,便是无尽的悲凉了。

那么,郁达夫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悲凉感呢?在他身上,是不是可以看到“秋士”的身影呢?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展示ppt: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