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1.1)--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主要内容中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二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五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中医学的概念一(一)(二)返回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病理, 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医学科学,属于传统医学范畴。
中医学的概念(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发源于中国古代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同时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1.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2.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3.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近现代明清宋金元魏晋隋唐先秦秦两汉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医药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 ☑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返回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时间:先秦两汉时期标志:四部经典《黄帝内经》作者:诸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书年代:春秋战国组成:《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特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难 经》作者:秦越人(扁鹊)成书年代:汉代以前特点:藏象、脉学和针灸等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作者:张机(张仲景)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组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特点: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作者:托名神农氏成书年代:汉代内容:365味中药(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等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发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
正如一个建筑物需要牢固的基础才能稳固地建立起来,中医学也需要坚实的基础理论来支撑和指导其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掌握不仅是学习中医学的基本要求,更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必备条件。
首先,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
这种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贯穿了自然界、人体机体等方方面面。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起到了统一各种矛盾对立面的作用,并对中医的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中医疾病观念和诊断方法的根基,它把自然界和人体机能归纳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即木、火、土、金、水。
每个五行都有对应的脏腑、组织、感官、气味、颜色等,通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相促进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病因的分析到治疗的选择都离不开对五行学说的理解和运用。
另外,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它们构成了人体的气血运行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的健康状态和防御能力。
通过经络的诊断、调理和针灸等手段,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经络学说在中医的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尚待深入的研究。
最后,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它们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主要载体。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对于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脏腑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由多个学科交互渗透的产 物
中医基础理论:
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 想,贯穿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以及养生保健 等各个方面。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 1)形成的基本条件 (1)有力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候,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 (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
对疾病认识 用药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 方法
1. 主要内容
•
中医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对人体生理的认识(气血津液、经络)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发病原理、病因病机、 养生防治)
• •
2. 学习方法
2)初步形成时期代表性著作
(1)《黄帝内经》(《内经》)。《素问》+《灵枢》。 最早系统中医经典。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的标志 (2)《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3)《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 要略》。辨证论治运用。
(4)《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最早药物学
专著,载药365种。
•
症:症状,是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的、
孤立的病理现象。(一号出口)
(2)辨证论治概念: • “辨证”即辨别症候,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 集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并运用中 医的基本理论,对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辨清 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和邪正盛衰关系,然后,再加以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子问答形式记录,有人认为作者为黄帝。沈作喆《寓 简》:“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 (2)托名黄帝,言其重耳。
《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司马光《传家集•书屋》:“谓《素问》为黄帝 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 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 耳。” (3)非一时一人之作。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 刻影响下,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 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形成的一种独特、系统、完整和科学的理论体 系。
医学的含义 《希氏内科学》曾对医学做过权威性论述。 《希氏内科学》初版诞生于1927年,前10版
由CECIL主编或参与主编,又名《西塞尔内科 学》,《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骸等复杂的组织结构,在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下,经精、气、血、津液
等物质的作用,构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
的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2)生理方面 组成人体的每个脏腑、组织和器官各有其自身独特的
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机能 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受着整体机能活动的 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了 人体内部的协调统一性。
(解剖成就:例如食道与肠道的比例; 血液循环方面的记载) 3、《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继承性
《黄帝内经》 书名、著者、年代、组成
1、书名
首载于《汉书•艺文志》
《汉志》方技略医经类载有医经七部
《黄帝内经》十八卷 《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5、辨证论治的运用。
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要求 人们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
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
同的证——同病异治(如感冒、
水肿等)
病与证 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
段,可以出现类同症状——异病
同治(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
等) 脾气虚
67
谢谢大家!
68
脏、某经等
病性:如寒、热等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57
❖ 风寒表热证 ❖ 肝肾阴虚证 ❖ 气血亏虚证 ❖ 心火上炎证
58
●病(疾病)
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 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如: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 感冒 发病形式:四季皆可;轻者伤风、
重者感冒 发展规律:起病急、传变快、流行性
12
13
❖ (3)《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4
15
❖ 《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确立 ❖ 了中药理论的基础,集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 ❖ (1)成书年代:汉代。 ❖ (2)作者:托名神农。 ❖ (3)内容: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三类,其 ❖ 中植物类239种,动物类65种,矿物43种。
46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观 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2、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生理: 春温、夏热—腠理开—汗多、尿少; 秋凉、冬寒—腠理闭—尿多 病理:春多温病、夏多泄泻;
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47
48
3、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生理:人身的阳气
早晨——生发 日中——旺盛 日西——渐衰 夜半——入里 ❖ 病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 xx年xx月xx日•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医学模式目录•中医基础理论对健康的认识•中医基础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方法01绪论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远古时期中医起源与原始社会,具有独特的治病经验。
秦汉时期中医基本理论逐渐形成体系。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多个流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温病学、针灸学等学科逐渐形成。
整体观念人体内部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必须整体考虑。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表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疾病发生,强调早期治疗和预防。
根据地域和气候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治未病因地制宜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将疾病分类为阴阳、寒热、虚实等,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本质。
疾病分类与诊断中药种类繁多,疗效独特,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具有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治疗中。
针灸疗法中医强调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养生保健,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有积极作用。
养生保健02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以脏腑、经络为核心,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脏腑经络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是生命的主宰和体现。
精气神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疾病。
气血津液1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3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
古典医籍历代医家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和学说。
历代医家现代中医学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现代发展个体化治疗中医基础理论注重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漫长而曲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了以《黄帝内经》 为代表的系统化理论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吸收了古代哲学的思想和 临床经验,使其更加完善和成熟。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
总结词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总结词:药食同源
详细描述:中医认为许多食物也有药用价值,如红枣、枸杞、生姜等。在日常饮食中适当食用这些食物,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
中医基础理论在运动养生中的应用
总结词
动静结合,适量运动
详细描述
中医提倡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气 血流通,增强体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尤 其适合中老年人。
跨文化传播
03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医基础理论的文化内涵和
价值观念,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专家开始认识到中医基 础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等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为疾病 的诊断提供了独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针灸等非药 物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跨学科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应与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 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推动中医理论的现 代化进程。
临床转化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推 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五脏一体观 生理 机能上
不可分割
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形神一体观(精、气、神) 内脏有病影响局部 内脏病变相互影响 病理上 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诊断上 外在变化反映内在病变 由外察内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形神共养共治 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诊治疾病产 生影响。养生、治疗要因时、因地制宜。 如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 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治疗疾病时,要根 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治疗时往往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目疾从肝治、耳鸣、耳聋补肾、
泻肝。 脏腑同治:如粛降肺气治疗便秘。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 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 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 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人一体观:又称天人相应,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密 切相关的认识。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 结果,确立
治法和处方遣药。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
绪 论
辨证: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 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部位、性质、病 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中医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医家是 ( ) • A赵献可B张景岳C吴塘D薛雪E吴又可
三、B型选择题
• A《证治准绳》 B《本草纲目》 C《景岳全书》 • D《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E《医宗金鉴》 • 1、上面哪本书是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 • 2、上面哪本是清代医学教科书( )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派 –李 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
• 记录了张景岳毕生治 病经验和中医学术成 果的综合性著作。
• 将中医基本理论、诊 断辨证、内外妇儿各 科临床、治法方剂、 本草药性等内容囊括 无遗,全面而精详。
• 本草纲目 • 是对16世纪以前中
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在训诂、语言文字、 历史、地理、植物、 动物、矿物、冶金 等方面也有突出成 就。
四、多项选择题
• 下列哪些论述符合客观事实( ) • A 中医学不具有科学性 • B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 C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 D中医学无独特理论体系 • E 中医学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
• 五、请谈谈你学了“绪论1”之后,对中医学 的认识。
• 有举世公认的卓越 贡献。
• “东方药物巨典”
• 又名《六科证治准 绳》或《六科准 绳》,明·王肯堂撰。
全书阐述临床各科
证治为主。包括 《证治准绳·杂病》、 《证治准绳·类方》、 《证治准绳·伤寒》、 《证治准绳·疡医》、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女科》。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全录》辑录了从春秋 战国到清朝初期的医 学著作百余种,分门 别类归纳集成。
• 朱震亨(1281~1358 年),字彦修,后世 尊称为丹溪翁。婺州 义乌(今浙江义乌县) 人。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一、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以人一自然(环境)T土会(心理)为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八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
(1)、《黄帝内经》后世分为《素问》《灵枢》,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成书:战国至秦汉时期作者:非一人一时之手笔贡献:构建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建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2)、《难经》(《八十一难经》)成书:东汉作者:秦越人(原题)贡献: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补充《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3 )、《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书:东汉作者:张机(字仲景)贡献:六经辨证外感热病《伤寒论》脏腑辨证内伤杂病《金匮要略》创立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4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收录药物365种,根据养生、治病、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为中药学"四气五味"药性理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理论奠定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1) .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一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2 ) .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一中国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的时期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因:外感六淫内因:七情内伤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1.病、症、证含义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第19页
辨证: 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资料、症状和体征,经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过程。论治: 是在经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疗基础上,确立对应治疗标准和方法,选择适当治疗伎俩和办法来处理疾病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第10页
验案举隅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邻村李姓妇,年近四旬,得胁下疼证。病因:平素肝气不舒,继因暴怒,胁下陡然作疼。证候:两胁下掀疼稍愈,心中时觉发烧,恶心欲作呕吐,脉左右两部皆弦硬。诊疗:此肝气胆火相助横恣,欲上升而不能透膈,郁于胁下而作疼也。当平其肝气泻其胆火,其疼自愈。处方:川楝子 八钱,捣碎 生杭芍四钱 生没药四钱 生麦芽三钱 三棱三钱 莪术三钱 茵陈二钱 龙胆草二钱 连翘三钱 磨取生铁锈浓水,煎药取汤一大盅,温服。效果:煎服一剂后其疼顿止,而仍觉气分不舒,遂将川楝、三棱、莪术各减半,再加柴胡二钱,一剂痊愈。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第12页
验案举隅5——余听鸿 《余听鸿医案》: 常熟西乡大市桥宗福胡,小便不通,延医治之,不外五苓、导赤、通草、滑石之类,无效。已十三日未能小便,少腹高硬作痛,汗出气促,少腹按之石硬。余进通关法,加地黄,重用肉桂,一剂而通。溲仍未畅,少腹两旁仍硬,脐下中间三指阔已软。余曰:此阳气未得运化也。进以济生肾气汤大剂,少腹以葱姜水薰洗,三日溲畅如前。《内经》云: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若专于利水,而不加以温药,则愈利愈塞矣。
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
旦慧
昼安
夕加
夜甚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第15页
地域环境对人体影响
东南酷热潮湿,人体腠理疏松而耐热,体格多瘦削, 病多湿热。 西北严寒干燥,人体腠理致密而耐寒,体格多壮实, 病多风寒。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的
诊断治疗理论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 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 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 和闻其气味来诊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 人的症状和病史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包 括脉诊和触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和身体 其他部位来诊断病情。
治疗原则
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调整阴 阳平衡和辨证施治等。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增 强病人的正气来祛除邪气,达到治愈疾病的 目的;调整阴阳平衡是指通过调节人体的阴 阳平衡来治愈疾病;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人 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 法进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中医基础理论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历史上著名的医家如黄帝、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
总结词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预防为主等。
养生保健
01
02
03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合理 搭配食物,调节饮食寒温、 五味,以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养生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指导 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 强体质、预防疾病。
精神调养
通过中医基础理论调节情 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因情绪波动导致的疾病。
预防疾病
未病先防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如调理饮食、运动锻炼、中药调理等。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人体中,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⒉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⑵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⑶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⑷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医学资料
⒊中医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医学资料
⒋中医基础理论
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温热论》创卫气营血 辨证 体系; 吴瑭(字鞠通)《温病 条辨》创立温病的三焦 辨证理论体系; 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医学资料
叶天士
⒋近代、现代(继承与创新)
30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
今中医学大成; 张西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西医学 汇通专著; 当代《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 医基础理论》
医学资料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 学派(后人尊为刘 河间),倡导火热 论—寒凉派。为后 世温病学说的创立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医学资料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倡“邪非 人身所有,邪去则正 安”,善用汗、吐、 下三法攻邪治病—攻 邪派(攻下派)
医学资料
张子和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 主——补土派(脾胃 学派)
方最多
医学资料
⑵理论创新
王清任《医林改错》 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 展瘀血致病理论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景岳全书》
《类经》、 赵献可《医贯》
医学资料
王清任
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
《温疫论》,明确提出 温病病因为“戾气” , 传染途径为口鼻吸受。
吴又可
医学资料
温病四大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医学资料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 四大经典
充实和发展
临床专科专 著
突破性进 展
金元四大 家
魏晋隋唐
综合汇通深化发 展
温病四大家
明清
宋金元
近现代
先秦秦两汉
继承、发展、创 新
中医学是开放系 统
黄
岐
帝
伯
医学资料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
医学资料
《神农本草经》
炎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帝
①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
( 神
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农
②中药药性理论;
)
③七情和合。
医学资料
Ⅰ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 :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书之祖
医学资料
⒉宋金元时期(突破性)
南宋·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创立“三因学说”。
医学资料
北宋·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和针灸铜人
医学资料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6834方 宋政府(陈师文、裴宗元、陈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 药制剂手册(第一部药典) 南宋·宋慈《洗冤集录》(1247年) 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综 Ⅱ治疗技术的发展现
药物疗法的发展:
述
《神农本草经》:最早药物分类法、中药药
性理论、七情和合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自然属 性分类、“诸病通用药”以病证类药
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
医学资料
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⒈魏晋隋唐时期(临床专科)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第 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医学资料
晋·王叔和 《脉经》现存最 早的脉学专著, 论述了24种病脉。
医学资料
晋·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 学专著。
医学资料
晋·葛洪《肘后方》 唐·孙思邈《千金要
方》、《千金翼方》
唐·苏敬、李勣《新 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唐·王焘《外台秘要》
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 ⑴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⑵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⑷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医学资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医学资料
⒊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 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湖北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医学资料
1
内容概要
一、中医学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特点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
医学资料
一、中医学
⒈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 展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尤其具有丰富 诊疗手段及养生康复方法的科学。
医学资料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养阴派
医学资料
⒊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
⑴集大成著作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1892药、 11096方、1109图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明·楼英《医学纲目》
明·朱木肃《普济方》61739方,古医书收
医学资料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 典籍、中医理论形成 的标志。包括:
《素问》 《灵枢》 各九卷八十一篇
医学资料
《难经》
相传为扁鹊(秦越 人)所著:独取寸口、 五腧穴理论、命门三 焦理论。
鹊扁
医学资料
东
汉
·
《伤寒杂病论》
张
机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 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景
)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医学资料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㈠整体观念 ㈡辨证论治
医学资料
㈠整体观念
⒈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 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 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 整体。
医学资料
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 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 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 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 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