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深入浅出:力合成的实验教案

深入浅出:力合成的实验教案

深入浅出:力合成的实验教案
1.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两个力合成的概念、用鱼线和滑动游标卡尺测量重力和斜面支持力、用实验数据计算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2.实验材料
(1)物体:可以是任何有质量的物体,比如砖头、球、书等。

(2)设备:斜面、鱼线、滑动游标卡尺。

3.实验步骤
(1)将斜面放在水平面上。

(2)将要进行实验的物体放在斜面上并将其放置在斜面上的一个点上。

物体的质量不应太大,以便量测准确。

(3)在物体一侧测量鱼线的长度,用滑动游标卡尺测量鱼线与斜面的夹角,作为测量重力的实验数据。

(4)在物体另一侧测量鱼线的长度,用滑动游标卡尺测量鱼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作为测量斜面支持力的实验数据。

(5)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物体的重力和斜面支持力,并用向量表示出来。

(6)将重力和斜面支持力的向量相加,得出合成力,用箭头向量在图上表示出来。

4.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计算和图像展示,学应该能够理解:两个力的合成可以用向量相加的方式实现,合成力大小和方向可以由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5.拓展实验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力的合成,可以让学生通过拓展实验观察力与力的合成的实际应用,比如通过测量对物体施加的分离力和合力实验数据绘制力的合成图。

拓展实验可以用多组数据对力的合成图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理解向量相加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6.教育意义
力的合成是物理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本次实验通过让学生对力的合成的概念进行实际测量并计算,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向量相加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通过学习力的合成,学生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力学知识的学习中,为学习深化奠定了基础。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重/难点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在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给出合力与分力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推理归纳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得以完善。

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难点分析:突出物理的实验特色。

学生对实验也特别感兴趣,但他们不懂得怎样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先给学生演示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告诉他们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告诉他们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何推理,猜想,如果没有实验误差的话,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之了解家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力争通过此过程提高学生的素养。

突破策略一、力的合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上。

同学们会发现,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学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学的同学用不同学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共同学的目的。

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学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学的。

学生活中还有好多例子可以说明同学样的问题。

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学生了同学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学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学,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用两只弹簧秤成一定角度提起一个重物,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

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的读数)。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

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提水桶方式,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定量关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的量值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而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普遍的矢量运算法则.“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泡沫板、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带两个细线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教学方法】交流与合作、分组实验、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篇1第一节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1.3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二章:力的合成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定义合力的概念。

区分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3.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合力的概念,共点力与非共点力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力的合成方法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4.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分解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结合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第五章: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5.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如何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含义。

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

6.2 教学内容本章将详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包括其几何意义和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阐述力的合成原理。

3. 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力的合成概念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力的合成概念。

2. 活动二:力的合成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示例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的情况。

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效果”角度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合成力的基本定则,学会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意识到其合力随夹角是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曹冲称象》是人人皆知的历史故事,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图片回忆故事情节,细心体会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思考后,请自由发言。
这一作用效果而言,相同吗?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吗?说出你的看法。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ppt展示生活中合力与分力作用效果相同的实例。
(2)体会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4)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中大胆猜测,严谨求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重点
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实验的设计;
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
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用具
板1块;白纸1张;图钉5枚;橡皮条1根;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弹簧秤2个。
若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两个问题: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方法;2.学会利用合成力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力的合成的概念;2.力的合成的方法;3.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三、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方法;2.学会利用合成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物理教案的主题:力的合成。

通过举例子或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力的合成,为什么需要力的合成。

2. 理论讲解(15分钟)首先,讲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当有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等效于一个合成力的作用。

接着,讲解力的合成的方法:几何法和分解法。

2.1 几何法几何法是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求解力的合成。

使用几何工具,如尺子和直尺,在纸上绘制力的向量,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力。

2.2 分解法分解法是将一个力按照不同方向的力分解成多个力的合成。

通过三角函数的知识,将一个力分解成x轴和y轴上的分力,然后再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力。

3. 应用训练(20分钟)将学到的力的合成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力的合成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几何法或分解法求解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4. 拓展活动(2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力的合成的实验,观察合成力的特点。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计实验的过程、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

5. 讲解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重点回顾了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力的合成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2.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学生对力的合成问题的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研究更复杂的力的合成问题;2.进一步解决力的合成问题的应用;3.学生可以编写一个小程序来模拟力的合成问题的计算。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合成;2.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3.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教科书;2.展示工具:投影仪或白板;3.实验器材:拉力计,吊篮。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计算这些力的合成?”–激发学生思考,进入下一环节。

2.知识讲解–讲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示意图可以使用Markdown的公式来表示:$F = \\sqrt{F1^2 + F2^2 + 2F1F2\\cos\\theta}$。

其中,F1和F2是要合成的两个力,$\\theta$是两个力之间的夹角。

–引导学生理解以上公式的含义: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合并成一个力,合成力的大小由各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共同决定。

可以通过教材上的例题进行讲解和演示。

3.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

–将两个力用拉力计分别测量,并确定夹角。

–计算力的合成,用吊篮进行验证。

4.例题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力的合成,并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

–强调解题步骤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杠杆原理、平衡力的计算等。

–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更复杂的力的合成问题。

6.总结和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

–解答学生提问,澄清他们的困惑,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引导。

四、教学反思本课设计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以及例题练习和拓展应用,使学生逐步掌握力的合成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对于复杂情况的力的合成还存在一定困惑。

因此,在下节课中,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复杂力的合成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力的合成+精品教案

力的合成+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观察两个小朋友抢小熊的图片,此时小熊同时受到两个力,向左的拉力F1、向右的拉力F2,这两个力方向相反。

接下来,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ppt12、13、14、15】实验器材:橡皮筋、细绳、滑轮、钩码实验设计:同一直线同方向的二力合成①橡皮筋原长AE,用同方向力F1和F2作用在橡皮筋同一点,使其伸长到AE’,记录F1、F2的大小和方向。

②撤去F1、F2后,用力F作用在橡皮筋上同一点,使其同样伸长到AE’,记录此时F的大小和方向。

同一直线反方向的二力合成①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力F1、F2作用在橡皮筋同一点,使其伸长到AE’,记录F1、F2的大小和方向。

②撤去F1、F2后,用力F作用在橡皮筋的同一点上,使其同样伸长到AE’,记录此时F的大小和方向。

记录数据:在实验中,每次橡皮筋都被拉伸到AE’,每次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力F 就是力F1和F2的合力。

实验结论:1.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 = F1 + F22.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 F1 - F2【ppt16】总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板书】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记录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ppt17、18】组织学生解答例题通过两道习题,熟练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ppt19】进行小结。

【ppt20】布置作业。

听讲、思考、回答加深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理解。

板书设计第二节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组成合力的每个力叫分力。

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4、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利用多媒体模拟试验,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间可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教师应该指出.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由此引入新课。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学生回答如何帮助老大爷拉车。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
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未学过有关多力分析的内容,只是在高中时学过简单的受力示意图,因此初学受力分析的基础在接受上有个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情景引入,通过设置一个老大爷拉车情景引入新课。在其很艰难拉车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一节课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力的合成
设计者班级:
设计者学号:
设计者:
设计指导教师:
中学一节课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事例(如图所示):
一桶水一个成年人可以提起来,两个小孩也可以提起来,这说明了什么?
生活中常见到更多的实例:
等效替代:
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者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板书:
§3.4 力的合成
一、等效替代:
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者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他们都
可以把
水桶提
起来,说
明他们
的作用
效果相
同。

(自
然观察
法、对比
观察法)
让课堂容
与生活相
联系,可
以是学生
更好的进
入课堂,
激发学生
的兴趣和
好奇心。

小结与过渡:现在,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那我们怎么来分析呢?这又体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讲分力与合力,看看力是怎么合成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环节具体任务合力与分力预计时间5分钟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学生参
与课堂
教学的
活动设
计:
设计意图及实
现的目标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相互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样的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说明:在实际问题中,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替换。

而不是物体又多受了一个合力。

大家看下面这个图:哪个是分力,哪个是合力?F1、F2为
分力,F
为合力。

(很明
显,学生
可以很
容易回
答出来)
引导学生从感
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建立
物理模型(抽象
出合力、分力的
概念)。

这些力
有相同的作用
效果,他们之间
一定存在某种
关系,为了方便
研究物理学将
它定义成合力
与分力。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方法。

那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当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合力是多少吗?
思考与讨论:假如这桶水的重量是200N,两个孩子合力的大小一定也是200N。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两个孩子用力的大小分别是F1和F2,F1和F2两个数值相加正好等于200N吗?
板书:
三、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就叫做力的合成。

F1和F2两个数值相加不会正好等
于200N
思考与讨论从课题
引入出发,提出问
题,挑起学生的好
奇心,让同学善于
思考,积极讨论,
认真投入到课堂中
去,同时为进行探
究实验做铺垫。

小结与过渡: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很多情况,两个力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还能用上述方法来求它们的合力吗?
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环节具体任务共点力预计时间6分钟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
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实现的目标
观察上面两个图中几个力的方向特点,同学们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由此我们得出共点力概念
共点力:作用在同一点或力的延长线交于同一点的力。

它们要么作用在同一
点上,要么延长线交于
一点。

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
力的合力不是这两个
力大小的加减。

应用图片使学
生自己总结出
的共点力的概
念,提高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

提出问题可以
使学生进一步
参与课堂互动,
并且为探究实
验埋下伏笔。

橡皮条、细线、弹簧秤、木板、白纸、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重点思考:
1. 力的等效作用效果如何体现?
2. 如何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将它们直观地描绘出来?
实验结论: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

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

通过作图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板书:
五、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已设计
实验,
进行实
验,在
老师的
指导下
得出实
验结
论。

合力与分力的
关系,在实验
的基础上进行
数学分析,建
立数学模型。

分析实验的基
础组成:实验
对象、实验结
果,现象分析。

运用观察法,
归纳法最终得
出平行四边形
这一数学模
型,突破了本
节课的难点。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
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小结与过渡:求合力的方法同学们都掌握了吗?现在大家会求合力了,那么两个已知大小的分力的合力最大是多少,最小又是多少呢?
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环节具体任务两个力合力的围预计时间5分钟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
的活动设
计:
设计意图及实现的目

题,即训练学生的科
学思维能力,又联系
生活的实际。

小结与过渡:本节课容到此结束,希望同学们课下能认真完成习题,并能将我们今天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3.4 力的合成
一、等效替代:
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者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二、合力、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相互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
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样的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
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三、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就叫做力的合成。

四、共点力
作用在同一点或力的延长线交于同一点的力。

我们只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五、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
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六、合力取值围F2-F1<=F合<=F2+F1
七、习题:教材64页问题与练习1、2、3、4。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次的讲课,我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还是很多,每次上讲台讲课时,我总是有种莫名的紧,总怕自己讲得不好或者讲错了,这也许与自己在底下准备的不充分有关吧,。

我前面讲课特别紧、着急,实验做的特别快,并不是很清楚,而且叫学生上去做实验时只剩两分钟了,总结还没讲到,所以我跟老师说了一下,才把总结讲完。

通过这几次的讲课,我发现了我以下几个缺点:
1. 上课的时候总是觉得紧,觉得三十几个人盯着自己特别不也舒服,所以每次站在讲台上,自己总想着快点讲完,赶快下来,导致每次讲课都特别着急,知识的讲解并不是很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