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评估(十三):生态因素与种群、群落
生物的种群与群落生态
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 种群密度、出生率、死 亡率、年龄结构、性别 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等特征。
种群密度的概念:种 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 或体积内同种生物的 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变化:种群 密度会受到出生率、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 生数量变化。
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 密度的关键因素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合理的生态布局,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城市生态建设:通过城市绿化、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 量。
湿地保护与恢复:通过生态工程手段,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 和空气质量。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 环保意识等。
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是物种 进化的基础,促进生物的适应 和演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有助于 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单一物种
的过度繁殖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多 样性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物种
密度制约模型:描述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 限制而呈非线性变化的模型,适用于种群 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增长情况。
竞争排斥原理:描述不同种群之间竞争资源 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原理,适用于多种群在同 一环境中竞争的情况。
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直 接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 病和死亡等
内反馈机制: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如出生率、死亡率等
汇报人:XX
人类活动对生物种群与群落的影 响
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或破碎化,影响种群生存和繁衍。 过度开发:过度捕捞、狩猎等活动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污染:工业、农业等产生的污染物对生物种群造成危害,影响其健康和生存。 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对本地种群造成威胁。
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精选教学文档
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
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出生或死亡的数量。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年龄组成:种群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
5)、种群的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6)、种群的存活曲线:了解三种类型。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型增长),特点是连续增长。
7、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特点是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时停止增长。
8、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总结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阶段质量检测三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种群和群落(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实例中,依次符合种群和群落概念的是( )A.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和所有的鲤鱼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和所有的蛇类C.一座山上所有的草和一个果园中的全部生物D.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和全部生物解析:选D 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不是一个物种,也不是所有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蛇岛上所有的蝮蛇是一个种群,所有的蛇类不是所有生物,不是群落;一座山上所有的草不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种群;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构成一个种群,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丰富度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简单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解析:选C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和动物的种群密度,而非动物的丰富度;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群落的范围和边界,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之一;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
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选C 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有: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不同等;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并可能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4.某池塘中,某种蝌蚪生活在表层,取食藻类,该种蝌蚪发育为成蛙后营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为食。
生态因素知识点梳理总结
生态因素知识点梳理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包括地表形态、气候、土壤等;生物环境包括食物、捕食者、竞争者、寄生者等等。
生态因素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素种类繁多,作用各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地了解生态因素的相关知识。
一、生物因素1. 种群大小和结构: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内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群大小越大,种群内的竞争就越激烈,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种群无法生存下去。
种群结构包括种群内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都对种群的繁衍和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种间相互作用:生物的相互关系通常包括捕食和被捕食、共生、竞争等。
这些相互作用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平衡产生深远的影响。
3. 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生物的适应性决定了它们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而进化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长期而言,生物的进化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4. 种群迁徙和分布:生物迁徙和分布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生物种群的迁徙不仅会影响其本身的生存状况,还会向其他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传递一些影响。
二、非生物因素1. 光线:光线是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源,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温度:温度对于生物的生长、繁衍和生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水分:水分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对保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土壤: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它不仅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还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5. 大气成分: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对于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它们的浓度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如何区分: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如何区分:种群、⽣物群落、⽣态系统和⽣物圈 ⼀、⽣物的分类 1.分类单位:从⼤到⼩依次是:界、门、纲、⽬、科、属、种。
2.分类单位越⼩,所包含⽣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反之就越少。
⼆、种群、群落、⽣态系统和⽣物圈 1.基本概念: (1)种群:⽣活在⼀定区域内同种⽣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例、出⽣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起的,⽽有规律组合在⼀起才能形成⼀个稳定的群落。
(3)⽣态系统:指⽣物群落和它所⽣活的环境中的⾮⽣物因素⼀起,组成的系统。
⽣物圈是地球上最⼤的⽣态系统。
2.⽣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态系统。
三、⽣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态系统、草原⽣态系统、荒漠⽣态系统、农⽥⽣态系统、海洋⽣态系统等。
2.⽣态系统的组成: (1)⽣产者:绿⾊植物、蓝藻、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为⾃⾝和其它⽣物提供营养,是⽣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物分解动植物⼫体,是⽣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物因素:阳光、空⽓、⽔、温度、矿物质等。
3.⾷物链和⾷物⽹: (1)⾷物链:在⽣态系统中各种⽣物之间由于⾷物⽽形成的⼀种关系。
⾷物链的模式:⽣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如:草→⿏→蛇→鹰。
(2)⾷物⽹:在⼀个⽣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状的形式。
4.⽣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物与⽆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具有全球性。
5.⽣态系统的稳定性: ⽣态系统有⾃动调节的能⼒,⽣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物种类越多,⾃动调节能⼒越强;成分越单纯,⽣物种类越少,⾃动调节能⼒越弱。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种群和群落 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是指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在特定地区内的总体,而群落则是不同物种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生态共同体。
在生物学中,种群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单元。
种群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变异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在一个种群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栖息地和配偶。
竞争可以导致种群中个体数量的调节和资源的分配。
合作是指个体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作,例如群居动物之间的社会行为和协作繁殖。
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共同体。
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
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和栖息地。
捕食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关系,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和共同生活的关系,例如共生菌和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的数量、密度、结构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物个体和物种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物中考常见问题解析生物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考常见问题解析生物的种群与群落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经济关系。
本文将详细解析生物的种群与群落,包括定义、特征、分类、影响等方面。
一、种群的定义和特征种群是指生物学中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共同居住并繁衍后代的个体总和。
种群具有以下特征:1. 数量:种群的个体数量不是恒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2. 时空属性:种群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可以是一个湖泊中的鱼群,也可以是一片森林中的树木群体。
3. 繁殖:种群的个体通过繁殖能力维持其数量,后代继承特定的遗传信息并参与新一代的生存竞争。
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是指由多个不同种类个体组成的生物群体,在特定生境中形成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群落。
群落具有以下特征:1. 多样性:群落中存在多种不同种类的个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2. 相互作用:群落中个体之间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进行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3. 平衡:群落内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竞争实现动态平衡,保持群落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种群和群落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分布,种群和群落可以进一步分类。
根据分布范围可以分为:1. 主要种群和次要种群:主要种群分布广泛,次要种群集中在特定区域或环境中。
2. 移动种群和定居种群:移动种群具有迁徙或游动能力,定居种群在特定地点长期居住。
根据生态要求和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种群和群落可以分为:1. 生境特征种群和指示种群:生境特征种群对特定的生境条件有较高的适应性,指示种群能够反映环境的变化。
2. 主要群落和次要群落:主要群落在特定生境中占据主导地位,次要群落在主要群落中数量较少。
四、种群和群落的影响种群和群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生态平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作用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物种丰富性和生态多样性。
2. 生物控制:特定种群通过控制天敌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对农业害虫和传染病传播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生态学中的群落生态学和生态因素
生态学中的群落生态学和生态因素生态学是指对生物体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群落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着重于研究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
群落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群落。
群落是在特定环境下,由各种生物个体组成的可重复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依靠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
其中,生态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生物因素包括种间相互作用和群落结构,也就是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和数量关系。
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互利共生、捕食和寄生等作用,这些作用会影响到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竞争程度。
群落结构则是指各种植物和动物间的关系,包括适应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方面。
非生物因素则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气候对于一个群落来说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生物体的生存条件、生长时间和物种的数量。
不同的气候会导致不同的物种适应不同的环境。
地形是指群落所处的地面、山脉和水体等,不同的地形也会导致不同的生态因素和物种适应不同的环境。
土壤则是植物和动物生存的基础,对于群落的生长发育和物种数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人类活动则会对群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环境污染、森林砍伐、土地利用与管理等方面。
在群落生态学中,生态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交错和联结,构成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
同时,这些相互作用还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生态效应,例如稳定性模式、物种多样性等。
特别是生态效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析群落的变化和演化。
例如,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内物种数量之间的差异,它越高,群落就越稳定。
而稳定性模式则是指当生态系统受到变化时,其群落结构和物种数量的变化程度,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群落生态学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主要研究的是不同生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所带来的生态效应。
只有深入了解生态因素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掌握群落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并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
动物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
动物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领域。
在动物生态学中,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出现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在生态系统内的生存、生长和繁殖特性、种群数量和分布、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种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点出现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物种、生境类型和特征、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食物网、群落结构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的目的是了解和解释种群的数量、繁殖力、移动和选择、数量恢复速度、繁殖制约因素和增长稳定性等生态方面的现象。
种群数量是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种群数量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总数。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的可用性、食物、栖息地、竞争和繁殖的成功等因素。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这可以通过对种群繁殖、死亡、迁移、移民和出生等过程的研究来确定。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如繁殖、成功的幼仔养育、个体大小和体积、疾病、资源利用等因素。
种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指种群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和响应性。
这些变化可以是环境中的污染、栖息地的破坏、物种的竞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目的是探索群落的结构、功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食物网、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物种的生境要求、生境类型和群落动态等方面的现象。
群落物种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生活和生长的生物种群。
这些群体被归类为相同的生物种群,并且被已知的分类学分级标准所定义。
生境类型和特征是指群落所生存的固有条件和特征。
生境类型和特征对群落的分布、物种数量和多样性、食物链和多样性、群落结构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食物网是指组成群落的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
该食物关系跨越多种生物种群,包括小型有机物质、微生物、植被和动物等。
最新-#26生态因素、种群与群落 精品
#26生态因素、种群与群落【必背内容】1、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海拔高度和水域深度等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温度、光照、气压等生态因素间接体现出来。
(2)非生物因素a.光照: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动物的繁殖、生活习性等都有影响。
如:松、杉、柳、槐、小麦、玉米等为阳生植物,人参、三七等为阴生植物。
貂、鼬等动物在长日照条件下繁殖;鹿、山羊等在短日照条件下繁殖。
黑光灯诱杀害虫、蛾类的趋光性、鸟类的迁徙等都与光照有关。
b.温度:c.水: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同一纬度上,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①种内互助特点:群聚生活。
如:昆虫、鸟。
鱼和哺乳动物等。
意义:有利于捕食、御敌、抵抗不良环境、繁衍后代等。
②种内斗争原因: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
意义:对失败者不利,但对种的生存是有利的。
可以发生于同种动物或同种植物或同种其他生物之间。
如鲈鱼食本特种幼鱼,蝌蚪排毒使幼小个体死亡(4)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①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分开后双方或一方不能生存。
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②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的现象(被寄生者叫宿主)。
分开后: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而对宿主生存有利。
如:体内寄生有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体表寄生有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
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③竞争(你死我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可发生于植物与植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等,分开后对双方都有利。
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复习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特征 人教版
复习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特征一. 本周教学内容复习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特征二. 学习重点1. 能够判断影响各种生命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
2. 分析种群的增长曲线及其应用。
三. 学习过程(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生态因素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1. 光对生物的影响(1)光强:阴生植物、阳生植物(2)光质:海洋植物的垂直分布。
浅水层——分布着绿色藻类,深水层——分布着红藻、褐藻。
(3)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秋天开花——短日照植物;春天开花——长日照植物。
影响动物交配行为,秋冬季交配——孕育时间长;春季交配——孕育时间短。
(4)昼夜变化:夜行动物——猫头鹰夜间捕食;昼行动物——蝴蝶白天飞舞。
2.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分布不同的植物。
高纬度(低温):苔原植物、针叶植物;中纬度:落叶阔叶植物;低纬度(高温):常绿阔叶植物。
海拔越高,温度越高,高山上的植物分布有分层现象,与纬度高低的植物分布类似。
(2)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冬眠、迁徙。
(3)对动物形态的影响:北极狐,身体体积大,鼻、耳、四肢短小。
沙漠狐,身体体积小,鼻、耳、四肢突出。
3. 水对生物的影响(1)对生物代谢的影响:自由水比例小,生物代谢缓慢,或处于相对休眠的状态。
(2)影响生物的分布:水资源丰富,生物种类、数量繁多。
(3)对动物行为的影响:非洲肺鱼的夏眠,非洲动物的迁徙。
4. 种内关系:在一个种群中,必然存在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1)种内互助:共同协作(狼群)、工作分工(蜜蜂)(2)种内斗争:争夺空间、食物、配偶5. 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兔子吃草,狼吃兔子。
(2)竞争:争夺共同资源(生存空间、食物)如田间的水稻和杂草,猫头鹰和蛇。
(3)寄生:(判断)两生物若分开寄主正常,寄生者死亡。
如人和体内蛔虫。
(4)互利共生:(判断)两生物若分开,均不能正常生活,如人和肠道内有益菌。
2019生态因素+种群、群落
时间 鼠种群数量(只) 黄鼬种群数量(只)
1
18900
100
2
19500
120
3
14500
200
4
10500
250
5
9500
180
6
9600
170
7
9500
180
8
9600
170
鼠与黄鼬的关系 捕食
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中次数的影响 中,不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 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 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 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 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 有多少只?
N=(42×38)/12=133只
A.红藻-褐藻-绿藻 C.褐藻-红藻-绿藻
B.绿藻-红藻-褐藻 D.绿藻-褐藻-红藻
答案:D
(07理综II·5)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 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 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 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 物的竞争状况
解析:这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鼠种群的种群密度。标志重 捕法是取样调查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捕中标志个体占总 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种群密度=标志个 体数(104)×重捕个体数(90)/重捕标志个体数(20) =468只/平方千米。 答案:468只/平方千米。
生活方式越接近, 生物之间的竞争越 激烈
高三生物 复习生态因素、种群和群落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生物复习生态因素、种群和群落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复习生态因素、种群和群落二. 学习过程:1. 生态因素(1)光:包括能量、光质、光强度、光照长度等方面,影响植物的分布、生理以及动物的体色、视觉、繁殖、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
阳生植物(a)和阴生植物(b)的光补偿点(cp)位置(2)温度: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活动、生化反应、酶的活性、生长发育、分布及动物的形态。
不同温度带狐狸的耳壳大小比较(a北极狐b不同温度带狐狸的耳朵大小比较(a 北极狐 b 赤狐 c 非洲大耳狐)(3)水: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4)生物因素2. 种群及数量变化(1)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2)年龄组成:对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3)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迁入、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3.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1)指数式增长——“J”型曲线(2)逻辑斯蒂增长——“S”型曲线(3)“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生物群落[例1] 读下图,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①图说明影响生物种类较少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B. ②图说明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C. ③图说明温度能影响动物的形态D.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时期等。
温度对植物分布有影响,对动物形态有影响,寒冷地区的个体体型较大,但尾、耳、鼻端较为短小,可以减少身体的表面积,从而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影响沙漠干旱地区生物的主要因素是水。
答案:D[例2]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 竞争、捕食、共生B. 共生、捕食、竞争C. 竞争、共生、捕食D. 捕食、竞争、共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
2010生态因素+种群、群落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08理综Ⅰ)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 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 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 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 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 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 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 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 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 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 (单位:只/hm2)?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42 133 81 56 98 32 105 13
在控制条件下将生 态和生理特性十分 相似的两种农作物 (甲和乙)混种在 一起,对实验数据 统计处理后,得到 如下图结果。
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 : 乙 = 5 : 5 时,种群 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 C.甲强乙弱 B.乙强甲弱 D.甲、乙均减弱
)。
种群特征
(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属于种群密度的是( D ) A某地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高中生物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一生态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基础讲解 新人教版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提纲挈领一、生态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巩固:夯实基础1.生态因素⎪⎪⎪⎪⎪⎪⎪⎪⎪⎪⎪⎪⎪⎩⎪⎪⎪⎪⎪⎪⎪⎪⎪⎪⎪⎪⎪⎨⎧⎪⎪⎪⎪⎪⎪⎪⎪⎪⎩⎪⎪⎪⎪⎪⎪⎪⎪⎪⎨⎧⎪⎪⎪⎩⎪⎪⎪⎨⎧⎩⎨⎧⎪⎩⎪⎨⎧⎪⎪⎪⎪⎪⎩⎪⎪⎪⎪⎪⎨⎧键因素又要注意找出其中的关的综合作用既要分析各种生态因素条件时在分析某种生物的环境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来说对某个或某种生物合影响是受各种生态因素的综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综合作用捕食竞争包括寄生种间斗争互利生共种间互助种间关系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现象生活矛盾而发生斗争的配偶或其他栖所同种个体间由于食物种内斗争御敌和生存有利于取食种内互助种内关系生物因素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及雨季分布是限制陆生年降水总量影响植物的分布影响动物的生存和分布水习性影响动物的形态和生活对植物分布有重要影响生存发育影响生物的生长温度发育等长生繁殖视觉影响动物的体色决定植物的分布与生理能量几乎作部来自阳光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光非生物因素类型生理和分布等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概念生态因素,,,,.,:,,::,,,:,:.,:..,,:,,,,.:,:2.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同的种群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影响湿度大小等因素的光照明暗由于地形起伏在水平方向上水平结构象生物群落具明显分层现在垂直方向上垂直结构类型不同的空间状况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概念结构和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概念群落迁入和迁出死亡率出生率影响变化的因素相对稳定有时会保持一定时间的止生长所允许的最大值时将停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使种群的增长下降死亡率高种群的出生率低加剧生存斗争随种群密度的上升境中时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型曲线增长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在理想条件下型曲线数量变化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和群大小和种群研究目的体数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死亡率的个体数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着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目的雄雄相当雄多于雌雌多于雄类型的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概念性别比例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研究眼目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退时期种群正处于衰而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衰退型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例适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稳定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处于发展期种群正老年个体很少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增长型类型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指同一种群中各年龄其概念年龄组成不变的物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同一很大同样的环境条件不差异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特点个体数量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特征种群落群和群种,,,,,:,::,:,,:,.,,,,,:"",:""::::;;:::.,,:,:.,,::.::S J 理解:要点诠释考点一生物的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的关系生物的环境因素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所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质量评估(十三):生态因素与种群、群落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 图示为日照长度与开花时间关系的曲线,据图可知()A. A是短日照植物,B是长日照植物B. A是长日照植物,B是短日照植物C. A是短日照植物,B是日中性植物D. A是日中性植物,B是短日照植物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动趋势可推知,A曲线所代表的植物日照时间越长,花开前的时间越长,意味着开花越迟,而B曲线日照时间越长,开花前时间越短,开花越早,故A为短日照植物,B为长日照植物。
答案:A2. 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
下图是Tilman等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
图中实线表示种群密度,虚线表示硅酸盐含量。
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的情况,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培养的情况。
则针杆藻和星杆藻之间的关系是()A. 竞争B. 捕食C. 种内互助D. 共生解析:本题考查竞争概念的理解。
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为争夺相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斗争称为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使得失败的一方被淘汰。
由本题a\,b\,c三个图中曲线的比较可知,c图中曲线②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有被淘汰的趋势。
答案:A3.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 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 种群中个体的斗争会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加剧解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明显变化。
答案:C4. 下表表示某地区三次人口普查时幼年、成年、老年人口的百分比,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 第一次普查时该地区人口密度最大B. 三次普查的人口年龄组成都属于增长型C. 该地区男女性别比例为106 :100: D. 第三次普查后该地区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由于三次普查都是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很少,即均属增长型,而第三次普查时人口密度应该最大,就本题图示看不出性别比例为多少。
答案:B5. (2010·合肥模拟)下表是某同学对某地区黄山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的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A. 种群密度上升B. 环境阻力不变C. 总能量减少D. 营养级能量降低解析:由图表分析知黄山松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因此其种群密度将上升,环境阻力将增大,而该营养级的总能量会增大,因松树为生产者。
答案:A6. 如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B. 人口增长率:墨西哥>瑞士C. 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D. 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墨西哥的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墨西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于人的寿命要远长于生育周期,所以在短时间内人口数量继续上升。
答案:D7. (2010·盐城模拟)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而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而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和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则宜采用样方法。
答案:C8. 如图表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是()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决定的,由图可看出C 地区的差值最大,所以增长率最高。
答案:C9.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A. 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B.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 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 K值是固定的解析:“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出现的,没有K值。
答案:D10. (2010·汕头模拟)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曲线所示,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以及种群增长速度曲线所反映出的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是()A. 增长型和②B. 衰退型和①C. 增长型和④D. 衰退型和③解析:由图分析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为“S ”型曲线,t 1时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为2K ,此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答案:A11. (2010·杭州模拟)我国海关对入境的进口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进入,若有害生物一旦进入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①某些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 ”型增长②其天敌数量较多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④很快被淘汰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如果有害生物进入境内适宜环境中,由于各种条件适宜生长会呈“J ”型增长,使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答案:C12. 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
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哪一项叙述最合理()A.乙物种比甲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B.甲物种比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C.丙物种比甲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强D.甲物种和丙物种在该地的适应能力相同解析:叶面积大小与适应干旱的关系图一般为叶面积越大,蒸腾越强,对干旱越不适应,叶面积小有利于适应干旱,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三种植物中丙对干旱的适应力最差,甲最强。
答案:B13. (2010·湖南百校联考)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 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据图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同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大,与物种2共同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较激烈;由于物种2分别与物种1和物种3共用的资源比较多,若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相互间共同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
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答案:A14. 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下图结果。
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A. 甲、乙均增强B. 乙强甲弱C. 甲强乙弱D. 甲、乙均减弱解析:由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播种甲种子比例的升高收获的种子量明显升高,当甲的播种量在40%时,收获的种子量就已经超过了乙,说明甲的竞争力高于乙,当甲的播种量在50%时,甲的竞争力更高于乙。
答案:C15. (2010·烟台诊断性测试)如下图中曲线表示北大西洋表层无机营养物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含量在1年内季节性变化,以下哪一组代表无机营养物质通过该生态系统的流程()A. 1→2→3B. 3→2→1C. 1→3→2D. 2→1→3解析:“1”为无机营养物质被“2”浮游植物吸收,“3”为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
答案:A16. 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A. aB. bC. cD. d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个体数量增加,当出生率降到等于死亡率时,个体数量最大,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个体数量就会减少。
答案:C17. 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 甲=乙B. 甲<乙C. 甲>乙D. 无法确定解析: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由动物种类的多少决定,种类越多,丰富度越大;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C18. 无论是泰山上的自然林带还是西北的自然荒原,其中的植物都是形态各异、参差不齐,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点,这些现象的形成可以用下列哪项进行合理的解释()①种内斗争②竞争③寄生④互利共生⑤种内互助A. ①②B. ②④C. ①⑤④D. ①②③④⑤解析:无论是泰山上的自然林带还是西北的自然荒原,都是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而群落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的结果,是所有的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协调配合的结果,缺一不可。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维持着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答案:D19. 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限制大草履虫种群K值的因素是生存空间还是食物条件的研究中,学生提出了4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A. 在探究限制因素是生存空间的实验中,培养大草履虫的溶液量不同B. 实验中应检测大草履虫消耗营养物质的速率C. 实验中应保持环境温度、氧气浓度、大草履虫的起始数量等相同D. 在探究限制因素是食物条件的实验中,培养大草履虫的营养液浓度不同解析:注意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本题探究的是限制K值的因素是生存空间还是食物条件,因此其自变量为生存空间或食物条件,而因变量则为草履虫K值的大小。
答案:B20. 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解析:生存斗争是生物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包括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斗争和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而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又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竞争属于种间斗争的一种。
答案:D二、简答题(共50分)21. (18分)调查某草原田鼠的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志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志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只(计算公式是N:[a]=[b]:[c]注:[a]为第一次捕获数,[b]为第二次捕获数,[c]为第二次捕获数中被标志个数)。