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经学、哲学、理学(三)(246)
经学与理学
经学与理学经学:训解、阐释和研究儒家经典之学。
宋学:宋代义理之学(后延续到元明,亦包括清代宋学)。
理学:宋元明时期哲理化的宋学。
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理学是哲理化的义理之学理学的内涵:它是儒学吸取了佛、道等的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讲本体论。
宋明理学是在新的形式下,用思辨的哲理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学术文化思潮。
理学各派都是以维护义理或讲天理,讲心性之学为学术宗旨和思想特征。
理本派,讲以“性即理”,强调穷理。
心本派,讲“心即理”,讲自良知。
气本论派,虽已气为宇宙本原,也讲“穷理尽性”,也提出“立天理”的命题。
最终目的:是以“理”为核心的,代表儒家伦理的这样一个观念发扬光大,并把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维护社会的治理与稳定。
经学、宋学、理学之相互关系宋学是经学发展到宋代的产物。
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理学是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理学是宋学的哲理化、经学的哲学化。
(与非理性的宋学学派相区别)宋学:从地域上有三苏的蜀学,江西王安石的新学,理学(张载的官学,程颢、程颐的洛学,湖南周敦颐的濂学)理学以思辨性的哲理,来论证儒家伦理,为了与佛教、道教相抗衡,把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发扬光大,所以它逐步取代了宋学的其他流派,成为宋学发展的主要潮流。
理学与经学的关系体现在理学家是通过己意解经,由经穷理,从经典、经书中来阐发哲理、阐发天理。
陆王心学这一派,主张以经书作为吾心的注脚,把人的主体性发挥的更加彻底,从而把经学理学化、哲学化,使经学成为论述其理学思想的文本和载体。
程朱理学尽管也提出了“经所以载道”这个明天,就是说经典是作为载道的工具,经典和新儒学的道、天理相比,道更为重要,经典是服从于、服务于儒家圣人之道,但是它还是用经学的形式,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来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
所以经学和理学有密切联系。
陆王心学不主张著书立说,主要是以己意来阐发它的心学思想,对经典重视程度不如陆王心学。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教育
二、教育制度
(2)意义 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四方之士,
云集受业”,纷纷到胡瑗主持的湖州州学来求学。甚至京师太学,也 “取胡瑗法以为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教育史上,虽然有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人,魏 晋南北朝时,有宋朝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个学馆的记载,但 就分科的具体内容来说,均囿于文科;隋唐时期,设立了算学、书学、 律学等专科学校,这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学校的地位比儒学低得多, 规模也小得多。直至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制度,才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 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 科教学;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 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并且,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 一事,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二、教育制度
“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是北宋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所进行的
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总称。“苏湖教法”的主要内容,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化之本在学校” 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 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松滋县学记》) 胡瑗的这种学校作用观是北宋兴学的理论基础。
按理学家们讲学的地域划分,宋代理学又分为濂、洛、 关、闽四个主要学派。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洛学以 程颢、程颐两兄弟为代表,关学以张载为代表,闽学 以朱熹为代表。
在南宋,与朱熹同时的还有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 主义学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至明朝, 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了理学中的一个重 要派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宋朝 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共320年。 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先后建立起了 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政权。1279年,我国 北方的又一少数民族蒙古族灭南宋,建立全国统一的元朝(1271— 1368年),共98年。
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
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宋明理学 - 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的分支免费编辑修改义项名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
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本词条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折叠编辑本段概述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嘉佑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宋代的学术与学问经学史学与哲学的发展与争议
宋代的学术与学问经学史学与哲学的发展与争议宋代的学术与学问:经学史学与哲学的发展与争议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学术与学问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经学和史学成为了主导的学术流派,同时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学术和学问的发展,重点关注经学史学与哲学之间的争议与交融。
一、经学的兴盛与变革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经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中的巅峰时期。
宋代经学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尤其是《四书五经》成为了学习的重点。
经学以程颐和程朱理学为代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程颐和程朱理学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经典文献,力图揭示人类之道与天地之道的契合之处。
他们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即要将知识与行为统一起来,通过学习经典来指导实践。
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宋代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史学的注重与发展与经学相比,宋代的史学发展更加注重历史的研究与记载。
史学家们努力通过研究历史来认识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以便对未来做出更好的规划。
宋代史学的代表人物有司马光、欧阳修等。
司马光被誉为宋代史学的奠基人,他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著作对宋代乃至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司马光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他的著作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叙述。
欧阳修则在史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文笔,成为了一代名家。
他以《新唐书》为代表的著作工整周密、辞章流丽,其在史学中的创新和突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哲学与学问的争议在宋代的学术与学问领域,经学与哲学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争议与交流。
尽管程颐和程朱理学主导着学术界,但佛学与道家思想也在宋代的学术讨论中占据一席之地。
佛学在宋代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和推崇,在一定程度上与程朱理学形成了竞争态势。
佛教所强调的个体解脱和齐家治国的辩证关系,与程朱学派的中庸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和互补。
第二十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ppt课件
三、文学艺术
(一)两宋时期文学艺术 (二)元代文学和艺术
(一)两宋时期文学艺术
1、文学
两宋时期,文学的主流是新兴的词。宋代词人中影 响最大的有:柳永、苏轼、李清照等。 柳永是北宋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其作品具有浓厚 的市民气息,风行一时。 真正使宋朝词别开生面的文学家是苏轼。苏轼不仅 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也是北宋文坛的领袖,豪迈奔 放的精神追求 。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李清照是南宋初年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以委婉含 蓄、风格清新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元代文学和艺术
1、 元代文学突出的成就是元曲。元曲包括剧曲和散 曲两种。剧曲又称杂剧,在元代盛行一时。著名剧作 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王实甫也以 《西厢记》而名闻天下。散曲是元代的民歌,当时也 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当时,还有流行于南 方地区的南戏(又称传奇)。元代还产生了许多优秀 的少数民族史诗,如蒙古族的《元朝秘史》、藏族的 《格萨尔王传》和《米拉日巴传》等。 2、元代在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不 少成就。如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等画家,各 具特色,对明清山中期以前以宗教 题材为主,是对唐吴道子宗教人物画传统的继承。 北宋宫廷有翰林图画院,徽宗时发展到鼎盛,有大 批画家在画院供职。 宋代绘画的时代风格。宋以前的绘画以色彩为主, 宋代开始重视水墨画,从热烈转向深沉、成熟。绘 画技法内容的精细,到宋代已达极致,不能再细了; 所以转向追求韵味,抽象的色彩渐转向黑白了。
(二)元代的科学技术
1、天文学 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编修的《授时历》,创造了简仪、 仰仪、高表、候极仪及景符等多种天文仪器。数学也取 得了辉煌的成 就。 2、数学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对多元高次方程组的解法有独 到之处。产生了珠算。 3、在地理学方面 都实曾受命考察了黄河源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 写出《河源志》。是现存最早的河源勘察报告,纠正了 过去黄河源的错误认识。朱思本的《舆地图》、汪大渊 的《岛夷志略》,也是重要的地理学著作。 4、在农学方面 王祯的《农书》;元朝官方编纂的《农桑辑要》。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宋代主要是哪个学派主导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关学基本内涵①气本论:张载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可见。
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完整地创立了气本论哲学理论体系,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②认识论:张载认为:事物是感觉之源,即物可穷理,他主张通过实践,通过多思方能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③“一物两体”辩证法:张载指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气化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含有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两方面,没有对立,也就不成事物,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宋辽夏金元史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宋史(960——1276年)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4、965年,消灭后蜀;↓5、971年,后汉降宋;↓6、975年,灭南唐;↓7、978年,吴越献地,降。
至此北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
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殿前司统领禁军;集军权 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集权措施 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集行政权 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3、官、职、差遣分离;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集财政权:中央“制钱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点;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方司法;评价:1、对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随着时间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不良局面;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1、土地问题严重。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大量农民失去田产;2、北宋人民负担沉重。
北宋实行五种版籍户口制,低等户民倍受盘剥;3、土地赋税实行两税法,又有各色杂税、杂役;A、社会矛盾 4、徭役和差役负担重;5、由于冗官、冗兵以及奢侈浪费,财政入不敷出;6、对外战争失利,军事危机加深;B、农民起义起义(一)、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四川茶农王小波率众起义,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王小波牺牲后,妻弟李顺被推为首领。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
它产生于北宋,到南宋达到成熟阶段。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把“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主静”,强调“正心诚意”;或“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理学的代表人物:1、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2、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形成了对《易经》的独到理解,其所作《皇极经世书》的基本精神是质诸天道而本于人事。
邵雍编制宇宙年谱的目的在于经世,其对道的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了以往历代儒家,对于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张载,西晋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
生卒年不详。
性格闲雅,博学多闻。
曾任佐着作郎、着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
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
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着称,时称“三张”。
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
《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
”一说,“三张”指张亢与张载、张协二人。
4、程颐(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佑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5、程颢,字伯谆,号明道先生,父名向,叔名瑜,弟名颐,先世中山博野人。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同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历史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点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1、背景:
(1)魏晋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2)五代以来,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宋代急需重建道德伦理体系,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进一步冲击道德伦理(冲击传统义利观、家庭伦理等)。
2、代表人物:程颢、程颐(理学创立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3、理学的内容:
(1)宇宙观: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人生观、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3)方法论/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探究实践万事万物求得天理)
4、理学的地位:南宋以后理学(新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5、理学的特点:
①思辨化、哲理化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③吸收了佛道因素④关注现实,注重完善人格和道德⑤儒学世俗化、生活化
6、理学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消极:用“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来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二、文学艺术
①文字创制由少数民族政权推动②深受中原文化以及汉字的影响。
古代文学宋金元文论精品PPT课件
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 的关系,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讲求创作 的自然天成。
2、“了然心手”说(文学创作中 “知”与“能”的关系)
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 “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 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 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 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 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答 谢民师推官书 》
渊的心性之学(心学)也都有一定影响。
3、文学创作繁盛。宋诗数量超过唐代,形成不 同于唐的特色;宋文、宋词成就极高。
一、文论的特点
1、诗话崛起于宋,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 要形式。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但也出现了 《岁寒堂诗话》(张戒)和《沧浪诗话》(严羽) 等针砭时弊、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
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你的文
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韩愈谈论
3、萧散简远”说(文学创作中的 主客体关系)
《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提出的:予尝 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 之外。
我 曾评论过书法,认为钟繇、王羲之的书 法,萧散简远,韵味悠长,妙在笔画之外
“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
两宋共319年(960—1127,1127—
1279),与之相并行的有北方金王朝
(1115—1234),加上灭金绝宋的元代
宋金元学术著作(二)
宋金元学术著作(二)宋金元学术著作(二)三、金石学、考古学金石学和考古学成为独立研究的部门,是宋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宋代金石学、考古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
一○○○年(咸平三年),乾州获得古铜鼎一件,方形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真宗命儒臣考证,验其款识,认为是“史信父甗”。
把古代器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朱仁宗以后的事。
刘敞《先秦古器记》——宋仁宗时,刘敞和欧阳修大力搜集古代器物,进行著录和考订。
一○六一年,刘敞出任永兴军路安抚使,长安的古墓荒基很多,经常出上古物。
刘敞搜集到先秦鼎彝十多件,考订文字,请工匠摹勒刻石、绘象,一○六三年,撰成《先秦古器记》一卷。
有图录、铭文、说及赞。
刘敞书已失传,从欧阳修《集古录》所收先秦古器可见大概。
欧阳修《集古录》——凡一千卷,一○六三年成书。
此书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
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
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
一○六九年,欧阳修子■“撮其大要,别为录目”,成《集古录跋尾》十卷传世。
吕大临《考古图》——共十卷。
一○九二年自撰序。
本书对所收录的每件器物,绘图摹文,释文列于其下,并将器物的大小、尺寸、容量、重量、出土地点、收藏者一一写明。
另有《考古图释文》一卷。
李公麟《考古图》——又称《古器图》,一卷。
李公麟是北宋后期著名的画家,好古博学,善画工诗,多识古字。
收集到夏、商以后钟、鼎、尊、彝,都能考定世次,辨认款识。
他的《考古图》对每件器物,都图绘形状,并解释其制作、铸文、款字、义训及用途,再作前序和后赞。
有的学者认为,宋代“士大夫知留意三代鼎彝之学,实始于伯时(即李公麟)”(翟耆年《籀史》)。
王黼《博古图》——又称《宣和博古图录》,共三十卷。
宋徽宗时,士大夫以至宫廷贵族竞相访求和收藏古物,每一器物动辄值数十贯甚至上千贯,因此“天下冢墓,破坏殆尽”(蔡條《铁围山丛谈》)。
徽宗所得器物,由王黼考订编纂,分成二十类,共八百多件,是北宋金石文物的精品。
宋金元经学、哲学、理学(二)(245)
宋金元经学、哲学、理学(二)(245)宋金元经学、哲学、理学(二)张载进一步论述“气”的聚散,是由于气的内部包含“二端”“两体”(两个方面)。
他说:“天性,乾坤阴阳也。
二端,故有感。
本一,故能合”。
又说:“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
”宇宙的原始状态,张载称为“太和”,阴阳合一尚未分离,但它已包含着对立的两端,是变动的开始。
所以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蕴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从自然界的地有升降,日有长短,到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包含有对立的两体、二端。
说“万物虽多,其实无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正蒙·太和》)又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正蒙·动物篇》)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对立的二端,相荡、相求、相揉、相兼、相制,所以产生出各种运动和变化。
变化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出于内因(“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正蒙·参两》)。
事物的变化有两种形态:“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
化是逐渐的、微细的。
变是显著的,是由渐化而来。
变和化两种形态交替发生,形成运动。
张载的这些论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他并不能正确说明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一故神,两故化”,“一”和“神”是主要的本始的,“两”与“化”则是暂时的。
两体互相作用互相对立的结果,最后还要归于一。
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正蒙·太和》)所以,在张载的学说里,“至静无感”的“太和”(太一)仍是最高的境界。
他并没有能够摆脱“一”与“静”的束缚。
张载曾自称他为学的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作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
又说:“此道自孟子后千有余岁,今日复有知者”(《理窟·义理》)。
张载以盂子的继承者自命,实际上是依己意说解孔孟。
孟子以来,人性的善恶是一个长久争论的问题。
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宋代理学
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宋代理学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这样几大阶段。
这些学术思想的出现,无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宋代理学的形成也不外乎如此,也只不过是适应新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所需要的产物。
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儒家经典教条并不能完全满足当时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以至于作哲学论证。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造出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而同时又注重将佛、道的修行体系引向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其虚昧的出世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关怀从彼岸回到此岸。
理学因此具有了广泛的实用性与操作性,不仅被统治者所认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
而且它也易于深入人心,使人人得以遵照执行,从而也对社会心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浸漫和影响。
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宋代理学作为一种影响广泛而久远的学说与思潮,其兴起、形成乃至确立、发展,自有多种因素的促进作用,而归根到底则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乃至文化型态密切相关,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首先,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社会的安定,使战乱中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
北宋初年的半个世纪中,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农业生产技术与效率不断更新提高。
与农业发展相适应,手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宋代的冶炼、煮盐、制茶、纺织、烧瓷及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先进的。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不仅像活版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重要的发明出现于宋代,而且宋代的天文、历法及数学也已相当发达。
北宋沈括写的《梦溪笔谈》,就是对当时许多自然科学成就加以总结,甚至被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哲学的建构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
作为宋代哲学核心的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乃至理学中《易经》象数学派的形成,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理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理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折叠编辑本段本土渊源蔡方鹿等学者认为,二程和朱熹吸收了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 的思想来完善儒家的本体论,又吸收了清静、无为和主静的修养思想。
张立文认为,宋明理学在起步阶段,周敦颐把道家哲学作为最主要的参照系;到发展阶段,二程得益于道家提出的"理" 范畴; 到朱熹援道入儒,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都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
因此,他指出:"宋明理学在形式上是儒家的,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道家成分。
宋明理学正是因为较妥善地吸收并转化为道家的思辨哲学,才完成了儒家哲理化进程。
"陈少峰从思想渊源方面,对道家哲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他认为:"理学派"受到《老子》和王弼学说的影响较深,而"心学派" 则较欣赏《列子》、《庄子》以及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并且常常直接取而用之。
而关学学派则对《列子》、《列子注》情有独钟。
孔令宏对宋明理学吸收道家哲学的理论特点作了考察,指出: 从总体上看,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是以"修其本而胜之" 为信念,移植道家解决问题的起点、思路、方法、方法论原则、思维方式、概念模式、哲理框架、逻辑思辨等方面入儒家,从而既用于丰富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又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金元理学
赵秉文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晚年号为“闲闲老人”,金哀宗时病死。生平研治《易》、《中庸》、 《论语》、《孟子》诸经,兼善诗文。一时号为“斯文盟主”。赵秉文以程朱的道德性命之学自任,在学术上少 有新创。晚年值金朝衰乱,又于禅学求慰藉。传世的著述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二十卷。
蒙古灭金时期渐与汉文化有所接触。一二三五年,蒙古阔出军侵宋,攻下德安,俘儒生赵复。赵复字仁甫, 德安人。杨惟中、姚枢携赵复至燕京,见忽必烈于潜邸。赵复与姚枢在燕京建周子祠(周敦颐祠),又建太极书 院,讲授程朱理学。赵复带来程朱传注,尽付姚枢。《元史·赵复传》说:“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金 末儒生早已有人品评程朱之书,并非始白赵复。但建立书院,广收门徒,则确是自赵复始,学者称复为“江汉先 生”。姚枢将程朱书授予许衡。广平人窦默与姚、许一起讲习性理之学。姚枢、许衡、窦默,成为元初影响一时 的名儒,并且在他们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汉人儒士集团。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向他们访问治道,并延聘教授太子真金。 在元朝初年,蒙古奴隶制与封建制,汉法与“回回法”的政治斗争中,姚枢、许衡等人无疑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学术上,他们对理学虽也有过某些评议,却没有多少建树可言。
许谦
——吴澄以后,理学的传播者是金华人许谦。许谦,字益之,早年从金履祥学理学。仁宗时在东阳八华山讲 学,有门人千余人,自号“白云山人”。元顺帝至元三年(一三三七年)病死,年六十八。仁宗是理学的提倡者, 金华是理学昌盛之地,许谦讲学四十年,一时很有影响。黄溍为他作墓志铭说:“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 之道至先生而益尊”。又说许谦之学“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黄金华集》卷三十二)。 许谦在《入华讲义》中说,人伦有五,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谓之五伦。人性也有五类,仁、义、 礼、智、信,谓之五性。大抵许谦讲学,着重于伦常和修身之道,对哲学义理无多探讨。但朱嘉的理学经黄斡传 至何基、王柏、金履祥,再传至许谦,在金华逐渐培育出一批信奉理学的儒生。明朝初年,金华文士形成以宋濂 为首的集团,具有颇大的势力。
宋代经学与文化思潮的多元性
宋代经学与文化思潮的多元性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盛的时期,经学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其与其他思潮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宋代经学与文化思潮的多元性值得深入探讨。
一、经学在宋代的地位宋代经学与文化思潮的多元性要从经学的地位入手,宋人尊崇“经学”,并创造了“朱子学派”的盛世。
而“经学”的核心大致分为“理、气、形”三个方面,分别是“理学”、“气学”、“形而上学”三大派别。
其中“理学”认为心性本善,以理为主,思考要靠推己及人,倡导“致良知”以治天下;“气学”则强调气的作用,认为内省是通过调养气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之目的,崇尚个人内心的强大力量;“形而上学”的核心则在于对天人关系的探究上。
不同派别下的经学宗师们持有不同的学术见解,但宋代人尊崇的却是朱熹。
其形成的朱子学派以对“理学”的发扬为核心,以“致良知”作为永恒的目标,深刻理解“理、气、形”三者之间的关系,且增强了“心性教育”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影响。
二、经学与其他思潮的互动经学在宋代的地位虽然极高,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潮被完全排斥。
与经学并存的是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伦理道德等思潮。
然而,这些思潮是否与朱子学派保持一致呢?还是分道扬镳呢?实际上,经学并没有在完全保持自己内部学派的特色下,而是与其他思潮交流互动,并逐步形成了比较综合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佛教和道教思想在宋代逐渐融合,发展出了新的元素,不同的佛教、道教学者相互交流,汲取和吸收了大量的孕育于宋代的不少思想、信仰和文化特质,导致其发展出了相对独立,比较流行的宗教或哲学系统,例如“净土宗”、“宗教黑背景”等。
儒家思想在宋代也发展出了新的特点。
其中“陶渊明道德说”的提出,更为重视书法、诗文、绘画等艺术之美。
而“程朱思想”则强调“心学”、“性学”,认知、感觉、情感等层面,使儒家思想更为多元化。
伦理道德则主要由农民、手工业者、工商业者组成的城乡中小资产阶级和一些士人学者产生。
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伦理道德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和引导的力量,并发扬着其优良的道德品质。
宋明至清朝中期哲学理解
宋明至清朝中期哲学理解
三教并存是隋唐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基本趋势,隋重佛,唐重道,宋重儒。
作为道教成熟标志的内丹心性理论,既是其对佛教心性论借鉴的产物,又是其向凡夫大众与现实生活靠拢的必然结果。
大体说来,儒学对佛道的借鉴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宋代以前,主要是以排斥性的、外在的方式借鉴,如韩愈、李翱一面排佛,同时又借鉴禅宗的衣钵构造儒家的“道统”;宋以后,儒家对佛道主要表现为吸取性的、内在的方式鉴,如北宋五子都经历了一个出人佛老,返于六经的过程。
北宋五子是第一代理学家群体,主要指邵雍、周敦颐、张载和程颢、程颐兄弟。
各大学派虽有不同的出发点或侧重而,但“出人佛老,返于六经”,则是其共同的运思路径。
周敦颐所创的濂学
张载所创的关学
二程所创的洛学
王安石所创的新学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所创的蜀学”。
宋元明时期的哲学,主要是理学(或称道学),是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两家的智慧,综合创造的新形态的哲学。
第一条路径是气学的路径,以张载为代表;
第二条路径是理学的路径,以二程、朱熹为代表;
第三条路径是心学的路释,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如果说朱子强调道德理念、规范与知识的话,王阳明则强调道德情感、直觉与体验。
这就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在方法论上,前者偏重道问学,后者偏重尊德性”。
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主体,重建了人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金元经学、哲学、理学(三)(246)宋金元经学、哲学、理学(三)王安石论“新故相除”,包括了自然(天)与人事。
但他所谓革新,实际上仍只是局限在维护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的范围。
变法,即若干制度的改革,目的也是在于“富国强兵”,即加强宋王朝的统治。
所以,他所谓不足守的“祖宗之法”,只是某些局部的“法”。
至于封建伦常、礼义名分,那又是变动不得的。
在这个基本点上,王安石与二程等理学家、保守派,并无分歧。
他在《洪范传》论述五行变化的同时,就已提出君臣上下之道不能侵僭。
说“执常以事君者,臣道也。
执权以御臣者,君道也。
”“礼所以定其位,权所以固其政。
”“下僭礼则上失位,下侵权则上失政。
”在《原教》篇中,王安石提出教化的目的,是使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即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兄弟相恩,夫妇相礼。
他又由此提出“知分”和“正分”的论说,认为上下贵贱都是“常分”,不可僭越。
这个常分是山命定的,所以说“分出于命”,“君子知命,小人知分”。
(《性命论》)“分”是由礼来规定的,所以他又认为要做“大贤人”,必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答颜渊语),视听言动稍有不合于礼,即“不足以为大贤人”(《三圣人》)。
怎样才能使人知分守礼?王安石不能不对人们历来争议的人性说,作出自己的回答。
他没有简单地附和历来的性善说和性恶说,而吸取了扬雄的善恶相混和告子的“生之谓性”的论点,加以发展,认为人之本性无所谓善与不善,而在于后天形成。
人生活在世间,由于“习”即实际经历的不同,而形成善恶。
他由此提出“修性”、“善性”、“复性”等说法,主张提倡礼乐教化,使人加强修养,即可达到复性以至尽性的境界,知分守礼,至于“至诚”。
对于个人的修养,王安石也主张“内求”,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
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礼乐论》)。
王安石在学术上对扬雄极为推崇,说“扬雄亦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文集》卷七,《答龚深父书》)。
王安石的养性说不同于二程的“存天理,去人欲”,但他的内求于己的修养方法,却和“反观”说接近了。
王安石对儒家传统的经书作出新解,一时号为“新学”。
所谓新学,自然是经学范围内的新学。
不过,新学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便不能不和保守派的理学处在相对立的地位。
王安石著有《三经新义》,即《周礼义》,《诗义》和《书义》。
全书不传,只存后人辑录的《周官新义》十六卷,《诗》、《书》的新义残存若干条,散见于宋人著述中。
从现存的残篇中,可以约略看出《三经新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依托经书阐扬变法的理论。
这是保守派理学家所攻击的主要方面。
(二)依据经书,讲述礼法名分以维护伦理纲常。
这和理学家并无根本的分歧。
(三)在学术上作出新解。
如对《尚书·武成》篇重加校理,对《酒诰》改定句读。
南宋的朱熹也称赞为“推究甚详”(《朱子语类》卷七九)。
王安石又著《字说》二十四卷。
“新故相除”说即出自此书。
《字说》借字义以讲义理,不免傅会牵强,在文字学上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王安石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变法活动。
他是一个有过重大影响的政治家,但在哲学上并未形成自己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及其反对派二程在北宋时创建理学。
由于变法派与保守派在政治上的反复斗争,程学与王学也随之几经兴废。
北宋末年,蔡京当权,标榜王学,禁止程学。
北宋灭亡,高宗南迁,保守派指责王学误国,但玉学在太学生中仍有广泛的影响。
秦桧初入相,起用程颐弟子胡安国,为高宗讲经学,程学因而复兴。
胡安国讲《春秋》(王安石不讲《春秋》,斥为“断烂朝报”),著《春秋传》,提倡“尊王攘夷”,以适应高宗建国抗金的需要,又提倡节义,阐发“兵权不可假人”,以适应高宗箝制大将,限制作战的需要。
赵鼎、张浚为相,极力排抑王学。
一一三八年(绍兴八年),秦桧再入相,程学与王学并用,被指为“阴祐王学”。
一一四五年,高宗明令各地学官黜程学。
秦桧死后,高宗又取消对学术的限制,取士不拘程、王一家之说。
理学传到朱熹,才取代王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朱熹——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一一三○——一二○○年),徽州婺源人。
朱熹生活在孝宗至宁宗时代,在政治派别的斗争中屡遭失败,但在社会上讲学授徒,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朱熹死后,他的著作和学说,受到理宗的尊崇。
南宋以后,朱学也一直成为理学的正统。
朱嘉吸收周敦颐、二程、张载以及北宋诸家学说,综合条贯,因而号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但他的学说的主要部分多是直接承继二程,后世往往程、朱并称,号为程朱理学。
朱熹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他的著作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许多领域。
主要内容在于三个方面:(一)哲学义理;(二)伦理纲常;(三)学术著述。
朱熹学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则是封建伦常。
一、哲学义理。
朱熹继承二程,以“理”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础。
认为“理”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先,“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语类》卷一)。
朱嘉也承认“气”的概念,但认为理在气之先,气依理而存在,但理是永恒的,独立存在的。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语类》卷一)。
这近似于佛教华严宗所说理与事是“能依”与“所依”的关系:“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奇显观”(《华严经·发菩提心章》,《大正藏》卷九五)。
朱熹也接受了“太极”说,但认为太极并非“有个光明闪烁底事物在那里”,而只是万物之理的总称。
他说:“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太极图说》)又说:“万物各有享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人人各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大地万物总的说来都是一个理,但又分别体现在每个人或物上。
这被称为“理一分殊”。
朱熹的“理一分殊”说,继承周敦颐、邵雍等人的论说,也采择了华严宗的“一多相摄”说(《华严经旨归》)和所谓“月印万川”说(《永嘉证道歌》:“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
宋代理学家以反佛为己任,朱熹讳言佛学,但他的学说却是明显地吸取了佛教的许多内容。
朱熹关于宇宙万物发展的学说,继承了邵雍、二程、张载以至王安石等人关于“一分为二”“有对”“有耦”等论点,又有所发展。
朱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物组成,“天下之物,未尝无对”(《语类》卷六),“至微之物,也有个背面”(《语类》卷六十五)。
他进而提出对立的双方是由“一”化分出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莫不皆然”,“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语类》卷六十七)。
朱熹发挥了张载“两故化”说,认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并进而指出二者并非并立,而是总有一方处于“胜”的地位。
他说:“天地只是一气,便自分阴阳。
缘有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事物未尝无对”(《语类》卷五十三)。
又说:“天地间无两立之理,非阴胜阳,即阳胜阴,无物不然,无时不然”(《语类》卷六十五)。
朱熹关于事物发展的论述比前人前进了一步。
他的二者不并立、一方胜一方之说,为维护封建伦常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熹也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去人欲”说。
朱熹认为“人只有天理、人欲两途”。
天理与人欲也是对立的两方。
因此,两者“不容并立”(《孟子·膝文公上》注),“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语类》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