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的仕隐精神
王维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
王维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欢迎大家阅读!关于王维的人生态度,研究者一般都喜欢把他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积极,热衷政治;后期消极,潜心佛学。
这种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然而笔者认为,尽管他的一生离不开政治,但在政治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作为,他没有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愿望,也没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
他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随时安分、悠闲自然的人生态度。
众所周知,王维幼年早慧。
《新唐书》说他“九岁知属词”,加上生在一个积极靠拢中央集权的家族,参加科举走上仕途是必然的选择。
他十五岁离家出游,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期间任官隐居,半官半隐,可以说一生都与政治有着联系。
但综观王维之诗,很少有表现其政治抱负的作品。
人们一般引用他青年时期的《燕支行》、《老将行》来说明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然而仔细分析,王维那些有豪迈之气的作品大多是乐府。
关于乐府,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指出,“边塞乐府从梁代开始盛行,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与其说这些边塞诗表现了作者的爱国心和豪迈精神风貌,不如说他们是为了满足对不同美感的需要,其游戏性和宫体诗没有什么两样。
对畅游在社交界、生活在诗歌酬唱里的一个文学青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有趣的题材。
他的边塞乐府,也只不过是继承了梁以来的传统题材、能令听众耳目一新的游戏之作罢了。
”他诗中所写的游侠边塞内容,并非王维本人的切身体验,而在于这一题材本身。
可以说,王维凭借他深厚的文字功底,把这种豪气表现得充分、极富有感染力,但不能就此认为他具有这种济世之情、功业之心。
在王维早年的十首诗《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始皇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哭祖六自虚》、《赋得清如玉壶冰》、《李陵咏》、《桃源行》、《息夫人》、《燕支行》当中,乐府诗就占了四首,剩下的可分为三类题材:妇女、边塞和宫廷应制。
王维性格特点四字
王维性格特点四字试论王维的人格精神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纵观评论王维及其诗歌的文章, 多因其终生半官半隐, 而对其人格精神有所贬低。
如《晋阳学刊》年第二期卢渝的《略论王维后期诗歌的思想意义》中说“ 半官半隐的现状并不允许他真正保持高洁的情操⋯⋯这也是他晚年逐步趋向颓废的重要原因。
”首都师大李华教授的《陶渊明与王维》也说“ 我们看陶渊明性格, 他宁可冻饿而死, 也不肯向督邮折腰的。
可见王维思想与渊明比较, 终差一头地。
” 他认为“ 陶从年轻时的要有所为到后来的有所不为,只是他坚持节操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而王维的“ 身心相离, 理事俱如” 和“ 长林丰草与官署门阑无异” , “ 都是很错误的看法” , “ 宅心物外” , 也是“ 消极的生活态度” 。
与此类似的评论很多, 这不禁引起我为王维鸣不平的想法, 引起我对王维人格精神进行再认识、再评价。
坚韧不拔, 一如既往地追求“ 大济苍生” 的理想, 半官半隐其志不移, 其节不变, 这是王维人格精神的核心。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
雄居世界第一大国的唐代政治经济, 使他坚信自己生长在“ 明时” , 应该以“ 布施仁义, 活国济人” 《与魏居士书》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奋斗口标世代官宦的家庭让他深感“ 皇恩” 浩荡, 应该多立功勋, 报效国家。
总之, 在他身上洋溢着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这是王维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政治理想的主要动力。
我以为王维是以儒家积极进取思想为主, 融合了道家和佛家思想。
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构和唐代宗教文化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结构。
它是一个以儒家重进取、重礼义思想为正统, 占主导地位, 以崇尚自然的道家文化为补充的文化结构, 而提倡出世、精神修炼的佛家文化在其中也担当了重要角色。
它们在彼此斗争和融合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 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结构。
而王维正是这传统思想结构的典型体现者。
当然, 在这个多元结构中, 王维更侧重以佛家修炼精神作为儒家进取的主导思想的补充而陶渊明后期更侧重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
【原创】亦官亦隐一诗人
亦官亦隐一诗人——论王维的仕宦禅隐对其山水诗的影响摘要:王维是盛唐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外的又一位大诗人。
他的诗歌被后世大词人苏轼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充满佛禅意趣。
其后期的山水诗体物精细、状物传神,追求内心的空静绝俗,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为后世人远离尘嚣、荡涤灵魂提供了一片净土。
关键词:王维;佛禅意趣;山水诗在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古代文人一方面积极入世,企图通过干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又力图获得超越以期自由无拘制的生存状态。
于是,他们竭尽全力将仕进与禅隐和谐的统一起来,体现于一身。
“亦官亦隐”进而未能、退却无路的诗人王维正是这一类诗人的典型代表。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名震京师的大才子选择了这样的人生途径呢?一、王维一生亦官亦隐的原因1.家母崇佛家族重任王维出生于“五姓七家”(太原王家、范阳卢家、荥阳郑家、清河、博陵二崔家、陇西、赵郡二李家)的名门望族。
王维的母亲出生于博陵崔家,也是五姓七家的大家闺秀。
其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载,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
可见王维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三十余载师事大照禅师,以修禅为乐,过着朴素的生活。
王维的父亲王处廉于王维九岁时逝世,这样博陵崔氏就接替王维的父亲职责教育王维,在母亲的熏陶下,他和弟弟王缙也对佛禅产生了很深的兴趣。
王维尤喜《维摩诘经》,其母就为期赐字“摩诘”,这正是取《维摩诘经》之禅意。
王维的家族名望显赫,祖上世代为官,王维出生于这样一个家族,其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而儒家有强调“学而优则仕”,王维作为一个少年天才,仕宦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他的理想。
何况早年丧父,家道中落,作为家中的长子,同时,他又不得不担负起光宗耀祖的重任。
这样,在仕宦与禅隐的交锋中,王维还是选择积极入世,哪怕只是为了光耀门楣,减轻母亲的负担。
2.政治失意佛禅接纳王维作为一个少年天才,他年少气盛,企图通过自己的才华在盛唐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论王维的仕隐精神.kdh
收稿日期:2010-04-24作者简介:许璟璇,男,甘肃通渭人,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论王维的仕隐精神许璟璇(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王维是八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期的第一代盛唐诗人,也是这一时期京城诗人群的核心人物,开元、天宝时期最有名望的诗人。
然而后来,他却一变积极用世为高蹈遗世,从群体走向自我,以回归的方式完成了心灵的安顿和救赎。
本文力图跳出常人多从山水技巧和儒释情怀来研究王维的阈限,而以其身在仕途却心在田园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取向为出发点,来探索这位封建士大夫的仕隐精神及其实质。
关键词:王维;仕隐精神;皈依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10)04-0052-042010年8月第22卷第4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Aug.2010Vol.22№4宋代大作家苏轼在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也许因为这句评语非常准确精到,后来的研究者一谈起王维的诗歌,便首先从他的山水田园诗入手,去探求其美学风格和写作技巧;或者,基于王维任遇随缘的生活态度和亦官亦隐的处世轨迹,来论述他的佛道思想和隐逸情怀。
然而,作为一位典型的山水诗人,王维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颇深,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个体,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境遇呢,他的自由一直是在彼岸吗?我们更愿意把王维其人其诗置于一个整体的存在视域内,以王维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取向为线索,对这样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的存在做一个简单探索。
一所谓存在视域的探索,就是指对研究对象的行为、事迹、追求和选择以及相伴而来的艺术创作进行存在层面的思考。
不过要考察王维的行为和动机,首先还得简单回顾一下王维的一生。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盛唐著名诗人,工诗善画,博学多艺。
少年时宦游京都,才高名盛。
试论王维诗歌中的盛唐隐逸文化
试论王维诗歌中的盛唐隐逸文化摘要:通过王维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空间,可以归纳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隐逸文化,透析出盛唐文人在大唐盛世背景下走向隐逸的深层原因,即有唐代统治者对文人士族话语权的限制,“终南捷径”和庄园别业的兴起。
关键词:王维诗歌;盛唐;隐逸文化;原因王维的五古《送某毋潜落第还乡》,此诗一开头便是“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自己不愿隐居,也劝勉友人不能隐居的积极用世的态度,格调激昂,使人联想到盛世氛围中文人士族的积极人世的精神面貌。
但值得思考是:他在另一首五古《送摹毋校书弃官还江东》中先写自己与萦毋校书仕途相似,再用“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等四句对友人的品格予以赞颂,接着用六句紧扣秋天江水写出空旷清幽的景色,然后写盛世难容不得不归隐的处境和原因,最后说“我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明确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林的心情。
这种前后矛盾的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其背后折射出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王维生活在大唐盛世圣代,他生活的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帝国强大、疆土辽阔,使文人士大夫有条件去纵情山水。
本来无限美好的山川风光应激起诗人的豪迈之情,但我们在王维诗歌中更多看到的是隐逸归田之意、恬淡虚静之境。
王维现留存在世的诗歌350多首,其中表达归隐之意有202首,占其诗的58%。
这是为什么呢?更值得注意的是,王维只是盛唐时期有隐逸之意诗人中的一员,还有一批和他有共同理想的诗人,如孟浩然、储光羲、李白、丘为、祖咏、裴迪、高适等。
可见,隐逸在盛唐形成了一股风气,由此形成的盛唐隐逸文化与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不得不令我们进行深人的探讨和研究。
一、唐代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措施,尤其在用人方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代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给唐代文人志士提供了一条入仕的道路,唐代的不得在他们面前有相当宽广的出路,从而激起了他们对事业功名的幻想。
到了盛唐时期,在统治者的引导下,追求立功更成为知识分子最为关切的事情。
王维亦官亦隐之谜
王维亦官亦隐之谜作者:张炜来源:《领导文萃》2021年第14期王维似乎平淡而顺利的为官经历,让人冷静思之,进而发出惊叹:从主客观综合达成的结局来看,简直是不可复制的人生奇迹,如果要在现实中效法和操作,难度极大。
他所做的,其实不是顺其自然,也不是随缘认命,更不是简单的消极,而是另一种“进取”:一味寻找和创造退避的空间。
而这个空间又相当诡异,它产生的效果非常隐晦。
观其一生,从他十五岁离开家乡开启求仕之路,进出两都,周旋于长安、洛阳的王公贵妇之间;后来进入仕途,不久遭受挫折。
这其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寻觅和归纳。
青少年时代的都城游历,他写在《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里,可以窥见风流倜傥的王氏兄弟是何等得意和欢畅。
岐王是当朝皇帝最宠爱的弟弟。
“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这都是王维进士及第之前,在长安交友干谒的盛况记录,其情其景足以羡煞与他同时代的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面这样描述自己京城求仕的状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单讲他与王维的起步处,差异真是太大了。
一个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另一个则困顿潦倒不堪。
也许正是因为不可思议的难堪和艰困,锤炼了一部分人的顽韧和强悍,使他们始终保持一种生命的冲力,一种不甘屈服的进取心,一种强烈的道德感。
而作为一个周旋于达官贵人、宴游于王公府邸的得意者,在花光月色的照拂之下,往往也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像王维一样,在经历了最初的一点挫折后,便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设计。
实际上这种半官半野的生活方式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比如,隐居地与官衙之间如何往来?一个身负职责者隐逸山中,如何不影响朝中公务?一年左右的终南山隐居是辞官之后,但“辋川时期”的王维是担任公职的。
王维非真隐
王维非真隐王维曾以“隐吏”自许,其朝市之隐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代表之一。
然而,倘若辅以唐代政治与文化及其个人处境仔细考察,则不难得出“王维非真隐”的结论,文章即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标签:王维;隐逸文化;山水田园诗有“山水诗佛”之称的王维,不仅在文学史上由于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而被归为综合式的“山水田园诗派”,而且在生活方式上也试图集陶渊明式的隐逸情趣与谢灵运式的仕途宦位于一身,亦官亦隐。
在王维的《酬贺四赠葛巾之作》里,他就曾经直接以“隐吏”自许。
然而,对于他的先驱陶渊明隐居不仕的态度,王维表示了明显的不赞同。
在《与魏居士书》里,王维不无揶揄地说道:“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
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
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
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失小,不□其后之累也。
孔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本着“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必须指出,王维身处的时代与陶渊明时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这似乎可以追源于唐代知识分子的整体境遇,就像有些学者所作的评述那样:“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
开科取士,唐沿隋旧,而更加发展成熟……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
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这么一个近乎空前绝后的全盛背景下,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唐朝与魏晋之间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断裂:“盖魏晋六朝,天下分崩,学士文人,竞尚清谈,多趋遁世,崇尚释教,不为士人所鄙,而其与僧徒游者,虽不无因果福利之想,然究多以谈名理相过从。
及至李唐奠定宇内,帝王名臣以治世为务,轻出世之法。
而其取士,五经礼法为必修,文词诗章为要事。
关于王维的作文
关于王维的作文王维,字摩诘,出身贵族世家。
他的父亲叫王缙,母亲为太原祁氏之女。
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官至太常博士。
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降唐后任右拾遗;出使西域,回国后任给事中;安史乱起,被迫任伪职;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对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王维个性倔强,不拘于礼法。
他随性而行,崇尚自由。
作品不事雕琢,追求清新淡雅。
正因如此,才得到大众的喜爱。
相信大部分朋友都读过《红楼梦》这本书吧!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也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但你们知道吗?除了《红楼梦》外,还有两部作品受到曹雪芹极高评价呢!其中一本就是由王维创作的《山居秋暝》。
下面让我们去认识一下吧!不论是诗人、画家还是音乐家,都离不开生活二字。
同样地,他们也会观察与思考周围的一切。
正如苏轼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家庭教育比较好,从小就热爱阅读,且善于积累各种诗句,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青年时已写出著名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
可见王维拥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悟力。
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他能够平静的对待战争带来的灾难。
并没有抱怨社会,或许他早已厌倦这些勾心斗角的宫廷琐事。
最终选择隐居山林,回归宁静的田园生活。
他也许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需再去担忧外界的纷扰。
每天过着无忧无虑,恬淡悠闲的生活,赏花听鸟,赋诗饮酒,远离喧嚣的尘世。
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别人羡慕的人,实现自己的理想,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这便是王维隐居山林后的真实写照。
如果他仍在宫廷,必定逃脱不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
如果他仕途坎坷,必定遭遇磨难。
毕竟他属于半个佛教徒,半个儒家派,注重精神修炼,超然物外。
倘若将自己置于宫廷内,就等于投入一颗炸弹,危险系数十足啊!当然,人各有志嘛!俗话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他只要顺应自己的意愿,不断努力奋进,寻找自己的方向,即使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但绝不放弃希望。
纵是离别不诉离殇——浅论王维送别诗中的盛唐气象
022《名家名作》·评论能建立一番事业,同时又有对自己建功立业的期许。
诗人在送友人赴任的诗中常常跳出离别时伤感的情绪而表现出积极入仕的建功思想,这类诗不仅数量多,占王维送别诗歌数量的三分之一,而且继承了建安时期诗歌慷慨激昂、刚健清新的传统,体现出盛唐特殊的时代美。
如王维的“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诗中所呈现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成为盛唐之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送张判官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送邢桂州》《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韦评事》《送平澹然判官》《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送从弟游淮南》《送崔三往密州觐省》《送梓州李使君》这些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诗人对边塞奇异风景的描绘,感受到大漠壮丽的风光,也会被其中高扬的人生理想所感染。
士人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建功马上、戍边报国的热情与那个时代飞扬的青春特质相互辉映。
英雄意识和英雄主义、豪侠仗义的精神,在盛唐备受推崇,同时也是盛唐慷慨激昂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一诗洋溢着昂扬上进的爱国精神,诗人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刻画英雄骁勇善战的场面来激励张判官,以此来表达对张判官赴河西之行的赞赏。
塞外风光奇异壮阔,友人慷慨倚剑、诗人高歌送友,这样充满豪迈气概的景象正是盛唐气象的体现。
《送刘司直赴安西》全诗的语调刚劲有力,并无清凉之感,字里行间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美好寄语,对友人的赞赏与期望也是王维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建功马上、以身报国是那个时代士人主流的价值取向。
还有诗人在《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一诗的尾联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对从军生活充满了向往。
再如《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中“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5](P403)一句,诗人鼓励友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送平澹然判官》中“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5](P407),诗人同样鼓励友人勇武善战、抵御外敌。
虽然诗中送别的对象不同,但诗人的热血与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戍边报国的志向、慷慨豪迈的气势是振奋人心的。
亦官亦隐说王维
亦官亦隐说王维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
据考证,时年21岁的王维在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
但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马参军。
王维在济州苦闷地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
直至开元十三年(725年),诗人裴耀卿任济州刺史,裴为河东人,与王维是同乡待他不错,使王维稍感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职,王维再度陷入窘境。
次年春天王维辞去司法参军一职,郁郁离开济州。
据陈铁民《王维年谱》,王维离开济州后,在淇上住了二年,开元十七年(729年)赴长安,在长安又闲居了几年。
闲居期间他师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结识了落第后滞留长安的诗人孟浩然。
不久孟浩然返回老家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21岁就高中状元的他这个时期很不得意,青年时期赋闲,心中当然不是味道。
他写诗奉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
紧接着年仅31岁的王维又遭丧妻,而且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十年独身,他的思想情态是何等的落寞与悲凉可见一斑。
事实上王维虽然劝告孟浩然“归旧庐”,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泯灭。
开元二十二年适逢名臣张九龄执政,时年34岁的王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作有《献史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思想,希求汲引,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复为朝廷命官。
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诗中虽然表达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大奸臣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接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但是纵观整个李林甫当政时期,王维不仅未受迫害,反而逐渐升迁,到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这其中的深意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从《山居秋暝》谈“诗佛”王维的文化魅力和精神传承
从《山居秋暝》谈“诗佛”王维的文化魅力和精神传承这夜比往日更清澈、更清冽,像山泉也似清酒,入口冰凉却撩拨齿牙。
新雨之后,徒步上山,石阶潮湿,偶几处附着的苔藓令石阶滑腻。
这山幽静的仿佛连声音也被雨压在了清冷的气根里,虽树木茂密却如此空寂。
秋在夜的羽翼里蛰伏,发出微微的鼾声。
天气已晚,寒气将至。
来者在此地深吸一口气,冷冽的雨后气息激荡着血肉之躯,在他的身体深处洗涤着在西京不得已而咽下的污秽,舔舐着他周旋逢迎还四面碰壁的伤口。
当那一阵风从林中深处裹挟一切不知名的清新而自在的气息涌入胸腔,他知道自己注定属于这里。
这月也比以往更多情、更温柔,倾泻月华如练绕松间滑落。
简洁无言的大美,比色彩纷呈、乱人耳目的场景更摄人心魄。
身旁一汩溪流,轻轻地沿山而下,溪下石阶光滑如稠。
他驻足久立,在脑中已经自行绘出不知几幅水墨,却无一副合他心意。
此时应有短笛或梵音,或许也不该有,任何在“清水芙蓉”般的自然之声前奏起的乐器,都只能是自然大美之下闪烁的光点。
这夜虽静得很,沉下心来也会听见溪声虫鸣,甚至有松林若有若无的呼吸。
他想抬手拢一匹丝绡,却发现月光沿指缝滑落。
他想起诗坛前辈的一句诗“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蓦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瞬间就乐入脑海挥之不去,他感到轻松许多,迈步向山上走去。
愈深入山林,愈能听见人语。
前方掩映的竹林后传来轻柔婉转的嬉笑声。
拨开竹枝,河边几名女子在浣衣。
在月光的清晖里,他感到很久不曾触动的心弦被撩拨——一种单纯的、朴实无华的、比月华比溪声更称得上“清水出芙蓉”的美。
莲叶漂转,水泛清波,渔船顺流而下,漾一池萍碎。
夜被扯开了一角,在这里还延续着白日的生气和欢谑。
来者走出竹林,步子轻快也踏实了许多,他已经觅到心灵倦归之地。
他发现自己最真挚最富足最晶莹剔透的情感可以找到一方匏尊相承。
此时他自在得想对着《楚辞》狂啸:山中兮可以久留。
他意识到自己与官场决裂的缝隙在一步步扩大,但他已经给自己找到了体面的归处。
“亦官亦隐”:王维的优雅生存
“亦官亦隐”:王维的优雅生存那是一个隆冬的夜晚,月色如水,空气温润。
诗人王维独自游走在辋川别业的山水之间。
他渡过灞水,登上华子冈,但见月光下的辋水泛起一圈圈涟漪,隔着树林,远处的灯火忽明忽灭;听见村庄里的犬吠像豹子叫,农家的舂米声与寺庙的疏钟交相呼应……于是,在山路独坐冥想之余,王维向远方的老友裴迪发出了召唤:故山可游!春天快到了,轻鱼出水,白鸥展翅,露湿青草,朝雊鸣叫,此中大有深趣!届时你能回来再伴我一游吗?想起当初与裴迪在辋川唱和的一幕,那是何等惬意的赏心乐事啊!自从在前辈诗人宋之问留下的废墟中构筑了这所山庄别业,王大诗人对此地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一虫一鸟无不倾注了全部的爱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时间在这里进入了静止状态,生命的维度则伴随着自然代谢的脚步展开了无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一切都是静寂无为、波澜不惊的,无悲无喜,无知无欲。
而其中渗透着的禅意,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在在如清风拂面,鸣泉过耳,不期而遇,心照不宣。
当是时也,正是六祖南禅大行其道、横扫士林之际(也正是王维,受六祖惠能的弟子神会之托,撰写了《能禅师碑并序》,对弘扬禅宗主流产生了莫大的影响),王维以他特有的天赋和悟性,得风气之先,诗中体现的禅学造诣和禅趣,在同时代诗家中别出心裁,独步一时,其“诗佛”的荣称便由此而来。
王维信佛、奉佛堪称至诚。
《旧唐书》说他“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京师每日供饭十多位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别的什么都没有,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当然,他有时间有精力兼有财力习禅礼佛,与他“亦官亦隐”的处世姿态和地位是分不开的。
比起年龄相仿或相差不多的李白和杜甫,王维这辈子够幸运、够幸福。
文化视域下的仕与隐──王维的心态及诗风嬗变
第31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1月 Vol. 31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9 ────────── 收稿日期:2009-02-26 作者简介:杜莹(1975-),女,甘肃镇原人,陇东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8-文化视域下的仕与隐── 王维的心态及诗风嬗变杜 莹(陇东学院 中文系,甘肃 庆阳 745000)摘 要:盛唐诗人王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重点是王维的性情思想和政治倾向;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则是他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
以王维一生的几次仕隐为切入点,探析诗人深层的心理流变过程,系统揭示其多元化生命意识形态及其诗歌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底蕴。
关键词:王维;仕与隐;心理流变;生命意识;儒道互补 中图分类号: I 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6-0008-03Being in and Retiring from Government Serv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Wang Wei’s Mentality and His Style of PoemsDU Ying(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Gansu 745000, Gansu)Abstract: When Tang Dynasty was in her heyday, as a famous poet living during this period, Wang wei has been a focus of study. Before 1980s, the study was focused on his temperament, thought and political tendency. Now more concentrations are on his connection with religion, especially Buddhism. It takes his several being in and retiring from government service as a point of penetration, thoroughly analyzes Wang wei’s mental process of gradual changes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reveal his plural ideology and rich multicultural connotation in his poems.Key words: Wang Wei; being in and retiring from government service; mental process of gradual changes; vital consciousness; mutual complement between Taoism and Confucianism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特殊的心理构架——儒道互补。
大隐隐于朝——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
读书与评论1192006.06不食人间烟火这只是修行中的而在红尘之中持修在世出世才是真正的纵观古今的精髓参悟顿透当推盛唐山水诗人王维社会安定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可以通过考试步入仕途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普遍有一种生逢盛世王维九岁能文洛阳两都举为解头后因伶人舞黄狮子违制事受连累治所在今山东长清西南王维受其提拔后改任监察御史这时候的王维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如使至塞上在初王维因嵩山在唐代是主要的道教中心接受了道家思想公元736年开元盛世逐渐走向天宝之乱在李林甫当政期间不愿同流合污弃官而去全身避祸的方式公元七四一年过着又仕又隐的生活兴来每独往坐看云起时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的洒脱以寻常的隐逸意象和不寻常的情感体验描述了一种合乎人类天性的生活方式旧唐书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别涨竹洲花坞弹琴赋诗集中体现了王维和友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诗佛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深受佛教的熏陶而王维的名与字合起来便是家庭带给王维的影响是深远的俱奉佛屏绝尘累尤其当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大隐隐于朝道题阳关图阳关引王维此诗引起许多诗人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后世便把阳关三叠充分表达了离人们的共同心声此诗的传播和影响在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许多文人给予很高的评价诗薮中说自是口语渭城朝雨为冠朝发白帝城凉州词使我们得以窥见唐帝国的盛况或送别亲友远行他乡西出阳关无故人社会不同然而那种深层的惜别之情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旧别和新遇所产生的忧乐之情仍一脉相承当然语浅情深各人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注入其后进行玩索欣赏而且历久不衰曲阜师大图书馆)万方数据读书与评论1202006.06王维他的山水诗清幽明秀苏轼曾说诗中有画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空山新雨后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怡人诗中明明写有浣女空山原来山中树木繁茂空山不见人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用极其精炼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勾勒出画面的轮廓又蕴含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照耀松林雨后山泉潺潺泻于山石之上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村景色啊颈联这两句写景如画明月松间照除见之外这两句既写空中明月又写地上清泉静中有动精巧细密而又不失朴素自然随意挥洒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诗人先写听到的莲动渔舟被莲叶遮蔽看到莲叶纷披这样构成一幅有层次有节奏的电影镜头的活动画面颈联描写静态的自然景色并不直接写人的活动仅见这是诗人从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蝉噪林逾静这动态的描绘空写人而读者不见人在这翠竹青莲之中宁静的画面上又增添了一种灵动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村美景中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同时也蕴含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恬淡清丽 诗中有画山居秋暝南宗禅讲特别强调直觉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的对象心入于境的意境创造静极生动渗入到了山情水态之中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我们来看看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辛夷坞纷纷开且落辛夷花自开自落不关世事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王维是一位诗歌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尊崇他王维画中有诗清雅冲淡的风格以物观物何者为物三教经历亦能参禅静坐大隐隐于朝大隐隐于朝——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作者:王庆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二中附属初中刊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6,(6)引用次数:0次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yw-czb200606067.aspx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浅析仕隐情节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
浅析仕隐情节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浅谈仕隐情节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仕隐(出处):(1)出仕和退隐。
清钱大昕《卢氏群书拾补序》:“自念四十年来,仕隐踪迹,輒步先生后尘;而嗜古顓僻之性,谬为先生所许。
” 清方文《梦崔正谊李溉林二明府见访》诗:“何缘遇崔、李,一见遂倾倒。
仕隐虽殊途,握手伤怀抱。
”(2)旧谓居官而不亲公务。
商务本《说郛》卷三引宋马永易《实宾录》:“ 唐杨初为江西王仲舒从事,终日长吟,不亲公牘,府公致言,拂衣而去,乃采山饮泉。
朝客闻之,以为仕隐。
” 清褚人穫《坚瓠广集·隐说》:“ 唐唐畅为西川从事,不亲公务,人称仕隐。
”系古:在古代,仕与隐,本可以“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顺其自然的。
可是,大家非要一较高低,对隐士文化推崇倍至,五体投地,而对入仕做官呢,则含含糊糊,或颇有微词。
象陶渊明在归隐时,就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脸翻身得解放的神态,简直是把入仕看着囚困“樊笼”的。
这隐士文化刚兴起时,是很有些反抗或不合作的精神,如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老子李耳的青牛出关,就给人以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的感觉。
但是,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还是更向往入仕的。
因为他们大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有“济世”之才——"治大国,若烹小鲜"耳,且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
这样,“学而优则仕”就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正道。
可是,一直以来,在中国读书人的文化想象中,隐的地位是要远高于仕的。
隐是出世的,是道德上的圆满,而仕是入世的,虽也有济世之功,但毕竟不那么飘逸,难免不搀杂点世俗的欲念。
因此,大家心里虽想着入仕济世,口上却要大唱归隐的高调,演绎了一出出口是心非的“虚伪美”的好戏。
主体:(人物,以陶渊明为例)像赫赫有名的大隐陶渊明先生,几出几隐,数番折腾,一会儿称贫出仕,一会儿因酒归隐。
在自述诗文里,对入仕与归隐,喋喋不休地进行自我辩白,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王维论稿》读书分享
《王维论稿》读书分享王维,二十一岁以诗名深受王公贵族青睐,趁势而起,年少擢第,意气昂扬。
但随即亦因皇室政治斗争遭贬,愤懑不平。
被贬期间结交不少底层失志之士,感慨贤而不用,不学无术的贵胄子弟却锦衣玉食。
五年后等来朝廷新的任命,未被留在中央,仍旧外放。
王维抱负难以施展,已有归隐之心,只因家贫有弟妹需要照顾,不得已继续任官。
不过他的用世之心并未销尽。
三十四岁献诗刚拜相的张九龄,请求汲引,果被擢为右拾遗。
但不过两年左右,李林甫专权,张九龄受到打压,王维沮丧万分,黯然思退。
后奉命出使河西,任官岭南,北归长安并隐居终南山。
这番经历后,王维理想破灭,对于黑暗政治又不敢反抗,但求摆脱尘世束缚,安养余生。
四十二岁隐居终南山不过一年左右,经济困窘,再次出山任官。
归隐须有田园,且躬耕维持生计,实属不易,王维并不愿过劳苦的生活。
自此他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公余闲暇便隐居辋川,流连山水,如白居易《中隐》诗中所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由于为官,不得不与统治集团敷衍往来,从而在隐居时更加深得其味。
五十六岁,在安史之乱中被贼兵拘禁,迫受伪职。
一年后唐军平叛,王维被宥罪复官,且连年擢升,直到逝世,始终没有辞官归隐。
他的态度改变了:“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
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
”巢父、许由避世隐居是肤浅的,自己从前曾予以肯定,而今方知尧舜为天下百姓而操劳识见深远。
他也因接受伪职而愧疚,大举施寺饭僧,焚香诵经,旨在奉佛报恩,为君祈福。
六十一岁,上《责躬荐弟表》,乞削己官,使弟弟王缙还京任职。
表中说:长期为官,只是窃禄之人;后又成俘虏,虽未定罪,只是侥幸活命;被囚禁时曾发誓要出家,竟也没有做到,甚是惭愧。
不久,王维于七月去世,葬于辋川。
纵观他的一生,始终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纠缠,壮志难酬便往山水逃避,不堪清苦便求官职俸禄,一场国难最终打破隐居的美梦,将躲无可躲的苦痛降临。
王维的简介资料
的简介王维生于701年,卒于761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
他字摩诘,号称摩诘居士,所以也有人会以摩诘来代称他。
王维的才华,在他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出来。
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又能写诗又会作画。
所以,王维初到京城应试之时,就受到了京城名流的喜爱。
王维做官之后,就利用空闲的时间修筑了一座小院,用来修养身心。
他在为官之时的生活情况是半官半隐的。
因为他遭闲暇之时,就会来到这个小院,有山又有湖,悠闲舒适。
王维的生活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可惜到了他晚年的时候,这样的平静便被打破了。
755年,在安史之乱中,王维在混乱中被叛军所捕。
迫于无奈,王维只能在叛军的压迫下当官。
在此期间他曾写过很多想念往日生活,以及皇帝的诗,这就成了日后王维的保命符。
叛乱被平定后,因曾做了叛军的官,王维应被判刑。
但因其弟请求,以及他自己写的那些诗才得以救回一命。
王维本来心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
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再加上政局动荡不稳,使得他渐渐消沉,内心的火焰也渐渐熄灭。
他开始吃斋念佛,颇有脱离世俗之意。
他的许多诗描述的就是他在隐居时候的生活,词句清新自然、淡泊宁远。
而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有很多。
他的许多作品都流传了下来,备受世人的推崇。
王维生平王维是当代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是中国诗坛中的瑰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虽然王维在诗歌上有着极大的成就,但是他的仕途却并不如意。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王维的生平吧。
王维出生于699年或701年,卒于761年,字摩诘,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家,有“诗佛”之称。
王维成名于少年时期,他除了有一副好文采,还善于作画,对音乐也有着极高的天赋。
一时间,王维就成了京城上流社会间的宠儿。
王维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他在官场上却并没有得到重用。
直到张九龄执政之时,他才得到了提拔。
可惜的是,后来奸臣李林甫当道,而王维倾向于张九龄的政治主张,而备受排挤,终究被挤出了朝廷。
王维对官场上的黑暗深感苦闷,但又留恋禄位,不舍离去,就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时候诗歌早 已是朝廷士大夫和长安贵族社交活动 的 日常部分。王维结交了当时许多京城有名 的诗人 ,如崔 颢 、李颀 、王 昌龄 、储光羲 、卢象等 ,既和这些人性情相
投 ,诗酒 唱和 ,保 持 着亲 密 的交 往 ,又 有 着 广 泛 的 诗 歌交
流 ,并 当之 无 愧 地 成 为京 都 文 化 圈 内的 领袖 人 物 。正 如后
席 迎 之 ,宁王 、薛王 待 之如 师 友 … …” 。可 见此 时 的王 维 在 京 畿 之 地是 何 等 的 受 豪 门 贵戚 的欢 迎 。 既逢 盛 世 ,自 己又 是 青年 才 俊 ,王维 自然 满怀 为国效 命 ,一 展雄 才 的壮 志 。
情 怀 。然 而 ,作 为 一位 典 型 的 山 水诗 人 ,王 维 受 儒 释 道 三
在仕途却心在 田园的心路 历程和精神取 向为 出发点 ,来探索这位封 建士大夫的仕 隐精神及其 实质。
关 键 词 :王 维 ;仕 隐精 神 ; 皈依 中 图分 类 号 :I0 .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262 6 4—09 (0 0 4—0 5 0 2 2 1)0 0 2—0 4
一
敕》 中所言 : “ 卿之伯 氏 ,天下文宗 ,位历先朝 ,名高希 代” ( 啕 铂 唐书 ・ 刘 日 卷一九。下 ・ 王维本f 。同代人殷 ) 瑶选开元天宝年问的诗作 ,作 可岳英灵集》 ,推王维为河
岳 英灵 之 首 。
下王 维 的一 生 。
王 维 (0 一7 1 ) 字 摩 诘 ,蒲 州 ( 山 西 永 济 ) 7l 6 年 , 今 人 ,盛 唐著 名 诗 人 ,工 诗 善 画 ,博学 多 艺 。少 年 时 宦 游 京
摘 要 :王 维是八世 纪二 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 期的 第一代 盛唐诗人 ,也是 这一时期京城诗人 群的核心人 物 ,开元 、天宝 时期最有名 望的诗人。然 而后 来 ,他 却一 变积极 用世 为 高蹈遗世 ,从群体走 向 自我 ,以回归
的方式完成 了心灵的安顿和救 赎。本文力 图跳 出常人 多从 山水技 巧和儒释情 怀来研 究王维 的阚限 ,而以其身
家思想影响颇深 ,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 的个体 ,他
到底 有 着 怎样 的文 化 人格 和精 神 境 遇 呢 ,他 的 自 由一 直 是 在 彼 岸 吗 ?我 们 更 愿 意把 王 维 其 人其 诗置 于一 个 整 体 的 存 在 视 域 内 ,以王 维 的 心路 历 程 和 精神 取 向为 线 索 ,对 这 样
7 4 ,张九龄任 中书令 ,维被擢为 右拾遗 。后历 任监察 3年
御 史 、左 补 阙 、库部 郎 中 、文 部 郎 中 、给 事 中诸 职 ,此期 间 过着 亦 官 亦 隐 的生 活 。天 宝 十 五年 (5 ) 76年 ,安 史 叛军 陷 长安 ,维 扈 从玄 宗 不 及 ,被迫 接 受 伪 职 ;至德 二 年 (5 77 年) ,唐军 收复 两 京 ,凡 任伪 官 者依 律定 罪 ,王 维得 到 唐肃
建功立业抱负和追求不朽功业 的人生理想。充 溢其 问的 , 是一种 昂扬豪迈的气度和宏大壮伟的精神。 在 《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泡轻尘 ,客舍青青柳
态度 和 亦 官亦 隐 的处 世 轨迹 ,来 论 述 他 的佛 道 思 想 和 隐 逸
1 岁时王维去长安求仕 ,2 岁考取进士 ,之后不久 , 5 1 他 就 以杰 出的音乐 和绘 画才 能成 为 当时长安城 的名 流 。 《 唐书 ・ 1 日 王维 传》 记载 : “ 以诗名盛于开元 、天宝间 , 维 昆仲宦游两都 ,凡诸王 、驸马、豪右 、贵势 之门 ,无不拂
宋代大作家苏轼在评价王维诗画时说: “ 味摩诘之诗 , 诗 中有 画 ,观摩诘之 画 ,画中有 诗” ( 书摩诘蓝 田烟雨 《 图》 。也许 因为这句评语非常准确精到 ,后来的研究者一 ) 谈起王维的诗歌 ,便首先从他的山水田园诗入手 ,去探求
其 美 学 风格 和写 作 技 巧 ;或 者 ,基 于 王维 任 遇 随缘 的生 活
位典 型 的封 建 士 大夫 的存 在做 一 个 简单 探 索 。
来唐代宗李豫在对其弟王缙 《 进王右丞集表》的 《 批答手
所 谓 存 在 视 域 的探 索 ,就是 指 对 研 究 对 象 的行 为 、事 迹 、追 求 和选 择 以及 相伴 而来 的 艺术 创 作 进 行 存 在 层 面 的 思 考 。不过 要 考 察 王 维 的行 为 和 动机 ,首 先 还 得 简 单 回顾
21 0 0年 8月
安 康 学 院学 报
J u a f n a gUn v r i o r l k n iest n oA y
Au . 01 g 2 0 Vo12 N 4 . 2 o
第2 2卷第 4期
论王维的仕 隐精神
许甘肃 兰州 7 0 7 30 0)
因为 王 维最 为著 名 的 诗 篇 是 山 水 田 园诗 ,于 是 ,在大
都 ,才 高名盛。开元九年 (2 年) 7 1 ,进士擢第 ,解褐为太 乐丞。任乐丞不到一年遭贬,任济州司仓参军 四年 ; 公元
7 6 到 70年 ,辞 官 返 长安 寻 求 机会 ,隐 居终 南 山两 年 。 2年 3 公 元 70年 到 7 4年 ,创 作 了大 量 的 山 水 田 园诗 ;公 元 3 3
多数后人 的印象中 ,王维便成为一个亦官亦隐 ,诵经参禅 的隐士。其实 ,与在 国力兴盛 、政治开 明时代的任何一位 年轻有 为的知识分子一样 ,青壮年的王维对于社会和时代 有着强烈的认 同感和归属感 。因而 ,他早年的心态亦有着
同代 士 人 的热 烈与 激 进 。无 论是 初 登仕 途 ,还是 远 赴河 西 , 他 都会 有 所 抒 怀 ,创 作 大 量 的 送 别 、边 塞 、游 侠 诗 。 这些 以送别 、边 塞 、游侠 为题 材 的 诗作 ,主 要 书 写 了 自我 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